閱讀屋>教育>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1

  開啟《教育的十字路口》,就是開啟一扇教育之門,看到的是另一個視角的教育,看到的是一個獨特的心靈對教育的操守恆心。傾心的眷注中有哀傷、追逐、憤悶,而又充滿期待。峻緩而又別有機趣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一個個的教育故事,一絲絲的教育愁慮,一汩汩生命至愛的情流。清新透明,不假雕琢,內功深厚而張力宛然。無不令人為之動容、隨想,細細反芻而直抵心靈深處。

  “我怎麼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對教育耐心而又細緻的觀察者呢?然而,一旦進入其中,我卻因為生命,因為愛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這是作者心靈的獨白,也是本書的意味。《教育的十字路口》為我們開啟的正是作者細膩的教育觀察視野——他從生命的高度、從人文精神的視點,細緻品評著教育的細節,耐心反芻品出人性的力度,教育原始的淳樸,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的自由以及教育現狀的沉重。透過自己對教育愛的深深情懷,進行著百折不回的追索,而直截了當地噴發生命的強度,厚重的思想卻以輕盈的姿態站立在我們的視野裡,讓人精神衝動而情感隨之潛流,在喜憂相伴中看教育、看學校、看師生;在流水落花中看制度、看資金、看環境;在文字靈性與生命強度中看內心、視經驗、審靈魂。汩汩滔滔而出的心靈絮語,真摯、親切、深邃、深情,如同醇酒,稍一品咂便會讓人酣酣迷醉,與他同愁、同憂、同喜、同思教育的人性、人文。

  在人們的貫性思維中,當一個事物處在十字路口時,便是一種艱難、一種痛苦,是一次需要小心翼翼的關鍵的抉擇。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2

  我讀了張文質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書。書中寫的都是一個個教育故事,從一句句真誠的'話語,我感受到他對教育的一絲絲憂愁,他就一個站在教育十字路口的人,為我們指引著方向。

  “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注的起點,在這裡,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獨特性而賦予了主體的價值,並因此成為責任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基本點。”書中的這兩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那麼誰來進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師。教師的責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要學會“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之門。”

  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10個人文關鍵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變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這些名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被賦予了堅實、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尊重生命,愛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充滿活力。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