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2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1

  這段時間,我們閱讀了皮連生主編的《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感覺這本書的所有內容都與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息息相關,值得細讀。

  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的教育物件是教師或未來的教師,為我們學習教育學和各科教材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又為我們在以後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實踐中運用心理學理論提供必要的基本訓練,併為進一步學習心理學打好基礎。剛開始讀這本書的第一章就覺得對我們非常適用。它主要講的是良好教師的心理特徵及其培養,尤其講到新教師的成長過程及如何儘快縮小新教師與專家教師的差距,這對於我們剛加入教師這個行列的學習者來說真的是受益匪淺。

  中國有句古話“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品質,作為教師我們必須保證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品質。良好教師的心理特徵及其培養講到要做一名優秀的教師所需要的有效的教師特徵:機敏,熱心,關心學生及班級活動,愉快樂觀,能自我控制,有幽默感等。上述所講的教師所應具備的良好品質對於我們剛為人師的人來說的確應該好好學習。剛一開始就面對正處於青春期的個性強叛逆心理強的孩子,有很多情況確實都需要有人給我們一些好的指導。對於同一情況處理的方法不同結果可能大相徑庭。要想對於教學中出現的情況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我們作為教師就必須具備上述一系列的心理特徵。靈活處理教學中的突發事故。要關心學生,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有時老師一句很簡單的體貼問候的話可能會讓學生心裡感到真的溫暖,你關心他,他自然就會喜歡你,親其師信其道,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去年是我教學的第一年,我就碰到過這樣的情況。班裡的一個小姑娘剛開始英語基礎很差,所以對這一科也沒什麼興趣。後來我發現他很喜歡聞問題,成績也一點一點在提高。後來在有一次的作文裡我發現她是這麼說的。我挺喜歡英語老師因為有一次我的筆掉在地上老師給我拾起來了。這麼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都會對孩子影響這麼大,所以我覺得作為老師首先應該有的就是對學生的愛心。愛心是我們工作的動力。

  我們剛從大學畢業時間不長,跟學校的一些專家教師存在很大的差距,無論在課時計劃,課堂過程還是在課後評價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的一點我覺得說的跟我們很多新教師很像。專家教師在制定課時計劃時,能根據學生的先前知識來安排教學進度,特們認為實施計劃是要靠自己去發揮的。因此他們的計劃就有很大的靈活性。而我們很多新教師很多情況下僅僅按照課時計劃去做,並想辦法完成它,去不會隨著課堂情景的變化來修正計劃。這就是我們與專家教師間存在很大差距的一個非常明顯的證明。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要時刻學習從一點一滴學起,儘量縮小我們新教師與專家教師間的差距。

  在接下來的章節裡這本書又向我們講了對我們教師來說非常非常重要的另一個方面:課堂教學過程,方法與技術設計。教師要有愛有愛學生的心,但如何把學生教好,在同樣的時間裡學到更多的東西這才是最重要的。這就要我們注重教學過程的方法與技巧。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多的缺陷與弊端,在新的時期,面對一些思維非常靈活的新時期的學生,我們必須要探究新的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的新的教學方法。這對我們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整本書對學生,對教師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從學習心理,教學心理,課堂管理等各個方面對教師進行了指導。使我們教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有依據可遵循,有方法可參考。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學習與思考。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2

  這本書有教學理論也有教學技能,我對第108頁的閱讀的過程論述很有體會,特別是閱讀的兩種加工過程中的第二種:自上而下的加工方法,此方法與我之間學習到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圖式教學是同理。在實際教學中,我已應用這種圖式閱讀教學法幾年,發現對學生閱讀學習甚為有效。

  而學者對圖式知識的解釋也是各抒己見,有的從時間上說圖式是“對過去的反應和經驗的積極組織”,有的從平面上範圍上說是“人們大腦中所儲存的相互關聯的.各種知識、觀點與概念”,有的從縱向面說是“以等級形式儲存於記憶裡的一組相互作用的知識結構或構成認知能力的建築砌塊”。圖式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在任何與以往經驗類似的活動中起作用,頭腦中已有的圖式會影響或支配人們對新資訊的理解。人們對新知識的理解總是建立在已有知識之上,把新知識與已知知識相聯絡;而缺乏這種聯絡就會給閱讀帶來困難。

  我理解為:學生把在閱讀新文章之前所具備的知識得到整理並激活這些知識以理解當前所閱讀的內容。在20xx年畢業考卷的一篇短文裡,學生所具備的圖式就是學生對腳踏車這一物體很熟悉,都有騎腳踏車的經歷。那麼出題者在中文題目裡一開頭就問“你騎過腳踏車嗎?你知道腳踏車的發展史嗎?”和文章的開頭Do you have a bike?Many children like to ride bikes.But where did bikes come from?以中英兩種問句來啟用學生對接下來的短文所講的主題的背景圖式,也給學生閱讀下面的短文很大的提示:

  (1)短文講的主題是腳踏車。

  (2)短文講的是腳踏車的發展史方面,而不是腳踏車的構造、品牌這些其它方面。

  (3)學生把接下來理解短文的範圍縮在腳踏車變換更替的的歷史這一範圍內。

  就該短文來說,出題者不但在中文題目裡給出了所要閱讀的短文的主要內容的提示,還在正文中的一些生詞給出中文意思,降低了整篇閱讀難度,平時能讀懂書本閱讀部分內容並掌握閱讀策略的學生在閱讀此文時會理解得較好。但學生做後面五道判斷題時須反覆閱讀和校正自己初始理解,如學生在判斷A bike is called a bicycle it has two wheels.這句話的對錯過程中,學生理解這句話後調出because這個關聯詞,這個詞的語意和語用學生學過了,也就是圖式知識,學生再去原文掃讀找判斷依據,抓出A man in Germany(德國)made a thing with two wheels(輪子).It was called a bicycle.這兩句話,再細讀理解。這兩句話中a man in,two,It was,這些詞彙是六年級學生熟悉的圖式知識詞彙,Germany,wheels有中文解釋學生也直接理解,made a thing with,called bicycle這些新詞彙學生須透過整個句子整體理解或推測,如學生是否能準確推測made的意思就要看學生是否熟練掌握make的過去式,也就是說學生對已學知識中動詞過去式這個板塊的是否全面掌握。學生學過bike這個詞,但學生沒學過bicycle,學生縱觀全文整體大意可以推測出bicycle就是bike,當生詞理解完後,學生基本上能理解兩句話的大意了,最後學生就思考這兩話是否構成因果關係,作出判斷寫答案。

  學生學習理解這篇短文的方法就是自上而下加工的過程,理清考文裡的詞彙、句子和整體表達的意思才能完整把握考題,正確做出答案。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