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放飛蜻蜓》課後反思

《放飛蜻蜓》課後反思

《放飛蜻蜓》課後反思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放飛蜻蜓》課後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放飛蜻蜓》課後反思1

  陶先生的循循善誘的教育,孩子們具體地說出自己對這些關鍵詞的理解,並能在讀正確、通順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理解與體會。

  品味課文的細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學生默讀課文,透過陶行知與孩子們的對話,說說對蜻蜓的瞭解。學生緊扣文字,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個方面的知識,並整合書本資源與課前收集到的資料,來介紹自己所瞭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識大比拼的環節,目的在於激發孩子探究動物世界的興趣,有的學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報,有的介紹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釋了什麼叫蜻蜓點水……孩子們面前的圖片、資料和書中做出的有關蜻蜓知識的記號,讓我明白了,他們關於蜻蜓知識的瞭解並不比老師少。

  臨下課時,我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說關於蜻蜓的,有說關於先生的,有說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穫還真不少。我建議他們課後再去找一找關於陶先生的資料,相信他們一定會更好地瞭解先生,從先生教育學生的一個個小故事中得到啟發。走進新課程,我們為師者首先應是一個善於學習者,向書本學習,更新理念;向學生學習,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啟發與誘導!

《放飛蜻蜓》課後反思2

  x月6日,觀看了李老師的《放飛蜻蜓》,有收穫,有反思。

  這節課的課前交流得非常好。教師在課前交流的時候把《四塊糖果》沒講完的部分講給孩子們聽,這樣做,不僅能夠幫助教師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本課的學習,而且使學生對陶行知有了一定的瞭解,從而對本課產生學習的需要和興趣。有的課前交流只是單純地讓學生熟悉老師,消除緊張;有的課前交流為本節課做鋪墊,本節課的課前交流就屬於後者,我認為後者效果更好。

  本節課的隨文識字做的非常好。比如,在讓學生開火車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隨機出示生詞卡片“翠貞”“孑孓”“田埂”,透過指名讀、齊讀的方式讓學生認讀生詞。在讓學生觀看了孑孓的圖片之後,再讀這個詞,並一邊出示卡片“蒼蠅”“蚊子”“孑孓”一邊讓學生齊讀,從而使學生加深了對詞語的印象,鞏固學習。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生記住“復”字時,透過讓學生記住“日復一日”這個詞來記住“復”字中間是“日”,這個辦法非常好。

  透過表演讀,理解詞語的意思。在引導學生理解“七嘴八舌”這個詞語時,教師先問學生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學生有的回答“搶著說”,有的回答“爭前恐後地說”,然後教師就跟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師扮演陶行知問,學生回答。於是,老師說:“瞧呀,你一言,他一語,爭著說,搶著說,你們剛剛就叫七嘴八舌。”其實,當師生跟學生進行角色表演時,學生在當時的語言環境中就已經理解了這個詞語的意思,七嘴八舌已經不必再做任何解釋,如此,學生學到的詞語就是活的詞語,而不是死的詞語。

  教師在領著學生複述課文,板書時,本來教師心中的答案是“談蜻蜓”,可是學生回答的是“說蜻蜓”,教師就把自己心中想好的“談”改成“說”,此時此刻,我看到了真實的課堂動態生成,看到了教師真正的以生為本,教師這一點做的非常棒。

  這節課讓我疑惑的是,在教學生寫生字“蜻蜓”時,教師只是讓學生伸出手指跟老師一起寫一寫“蜻蜓”兩個字,告訴學生這兩個字是形聲字,再無其他。首先,我覺得教師範寫時把黑板擋得嚴嚴實實,我根本看不見她是怎麼寫的,想必學生也看不到教師的板書,那麼學生的書空就是想當然的'書空,其次,教學生寫生字環節不夠紮實,我認為教學生寫生字,不僅師要範寫,生要書空,學生還要在練習本上寫幾個,然後教師展示學生的字,再糾正學生寫的不好的地方,最後再讓學生寫幾個,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會寫這個字了。

  值得商榷的是,教師在出示蜻蜓尾巴的影片之後,問學生見過蜻蜓的尾巴沒有,學生答“沒有”,教師也說自己也沒見過蜻蜓的尾巴,陶校長也沒見過,課文中用了一個詞,然後大螢幕就出現紅色字型的“據說”。我覺得這裡可讓學生自己找一找這個詞,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對語言的敏感,這樣會更好些。

  總之,這是一堂好課,亮點很多,這麼年輕的教師把課上成這樣已經很值得我佩服了。

《放飛蜻蜓》課後反思3

  《放飛蜻蜓》講述了教育家陶行知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朋友,並放飛蜻蜓的故事,教育學生要保護有益動物,激發學生探求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我主要從認識蜻蜓和走近陶行知兩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認識蜻蜓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認識蜻蜓是本文的主線,在引導學生了解蜻蜓的知識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自主學習,瞭解蜻蜓的特點和作用。學生緊扣文字,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個方面的知識,並整合書本資源與課前收集到的資料,來介紹自己所瞭解的蜻蜓。課後,組織學生進行蜻蜓知識大比拼,目的在於激發孩子探究動物世界的興趣,有的學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報,有的介紹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釋了什麼叫蜻蜓點水……

  二、走近陶行知

  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在教學中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描寫陶先生神態、動作的語句,體會體會,你能感受到什麼?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劃、悟。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慈愛的撫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著……”,走進文字、閱讀文字、感悟文字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誘的教育,孩子們具體地說出自己對這些關鍵詞的理解,同時補充陶行知的故事,從而體會陶先生的慈愛和諄諄教導,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放飛蜻蜓》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