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數學課後反思

數學課後反思

數學課後反思合集15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什麼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課後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課後反思1

  本節課讓學生理解分數(幾分之一)的意義是重點,也是難點。課本主題圖用遊樂園的方式呈現,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動手操作讓學生直觀感受是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基礎。所以本節課我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首先多媒體課件呈現主題圖,我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然後讓學生猜一猜:你認為我們要學習什麼內容?接著有學生說:分數。又問你是怎麼猜的?怎麼想到分數的?生1:我看到了分西瓜。生2:我看到了分餅。學生透過主題圖中呈現的分東西的畫面能想到分數,說明學生對於分數已經有一點生活經驗,只是缺少系統。在此基礎上,我又用課件出示:2人平均分4個月餅,每人分幾個?(2個)。怎麼沒有分數?繼續展示分月餅的過程,使學生直觀感受: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1/2個;再透過摺紙加深理解。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用語言敘述其含義;透過提煉語言使學生更加明確。接下來讓學生動手錶示出1/4就很容易了。學生理解了幾分之一的含義後,再比較兩個分數(幾分之一)的大小就不再是難題。學生不但能夠比較出大小,而且能夠從幾分之一的含義進行解釋。

  本節課有以下不足:認識1/2時,我讓學生透過摺紙表示1/2,折了正方形長方形和三角形,並分別表示出了1/2,比較:每種圖形形狀大小都不相同,怎麼都能表示1/2呢?透過討論幫助學生理解。應該讓學生自由發揮,按照自己的理解表示出1/2,這樣不僅可以展現孩子的個性,還能促進學生交流,更能加深對1/2的理解。

數學課後反思2

  本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得紮實,靈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自認為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

  1、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我認為營造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已不再只是一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而應成為一種教學的目標去追求並努力實現,力求達到“情意共鳴溝通,資訊反饋暢通,思維活躍流暢,創新精神湧動”的最佳境界。

  在課堂教學中,把尊重學生人格放在第一位,理解學生“天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幫助學生補充他人不完整的敘述,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問難,發表意見。

  改變了以教師為出發點的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或群體的交往關係,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主體結構。

  2、創設學生自主探索的舞臺

  整節課,我並沒有把哪一部分的知識直接告訴給學生,而是透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質疑,釋疑反覆驗證的方法學習新知,還給學生的自主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教學過程中採取了明確目標激勵、情感激勵

  巧用匯入激勵,教學媒體激勵,評價成功激勵,多樣練習激勵等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的積極性,取得了樂中求學,學中求樂,和諧發展的良好效果。

  4、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知識、進行思維活動、發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據

  我們說教材是死的,但教學卻是活的。我努力做到把握教材、源於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靈活運用教材,巧設教學過程,真正做到了用活教材,將教材內容分解成若干小問題,使原教材中的“死”知識變成了課堂教學中的“活”問題。不足的是,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還欠細緻,前後時間安排上還可更好一些。

數學課後反思3

  數學活動比較枯燥,所以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都不是很高,經常機械性的學習,學習不夠主動。為了讓幼兒能更主動的學習,更深入的掌握數的概念,我們總是絞盡腦汁,但效果往往不大。而《點心屋》這一活動,結合主題我們周圍的人,將帶有情境性的數學遊戲貫穿始終,利用了幼兒所喜歡的點心吸引幼兒的眼球,使幼兒一開始就對活動能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讓幼兒按包裝袋上的數字包裝相應數量的餅乾,鞏固了孩子們對9以內數的認識,輕輕鬆鬆地學會了按9以內的數量分類。教學內容的的生活化、教學方式的遊戲化是本次教學活動的特色之一。

  分析:

  新《綱要》中特別強調了幼兒教育與生活的關係,在科學領域中也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樂趣。"在本次活動中,以包裝點心為主題,透過參觀點心屋、包裝點心、送點心等情節,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興趣,把教學目標寓於遊戲之中,變被動教學為主動探索,使孩子學得開心、學的快樂。

數學課後反思4

  平面圖形的拼組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了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之後,透過動手拼組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徵及圖形之間的一些關係。圖形的拼組是一節操作性很強的課,主要是讓學生透過參加活動親身體驗、合作交流來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

  每次上新課時,我都格外用心,我喜歡學生接受新知識時表現出的新鮮,喜歡自己上新課時表現出的熱情。這兩天上了圖形的拼組,雖然圖形都是上學期所接觸過的,不過增加了一些動手操作的部分,學生似乎顯得更為活躍。一年級的學生太喜歡自主了,讓他們自己動手安排活動或是在老師指導下活動,他們的熱情度會比平時增加一倍,所以有時候我的課堂思路總像斷了線的風箏,我無法迴避他們激情充滿幻想的問題。為了更好的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流程:

  一、複習回顧,探究發現。

  二、動手操作,感悟新知。

  三、鞏固練習,綜合運用。

  四、總結,引入下節。

  經過實際教學和反思之後,我覺得這節課有如下可取之處,也是自認為亮點的幾處:

  1、新課伊始,帶領孩子們回顧已經認識的平面圖形,並讓孩子大聲地將他們叫出來,隨著各種圖形“蹦蹦跳跳”地進入,隨即也帶來了兩個問題。將孩子們的興趣調動起來的同時也將要解決的知識點拋了出來。可謂“巧妙”。

  2、將教材重新調整,把作風車調到最後的綜合運用環節。這個做法來自於領導的大膽創新和對學情的準確把握。應該說直接受益的不僅是我的學生還有我。把這個環節放到最後,我們都是輕鬆的。當看到孩子們用他們靈巧的小手和我一起幾乎同步將風車做好時,我感到由衷的高興。對教材的重組可謂“英明”。

  3、課件發揮的巨大作用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媒體對教學的強大推動力。看著可見孩子們學得高高興興的同時,看得是清清楚楚,那最後當然就是聽得明明白白。

  4、 與孩子一起動手才能體諒孩子、學會等待。今天這節課我始終和孩子一起動手操作,所以對時間的把握、可能遇到問題的估測就都做到了心中有數,我不止一次地說:“老師等你!”感覺整堂課的環節還是較為清晰的,比較適合孩子的學習節奏。

數學課後反思5

  1.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為教師提供最基本的教學素材,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學生在七年級上就已經學過作一條線段等於已知線段,而且相對難度不大,因此沒有必要再以新授課的方式來講解如何作圖。透過學生自己的回顧來獲得新知,並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得以體現,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開始就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對於後面內容的開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對於有關線段和、差部分內容的補充也是有必要的,對於後面知識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同時也適合北師大教材螺旋上升的特點。

  2.相信學生能力,給學生充分展示的平臺。

  本節課當中學生動手操作和語言表達的機會非常多,如果教師只是在一味的教給學生作圖的過程,按照要求說作法,就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學生只是一味的被動接受,學習興趣也不濃厚。而透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並且在此過程中更利於教師發現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獨到見解,以及思維的誤區和不嚴密的地方,以便指導教學,更加的具有針對性,同時也能大大的提高課堂的效率。課堂上要把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獲得學習能力放在教學首位,透過運用各種啟發、激勵的語言,以及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求知態度。

  3.注意改進的方面

  在小組討論之前,應該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不要讓一些思維活躍的學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學生的思考,掩蓋了其他學生的疑問。教師應對小組討論給予適當的指導,包括知識的啟發引導、學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問題及對困難學生的幫助等,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具實效性。

數學課後反思6

  教學反思是教師進步的階梯,是教師進步的重要途徑。透過教學反思能夠不斷地,逐漸地提高教師自我的教學監控能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綜合水平等。快一起來閱讀數學課後教學反思點滴吧~

  要注意適當的引導和點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教師要充分估計學生理解這些概念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有學生認為角的兩邊是直線、角的大小與角的*開的大小有關,教師要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演示,認識角的兩邊是射線,角的大小隻與*開的大小有關,又如學生會孤立地說某直線是垂線或平行線,也有的學生會認為只有水平線或鉛垂線的關係才是垂直。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對這兩點加以點撥和說明。一是垂直和平行所指的都是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係,不能孤立地說直線是垂線可平行線;二是看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關鍵看它們相交所成的角是否是直角,與兩條直線放置的方向無關,為此,在教學中,要放手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結構,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要注意學生學用結合,就地取材,充實學生知識覆蓋面,以克服學生的思維定勢。

數學課後反思7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對於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本設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概念的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商品的價格,學會簡單的購物,並瞭解元與角、分之間的進率關係。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並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1.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

  我個人認為本課的重點就應該是讓學生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並能夠會在具體的情境中能夠靈活應用已有的經驗來解決付錢、找錢、換錢能實際問題。而這些本領的獲得更多的需要學生自己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

  所以在上課時,我採取了透過讓學生自主學習來認識人民幣。因為對於人民幣的認識學生並非是一張白紙,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我是先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對人民幣有哪些認識。透過交流了解到其實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有的甚至已經知道1元就是10角。在此基礎上我就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來介紹自己認識的人民幣,而課本上的“1元”面值的人民幣現在市面上已經很少了,我就讓學生看了一下,瞭解了一下,更多的是讓學生來介紹市面上流通較多的版本。學生介紹的很好,不僅能說出看到人民幣上的數字和單位可以看出它的面值,還能說出為了防偽上面還有水印,還可以怎樣來識別真幣和假幣等等。

  學生在介紹的時候很積極主動,儘管他們介紹的內容有的甚至與本課無關,但是內容很全面,有的甚至是我都還不瞭解的,讓學生來唱主角,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也體現了教學相長。

  2.可以發揮小組活動的優勢,解決問題。

  做一做中有一個練習是給學生3種人民幣,問學生拿出5角,可以怎樣拿?這道題的方法不止一種,而學生往往不容易找全,更容易把5角換成5個1角和幾個2角,不明白題目的意思,我想,如果在這裡我就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然後再和同桌交流,最後到4人小組裡說一說,那樣效果會好一些的,讓學生逐步找到最全的方法。先自己思考是讓學生養成一種獨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後,再和其他同學交流,可以比較自己的答案和別人不同的地方,獲得更多的方法,以開拓自己的思路。最後全班總結交流,得到最完全的拿法。

  對於這樣有一定難度的題目,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啟發,豐富了課堂活動的形式,也能起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不能怪學生的。

數學課後反思8

  《9加幾》是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10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我設計了9加幾這節課,目的在於透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方法,並初步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上完課後,我對教學環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成功之處: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運動會匯入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學說也認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去理解、感悟、發展,而不能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上述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透過開運動會的主題圖,透過觀察、交流、討論,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在講湊十法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先讓同學們動手擺小棒,來算9+4等於多少?讓學生上黑板來擺一擺,說一說。在說的過程中,有的說一根一根數的方法,知道 9+4=13。有的說:從9往後接著數,不管哪一種方法我們都不要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導孩子再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3、不足之處:

  讓學生說的環節過少,沒有做一定量的練習題。但我堅信,透過不懈的努力,在指導老師和其他同事的幫助下,我一定會盡快的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數學課後反思9

  開學初,千頭萬緒,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課進行的很慢,時間已過將近四周,小數乘法的學習終於告一段落,雖然有部分學生掌握的不是很好,但是為了趕教學進度,我毅然決定開始進行第二單元《位置》,兩個課時的內容,同學們都掌握的不錯,今天上午我開始了小數除法的教學。計算教學是最枯燥的,以至於學生有稍許抱怨,第二單元怎麼這麼容易就過去了啊!我理解他們,本來學習基礎就不好,再接著學習難免壓力大了點。這也是20xx版小學數學課本照顧到的一個點,原來的數學書小數乘除法的章節是在一塊的,計算量都很大,而這次改革,中間已經緩衝了一個章節《位置》,學生換一種心情學習,頓時感覺心曠神怡!

  有了這些想法,今天上課前,我就給學生打預防針,“同學們,今天我們又要開始一個新的章節學習,小數除法,計算的學習最需要大家細心、認真,這可比小數乘法的學習難多了,你們要做好準備啊!”同學們一聽我這樣說,都被嚇壞了,坐的非常端正開始上課,生怕錯過了些什麼。

  為了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我在開始新課前,先出示幾道整數除法題目,除了幾個基礎特別差的學困生不會寫,其他學生都能算出正確的結果。(遺憾的是,我應該把這個環節放在課下,首先做課前調查,對於整數除法都不會的學生,進行課前補課,再進行小數除法的教學,會更加順理成章,這部分學生才會更有信心學好。)

  第一個環節大概用了五分鐘時間,之後我課件出示主題圖,複習數量關係速度×時間=路程,並讓學生明白問題求的是哪一個量,之後自然列出算式。這學期,我重點加強數量關係的教學,讓學生學會數量關係對於分析問題非常重要,分析條件從最簡單的問題著手,讓學生養成習慣,為今後教學解決問題打基礎。

  列好算式,學生小組討論小數除法該怎麼除呢,我重點引導學生利用轉化的方法,把他轉化成整數除法,但是這個環節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陰差陽錯,思維定勢不考慮小數點直接算,最後在商的查小數位數點小數點,卻也能得出正確的結果,當然這樣的思考方式是錯誤的。於是我與學生們一起轉換單位,把22.4千米轉化成米,有了第一步學生們思路大開,把這道題利用整數除法算了出來。接著,我引導學生列豎式,並讓學生明白為什麼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因為是24個十分之一除以4,商應該是6個十分之一,在6的前面應該點上小數點,同時強調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之後,計算過程中就不用再出現小數點了。

  經過20分鐘的教學,同學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這節課,做一做三道題正確率在90%以上。同學們都很疑問,“老師,小數除法很簡單啊?”我總結,今天這節課大家聽的都很認真,所以你們掌握的比較好,而真正的困難在後面的內容,還有更復雜的呢,不知道你們還會不會像今天這樣態度端正,“能!”同學們異口同聲,我想這節課達到了目的,佈置完作業,打鈴了,順利完成任務,“下課!”我們都笑著離開了教室。

數學課後反思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和具體圖形和物體,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

  並能測量和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解決問題:

  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現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情感與態度: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設計:

  (一)看一看,描一描。

  1、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秋天是樹葉飄落的季節。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些美麗的葉子圖片!多漂亮的葉子呀!可愛的螞蟻看到它,高興極了!它說它會畫樹葉,一筆就能畫成美麗的樹葉!看!(出示課件)仔細觀察兩隻小螞蟻是怎麼畫的?誰畫的好?師:這樣由一點開始,再回到起點的一圈,在數學中叫做一週。這外面的邊叫做邊線。

  師: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圈,一個美麗的葉片圖案就出現了。

  現在誰再來說說,螞蟻是怎麼畫的?生: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週,最後又回到起點。師:小螞蟻也能做老師,它教我們畫出漂亮的葉子,你們學會了嗎?請你拿出一張紙,選擇一片最喜歡的樹葉,用彩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來。

  開始吧!

  2、好!誰願意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是怎麼描的?(請用筆指著,說清楚是從哪裡開始的,又到哪裡結束。)

  3、小結:看來,不管從哪裡開始,大家都是沿著樹葉的邊線描了一週,請看(動態演示)。

  你們知道樹葉邊線的一週的長度在數學上叫什麼嗎?這一週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樹葉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

  4、再來看(出示圖),你能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嗎?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用一筆描出來。

  剛才同學們沿著圖形的邊線描了一週,這一週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二)找一找,摸一摸。

  1、你能從我們身邊找一個例子說說什麼是周長嗎?下面請你們同桌合作找一找,並且摸一摸它的周長,也可以下位找。(指導:課桌面的周長、課本封面的周長、黑板面的周長、地面周長、水池池口周長。)

  2、誰來說一說你們找的結果?你可以邊說邊指一指。

  (三)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看來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周長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我們去做褲子時,裁縫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週有多長,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腰圍。

  2、現在請大家估計一下老師的腰圍大約是多少釐米?估計的準不準呢?誰來量一量?(注重測量方法的指導:腰圍怎麼測量?)告訴大家測量結果。

  3、根據這個結果,請你估計一下自己的腰圍是多少釐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誰來說說自己的腰圍?看來同學們的腰圍大約在60cm左右。

  4、小結。透過前面的學習,老師發現同學們善於觀察、愛動腦筋,所以想邀請你們參加下面的闖關比賽。

  有興趣嗎?這裡共有3關,每闖過一關都會得到相應的分值。最後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勝利者!有信心嗎?讓我們充滿自信迎接挑戰!(四)闖關練習。

  1、先看第一關,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圖形的周長。這裡有3個圖形,請你選擇其中1個圖形。

  看課本45頁第2題,做在書上即可。選擇長方形的能說說是怎麼測量和計算的嗎?有不同方法嗎?大家真聰明,關於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後面我們還要研究。

  第一關誰成功了?請為自己加上100分!2、下面我們來繼續闖第二關。怎樣量出樹葉的周長?誰闖過了這關加上200分。

  3、第三關。(課本45頁第3題)課件出示圖:他們的周長一樣嗎?(指名說說)我們來看看演示移動的方法。

  誰闖過了這一關?祝賀你們!每人加300分!回想一下,剛才大家是用什麼方法比較圖形周長的?這一關哪組闖過去了?請加上200分!現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賀你們!其他同學不要灰心,有信心趕上他們嗎?希望你們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頭趕上!

  (五)課堂總結。今天,我們有什麼收穫,你能談談自己還有什麼困惑嗎?教學反思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首先利用微機向學生展示了許多漂亮的樹葉,給了學生美的享受以後,學生有了得到樹葉的慾望;緊接著教師創設了第二個教學環節,描樹葉的輪廓,這樣教師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態,使課堂氣氛驟然升溫;然後教師又讓學生透過找一找、摸一摸活動,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絡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周長的理解。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先讓學生估測老師的腰圍,然後選用合適的工具實際去測量,藉此來估計自己的腰圍,透過這個環節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3、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闖關比賽形式的練習,一下子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並且將本節課的練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數學課後反思11

  數學知識是一環扣一環,缺了哪一部分都不行。例如在教學11減幾時,發現部分學生對10減幾的計算問題較大,這部分知識在利用“破10法”來計算11減幾時顯得非常重要,在整個計算過程中問題也大都出現在這裡。

  第一步把11分成1和10,基本都能掌握分解;

  第二步從10裡減去幾,問題比較大;

  第三步把減出的結果加上前面的1,基本掌握。

  針對以上學生掌握情況,課後進行了10減幾的練習,主要從加法入手,也就是湊十法。1+9=10、2+8=10、 3+7=10、4+6=10、5+5=10,教會學生根據這些加法算式來思考10減幾,如:根據1+9=10,想:10-1=9、10-9=1。

  利用破十法是計算11減幾和今後的12減幾、13減幾等等的最基本的技能,也是必須要掌握的技能,所以必須要經過反覆的練習,才能增加學生的熟練程度和正確率,才能為今後更好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數學課後反思12

  《組合圖形》這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基本圖形後的一節複習整理課,在這節課中我注重把握以下幾點。

  一、創設問題情境,自主體驗

  在新課開始,我則是在大螢幕上出示七巧板的基本圖形,然後演示將七巧板的基本圖形拼成一個小房子的形狀的運動過程。接著讓學生觀察後說一說感受。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認識了組合圖形,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出組合圖形這個概念。這樣的設計不但分散了難點,而且對下面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作了鋪墊。

  二、突出重點,自主探索。

  在知識新授部分,首先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創造性地活用了教材,將書中的例題稍作了調整。多媒體出示少先隊隊旗,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根據對組合圖形的理解,大膽地猜測一下用什麼方法能求出它的面積,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所說的那樣,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允許學生思維的多樣化和思維的思維水平的不同層次。由於每一種方法都是學生自己積極探索得出的,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完完全全地被調動起來了,這樣他們各個都很有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想法。我就趁熱打鐵,接著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畫一畫,折一折,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測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積來。於是學生在自己驗證這種方法時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當學生彙報出許多方法時,體現瞭解題方法的個性化。然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進行方法的最佳化,選擇最好的方法解決問題,我們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原有的認識上,如果學生的思維停止不前,教學就失去了意義。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思維逐步發展的過程,要讓學生在眾多方法中學會比較、學會發現、學會反思,積極地進行揚棄,保留自己好的方面,捨棄不好的,並能從別人的方法中吸取好的方面,最佳化學生的思維,例如學生得到許多個性化解題方法後,我並沒有終止學生對問題的探索,而是充分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對學生的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反思,重新構建自己的認識,選擇最最佳化方法。

  三、實踐應用,關注應用性的數學。

  在本節課的練習中,設計了許多與生活實際有關的問題,如求學校錦旗的面積、路邊標識牌的面積,游泳池的面積等等,這些問題無不讓學生深深地體驗到了數學問題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也深刻意識到了數學是源於生活而又用於生活的,同時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實用價值。

  總之,本節課教學我不僅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由猜測到驗證這一過程的培養。在師生觀上實現了師生角色的徹底改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活動的操作者、觀察者、討論者、交流者,教師是活動的導演,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研究者,我認為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夠真正得到培養。

數學課後反思13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一門科學。它不僅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和執行方式,也不僅僅是一種能力,而是“科學推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處理過程或是一種思考方法”。由於數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即使是在幼兒的生活中,也經常遇到有關數與形的問題。而新綱要也指出,幼兒要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一些簡單的問題。當然,隨著新綱要的頒佈與實施,使得我們廣大的幼兒園教師在自己的實踐中不停的思索,逐漸改進著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策略。

  本次幼兒園的課堂教學評比,我抽到的課題是大班數學“他們一樣長嗎”。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結束以後,我對本次課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反思如下:

  一、教案設計。

  (一)《綱要》在科學領域中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又好奇心和求知慾;”而大班的科學領域的教育目標和內容中指出,認識量,包括:區別和比較物體各種量的差異,感受量的守恆 ,在比較物體量的差異時,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根據這一指導,我將本次的目標設定為:

  1、喜歡進行數學活動,樂意動手操作。

  2、能夠自己找到方法測量、比較物體的長度。

  3、透過探索發現長度守恆規律。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大致環節設計如下:

  1、幼兒動手操作,尋找測量、比較的方法。

  2、引導幼兒探索,發現長度守恆規律。

  3、幼兒操作練習。

  設計初衷是怕幼兒在比較物體長短的時候,找不到正確的方法,所以想在第一環節讓幼兒操作,看看有多少種方法,最後,我們一起討論總結出最為正確、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第二環節,讓幼兒在比較的過程中感知長度守恆。但是第二條目標的制定並不是非常的嚴謹,如果修改為:幼兒透過動手操作,找到正確的比較方法。更能更為貼切一些。

  而且,在第二環節的探索,發現長度守恆的過程中,卻設計成了比較,瞭解長度的相對性這一內容,致使活動過程與目標不相符,沒有真正的為目標而服務。

  二、教學活動。

  因為大班的幼兒已經學習過自然測量,所以,在第一環節中,將問題“他們是不是一樣長?你是怎麼知道的?提出以後,幼兒就開始比較了。幼兒比較的方法非常多,有的是用一端對齊的方法比較的,有的是用自己的手指進行測量的,還有的小朋友是藉助工具進行測量的。孩子們說的非常好,但是,教師在總結的時候,只是將孩子們用的方法進行了總結,並沒有進行提煉,提煉出一種最為準確的方法,這樣在之後的環節中,就不用總是反覆提醒。

  在探索長度守恆的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兩種操作:一種是進行比較,瞭解長度的相對性。再就是將同樣長度的物體,改變他們的擺放位置、改變形狀,進行比較,最後得出結論,相同長度的兩根繩子,不管他們的位置和形狀如何改變,他們的長度始終是一樣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想給予幼兒的太多,但是,卻適得其反,讓幼兒對兩個概念“相對性、守恆”認識的都不夠深入,其實,在這裡,教師可以完全捉住一點,進行的再深入一點,可能會更好。

  在最後幼兒的操作練習中,教師為幼兒設計了操作材料,教師給幼兒的是標記圖,讓幼兒根據標記找到實物進行比較,但是,因為標記圖設計的可能不是非常合理,給幼兒造成了混淆,讓幼兒以為就是直接比較標記圖,這也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整體反思。

  在整個活動設計與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教師自己對守恆的概念沒有完全的理解,並且在一次活動中,想給予幼兒的東西太多,其實,教師可以完全抓住守恆這一點,設計不同的環節就完全可以了,本次活動其實重點是認識量的守恆,但在真正的教學中,比較的成分卻佔了大半。有點本末倒置。

  教師的成長是在不停的實踐與反思中實現的,相信透過本次活動,我對大班量的守恆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與認識。在以後的再次實踐中,發揚憂點,改進本次活動中的不足。

數學課後反思14

  前不久,我在602班上了一節解決問題的糾錯課。這節課不同於一般的習題講評課,它要求老師要很好地利用學生作業中的錯誤資源,透過學生的自查、互查,以及師生的齊查,來達到糾錯的目的,從而讓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這節課由一個蘊含道理的故事匯入,讓學生從老漁民的故事中悟出一個道理:犯錯並不一定是件壞事!由此,讓學生正確對待自己作業中的錯誤,並好好地利用錯誤進行自我反思。

  其實,學生出現錯誤是成長過程中必然的經歷,我們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同時,教師的責任並不僅僅在於避免錯誤的發生,還在於當錯誤發生時能夠挖掘錯誤的價值,使錯誤成為學生成長的契機,成為教學資源。透過這樣的一節糾錯課,讓我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有了全新的認識:

  1、以欣喜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錯誤: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室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學生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怎樣對待錯誤,如何將錯誤轉化為教學資源。當我們面對學生的錯誤時,是立即否定、責難?還是對學生的錯誤表示理解,並真誠地幫助學生吃一塹,長一智,讓錯誤成為學生成長的契機?面對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教學資源,若我們能夠善於捕捉,靈活處理,以新的觀念、新的眼光,對其進行新的探索與實踐,那麼學生就會在知錯、糾錯中感悟道理,領悟方法,發展思維,實現創新。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只要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夠有助於學業的成功。

  2、透過表象探究錯誤的原因:

  只有真正瞭解了錯誤的價值,我們才能從根本意義上去正視學生的錯誤。對於學生,錯誤是走向完善的路標;而對於教師,學生的錯誤是反饋教學的鏡子。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主要由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解題能力及學習習慣等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就拿解分數應用題來說吧!很多學生都能夠脫口而出解分數應用題的一般方法:找想列,但是在解答時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究其原因就是學生不能正確分析出題中的數量關係,因而無法列出正確的等量關係式。本節課,透過梳理學生作業中的錯誤,促成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當面對自己的錯誤時,要先查詢錯在哪,再分析錯誤的原因,後改正錯誤。

  3、追本溯源減少錯誤的發生:

  我認為,採用變式訓練,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還能有效地解決學生作業的錯誤問題。例如:本節課的例1:柳樹有60棵,柳樹比楊樹少1/5,楊樹有多少棵?一些學生選擇了這種算式:60﹙1-1/5﹚=48(棵)。經過糾錯,讓出錯的學生明白,自己錯誤的根源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數量關係。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追問;如果要使這個算式正確,題目中的條件該怎麼改?學生經過分析,將柳樹比楊樹少1/5改成楊樹比柳樹少1/5。這種化錯為正的方法,就可以讓學生很好地避免此類錯誤的發生。

  4、在反思中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生習慣:

  在多次回顧自己作業錯誤的過程中學生會明白自己的錯誤。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並指導學生反思,即指導學生分析錯在哪裡,為什麼會錯。這是學生參照正確方法重新審視自己思維,看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的反思習慣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在不斷反思的同時,學生還能夠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如:獨立思考的習慣、校對的習慣、審題的習慣、養成仔細計算、規範書寫的習慣以及養成檢驗的習慣等等。

  總之,學生的作業中出現了錯誤並不要緊,只有系統地、科學地引導,最終還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生受益!

數學課後反思15

  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工作已將兩年了。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如何儘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40分鐘的學習效率,這對於剛剛接觸高中教學的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要把握以下幾點:

  ①要對新課標和新教材有整體的把握和認識,這樣才能將知識系統化,注意知識前後的聯絡,形成知識框架;

  ②要了解學生的現狀和認知結構,瞭解學生此階段的知識水平,以便因材施教;

  ③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關係;

  ④要把握教學課堂的氣氛。課堂教學是實施高中新課程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不但要加強雙基而且要提高智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不但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特別是自學,並在此基礎之上自主去探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尤其是在課堂上,不但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效率,在有限的時間裡,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方法和媒體,把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備課時要依據教材,但又不拘泥於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在數學教學中,要透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要能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每一堂課都要有教學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著教學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為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透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適當地還可以插入與此類知識有關的笑話,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刻下強烈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選擇例題時,例題最好是呈階梯式展現,我在準備一堂課時,通常是將一節或一章的題目先做完,再結合近幾年的高考題型和本節的知識內容選擇相關題目,往往每節課都涉及好幾種題型。

  三、要善於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師掌握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顯著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從而把原來40分鐘的內容在35分鐘中就加以解決;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於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內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透過投影儀,同步地將內容在瞬間躍然“幕”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課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對於板演量大的內容,如立體幾何中的一些幾何圖形、一些簡單但數量較多的小問答題、文字量較多應用題,複習課中章節內容的總結、選擇題的訓練等等都可以藉助於投影儀來完成。可能的話,教學可以自編電腦課件,藉助電腦來生動形象地展示所教內容。如講授正弦曲線、餘弦曲線的圖形、稜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都可以用電腦來演示。

  四、根據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都有規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物件的變化,教學裝置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往往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而在立體幾何中,我們還時常穿插演示法,來向學生展示幾何模型,或者驗證幾何結論。如在教授立體幾何之前,要求學生每人用鉛絲做一個立方體的幾何模型,觀察其各條稜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各條稜與正方體對角線之間、各個側面的對角線之間所形成的角度。這樣在講授空間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係時,就可以透過這些幾何模型,直觀地加以說明。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用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在一堂課上,有時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五、關愛學生,及時鼓勵

  高中新課程的宗旨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並處理好課堂的偶發事件,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瞭解學的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後,讓學生複述;講完一個例題後,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有時,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鍊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習數學。

  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

  在一堂課中,教師儘量少講,讓學生多動手,動腦操作,剛畢業那會,每次上課,看到學生一道題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點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們即將做出答案的時候將方法告訴他們。這樣容易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學生的思維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庫,學生往往會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來。

  七、切實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眾所周知,近年來數學試題的新穎性、靈活性越來越強,不少師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難度較大的綜合題上,認為只有透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因而相對地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教學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證拿出來,或草草講一道例題就透過大量的題目來訓練學生。其實定理、公式推證的過程就蘊含著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律,教師沒有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沒有發掘其內在的規律,就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透過讓學生大量地做題去“悟”出某些道理。結果是多數學生“悟”不出方法、規律,理解浮淺,記憶不牢,只會機械地模仿,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於粗疏或學生在學習中對基本知識不求甚解,都會導致在考試中判斷錯誤。不少學生說:現在的試題量過大,他們往往無法完成全部試卷的解答,而解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見,在切實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中同時應重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

  八、滲透教學思想方法,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有:轉化的思想,類比歸納與類比聯想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換元法、待定係數法、反證法等。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滲透在中學數學教材的條章節之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恰當在講解與滲透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從而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就應該多思考、多準備,充分做到用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數學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