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讀《致教師》有感

讀《致教師》有感

讀《致教師》有感(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致教師》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致教師》有感1

  拜讀《致青年教師》之後,給予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

  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陷入沉思:我是一個有胸襟的教師嗎?我對學生著急了嗎?我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嗎?我尊重常識了嗎?我放棄理想了嗎?我在學生心裡播下了善良的種子了嗎?直面這些問號,深感汗顏,同時也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一、因材施教、理性教學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對《作業評價未必要用同一標準》一文感觸很深。覺得語文作業的答案有時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數學作業更多時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學生作業中出現了錯誤,和標準答案不一樣,我們數學老師也應該儘可能問問學生是怎麼想的,可能學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現了一點小錯誤,這時的問,瞭解學生思維的過程,幫助他在結點處開啟關鍵的點,這樣比單純的打個錯點讓學生訂正效果好的多,我們應該更多關注學生思考的過程,不要僅僅關注思考的結果。文中的最後一小段說:“有位理科教師對我說,他上小學時,數學學得一塌糊塗,可是每次作業做錯,老師批改時用紅比打叉,那個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點兒還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對了,老師筆下的那鉤鉤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學老師是個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學生的作業啊!”想想自己平時的工作,我沒有關注這一點,相反,如果學生的作業有錯題,我會把錯點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們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打叉也會和學生的感受有關,更沒有想到可能會使學生產生挫敗感。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注意重視學生的感受,給他們足夠的鼓勵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做到不要傷害他們。

  二、為人師表、師德為先

  在《珍視我們的專業》裡講到:進德修業是個人的事,是自覺的追求,對於一個勞動者來說,專業素養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對於一名現代教師而言,持續的學習將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撐自己作為一個文明人的操守。可以想象一個連自己的專業都不愛的教師怎麼能教好學?怎麼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通常說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也是這個道理,“學高”,就是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拓寬知識,豐富知識內涵,加深對自身專業和相關學科的鑽研並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運用於實踐。“身正”,就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端正的師風,嚴明的師紀,高尚的師範。教師人格魅力、淵博學識、處世哲學、都將是邁向“素質教育”的鑰匙和通行證。因此,吳老師主張教師要有美好的心靈,較高的人文素養,必須為人師表。

  三、活到老、學到老

  就如書中說到:“優秀的教師不只是蠟燭更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在照耀著學生面前的道路;教師的進德修業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終止。”所以,過去我們那種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就得有一桶水的觀點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的一桶水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現在的孩子接受的資訊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而知識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我們遲早會被淘汰。

  一遍遍品讀《致青年教師》,深感吳非老師是富有智慧的老師,深感在“想到”與“得到”這間必須加上兩個字“做到”。因而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是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要在工作中不斷反思,不斷實踐,不斷創新。要有信心、恆心,要能吃苦、能吃虧書中有很多話語使我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一定努力充實自我,做一名有主見的教師。

  在朋友的推薦下,研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獲益良多。

  我們常說,教育無小事。《致青年教師》一書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關注的都是教育教學一線的事,正如他在書中所寫的: “教師要關注教育中的點滴小事”,只有教師以身作則,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諦——教本領、育人才。

  書中的事例涉及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既可以從一件小事中發現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訴我們不放棄點滴機會,與學生平等會對話。《等一會兒,讓他把話說完》真的很適合小學,以前也有試過聽學生說話,前一句氣得要命,後一句又感動得不行,這樣的經歷不止一次。那一次,幾個男生跑到樓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們叫了上來。其中有一個很老實的孩子,我很生氣:“我不敢相信你也會和別人追跑打逗,而且你為什麼不想別人一樣認錯!孩子沉默很久,說:“我一年級的時候也這樣。”我一下子氣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他是要告訴我她原本就是喜歡追跑打逗學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著他。沒想到他後一句說:“後來老師說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頑固的樣子。那時候我真想跟他說一聲“對不起”,並暗自慶幸,幸好沒有立即批評他,幸好他低著頭沒有看我的眼睛。孩子們小,還不善於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給他們每個人足夠的時間,聽他們說他們想說的所有事情。可是時間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吳非老師執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樣平衡工作、和學生交流之間的時間呢?而與他不同的是,小學生更喜歡跟老師說話,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們偶爾快樂的感受。有時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時間,我一定會讓所有的孩子都說個夠,聽他們說話,然後誇獎他們。

  小學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而習慣的培養應是每天每日從不間斷的,這就要考驗老師敏銳的觀察能力了,不放過每一個教育契機。看了《的確有難教的學生》這篇文章,有些難過。確實,教師的力量很有限,它遠不如家庭對孩子還得更有影響。可是,當看到吳非老師書中的那個反面例子後,我感到很可怕。如果說,在孩子小的時候,作為老師,能不斷地在他心中種下善的種子,至少他不會變得太可怕。惡作劇、踐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舉,當這個孩子悔悟的時候,他會多麼痛苦。教育不是教師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學校的事情,教育是整個社會的事情。但是作為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如果我們能在這六年中,一直告訴他什麼是好的,一直做給他看什麼是善的,就算他學不會,他也會記得,就不會走得太遠。因為在他小時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靈還沒有完全定型的小時候,我們對他的教育才能有點用,便更不能放棄。

  把學生的心靈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護不需要很多語言,需要的是用行動去證明,用微笑去感化,用愛去澆灌。

讀《致教師》有感2

  在第二輯中,王老師告誡我們不要急。說實話,在沒有看到這本書之前,我是真的著急了。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在目睹了我校其他老師那些嫻熟的教學技巧、高超的教學能力之後,總覺得自己是一隻醜小鴨,見不得世面,有時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適合做教師。沒有出口成章的本領,沒有得體漂亮的好字,更不能寫出不讚一詞的好文章,但凡有一點上進之心,想不做到妄自菲薄,簡直比登天還難。但看了這個專輯裡面的19篇文章之後,我才幡然醒悟,哦!原來我並不是一無是處,只是我太過著急了。吳老師告訴我們“無論是對學生的教育,還是對自己的專業發展,好多事,都不要著急”。“年輕真好,但是無論如何,不能以為這個年齡什麼事都可以去做,也不要以為這些事只要靠精力就能做成。”還有“對未來的期待應當肯定,但不能操之過急。這些話語,真的是點醒了我這個糊塗之人。

  記得我在讀葉嘉瑩先生的書時,裡面的專業知識我大概忘得差不多了,但有一句話卻始終指引著我前進的方向,那就是“知足以勵前,知不足以自勉也。”人應該抱著知足常樂的心態,在積極的情緒中去完成自己的人生抱負,不要因為自己的不足缺陷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而是應該積極尋求彌補的道路,讓自己變得更加完美、優秀。我覺得這和吳老師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為一名新教師,當務之急就是讓自己立足講臺,而不是被一些榮譽稱號所羈絆,也不是看到身邊同事的優秀而否定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踏踏實實走自己的路,穩穩當當的前進,相信若干年後,收穫的絕不是碌碌無為,而是點點滴滴的實在幸福感。相反,如果只是追隨別人的腳步,在意別人的評價,在扭曲自己的本性中匆匆忙忙的活著,追逐著自己並不想要的東西,即使到時候榮譽等身,內心卻早已被折磨的千瘡百孔。

  我又想起了最常聽的一句話:人們往往只顧自己走的有多遠,卻不肯停下腳步欣賞沿途的風景,等到路的盡頭才發現,其實自己一無所獲。作為一名教師,學生就是我們的風景,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心無旁騖的欣賞他們,我相信最後的結局是雙贏的。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並不那麼容易,要做成功就更不容易了。試想,從古至今,又有多少人用盡畢生的精力去做一件事?孔子做了,在小時候就學擺上小盆小盤什麼的,學著大人祭天祭祖;讀書的時候,精心鑽研,對古禮非常熟悉;周遊列國七八年,坎坷磨難經歷了不少,但始終沒有忘記把精力放在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面。司馬遷做到了,用了18年的時間寫了史家絕唱之《史記》;曹雪芹也算是一個,“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雖然教師從踏上工作崗位之日起算起,到告老還鄉之時,在講臺上的時間也不短,但又有多少教師能夠做到心無旁騖的為了學生?如果用畢生的精力去認真書寫“教師”這兩個字,即使到頭來不功成名就,也會贏得多彩的人生。因為愛學生,我們就會不斷的追求高超的教學技巧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因為愛學生,我們就會主動的去獵取各方面的知識,讀各種書籍,為自己充電,然後去照亮他們;因為愛學生,我們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用人格的力量去牽引他們前行;因為愛學生,我們擯除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之事,專注於學生的成長。總之,愛的力量是偉大的,它會促使我們在教育之路上不敢有絲毫懈怠,激發我們慢慢前行。

  所以,我不再畏懼害怕,也不再妄自菲薄,因為心中有愛,我相信在這條教師之路我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做的更好。

讀《致教師》有感3

  知道這本書,是在中國教師報上看到一位教師推薦的。當坐在陽光底下,手捧綠茶徜徉在字裡行間時,感覺自己又像是經歷了一場靈魂的洗禮,再一次過濾掉了在我人生中已成為習慣的一些陋習,向人格的高峰又攀登了一步。雖然其中的道理早已明白,但當他用自己的親身例項深入簡出的闡述時,在我內心激起的不再是漣漪,早已是狂風巨浪,任憑在腦海裡翻滾,撞擊身體的每一個角落。

  這本書的作者是吳非,原名王棟生,這本書是他在臨近退休之際,反思自己的教學經歷和種種教訓和思考而得來的,主要是想為我們這些青年教師提供前車之鑑,讓我們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所以這本書是王老師的肺腑之言,更是其教育教學智慧的結晶。我先前沒有讀過他的書,對他也絲毫不瞭解,然而,通讀整本書下來,不禁覺得他是一個“硬漢子”,是教師界的“魏徵”,敢於堅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敢於將大家心知肚明卻又難以啟齒的話一針見血的揭示給眾人看,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對於教育界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現象敢於充當出頭鳥,決不妥協。始終保持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例如當他參加“網路作文教學”跨省交流會的時候,他覺得沒有得到學生的允許而隨意看學生的作文是不好的,因此當他發言的時候,他並沒有隨大流,沒有恭維,而是當著那麼多教師和朋友的面,責問這種做法的種種不妥之處。當電視臺覺得他逝去的學生有新聞效應而採訪他時,他憤怒至極,說了句“他們睡著了,不要用你們的爪子去碰他們”。雖然言辭犀利,但從中可以感受到他對逝去學生那種不渝的愛惜之情。有時,又覺得他是一個性情中人,他覺得當著學生的面哭泣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相反這是真性情的流露;他善良、耿直,時刻以一顆慈悲之心善待周圍的人和事。當他所帶的高一年級和高二年級學生辯論“市容隊沒收小販物品是否合理時,作為輔導教師,他卻捨棄充當正方的自己的學生,全心幫助充當反方的高二學生,目的只是想讓學生們學會為弱勢群體呼喊,捍衛正義。總之,從字裡行間我讀出了王老師為了理想而孜孜不求,讀出了他胸襟開闊且誨人不倦等等。這些優良的品質值得我反覆回味,終身學習。

讀《致教師》有感4

  選擇讀這一本書,其實是因為它的標題《致青年教師》我就是一名教齡不足3年的青年教師。對於我來說,當學生的時間遠遠地多於當老師的時間,所以我很想知道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可以又應該做到些什麼。開啟扉頁,心平如水,合上書本卻百感交集。

  感悟“等一會兒,讓他把話說完”——我並不瞭解所有的學生。剛來田稻時,我一直覺得自己年輕,跟學生的年齡差距不大,所以瞭解學生,能夠貼近學生。但是漸漸地我發現,我瞭解的只是一部分學生,那些學習經歷跟我相仿或是相似的學生。而對於那些後進生,我其實並不瞭解,也吃力地感覺自己無法走進他們的世界,嘗試過很多方法,一度想放棄。班上有個男孩,英語的口語很差,每次別的同學都開心地用英語對話,唯獨他開不了口,所以每次小組排序對話,一到他那裡就卡殼,前幾次我都很認真地而耐心地教他一詞一詞地說,早自習、中午的單獨輔導也進行了,但還是一樣每次對話,一到他那裡就卡住。於是一個月後,到他對話的時候,我直接說:“pass跳過”,忽視掉他欲言又止的表情。

  直到第二天查閱他的家庭作業時,他在本子上寫道他為了那天的英語對話,前一個晚上他練習了很久,但是我卻沒有讓他說完。雖然第二天上課,我馬上第一個叫他站起來對話,並且狠狠地鼓勵了他,但我的內心還是慚愧的,因為我沒有“等一會兒”,那一會兒能讓他開口的工夫。但我有慶幸自己是幸運的,因為至少這個孩子,還願意向我解釋,而不是默默地把委屈甚至是恨埋在心裡,讓我有機會去更正自己的錯誤,能夠讓我在以後的工作當中更有耐心地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吳非的書中寫道,“只有母親才有這種耐心,她信任孩子,她會等待”,而古語有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為人師表,我們的確應該有為人父母的威嚴,但是更應該有為人父母的“仁心”“耐心”與“寬容”。家長信任地把孩子教給我們,我們就要更加負責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感悟“你願意到我的辦公室玩嗎?”。在書中看到這句話時,我不禁反思,如果我對學生說這句話時候,他們會是一種什麼反應呢?腦中浮現出2個月前的一幕,我跟一個學生說了一句:“你,跟我到辦公室去。”他馬上擔心地說:“老師我是不是犯什麼錯誤了?”其實我只是叫他跟我到辦公室去給我搬作業本和輔導報,但是這樣平常的一句話,因為跟“老師辦公室”扯上關係,他就會馬上聯想到自己犯錯要去挨訓,所以,我不禁反思,我每次叫學生來我的辦公室大多是幹什麼,很慚愧,除了收發作業外,大多數情況是叫那些單詞默寫不過關的人重默單詞。想當然而,如果我對學生說“你願意到我的辦公室玩嗎?”學生可能又會一驚自己是否又犯了什麼錯誤。這說明我與學生的溝通真的不夠,在他們心中老師辦公室還是個“望而生畏”的地方。反思自己,我決定改變自己,師生之間可以亦師亦友,不再讓他們認為“你願意到我的辦公室玩嗎?”是一種危險。

  以上是我讀完後最深的感悟,作者的言辭並不華麗,卻真誠質樸,對於身為青年教師的我受益匪淺。

讀《致教師》有感5

  “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讀著《致我們敬愛的教師》,聆聽著一位位名師講述一個個生活中愛的故事,有笑有淚。而充溢於心中的,是濃濃的愛意,暖暖的感動,款款而來的幸福。

  我一直都是一個追尋幸福的人,仍記得去年的演講比賽中,我信誓旦旦的告訴所有人,我要做一名幸福的教師,我要追求我的幸福三境。接下來這一年我都試圖在這教育的慢慢途中尋找幸福的捷徑,但似乎仍未有頭緒,如今一頁頁的讀著手上這本書中的字句,我欣喜的發現一篇篇樸素的文字背後,那看似平淡的故事之中,竟都隱隱透出這樣的一種啟迪:幸福教育,源自於愛!

  愛是默默地付出,是無言地體貼。幸福是一種感覺,是一種體驗。沒有愛的付出,又如何談得上幸福的感覺呢。雖然我只是一名工作剛滿一年的新教師,但我也曾感受過教師的美麗與榮耀,而且也體驗到教師的辛苦與酸楚,但是我仍然堅信,教育其實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享受職業幸福,關鍵就在於找對人生的座標,默默地付出,幸福自會款款而來。

  也許職場競爭,工作壓力,十年一日,再加上學生的調皮搗蛋,屢教不改,都曾讓我們產生“職業倦怠”,但我相信心中常懷愛永遠將是我們幸福的秘密武器。

  心中常懷愛,首先就要做到愛自己。愛護自己的身體。有了健康的身體,就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就能時時精神抖擻的應對學生的各類問題。愛護自己的專業。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工作得失,總結經驗,下筆成文。

  心中常懷愛,其次要愛學校。愛護學校的榮譽,愛護學校的同事。

  心中常懷愛,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愛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但是我們卻常常是以“我是恨鐵不成鋼”來寬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簡單甚至粗暴,認為只要出發點對,是愛學生,是為學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計較。於是就出現了不問青紅皂白的斥責,甚至打罵學生的現象,而在學生這方面,除了對老師產生害怕心理之外,還產生了對立甚至“仇恨”情緒。作為教師,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在塑造學生的靈魂,我們不希望我們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愛的作品是畸形的,醜陋的,我們希望他們光彩奪目,所以我們只強調“有好心”是不夠的,我們必須重視和研究教育的藝術,以便藝術地教育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真正的感受到教師的愛,也許只需要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幽默的小故事,這都將比簡單粗暴的斥責要有效的多。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我們的老師很平凡,卻很執著。當我們看著孩子們在自己的關愛下一天天成長,他們的眼睛裡逐漸展露智慧的光芒時,那是怎樣一種發自靈魂的芬芳,那是怎樣一種深入骨髓的甜蜜呀!

  教育的世界是美麗的,為了我從事的這一份神聖的事業,我慶幸著;為了我所擁有的那一份愛心,我快樂著;為了能與孩子們為友,我幸福著。願大家都能靜靜地品味這平凡中的幸福。

讀《致教師》有感6

  讀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的《致教師》第一輯,最吸引我的是前言的那首詩——“……教師,不是春蠶,教師的固步自封才會作繭自縛,心靈的成長來自每個季節……”“我是教師,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這首詩,真是越讀越喜歡,也許正是因為她道出了無數老師的心聲,才會“於我心有慼慼焉”。再往後看,《為自己贏得心靈的自由》、《我們還需要教育理想嗎?》、《做一株偉大的蘆葦》……這一篇篇滲透了新教育理念的智慧之作,無不昭示著我,做教師,要有理想,有思想,有自由的心靈。我不由地想起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理想教師究竟應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我想,理想的教師,應該是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內涵與主題都不同,只有具有強烈的衝動、願望、使命感、責任感、才能夠提出問題,才會自找“麻煩”,也才能擁有詩意的教育生活。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不斷的給自己提出追求目標,同時又要有激情,要善於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一名理想的教師,就應該不斷地追求成功、設計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擊成功。因為人來到世上並不知道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去撞擊每一個可能成功的暗點,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

  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重的教師。教師的愛心,就是教育的力量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我們有很多教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教,但是他從沒有在教的過程中尋找到樂趣,心中也沒有湧起一種愛的熱潮,這樣的教師永遠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遠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諦。

  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一個要成為理想的教師,要成為大家的教師,想成為教育家的教師,他必須從基礎抓起,紮紮實實多讀一些書。就是不想成為名師,也應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教師如何享受職業生涯帶給我們的幸福感覺?左拉說:“每一個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在全體人所實現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爾納素夫說:“真正的幸福只有當你真實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時,才能體會到。”拉美特利說:“有研究的興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夠透過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擺脫妄念並使自己擺脫虛榮心的人更加幸福。”歷史名人對幸福的解讀很多,總歸:幸福應該是在創造中的,幸福應該是在服務中的,幸福應該是在研究中的,幸福應該是與別人分享中的。同理:教師的幸福來源於創造、服務、研究和與人分享。

讀《致教師》有感7

  在閒暇之餘拜讀了朱永新老師的《致教師》,作為一位青年教師需要多讀一些這樣的書籍,在教育教育理論上給我們以指導,使我們少走彎路更快成長。讀了這本書我感覺受益匪淺,也使我感觸頗多,在一些教育觀念上給我以啟發。很高興有機會接觸到此書,並認真閱讀。

  其中讓我深受啟發的是作為年輕教師要想快速成長很重要一方面就是要寫作,對教育教學的所思所想,都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朱老師發起的新教育實驗其中一條要求教師們要堅持寫作,可見寫作對教師成長得重要影響和作用。其實在此之前,看過其他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書籍,也有提到教師要堅持寫作,才能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才能最後形成自己教育思想,也是自己一路走來難能可貴的經驗總結。直到讀了朱老師得這本書,才真正使我痛下決心以後堅持要寫作,將自己教育教學中所想所思所悟記錄下來,而不是僅僅在腦子中思考一下而已。因為這本書不止一次提倡教師要有寫作的能力,寫作的習慣,寫作的實踐,才使我意識到我真的該開始寫作了,不能再懶惰下去,以後不僅要寫,而且要常常寫,將自己再實踐中的疑問、思考、總結、探究都要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克服自己的惰性,也可以促使自己在專業上快速成長。

  因此,為了養成寫作的習慣,我特意開通了公眾號,這樣以後什麼疑問,思考,或是靈光乍現,或是經驗總結都可以隨時隨地的記錄下來,督促自己開始寫作。

  說到寫作,我就想起了開封求實中學的校長張建平女士,由於求實中學在開封及以外地區都有不錯的成績與口碑,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喜馬拉雅聽看到張校長開通了朗讀頻道,由於欽佩自己就點進去聽了她的教育教學的故事分享,給了很大得啟發,同時也感受到張校長也有寫作的習慣和閱讀的愛好。她們都是我們年輕教師學習的榜樣,我們也應該在大好的時光裡奮力拼搏,汲取能量,在教育這塊熱土上深耕細作,用心耕耘,栽培出一茬茬的國之棟樑。

讀《致教師》有感8

  “理想”一詞於百度詞典中意指對未來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其實,對於任何人,任何一個偉大的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偉大理想,也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或是自己的事業這樣或那樣的美好,並且逐步讓自己的心中理想得以實現。

  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理想,那麼他的生命將毫無意義可言。精神理想的失去,現實的軀體必將是物質的、老化的、無靈氣的一堆肉體。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在心中構思出一個理想,而這個理想其實就是你美好生活的引導者,就是你大幹拼搏的精神引領者。因此,我們人類不可以沒有理想,沒有理想的一個民族是一個不攻自破的、失敗的共同體。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大自然也有著自己的偉大理想。試想,如果大地沒有搖身一變成為最高峰的理想,怎麼能忍受著地殼的巨大運動和強烈的撞擊的痛苦?我曾經寫下一首這樣的詩:

  大海,仿若風暴的溫床

  閃電,斜掛天邊一次次的練習狂草

  海鷗,急促狂亂的逃逸

  烏雲,在戲臺上拉出一道道帷幕

  …………

  到了陸地

  不管凹凸

  風暴胡亂的怒吼

  帶走飛沙走石……

  它沾的起放的下

  在我心中

  教育這個詞兒

  卻無法逃避理想的追求

  只想留住

  的確,大海有著自己的理想,成為了風暴的溫床;閃電有著自己的理想,不怕苦不怕別人譏嘲,天天一次次的練習狂草;海鷗有著自己的理想,拼命急促的逃逸,只為求得一息安寧;烏雲有著自己的理想,想給人們帶來一部美妙的戲劇,一直“現場直播”道道帷幕……

  更何況作為教師的我們呢?我認為,教師是專業化從事教育生活的,所以教師的教育更需要一個美好的理想,對每一天的教育生活要充滿理想,要對教育理想產生無限的憧憬與嚮往,衝動才能生成不一樣的教育理想,激動就是教育理想實現的基石,所以教師要有教育理想,值得擁有,更值得堅守,也必須要堅守。

  坦白的說,教育和理想是不可分離的。教育要有理想,要讓教育充滿理想,這樣的教育才會變得有意義。其實教育就是培養一切人的事業,而人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的唯一特點是:有理想。因此支撐人類生活的是理想。當下,教育的理想就是引領教育事業蒸蒸日上的正能量,就是激發更多的有志者為教育事業而奮鬥的博大力量。

  一個教師,如果真正的擁有教育理想,那麼就必然會激發出全部的力量,挖掘出更多的潛能,不斷讓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逐漸成長。一個教師的理想將會帶領更多的教師充滿教育理想,繼而影響到整個學校,乃至整個地區的教育事業。所以理想是必不可少的,雖說理想只是對美好事物的憧憬罷了,但是,我們教師必須得有自己的精神信念和教育理想、教育追求。

  教師●教育●理想,這三個詞原本應屬於統一體,只要有教育就離不開教師的存在,有了教師,就一定得從事教育事業,那麼理想的產生應隨之而來。擁有教育理想的教師即使再年長,那也是有著一顆年輕的心。而沒有擁有教育理想的教師即使再年輕,其實已經老了。由此,教育離不開理想。教師,是最需要有教育理想的一個群體。

讀《致教師》有感9

  我經常憧憬這樣的圖景: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著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同一標準的營養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後,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

  吳非老師是一個敢於說真話的人,這是我最為佩服的!在當今社會,敢於說真話的人已經鳳毛麟角,而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如果沒有了敢於說真話、說實話的人,將會怎樣?!……教育之事,千秋大事,面對當今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吳非老師毫不客氣的予以揭露和鞭撻,這是我等所不敢做的事情。

  他的書是每一位有教育良知的教育者一定要讀的書。讀吳老師的書你時而會義憤填膺,時而會感動不已,時而會心潮澎湃,但更多的是深刻的反思。是的,我們能為充滿問題的中國教育做些什麼?只要想做,我們是可以做些什麼的,最起碼我們可以盡全力教好我們的班,我們的每一個學生,因為關住教室的門,我們說了算!吳非老師年屆六旬,離開了自己鍾愛一生的課堂和學生,他有多少不捨呀!對於中國的教育,吳老師怎麼可能成為一個旁觀者?!不管身體在不在課堂,吳非老師的心都會留在課堂的。

  感謝吳非老師,感謝您在這個物慾橫流、喧囂浮躁的時代,吹來的一陣陣清風!感謝吳非老師,感謝您對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的振聾發聵的警醒。是的,身為教師的我們不能怨天尤人、隨波逐流。我們必須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改變我們的學生,你改變一個,我給一個,你改變一個班,我改變一個班……也許我們會改變這個社會。

讀《致教師》有感10

  跟崗學習期間,茹清平老師買了很多好書,其中有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以前看過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覺得不錯,所以,我又挑了吳非老師的這本《致青年教師》。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我們要有什麼樣的志趣》就讓我深在同感。說實話,我身邊也有不少吳非老師所寫的老師。他們對打麻將、打撲克、炒股票、“偷菜”感興趣。我也曾對此感到不可思議。看了吳老師的文章,我釋然了。的確,我們不可能要求別人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志趣不同,我們只能要求自己能有較高尚的志趣,要求自己不能鬆懈。至少,我要讓學生少遇到一個只關心汽車、房子,而對讀書、甚至於教學都沒興趣的老師吧。吳非老師說得對: “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職責,更應當是我們教師自身的追求。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寫作者”。

  《做個有胸襟的老師》這篇文章,讓我我更加深信: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好的老師,其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學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遼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為了讓學生胸襟開闊,我能不要求自己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嗎?有不少老師過多的指責學生,說現在的學生胸襟狹窄,太過“小氣”。我們當然可以從家庭、社會找到原因,但為什麼不反思自己:做為一個老師,我是一個“大氣”的人嗎?我的胸襟有多寬呢?

  《不是活潑,是缺乏教養》一本中,吳老師雖然只提到了一些青年教師的缺乏教養。我所想到更多。教育者的缺乏文明素養,他的學生就可能粗俗。我們的教育在硬體上並不比發達國家差(至少珠三角的城市是如此),可我們的.教師的理論基礎、教育理念、文明素養方面與人家的差距是多大呢?更可怕的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僅沒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反而將缺點看成優點,鼓勵自己的學生、子女也“活潑” 。他們還將“有禮”看成是受束縛,將指責、抱怨當成是“有思想”,將上網玩遊戲當成是趕上了時代。我不知道學生——還缺乏判斷能力的孩子會被引導向何方?

  回顧《不能讓學生認為我們不認真》這篇文章,我一直深深反思我自己: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有沒有出現過不認真?吳非老師的一句話“我寧可讓學生認為我的教學水平差,也不願意他們認為我不認真”說到了我的心裡,我更加明白了我以後的工作該怎麼做。

  《不能疏忽的教育細節》這篇文章中說道“因為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如果擺放有序,關係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看到一些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簿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分信任感。”我想到了我自己,有很多時候也會因為各種原因,我忽視了教育中的細節問題,真是倍感羞愧。校園裡有些事,在教育圈外的人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有人去關注,但對教育者來說,如果不關注細節的作用,很難為人師表。在和老校友的接觸中,我發現他們能記住當年學習生活中許多有意思的細節,教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過他們,如影隨形半個世紀,還會透過他們傳到更遠的年代。

  教學,特別是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承擔起更多的教育功能,決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學生終生的發展,這一點應該不會有什麼不同看法。遺憾的是,我們當老師卻常常將此掛在嘴邊,卻不能落實於行動。

  學生在青少年時代讀什麼書,思考什麼樣的問題,將決定其一生的精神高度。語文教學要讓學生追求更高尚的人生理想,有更大的人生格局,需要他們自身的努力,更需要老師,特別是語文老師的辛勤付出。

  讓我們始終記住:我們是教師,我們對學生、對孩子有更多、更大的責任……

讀《致教師》有感11

  我讀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之前,我的教學、我的鬥志、我的耐心、我的熱情似乎像蠟燭一樣,“成灰”凐滅了。找不到職業的幸福感,也找不到前進的力量,直到遇見朱永新先生《致教師》書後。我開始踏上給我一個做教師的書旅。

  回顧自己工作後的讀書經歷,除了一些不得不讀的教學參考書外,自己好像沒有認真地,系統地讀過一本教育類專著。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自己要讀書,我們還應該充分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去讀適合他的書。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雖然不願意被動地被人抬上高高的,卻清貧無助的神壇,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我們的職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因為我們是塑造靈魂的人,是影響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最多、最大的人。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有著比一般人更強烈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我們更渴望被承認,被理解。所以我們尊重自己,就是要用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已,用正確的、積極的思想、觀念去影響學生,同樣是我們的專業責任。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做一個專業知識和能力很強的老師,當好學生的領路人,真正用心對待自己的每次講課、每一次與學生溝通,感受著當中的樂趣,體驗做教育的幸福,去發現教師在教師生活中的美麗。《致教師》的探索沒有結束,只是開始,我們正在路上想要遇見的自己。

讀《致教師》有感12

  朱永新先生作為新教育實驗的發言人,其教育思想引人深思,這在《致教師》一書中有明顯的展現:前言中有一首詩:“……教師,不是春蠶,教師的固步自封才會作繭自縛,心靈的成長來自每個季節……”“我是教師,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讓我甚是喜歡,因為它道出了我的心聲,與我心有慼慼焉。

  朱永新曾指出:新教育的目標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認識態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我們認為參加我們實驗的所有的學校的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有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有一種超越自我的一種精神。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學生都要成功,每個學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覺,相當部分的老師和學生都能夠成材,最後有大的成就。每個老師都要成長,相當多的人能夠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夠成材,成就。所有實驗的人都要感覺到自己在不斷地進步,在成長著,成長並快樂著。這是我們追求的一種境界。

  而我們該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致教師》一書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

  《致教師》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個一個具體的問題開啟,傳遞著普通基層教師的境遇與困惑,苦惱與疼痛。那些提問者,有的是剛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有的是遭遇職業倦怠的老教師;有的奔波於城市,有的堅守於鄉村;有的教語文,有的教數學……每一個提問者,都意味著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生命敘事。因為他們的存在,《致教師》中的“教師”不再是空泛的職業人群,而是一個一個鮮活的“人”。裡面的問題與話題,哪一個都逃不出教育與生活的庸常。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塵一樣,朱先生以他的文字不斷擦亮“教師”二字。

  全書共分四輯,即“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借我一雙好老師的慧眼”“願我書寫一部教師生命的傳奇”“讓我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輯共收錄先生與一線教師對話的46封問答式書信,最後一輯收錄自20xx年以來先生為寄語新教育同仁的5篇年度致辭。他用樸素卻不乏生形象的語言回答一線普通老師最關心最困惑的問題:“如何學會思考?”“如何進行專業閱讀?”“如何應對自己不如學生的困境?”“如何保持教育熱情?”“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如何儘快成長為名師?”“如何在壓力下堅守?”“如何對學生一視同仁?”“如何讓自己越來越堅定?”

  總的來說,書中朱永新老師提出了以下幾點:

  一、 教育幸福。

  理念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不應該只是"為將來的工作與生活作準備",教育本該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兒童今天在學校裡所接受的教育,在為長遠的人生與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強調"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療治的願望與計劃。

  他告訴我們,教育既要滿足學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與被愛的需要等,更要促進學生萌發高層次的需要,如愛他人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社會認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的成長",能夠讓每個受教育者獲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豐富的情感。

  在他眼裡,教師不是春蠶,不是蠟燭;不是一個隱喻與一個標本,更不是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平凡與神聖中穿行,他生命的價值在於“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與“完整”,成為新教育最為飽滿的兩枚理想種子。因為它們的存在,教師掙脫一切“標籤”“臉譜”與“定型”,悄然還原成真實的生命,真實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如何做一個幸福教育的人呢?

  1、要對教育生涯充滿理想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種動態的追求,反映了人的當下的一種心態。而教師的幸福又是什麼?教師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頭,手中有事做,身邊有親友,家中有積蓄。如果僅僅把教師當做一種職業,那麼在當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種讓人感到輕鬆愉悅幸福的職業。

  如果沒有理想,任何一種職業都會是無趣的,更何況是教育。教育不能沒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註定精彩紛呈。教師職業畢竟比其他職業有更多憧憬,因為我們的工作物件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也許我們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說得那樣有詩意,但是當我們想到,我們的工作會在不久的將來起作用,就能使我們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參天大樹時,常常想到曾經它們和所有的樹都一樣,曾經都是株幼苗,在經歷了百年、千年後,依然挺立於世,讓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廕,讓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同每一位詩人那樣,都是因為有夢有理想,有夢有理想的教師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也就沒有了意義。”在中國教育的現實中,教師的忙與苦是勿庸置疑。教師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還有教育活動中的突發事故太多,問題學生層出不窮。只有當你理解了記憶的方法與過程,才不會為學生背不出科文而生氣了,你也就不苦了;當你理解人的能力差異和發展差異,理解了所謂“差生”的形成過程時,就不會為“差生”的存在而生氣了,你也就不累了;當你理解了少兒多動症時,就不會把學生的動當作對上課的反抗,也不會簡單地對自己教學能力的產生否定,你也就幸福並快樂著。恨鐵不成鋼,這個恨是不理性的愛,因為教師沒有掌握鐵如何成鋼的規律;從專家型教師身上可以看到,他們面對教育教學事故時,是那麼的自信與從容,是那麼的駕輕就熟。這是因為他們見多了,把握了規律,從而讓事故變成了故事。

  2、 要有自己的特性

  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不斷的給自己提出追求目標,同時又要有激情,要善於認識自己,發現自己。

  今天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教學個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思路和主張。老師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個性和業務方面的獨到優勢,在夯實自己教學能力的基礎的同時,培養出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個性,要求老師對於自身要有清晰的認識,並善於不斷調整自己的定位,在學校環境和個人條件之間尋求平衡。當今教育,教師最缺少的就是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導致培養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創新能力和獨特氣質。教學個性本身就意味著創造力。

  3、 要對學生一視同仁

  人與人之間的智力、才能、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家庭經濟情況等等存在著客觀差別,但每個人的尊嚴和權利都是絕對相等的。作為老師要有一顆平等之心,對學生必須“一視同仁”,公正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全體學生得到發展。

  一個老師通常要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學生性格有好有壞,成績有優有劣,能夠關注每一個學生,並愛護每個學生,是這一類老師所具備的能力。把學生當學生看,把人當人看,不惟成績論素質,不惟喜好論好惡,不惟家境論高低。有人說,關注每一個學生,就是要做到關注成績最差的學生。我想補充一句,關注每一個學生,也要做到關注你最討厭的學生。

  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這讓我想起了“皮格馬利翁”效應 :當教師受到實驗者的暗示,不僅對這些資質平平卻被實驗者認為是“未來的花朵”的學生抱有期望,而且也會有意無意地透過各種態度、表情與行動方式將這種暗含的期待微妙地傳遞給他們,其中包括更多的提問、輔導等。當這些學生獲得期望的資訊後,也會產生鼓勵的效應,更加努力地學習。長此以往,不僅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近了,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和對老師的感激與回報也會逐步提高。

  二、 提升自我素養

  1、 閱讀

  作為一名教師,第一項修煉就是做讀書人。對一個教師而言,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歡小玩具一樣,教師的摯愛應該是書籍,只讀教材和教參兩類書的教師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優秀教師。如朱教授所說:“你的閱讀生活,絕不僅僅是幫助你獲得知識,獲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幫助你擁有寧靜的心態,儒雅的姿態,積極的狀態。”難道不是嗎?一個真正的人應該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好書。在閱讀中獲得教養,獲得心靈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如果沒有教師的閱讀,就沒有教師的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與發展。教師的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人類幾千年的教育歷史中,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財富。這些財富儲存的載體主要就是教育的經典著作,閱讀經典,與過去的教育家對話,是教師成長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教育思想形成與發展的基礎。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跨越由這些經典構成的橋樑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超越的過程。人類教育過程雖然不斷變遷和發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會變化,教育培養人的功能不會變化,教育過程的內在規律不會變化。現代的許多教育新思想,其實只不過是用我們這個時代的語言和案例與過去的大師對話而已。

  對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專業領域而言,存在著一個最合理的知識結構;專業發展,必然會經歷一種“浪漫→精確→綜合”的有機過程;每一門類知識的掌握,都存在著一條由淺入深的路徑;對每一個教師而言,都存在著一條獨一無二的閱讀路徑;在特定的發展階段中的具體老師,面對特殊的場景,一定有一本最適合他閱讀的書。

  2、 寫作

  一個人的專業寫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我們的教育生活是由無數的碎片組成,這些碎片往往會形成破碎的未經省察的經驗,使教育教學在比較低的層面上不斷重複。而透過專業寫作,就能夠有效地對經驗進行反思,從碎片中提取有意義的東西並加以理解,形成我們的經驗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為我們專業反應的一部分,使我們的教育實踐更加富有洞察力。這樣,這些碎片就可以經過拼合成為美麗的圖景,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美麗的項鍊。

  到現在為止,為發表文章而寫,為評定職稱而寫,為應付檢查而寫,仍然是教育寫作中的常見現象。針對這種現象,要進行專業寫作,不以外在的名利為終極目標,不為寫作而寫作,而是為了使寫作恢復本來面目,服務於日常教育教學實踐,成為自我反思的基本手段,促進學生以及自身的幸福完整。

  同時,透過教育日記、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記錄、反思教師的日常教育和學習生活,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自主成長。經過幾年的探索,新教育實驗已經從過去的提倡教師寫作,發展到目前強調專業寫作,把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作為教師專業發展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3、 共同發展

  目前,在絕大多數學校,一方面同事之間諱莫如深,教室的門始終向他人關閉著,教師之間仍然是生活在同一個校園裡的陌生人;另一方面,一些渴望成長的年輕教師仍然處在孤軍奮戰的狀態,他們個人的摸索往往由於自身的思維見障而無法看清問題的本質,他們個人的反思也往往由於自身的理論功底而無法對自己導致問題的思維方式進行剖析。

  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必須建立在自覺自願、積極主動的基礎之上,這是形成一個良好共同體寬鬆氛圍的土壤。如果只是利用行政命令,而不是“尺碼相同”的人的相聚,共同體就會流於形式。同時,共同體成員的共同願景非常重要,在活動中應體現其整體性的目標及階段性的目標。每個成員都能在心中明白共同體的價值與方向,在團體活動中不斷證明自己存在的理由與意義,在活動中體驗成就感,這是持續參加共同體活動的動力,也是啟用其持續發展最主要的因素。

  要積極探索建立各種基於同一教研組、教學組的,或者是本校的、校際的,以及利用網路的各種專業發展共同體。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比較有影響的教育專業發展共同體就有:新教育研究中心“相約星期二”沙龍、天津著名特級教師張萬祥的班主任學習小組、溫州蒼南新教育俱樂部、河南焦作“毛蟲與蝴蝶”兒童閱讀共同體、貴州鳳岡新教育共同體、“鎮西共讀”閱讀團隊等,利用教育線上網站建立的散佈於各個地區、學校的大大小小的毛蟲群落(兒童閱讀研究小組)與“海拔五千——新教育教師讀書會”QQ群、構築理想課堂QQ群,更是形成了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而充分利用專業共同體進行日常的共同閱讀、相互評議批註教育作品、相互聽課議課,也是教育實驗最日常的研究方式。

  三、 注重過程,落實有效教育

  1、落實有效教育框架

  朱永新認為:“落實有效教育框架,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已成為新教育人進行課堂框架研究的起點。"我們希望這個框架,可以成為我們理解課堂的一個工具。"

  朱永新還認為:這個框架分為教學目標、預習作業、個體學生學習清單和教學板塊。"預習"被朱永新稱為這個框架的一大特色,"預習是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不應只是為課堂教學做一些準備工作,而應儘可能地針對所有教學目標,是真正的自主學習。"這就重新確立"教為學服務,讓學生的學習成為課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讓每一分鐘都有所計劃、富有成效。

  2、發掘知識魅力

  他提出,要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朱永新所講的"知識",不能理解為靜態的寫在書本上的知識,而要視為一個動詞、一個有待重新發現的事物奧秘,以及發現這種奧秘的方法和過程。朱永新認為:優秀的課堂教學,就是要重現這一神奇的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核心是智力挑戰、思維訓練。

  理想課堂不會停留於人與知識的對話這一維度,而要展開三重對話:人與知識的對話、人與他者的對話、人與自己的對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說,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師生生命的復活"。

  4、 以現實求證未來

  《致教師》的最後一輯文字,不是答問,勝似答問。讀之,心情久久無法平靜。那是自20xx年起,每一年度的辭舊迎新之時,朱永新先生深夜或凌晨寫給全國新教育同仁的年度獻辭。

  或許,在永新先生眼裡,歲末年初最是年歲的刻度,是現在與未來的節點。而在他心裡,教師的終極意義在於“以現實求證未來”。讀他關於新教育的年度文字,我們無法忽略那漫天飄著祝福的跨年語境,更無法忽略的是,新教育實驗於神州大地間得到的熱切呼應。新教育所構建的“晨誦、午讀、暮省”的教育生活節奏,正在柔軟地植入了千百萬師生的內心。

  教育是一切的“果”,也是一切的“因”。對一個教師來說,痛恨積弊的方式是行動,是將讓自己置身於“漲潮的海上”,相信“愛教育,就是愛自己”,相信每朵烏雲背後都有陽光。唯有建設,唯有行動,才能“帶著使命,帶著愛”,“向沒有汙染的地方,重新出發”。

  三尺講壇,只因為我們具有足以讓一代代人傳承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愛生如子的精神,只因我們具有勤學、樂施、向善的品德,只因我們對學生始終抱有極大的熱情,實實在在地走近他們,真真摯摯地關注他們,熱熱忱忱地服務他們,學生就將我們作為恩師,不管我們是否清貧,不管我們是否平凡,學生都會把我們銘刻於心,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精神豐碑,也是我們成為歷史所銘記的、無上光榮的人。本學期對我而言,是一個漫長、煎熬、充實、幸福的一個過程;經歷了很多事,焦頭爛額,偶爾心情難免浮躁!我感恩所有在我困難時幫助過我的人,今天我想感謝的是它--朱永新老師的《致教師》,每當迷惑時,是它能讓我平靜下來,反思自己,與自己的內心交流。對本書中其中《教師的幸福在哪裡》感觸很深。

  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種本性,可作為教師的幸福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情。一位沒有幸福感的教師很難塑造出幸福的學生。只有當教師心中洋溢著幸福美好的情慷時,他們的臉上才會有燦爛的陽光,並自然而然地照亮和溫暖學生的心房,塑造學生幸福的心靈;只有當教師情緒飽滿和內心充實時,他們才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細節的關注和樂於分享的真誠,學生才會感到幸福。所以,為了自己,為了學生,教師們要學會尋找幸福。那麼,教師又要到哪裡才能找尋到幸福呢?

  教師的幸福在課堂教學中:有人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是幸福的:母親給孩子洗完澡抱著孩子的時候;醫生給病人做完手術病人康復了的時候;孩子在沙灘上堆出自己滿意的沙堡的時候;一個作家寫完了作品畫上最後的一個句號的時候。那麼,我覺得教師的幸福就是輕鬆自如地上完一節課的時候。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教學,而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對生命追問的過程。可有的教師卻有著這樣的生命體驗:“頭腦是滿的,內心卻是空的;時間是滿的,生命是空的。”同樣是上課,缺乏生命修養的教師,只是為知識而上課,教師的心只是在等待,等待學生記住一些概念、背會幾條定律、答出幾個問題,做對幾個練習題。教師在苦苦等待中,變得緊張、煩惱、焦躁,甚至痛苦,幸福被等待無情地遮蔽了。而具有生命學問和修養的教師,他是在上課,但他同時又是在享受課。他面帶微笑走進教室,迎

  來的是一張張天真的笑臉,聽到的是一聲聲“老師好”的問候,他在課堂上徹底放鬆,全身心地走進課堂,走近學生,同學生一起去探索,去研究,和學生情緒相融、心心相印。他會把問題生活化,知識過程化,學習體驗化。他會徹底開啟自己的生命,去感受、去觸控、去體驗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他會在課堂上率性而為,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一起失敗、一起成功,這時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

  教師的幸福在學生成長中:學生的成長是教師最大的快樂,對教師來說,教育的意義就是學生的成長和進步。特別是看著學生一天天成長變化,他更有一種由衷的喜悅,這是他辛勤勞動的最好回報,也是他全部付出的價值所在,雖然他可能一輩子默默無聞,當不了作家、科學家、工程師……也可能終生得不到什麼值得炫耀的榮譽或獎章,但他可能有引以為傲的已成為作家、科學家、工程師的學生,甚至有功勳卓著、成績斐然、值得他崇拜的弟子,當然,更多的是已經自立為人、立足於社會的普通勞動者,是他曾經為之付出心血和青春的年輕一代的人生,還有什麼比這更快樂呢?他已經別無所求,這就是他所渴望的生活。實實在在感受到了自己傾注心血的回報,意識到對學生未來的影響,透過學生的成長,他看到了自己勞動的果實,這成為教師職業信念的重要支撐。對平凡的工作充滿熱愛,對這些教師來說,孩子那燦爛天真的笑臉是天底下最美麗迷人的圖畫,教室裡傳出的朗朗讀書聲是世界上最美妙動聽的音樂,校園是地球上最純美聖潔的淨土。所有的辛苦和壓力都變成了一種愉快、一種他樂於去迎接並以歡樂的心境去化解的“美差”,即便是在條件極其艱苦、生活非常清貧的情況下,他也懷著極大的熱忱、帶著濃厚的興趣,無怨無悔地做好每一件事。只要一聽到上課的鈴聲,他就精神振奮,所有的疲勞都不翼而飛;只要一走上講臺,他就激情盪漾,渾身都洋溢著蓬勃的生氣。他覺得自己喜歡教書也最適合教書,只有在教室裡,在學生身邊,他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這些教師已經把他們的興趣與自己的事業放在一起,因為愛孩子、愛學校、愛事業而無怨無悔地當一輩子教師。

  教師的幸福在學習追求中:教育需要智慧,課堂教學更應該充滿智慧。充滿智慧的課堂是精彩的,精彩的課堂需要教師去創設,所以教師就應該充滿智慧。每個人的智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他首先要付出,付出勤奮,付出辛勞,付出艱辛。因此,教師要擁有教育的智慧,就要付出大量時間刻苦學習。首先,向書本學習,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其一生要與書本打交道。

  教師要坐下來、靜下心、研讀一些很專業的書,如課標、教材、教參、教案、輔導練習等;也要讀一些很理論的書,如教育教學理論、教育學、心理學等一讀經典的,也可讀流行的。教師要按時閱讀教育教學雜誌,定期瀏覽綜合類報刊、文學類雜誌等,讓自己浸潤在文化的滋養裡,由內而外地散發光澤。還要讀一些教育專著和教育隨筆,走進偉人,與大師對話,與另一個自己坦誠相見,你的眼光會變得高遠,你的內心會變得坦然,你的思維會變得開闊,你的精神會變得飽滿,你的生活會變得充實。其次,向同行學習,學習他們工作的熱情、教學的思路、教法的改革與創新,增長自己的智慧。同時,多交流。交流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我們往往發現:幾個志趣相投的同事、朋友,即使是閒聊,也會時時有智慧的碰撞,有新觀點的產生,不知不覺地解決了困惑已久的問題。因此,學習能使教師充滿智慧,充滿智慧的教師總是愉快的,愉快的生活肯定是幸福的。

  教師的幸福在付出奉獻中:當教師不可能大紅大紫、風光無限,也不可能轟轟烈烈、氣壯山河。教師的命運,註定要與清貧和奉獻為伍。在教師這個崗位上,沒有令人羨慕的地位和權力,也沒有悠閒自在的舒適和安逸,有的只是默默地付出和貢獻。已是81歲高齡的於漪老師,在59年的教育生涯中,無私奉獻、執著探索,不斷從經驗與感悟走向理性與科學,著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立體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獨特的教學風格。注重培養青年教師,做好傳幫帶。她心裡始終裝著兩把“尺”,一把是量別人長處,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點,自身才有驅動力。在她半個多世紀的從教生涯中,一切以教師人格為依據:智如泉湧,行可為表儀為人師。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實踐、教學改革彰顯著師者風範,她的事蹟也每每引發我們心靈深處的震撼與感動。於漪老師的人生座右銘是“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在於漪看來,“累累創傷,是生命給你最好的東西”。在她的心目中,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同時選擇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湧”,而且要有偉大的人格力量。

  享受教育的教師;是一個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教師,在平淡中享受教育的幸福,是教師對自己的期許。學習、工作,不經意間一定還會遇到很多不期而至的快樂。讓我們對生命尊嚴進行最真摯的仰望———靜靜地,守望花開,聆聽每一朵花開的聲音,享受每一朵花開的芬芳,驚歎每一朵花開的嬌豔。

讀《致教師》有感13

  這個月,我認真閱讀了全國語文教育專家餘映潮老師的《致語文教師》一書,收穫很多。在書中,餘老師從教師的成長智慧、教學智慧、治學智慧三大方面和我們分享了他寶貴的思想財富,每一頁文字都給我心靈的滋潤。

  耐力是一種成長智慧。餘老師用自己的耐力塑造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堅持著自己的堅持,潛心研究與思考,他總有那麼多的事情做。這不由得讓自己想起我們的教學生活,課上完,作業批改後,時間就這樣悄悄地從手指間劃過,今天重複著昨天,空虛之中無聊,無聊中又空虛著。而餘老師呢?他說,“當你面對書桌几個小時寫不出一個字的時候,當你翻閱大量資料而精疲力竭的時候,你都得平靜地堅持,將生命、時間化為工作中、研究中無數優美的細節”。當教師的人如果能關注自身的成長,體驗到成長的樂趣,也就有了人生中最好的心情——快樂之心。

  教學更是處處有智慧。餘老師的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書中有很多具體可用的教學方法,在書中,餘老師不光是闡述了每一種方法的好處,還在每一種方法後面安排了具體的案例分析,這也加深了我的理解,讓我可以不斷嘗試,豐富自己的教學技藝,同時也讓我更有信心去活學活用。在餘老師的教學藝術體系中,“板塊式思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看完這一章後,我又深切的感受到自己教學中的不足。策劃教學思路,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清晰,二是簡明。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總有一種困擾,就是既想把課上的步驟清晰,又想把所有的知識點都涵蓋,備課時不知不覺就顯得很繁瑣,板塊式設計給了我很好的啟發。“‘板塊式思路’的特點是教學內容呈‘塊狀’。這種‘塊狀’設計,主要著眼於學生的活動,著眼於能力的訓練,以‘教學板塊’來整合學習內容,來形成教學流程,結構課堂教學。”當然,最讓我驚喜的是餘老師不僅僅是介紹了“板塊思路”的好處,他還介紹了板塊式教學思路的十種設計角度,如重點突出、活動充分、情境生動等等,讓我可以靈活選用,大膽實踐。

  堅持治學,謀求進步,是一種智慧。從書中我看到了學習到了餘老師的治學方法,如自建倉庫法、案例分析法、課文讀寫法等多種治學方法。這都既讓我有了更多更好的學習方法,也使我倍感慚愧,使我意識到作為教師,為了做得更好,應該有優秀的治學方法,有自己喜愛的學習方法,堅持研究,提升自己,因為研究能讓我們做得更好。

  總的來說,雖只讀了一本書,但收穫遠不止這些,思考還要繼續,教學還要實踐提高,我要付出的還有很多很多,我一定不斷鞭策自己,不斷努力。

讀《致教師》有感14

  《致教師》一書中介紹過一個關於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做過的一個試驗:他將學生分成三組,他經常對第一組學生表示讚賞和鼓勵,對第二組採取不管不問、放任自流的態度,對第三組則不斷給予批評。試驗結果表明,被經常讚賞和鼓勵的第一組學生進步最快。由此可見,渴望被欣賞是人的一種基本精神需求。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樣,每一個人也應該學會去欣賞別人。欣賞與被欣賞是一種互動的力量源泉,欣賞著必抱有愉悅之心,仁愛之懷,成人之美;被欣賞者必產生自尊之心,奮進之力,向上之志。

  我曾教過這樣一名學生,他好懶,討厭做作業,拖拉、潦草、“短斤缺兩”、錯誤百出是經常的事情。更糟的是,他好管,對己自由主義,對人馬列主義,總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不時檢舉同學作業不認真,就是嘲笑同學作業錯誤多。但是,他在課上回答問題或考試時卻是常勝將軍。典型的學習態度差,且屢教不改!咋辦?我嘗試改用欣賞的眼光審視他、引導他、教育他。首先允許他自願做作業,可以全做,也可以選做,還可以不做,然後賦予他管教的權力,讓他批改和輔導學生作業,最後由我檢查他批改作業和輔導學生的情況,據此替代他的作業成績和評定他的學習成績。在我的欣賞下,他的缺點變成了他的優點,檢舉別人變成了督促別人,嘲笑別人變成了幫助別人,並且他還體會到了以身作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開始主動又認真地做起了作業。後來的他就不再是原來的他。這件事讓我深切的感悟到,欣賞可以是學生的缺點變成優點。

  又一次,我曾佈置學生這樣的作業:“每個人寫出你熟悉的本班的十位同學的優點,並且每位同學的優點不少於50個字。”然後,我在班中高聲朗讀這些學生的“作業”。看的出,凡是被讀到的學生低著頭,心裡都美滋滋的,教室裡特別靜。持續一段時間後,班級的學生髮生著悄悄的變化,同學的關係更融洽了,相互之間更有禮貌了,值日衛生更主動了,教室的佈置更整潔了……後來我就讓學生給每個同學寫至少一個優點,然後公佈於眾;接著,每個月末,我讓學生在原來所寫優點的基礎上在挖掘同學新的優點,同樣公佈於眾;最後,開展“看看誰的優點最多”和“看看誰的進步最大”的活動。結果,群情活躍,人人為能被人欣賞而奮鬥著、進步著。透過這件事,我不禁感慨的說,欣賞使學生的優點會讓學生變得更優。

  還有一次,我受到一篇文章的啟發,於是我拿著一張白紙走進了教室。在這張白紙的中心我故意塗了一個綠豆大小的黑點,很醒目。我高舉白紙問學生:“你們看,我手中有什麼?”“這不是明擺著嗎?”學生們竊竊私語,不知我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我有提高嗓門問了一遍。有學生回答:“我看到在白紙上有一個黑點。”估計這個回答代表了大多數學生的意見,教室裡頓時安靜了下來。“還有不同意見嗎?”稍後後排有一個學生髮言:“老師,我看到了一張白紙。”我看了一下白紙,繼續問:“你為什麼和別人看到的不一樣呢?”“我離得遠,看不清楚。”他如實說。教室裡頓時鬨堂大笑。我接著說:“看到黑點的請舉手。”絕大多數學生把手舉得老高,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揚。我環視了一下說:“太令人遺憾了。這麼大一張白紙你們沒有看見,卻卻偏偏注意到了一個不起眼的黑點。這不是你的眼睛欺騙了你,而是你的思維迷失了方向。”頓了一頓我又說,“這多麼向我們每個人身上存在的優點和缺點啊!優點其實就像這張白紙一樣大,而你的缺點原來只有黑點那麼小。只是,我們在與別人交往時,往往只在意別人的那個小小黑點,有時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那一張大白紙,而缺少自信,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啊!”學生們個個沉默不語,若有所思。由此我想對我們教師而言,許多時候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面對學生,往往只注意到他們的“他們的黑點”:調皮搗蛋,不守紀律等等,經常會引來我們對他們的大聲訓斥。可是我們沒有發現:他們的調皮搗蛋中充滿著許多純真活潑可愛……

  《致教師》中引用了培根的一句話說:“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讓我們在教育中多一些欣賞吧!作為教師,可以採用以下做法達到欣賞學生,或讓學生相互欣賞,或讓學生自我欣賞的目的。

讀《致教師》有感15

  假期裡,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一書。此書分為四輯,以書信和新春致辭的形式,闡述了和教師的生活,工作,成長密切相關的四十六個問題。語言質樸簡潔,卻意味深長,是作者的用心之作。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一個體會是:警醒

  曼德拉說:“教育是最強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來改變世界。”還說:“生命的意義不僅是活著,而是我們給別人的生命帶來了何種不同。這就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意義。”我覺得這兩句話很好地揭示了“做教師”的意義。強權和武力僅能在政治形式上改變世界,而教育能在精神實質上改變世界。曼德拉把教育問題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位。事實是不是如此呢?我們自己的老師和身邊優秀的同事用活生生的事實做出了證明。好老師不僅能在課堂上聲情並茂,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地傳授知識,更能在生活中以自身的學問修養精神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而改變人生命運。這樣的人多了就能改變民族和國家的命運。做教師不知不覺中已近二十年,對教師這項工作認識卻十分淺薄,令人汗顏。

  第二個體會是:慚愧

  朱永新先生說:“教師職業大致有四種境界:第一,是讓學生瞧得起的教師;第二,是讓自己心安的老師;第三,是讓學校驕傲的老師;第四,是讓歷史銘記的老師”。審視自己,教齡不長,境界不高。我常常也在問自己:我的課堂效率是不是高?我的講解點評是不是深入淺出學生能懂?教案作業設計是不是有的放矢突出實效?對學生是不是熱情和善,一視同仁?作為教師,是不是“心安”?對你從事的工作是不是竭盡全力?當思考這些問題時,我的心情是不平靜和不坦然的。因為心中有太多的遺憾和內疚。當想到那些因我任教科目拉後腿而不能進更高一級學校深造的學生時,我就覺得慚愧。

  第三個體會是:努力

  “知恥而後勇”。《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示》一文給我很大的啟示。“每日三省吾身,寫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見所聞所感所讀所思,無不可入文。”十年後3650篇千字文(計三百六十萬字),就能自感躋身成功者之列。這一事例給我的啟示:要有恆心才能做好事情。要勤學習勤思考才能做好事情。要從小事做起,“集腋積矽步”,才能“成裘”,才能“致千里”才能“成功”。為了做好工作,我以後要像書中所講的那樣,多向經典著作,向優秀的同仁學習,多思考多寫作。我也要以十年的時間為自己買份保險,不為“成功”,只為“心安”。

【讀《致教師》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