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數學課後反思

數學課後反思

數學課後反思(精選1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課後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課後反思1

  《組合圖形》這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基本圖形後的一節複習整理課,在這節課中我注重把握以下幾點。

  一、創設問題情境,自主體驗

  在新課開始,我則是在大螢幕上出示七巧板的基本圖形,然後演示將七巧板的基本圖形拼成一個小房子的形狀的運動過程。接著讓學生觀察後說一說感受。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認識了組合圖形,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出組合圖形這個概念。這樣的設計不但分散了難點,而且對下面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作了鋪墊。

  二、突出重點,自主探索。

  在知識新授部分,首先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創造性地活用了教材,將書中的例題稍作了調整。多媒體出示少先隊隊旗,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根據對組合圖形的理解,大膽地猜測一下用什麼方法能求出它的面積,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所說的那樣,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允許學生思維的多樣化和思維的思維水平的不同層次。由於每一種方法都是學生自己積極探索得出的,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完完全全地被調動起來了,這樣他們各個都很有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想法。我就趁熱打鐵,接著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畫一畫,折一折,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測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積來。於是學生在自己驗證這種方法時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當學生彙報出許多方法時,體現瞭解題方法的個性化。然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進行方法的最佳化,選擇最好的方法解決問題,我們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原有的認識上,如果學生的思維停止不前,教學就失去了意義。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思維逐步發展的過程,要讓學生在眾多方法中學會比較、學會發現、學會反思,積極地進行揚棄,保留自己好的方面,捨棄不好的,並能從別人的方法中吸取好的方面,最佳化學生的思維,例如學生得到許多個性化解題方法後,我並沒有終止學生對問題的探索,而是充分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對學生的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反思,重新構建自己的認識,選擇最最佳化方法。

  三、實踐應用,關注應用性的數學。

  在本節課的練習中,設計了許多與生活實際有關的問題,如求學校錦旗的面積、路邊標識牌的面積,游泳池的面積等等,這些問題無不讓學生深深地體驗到了數學問題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也深刻意識到了數學是源於生活而又用於生活的,同時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實用價值。

  總之,本節課教學我不僅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由猜測到驗證這一過程的培養。在師生觀上實現了師生角色的徹底改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活動的操作者、觀察者、討論者、交流者,教師是活動的導演,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研究者,我認為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夠真正得到培養。

數學課後反思2

  這一課,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有點難,要看你從什麼角度去認識它。

  其實分數對學生來說,早就不是陌生的知識了,已經會讀,會寫,知道大概的意思,會一些簡單的運用了。今天,我直接出示了例題,前三個圖學生說分數很準很到位,因為那是把一個物體或是一個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幾份,第四個分數是把一些圖片來平均分的,學生理解起來有點難,而這正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明明塗色的是二個圖片,為什麼不是三分之二?”“這裡是把六個圖片平均分成了三份,塗色的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是三分之一”“這裡的幾分之幾和圖片的個數有關係嗎?和什麼有關係?”,“和平均分成了幾份?取了其中的幾份有關係”,我認為這裡強調分成的總份數和取的份數是分數意義的關鍵所在,讓學生反覆地講,起到了強調重點的作用。

  在練習時,我一直抓住這個重點,每做一題,都要二個以上的學生講一講理由,或是同座位兩個人互相講一次,在講的過程中,學生會說了,慢慢理解了分數的關鍵所在,逐漸把分數的意義深化為個人的知識, 這就是所謂的內化過程。

  “一節課的時間是三分之二小時”,這題讓學生說出這裡的分數的意義,對學生來說有點難,是個難點,第一個學生答道: “把一節課看作單位‘1’”,第二個學生就答對了,“把一小時看作單位‘1’”,然後我又請好幾個學生來說一說,在說的過程中,有不到位或是不準確的,請其他學生來再說,這樣的教學,學生理解得較好。

  “在直線上畫出表示各分數的點”這題確實難,課堂練習時,錯得不少,我感覺講的時候也比較吃力,也不知學生理解得怎樣?由於下課時間到了,利用下課的幾分鐘,忽忽結束了,看來得找時間補一補這一題,還剩下第五題沒有解決,也得找時間解決,課堂作業也沒來及佈置。

  總的來說,這節自我感覺,上得還算成功,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重點突出,學生基本會說分數的意義了,需要注意的是要儘量節省時間,在課堂上完成課堂作業。

數學課後反思3

  數學遊戲《圖形寶寶找家》是在認識了圓形、正方形的基礎上開展的活動。在設計本次活動時,考慮到幼兒對圓形、正方形才初步認識過,為此在設計第一環節時將內容放在了鞏固認識圓形和正方形上面。一開始,老師以擬人化的口吻“圖形寶寶來做客”匯入,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圓形、正方形,透過觀察、講述來鞏固圖形的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遊戲“圖形寶寶捉迷藏”,引導幼兒在各種各樣的圖形中分別找出圓形和正方形。第二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透過遊戲“送圖形寶寶回家”引導幼兒認識圖形標記並按標記給圖形分類,並能嘗試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操作結果。

  小班數學遊戲看著很簡單,但要真正上好卻並不容易。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首先考慮到要儘量遊戲化,因此活動中也創設了遊戲情境,但因為只是有遊戲的情境,在實際組織過程中,幼兒並沒有真正地進入遊戲,因此仍然是缺少趣味性的,活動有些枯燥、乏味。如何設計遊戲,將學習內容真正地融合進遊戲中,讓幼兒在有趣的遊戲中自然地獲得知識、經驗,是以後活動中要多思考的。

  活動中,幼兒有兩次集體操作,第一次操作是要從各種顏色、形狀的圖形片中找出圓形、正方形。這裡我提供了兩個小碟子,讓幼兒從放了各種圖形片的碟子中找出圓形、正方形放入另一個空碟子裡。第二次操作是將找出來的圓形、正方形進行分類,放到分類盒中。活動前準備材料時,雖然考慮到了如何讓幼兒更方便地拿取操作材料,在實際操作時卻仍然出現了問題:第一次操作過後,多餘的碟子沒有及時收走,加上兩個碟子相同,教師在提要求時讓幼兒造成混亂,個別幼兒將找出的圖形片又放回了原來的碟子等。對於小班幼兒來說,提供的材料應該便於操作,並且不易過多,否則反而會讓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造成混亂,無法達到操作效果。

  造成活動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教師本身對教學的組織能力上。活動中面對多變的情況,要善於調控,及時應變,要能夠牢牢地吸引住幼兒的注意力,充分調動起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對活動內容、活動過程的組織和活動中語言能力的控制等方面,自己今後還要進一步加強。

  雖然這次活動不算成功,但透過反思,讓我也更清楚地發現了自己在組織活動中存在的不足,讓我能夠在以後的活動組織中能夠吸取經驗教訓,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數學課後反思4

  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來說,上好每一堂課,要對教材進行加工,還要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的結果進行反思。因為數學教育不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為關注結果是如何發生,發展的。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一是從教學目標來看,每節課都有一個最為重要的,關鍵的,處於核心地位的目標。高中數學不少教學內容適合於開展研究性學習;

  二是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設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能充分挖掘支撐這一核心目標的背景知識,透過選擇,利用這些背景知識組成指向本節課知識核心的,極富穿透力和啟發性的學習材料,提煉出本節課的研究主題,就會達到理想的效果。這也需要自己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以下是我對本次課教學的一些反思。

  一、對知識點教學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我覺得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本節課內容較為單一,目標也比較明確,就是用“以直代曲,無限逼近”的思想求曲邊梯形的面積。然而,這種思想方法給學生帶來的理解上的難度卻不小,因為要真正理解這種方法必須對極限的思想要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不過,新課程似乎為了避免增加學生的負擔,而不要求深入介紹極限的概念,其旨在用最易於讓學生接受的手段,使學生獲得最有價值的數學知識。這節課亦是如此。基於以上原因,備課時我認為本節課有兩大難點:

  一是如何使學生獲得“無限分割,以直代曲”的思路;

  二是對“極限”“無限逼近”的理解,即理解為什麼將近似值取極限正好是面積的精確值。

  二、對學數學的反思

  對於在數學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來說,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不應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裡“灌輸數學”。這樣常會進入誤區,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常常說要因材施教。可實際教學中,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所講知識。這也許是自己一直以來教學的困惑與障礙。讓學生多多思考,在本節課中未能達到預設目標,仍有“滿堂灌”之嫌。

數學課後反思5

  育人教學,不僅是教的過程還是學的過程,是一個學習再學習的過程。昨天我們學校迎來了又一次的全縣講課比賽的機會,我本著學習的態度來到了初二三班的教室,這節課教學環節清晰,教學過程中設計的教學情境生動有趣,能從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進而聯絡實際、運用到實際。同為青年教師,在聽了徐老師的課後,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徐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有許多方法、方式是值得我學習的。

  1.教態親切自然,備課充分,語言清晰流利,特別是課堂語言的運用都恰到好處。

  2.“先學後教”是我這次聽課感觸最深之一。老師指導學生先透過自己的預習來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既增加學生的興趣、自主性,又使學生學會了自我學習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老師加以指導講解,使學生更深刻、更準確的掌握了知識。體現了“126的教學模式”。

  3.邊學邊練,當堂掌握。這種方式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並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學生是這節課的主角”是我這次聽課感觸最深之二。老師在這節課中起到了指導、引導的作用,除了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外,徐老師還把解題的思路,方法告訴大家,使學生學會了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隨後學生展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學生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或唱或演或辯論或演講,這些形式都是自己創作的,學生感興趣,這樣就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理解知識的同時,鍛鍊了轉移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學生的表達能力得以提高。“小組合作體現的很是充分。”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方向的指引,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就是運用這種理念,努力創造自己擁有的靈動生機的生活課堂。課本是死的,知識是活的,方法也是活的。這些好的方法,不是原樣照搬就能達到效果的,不同的班級,不同的老師,需要不同的授課方式,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靈活運用這些方法,結合自己的特色教學,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

數學課後反思6

  小班孩子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他們容易受到外界環境與自身情緒的支配影響,小班孩子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對數學這種抽象枯燥的內容,他們多為不易理解和興趣不足,所以大多孩子對於數學的學習還需要對具體實物的探索和體驗。將抽象的數學知識滲透於孩子感興趣的遊戲之中,讓數學活動更加趣味化、情境化、遊戲化,透過與周圍具體實物的互動作用,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將數學知識內化成經驗,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促進孩子的發展。《一起去郊遊》是“好夥伴”主題中的一個數學活動,主要是創設讓孩子們排隊、以“坐車”去郊遊的情境中,區分出自己在隊伍裡的具體位置,辨別認清前與後。

  外出郊遊是孩子生活中非常喜愛的,每次提到去春遊,孩子們都會興奮不已,記得很清楚。活動開始,我請請5個孩子模擬坐坐車的情境,許多不經常舉手的孩子也積極的舉起了小手。就此我也趁機表揚了孩子們的積極參與,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舉手的次數更多了。因為第一輛“車”為個別孩子的示範嘗試,所以在選擇這5個小朋友的時候我注意到5個孩子的日常表現,當我問道:“熙熙,請你站在寶怡前面;雨璇,請你站到浩文後面,他們都基本能正確的做出反應,一些未請到的孩子也被感染,情緒一直很積極主動,有時請到前面的孩子動作反應稍慢時,下面有些心急的孩子早就開始提醒他們了。

  藉著孩子們的積極性,我又馬上請孩子們仔細觀察誰的前面是誰,誰的後面又是誰,在我的提示下,孩子們紛紛舉手,要求孩子們用完整的話:“xxx的前面是xx,後面是xx”的句式進行表述。看到孩子們對“坐車”去郊遊的遊戲興致很高,於是我又隨機創設了一個集體操作遊戲,讓孩子們稍微改變了前後的位置方向,變成了4輛汽車,坐在第一個孩子就是汽車的駕駛員,將繩圈作為汽車方向盤,孩子表現的很開心。坐上“汽車”後,我引導孩子們觀察xx前面坐著誰,後面又坐著誰?自己前面是誰?後面又是誰?隨後,我請孩子們用“開火車”的語言形式表述“我的前面是xxx”“我的後面是xxx”“我坐在xx的前面”;“我坐在xx的後面”;以小組為單位,每組一個句式,給每個孩子都能有表達的機會,滿足了孩子們想說願意說的想法。

  當然,每次的活動都會有一些亮點與不足之處。整個活動中最大的亮點就是能夠從孩子角度出發,為孩子創設了一個情境化、趣味性強的情境,寓教於樂。同時,我發現在活動中適當的表揚、讓每個孩子都有表現的機會是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當然有亮點也會有不足,本次活動的最大不足就是細節方面還是不夠到位,可以適當的給孩子安排一個與活動相關聯的遊戲活動可能對孩子的學習更有幫助,讓孩子在有趣的遊戲活動中鞏固前後的認知,例如可以在體育遊戲中前後做運動等等。活動的不足總會在反思中才能被發現,其實如果在活動前能夠考慮的再全面細緻些,那可能活動中的不足也會減少。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但往往我們會忽視一些小的細節,也許我們多多關注細節會對我們教學帶了更大的幫助。

數學課後反思7

  數學活動比較枯燥,所以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都不是很高,經常機械性的學習,學習不夠主動。為了讓幼兒能更主動的學習,更深入的掌握數的概念,我們總是絞盡腦汁,但效果往往不大。而《點心屋》這一活動,結合主題我們周圍的人,將帶有情境性的數學遊戲貫穿始終,利用了幼兒所喜歡的點心吸引幼兒的眼球,使幼兒一開始就對活動能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讓幼兒按包裝袋上的數字包裝相應數量的餅乾,鞏固了孩子們對9以內數的認識,輕輕鬆鬆地學會了按9以內的數量分類。教學內容的的生活化、教學方式的遊戲化是本次教學活動的特色之一。

  分析:

  新《綱要》中特別強調了幼兒教育與生活的關係,在科學領域中也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樂趣。"在本次活動中,以包裝點心為主題,透過參觀點心屋、包裝點心、送點心等情節,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興趣,把教學目標寓於遊戲之中,變被動教學為主動探索,使孩子學得開心、學的快樂。

數學課後反思8

  1、以問題為出發點,喚起學生對知識的回憶

  雖然兩節課都是設定一定的教學情景,但是兩堂課喚起學生對知識的回憶的深度、挖掘度不同:前一節課是在教師設想上設定問題;而後一節課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出話題,進而進行問題設定,學生有切身的體驗——從而讓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確立問題為新課服務的意識,而且應始終關注學生對問題的不同認識,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根據學生上課反映上做出相應的變動,而不是演事先準備好的教案劇。

  2、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可以不必拘泥於教材形式,可以不完全按教材教學,只要以新課程為依據,達到新課程規定的整體性理論和目標就可以了。同時指出教師要有獨立性,要能根據自己教學實際情況去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特別是後一節課的整個教學引入與教材都有明顯的差異,這樣開放性的處理使學生思維始終處於積極思考之中,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必然更好。

數學課後反思9

  《列代數式》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的一部分,教材沒有單獨編排,只是在習題中滲透。這是一個課時,主要讓學生透過探索發現最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及某些數變化規律。

  一、注重過程和體驗,讓學生自己去“感悟”。

  這部分內容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注重過程體驗,同時在過程體驗中,培養學生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能力。《 數學新課程標解讀》中關於“推理能力”的培養有這樣一段闡述:“能力的形成並不是學生‘懂’了,也不是學生‘會’了,而是學生自己‘悟’出道理、規律和思考方法??”所以我想有必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問題。回答時暴露其思維過程。

  我是這樣匯入的:

  片段1:

  1、嘗試當一回詞作家;下面是一首歌詞,你能把這首歌詞補充完整嗎?

  1 只青蛙1 張嘴,2 隻眼睛 4 條腿,1 聲撲通跳下水;

  2 只青蛙2 張嘴,4 隻眼睛8 條腿, 2 聲撲通跳下水;

  3 只青蛙3 張嘴,6 隻眼睛12 條腿,3 聲撲通跳下水;

  n 只青蛙 張嘴, 隻眼睛, 條腿, 聲撲通跳下水。 答案:n、 2n、 4n、 n

  設計意圖:這首兒歌反映了青蛙的只數和青蛙的嘴數、腿數之間的關係,用字母表示後它們之間的關係更簡明瞭,透過兒歌,促進了這次探究活動,加深了規律性的認識,既複習了上節用字母表示數的內容,又有利於引起這節課的引入。

  師順勢利導: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數量關係,都可以用數學式子來表示,下面請大家來做一做。

  2、填空:

  (1)某種瓜子的單價為16元/千克,則n千克需要 _____元;

  (2)小剛上學步行速度為5千米/小時,若小剛到學校的路程為s千米,則他上學需____小時。

  (3)鋼筆每枝a元,鉛筆每枝b元,買2支鋼筆和3支鉛筆共需_______元。 答案:16n 、 、 (2a+3b)。

  設計意圖:藉助於一些學生熟悉的用字母表示數的例項,讓學生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同時為引入代數式的概念作準備。

  二、加強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去“做數學”。

  數學教學應不斷提供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這樣才能有利於理解和讓學生感興趣,

  三、蘊涵情感和數學簡潔美,讓學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簡潔美的享受,如座位安排中有一定的規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中也有一定的規律,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素材。

  這一節課當中,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得投入、說得流暢、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的調動思維活動,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沉浸在數學的簡潔美當中,感悟著各種有規律的數學簡潔美。

  本節課採用導學案的方式,主要講解代數式的基本知識,並在具體情景中講解列代數式的方法和簡單的求值.透過這些內容,讓學生逐漸熟悉代數式的表示方法,並培養符號邏輯思維能力.以具體的事例引入代數式的概念,既形象又淺顯易懂.透過兩個探究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透過學生自己大膽的嘗試,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樂趣,指導學生在變化中探索規律,培養團結合作精神.透過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總結,理清本節的知識結構,使知識系統化,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與人交往的能力.

  無論是教學環節設計,還是課外作業的安排上,我都重視知識的產生過程,關注人的發展,意到個體間的差異,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著各自的數學體驗。

數學課後反思10

  首先是複習正比例函式的有關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函式知識,為接下去學習反比例函式作好鋪墊,其次給出了三個實際情景要求列出函式關係式,透過歸納總結這些函式都是反比例函式,以及反比例函式的幾種形式,自變數的取值範圍。

  又透過列表格的方法對反比例函式和正比例函式進行類比,鞏固反比例函式知識。

  透過做一做的三個練習進一步鞏固新知,但到這裡用時接近25分鐘,時間分配上沒有很好把握為接下去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埋下伏筆。

  接下去是要進行例1的教學,先進行的是槓桿定理的背景知識的.介紹,在學生練習紙上讓學生自己來獨立完成三個問題,然後有學生回答,當進行到第二時,時間已經不夠了,很倉促進行了小節。

  這節課在設計過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學生的想法,在備課過程中,沒有備好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堂,這方面做的很不夠,有些問題的處理方式不是恰到好處,思考問題的時間不是很充分;還有的學生課堂表現不活躍,這也說明老師沒有調動起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課堂中指教者的示範作用體現的不是很好,,肢體語言也不夠豐富,鼓勵的話顯得很單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課匯入的時候還出現了差錯,總之,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以上存在的問題。

  綜觀整堂課,嚴謹親切有餘,但活潑激情不足,顯得平鋪直敘的感覺,缺少高潮和亮點;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嚴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進行改善!

  經過這節課的教學,讓自己收穫不少,反思更多。

  教學之路是每天每節課點點滴滴的積累,這條路的成功秘訣只有一個:踏實!對於我,任重而道遠,我將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讓我教的每一個孩子更加優秀。

數學課後反思11

  教材分析:

  本節課在二次函式y=ax2和y=ax2+c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y=a(x-h)2和y=a(x-h)2+k的圖象,並探索它們之間的關係和各自性質。旨在全面掌握所有二次函式的圖象和性質的變化情況。同時對二次函式的研究,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先從y=x2開始,然後是y=ax2,y=ax2+c,最後是y=a(x-h)2,y=a(x-h)2+k,y=ax2+bx+c。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體會建立二次函式對稱軸和頂點座標公式的必要性。

  教學片段:

  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引入的。

  [師] y=3x2的圖象有何特點?

  [生]很快能說出函式圖象以及相關的性質。

  [師]y=3x2+5的圖象有何特點? y=3x2+5和y=3x2的圖象有何關係?

  此處的安排是為了讓學生明確加上5會使函式圖象向上平移5個單位,為本節教學y=a(x-h)2和y=a(x-h)2+k的位置關係埋下伏筆。當然在前一節課已經讓學生明確了y=ax2和y=ax2+c的位置關係。並告訴學生口訣上加下減,位變形不變。

  [師]y=3x2-6x+5的圖象與y=3x2有何關係?

  [生]猜想:向上平移5個單位,向左右平移6個單位。

  [師]到底向左還是向右?或者是否就是我們所想的這樣先向上平移5個單位,向左右平移6個單位?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二次函式y=ax2+bx+c的圖象(板書課題)

  教師和學生一起對y=3x2-6x+5進行配方化為y=3(x-1)2+2的形式。

  此處的處理感覺很不自然,但是從y=3x2-6x+5再引出新課這一作法又讓我不捨得放棄,希望行家提出好的過渡方法。

  [師]研究y=3(x-1)2+2的圖象比較複雜,你準備先研究什麼函式的圖象?

  [生]可以先研究y=3(x-1)2的圖象。

  前面複習過y=ax2和y=ax2+c的位置關係,而且經過課題學習學生已經學會了把複雜問題透過先簡單化的這一學習方式。

  讓學生完成課本P46的表格。

  在校對答案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先讓校對3x2的值,然後再填寫3(x-1)2的值,但並不是全部校對,在回答到x=-1時,y=12時,停頓。讓學生不急著給出下面的答案,先讓學生思考從表格中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快的發現第三排的值剛好是把第二排的值向右平移一個單位。由此猜想當x=0時,y=3。然後引導學生驗算。發現剛好相等。繼續完成表格的第三排的函式值,發現都有相同的特點。

  此處的設計是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從表格裡發現函式圖象的平移。

  [師]根據表格所提供的座標,大家去猜想y=3(x-1)2與y=3x2的圖象有何關係?

  [生]猜想:把y=3x2圖象向右平移一個單位就可以得到y=3(x-1)2的函式圖象。

  [師]請大家根據表格所提供的座標描點、連線,完成y=3(x-1)2的函式圖象。看與我們的猜想是否一樣。

  透過學生的描點、連線、並觀察發現確實符合自己的猜想。經歷這樣的研究過程學生能形成較為深刻的印象。

  教師進行對比教學。繼續研究了y=3(x+1)2與y=3x2的圖象位置關係。進而研究他們的圖象的性質,然後再研究了y=3(x-1)2+2與y=3x2和y=3(x-1)2三者的聯絡和區別。總結出口訣上左加下右減,位變形不變便於學生記憶。

  反思:

  函式的教學,尤其是二次函式是學生普遍感覺較為抽象難懂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多動手畫圖象,加深學生對函式圖象的瞭解,加深他們對函式性質的瞭解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函式圖象和性質的探索中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本節中透過表格上函式值的變化讓學生猜想函式圖象的位置變化,給學生留下較深刻的印象。然後加以口訣的形式,學生普遍能較好的掌握圖象的平移規律。

數學課後反思12

  在教學商中間有0的筆算除法一課,有兩個例題。第1個例題是有關0的除法,得出結論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第2個例題是利用有關0的除法結論筆算商中間有0的除法。

  在教材的設定上,有關第1個例題的內容不多,只是有3個算式和一個結論的出現。但究竟怎樣給學生講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這一結論,並不是書上的例題所能講明白的。提前備課,從網上看到有關解釋“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結論有兩個理由。理由1:0和任何數想成都得0,0÷0=X,X可以是任何數,沒有確定的商。=理由2:5÷0=X,0×X≠5驗算證明。所以得出結論“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思考再三,針對三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他們以形象思維為主,正逐步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脫離生活情境只講枯燥的數學知識,就像滿堂灌,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課始,利用早春季節,學生春遊放風箏的情境匯入:有25個風箏,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幾個?25÷5=5(個),20個風箏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個?20÷5=4(個)。一陣大風吹過,把老師手中的風箏都吹跑了,現在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個?有學生說5÷0=0(個),有學生說0÷5=0(個)。生說理由,老師手中的風箏被大風颳跑了,沒有要分的東西了,不管分給幾個人,每個人都不能分得任何東西。說5÷0=0的學生,在聽了前面同學的講解,自然知道自己列的算式是錯的。接著讓學生試算0÷2、0÷7、0÷9、0÷100,學生得出的結論都是0。老師出示0÷0=?生進行分析,一種分析是0÷0=1,因為由1÷1=1、3÷3=1得出結論;一種分析是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商不確定。老師出示5÷0=?,生的分析也是兩種。一種分析是5個風箏平均分給0個人,結合具體情境沒有實際意義;一種分析商是0……5,5沒有平均分給人,還剩5個。從學生原生態的理解中,從幾個層面上得出結論:0做除數沒有意義。最佳化有關0的除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透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基礎進行解釋,學生對“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這一結論接受就自然了,利用起來就得心應手。有關商中間有0的除法,學生們都能獨立解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做好引導,體現筆算的最佳化。透過對比體現商中間有0,被除數的中間不一定有0的結論。

數學課後反思13

  配方法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數學學習的主要思想方法。本節課我在教材的處理上,既注意到新教材、新理念的實施,又考慮到傳統教學優勢的傳承,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與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靈活應用有效結合。新的課程標準突出了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所以在教學實際中,我力求將解方程的基本技能訓練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融為一體,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因此,我先創設了一個實際問題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在教學中注意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主要以啟發學生進行探究的形式展開。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設計了幾個既有聯絡又層層遞進的問題,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本節的重點是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探究,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在教學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掌握了和理解了配方法。

  小結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補充和強調,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在知識方面,要回顧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驟和依據;在方法方面,注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想是“降次”。課後作業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又注意為下一節學習做準備。

數學課後反思14

  教師在備課中經歷了學習新課標,探討新教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自制電腦課件等艱辛的過程。經過半個月的準備,實際教學中“表演”成功,收穫很大,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本節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引趣—合作探究,發現新知—鞏固應用,體驗成功—開放訓練,拓展思維—小結反思,佈置作業。利用學生熟悉的動畫片匯入,創設情境,集中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學習動機。探討有理數減法法則時,學生經歷了利用舊知計算溫差,對比觀察,發現、總結、驗證規律的過程。從而發展學生探究意識,合作意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師生共議例題,兩輪比賽,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有理數減法法則。趣味數學題的設計,培養多向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學生參與設計精美的鐘表時熱情十分高漲,較好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利用數學知識有服務於生活。作業“超市”,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反思小結,濃縮知識要點,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融合。

  透過本節課,使我深深感悟到實施新課標,必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活動來看,動腦、動手、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形式看,學生口答,筆答,搶答,板演,同桌交流,小組討論,好朋友間探究等形式多種多樣,氣氛活躍,積極性高。比較充分的體現課堂是學生的學習天地。

  回顧平時教學,雖然有了新的教學理念,但實際教學中卻經常不知所措。今後應繼續鑽研,不斷探索。

數學課後反思15

  本次活動我從幼兒自身入手,學習以自身為中心區分上、下,難點是學習以客體為中心區分上、下。主要讓幼兒感知理解方位詞,理解並運用方位詞是認識空間關係的。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三個環節,整個活動自始自終都以遊戲貫穿,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第一個環節以自己為中心區別上、下,我以遊戲“看誰躲得快”,及遊戲“誰最快”,來激發引導幼兒學習以自身為中心區分上下。活動中孩子非常感興趣,基本上都能區分自身為中心的上下,突破了活動的重點。

  第二個環節是難點部分,以其他物體為中心區分上下。我以遊戲“小動物捉迷藏”匯入活動的難點學習,把小動物藏到教室的各個地方,並用語言說出“什麼動物藏在什麼(上、下)面。這個環節有些難度,個別能力弱的孩子表達不清楚上下,有些其實知道但表達不好,但基本上孩子在透過遊戲還是能突破難點的學習的。

  最後一個環節是孩子在重難點突破的基礎上練習鞏固,我讓幼兒透過數學書裡的練習,讓孩子鞏固新學的知識,加強區分上下。

  整個活動孩子透過尋找、操作等活動,讓幼兒體會物體與自己的方位關係,在活動中我有意識的在相應的方位擺放些小動物卡片,引導幼兒觀察尋找並表達“什麼在什麼的哪裡”,這樣孩子學習得很有興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讓孩子在生活在遊戲中學習,體現了教學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數學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