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生物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透過資料分析,瞭解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瞭解身邊的空氣質量及空氣質量的相關知識。

  3.透過學習討論,瞭解造成空氣汙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知識,進而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透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瞭解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2.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並明確空氣汙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

  三、教學設計目標和思路

   本課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確空氣質量與人體健

  康的密切關係,讓學生關注空氣質量。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透過設計“資料”及利用課本資料來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從中體會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關係,特別是使學生明確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嚴重危害,進而樹立環保意識。而對“當地空氣質量”的教學,一方面組織學生課前進行調查,利用課上時間進行交流討論來學習,另一方面則透過“空氣質量日報”、補充資料來加以拓展,使學生增加對空氣質量知識的認識。教學中設計“汙染空氣的主要因素”的討論,旨在讓學生了解空氣汙染的多樣性、嚴重性,進而為空氣汙染防

  治的學習埋下伏筆;而讓學生完成“倡議書”,主要是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體會,確立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並透過評比展出來宣傳環保意識,服務社會,使全社會關注人類的生活環境,共同參與環境的保護。最後以詩的形式結束新課,可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便於掌握所學知識,同時也為學生指明瞭今後努力的方向。

  四、教學過程

  師:前面學習了人體的呼吸,我們知道了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呼吸,使外界氣體不斷進入肺部,又使體內氣體不斷排到體外。那麼,你知道人每天呼吸多少次?又呼進撥出多少空氣?(生感興趣但又困惑。)

  師:回憶上課內容,我們每分鐘呼吸多少次?

  生:16次。

  師:對,那麼16乘上每天的分數就可以計算了吧!同學們算一下。生;(計算)23040次

  師:很好,如果每次呼吸500毫升,那麼一天呼吸多少氣體呢?生:(計算)11520000毫升(即11520升)。

  師:人一天呼吸一萬多升氣體,可見空氣跟我們的關係十分密切。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資料並思考。

  投影:你知道嗎?

  (1)小明同學家在20xx年3月建了新房,於去年9月對新房進行了裝修和油漆,可新房裡住了沒幾天小明和爺爺就覺得身體不適,不久他倆就生病住院了。你能說出其中的理由嗎?

  (2)清晨,當你行走在一片樹林中,你會覺得空氣特別新鮮,心情格外地舒暢,精神也為之振奮,你能說出其中的理由嗎?

  (生閱讀思考並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生:油漆中的有害物質揮發到空氣中,人把它吸入體內後而引起的。師:好。

  生:小孩與老人的抵抗力較差,所以小明和爺爺生病了。

  師:對!生病與抵抗力也有關。

  生:裝飾材料中也會揮發出有害物質,影響身體健康,從而致使他倆生病。

  師:很好!有沒有其他的看法呢?

  生:是房間裡沒有通風透氣,使有害物質不能及時擴散而造成的。如果讓有害物質全部擴散後,再住到新房裡就不會得病了。

  師:有道理。那麼第二題呢?

  生:是因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併產生了大量的氧氣。

  師:對!

  生:樹林的空氣裡沒有灰塵等顆粒,也沒有有害氣體。

  師:很好。

  生:植物能釋放出一些物質,有的可以殺菌,有的可以使空氣新鮮。師:對!同學們都回答得很好,從上面的討論學習中我們可以發現空氣質量的好壞與人的身體健康關係很大。請同學們閱讀課本“資料分析”

  (1)(2)(3)並談談從中你知道了什麼?獲得了哪些資訊?說出你的理由?

  (學生閱讀思考、小組討論並回答,代表發言。)

  生:我知道了城市街道的空氣汙染較公園等園林處嚴重,所以交通警察的發病率比園林工人高。城市工業區的汙染比非工業區嚴重,因而工業區的發病率就高。吸菸對人的身體健康危害十分嚴重,但吸菸的人數在增多。

  師:你講得很好。

  生:我知道了呼吸系統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那是因為空氣被不斷汙染,質量越來越差而造成的。

  生:呼吸系統的發病率升高是因為空氣的汙染越來越嚴重。

  師:對!由以上事實我們不難發現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吸菸呢?同學們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呢?

  生:可能他們不知道吸菸的危害,或吸菸已經習慣了。

  生:他們已經吸菸上癮了,無法戒掉。

  生:可能吸菸時有一種快樂的感覺吧。

  生:吸菸是為了一些工作的需要,人際的交往或出於被迫無奈。師:你們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但必須明確吸菸是危害健康的。那麼,有沒有哪位同學因好奇也吸過煙呢?請舉手。

  (有好幾個學生舉起了手,師甚感驚訝但又很沉著。)

  師:噢!我班有好幾位學生也吸過煙呢!那麼,請你們談談吸菸的感受與體會。

  生:我吸了一口就吐掉了,吸菸很嗆。

  生:吸菸喉部難受,不舒服。

  生:我吸了半口就咳嗽起來,嗆人。

  生:吸菸不僅嗆人,而且燻得我流淚。

  師:以上同學們講出了自己的體會,謝謝你們能坦誠地告訴老師。吸菸不僅危害自己,同時也會影響他人的健康,所以同學們不能再吸菸。“

初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多種多樣的動物,探究分析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強化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觀察、探究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活動,培養嚴謹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並建立生物與環境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並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2、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並列出知道的動物名稱。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彙總,列舉數量最多的組在班上公佈成果。

  2、課程新授

  (1)魚的形態特徵

  體形為梭形,減少水中運動阻力

  體表有鱗片,保護身體

  具鰭,用於游泳

  請一位同學到黑板前做板圖:畫一條魚(簡筆畫即可),其他同學在紙上畫。學生分析所展示魚的特徵。

  (2)討論證實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胸鰭和腹鰭:保持平衡;尾鰭:保持前進方向。

  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學生據自身經驗,提出實驗方案。

  (3)課堂小結

  回顧已知的魚類適應水中游泳的特徵

  五、佈置作業

初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說明腎單位的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過程。

  2、透過動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腎單位,尿的形成過程。

  難點:尿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生活例項:病人看病,醫生有時會要求病人做尿常規化驗。提問:這項檢査反映人體什麼系統的健康狀況?

  (泌尿系統)

  追問:泌尿系統中腎臟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腎臟中是怎麼形成的呢?進而匯入新課——尿的形成。

  (二)新課教學

  1、腎的微觀結構——腎單位

  (1)觀察腎臟的模型,結合教材相關內容。感知腎的顏色、性狀、大小,腎臟中的什麼結構起重要作用?

  (腎外形如蠶豆,紫紅色,腎單位是腎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腎單位。)

  (2)觀察腎單位結構圖,小組討論思考如下問題:

  腎單位由什麼構成?各部分分別有什麼樣的特點?

  學生觀察、討論,教師巡視點撥,在黑板前板畫並標註出各部位結構的名稱。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

  (每個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腎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腎小囊套在腎小球的外面,下接腎小管。腎小囊壁和腎小管壁為單層細胞。)

  2、尿的形成

  過渡:血液在流經一個腎單位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1)組織模擬活動:篩糧食

  出示一包帶雜質的糧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啟發學生:怎麼有效去除雜質呢?

  (用篩子篩去雜質。)

  請兩名學生到講臺參與實踐活動,動手將含有雜質的糧食篩乾淨。

  教師引導:篩出去的雜質能否直接丟掉呢?

  (不能,因為雜質中還有一些小粒的糧食)

  教師繼續引導:應該把漏掉的小粒的糧食從雜質中重新撿回來。那麼我們回顧下,剛才“篩糧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過程?

  (篩出去和撿回來。)

  (2)課件展示尿的形成動畫。提問:篩糧食與尿的形成有什麼關係?

  師生共同總結:“篩出去”的過程發生在腎小球,即將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篩出去;“撿回來”的過程發生在腎小管,即把篩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質重新撿回來。

  (三)鞏固提高

  嘗試尿的形成的示意圖並標出腎單位各部分名稱。

  (四)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血液流經腎小球時哪些物質被過濾出去了?原尿流經腎小管又有哪些物質被重吸收回來了呢?

  四、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開花的一般習性、影響開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兩種傳粉方式,能夠舉例說明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結構特點和人工輔助授粉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透過識別風媒花和蟲媒花,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和思維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透過學習“風媒花和蟲媒花”對傳粉的適應特徵,繼續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花的傳粉方式和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植物生長到一定的時間就要開花,花開才能傳粉,傳粉的結果是產生種子和果實。植物的這一系列的生理過程,“傳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不同的植物,它們的傳粉方式是不一樣的。對於某一種植物來說,傳粉的方式又是相對穩定的。植物具有什麼樣的傳粉方式,這與植物本身花的結構有關,是長期對環境適應的結果。只有瞭解了不同種植物的傳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進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為多結果實和種子奠定良好的基礎。

  2、從教學的安排看,講到風媒花和蟲媒花的時候,北方的學校已進入了秋季,而秋季開花的植物相對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教師可根據所在地的環境特點,有計劃的提早安排採集的種類、時間、地點。也可以在不同的開花季節,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製成幻燈片以備課上之用。

  教法建議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開花現象是有一些感性認識的,所以講述時要結合學生日常的生活知識,並要強調開花時花的各部分都已發育成熟,花被展開,花蕊顯露出來。

  對於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徵,可以先通過錄像或實物,讓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有的學生誤以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頭上,也屬於自花傳粉。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自花傳粉的概念,並指出凡是單性花都不可能進行自花傳粉。

  建議教師要求學生在異花傳粉植物生長開花季節進行人工輔助授粉。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時要設定對照植株(即除未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況儘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透過對比,才能看出人工輔助授粉的效果。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花的傳粉方式;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徵。

  難點:對蟲媒花和風媒花的觀察和比較。

  手段: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設計思想:

  對於開花和傳粉的概念,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瞭解,但並不一定準確,所以本節課透過學生對錄影的觀察和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對這兩個概念有準確的理解,並進行更深一步的瞭解。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匯入:

  複習提問:1、花的基本結構有哪些?

  2、花的結構中哪些結構最重要?

  組織學生回答,引出本節課題。

  二、講授新課:

  (一)開花:

  出示錄影:展示花開的時期。

  組織學生觀看錄影。

  提問:1、你見過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開幾次花?

  3、為什麼不同的植物開花的時間不一樣?

  4、有哪些因素影響植物的開花?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講解:

  1、各種植物一生中開花的次數是不一樣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長几個月後就開花,一生中只開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齡才開花,一旦開花後,每年到時開花,一直到死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透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使學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過程;瞭解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絡;瞭解呼吸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

  能力目標

  1、透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比較分析的科學方法的訓練。

  2、結合植物呼吸原理的應用性知識,培養學生能把所學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

  1、結合觀察植物呼吸現象的實驗活動,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調動其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2、通過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絡。初步樹立事物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基本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植物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體的一種重要的生理活動,主要表現在對有機物的分解,產生能量,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呼吸現象在人體的表現非常明顯,但是對植物體有沒有呼吸作用這個問題,學生沒有直觀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現象。要想證明植物的呼吸現象的存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實驗來檢驗。所以本節中設計了三個演示實驗,教師透過引導學生對實驗的設計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觀察演示實驗的同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做完每一個實驗後,在對實驗現象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從直觀實驗現象中總結出知識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學生自己總結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議

  本節的教學始於對呼吸作用的三個演示實驗的觀察,因此,課前組織部分學生與教師共同完成演示實驗的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時讓學生做好實驗的觀察和記錄。

  在教學過程中,上好本節課的關鍵之一在於做好演示實驗,並且引導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經過分析得出結論。除讓學生觀察到實驗結果外,尚可向學生介紹一些生活中的例項。

  在學生認識到萌發的種子進行著呼吸作用之後,教師一定要強調指出,植物體的其他器官同樣進行著呼吸作用。

  在講授呼吸的作用釋放能量時,一方面可以透過演示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另一方面可以透過一些生活例項,如堆積的鮮菜或水果容易生熱等。在引導學生分析種子呼吸生熱的實驗現象時,一要突出說明熱是能量的一種存在形式,以熱形式釋放的能量儲存於有機物中;二要使學生明確透過呼吸作用過程,有機物分解並釋放能量。

  學生往往認為植物在白天只進行光合作用,而沒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進行呼吸作用。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解,就事情的本身來說,主要是由於綠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佔顯著的優勢,而顯示不出吸入氧、撥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緣故。為了證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條件下同樣地進行呼吸作用,教師可以做一個實驗來驗證。實驗的做法是:培養一盆黃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條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實驗,實驗結果證明了植物在白天也進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撥出二氧化碳)。用黃化苗的原因是讓植物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為沒有葉綠體),這樣就很容易證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進行呼吸作用。然後,再用這盆黃化苗放在光下幾天後,它又形成了葉綠體,再做同樣的實驗,呼吸現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顯了。這是因為光合作用的現象掩蓋呼吸作用的現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還沒有來得及釋放到大氣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從大氣中吸入足夠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產生的氧,呼吸作用卻遠遠地用不完,於是就從葉內釋放出來。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實際上,植物體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呼吸作用,只不過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強烈的光合作用掩蓋了。

  3、環境中的溫度和光照是影響開花的兩個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長日照和高溫才能開花,如蓮;有的植物需高溫暗光下才能開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溫才能開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種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是植物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

  (二)傳粉:

  講解:“花開之後,雌蕊和雄蕊暴露出來,就要完成傳粉的過程。那麼傳粉是指什麼呢?花的傳粉方式都一樣嗎?”

  出示投影,組織學生觀察、比較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特點。

  出示錄影:介紹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

  組織學生總結二者的區別。

  總結:

  1、自花傳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頭;異花傳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

  2、異花傳粉中包括昆蟲傳粉和風力傳粉。

  提問:請比較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哪一種更具有優勢?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

  講解:

  從生物學意義來看,異花傳粉植物後代有較強的生活力和適應性,而且植株強壯,開花多,結實豐富。從農業生產實踐中知道,農作物實行自花傳粉,後代表現不好。

  異花傳粉雖然產生活力強的後代,但當遇到不利的自然條件時,傳粉沒有保證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時,就需要人工輔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掛圖,講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書設計:

  第二節開花和傳粉

  一、開花:

  1、開花的習性:

  (1)一年生植物:生長一段時間就開花。

  (2)二年生植物:生長到第二年開花。

  (3)多年生植物:生長到一定年齡才開花。

  2、影響開花的因素:光照、溫度。

  二、傳粉:

  1、自花傳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頭上。

  2、異花傳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

  (1)依靠昆蟲傳粉:蟲媒花

  (2)依靠風力傳粉:風媒花

  3、人工輔助傳粉

  探究活動

  人工輔助授粉

  實驗目的:

  1、認識人工輔助授粉在增產上的重要意義。

  2、學會人工輔助授粉的基本操作方法。

  材料用品:田間開花的向日葵、剪刀、紗布或絨布、厚馬糞紙、棉花。

  實驗準備:

  把馬糞紙剪成大小與向日葵花盤相仿的圓形,在馬糞紙上鋪墊4~5釐米厚的棉花,中央鋪得厚些,四周可鋪得薄些,在棉絮上蒙紗布或絨布,縫製成凸形撲子,撲子後面再縫一個頂子,以便手握,也可用毛巾疊起代替撲子。

  方法步驟:

  1、當向日葵開花時,挑選晴朗的早晨(8-11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授粉前必須摘去分出的花枝,只留下主幹上的花盤,以免營養分散。

  2、左手托住花盤,右手持粉撲。把撲子緊貼在花盤上,象撲粉似的輕輕撲幾下,讓花粉落到柱頭上。也可以兩手將鄰近的兩個花盤拉攏,面對面撲粉似地進行授粉。

  3、人工輔助授粉必須進行2-3次,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麼?

  實驗結果:

  在同樣的管理條件下,經過人工輔助授粉的植株比沒有授粉的植株果實飽滿、產量高。

  不同的向日葵在不同的時間開花。同一株向日葵,花盤周圍的花先開,中央的花遲開。因此人工輔助授粉必須連續進行2-3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根據有關示意圖準確描述花粉粒萌發和受精過程,說明在果實和種子形成過程中子房各部分結構發育的結果;

  2、透過分析植物體的結構,以及維管束在各器官裡的分佈,使學生了解植物體在結構上的整體性。透過分析植物體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係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學生從功能上了解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能力目標

  1、結合花粉粒萌發和受精,以及果實和種子形成等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透過學習受精和雙受精過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使學生繼續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

  情感目標

  1、透過對果實與種子形成的過程的學習,進一步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結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3、透過學習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基礎知識,樹立整體性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關係,樹立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及受精後子房的發育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雙受精”是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徹底弄清楚“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育的過程,都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內容又都較為抽象,學生不能觀察到。學生接受起來確有難度,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要儘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動畫片,或自制移動教具、自畫板書等)輔助講解,使學生把這部分知識理解透徹。

  2、學生對“受精”“極核”“胚囊”“胚孔”等這些名詞很陌生,要馬上記住,而且還要知道它們的發育變化情況,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注意反覆鞏固才能達到掌握的要求。

  3、透過前面七章的教學,學生已經學習了植物六種器官的基礎知識,但是,這六種器官之間有什麼內在的聯絡?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植物整體的?這就是本節中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章教材從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分析和歸納出植物體是一個整體。以細胞、組織、器官和植物體為線索,用胞間連絲和維管束來說明植物體結構上的整體性;以植物體六種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聯絡,以及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依存關係來說明植物體功能上的整體性。

  教法建議

  花粉粒萌發和雙受精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且內容抽象,不能直接進行觀察,因此,教學時應儘量選用有關活動模型或現代教學手段。花粉發育的標誌是伸出花粉管和產生精子,其發育結果是花粉管將精子送入胚囊。受精過程是細胞融合,

  在講述果實的形成時,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可以展示給學生幼小的頂花帶刺的黃瓜,從而形象地說明子房在受精之後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這裡要說明的是,黃瓜的果實屬於瓠果,它不是單純由子房發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與花托共同發育而成的。

  在講述種子形成的時候,應該注意呼應前面講過的關於種子結構的知識,前面曾經講過的種皮、胚、胚乳都要在這節課裡找到來源。到這裡為止,關於綠色開花植物由種子萌發到種子形成這一整個生活週期的知識就完備了,植物體各個器官的來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瞭解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後,可讓學生嘗試用連線線將子房與果實、胚珠與種子的結構聯絡表示出來。然後,透過思考和討論胚珠與種子的數量關係,回答出果實裡種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關於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知識,可以參照課本中的圖,繪製一張幻燈片,將根尖、葉片、木本莖的結構圖分別繪在圖中根尖、葉片和莖的附近。利用幻燈片進行講解,使學生認清植物體中的各個器官確實是由維管束聯絡到一起的(根尖中開始出現導管,尚未形成維管束,成熟區以上的部分才逐漸出現維管束,這一點應該向學生講清楚)。透過複習維管束的運輸功能,還能夠把植物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聯絡起來。

初中生物教案5

  教材分析

  在學習了血液迴圈系統的有關知識後,進一步讓學生學習與輸血、血型有關的知識,對於學生進一步認識迴圈系統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對學生能健康地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能培養學生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教學目標

  1、例舉abo血型的型別;概述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和血量的關係;

  2、參與關於血液製品與人類生活關係的調查;

  3、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培養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1、說出abo血型的型別及輸血的原則;

  2、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課前準備

  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模型

  教學法

  小品表演、談話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創設情景: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歐洲戰場上的怪事…

  思考、回答問題。設定懸念,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abo血型劃分展出自制的凝集原、凝集素的模型(如圖),介紹abo血型。

  觀察、思考利用模型輔助教學,既增強了學習的樂趣,又能較好地解決了下面幾個問題:

  ①四種血型及其劃分的依據;

  ②凝集原和凝集素的對抗關係

  ;③凝集反應的基本原理。

  三、小品表演(輸血原則)

  1、展示輸血關係表。

  2、透過提問,讓學生明白輸血原則。

  1、學生表演,分別扮演醫生、病人、護士,給病人輸入不同血型的血液,導致不同的結果。

  2、小組討論,分析原因。創設情景,把理論知識生活化。

  四、關於血液製品與人類生活關係的調查組織學生彙報調查結果

  1、第一組主題:獻血,輸血與傳染病。

  2、第二組主題:無償獻血教育。

  3、第三組主題:明星怎樣看待獻血?

  4、第四組主題:廣州市需血和獻血情況調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精神,培養學生資料蒐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五、無償獻血

  1、播放與無償獻血相關的影片。

  2、提出問題:同學們長大後願意參加無償獻血嗎?

  1、觀看影片,思考問題。

  2、進行思想彙報。認識到無償獻血的重要性和光榮性。

  六、課外閱讀指導閱讀,佈置作業

  閱讀資料:心血管病與心血管病醫生。擴充套件知識,關注生命。

  七、總結提出問題: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嗎?思考,回答鍛鍊學生總結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基本形態,識記細菌的結構特點,透過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2.透過分類、對比等活動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菌的形態、細菌的基本結構及其作用、細菌的特殊結構。

  難點:區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區別。

  三、教學過

  (一)匯入新課

  教師播放圖釘不同放大圖片,意識到細菌是很微小的,細菌除了小還有哪些特點?微小的細菌具有什麼樣的結構?透過這幾個問題。順勢引出課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二)新課講授

  1.細菌的形態

  教師描述:十億個細菌堆疊在只有一粒米粒那麼大。提問:想觀察到這麼小的細菌需要藉助什麼結構呀?(高倍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觀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對細菌不同形態進行描述,引出細菌的不同形態:球菌、桿菌和螺旋菌。教師講授細菌多是單細胞生物,獨立生活。

  過渡:細菌具有不同的型別,但是它們為什麼卻都屬於細菌?

  2.細菌的結構

  出示細菌結構模型,對照教材上的細菌的結構模式圖,從內到外觀察細菌的結構特點,以小組的形式共同歸納總結出細菌的基本結構。教師板畫,請學生填寫名稱。

  (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鞭毛、莢膜。)

  透過多媒體播放細菌的運動的影片,提問:是否所有細菌都具有鞭毛和莢膜?鞭毛和莢膜具有怎樣的功能?。

  (並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幫助細菌進行運動,莢膜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還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

  隨後引導學生將細菌與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進行比較,有什麼不同?

  (細菌雖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菌沒有葉綠體,不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並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

  從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與植物細胞比較,得出細菌的營養方式為異養。

  (三)鞏固提高

  結合著細菌的結構,思考細菌在生態系統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屬於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四)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開放性小結作業:細菌又是怎樣繁殖後代的呢?下節課一起討論。

  四、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教案7

  一、細菌的發現

  1、列文?虎克:發現細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二、細菌和形態和結構

  1、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2、結構: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3、營養方式:異養(寄生、腐生、共生)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開花和結果

  知識與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說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花習慣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難點: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單細胞生物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描述觀察到的草履蟲的形態結構,說明草履蟲整個身體只由一個細胞構成。

  (2)識別草履蟲的細部特徵,依據觀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蟲的結構與生命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絡,認同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實驗現象和資料分析,提高解決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以草履蟲為例認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細胞構成,並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相適應。

  (2)透過學習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激發熱愛生物學的情感,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單細胞生物(草履蟲)的結構和功能難點:樹立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

  植株的生長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描述根的生長。2.鍛鍊觀察、測量、解讀實驗資料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關注一種植物的根的生長的過程,體驗科學的研究方法,初步學會記錄資料、解讀資料的方法;

  2.學習收集資訊、篩選資訊、交流及表達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體驗實驗的艱辛與快樂,樹立持之以恆的科學意志,領悟科學方法;

  2.學會傾聽與感受,提高人文素養;3.透過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觀察實驗現象、收集、記錄實驗資料的方法。

  難點:在探究實驗中,耐心、細緻、求實地完成測量和解讀實驗資料的工作。

  三、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以小組為單位參照課本自己設計方案觀察根尖伸長最快的部位,做好觀察記錄以備交流。

  2.教學課件:根尖生長過程的各部分細胞動態變化的多媒體課件、根尖的結構圖。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出示賀知章《詠柳》詩歌,引出課題:展示古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說明這個詠春風綠柳的詩句中蘊含著生物學知識,引出萬千枝條及綠葉都是芽發育成的,從而匯出本節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實驗探究。

  五、板書設計

  植株的生長

  一、幼根的生長

  1.分生區細胞分裂增加細胞的數目2.伸長區的細胞增長,增加細胞體積

  流動的組織——血液

  教學重點: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裡迴圈流動,帶動著物質的運輸,保障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掌握這部分內容是為學習“血液迴圈”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圖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血紅蛋白的特性

  藉助顯微鏡來觀察人血的塗片,可以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血液,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C、瞭解有關人造血液、造血幹細胞的知識。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運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態度;激勵學生將來從事醫學研究,解決醫學難題,造福人類。

初中生物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練製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2、提高製作以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

  3、設計實驗、改革實驗,弄好自己的創新潛能,以此來體會科學探索的和方法是不斷髮展的,繼續形成“膽大心細”的心理素質

  二、教學重點:

  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比較動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三、教學難點:

  1、製作臨時裝片過程中的刮取。

  2、細胞結構的觀察。

  1、閱讀書本P47方法步驟,出每個步驟:擦—滴—取—塗—蓋—染—吸。(口要漱乾淨)

  2、這裡面滴的與製作植物時不一樣,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鹽水)。因為動物細胞外面沒有細胞壁,要使動物細胞處於活性的必須給它一個適合於它所在的環境,而0.9%的生理鹽水就是適合於細胞生活的環境。就是為了維持細胞正常的形態。生理鹽水的成分就是0.9克鹽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細胞的時候是在口腔兩頰取。

  4、因為口腔上皮細胞比較難找,要把已經做好的口腔上皮細胞塗片給學生看,讓他們準確找到細胞。

  四、佈置作業:生物實驗報告冊P10、13、16

  教學反思:

  因為有了上一節課的植物細胞的實驗,這一實驗學生比較容易操作,但有的學生覺得在口腔裡面取細胞很噁心,要教育他們科學。對於口腔裡面的上皮細胞,壓片時並沒有植物那樣容易,可以老師先做好一片示範的在講臺,讓學生先了解這些上皮細胞成什麼形態後再自己觀察,這樣易於學生找到細胞,而且也不用老師逐個指導。很多同學做實驗的時候沒有找到細胞,雖然有的書上寫在實驗中可以先染色後蓋玻片,但對於這個實驗來說,先蓋玻片後染色成功率更高。

初中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3、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係,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二)能力方面

  1、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並得出合理的結論。

  2、嘗試解讀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認同小腸的形態結構是與它承擔的功能相適應的。

  2、認同消化系統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

  3、積極參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與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及時相互交流經驗,體驗與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動。

  學情分析

  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3、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二)教學難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舉例說出消化系統與其消化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3、描述小腸的結構特點,說明為什麼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教師活動:播放影片(展示一消瘦患腸胃病人和一胖子的對話)匯入新課

  學生活動:觀看影片,胖和瘦與消化和吸收有關

  二、探究活動——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教師活動:播放口腔內部結構示意圖

  學生活動:觀看影片,明瞭口腔結構和唾液怎樣流入口腔

  教師活動:佈置學生讀課本內容,制定探究計劃與探究步驟。螢幕展示注意事項。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制定探究方案(完成《同步學習》自主探究(1)(2)(3)部分)。

  教師活動:參入討論,點撥指導。選取兩小組的探究方案,引導學生進行評析。對共性問題予以強調,指導各小組對方案不妥之處加以糾正

  學生活動:各小組對方案不妥之處加以糾正,完善實驗方案。分組進行實驗操作。

  教師活動:巡視指導

  教師活動:學生實驗操作完畢後,師螢幕展示

  根據下表列出的實驗方法步驟,填寫實驗現象,再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原因。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初中生物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可以產生澱粉,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生物探究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探究綠葉在光照下合成澱粉實驗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學生明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養成愛護綠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澱粉,光是形成澱粉的條件。領悟“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設計原理。

  難點:提出問題,應用適當的手段解決問題;單一變數對照實驗的設計。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綠色植物)、黑紙片、曲別針、酒精、碘酒、小燒杯、大燒杯、培養皿、酒精燈、三角架、石棉網、鑷子、火柴(打火機)、清水、試管夾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取一盆長勢旺盛的天竺葵,對它進行暗處理兩晝夜,再取多個黑紙片(根據學生實驗的組數而定),對多個葉片的上下兩面進行遮蓋,並用曲別針進行固定。然後,把它放置到光下進行光照數小時後備用。

  (二)匯入

  在我們賴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個巨大的生產有機物的天然工廠,它製造的有機物養活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這個大工廠就是生物圈中的生產者——綠色植物。

  設問:綠色植物是怎樣製造有機物的?它們製造的有機物是什麼?光照是綠葉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嗎?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一下《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這個實驗。

  (三)實驗講授

  1、先找同學起來讀一下本節課的目的要求,並對本節課的材料用具進行清點,然後播放《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的影片檔案,透過播放影片,讓學生了解這個實驗的大體步驟和某些應該注意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家們探索光合作用的歷程,激勵他們努力獲得與科學家結論相似的結果,在這節課中,可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模擬探究實驗,以培養學生像科學家那樣不斷深入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

  2嘗試做“小科學家”的願望。

  (四)實驗過程

  1、提前指導興趣小組的學生將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啟發思考:為什麼要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

  2、在經過黑暗處理的天竺葵上選取1~2片葉子,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然後將這盆小白菜移到陽光下照射3—4小時。選取的葉子必須大小合適,顏色比較新鮮。

  (啟發思考:為什麼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的目的?)

  3、學生按照下列步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完成探究過程。教師巡視指導。

  (1)、剪下遮光處理過的葉片,去掉黑紙片(啟發思考:.取下遮光黑紙時,遮光部位與見光部位有明顯差別嗎?)浸入盛有酒精的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的綠色退去。

  在本步驟的操作中,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沒葉片為準,三角架上墊上石棉網,大燒杯裡倒入熱水並加蓋。用酒精燈的外焰進行加熱,如果高度不夠,可以在酒精燈下墊上書本,保證用外焰加熱。酒精燈用完不能用嘴吹滅,應用蓋子直接蓋上。

  (啟發思考:為什麼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熱?為什麼要隔水加熱?)

  (2)、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乾淨,放在培養皿中,滴加碘液。由於酒精的溫度比較高,可以用鑷子夾取葉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燙傷手指。然後放入清水中來回晃,期間可以更換大燒杯中的水。直到水變得比較清為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這時葉片顏色有沒有變化?)將葉片取出放入培養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實驗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汙染實驗桌。

  (啟發思考:往葉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麼?)(注意: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強調應注意安全)(3)、觀察實驗現象:葉片光照部分便藍。(4)、分析得出結論:

  a.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是澱粉。

  b.光是綠色植物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五、總結(學生總結,歸納)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澱粉等有機物,並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

  這個教學環節學生基本能夠獨立完成,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教師需要進一步要求學生劃出關鍵詞,加強理解記憶。

  注意事項:

  a.從上述實驗可以看出葉片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藍色。實際是澱粉遇到碘液變藍,說明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澱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的目的是讓葉片內的澱粉消耗完全而便於實驗。

  c.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的目的是讓該部分不見光,易形成對比,驗證光與製造有機物的關係。

  d.酒精要隔水加熱,直接加熱不好控制溫度防止發生危險。

  e.碘液對眼睛和皮膚有刺激,使用時一定要小心。

  4、整理實驗儀器。

  實驗教學反思:

  學生透過閱讀教材中的實驗步驟,分組討論以上七個思考題。透過合作學習討論完成這七個思考題,學生理解了每一個實驗步驟中蘊含的科學原理,做實驗時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增強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由於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澱粉遇到碘液會變成藍色,所以學生能很容易的根據葉片顏色的變化而得出結論。在這裡有的學生的實驗現象不太明顯,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究性試驗強調學生大膽置疑、主動參與、共同合作,在其中設定一些引導性、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學習。

初中生物教案11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3)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2.過程與方法:(1)透過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2)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3)透過連食物鏈培養學生的合作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2)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教育。

  二、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及食物網、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教學指導思想]

  從生活經驗出發,力求在觀察、探究分析、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的活動中,促使每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從中學到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學策略]

  一、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為主,輔以導學、討論等以體現研究性學習。

  二、學法指導

  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以下四個機會:觀察、思考的機會,交流表達的機會,操作嘗試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機會。促使每個學生在自學、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討論、操作嘗試等的過程中尋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識框架上的“生長點”,完善生物體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開場以優美的音樂,帶領學生進入綠色的世界,讓學生聆聽優美的旋律,並把自己比做一隻正穿梭於森林中的小鳥,以此展開無限的遐想: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同學之間進行交流。

  這時一張蜘蛛網擋住了去路——你是否想過,在這一望無盡的森林中,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就像這一張無形的大網,“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是“生命之網”,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教師抒情地說)。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詩情畫意中匯入新課。

  二、自學提出問題

  以4人為一小組進行合作,自 學本節內容,提出1~2個問題,實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學之間自行解答。對不同的認識和看法,讓學生相互討論,教師進行點撥和引導。

  三、實施探究

  1.首先觀察描述。透過CAI,展示各種生態系統的逼真畫面,讓學生透過觀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生態系統的概念,並列舉身邊的例項,教師進行強調和鼓勵性點評。然後進行環節過渡:這些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員組成呢?

  2.觀察探究生態系統的組成。

  (1)透過CAI,供學生觀察,教師層層設問:①看到了什麼?②想到了什麼?③昆蟲、樹、啄木鳥之間是什麼關係?④腐爛的樹樁會消失嗎?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併為進一步探究埋下伏筆。由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分析討論,歸納出其組成及它們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師進一步設問:人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如果沒有分解者,自然界會出現什麼局面?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2)觀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間的關係圖,教師設問:①哪些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②生產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麼關係?消費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麼關係?③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食物鏈的概念,並舉出身邊的例項。

  (3)小組合作連食物鏈。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圖,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利用各種生物圖片用箭頭連出它們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係,並提醒學生注意:①食物鏈從生產者開始,連到最後。②箭頭指向取食者。③時間1分鐘。各小組交流展示合作的結果,小組之間先進行互評,教師再進行鼓勵性評價。

  (4)展示上述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教師提出探究的問題:①有多少條食物鏈?它們之間互不相關嗎?②如果蛇的數量大大減少,其他生物的數量有變化嗎?學生數食物鏈,小組討論這些生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關係,以引出食物網的概念。教師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明確:在這張生命大網中“牽一髮而動全身”,一種生物數量的變化會影響其他生物的數量。

  (5)進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況下,生物數量的變化有什麼規律?以食物鏈:草→兔→貓頭鷹為例,4人小組合作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教師出示這三種生物的圖片道具。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各小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結果,同學之間互相提出問題並進行解答。

  師生一起歸納出:生物的數量處在動態變化之中,但在一般情況下,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總是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3.展開討論。人類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如果不按生態規律辦事,就會破壞生態平衡。讓學生聯絡生活中環境破壞的典型事例和有關圖片進行自我教育,有利於培養他們良好的環保意識。

  4.情感教育。有人說:“破壞環境是眨眼之間的事情,而恢復生態環境則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一個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樹僅需要幾分鐘,而我們栽種一棵小樹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則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我們再也不能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了。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們來看下面的例項:

  在美國的阿拉斯加有這樣一個自然保護區,人們為了保護一種珍稀的鹿種,就把它的天敵統統殺掉了,實際情況如何呢(教師出示兩種選擇)?4人小組展開討論,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維。在此基礎上明確:我們在保護環境的時候,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與自然界應和諧發展。

  5.環節過渡。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就到這,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所學的內容,請開啟課本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四、歸納總結

  根據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生小結為主,讓他們提綱挈領,理清思路,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之後,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這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又為下節課所學埋下伏筆。

  五、達標自測

  1.學生用滑鼠連出食物鏈,既強化了知識又鍛鍊了動手操作的能力。

  2.透過各種型別的填空和判斷題,激勵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既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六、課後調查

  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周圍的生態環境,寫出調查報告。本學期末,在班級內評出“最佳環保小衛士”。

初中生物教案12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2.透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中遙望地球,映入你眼簾的將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圖案。藍色是浩瀚的海洋,綠色是廣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雲彩。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裡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麼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觀察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2)觀察可藉助哪些工具和儀器?

  (3)科學觀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觀察的要求:

  1、要有明確的目的;

  2、觀察時要全面、細緻和實事求是

  3、要及時作好記錄。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鳥捕食魚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貓吃竹葉

  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利用水、無機鹽、二氧碳製造有機物葡萄糖、澱粉等)

  2、生物能進行呼吸

  鯨呼吸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鳥在呼吸-

  魚用鰓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體內產生的廢物

  動物可以通過出汗、撥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除

  植物透過落葉將一部分廢物帶走

  落葉是植物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向日葵總是向著有陽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覺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菜豆的生長

  紅狐的生長

  6.傳和變異的特性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龍生龍,鳳生鳳,

  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

  一母生九仔,連母十個樣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人胚胎初期細胞群

  一些單細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嗎?請說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蟲分泌的外殼堆積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徵;珊瑚蟲才是生物。

  2.珊瑚蟲一般生活在溫暖的淺水區,這是為什麼?

  答:因為淺水區可獲得較多的陽光,有適宜的溫度,這些有利於藻類的生長,從而為珊瑚蟲提供更多的氧氣。因此,珊瑚蟲一般生長在溫暖的淺水區。

  課後小結

  生物的七大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課後習題

  1、下列各項屬於生物的是( )

  A、海葵B、恐龍蛋化石

  C、電動狗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項中屬於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會彈鋼琴的機器人

  C、生長在橘子皮上的青黴

  D、休眠的青蛙

  3、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說明生物具有什麼的特徵·······( )

  A需要營養B進行呼吸

  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D生長和繁殖

  4、下列不屬於生命現象的是( )

  A、母雞下蛋B、火山爆發時岩漿噴出

  C、大汗淋漓D、饅頭上長“白毛”

  5、一種雄性極樂鳥在繁殖季節,長出蓬鬆的長飾羽。決定這種性狀出現是由於( )

  A:應激性B:多樣性

  C:變異性D:遺傳性

  6、(20xx威海)下列屬於生物基本特徵的是( )

  A、生物都能自由運動

  B、生物都需要從外界攝取有機物

  C、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

  教學反思

  《認識生物》一課的實踐,匯入新課用時一分鐘左右,然後進入自主學習閱讀文字階段。共計用時二十分鐘左右。透過我的觀察,大多數學生只能讀三遍,少數學生只能讀兩遍多一點。然後做練習題。做練習題這個過程兩班情況差不多。從學生做題的情況來看,學生對文字仍然很陌生。對訓練單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迅速的找到相應的句子位置,更不能直接解答。仍然要慢慢的從文字尋找。

  從而浪費了大量時間。在作訓練單的過程中有些問題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自己完成並且能夠有充分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如:恐龍化石為什麼不是生物?學生能夠回答出它不具備任何一種生命現象,沒有一項生物的特徵。不能吸收營養物質,不能生長繁殖,不能呼吸,不能排出體內廢物。對外界刺激沒有任何反應。所以說恐龍化石不是生物。學生透過自主學習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充分證明了學生自己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個知識點。在回答課後問題鐘乳石在慢慢長大它是不是生物的問題時,班級產生了分歧:有的同學說是,有的同學說不是。

  爭論的焦點就是“鐘乳石在慢慢長大”。針對這個問題我主要採取了“導”而不是講,讓學生看課本中的圖。引導學生明白“鐘乳石在慢慢長大”和動植物的長大區別是溶岩的堆積,不是靠吸收營養物質長大。整堂課絕大多數學生都動起來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自主學習中來。可以說效果遠勝於原來的課堂教學。

初中生物教案13

  目的 認識氣孔開閉的多種因素,學會用纖維素膠合劑製作標本的方法。

  實驗前的思考

  纖維素膠合劑是常用的文具用品,利用它在葉面上留下的“印痕”,可以瞭解氣孔數的多少,開閉情況。製成的薄片又可以長久儲存。

  材料器具

  同種盆栽植物數盆;標籤紙,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100毫升的小燒杯;纖維素膠合劑,0.5%甘油,0.1%硝酸鉀溶液,0.1%乙酸,蒸餾水。

  步驟

  方法一 觀察土壤乾燥和潮溼的不同條件下氣孔的開閉情況

  1.在實驗前一週,取兩盆同種盆栽植物,分別標上A和B。給A盆植物澆足水;對B盆植物不澆水,並放在陽光下,使它處於乾燥狀態。

  2.一週後,把A、B植株一起放在陽光下一整天后,從每株植物上摘下一張葉片,用纖維素膠合劑塗在葉的背面。20分鐘後,膠合劑全部乾燥。

  3.從葉背面把薄膜剝落下來(見圖),

  把接觸葉面的凝結層一面放在載玻片的上面,製成一張簡易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氣孔開閉的印跡,填表。

  方法二 觀察植株在陽光和黑暗不同條件下氣孔的開閉情況

  用上述A、B兩盆植物作實驗材料,一同放在黑暗處,24小時後,用上述方法塗上纖維素膠合劑,並作鏡檢,填表。

  方法三 植株莖部經不同液體處理後氣孔的開閉情況

  1.取4只小燒杯,編上A、B、C、D,分別注入0.5%甘油、0.1%硝酸鉀溶液、0.1%乙酸適量、蒸餾水10毫升。

  2.向每隻燒杯內放入同一種植物的葉各一片,一起放在陽光下照射12小時。

  3.取下各編號的葉,在它背面塗上纖維素膠合劑,乾涸後,撕下,製成裝片觀察,並把結果填入下表。

  注意事項

  1.纖維素膠合劑必須塗得薄而均勻,等全部乾燥後才能小心剝落。

  2.要選擇最清楚的部位製成裝片。

  分析和討論

  溼度大的盆栽植物由於水分供給充足,在陽光下氣孔張開。在黑暗下,氣孔微張;乾燥的盆栽植物水分供給量少,在陽光下氣孔微張,直至體內水分大量排出,發生萎蔫而止,氣孔關閉。在黑暗下,氣孔關閉。不同液體處理植株葉片,觀察氣孔開閉情況的實驗結果同“甘油、硝酸鉀、乙酸對植物萎蔫影響的驗證”完全一樣。

初中生物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結構和功能觀認識有絲分裂的過程。

  2.基於有絲分裂的事實,能夠運用歸納和概括的方法進行總結。

  3.在學習有絲分裂的過程中,能夠動手畫出分裂期各個時期的影象。

  4.感受生命的奧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絲分裂四個時期的特徵。

  難點:區分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圖片。提問:象與鼠個體大小差距懸殊的原因是什麼?

  (有的說是細胞大小,有的說是細胞數量的多少。)

  教師講解:動物個體的大小大多取決於細胞個數的多少。細胞分裂可以產生新細胞。細胞分裂有三種形式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有怎樣的特徵呢?匯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週期

  展示有絲分裂細胞週期圖和不同細胞的細胞週期持續時間表,提問:細胞週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細胞週期的概念?

  (一個細胞週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後期、末期四個時期。)

  (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為一個細胞週期。)

  2.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展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顯微照片,提問:四幅圖片顯著的不同之處?

  (有的細胞的染色質繞成一團,有的染色體已經開始分離,有的則快要形成兩個細胞。)

  展示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圖解,提問:各時期特點?小組討論。

  (前期:染色質變成染色體,核膜逐漸消失,核仁逐漸解體,細胞兩極出現紡錘絲構成紡錘體,染色體散亂分佈在紡錘體中央。)

  (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紡錘絲連線在著絲點的兩側,此時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

  (後期:染色體著絲點一分為二,在紡錘絲的牽引下開始向兩極運動,使細胞中兩極中各有一套染色體,兩套染色體相同,且和親代染色體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體到達兩極,染色體變成染色質,核膜出現,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現細胞板,將細胞一分為二。)

  教師總結口訣:膜仁消失現兩體,形定數晰赤道齊,點裂數增均兩極,兩消兩現重開始。

  (三)鞏固提高

  有絲分裂哪個時期,染色體數目開始加倍?

  (後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移向兩級。)

  (四)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課後嘗試自己動手畫出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示。

  四、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教案15

  學習目標

  1、瞭解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2、說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重點

  非生物因素,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難點

  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

  測量不同植被環境的空氣溫度和溼度。

  學習方法

  講述法,探究法,分析法。

  學習過程

  引入新課

  環境:生物的生存空間

  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形態、生理、分佈的因素。

  生態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自主學習

  活動1、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

  討論: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是:

  結論: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互助:企鵝孵卵競爭:梅花鹿在xx時捕食:獅捕與班馬

  共棲:海葵與蟹寄生:蛔蟲與人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保護色:壁虎、北極熊

  擬態:竹節蟲警戒色:胡蜂、河豚、夾竹桃

  活動2:測量不同植被環境的空氣溫度和溼度

  討論:

  1、為什麼實測不同地點的溫度和溼度時乾溼計放置的位置不同?

  2、為什麼每個實測地點要記錄3個數據的平均值?

  上述實測地點中,獲得的哪組資料起著對照作用?

【初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