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

高一生物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生物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生物教案1

  設疑:比較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透過比較,你能發現什麼問題?

  0.921.09

  還原糖脂肪蛋白質

  預測實測原因預測實測原因預測實測原因

  蘋果汁

  梨汁

  馬鈴薯勻漿

  花生

  種子

  花生種子勻漿

  豆漿

  鮮肝提取液

  交流實驗結果:每一組實驗選取一個人介紹實驗情況,然後分析實驗成敗的得失

  設計意圖:透過小組合作進行實驗,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路並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五)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那麼,細胞中的各種有機物又是怎麼樣的,有什麼特點?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生命活動的承擔者—蛋白質。這節課後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著重分析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並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及課後延伸拓展作業。

  設計意圖: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並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後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第2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1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大量元素:C、H、O、N、P、S等

  微量元素:Fe、Mn、Zn、B、Cu、M等

  組成細胞的基本元素:C

  二、

  三、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常見有機物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採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後進行當堂檢測,課後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教材中本實驗安排為驗證性實驗,可與講課同步進行。

  本實驗難度並不大,但由於內容較多,實驗時間較長,因此,必須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時完成。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增設教師演示實驗。上課之前,教師應該準備好做演示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用具、儀器和試劑等。同時,逐項完成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質三類有機物的鑑定實驗。在實驗課上,將三個實驗的正確結果分別展示在講臺上,並作扼要的介紹,以便使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教師的演示實驗作比較。

  2.實驗中學生應分工合作。在“還原糖的鑑定”實驗中,當每組2個學生中的1個製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另一個學生可以用酒精燈將水煮開,以便縮短實驗的等待時間。在“脂肪的鑑定”實驗中,1個學生製作臨時裝片時,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除錯顯微鏡。另外,在完成前2個實驗時,1個學生洗刷試管、清洗玻片和整理顯微鏡,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進行後1個實驗的操作。

  3.鑑定可溶性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衝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於沸騰,可以用手上提夾住試管的試管夾。

  4.做鑑定糖和蛋白質的實驗時,在鑑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樣液,以便與鑑定後的樣液的顏色變化作對比,這樣可以增強說服力。

  5.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後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本節課時間45分鐘,其中情景匯入、展示目標、檢查預習5分鐘,講解實驗原理與實驗步驟7分鐘,學生分組實驗10分鐘左右,反思總結當堂檢測5分鐘左右,其餘環節18分鐘,能夠完成教學內容。

高一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特性。

  2.能力目標:進行有關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變化以及設定對照組。

  3.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勇於質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科技發展和學以致用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說明酶的特性。

  2.難點:酶的特性探究、實驗中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

  【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法,講授法,演示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

  讓學生觀看影片:“生物酶牙膏”的廣告,並展示課前找到的生活中所用的加酶產品。教師總結匯入新課:酶已悄悄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的應用如此廣泛肯定跟其特性有密切聯絡。那麼它究竟有什麼特性呢?讓我們來一起研究吧。

  (一)酶具有高效性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從這個實驗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比Fe3+高許多,說明酶具有高效性。

  教師:大量的實驗資料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正是因為酶的這一特性才使其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製成合成洗滌劑——加酶洗衣粉,其去汙能力大大增強。

  設疑:酶還有什麼特點呢?

  (二)酶具有專一性

  教師出示資料:

  無機催化劑催化的化學反應的範圍比較廣,比如酸既能催化蛋白質的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還能催化澱粉的水解;

  多酶片是消化酶製劑,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症,每片含胃蛋白酶不得少於48單位,含胰蛋白酶不得少於160單位,含胰澱粉酶不得少於1900單位,含胰脂肪酶不得少於200單位。

  學生閱讀後,討論回答:

  為什麼許多加酶產品中的酶有多種型別?這說明酶還有什麼特性?

  學生:酶還具有專一性。

  教師:專一性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學生: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並舉例解釋酶的專一性。

  知識應用:小方早晨起來發現昨晚塞進牙縫裡的瘦肉絲依然存在,為什麼瘦肉絲還沒被分解呢?

  學生:……。

  教師進一步設疑:許多無機催化劑能在高溫、高壓、強酸或者強鹼條件下催化化學反應,酶起催化作用需要怎樣的條件呢?引入探究課題: “影響酶活性的條件”,酶活性就是指酶對化學反應的催化效率。

  (三)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

  由學生閱讀加酶洗衣粉背面的使用說明:用溫水浸泡後洗滌效果更佳。

  教師:透過這個現象,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溫度會影響酶的活性嗎?

  教師:請根據所學知識作出假設。

  學生:酶的活性可能受溫度的影響。

  教師:如何檢驗做出的假設是否正確呢?

  學生:設計實驗進行檢驗。

  教師:大家說的很對。接下來就請大家分組討論,設計該實驗方案的。

  用幻燈片展示實驗材料及用具,讓學生6-8人為一組,根據實驗材料及用具討論詳細實驗方案並將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期間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適當提示:該實驗中的自變數是什麼?如何控制?因變數是什麼?如何檢測?

  討論結束後教師可選擇其中有典型錯誤的實驗方案分析,引導學生討論、質疑並尋找錯誤,最終完善該實驗方案。

  請學生根據此實驗結論嘗試構建數學模型:繪製溫度影響酶的活性函式曲線,並用語言來描述溫度變化與酶活性的關係。

  知識應用:水果、蔬菜在冰箱中保鮮的原理是什麼?

  學生:……。

  教師出示資料:

  經測定,唾液的pH為6.2—7.4,胃液的pH為0.9—1.5,小腸液的pH為7.6。

  口腔溫度和體溫差不多,那麼當我們口腔中的唾液澱粉酶進入胃中以後,唾液澱粉酶還具有催化澱粉分解的功能嗎?胃中的蛋白酶隨食糜進入小腸後還具有催化功能嗎?

  由學生做出猜想後,教師引導學生把問題轉換成“pH能不能影響到酶的活性”。請大家在課下設計“pH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方案,並去實驗室按照預定的方案進行實驗。

  透過理論分析及實驗的預期結果,我們知道了酶的催化作用一般要在溫和的條件下進行,這就是酶的第三個特性: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

  總結:

  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酶的三個特性:高效性、專一性及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同時還一起設計了“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方案。在實驗設計中一定要控制好變數,避免無關因素對實驗結果造成干擾,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及結論。

  【板書設計】

  酶的特性

  一、高效性

  二、專一性

  三、酶的作用條件溫和

  【課堂練習】

  小明剛放學回家,就看見奶奶拿著一袋洗衣粉往洗衣盆中倒了許多,然後拿著一暖瓶開水倒入盆中,盆中立刻起了許多泡沫。“您這是幹嗎?”“我給你洗洗你那個羊毛衫。”小明一看水盆旁邊放著“雕牌加酶洗衣粉”。

  你覺得小明奶奶的做法對嗎?你想對她說些什麼?

高一生物教案3

  課標要求:

  1.知道染色體變異的型別,典型病例。

  2.重點掌握染色體組的定義,並能分析關於染色體組的變化。

  學習目標:

  (1)透過觀察染色體結構變異四種類型的示意圖,建立起對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型別的直觀認識,並從本質上對染色體結構變異和基因突變進行區分。

  (2)說出染色體數目變異的基本型別。 (3)闡明染色體組的概念。

  學習重點:染色體變異的基本型別。

  學習難點:染色體組的概念。

  我的課堂:

  自學等級

  一.情境匯入:

  二.課堂預學:

  1.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原理:染色體的結構發生改變,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 的數目或 發生改變,從而導致 的變異。

  型別:

  2.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型別:

  包括 和

  重要概念——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 染色體,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攜帶著一整套控制生物生長髮育的遺傳資訊,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一個染色體組。

  3.容易混淆的概念: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

  (1)二倍體:經受精卵發育的個體,體細胞中有 染色體組。

  (2)多倍體:經受精卵發育成的個體,體細胞中有 的染色體組。

  獲得方法:低溫處理等。目前最常用 處理萌發的種子或者幼苗。

  特點:(優點) ;

  (缺點)發育延遲,結實率低。

  (3)單倍體:體細胞中只含有本物種 中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如蜜蜂中的雄蜂。

  獲得方法:常用方法是 培養。

  特點:(優點) ;(缺點) 。

  4.人類有關染色體變異的遺傳病的特點:

  21三體綜合徵:

  貓叫綜合徵:

  三.合作探究、展示

  1.染色體變異與基因突變相比,哪一種變異對引起的性狀變化較大一些?為什麼?

  2.染色體組數目的判斷

  3. 單倍體中只有一個染色體組嗎?

  4.人工誘導多倍體時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什麼?為什麼要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處理成熟的植株可以嗎?

  5.完成下列表格:

  專案

  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 配子中的染色體數 體細胞中的染色體組數 配子中的染色體組數 屬於幾倍體生物

  豌 豆 7 2

  普通小麥 42 3

  小 黑 麥 28 八倍體

  四.我的疑問:

  五.歸納總結:

  六.自我測評:

  1.棉花是一個四倍體植株。它的單倍體細胞內含有的染色體組數是 ( )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2.用親本基因型為DD和dd的植株進行雜交,對其子一代的幼苗用秋水仙素處理產生了多倍體,其基因型是 ( )

  A.DDDD B.DDdd C.dddd D.DDDd

  3.下列各項中,正確的是 ( )

  ①六倍體的單倍體含有3個染色體組 ②單倍體的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數目染色體 ③單倍體都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 ④體細胞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的個體一定是單倍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大麥的一個染色體組有7條染色體,在四倍體大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後期能觀察到的染色體數是 ( )

  A.7條 B.14條 C.28條 D.56條

  5.韭菜的體細胞中含有32個染色體,這32個染色體有8種形態。韭菜應是 ( )

  A.四倍體 B.二倍體 C.六倍體 D.八倍體

  6.某植物的基因型為AaBbCc,將該植物花粉進行離體培養後,共獲得N株植株,其中基因型為aabbcc的個體約佔 ( )

  A.N/4 B.N/8 C.N/16 D.0

  7.用花葯離體培養出馬鈴薯單倍體植株,當它進行減數分裂時,觀察到染色體兩兩配對,形成12對,根據此現象可推知產生花葯的馬鈴薯是 ( )

  A.二倍體 B.三倍體 C.四倍體 D.六倍體

  8.一個色盲女人和一個正常男人結婚,生了一個性染色體為XXY的非正常兒子,此染色體畸變是發生在什麼之中?如果父親是色盲,母親正常,則此染色體畸變發生在什麼之中?假如父親正常,母親色盲,兒子正常,則此染色體畸變發生在什麼之中?其中正確的是

  A.精子、卵細胞、不確定 B.精子、不確定、卵細胞

  C.卵細胞、精子、不確定 D.卵細胞、不確定、精子

  反思與積累: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願同學們用辛勤的汗水去收穫美好的未來吧!

高一生物教案4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本第五章第 1 節第一課時內容。上一章,學生們已經學習的是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這節開始我們學習細胞的能量流動,而本節課的內容是整章的基礎,生命活動離不開酶。因此,本節內容在 整章生物學習 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後面還將學習到酶的特性,所以學好本節的內容可以為學好以後的生物知識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本內容包含的一些 單一變數控制科學方法 知識,是以後生物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高考的必考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識記:細胞代謝概念、活化能概念、酶在細胞中的作用理解

  2、 能力目標:學會控制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變化,以及設定對照實驗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酶在細胞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

  難點的依據:單一變數控制方法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一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透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教材中活化能概念的文字敘述很抽象,雖然加入了卡通式插圖和圖解,但仍然是平面的、靜止的,很難實現知識遷移。而Flash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並且能夠展示不同條件下的反應情況,有利於在比較和歸納中得到正確的知識。

  2、實驗探究教學法——從反應物、反應條件、實驗原理、實驗步驟、現象記錄和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實驗設計,進行實驗操作並嘗試改良實驗設計,從具體到抽象、從實踐到理論來深化科學探究思想,培養學生的小組協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3、啟發式教學法——以設問和疑問層層引導,激發學生動機,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從常識走向科學,將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由於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 酶的作用 (佳美洗衣粉) 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高中生具有的認知發展水平以及初中生物和化學基礎,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學習方法指導:

  1、跟隨老師的問題,積極思考,將原有的知識應用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完成知識的遷移。

  2、小組內合理分工,協調實驗操作、記錄和彙報,培養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3、結合書本的文字敘述、圖片和老師展示的動畫,提高分析、歸納能力。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3—5分鐘)

  聯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動思考,活躍課堂

  斯帕蘭札尼研究鷹的消化作用實驗 激發學生好奇心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絡。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生物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30分鐘)

  教學程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景

  匯入新課 針對“斯帕蘭札尼研究鷹的消化作用的實驗”提出問題:

  ⑴這個實驗要解決什麼問題?

  ⑵為什麼要將肉塊放入金屬籠內?

  ⑶肉塊為什麼會消失?

  ⑷從這個實驗中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思考回答問題

  ㈠細胞代謝 回顧在葉綠體、線粒體、核糖體等細胞器中發生不同的化學反應,引導學生理解細胞內每時每刻都發生著很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

  細胞代謝是細胞生命活動的基礎。 運用已有知識,集體回答問題,體會細胞代謝這一概念的含義。

  ㈡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1、實驗: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介紹過氧化氫和肝臟研磨液,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講述:細胞代謝過程中也會產生過氧化氫,這是一種對細胞有害的物質,幸而細胞內含有生物催化劑————過氧化氫酶,能將過氧化氫分解。但它們之間的效率一樣嗎?

  組織學生分組實驗,提醒實驗安全和注意事項。 思考回答問題

  分組完成實驗,彙報實驗現象。

  2、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步驟表格,以問題串形式帶領學生從本實驗例項中總結出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單一變數原則和對照原則。 分析實驗現象,得出正確結論。體會什麼是自變數、因變數、無關變數以及對照實驗。

  3、酶的作用原理 透過分析對照實驗,詳細比較四種條件下過氧化氫分解的速率,引導學生思考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引出活化能的概念,並總結出各條件使反應加快的本質。 積極思考,討論,分析歸納出加熱、無機催化劑、酶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本質。

  4、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一、酶的作用和本質

  ㈠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

  ㈡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1、實驗: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2、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

  自變數

  變數 因變數 單一變數原則

  無關變數

  對照組

  對照實驗 對照原則

  實驗組

  3、酶的作用原理:顯著地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率

  5、佈置作業。

  針對高一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課堂作業:完成師範課堂練習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高一生物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有氧呼吸的概念、型別以及有氧呼吸的基本過程。

  ②理解有氧呼吸的實質和意義。

  2、能力目標:

  ①結合化學基礎知識學習有氧呼吸過程,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觀察、分析有氧呼吸過程的圖解,培養學生圖文轉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透過分析有氧呼吸的代謝實質,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生命現象。

  ②透過分析有氧呼吸能量轉換效率,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的觀點。

  教學重點

  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知識。

  2、細胞呼吸的意義。教學難點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知識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一、細胞呼吸的概念: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並且釋放能量的總過程。細胞呼吸是生物活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釋放能量並且生成ATP的過程。那麼細胞呼吸怎樣進行呢?

  二、細胞呼吸的型別:

  (一)有氧呼吸

  1、概念: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透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分解,產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高等植物和動物主要進行的就是有氧呼吸,這是地球生物逐漸進化的結果。

  酶

  2、主要場所:線粒體3、反應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4、過程:第一階段發生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一個分子葡萄糖脫氫氧化成兩分子丙酮酸,脫下少量的氫[H],釋放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的ATP。第二階段發生線上粒體中。兩個分子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還原氫[H],釋放出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第三階段發生線上粒體中。前兩階段產生的氫[H],經過一系列反應,被氧化成水,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較多的ATP。

  小結:

  場所反應物生成物①第一階段細胞質基質葡萄糖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②第二階段線粒體丙酮酸、H2OCO2、少量[H]、少量能量③第三階段線粒體[H]、O2H2O、大量能量

  結合反應式提問:

  ①葡萄糖在第一階段參與反應,場所在細胞質基質。

  ②水在第二階段參與反應,水和丙酮酸穿過線粒體的雙層膜,進入到線粒體基質中。

  ③氧氣在第三階段參與反應。

  ④CO2在第二階段生成。

  ⑤水在第三階段生成。能不能和前面的水對消?不能。

  ⑥有能量產生的有:第一階段(少量)、第二階段(少量)、第三階段(大量)。

  ⑦有酶參與的有: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三個階段的酶有沒有一樣?判斷依據:酶的專一性。

  ⑧有[H]產生的有:第一階段(少量)、第二階段(少量)。

  5.能量的產生與去向:1molC6H12O6—→2870kJ—→1161kJ儲存在ATP中(轉化率為40.45%),其餘的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二)無氧呼吸

  1、概念: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透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少量能量的過程。

  2、場所:細胞質基質。

  3、反應式:

  (1)高等植物: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2)高等動物和人及高等植物的某些組織(馬鈴薯的塊莖、甜菜的塊根):

  酶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4、過程:

  5、能量的產生與去向:1molC6H12O6—→196.65kJ—→61.08kJ儲存在ATP中(轉化率為31.06%),其餘的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三)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比較專案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不同點呼吸場所主要線上粒體內細胞質基質是否需氧需分子氧參加不需分子氧參加分解產物CO2+H2OCO2+酒精;乳酸釋放能量較多較少相同點①二者的第一階段反應完全相同②二者的實質都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三、細胞呼吸的意義

  1.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呼吸過程能為體內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板書設計

  第七節細胞呼吸細胞呼吸的概念細胞呼吸的型別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2、主要場所

  3、反應式: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

  4、過程

  場所反應物生成物①第一階段細胞質基質葡萄糖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②第二階段線粒體丙酮酸、H2OCO2、少量[H]、少量能量③第三階段線粒體[H]、O2H2O、大量能量

  5.能量的產生與去向:轉化率為40%

  (二)無氧呼吸1、概念2、場所3、反應式4、過程5、能量的產生與去向:轉化率為31%

  (三)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三、細胞呼吸的意義教學後記。

高一生物教案6

  P>在進行酶的特性教學時,教師可提問:

  酶作為生物催化劑,與無機催化劑相比,有何特點?

  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演示有關實驗,也可安排相應的學生實驗,引導學生透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得出結論,即酶的高效性、專一性與多樣性特性。

  (1)酶的高效特性實驗,實驗前有必要簡單介紹兩項內容:

  一是過氧化氫這種物質,它是動植物在代謝中產生的,對機體有毒害作用。生物體可透過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氣而解毒。無機催化劑三價鐵離子也可催化這一反應;二是本實驗的實驗步驟。

  實驗後,讓學生討論得出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高於鐵離子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列舉其他例項,概括酶的高效性。教師還應強調正是由於酶的存在及其高效性,所以許多代謝反應在體外很難發生,在體內卻可迅速進行。

  (2)酶的專一性特性

  實驗前可提問:“食物中的澱粉和蔗糖同屬糖類,唾液澱粉酶能否消化水解這兩種物質?”

  本實驗所涉及的顏色反應要在實驗前跟學生說明清楚。澱粉水解成的麥芽糖和蔗糖水解成的葡萄糖、果糖在煮沸的條件下,與斐林試劑反應會有磚紅色沉澱物質產生,澱粉和蔗糖與斐林試劑無此反應。因此,斐林試劑可以用來鑑定澱粉和蔗糖溶液中是否有麥芽糖和葡萄糖及果糖,進而推測澱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

  在此基礎上,教師透過進一步例項說明酶的專一性是酶普遍具有的特性;

  (3)酶的多樣性原理,可在學生理解酶的專一性原理基礎上,結合蛋白質的多樣性讓學生分析得出。

  5、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有條件的學校,應儘量讓學生做《實驗七、探索影響澱粉酶活性的條件》,這對於訓練學生分析實驗能力,理解對照實驗的設計方法等都是很幫助的。

  在學生透過實驗分析得出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後,可適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分析、討論一些與之相關的生活常識。如可提問:“持續高燒不退或嚴重腹瀉有時甚至會危及人的生命,學生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人的正常體溫是37℃,體溫升高到38℃,雖然體溫只是升高了1℃,但人已感覺非常沒有精神,如果升高到39℃甚至40℃以上,而且持續高燒,就會出現一系列嚴重的反應,如昏睡、昏迷、驚厥、甚至危及生命,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其催化活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溫度、pH值、有機溶劑、重金屬離子、酶濃度、酶的啟用劑、抑制劑等等,而酶的活性受上述因素的影響是非常敏感的,影響因素髮生很小的變化的,酶活性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人體中酶的最適溫度一般為37℃,當人體體溫高於或低於這個溫度時,機體中酶活性就會大大降低,細胞內的各種生物化學反應不能正常進行了。

  霍亂是一種烈性的傳染病,為霍亂弧菌所致,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死亡率甚高。霍亂弧菌透過人的腸粘膜並大量繁殖,同時產生腸毒素引起劇烈腹瀉造成迅速而嚴重的脫水,血容量明顯減少,因而出現微迴圈衰竭,使細胞得不到鉀、鈉、鈣、氯離子,導致肌肉痙攣;細胞得不到碳酸氫根離子而導致細胞內pH值發生較大的改變,酶活性即相應大大降低,嚴重的會出現代謝性酸中毒,最終病人腎功能衰竭,休克、死亡。人體大量出汗、腹瀉都要相應地補充水就是這個道理;嬰幼兒自身調節能力差,嬰幼兒腹瀉常常引起嚴重後果,就是這個道理。

  或者問:“當人誤食了含有重金屬的食物或農藥後,有一種應急措施,就是趕緊給病人大量喝牛奶或豆漿,學生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酶活性除了與溫度、pH有關外,還受有機溶劑、重金屬離子等的影響。有機溶劑與重金屬離子影響酶活性的主要原因是有機溶劑和重金屬離子與酶蛋白上的某些化學基團結合,使酶的活性完全喪失,這也是人誤食了有機磷農藥、有機氯農藥或含重金屬離子的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原因。

  牛奶和豆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可以和重金屬或有機物結合,而使這些金屬離子和有機物發生沉澱。當人誤食了含重金屬的食品或農藥後,大量飲用牛奶或豆漿可使這些有毒物質沉澱下來不被消化道吸收,從而也就避免了這些有毒物質與人體中正常的酶接觸的機會,而保護了這些酶的活性。當然,這只是應急措施,還要去醫院洗胃並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擴充套件資料

  澱粉液遇碘變藍的原因

  澱粉是白色無定形的粉末,由10%~30%的直鏈澱粉和70%~90%的支鏈澱粉組成。直鏈澱粉具有遇碘變藍的特性,因為溶於水的直鏈澱粉藉助分子內的氫鍵捲曲成螺旋狀,第一個螺距有六個葡萄糖殘基組成。如果在澱粉液中加入碘液,碘分子便嵌人到螺旋結鉤的空隙處,並且藉助範德華力與直鏈澱粉聯絡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絡合物,這種絡合物能夠比較均勻地吸收波長範圍為400~750nm可見光,而反射的光是藍光,所以使澱粉溶液呈現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使學生理解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

  2、使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學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導學生分析生物新陳代謝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響酶活性因素的過程中,初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實驗現象能力及設計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透過讓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使學生體會實驗在生物學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透過討論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生活的關係;體會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相互促進的關係,進而體會研究生命科學價值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酶的發現

  教材簡單介紹酶的發現歷史,從178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設計的巧妙實驗到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現少數的酶是RNA,使學生對酶的研究歷史中的一些重大發現有了一個大致瞭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透過安排了有關的學生實驗,讓學生透過實驗,發現酶的三個特性,這樣的編排方式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並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酶的高效性特點,是透過比較《實驗五、肝臟內的過氧化氫酶比無機催化劑 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專一性的特點,是透過比較《實驗六、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條件,透過《實驗七、探索影響澱粉酶活性的條件(選做)》切入。

  本節內容的最後,安排了課外讀“造福人類的酶工程”,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又有助於加強學生對本節基礎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體會科學、技術在改變人類生活質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議

  1、使學生在理解細胞水平上的新陳代謝概念及其本質是本節的重點與難點

  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這是在細胞水平上對新陳代謝的描述。其實學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觸新陳代謝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課和高中生物課緒論中,學習已接觸到諸如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及其關係等與新陳代謝有關的知識,但那是在生物個體水平對新陳代謝下的定義。本章的新陳代謝內容是對以往知識的深化和展開,教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從細胞和分子水平引導學生分析出生物體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與分解是如何進行的,及其二者的關係,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什麼是生命。

  例如,為使學生理解"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這句話,教師可結合前一章細胞的物質基礎與結構基礎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分析活細胞中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如發生線上粒體內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學過程;發生在葉綠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為有機物的化學過程;發生在核糖體上的氨基酸縮合成多肽鏈的化學過程等,使學生對"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這句話有一個感性認識。

  2、使學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在本節教學中如何組織學生完成酶具有專一性的實驗並實施有效的討論是本節的難點。

  生命體隨時隨刻發生著數量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同時又是一個穩定的,開放的系統。細胞中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不可能在高溫、高壓、強酸、強鹼等條件下進行,而必須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境下能快速、有序地進行的,這就要儘可能地降低化學反應能閾,這是新陳代謝為什麼離不開生物催化劑,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發現可結合一起在讓學生討論,這樣可讓學生充分體會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對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酶的特性這部分內容,可先組織學生依次完成實驗,然後再由學生來討論和總結。

  在引導學生分析酶的特性時,引導學生與蛋白質的多樣性聯絡起來,可使學生易於理解酶的催化作用的專一注必定意味著酶的多樣性,而且蛋白質分子空間結構的多樣性和酶的專一性催化關係密切。

  3、使學生理解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需要適宜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如何組織學生完成影響酶活性因素的選做實驗並分析、討論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在組織學生操作、分析、討論《實驗七、探索影響澱粉酶活性的條件(選做)》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兩個座標曲線圖,讓學生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 第一節 新陳代謝與酶

  【教學重點】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的特性、影響酶活性的因素、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手段】板圖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1、引入新陳代謝的概念及本質

  (1)學生在初中生物學課本、高中緒論課的學習或透過各種媒體的介紹,對新陳代謝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首先,教師應瞭解學生對新陳代謝是如何理解的。為此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以自身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維持的,以此引入本節的學習,如:

  ①人體的腦細胞是透過什麼途徑獲得營養?腦細胞中產生的代謝廢物又是透過什麼途徑排出體外的?

  ②進入腦細胞的營養物質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學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異化作用,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它們之間有何關係?

  ④想一想,人體的身體有哪些系統參與了新陳代謝過程,各是如何參與的等等?

  (2)學生一般只能從生物個體、器官或系統水平上,說明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把討論引向微觀水平,即細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謝過程。如可以設問:

  ①你吃下的肉類蛋白質,透過什麼途徑轉化成為你自身的蛋白質?

  ②你吃下的澱粉類食物,透過什麼途徑為你提供能量?等等

  透過分析、討論,使學生理解:細胞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維持,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於自我更新的狀態,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於細胞內發生的生物化學反應,從而在細胞水平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即“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學生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後,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分析出無機化學反應過程中所需的條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讓學生分析出生物體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可以提問,如:

  (1)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那麼細胞內數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如何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境、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迅速高效的進行呢?

  (2)在化學反應中有沒有提高化學反應的方法呢?

  這樣可順利地引出活細胞產生的生物催化劑,即酶。

  3、酶的發現史

  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讓學生自己閱讀,也可發給學生相應的補充資料,尤其是某種酶的研究過程方面的資料,目的是讓學生對酶的研究過程、方法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瞭解,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物學的實驗研究對生物學發現的重要作用。

  學生閱讀後,可提問:酶都是蛋白質嗎?並做一定的說明。

  酶是活細胞所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類特殊的蛋白質。酶是細胞中促進化學反應速度的催化劑。現已發現的酶約有3000種以上。它們分別存在於各種細胞中,催化細胞生長代謝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化學反應,使生物化學反應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等溫和的條件下就可順利進行。

  很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然而生物學家的實驗證明: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早在1982年,T.Ceeh發現原生動物四膜蟲的26S rRNA前體在沒有蛋白質的情況下進行內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終形成L19RNA。當時因為只是瞭解它有這種自我催化的活性,沒有把它與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別報導了在RNA前體加工過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20%蛋白質和80%RNA組成的。如果除去蛋白質部分,並提高鎂離子的濃度,則留下的RNA具有與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這是說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證。

  “酶不都是蛋白質”,這一科學事實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實驗在科學發展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科學是發展的,探索是無止境的,而真理是相對的,現在的科學事實可能在今後會被修正,甚至推翻。

  另外,酶、激素、維生素之間的區別值得一提,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容易把這些物質和它們的作用搞混。可就高中生物學水平做一簡單比較:

  酶 激素 維生素

  從化學本質上看 蛋白質 蛋白質(如生長素、胰島素等)、固醇類脂類物質(如性激素) 多種多樣,一般為小分子有機物。 如維生素D是固醇類物質;維生素A是脂類物質(萜類);維生素C是抗壞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從生理功能看 可提高生物體生物化學反應的速度,是一種生物催化劑。 激素又稱“化學信使”,是特定細胞合成的,能使生物體發生一定反應的有機分子。它的作用力很強,很低的濃度就能引起很強的反應,但在細胞中不能積累,很快就會被破壞。 維生素常常與酶結合,是較複雜酶的組成成分之一。天然食物中含量極少,但這些極微小的量對人體的生長和健康是必需的,人體一般不能合成它們或合成量不足,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可把酶的發現史與酶的特性這兩部分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這樣可使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順理成章。

  4、酶的特性

  <出藍色來。

  絕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的酶是RNA

  生物體記憶體在三千多種具有不同功能的酶,一切生命現象都與酶有關,因為活細胞內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進行的,沒有酶,新陳代謝就不能進行,生命也就會隨之停止。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這一認識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才被科學修正過來。科學研究表明,一些RNA分子也具有酶的催化功能,如一種叫RNaseP的酶,它是由20%的蛋白質和80%的RNA組成。科學家將這種酶的蛋白質除去,同時提高鎂離子的濃度,留下來的RNA仍具有與該酶相同的催化活性。後來的科學實驗進一步證實其它某些RNA分子與那些構成酶的蛋白質分子一樣,也都是效率非常高的生物催化劑。

  酶工程

  細菌細胞直徑不足2m,每時每刻卻發生著1500一20xx個化學反應,由1000多種酶對這些反應進行催化和調製,生產著3000多種蛋白質,1000多種核酸;而且細菌合成效率驚人,它合成每個肽鏈只需百分之三秒,而現代最先進的蛋白質自動合成機器只能合成小肽,而且速度也慢,合成每個肽鏈需要7分鐘,兩者相差200多倍;它合成RNA和DNA的速度更是遠遠超過了人工合成;另外細胞中能量轉換效率也很高,這一切都有賴於生物催化劑,這就是酶。現已發現的酶約有幾千種以上。它們定位於各種細胞的不同細胞器中,催化細胞生長代謝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化學反應,使這些反應在正常溫度等條件下就可順利進行。

  酶是細胞產物,但不一定非要在細胞內發揮作用,在細胞外,即在非細胞條件下也能發揮作用。19世紀,人們已認識到酵母可以使葡萄糖發酵,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但是對於這一過程是如何進行的,當時主要有兩種觀點,而且一直未能達成一致。1857年,法國著名的細菌學家巴斯德認為酒精發酵需要有完整的細胞結構才能實現;德國化學家李比西則認為酒精發酵要求的只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而不要求完整的細胞參與。直到1897年,畢西納不用完整的酵母細胞,而用酵母汁進行酒精發酵獲得成功,從而證明生物體內的催化反應也可能在體外進行。

  正是基於這點,人們可以利用細胞中的酶能催化體外的生化反應,這就是酶工程得以發現的前提。

  我們都用過加酶洗衣粉,同一般的洗衣粉相比,加酶洗衣粉中含有蛋白質和脂肪酶等多種透過微生物生產出來的酶,因此,去除汗漬和油汙的能力比較強。我們知道,酶作為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是在活細胞內產生的。那麼,人們是怎樣透過活細胞獲得這種酶並且在生產和生活中使用這些酶的呢?這些都是透過酶工程來實現的。

  所謂酶工程,就是在一定的生物反應器中,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將相應的原料轉化成有用物質的技術,而且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沒有酶的作用,任何生物工程技術都不能實現。概括地說,酶工程是由酶製劑的生產和應用兩個方面組成的。

  (一)酶製劑的生產

  已知酶的種類大約有幾千種,實際已被運用於工業生產的僅10餘種,如已能夠實現工業化大量生產的酶有澱粉酶、糖化酶、蛋白酶、葡萄糖異構酶等,其中鹼性蛋白酶用於加酶洗滌劑,佔國際上酶銷售額的首位,青黴素固化酶用於醫療,佔世界用量第二位。

  早期酶製劑主要來源於動植物材料,而今酶的主要來源是微生物。酶製劑的生產包括酶的生產、提取、分離純化和固定化。

  1、酶的生產、提取和分離純化

  (1)酶的生產

  酶普遍存在於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體內。人們最早是從植物的器官和組織中提取酶的。例如,從胰臟中提取蛋白酶,從麥芽中提取澱粉酶;現在,生產酶製劑所需要的酶大都來自微生物,這是因為同植物和動物相比,微生物具有容易培養、繁殖速度快和便於大規模生產等優點。人們提供必要的條件,利用微生物發酵來生產酶。

  (2)酶的提取和純化

  從微生物、動植物細胞中得到含有多種酶的提取液後,為了從提取液中獲得所需要的某一種酶,必須將提取液中的其他物質分離,這就是酶的分離純化。經過分離純化後的得到的酶,活性不能降低,因此,分離純化必須在適宜的條件下進行。人們多選擇不同種類和濃度的有機溶劑,以沉澱不同的酶蛋白,達到分離純化酶的目的。

  2、酶的固定化

  將分離純化的酶製成酶製劑進行乾燥處理,再適量加入相應的穩定劑和填充劑,製成粉狀製劑,用它們來催化生化反應。但其結果是酶製劑和產物混在一起,不能得到高純度的產品;也很難讓酶製劑進行重複使用。怎麼辦呢?科學家們想到了酶的固定化。

  先將純化的酶連線到一定的載體上(使酶固定化),使用時將被固定的酶投放到反應溶液中,催化反應結束後又能將被固定的酶回收。

  固定化酶一般是呈膜狀、顆粒狀或粉狀的酶製劑,它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使用,產品的純度高,沒有酶的而且酶製劑可反覆使用,這種技術是1969年日本首先研製成功,現已方法應用到生產中的。固定化酶同自由酶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其一是穩定性高;其二是酶可反覆使用;其三是產物純度高;其四是生產可連續化和自動化;其五是裝置小型化以及可節約能源等。

  我們知道,蔗糖幾乎全部來源於甘蔗或甜菜,但是甘蔗和甜菜的種植範圍都比較有限,因此,蔗糖的產量也就受到了影咱。能不能利用澱粉來生產類似蔗糖的甜味劑呢?科學家透過α-澱粉酶、糖化酶和將葡萄糖異構酶連線到離子交換樹脂上,或者包埋在明膠中,製成的固定化葡萄糖異構酶,這種固定化酶可以用於使葡萄糖轉化成甜度更高的高果糖漿。一些發達國家高果糖漿的年產量現已達到幾百萬噸,高果糖漿在許多飲料的製造中已經逐漸替代了蔗糖。

  3、固定化細胞

  利用胞內酶製作固定化酶時,先要把細胞打碎,才能將裡面的酶提取出來,這就增加了工序和成本。人們設想直接固定那些含有所需胞內酶的細胞,並且就用這樣的細胞來催化化學反應。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研製成固定化細胞,並且用於生產。例如,將酵母細胞吸附到多孔塑膠的表面上或包埋在瓊脂中,製成的固定化酵母菌細胞,可以用於酒類的發酵生產。

  (二)酶製劑的應用

  1、治療疾病

  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常用藥品,這種蛋白質是胰臟中胰島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是由兩條肽鏈組成,一條由21個氨基酸組成,稱為A鏈;另一條由30個氨基酸組成,稱為B鏈。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由於糠尿病患者很多,胰島素的需要量很大,所以許多糖尿病患者使用的曾是豬的胰島素。但是,豬胰島素與人胰島素在化學結構上有一處差別:豬胰島素B鏈上最後一個氨基酸是丙氨酸,人胰島素B鏈上最後一個氨基酸是蘇氨酸。因此,用豬胰島素治療人的糖尿病,容易使一些患者產生免疫反應。現在,科學家可利用酶,切下並移去豬胰島素B鏈上的那個丙氨酸,然後接上一個蘇氨酸。這樣,豬的胰島素就魔術般地變成人的胰島素了;

  尿激酶可以用來活化人體內的溶纖維蛋白酶原,使溶纖維蛋白酶原轉化為溶纖維蛋白酶,是治療腦溢血、心肌梗塞、肺動脈阻塞等疾病引起的血栓所需要的藥物,它是能利用培養哺乳動物細胞得到的唯一可以商業化的治療劑。但由尿或組織培養的產物中提取價格較高,1980年4月,科學家已經透過質粒DNA誘發大腸桿菌生產出尿激酶,為在工業上利用酶工程方法生產酶開闢了道路;

  青黴素是人們經常使用的一種抗生素。但是,多年的使用使得不少病原菌對青黴素產生了抗藥性,為此,科學家一方面研製新的抗生素以替代青黴素,另一方面設法透過有關的酶製劑來改造青黴素的分子結構,進而研製出新型的青黴素。青黴素的分子是由一個母核和一個側鏈組成的。科學家利用青黴素醯化酶,將母核和側鏈水解開,然後,利用化學合成的方法,使青毒素的母核與其他的側鏈連線,從而研製出氨苄青黴素等新型的青黴素。現在,製藥廠已經能夠利用固定化青黴素醯化酶反應器,成批地生產用於合成氨苄青黴素等新型青黴素的母核了;

  再如,溶菌酶可分解病原菌的細胞壁,具有明顯的抗菌和消炎作用;溶纖維蛋白酶具有溶解患者血管內纖維蛋白凝塊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血栓病。

  2、產品加工

  利用酶製劑生產一些產品,這一過程是在酶反器中進行的,酶反應器是指供酶製劑催化化學反應容器。酶反應器分成多種,如具有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細胞)的反應器叫做柱式酶反應器,柱式酶反應器是將含有底物的液體,以一定的速度連續不斷地從一端注入裝有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細胞)的容器,在液體流經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細胞)時,容器內就發生催化反應並且生成產物、含有產物的液體則連續不斷地從容器的另一端流出。同一般的化工容器一樣,需要對酶反應器溫度和pH等條件進行嚴格控制;不同的是,酶反應器必須進行無菌操作。

  食品加工業方面。釀酒廠和飲料廠利用果膠酶來澄清果酒和果汁,效果十分明顯;又如,葡萄糖氧化酶可以除去密封飲料和罐頭中的氧氣、從而有效地防止飲料和食品氧化變質;再如,用木瓜蛋白酶製成的嫩肉粉,可以使肉絲、肉片等烹調後吃起來嫩滑可口;例如,支鏈澱粉酶是分解多糖類支鏈澱粉的酶,它能把胚芽轉變為色澤較好的麥芽糖糖漿。麥芽糖的甜味沒有葡萄糖濃,但很適口,且容易發酵、粘度大、溶解度大,用其製作糖果可以防止遇熱變色,用於冰激凌可以防止產生砂糖結晶。

  日常生活方面。照相業由於採用了酶技術使照相材料發生了很大變革;家庭用的洗衣粉里加了一些酶,它能夠分解某些蛋白質等物質,使衣服上的血跡、汗漬等容易洗掉。但是,由於這些酶比較脆弱,在漂白劑一同起作用下很容易被破壞,然而酶工程可以解決這一技術難題。目前,市場上己經出現了能夠和漂白劑一同起作用的去汙酶洗衣粉。科學家透過對去汙酶結構上的兩個氨基酸進行修改,提高了這種酶的抵抗力。

  化學工業方面酶製劑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塑膠工業與合成纖維工業中,已經可以用酶製劑催化氫化鏈烯的生產;

  其他方面,一些紡織原料也可以利用酶製劑進行加工。例如,天然蠶絲(指家蠶吐出的蠶絲)的外表有一層絲膠,絲膠直接影響天然蠶絲的使用。過去,人們只能在高溫條件下用鹼性物質脫去天然蠶絲上的絲膠。現在,人們可以在溫和的條件下,利用蛋白酶對天然蠶絲進行脫膠,脫膠後的蠶絲具有鮮亮的色澤和柔滑的手感。

  3、化驗診斷和水質監測

  根據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葡萄糖酸和過氧化氫,過氧化氫在過氧化氫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而氧原子可以將某種無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的化合物,人們根據這個原理,將上述兩種酶和無色的化合物固定在紙條上,製成測試尿糖含量的酶試紙,當它與尿液相遇時,依據尿液中葡萄糖含量由少到多而呈現出淺藍、淺綠、棕或深棕色,這樣糖尿病人就可以方便地為自己化驗尿糖的情況了。科學家根據同一原理,還研製出能夠化驗血糖數值的血糖快速測試儀,具有靈敏度高和速度快等優點。

  酚是一類對人體有害的化合物,經常透過煉油和煉焦等工廠的廢水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科學家利用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研製成多酚氧化酶感測器,可快速測定出水中質量分數僅有2×10—7的酚。

  4、用於生物工程其他分支領域

  基因工程離不開內切酶和連線酶;植物體細胞雜交製備原生質體時,需要纖維素酶,人們把它們稱為生物工程的工具酶,而這些酶可由酶工程得到。

  酶作用的特性

  酶是催化劑,只需微量就可以使所催化的反應加速進行,而其本身的質和量都不發生變化,此外酶是生物催化劑,它有著不同於化學催化劑的特性。

  (1)酶具有高效性

  酶的催化能力遠遠超過化學催化劑。例如,碳酸酐酶能夠催化下面的反應:

  碳酸酐酶是目前已經知道的催化反應速度最快的酶之一。每個碳酸酐酶分子每秒能夠催化 個 ,使它們與相同數量的 結合,形成相同數量的 。碳酸酐酶催化上述反應的速度比非酶催化的上述反應速度快上 倍。酶為什麼會具有這樣強大的催化能力呢?酶的中間產物學說認為:酶在催化某一底物時,先與底物結合成一種不穩定的中間產物。這種中間產物極為活潑,很容易發生化學反應而變成反應物,並且放出酶。按照中間產物學說,酶的催化反應可以寫成下式:

  S(底物)十E(酶)=SE(中間產物)=E十P(反應產物)

  (2)酶具有高度的專一性

  這就是說,一種酶只能作用於一種底物,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底物,促使底物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酶為什麼具有這樣高度的專一性呢?這可以用“誘導契合學說”來解釋。

  所謂“誘導契合學說”是指底物一旦與酶結合,酶分子上的某些基團常常發生明顯的變化,從而使酶蛋白的構象發生相應的變化,使酶的活性中心的空間結構和底物的空間結構十分吻合,最終契合形成酶—底物絡合物,這種變化的結果,使酶只能與對應的化合物契合,從而排斥了那些形狀、大小不適合的化合物。科學家們對羧肽酶等進行了X射線衍射研究,研究的結果有力地支援了這個假說。

  (3)酶很容易失活

  同一般的催化劑相比,酶很容易失去活性。酶失活的原因是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造成的。

  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溫度、pH和某些化合物等因素的影響。

  溫度的影響:在一定的溫度範圍(0—40℃)內,酶的催化作用速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快。一般地說,溫度每升高10℃,反應速度就相應提高一倍。但超過60℃,絕大多數的酶就會失去活性。

  pH的影響:酶對環境中的pH十分敏感。酶只有在一定的pH範圍內才能表現出活性,超過這個範圍,酶就失活了。即使在這個有限的pH範圍內,酶的活性也要隨著環境中pH的變動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酶的最適pH在4~8之間。但是,各種酶的最適pH是不一樣的。

  某些化合物的影響:有些化合物可引起酶失活,如酒精、有機磷農藥、有機氯農藥等有機小分子物質;重金屬離子等;有些離子或簡單的有機化合物,能夠增強酶的活性,這些物質叫做酶的啟用劑。例如,經過透析的唾液澱粉酶的活性不高、如果加入少量的 ,這種酶的活性就會大大增強,因為 中的 起到了啟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還有些物質能夠抑制酶的活性,這類物質叫做酶的抑制劑,例如,氰化物可以抑制細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

高一生物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學會設計實驗的能力。

  (3)學會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能透過圖示和實驗來歸納問題、總結規律;

  (2)能運用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來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並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區域性與整體相協調的科學世界觀。

  重點與難點

  1、重點

  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

  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實驗的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三、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入:小實驗——蘿蔔條的軟硬對比

  1、浸在濃鹽水中的蘿蔔條;

  2、浸在清水中的蘿蔔條;

  3、新鮮的蘿蔔條。

  小結:細胞的滲透吸收和滲透失水

  滲透:水分子透過細胞膜的擴散。

  觀察並分析造成軟硬差異的原因。

  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置疑1:如何從顯微角度觀察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導學生透過到本質看現象

  1、實驗設計: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

  材料:洋蔥鱗葉

  置疑2:為什麼選用洋蔥做實驗?思考

  2、滲透的結構基礎

  讀圖識圖

  複習:選擇透過性的概念

  為實驗設計鋪墊

  置疑3:水分子透過滲透作用主要進入了細胞的什麼結構或從什麼結構離開了細胞?思考並判斷為實驗設計鋪墊

  儀器和試劑:顯微鏡、鑷子、載玻片、蓋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

  討論:如何設計實驗

  小結:

  設計原則:對照原則

  變數唯一原則

  設計實驗並交流

  引導學生形成實驗設計的科學理念

  指導學生操作實驗

  實驗操作

  實驗技能練習

  實驗總結: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影片

  質壁分離:植物細胞壁與其原生質層分離的現象。

  質壁分離復原:質壁分離後的細胞恢復原正常形態的現象。

  置疑4:聯絡實驗思考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條件是什麼呢?

  思考學會由現象到原理的自我歸納總結

  3、原理

  當外界溶液濃度 小於 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當外界溶液濃度 大於 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根據操作過程中看到的三個影象逐一分析

  學生總結

  進一步探究:洋蔥外表皮細胞液的濃度。討論交流拓展思維,鞏固實驗

  思考題

  1、將動物紅細胞分別放在蒸餾水中和濃鹽水中會看到什麼現象?

  2、為什麼對農作物一次施肥過多,作物會出現“燒苗”現象?

  3、將新鮮的黃瓜放在蔗糖與食醋配製成的糖醋汁液中,開始時黃瓜呈現萎縮,糖醋汁液麵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麵下降,黃瓜呈現膨脹並有酸甜味道,說明醃製的黃瓜細胞內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試分析原因。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設計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進,最後確定為先讓學生設計實驗,透過實驗總結出原理,再由拓展實驗將實驗和原理整合在一起,為學生創設思維拓展的空間,最後聯絡習題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方面的現象,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作為教師,整個過程始終耐心細緻的在引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個人認為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細節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為例,將原生質層選擇透過性的特點講透、講深,相信學生在設計和理解方面會更快更好。另外在習題設計上,如果將“燒苗”現象講透,點到植物會因外界濃度過高導致質壁分離時間過長而死亡,則學生在解釋醃黃瓜現象時思維會比較流暢。

高一生物教案8

  一、基因突變的例項

  1、鐮刀型細胞貧血症

  ⑴症狀 紅細胞由正常的圓餅狀變成鐮刀型,導致紅細胞不能順利透過毛細血管聚集在一起,紅細胞破裂(溶血),造成貧血。

  ⑵病因 基因中的鹼基替換。 直接原因:血紅蛋白分子結構的改變 根本原因:控制血紅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2、基因突變

  概念: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二、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

  1、基因突變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

  外因有:物理因素:如紫外線、X射線

  化學因素:如亞硝酸、鹼基類似物

  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

  ⑵自然突變(內因)

  2、基因突變的特點

  ⑴普遍性⑵隨機性⑶不定向性⑷低頻性⑸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變的時間

  有絲分裂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

  4.基因突變的意義: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進化的原始材料

  三、基因重組

  1、基因重組的概念

  2、基因重組的型別

  隨機重組(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

  交換重組(四分體時期)

  3.時間: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和四分體時期)

  4.基因重組的意義

  四、基因突變與基因重組的區別

  基因突變

  基因重組

  本質

  基因的分子結構發生改變,產生了新基因,也可以產生新基因型,出現了新的性狀。

  不同基因的重新組合,不產生新基因,而是產生新的基因型,使不同性狀重新組合。

  發生時間及原因

  細胞分裂間期DNA分子複製時,由於外界理化因素引起的鹼基對的替換、增添或缺失。

  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中,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進行了自由組合;四分體時期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

  條件

  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和內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有性生殖過程中進行減數分裂形成生殖細胞。

  意義

  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

  發生可能

  突變頻率低,但普遍存在。

  有性生殖中非常普遍。婦後代患病機率是____100%或1/2__________。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願同學們用辛勤的汗水去收穫美好的未來吧!

高一生物教案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說明細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

  【技能】:收集有關幹細胞研究進展和應用的資料

  【情感與態度】:探討幹細胞技術帶來的社會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細胞全能性的概念;難點-細胞分化的機理、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例項。

  三、教學用具:ppt幻燈片、有關植物組織培養的影片片斷。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及細胞分化的概念透過複習有絲分裂的意義——保持了遺傳的穩定性。提出問題:有絲分裂後產生的兩個子細胞應該在形態結構上相同的,但事實上呢?例如組成人體的所有細胞,都是由一個受精卵進行有絲分裂產生的,這些細胞的形態結構都一樣嗎?展示人體不同形態的細胞。

  引出細胞分化的概念,可以用板畫的形式解釋細胞分化的動態過程。強調細胞分化的穩定性和分化的基礎。思考老師的問題,根據初中學習過的內容和實際的生活經驗作出回答。再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同一生物體內不同形態結構細胞的例子。

  (二)細胞分化的意義與機理利用反向思維法,提出問題:如果組成多細胞生物的那些細胞形態結構功能都是一樣的,會出現怎麼樣的現象呢?引出細胞分化的意義:是個體發育的基礎。

  提出問題,細胞核是細胞的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那麼組成生物體的.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是否一樣?如果是一樣的話,為什麼這些細胞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解釋細胞分化在分子水平上的原因。思考、討論問題,作出回答:生物體各部分不出現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動的效率低

  思考問題,作出回應

  (三)細胞的全能性提出問題,既然分化後的細胞內遺傳物質和受精卵是一樣的,受精卵能分裂發育為一個個體,那分化後的細胞可以嗎?講述斯圖爾德所做的植物組織培養實驗,證明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引出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動物細胞全能性的表現:目前只能體現出動物細胞的細胞核具有全能性。動物的幹細胞概況。適當補充幹細胞技術的研究前沿以及引起的社會問題。根據課外知識,對問題作出回應。

  (四)課後練習略

高一生物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冊第五章第二節生物的變異的第二部分—染色體變異。染色體變異是生物可遺傳變異的三個來源之一,在本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鞏固了基因突變的相關知識,又為本章第五節《人類遺傳病與優生》中有關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和第七章《生物的進化》中有關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

  ⑵染色體組、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

  2、能力目標:

  ⑴講解染色體組的概念,訓練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

  ⑵比較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對學生分類思維能力的訓練。

  3、情感目標:染色體會發生結構或數目的改變進而改變生物的遺傳性狀,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絡的,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教學重點】

  1、染色體組的概念。

  【教學難點】

  1、染色體組的概念。

  2、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絡。

  【教學方法】

  開放式探究、啟發式引導、互動式討論、反饋式評價?。

  本節課的教法貫穿啟發式教學原則,採用“多媒體引導點撥”的教學方法以多媒體演示為載體,以“引導思考”為核心,設計課件展示,並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探索,逐步達到即定的教學目標。

  【教學手段】

  藉助影片、圖片、卡片等輔助教學。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及目標

  創設問題情景,匯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舟舟”的影片音像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請根據已學知識,推測基因的載體能否發生變異?

  教師板書課題。

  學生觀看影片,對影片內容興趣盎然,思考問題。

  一、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提出本節問題,學生自學並回答染色體結構變異。

  教師總結:

  缺失:把由染色體某一片段缺失而引起的結構變異簡稱為缺失。

  重複:把有染色體中重複某一片段引起的結構變異簡稱為重複。

  易位:把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引起的變異,稱為易位。

  思考:簡述分離過程中交叉互換髮生在什麼樣的染色體之間,互換後染色體的變化如何??交叉互換與易位有何不同?

  倒位:染色體某一片段發生顛倒引起的結構變異稱為倒位。

  提出問題:回憶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有何影響?

  請據此推測,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生物體的影響?

  師生共同總結染色體結構變異的結果。

  完成自學攻關,透過觀察圖片,回答問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髮言總結,教師補充。

  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染色體組的概念

  三、二倍體多倍體

  四、單倍體

  本節小結

  生活例項引入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21三體綜合徵

  性腺發育不良

  組織學生活動:模擬果蠅減數分裂過程。

  提出問題:

  果蠅經減數分裂產生的卵子中有哪幾條染色體?這些染色體在形態、大小和功能上有什麼特點?這些染色體之間是什麼關係?卵子中的這些染色體是否攜帶了控制生物生長髮育的全部遺傳資訊呢?

  師生總結:我們把這樣的一組染色體稱為一個染色體組,即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協調,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

  提出問題:如何判斷一個細胞內有幾個染色體組呢?

  學以致用:透過練習總結,展示下圖,學生觀察圖片,作出判斷。

  如果給定細胞的基因型,我們如何根據基因型判斷細胞內的染色體組數呢?出題:以下選項表示生物個體的基因型,請大家根據下列個體的基因型判斷一下該個體有幾個染色體組:AAaaBBbb

  師生共同總結判斷規律:圖形題,細胞內形態相同的染色體有幾條,則含有幾個染色體組;基因型題,控制同一性狀的基因(不分大小寫)有幾個,就有幾個染色體組。、

  卡片活動引入二倍體概念。

  二倍體: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稱為二倍體。

  多倍體: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做多倍體。

  舉例:自然界中,幾乎全部動物和過半高等植物都是二倍體多倍體在植物中常見,在動物中極少見。

  提出問題:那麼多倍體植株什麼特點呢?染色體數目加倍後的草莓與野生狀態的草莓相比有何優點?展示下圖,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特點。

  總結多倍體植株特點:果實種子都比較大、營養成分含量較多外,通常莖稈粗壯、葉片也較大。那我們如何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呢?為下節課學習埋下伏筆。

  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不僅可以成倍地增加,還可以成倍地減少。回憶初中瞭解的蜜蜂家族成員引入單倍體概念。

  單倍體:不受精的配子是可以發育成一個完整個體的,我們把這種由配子不經受精直接發育成的個體,體細胞內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稱為單倍體。

  特點:長的弱小,高度不育。

  提出問題:根據單倍體的概念,比較二倍體或多倍體的區別?

  單倍體細胞內一定含有一個染色體或一定含有奇數個染色體組,這種說法正確嗎?

  讓學生填寫概念圖。歸納本節知識點。

  透過例項,聯絡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用卡片模擬果蠅減數分裂過程,

  透過前後內容的複習串聯,從而建立其新舊知識的聯絡,加深對所學習知識的理解。

  學生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應用染色體組的概念,進行判斷。

  依據二倍體概念

  學生思考回答多倍體的概念。

  學生觀察圖片,思考回答問題。

  創設情景,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觀察圖片結合蜜蜂發育知識概述單倍體概念。

  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歸,納、提煉知識的能力。反饋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鞏固重點知識。

  知識鞏固

  提出問題:多倍體單倍體各有優點,有何應用?為下節課講解單倍體及多倍體育種作鋪墊。

  課後討論無子西瓜的形成,討論拓展題。

高一生物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1章第2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初中階段,學生通常都是用光學顯微鏡的低倍鏡來觀察細胞,本節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生物材料,讓學生用高倍鏡去觀察、比較,可以增加對細胞多樣性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從中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教材透過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介紹,使學生對細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真核細胞多種多樣,原核細胞多種多樣,但它們有相似的細胞膜和細胞質,只是細胞核不同,這兩類不同的細胞具有統一性。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資料分析;再現了人類認識生命體統一於細胞的最初的一段科學史,是一則很好的生物科學史教育的素材。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

  (2)運用製作臨時裝片的方法。

  (3)說明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聯絡。

  (4)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

  2.能力目標:

  (1)思維訓練:訓練歸納對比的學習方法。

  (2)自主學習:運用網際網路、圖書、雜誌等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參與小組合作交流,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2)認同細胞既具有多樣性又有統一性。

  (3)認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討論技術進步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使用高倍顯微鏡的步驟和要點。

  2.歸納比較觀察到的細胞在結構上的異同點。

  3.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與聯絡。

  4.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

  難點:

  1.觀察到的細胞在結構上的異同點。

  2.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與聯絡。

  四、學情分析

  本節所有的內容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細胞,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服務的。學生在初中學習過顯微鏡的使用,具有使用低倍鏡的知識,但從未使用過高倍鏡觀察細胞,可藉助本節內容訓練學生正確使用高倍顯微鏡和製作臨時裝片的實驗技能。

  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體現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生初步具有收集資料的能力,課前可安排學生從不同的渠道收集細胞學說建立的資料,結合教材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上課時讓學生分組介紹自己整理的科學史實,最後使全體學生達成共識: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不斷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科學發展與技術有很大的關係,技術的進步可以更好地推進科學的發展。

  五、教學方法

  1.實驗法: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2.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

高一生物教案12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能力目標:培養分析較複雜的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的能力。

  重點與難點: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自主學案

  一、任何生物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細胞

  1.病毒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⑴病毒_________細胞結構,只能營______生活,只有在_______內才具有生命現象。根據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______病毒(如菸草花葉病毒)、______病毒(如雞瘟病毒)、______病毒(噬菌體)。

  ⑶SARS病毒破壞人的_______等處的細胞;乙肝病毒破壞___細胞;脊髓灰質炎病毒破壞____________,導致小兒麻症;HIV破壞_______,使人喪失免疫力。

  2.單細胞生物如草履蟲、眼蟲、細菌、藍藻、衣藻、酵母菌、瘧原蟲(引起人患瘧疾的病原體)等,________個細胞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能完成相應的各種生命活動,如運動、攝食、繁殖、對刺激作出反應等。

  3.多細胞生物如人,由很多細胞構成,但其生命開始於一個細胞——_______經過細胞分裂和分化,最後發育成成熟個體;在許多____________的密切配合下,生物體能完成一系列複雜的生命活動,如縮手反射、人的生殖和發育等。

  4.生物的運動、繁殖、生長和發育、應激性和穩態五個方面可以說明生命活動是建立在______基礎之上的,細胞是生物體______和______的基本單位。

  5.單細胞生物,如細菌、單細胞藻類、單細胞動物等,單個細胞就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許多植物和動物是多細胞生物,它們依賴各種分化的細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複雜的生命活動。例如,以_____ ___為基礎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細胞增殖、分化為基礎的________;以細胞內________為基礎的遺傳與變異,等等。

  6.不僅現存各種生物的________是在細胞內或在細胞參與下完成的,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形式,也是具有________的單細胞生物。原始的單細胞生物經過漫長的________過程,演變為今天多種多樣的生物個體、________,生物與環境經過長期的相互作用,形成多姿多彩的生態系統和生機勃勃的生物圈。________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理解生命活動的結構層次

  生命系統的層次性及例項結構層次

  概念

  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組織: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

  器官: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

  系統:是指彼此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組分有規律地結合而形成的整體

  個體:由各種器官或系統協調配合完成複雜的生命活動的生物。

  單細胞生物:由一個細胞構成生物體

  種群: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是一個種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

  生態系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這些生物生活的無機環境共同組成

  典型例題

  1.下列組合中,依次屬於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一組是

  ①生活在人大腸內的細菌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魚類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雙球菌

  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③②①

  D.③①④

  2.生物學家認為病毒是生物,其主要理由是( )

  A.由蛋白質和核酸構成

  B.能夠侵染其他生物

  C.能夠在寄主體內複製產生後代

  D.具有細胞結構

  3.下列不屬於種群的是

  A.森林中的全部昆蟲

  B.農田中的全部水稻

  C.草地上的全部中華狗尾草

  D.海洋中的全部大黃魚

  4.農貿市場上有新鮮的白菜、蘿蔔、菠菜,活的雞、豬以及附在上面的細菌等生物,它們共同組成一個( )

  A.種群

  B.群落

  C.生態系統

  D.以上都不是

  5.(選做)夏日,取池塘中的一滴水製成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你會發現一些生物的存在,你確認它們是生物的根據是(列舉三點):

  (1)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

高一生物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描述細胞衰老的特徵(瞭解水平)

  簡述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情感態度】:探討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係,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技能】:進行與社會老齡化相關的問題的資料蒐集和分析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係,細胞衰老的特徵;難點:細胞凋亡的概念及其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三、教學用具:ppt幻燈片,自由基學說相關的紀錄片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及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係設定情景:學生想象自己衰老之後,和現在身體的特徵進行對比,說出區別

  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係:細胞衰老會表現為個體的衰老嗎?嬰兒的體內有衰老的細胞嗎?個體衰老是由於組成個體的細胞普遍衰老。解釋嬰兒、老人體內都有衰老細胞,為什麼老人會表現出衰老呢?進行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

  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並作出回答。

  (二)細胞衰老的特徵細胞衰老的特徵,注意幾個特徵之間是有因果關係的,例如水分減少、酶活性降低、色素積累影響物質運輸都是造成細胞呼吸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細胞衰老的原因:利用紀錄片輔助講解自由基學說;端粒學說。引導學生對延緩衰老的爭議進行討論。

  討論,表達

  (三)細胞的凋亡以神經細胞為例,討論細胞死亡對於個體的影響。提出問題:細胞死亡總是帶給生物不良的影響嗎?以人胚胎髮育過程中尾的消失、手的發育等例子,講述細胞凋亡對生物體的重要性。提出細胞凋亡的概念,並舉出所包括的例子。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四)技能訓練略

  (五)練習

高一生物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一節主要包括: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和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兩大部分,與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例項”所反映的生物膜對物質的進出控制具有選擇性等知識有一定的聯絡,並對第三節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作了知識準備,對整個章節的知識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的教學思路是:在教學過程中,透過積極引導學生觀察並分析實驗現象,大膽提出實驗假設,讓學生宛如親歷科學家探索科學的歷程,切身感受科學的魅力,保持強烈的探究科學的激情和興趣,自然地接受流動鑲嵌模型的理論。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瞭解了細胞,知道了組成細胞的分子,掌握了細胞的基本結構,尤其是細胞膜作為最基本生命系統的邊界等相關知識,為本節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並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簡述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2)舉例說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動性的特點。

  (3)透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闡述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結構模型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大膽作出假設。

  (2)發揮空間想象能力,構建細胞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使學生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辯證觀點。

  (2)培養學生嚴謹的推理和大膽想象能力。

  (3)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辯證的科學觀。

  四、教學重點

  1.科學家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教學難點

  1.對科學探究過程的分析,如何體現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

  2.生物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3.生物膜的流動性特點。

  六、教學流程

  設問引入→“問題探討”→體驗“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闡述“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七.教學實施的程式

  教學過程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創設探究

  情境

  匯入新課

  新課學習

  設問:從物質跨膜運輸的例項可以看出生物膜的功能是什麼?其功能特性是什麼?為什麼生物膜表現出這樣的特性?

  進一步思考:還有更好的材料做細胞膜嗎?

  引出本節內容生物膜的具體結構

  創設情境:

  時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紀末,讓學生思考如果他們是當時的科學家,他們首先會怎樣來探究?同時指出,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還不能親眼看到生物膜。那麼,透過什麼辦法進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導學生看教材,讓學生明白當時科學家是從生理功能入手來探究的。透過實驗觀察,科學家才有嚴謹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這一假說,提示學生:科學探究過程中作出假設後的步驟是什麼(透過實驗來驗證假設),從而進入下面的學習,由於技術的進步,對細胞膜提取和分離,並透過化學分析表明膜的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從而證明了前面的假說是正確的。

  引導學生思考在驗證假設的實驗得出結論後的下一個步驟是什麼?

  小組分享學生繪製的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型圖,討論細胞膜的選材

  討論交流,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閱讀教材,猜想、討論

  思考如果他們是當時的科學家對膜的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會提出什麼新的問題進一步探究呢?

  引起學生對生物膜結構探究的興趣

  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來探究新課的內容,並加深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的瞭解

  瞭解假說是怎樣提出的,以及提出假設後需要透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新課學習

  新課學習

  總結提高 課堂練習

  介紹脂質的探究,先介紹科學家的實驗,提取紅細胞的脂質,在空氣—水介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同時介紹磷脂的結構,並舉例說明在空氣—水介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這個現象。

  介紹蛋白質的探究,先介紹由於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觀察細胞膜,提出蛋白質—脂質—蛋白質的模型,但這一模型將生物膜描述為靜態的結構。引導學生思考變形蟲為什麼可以運動,這一功能與生物膜的靜態的結構相適應嗎?

  質疑:這一模型解釋不了膜的許多生理功能,如變形蟲的變形運動等,因此這一模型的提出不能完全與功能統一,假設不完全成立,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完善,由於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家發現,膜蛋白並不是全部平鋪在脂質表面,有的蛋白質是鑲嵌在脂質雙分子層中。並透過實驗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引導學生總結在探究出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中,運用的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進一步驗證完善,不斷髮展。

  說明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指導學生在瞭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和想象,加深對流動鑲嵌模型內容的理解,同時,瞭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進一步發展。

  最後,歸納總結知識、方法、態度價值觀的體會

  傾聽,思考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

  閱讀教材資料,思考變形蟲為什麼可以運動,這一功能與生物膜的靜態的結構是否相適應?

  閱讀教材資料,瞭解膜的流動性

  小組合作嘗試構建生物膜模型,並交流分享

  學生交流分享本節收穫

  反饋練習

  學會提出假說

  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瞭解技術進步對科學研究發展的作用

  加深對流動性這一結構的理解為第三節的學習作準備

高一生物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方面

  闡明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及分離定律。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體驗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和創新思維。⑶能力方面

  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二、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子解孟德爾遺傳規律,以及各種不同形狀的組合所產生的子代所表達的相關性狀。本課還安排有一個學生實驗,一是觀察與思考,二是分組討論。鑑於本實驗比較繁雜難懂,所以必須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三、學情分析:

  實驗課是對原有知識的實際應用,學生操作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藉助於多媒體課件以及實際操作等手段把整個實驗流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本課之前學生已經結合實驗參考書進行了自學,自學過程中一定產生了疑問和困惑,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展示實際操作的成果,提出並解決疑惑,在瞭解學生實際運用和操作的基礎上,敏銳地發現生成性問題,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課前自學獲得的知識結構完整化、邏輯化、系統化,並能在一定範圍內遷移應用。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闡明分離定律。

  (2)以孟德爾的遺傳實驗為素材進行科學方法教育。(3)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2.教學難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2)假說—-演繹法。

  五、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六

【高一生物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