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數學課後反思

數學課後反思

數學課後反思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課後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課後反思1

  上週五去平邑學習回來後就知道學了肯定要講課,只是沒想到那麼快,週二學校裡就要求講課,並且還有外校的老師來聽課,當時就感到有點膽虛,怕給學校抹灰,但也只好硬頭皮講了。今天又講了一節,感覺這兩節課都不是很成功,存在很多需要改正的地方。

  週二在四班講的這節課,由於經驗不足,對任務量的分配上沒把握好,以致任務過多,在課堂上沒能處理完,這是一大缺憾。如果課前能精選一下任務,在各環節的時間分配上再合理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今天在三班講的時候就縮減了任務量,每個任務只精選了一個有代表性的題目,小組展示時稍作一下拓展,這樣就完成了所有六個任務,使課堂顯得完整了一些。

  這兩節課講的內容基本差不多,教學流程都是一樣,先是班級宣誓,然後引入任務,各小組先對六個任務進行自主的學習,有難度的問題同時展開討論,接下來是任務的分配,然後按照分配或抽取的任務到任務區進行二次討論,為下一步的展示做準備,再接下來就是學生的展示了,六個任務結束後全班進行總結,學生反思談收穫,最後進行了達標抽測。雖然按照要求大致上照著路子走了,需要精加工的地方還有很多,這還需要今後的學習和改進,做到不斷地進步和提升。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表現,討論時還可以,在展示環節中,學生還是表現出了不自信,特別是三班的同學展示不出自己的風采,可能是練得少了,學生一看就有些緊張了,講的時候還存在口誤的問題,整個過程不是很流暢,但學生的可塑性還是有的。在三班的展示中楊文豪同學表現比較突出,當別的同學有補充或疑問時及時表示感謝,這種做法應該是提倡的。

  總之,自己還處於課改的初級階段,剛學來的東西還沒來得及消化,需要繼續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課堂教學還不夠完善和成熟,肯定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有問題才會有進步有提升,希望各位領導及老師給出寶貴指導意見和改進措施,將不勝感謝!

數學課後反思2

  本節課的內容是對三年級上冊學習過的(10以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的提升,內容簡單,但是要讓學生把所學過的分數相關知識聯絡起來,去真正理解其中的算理並不容易。教學中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注重了情景的創設和問題的生成

  我從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吃餅情景入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列式-驗證-分析算理-總結方法,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同時讓學生分組探討交流,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二、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降低了難度

  課前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問起:“整數,小數加減法的含義?”時都說不出來,但是問起對某道用加法或者減法解決的問題自己選擇原因時都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所以採用了課堂中的:“想一想你為什麼要用加法(減法)呢?”。

  同時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

  一、對教材的理解深度不夠,沒有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絡,導致對課堂重點和難點的處理厚度不夠。

  二、備課不等於背課,上課過程中不能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隨時調整思路,引導學生。課上的太死板。

  三、雖然課前作了充分準備,但對於課堂上的突發情況處理的不夠完善,這說明了我教學經驗的不足,駕馭課堂的能力不高。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多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提高課堂的駕馭能力。

  四、在學生學會了同分母加法後處理同分母減法的時候又過多的包辦,沒有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在讓學生分組交流總結方法後沒有及時用練習鞏固,檢視學生的掌握情況,達到全面檢查、及時瞭解、及時矯正的目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整堂課中缺少了書面練習,沒能真正的瞭解到學生的掌握程度,學生沒有真正體驗到收穫的快樂,課堂的實效性不高!

  五、課堂中的評價語言不豐富,說出來的評價也很生硬,不能達到對學生的激勵,也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透過參加本次活動,真切的感受到: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不斷的提高,對教材、教參需要下大功夫去鑽研;平時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認知水平的把握;對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注意積累,為以後實施成功的教學打好堅實的基礎。

  總評:張老師這節課的教學,在認真研究了學生和教材的基礎上,以“立足教材,關注常態”為指導思想,精心預設了教學環節,並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效生成,透過有效探索、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親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縱觀本課的教學設計過程,有以下幾個特點:

  1.情境的創設“好”

  和家人一起分吃圓形大餅幾乎是每一位兒童都曾經歷的“凡人小事”,這樣的素材不僅能直觀的、淺顯的幫助兒童理解算理,而且還便於學生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本節課情境的設計分了兩個層次,先求爸爸、媽媽一共吃了多少張餅,也就是把爸爸吃的張餅和媽媽吃的張餅合起來,使學生直觀的感覺到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意義和整數加法的意義是一致的。然後出示爸媽和小蘭一共吃掉了張餅,知道了爸媽吃了張餅,求小蘭吃了多少張餅的情境圖。學生自然地知道了這裡是已知兩個數的和和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就要用減法算。這樣透過兩次情境,很好的溝通了分數與整數加減法意義的聯絡,而且學生也理解了分數加減法是因為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的。

  2.探索的時間“足”

  本節課給足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真正擺正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共設計了三次探索。解決同分母分數加法時,是讓學生利用圓片等學具,在小組內,透過折一折、塗一塗等方法來探索加法計算的算理,進而總結方法。解決同分母分數減法時,是讓學生根據加法的研究思路,自己探索總結計算方法。然後在兩次探索的基礎上,又以小組為單位,探索交流總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一般計算法。三次探索的效果都是很好的,這就應了一句話,“給他們一個舞臺,他們就會給你一個驚喜”。

  3.練習的設計“妙”

  本節課的練習,既有基本練習,又有變式練習。卡片限時算,解答時讓學生只觀察口算卡片幾秒鐘的時間,然後將卡片平放學生思考,在大多數學生都有了結果的基礎上讓學生再彙報答案,這樣即訓練了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度,又改變了題目出示後只有部分優等生參與回答的現象。+=的設計更是巧妙,即訓練了算理,又訓練了演算法,學生嘗試並能用字母總結出一般化的方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漲,效果很好,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

  總之,本節課就是在生活情境背景下,透過教師的的有效引導,學生的主動探索來完成對算理和演算法的尋求和總結,完成對知識的構建與內化。來全面落實教材的重難點和教學目標,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彰顯、“真實、樸實、紮實、充實”的本色。

數學課後反思3

  (1)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

  高中數學教學應體現知識的來龍去脈,創設問題情景,建立數學模型,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可以更好的理解數學概念、結論的形成過程,體會蘊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增強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對於抽象數學概念的教學,要關注概念的實際背景與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克服機械記憶概念的學習方式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必須以確定學生主體地位為前提,教學過程中要發揚民主,要鼓勵學生質疑,提倡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閱讀自學等學習方式。對於教學中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要儘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使學生切實體會到自主探索數學的規律和問題解決是學好數學的有效途徑

  (3)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向量的數量積這一節新課標規定在2課時內完成2.3“平面向量的數量積”3小節的教學內容,為了貫徹新課標的精神,體現新課程理念,我們做了如下的調整:把“兩個向量的夾角”這個概念放到2.1.1“向量的概念”中講,把向量在軸上的正射影這個概念放到2.2“向量的分解與向量的座標運算”,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定義及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運算律到第一課時,把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性質及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座標運算與度量公式放到第二課時。

  我感覺不足的有:

  (1)教師應該如何準確的提出問題

  在教學中,我提出問題,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定義中你認為應注意哪些問題?這個問題問的不夠具體,學生不知道給如何回答。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曾考慮過該如何問,只是沒有找到更合適的提問方法,能力有待加強。(2)教師如何把握“收”與“放”的問題

  何時放手讓學生思考,何時教師引導學生,何時教師講授,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3)教師要點撥到位

  在學生出現問題後,教師要及時點評加以總結,要重視思維的提升,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素質

數學課後反思4

  1、知識回顧:

  本節課學習正方形,正方形是最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故在本課的一開始,簡單回顧了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定義和判定是很有必要的.

  2、定義,性質及判定:

  用插圖的方式與學生一起探討各種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從屬關係,滲透集合思想,幫助學生弄清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內在聯絡,掌握正方形的定義及其判定.同時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特殊與一般”的認識.

  3、性質:

  在研究了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之後,學生對於研究圖形的性質已經有了體會,即研究性質的角度是邊、角、對角線、對稱性,因此順理成章就開始正方形性質的研究.

  其次,由正方形的定義得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特殊的矩形、

  特殊的菱形,所以正方形具有以上四邊形的一切性質.

  為便於梳理,性質總結列成表格,這樣可以更好地掌握這一系列的平行四邊形了的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從屬)關係.

  4、知識運用部分:分別設例題選講和小試牛刀兩部分:

  所選一個例題兩個習題

  例題巧妙地將正方形正三角形結合在一起;

  習題1:幫助學生再次理清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從屬關係.

  習題2:正方形、全等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等知識點綜合運用.用以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訓練學生推理論證的表達能力.

  5、反思:

  理清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關係.正方形的性質;正方形的判定.又試圖給學生釋疑.希望學生養成釋疑的習慣.

  6、課外延升:

  其一:正方形也是旋轉對稱圖形(結合初一的內容,從圖形的運動角度,幫助學生回憶舊的知識點,以用於正方形,)希望學生能夠形成用運動的觀念思考分析問題;其二是一個:綜合性數數的問題,為了降低難度,特安排了一個小題以作提示;學生如果能夠領悟的話,第二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本節課將平行四邊形的一系列從屬四邊形都作了一個交代.明確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特殊的矩形、特殊的菱形.

數學課後反思5

  《組合圖形》這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基本圖形後的一節複習整理課,在這節課中我注重把握以下幾點。

  一、創設問題情境,自主體驗

  在新課開始,我則是在大螢幕上出示七巧板的基本圖形,然後演示將七巧板的基本圖形拼成一個小房子的形狀的運動過程。接著讓學生觀察後說一說感受。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認識了組合圖形,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出組合圖形這個概念。這樣的設計不但分散了難點,而且對下面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作了鋪墊。

  二、突出重點,自主探索。

  在知識新授部分,首先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創造性地活用了教材,將書中的例題稍作了調整。多媒體出示少先隊隊旗,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根據對組合圖形的理解,大膽地猜測一下用什麼方法能求出它的面積,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所說的那樣,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允許學生思維的多樣化和思維的思維水平的不同層次。由於每一種方法都是學生自己積極探索得出的,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完完全全地被調動起來了,這樣他們各個都很有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想法。我就趁熱打鐵,接著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畫一畫,折一折,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測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積來。於是學生在自己驗證這種方法時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當學生彙報出許多方法時,體現瞭解題方法的個性化。然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進行方法的最佳化,選擇最好的方法解決問題,我們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原有的認識上,如果學生的思維停止不前,教學就失去了意義。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思維逐步發展的過程,要讓學生在眾多方法中學會比較、學會發現、學會反思,積極地進行揚棄,保留自己好的方面,捨棄不好的,並能從別人的方法中吸取好的方面,最佳化學生的思維,例如學生得到許多個性化解題方法後,我並沒有終止學生對問題的探索,而是充分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對學生的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反思,重新構建自己的認識,選擇最最佳化方法。

  三、實踐應用,關注應用性的數學。

  在本節課的練習中,設計了許多與生活實際有關的問題,如求學校錦旗的面積、路邊標識牌的面積,游泳池的面積等等,這些問題無不讓學生深深地體驗到了數學問題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也深刻意識到了數學是源於生活而又用於生活的,同時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實用價值。

  總之,本節課教學我不僅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由猜測到驗證這一過程的培養。在師生觀上實現了師生角色的徹底改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活動的操作者、觀察者、討論者、交流者,教師是活動的導演,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研究者,我認為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夠真正得到培養。

數學課後反思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和具體圖形和物體,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

  並能測量和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解決問題:

  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現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情感與態度: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設計:

  (一)看一看,描一描。

  1、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秋天是樹葉飄落的季節。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些美麗的葉子圖片!多漂亮的葉子呀!可愛的螞蟻看到它,高興極了!它說它會畫樹葉,一筆就能畫成美麗的樹葉!看!(出示課件)仔細觀察兩隻小螞蟻是怎麼畫的?誰畫的好?師:這樣由一點開始,再回到起點的一圈,在數學中叫做一週。這外面的邊叫做邊線。

  師: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圈,一個美麗的葉片圖案就出現了。

  現在誰再來說說,螞蟻是怎麼畫的?生: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週,最後又回到起點。師:小螞蟻也能做老師,它教我們畫出漂亮的葉子,你們學會了嗎?請你拿出一張紙,選擇一片最喜歡的樹葉,用彩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來。

  開始吧!

  2、好!誰願意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是怎麼描的?(請用筆指著,說清楚是從哪裡開始的,又到哪裡結束。)

  3、小結:看來,不管從哪裡開始,大家都是沿著樹葉的邊線描了一週,請看(動態演示)。

  你們知道樹葉邊線的一週的長度在數學上叫什麼嗎?這一週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樹葉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

  4、再來看(出示圖),你能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嗎?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用一筆描出來。

  剛才同學們沿著圖形的邊線描了一週,這一週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二)找一找,摸一摸。

  1、你能從我們身邊找一個例子說說什麼是周長嗎?下面請你們同桌合作找一找,並且摸一摸它的周長,也可以下位找。(指導:課桌面的周長、課本封面的周長、黑板面的周長、地面周長、水池池口周長。)

  2、誰來說一說你們找的結果?你可以邊說邊指一指。

  (三)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看來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周長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我們去做褲子時,裁縫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週有多長,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腰圍。

  2、現在請大家估計一下老師的腰圍大約是多少釐米?估計的準不準呢?誰來量一量?(注重測量方法的指導:腰圍怎麼測量?)告訴大家測量結果。

  3、根據這個結果,請你估計一下自己的腰圍是多少釐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誰來說說自己的腰圍?看來同學們的腰圍大約在60cm左右。

  4、小結。透過前面的學習,老師發現同學們善於觀察、愛動腦筋,所以想邀請你們參加下面的闖關比賽。

  有興趣嗎?這裡共有3關,每闖過一關都會得到相應的分值。最後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勝利者!有信心嗎?讓我們充滿自信迎接挑戰!(四)闖關練習。

  1、先看第一關,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圖形的周長。這裡有3個圖形,請你選擇其中1個圖形。

  看課本45頁第2題,做在書上即可。選擇長方形的能說說是怎麼測量和計算的嗎?有不同方法嗎?大家真聰明,關於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後面我們還要研究。

  第一關誰成功了?請為自己加上100分!2、下面我們來繼續闖第二關。怎樣量出樹葉的周長?誰闖過了這關加上200分。

  3、第三關。(課本45頁第3題)課件出示圖:他們的周長一樣嗎?(指名說說)我們來看看演示移動的方法。

  誰闖過了這一關?祝賀你們!每人加300分!回想一下,剛才大家是用什麼方法比較圖形周長的?這一關哪組闖過去了?請加上200分!現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賀你們!其他同學不要灰心,有信心趕上他們嗎?希望你們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頭趕上!

  (五)課堂總結。今天,我們有什麼收穫,你能談談自己還有什麼困惑嗎?教學反思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首先利用微機向學生展示了許多漂亮的樹葉,給了學生美的享受以後,學生有了得到樹葉的慾望;緊接著教師創設了第二個教學環節,描樹葉的輪廓,這樣教師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態,使課堂氣氛驟然升溫;然後教師又讓學生透過找一找、摸一摸活動,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絡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周長的理解。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先讓學生估測老師的腰圍,然後選用合適的工具實際去測量,藉此來估計自己的腰圍,透過這個環節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3、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闖關比賽形式的練習,一下子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並且將本節課的練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數學課後反思7

  今天的教研課輪到了我。昨天下班時組長告訴我準備一節數學複習課,內容就是考一張期末複習卷,課上講解。於是我利用第一節課時間,進行了測試。因為內容較多,答題時間為60分鐘,所以只能擠佔早自習和課間各10分鐘。監考時,就感覺學生的答題狀態不好。也許是孩子坐的時間太久了,略顯疲憊了吧。

  第二節課,同事洋幫我評完了試卷。從成績看,效果的確不怎麼樣。超過90分的共5人,計算丟分很多,還有十幾人沒答完卷。課間時間,我調查了一下,同學們一致認為,最難的是填空的第8小題。全班只有三人答對。於是上課伊始,我就講解了這道題。講完後,又進行了練習。

  這節課的原則就是,學生能會的,學生講,實在不會的,我再講。應該說,四十分鐘很快就過去了。課後反思如下:

  一、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

  評完試卷後,我就發現有幾道小題很簡單,錯的很少。所以,課堂上,這樣的題就在小組內解決。小組內沒有錯的,就互相說說算理,加深印象。還真不能小瞧了這些孩子,不一會兒就搞定了。各小組間暗中較勁,生怕自己組落後。最令人欣慰的是,組長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哪怕講會一道題也是收穫。

  二、關注學生,做到了眼中有人

  有些稍有難度的題,全班對的不多,但有幾個孩子還是能說明白算理的。這樣的題,就讓孩子來當老師。還別說,講得頭頭是道。兩個孩子各講一遍,這道題就敲定了。然後,我直接檢測兩個小老師的教學效果(口頭出同種題型,找學困生答),還別說,一點不比我差。

  三、歸類練習,便於形成知識體系

  課上,我指揮同學們將同類知識集中起來學習,這樣便於對比思考,更有利於形成知識體系。比如,有關幾何圖形的題,填空,選擇,判斷,集中在一起,學生只要明確了其中一道題的算理,其他就迎刃而解了。

  四、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

  在涵到黑板前講解習題(面積相等,底也相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高是18釐米,求平行四邊形的高)時,她將面積設成40平方釐米,底設成5釐米,求出高,發現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邊形的高的2倍,就此得出原題中,平行四邊形的高應該是9釐米。她講完後,我及時引導同學們總結涵的這種演算法。我還發現,在小組合作時,醇在給同桌講題時,也用到了這種假設法。我又再次引導孩子們總結了這一方法。

  五、評價只是口頭上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整堂課的評價只是我偶爾的誇讚,沒有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評價往往更能激起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如果評價跟得上,我想,學習效果一定比這好。

  另外還有一點,我也意識到了,就是我只注重了方法的引導,而忽視對知識的理解。

  整堂課下來,我只講了一道填空題,其他的都放手給了孩子們。經過我的及時抽測,感覺效果還不錯。一堂課四十分鐘,就這麼輕輕鬆鬆地下來了。這樣上課,不累!

數學課後反思8

  對學生的反思,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從學生到老師的轉變我用了不到半年時間,也許是有點快了,所以看到那些學生彷彿就看到自己過去的影子,所以透過這些日子與學生的交流,發現自己並不能很快適應老師這個角色,自己彷彿是個大孩子,對同學板不下臉,威性不夠,現在的孩子本生就是從父母的溺愛中成長起來的,所以越是脾氣好的老師就越是不象話,這就是我這麼些月來的最大感受。

  年輕就得付出代價,所以對學生得反思對於年輕教師來說就更關鍵了,掌握好學生得心理,對學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壞就影響著學生的成績。

  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感興趣的事物才會花更多心思,數學課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讓學生提起興趣,這對於教學質量的好壞還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教學反思《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

  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資訊,而是對外部資訊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

  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就此進行教學。

  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

  掌握了這個標準以後,我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瞭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的評價每一個學生。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

數學課後反思9

  隨手在黑板上畫了一些圈,問孩子們:“誰已經數出來了,這有多少圈?”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我們教室的多媒體還沒到位,隨手改編主題圖是常有的事,我覺得,這樣的原始方法未嘗不是一種好方法。

  “17。”已經有小朋友數出來了。後來在6班上課的時候,畫前就提醒小朋友——看誰能在老師畫完後告訴大家這有多少圈。因為個數比較多,待孩子們準確地數出來,還是耗費了一些時間(圈小數量多,因此比較模糊)。

  “看,老師做了一件什麼事情?”

  “圈掉了一些圈。”

  “那誰能看著圖來列一個算式呢?”(在這環節其實可以請孩子看著圖和老師的操作過程先提一個數學問題,然後再請孩子們列式。因為孩子們較列式而言,提數學問題更困難。)

  傑高高舉起了小手。要知道,這一小小的舉措,說明他已經開始投入到數學課堂上來了,這可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就請他了。

  “17-9=8”

  嘿,只請他列式,他倒好,都已經算出來了。既然能算結果了,就請他說說是怎麼算出來的。

  “17-9就等於8”這是傑比較“傑出”的回答。

  17-9本來就等於8嘛,倪老師你也真是的,這有什麼好問的呢?其實不僅僅是傑,很多的孩子都是這麼想的。對他們而言,算出這樣一個得數並不難,因為他們的提前教育已經比《三字經》背得更熟練了。現在無非是速度的問題,當然還有一個準確率的問題。

  計算教學不就是教會孩子們計算嗎,而且現在連傑都能這麼快速地計算出來,為什麼非刨根問底不可呢?那麼今天的新課就到此結束了吧!總是覺得自己的課堂效率低,課堂作業無法在課堂上及時地完成,現在結束新課進行練習,那麼準能高效地完成任務了。當時那一刻,我真的產生了這樣的念頭。最近因為一些雜事,這樣的怪念頭經常會出現在腦海中。不過我慶幸自己還是理智的,勢不罷休的倔脾氣還是讓我請其他孩子來回答。“是因為9+8=17。”雨菲,一個小巧可愛的小女孩回答道。孩子們還是養成不了說完整話的習慣,我幫著孩子把“所以……”給接了上去。

  “誰聽到剛才雨菲說她是怎麼想的?”我又“裝耳背”請了幾個孩子回答。“是啊,我們學過了9加幾的加法,可以透過加法來算這個減法,這樣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想加算減’法。”我把這種方法的名字板書了下來。自這兩個班接手以來,我好像已經教給了他們不少的數學方法了:頭尾相連法、標序法、代入法、假設法……其實真正能完全記住這些方法的名稱的孩子沒幾個,事實上,就目前階段而言,孩子們也的確無須達成這樣的目標任務。但是,他們應該有所瞭解,在不斷地滲透中吸收,真正理解並能熟練地運用這些數學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

  “除了這種方法以外,誰還有別的方法呢?”(後來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在這種方法講解完後,應該運用這種方法進行小練,鞏固方法。後來在6班加以了改進。)動作總是比別人慢一拍的詩舉起了小手。我總是喜歡請這樣的孩子來回答問題,其實這也是課堂效率低的原因,因為他們的回答往往需要我們等待。不過今天詩的回答卻很精彩。

  “10-9=1,7+1=8。”

  “等等,10哪來的?這兒只有17啊?”

  “就是那個1。”詩其自己其實真的已經理解了,可是性急的我還是幫著補充了:“是十位上的1嗎?”

  “是的。”

  “那這個7又是從哪來的呢?”

  “是從17裡面分出來的,17可以分成10和7。”

  之後我又完整地把詩說的方法複述了一遍(如果由孩子來複述效果肯定更佳),然後說:“為了計算方便,變成一個我們熟悉的減法,我們可以先拆出十,和原來學加法時湊成十正好相反。這種方法我們把它叫作拆十法。”這個方法一般在用的方法比較少,而且理解起來比較麻煩,於是我藉助圖,又解釋了

  一遍(丁杭櫻老師非常提倡在低年級利用圖畫來幫助理解,最後孩子們將圖藏在大腦中,需要用的時候呈現模式)。

  “還有別方法嗎?”

  “我可以用分一分來做。先把17分成10和7,再算10-9=1,1+7=8。其實,孩子的這一方法就是拆十法,但是她給自己的方法取名“分一分”或許更能幫助理解,並沒有否認。

  在鞏固練習時,我要求孩子們將想法寫下來,之後的所有練習都可以省略不寫。今天課堂比較緊湊,有一半的孩子在課堂完成了《課堂作業》。發現孩子們真的長大了,不需要解釋每個習題如何來做,這也是今天的課堂時間比較充裕的一個重要原因。利用孩子們做課堂作業的時間,我把他們在書上完成的作業進行了面批。真正存在計算錯誤的有3個孩子,其他有一些孩子在寫想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小問題,一一面對面進行了講解。從課堂作業的反饋情況來看,5班的錯誤率還是比6班高,詩還是最後一個交作業本,不過是全對的。這和在給6班孩子發的一個資訊有密切關係——從今天開始,作業得笑臉可以在統計圖上塗一格;如果還有一個“好”字,那麼孩子再塗一格。

  “哦!”

  誰說孩子是不上進的呢?孩子們誰也不甘心落後啊!驚喜:金濤並非最後一個上繳,而且全對。為鼓勵他,我決定給他塗兩格,雖然他的字真的比較“魁”。

數學課後反思10

  一、談話匯入:

  師:新學期開始班裡來了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壯,弟弟叫小壯,(出示圖片)你能分出誰是哥哥誰是弟弟麼?為什麼?(學生可能回答不能,因為他們長的一模一樣)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斷

  師:現在其中的一個說:“我不是哥哥。”現在你能指出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嗎?

  2、說明理由

  你為什麼做出這樣的判斷?

  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班內彙報。

  3、小結

  師:(小結同學們推理的過程)剛才同學們根據雙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話,判斷出了誰是哥哥,誰是弟弟。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簡單推理(板書課題)。

  4、找氣球

  師: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廣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根據已知的條件對事件進行推斷。為了慶祝元旦小明、小紅、小芳每人從家裡帶來了一個氣球,(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紅、黃、藍三個氣球)小明說我的氣球是紅色的,小紅說我的氣球不是藍色的。根據他們的對話你能說出小明、小紅、小芳各拿來了哪一個氣球嗎?

  學生判斷並說明理由。

  三、拓展應用

  1、可以在完成課本101頁的第3、4題的基礎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題目。

  2、這三組影子分別是哪組積木的投影?請連線,並說明為什麼?

  3、紅圈中的積木和哪塊積木拼合,才能成為一個和左圖一樣的正方體?

  4、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別裝有相同大小的鐵塊、木塊、棉花。你在看過蹺蹺板之後,能說出每人的箱子裡都裝有什麼嗎?為什麼?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有意思嗎?為什麼呀?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數學課後反思11

  《文具》是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中的內容,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能夠正確數出6~10的物體個數;會讀、寫6~10各數;會用操作、畫圖等方法表示數量在6~10的物體個數;能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體數量,並進行簡單的交流。

  一、數一數、連一連。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學生在數數的時候,點著數,並且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有序的數。以及連線必須用鉛筆、直尺這種常規作圖工具規範作圖,培養規範作圖的習慣。

  二、想一想、做一做。重點在於讓學生學習用不同方式(擺小棒、畫圖、手勢)來表示數,經歷從具體情境中逐步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實物、圖形與數字符號之間的關係。所以需要動手擺一擺、畫一畫,多說一說。但由於我低年級教學經驗的不足以及我對學生已有知識儲備的不夠了解,導致只淺淺的讓學生口頭表達了,並沒有動手操作。

  三、描一描、寫一寫。此環節重點在於幫助學生建立符號與圖形的聯絡,在此基礎上先描一描數的書寫方法和結構,再試著寫一寫。寫數的技能需要日積月累,以及學生的手指肌肉還處於發育中,所以,我並不著急一開始就讓學生寫多好,只要方法學會,認識,會寫即可,可以慢慢練。

  自評:

  由於我常年教高年級,所以我在課堂上比較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會鼓勵引導學生去發現去表達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以及好的書寫習慣的培養。

  不足之處:一年級新生剛入學,課堂常規還沒有完全熟練,低年級數學課如何上,如何飽滿又有趣,我還完全沒有找準思路和方法,所以還需要多研究,多思考。

  作業設計:

  找找生活中的6、7、8、9、10.

  作業指導:

  讓學生經歷“數出實物的數量——用圖表示數量的多少——用數字表示數量的.多少”的過程,加深抽象的數字與生活經驗的自然聯絡。

數學課後反思12

  教學目標

  1.結合“火車裡程表”,經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讀常見的火車裡程表,解決里程錶中的數學問題,提高獲取資訊的能力,增強應用意識。

  2.初步嘗試藉助直觀圖和線段圖理解題意、表示數量關係,積累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

  3.在與他人交流時,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能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會讀常見的火車裡程表,解決里程錶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

  能用直觀圖或線段圖表示數量關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國慶節假期你們都去哪裡旅遊?玩得開心嗎?淘氣在國慶節的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玩,他不僅玩得開心,而且在玩的過程中還發現了很多數學問題?我們一起去看看他發現了哪些數學問題?

  二、學習新課。

  1.出示行車路線圖和里程錶。

  (1)學生獨立觀察,從中獲取相關的資訊。

  (2)找出表格中的每個資料在路線圖上分別是哪一段?並指一指。

  先指名說一說,然後同桌兩個人互相說一說。

  2.你能提出問題嗎?老師有一個問題想請你們幫忙,願意嗎?

  (1)出示問題:保定到石家莊有多少千米?

  (2)學生動手在路線圖上畫一畫,並在圖上標出相應路段的資料。弄清北京到保定,北京到石家莊,保定到石家莊分別是哪能一段路程。

  (3)你還會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他們之間的關係嗎?

  學生試著畫一畫。

  展示學生的不同表示方法。

  重點看學生的線段圖。

  說一說線段圖與行車路線示意圖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每一段表示的資料都一樣。

  不同點:淘氣畫圖是“線段”並改變了方向。

  (4)你會向他一樣試著畫一畫嗎?

  學生獨立畫圖。

  畫完後同桌交流,說一說圖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5)你能試著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獨立計算:277-146=131(千米)

  集體交流計算方法,說清楚每個數量在圖中表示的是哪能一段路程。

  (6)你還想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哪能兩個相鄰城市之間的路程?

  學生先說一說。

  自己在練習本上完成。先畫一畫,再解決問題。

  4.老師有一個問題:保定到鄭州有多少千米?你會解決嗎?

  (1)學生結合行車路線圖和里程錶,在圖上找一找、畫一畫、再進行計算。

  (2)集體交流,說說你的想法。689-146=543(千米)

  5.你還會求出哪兩個城市之間的路程?

  自己畫圖,列式解決問題。

  6.老師發現有同學列出了這樣的算式:813-689,你知道他求的是哪兩個城市之間的路程?

  (1)學生對照里程錶,在路線圖中找一找,再畫一畫。

  (2)說一說求的是哪兩個城市之間的路程。

  7.一列火車從北京出發,已經行駛了約300千米,你能在圖中標出火車的大概位置嗎?

  學生在圖中標一標。

  三、教師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火車裡程表,並解決了里程錶中的數學問題。大家回顧一下這節課的學習,想一想我們這節課用什麼方法來幫助自己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

  學生說一說。

  用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數量關係簡潔明瞭,而且還能幫助我們弄清數量關係,理解題意,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一位好夥伴,希望大家以後都能與線段圖交朋友,他會帶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數學課後反思13

  開學初,千頭萬緒,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課進行的很慢,時間已過將近四周,小數乘法的學習終於告一段落,雖然有部分學生掌握的不是很好,但是為了趕教學進度,我毅然決定開始進行第二單元《位置》,兩個課時的內容,同學們都掌握的不錯,今天上午我開始了小數除法的教學。計算教學是最枯燥的,以至於學生有稍許抱怨,第二單元怎麼這麼容易就過去了啊!我理解他們,本來學習基礎就不好,再接著學習難免壓力大了點。這也是20xx版小學數學課本照顧到的一個點,原來的數學書小數乘除法的章節是在一塊的,計算量都很大,而這次改革,中間已經緩衝了一個章節《位置》,學生換一種心情學習,頓時感覺心曠神怡!

  有了這些想法,今天上課前,我就給學生打預防針,“同學們,今天我們又要開始一個新的章節學習,小數除法,計算的學習最需要大家細心、認真,這可比小數乘法的學習難多了,你們要做好準備啊!”同學們一聽我這樣說,都被嚇壞了,坐的非常端正開始上課,生怕錯過了些什麼。

  為了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我在開始新課前,先出示幾道整數除法題目,除了幾個基礎特別差的學困生不會寫,其他學生都能算出正確的結果。(遺憾的是,我應該把這個環節放在課下,首先做課前調查,對於整數除法都不會的學生,進行課前補課,再進行小數除法的教學,會更加順理成章,這部分學生才會更有信心學好。)

  第一個環節大概用了五分鐘時間,之後我課件出示主題圖,複習數量關係速度×時間=路程,並讓學生明白問題求的是哪一個量,之後自然列出算式。這學期,我重點加強數量關係的教學,讓學生學會數量關係對於分析問題非常重要,分析條件從最簡單的問題著手,讓學生養成習慣,為今後教學解決問題打基礎。

  列好算式,學生小組討論小數除法該怎麼除呢,我重點引導學生利用轉化的方法,把他轉化成整數除法,但是這個環節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陰差陽錯,思維定勢不考慮小數點直接算,最後在商的查小數位數點小數點,卻也能得出正確的結果,當然這樣的思考方式是錯誤的。於是我與學生們一起轉換單位,把22.4千米轉化成米,有了第一步學生們思路大開,把這道題利用整數除法算了出來。接著,我引導學生列豎式,並讓學生明白為什麼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因為是24個十分之一除以4,商應該是6個十分之一,在6的前面應該點上小數點,同時強調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之後,計算過程中就不用再出現小數點了。

  經過20分鐘的教學,同學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這節課,做一做三道題正確率在90%以上。同學們都很疑問,“老師,小數除法很簡單啊?”我總結,今天這節課大家聽的都很認真,所以你們掌握的比較好,而真正的困難在後面的內容,還有更復雜的呢,不知道你們還會不會像今天這樣態度端正,“能!”同學們異口同聲,我想這節課達到了目的,佈置完作業,打鈴了,順利完成任務,“下課!”我們都笑著離開了教室。

數學課後反思14

  《圖形的平移》是一節從概念引入的實踐型教學課,如按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死記概念,再大量練習加以鞏固,這樣的教學必然會造成學生對概念的實質不能真正理解,而且也容易遺忘所學知識。本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在於讓學生經歷自主觀察-探究-歸納-應用的整個過程。首先,透過創設大量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形成直觀上的初步認識;然後,讓學生透過遊戲及藉助課件演示,使平移運動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起到突破難點的作用。從課堂反應的熱烈程度及課後的作業反饋看是比較成功的。

  本節課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在於充分體現了課堂的互動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有很強的參與意識,我把握住這一特點,利用參與遊戲和實物投影儀讓他們自己上臺操作,方便而又快捷實現了教學目標,又充分增強小組學生全面互動的學習頻率,也讓他們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深刻認識了平移的要素與性質。

  不足之處是在時間的安排上顯得倉促,最後的歸納總結草草了事,,下節課應在新課前加以總結拓展,如提出問題:平移的特徵是什麼?幾次平移的結果可以看成一次平移嗎?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移概念及性質的理解。

數學課後反思15

  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工作已將兩年了。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如何儘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40分鐘的學習效率,這對於剛剛接觸高中教學的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要把握以下幾點:

  ①要對新課標和新教材有整體的把握和認識,這樣才能將知識系統化,注意知識前後的聯絡,形成知識框架;

  ②要了解學生的現狀和認知結構,瞭解學生此階段的知識水平,以便因材施教;

  ③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關係;

  ④要把握教學課堂的氣氛。課堂教學是實施高中新課程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不但要加強雙基而且要提高智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不但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特別是自學,並在此基礎之上自主去探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尤其是在課堂上,不但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效率,在有限的時間裡,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方法和媒體,把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備課時要依據教材,但又不拘泥於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在數學教學中,要透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要能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每一堂課都要有教學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著教學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為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透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適當地還可以插入與此類知識有關的笑話,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刻下強烈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選擇例題時,例題最好是呈階梯式展現,我在準備一堂課時,通常是將一節或一章的題目先做完,再結合近幾年的高考題型和本節的知識內容選擇相關題目,往往每節課都涉及好幾種題型。

  三、要善於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師掌握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顯著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從而把原來40分鐘的內容在35分鐘中就加以解決;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於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內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透過投影儀,同步地將內容在瞬間躍然“幕”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課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對於板演量大的內容,如立體幾何中的一些幾何圖形、一些簡單但數量較多的小問答題、文字量較多應用題,複習課中章節內容的總結、選擇題的訓練等等都可以藉助於投影儀來完成。可能的話,教學可以自編電腦課件,藉助電腦來生動形象地展示所教內容。如講授正弦曲線、餘弦曲線的圖形、稜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都可以用電腦來演示。

  四、根據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都有規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物件的變化,教學裝置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往往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而在立體幾何中,我們還時常穿插演示法,來向學生展示幾何模型,或者驗證幾何結論。如在教授立體幾何之前,要求學生每人用鉛絲做一個立方體的幾何模型,觀察其各條稜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各條稜與正方體對角線之間、各個側面的對角線之間所形成的角度。這樣在講授空間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係時,就可以透過這些幾何模型,直觀地加以說明。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用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在一堂課上,有時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五、關愛學生,及時鼓勵

  高中新課程的宗旨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並處理好課堂的偶發事件,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瞭解學的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後,讓學生複述;講完一個例題後,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有時,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鍊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習數學。

  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

  在一堂課中,教師儘量少講,讓學生多動手,動腦操作,剛畢業那會,每次上課,看到學生一道題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點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們即將做出答案的時候將方法告訴他們。這樣容易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學生的思維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庫,學生往往會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來。

  七、切實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眾所周知,近年來數學試題的新穎性、靈活性越來越強,不少師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難度較大的綜合題上,認為只有透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因而相對地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教學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證拿出來,或草草講一道例題就透過大量的題目來訓練學生。其實定理、公式推證的過程就蘊含著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律,教師沒有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沒有發掘其內在的規律,就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透過讓學生大量地做題去“悟”出某些道理。結果是多數學生“悟”不出方法、規律,理解浮淺,記憶不牢,只會機械地模仿,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於粗疏或學生在學習中對基本知識不求甚解,都會導致在考試中判斷錯誤。不少學生說:現在的試題量過大,他們往往無法完成全部試卷的解答,而解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見,在切實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中同時應重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

  八、滲透教學思想方法,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有:轉化的思想,類比歸納與類比聯想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換元法、待定係數法、反證法等。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滲透在中學數學教材的條章節之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恰當在講解與滲透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從而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就應該多思考、多準備,充分做到用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數學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