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中秋節> 中秋節的隨筆

中秋節的隨筆

中秋節的隨筆彙編1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別人寫的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為了幫助大家更多的瞭解隨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的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秋節的隨筆1

  千古中秋悲明月,一襲相思話團圓。

  佳節臨近,思念濃,歸鄉情切,心似箭。

  每逢佳節倍思親。曾幾何時,中秋,以她別樣的風韻,賦予人們多少美妙的暢想。

  臨近中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一輪圓月。看那圓圓的月亮,似乎滿載著親人團聚的其樂融融,也懷揣著遠隔千里的離愁別緒。如鼓滿了詩情畫意的帆,遨遊在廣袤、幽藍的中秋夜空。

  古今的人們,已習慣了將滿滿的思念與祝福,遙寄於中秋的故鄉或有著自己牽念的遠方。隔著遙遠的時空相互對月傾訴。這一天,人們對著圓圓的月亮,品著圓圓的月餅,吃著圓圓的湯圓,連那思念的情懷也是圓圓的。圓圓的月亮,寄託著人們多少美滿生活的夢想。

  ——於是,人對於月亮,總是情有獨鍾。

  俗話說:年怕仲秋月怕半。寓意到了月半或中秋,那一月或一年所剩下的光景不多,稍縱即逝。

  年年中秋過,一歲一中秋。寒來暑往,我已於人世間渡過了幾十個中秋節了。而中秋留給我的,既有其樂融融的溫暖,也有掠人心肺的寒涼。那一輪一輪的印跡,似年年不變的月光,重疊一處。歲月寒暖有痕,而月亮絲毫不改當年。

  小時候,每個節日對我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那種節日特有的氣氛讓人很容易從中捕捉到一種舒服的感覺,那是一種溫暖和幸福。一如中秋,除了有皎潔的月光,香甜的月餅和湯圓,最讓人陶醉的還是一家人圍坐一起有說有笑的情景。

  記得那一年的中秋節,趕上連陰雨天氣。我和弟弟都上中學了,那天剛好是星期六。上午最後一節沒上課,老師就放假讓我們回去過中秋。和所有的同學一樣,我們冒著綿綿細雨趕路,衣服溼了,心裡卻充滿了節日的歡快。走在已離家不遠的田間小路上,我發現沉甸甸的稻穗站在田裡卻冒出了長長的嫩芽,白乎乎的像一個個白鬍子老頭兒。因下雨無法收割,許多熟透的稻子倒伏在泥水裡,長成了青青的秧苗兒。看見這些,我樂滋滋的心在下沉,高興勁兒一下跑到爪哇國去了。回到家裡,已經快過中午飯時刻了,轆轆的飢腸早按捺不住那美美飽餐一頓的渴望,伸手揭開鍋蓋,竟是一片冰涼。心情也跟著降到冰點。弟弟一屁股做到小凳子上,像個洩了氣的皮球。我一轉身,見門後邊堆著一把老豇豆。o(︶︿︶)o唉,只好開始整理,準備做飯。雖說路上見到的情景讓我已有思想準備,但多少還是有些失落。不一會兒,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的父母,先後回來了。父親揹著把鐵鍬,母親兜著一兜兒沒能曝出棉花的棉桃。他們的臉色也像這天色一樣陰沉,似乎忘了今天是中秋節了。

  到了晚上,母親還是煮了包餡的湯圓,又煮了些花生,我們幫著忙乎,氣氛逐漸活躍起來。心情一輕鬆下來,我和弟弟一邊幫助做事情,一邊講些學校裡的小趣事,雖然因豐收無望,父親的心情有些沉重,聽到我們說的高興時,也不覺露出微笑。就這樣,在煤油燈下,我們一家人談笑風生的渡過了這個沒有月亮的中秋節。

  那個中秋節,雖然沒有豐收的憧憬,沒有圓圓的月亮,但有親人團聚的歡聲笑語,心裡就有個圓圓的夢想,夢裡依然有月光皎潔。

  往昔歲月裡,那些有月的中秋,總能賦予節日以別樣的滋味。

  辛勞的父母親還在田間忙碌。我領著有些睡意朦朧的弟弟妹妹,走在迎向父母的田埂上。圓圓的月亮在我們的頭頂上晃悠悠的,像是喝醉了酒。一個趔趄,我險些跌倒,嚇走了瞌睡,我帶頭唱起了兒歌:月亮走,我也走,我幫月亮提巴簍,巴簍巴,撿棉花,棉花殼,磕菱角,菱角彎,彎上天······。調皮的小妹接著改了詞兒的唱下去:······巴簍巴,撿棉花,棉花殼,扎我腳,哎唷哎唷疼死我······惹到我們都笑了。

  光滑的打穀場上,父親趕著老牛正打場。圓圓的月亮下,圓圓的石輾隨著老牛轉著圓圓的圈,在一大片鋪撒成圓形的厚薄均勻的稻把子上,一遍又一遍,一圈又一圈。父親走在中間抖動著牛繩兒不時的催趕。他一會兒抓起一把稻穗摸索著,那眯縫的雙眼似乎在陶醉於一個圓圓的夢裡。

  門前的空地上,我們和母親圍坐一圈,中間的一張凳子上放著圓圓的簸簯,我們邊說笑邊掰棉花。一會兒母親拿來她自己沒吃的月餅掰開幾瓣分給我們,其實我們都已經吃過了,只有父母親沒顧得上吃。我知道母親自己吃什麼都捨不得,就說:“聽說吃月餅就是講究團圓什麼的,那就不能分開吃的啊。”母親笑了:“你們一人一瓣,就得要大家的合起來才是團圓的”。

  多年來,母親的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在父母親的心裡,一個人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大家的美滿才是他們心裡的圓滿。兒女們能夠聚在一起,享受天倫是他們最大的欣慰。

  若干年後,作為他們的兒女,我們已各自離開了父母,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兒女,做為父母的我們,更加感受到兒女繞膝的那份天倫之樂是多麼的珍貴。中秋,也是可以讓人銘記和寄託著無數美好願望的、那麼一個曼妙無比的形式。

  其實,陰晴圓缺,月本無心,有心悲歡的,依然是人。月亮,每個月都圓,圓了又缺。她的圓缺有序,絕不會因人的悲喜而改變。而出於人的某種情節,中秋的月圓,被一廂情願的人們賦予了更多人為的感情色彩。

  中秋夜,又是那漫長思念之路上的一個燈火通明的驛站。多少疲憊的思念,於今夜爬出沉睡的視窗,在如水月光下被點燃,任傷口泛出嫣紅,復甦著鑽心蝕骨的疼······。

  那一年的中秋,月光下,我再也不能看到小女兒那圓圓的笑臉兒。我的心被殘忍的掰了一個豁口,鮮血橫流,而月亮依然圓圓的,圓圓的高掛頭頂。在別人的眼裡她是圓滿的、美麗的,而在我看來,她是那麼的冷漠,像一個風乾淚水的眼睛,那麼焦灼,心被刺得生生的痛······。

  記憶被翻得一片凌亂,多事之秋的往昔,不堪回首。小女兒天真爛漫的年華里,有關於她的中秋,屈指可數。我努力的搜尋,尋找哪一處的中秋月華,留下了有關於她的故事。一做起事來就會廢寢忘食的我,甚至不曾在月光裡,給她講一段關於中秋的神話······

  如果可以···,現在的她,已經是豆蔻年華,許多中秋的故事,有關思念,她該會懂。明月千里寄相思,可這一份思念,我該寄往何方?因為那是月光也去不了的地方啊!······一句淡淡的“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涵蓋了多少撕裂的心痛,和多少無奈的感傷。人圓心圓,月才更圓。心若缺,即使明月高掛,也只是一地月光慘淡······。

  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人們心裡早已不再奉頌那種“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似的孝道。好兒女志在四方。為了學業、為了事業,兒女們終有一天要有他們自己的天空。為了生活,夫妻們不得不天各一方。為了不同的理想,朋友們也會各奔東西。可是不管走到哪裡,只要是月光照得到的地方,我們就能夠得知彼此安好。天涯海角,無須朝夕相處,有月光照耀的地方,我們同觀一輪明月,雖人隔千里,息息相通的心,卻是圓如滿月。

  唯如“但願人長久”,方得“千里共嬋娟”。月滿中秋佳節夜,願普天之下的人們,心有明月長團圓。

中秋節的隨筆2

  八月十五月兒圓呀……中秋節有很多習俗。有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舞火龍……我還是最喜歡玩花燈。今年中秋因為玩花燈讓我有了一個快樂的中秋節。

  中秋節,我在奶奶家和奶奶一起吃了餃子和月餅。月餅各種各樣,有水果月餅,有冰皮月餅,還有雙黃月餅,甜甜的、滑滑的,我都喜歡吃。我還教爸爸玩了有緣份、打手剪刀布兩個遊戲。

  晚上,我和爸爸、媽 媽去了廣地花園姥姥家,和姥姥一起玩花燈。在寬闊的文化廣場上,我看見圓圓、亮亮的月亮在空中,像一面小鏡子。廣場邊上的一圈樹上面掛滿了紅紅的燈籠,晃呀晃呀,好像無數小太陽。廣場裡,燈火輝煌有很多人在放煙花。月亮靜靜地掛在深藍深藍的天空,上面依稀有些影子,是嫦娥姐姐和玉兔在上面看我們點燈吧。

  我們買了一個彈簧式的小貓燈籠,點上了蠟燭,在湖邊走了一圈,還唱著歌呢!爸爸還給我買了一束電火花,我拿著它轉呀轉,轉出了一個個光圈。我們大家在一起擺成奧運五環。把廣場變成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在商店裡,我看見大大小小的燈籠,有小貓的,有紅福的,還有龍的。坐在草地上,看見煙花一朵朵升空,美麗極了!有水簾洞,有星光點,還有水花。……

  有了點蠟燭的燈籠和美麗的電火花煙花,今年的中秋節,我過得比往年更加快樂。

中秋節的隨筆3

  秋風送爽,不經意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悄然而至。我喜歡這個節日,更喜歡這個節日裡一家人溫暖而又溫馨的感覺。如果你閉上眼睛細品,真的會感受到節日空氣裡的絲絲甜意。

  隨著年齡增長,我已進入中年,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對這個節日的期待一直像小時候那麼的強烈,兒時過節的情節總是縈繞在腦海,揮之不去而又回味綿長。我記得小時候,中秋節的天空總是那麼的晴朗,在溫暖的陽光下,成熟的莊稼在地裡泛著喜悅的金黃。吃完早飯,我和姐姐就掰著手指頭計算時間,眼巴巴地盼望著夜色儘快降臨,因為只有明月當空時,我們才能吃上香甜的月餅、提著燈籠到處玩耍。對於我來說,中秋節晚飯再豐盛也沒有月餅好吃。儘管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吃上一頓紅燒肉是最幸福的事兒了,但八月十五的月餅才是最讓我惦記的,一年只有一次,真的非常渴望。那個時代,每年過節,每家只能買到二斤月餅,還是限量供應的。數量越少,月餅給我們的誘惑力就越大。

  隨著月亮越來越亮,我最盼望的時刻終於到來了。我們姐弟六人圍坐在小圓桌前,等待著幸福時刻的到來。小時候,我不懂得什麼是“矜持”,只是使勁兒的把小身板坐得直直的,儘量不讓口水留下來,眼睛儘量不直勾勾地盯著月餅看。爸爸微笑著坐在一邊抽菸,慈愛地看著我們這六個小饞貓兒。在我們姐弟眼裡,中秋節夜裡爸爸忽明忽暗的火光,是除了月餅以外,留在我們記憶裡最深刻的情景了。隨著層層包裝被媽媽開啟,散發著香甜氣息的月餅在皎潔的月色下是那麼的誘人,不約而同的,我和姐姐們都嚥下了口水。二斤月餅只有十個小圓餅,一家八口咋分?我家自有我家分月餅的高招。媽媽總是先拿出兩塊月餅送給無兒無女的鄰居張大爺,然後再總結一下今年來我們姐弟的學習情況和各自的乖巧程度,學習最好的、最懂事聽話的孩子會分到兩塊,這兩塊月餅總是年年被大姐得到。對於大姐的兩塊月餅,我們沒有任何異議,心服口服,大姐學習好,又幫爸媽做家務,我們服氣。隨後,剩下的五個孩子每人一塊,爸媽同吃一塊。月餅,雖然是這麼分的,但是每年都是我吃得最多。大姐的那兩塊,必然會給我一塊,爸媽的那一塊我也會毫不客氣地笑納。

  小時候,我光顧著吃了,根本沒有體會到爸媽這麼做的含義:送給張大爺的那兩塊月餅,是敬老、愛老,傳承了中華民族悠久的以孝為先的優良傳統;獎勵給大姐的兩塊月餅,是對好孩子的一種獎勵和激勵,告訴我們,只要努力了,就會得到回報。樸實無華的他們沒有講大道理,而是透過言傳身教,讓我們明白了為人處事的道理。

  長大後的我,對於中秋節又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認識。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餅對我來說不再是一種奢侈品,超市裡盡是琳琅滿目的各色月餅,它們吃在嘴裡,已然沒有了小時候沁在骨子裡的香甜感覺,更多的只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而兒時分月餅的場景,已經定格在記憶的最深處了。常常想,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再回到過去,再雙手接過爸媽分給的月餅,享受家人團圓,與月共圓的美好時刻,多好!

  時光如水,歲月如歌,時代在步前進,美好再繼續。現在,中秋節已經被定為法定假日,人們可以隨心隨意選擇如何度過。可以外出遠遊,放鬆心情,擁抱自然;可以在家懶睡,給自己一個不被瑣事煩擾的一個理由;還可以搭載飛機,在最短的時間內回到千里之外的父母身邊,共享團圓之樂。儘管時代變了,節日的氛圍不再那麼濃厚,但八月十五的月餅依舊香甜,中秋佳節的團圓盼望依然強烈。

  每到中秋,我都會將小時候分月餅的往事講給女兒聽,與她分享我那時的喜悅。她會點頭,也會不時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只是她不會理解,被她咬過一口就說不好吃的月餅,為何曾經那麼的珍貴,讓我動情、念念不忘。現在,我不會再勉強讓她去理解那個時代的感受,只是希望她健康快樂,每時每刻都擁有像我兒時過節那樣的幸福。因為,我只想讓她記住現在這美好的中秋和這美好的時代,也讓自己在回憶中逐漸成長完成轉換,把曾經的幸福和當前的幸福積累、沉澱,成為人生最寶貴的經歷。

  今年的中秋夜,我會和女兒再一次朗誦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中秋節的隨筆4

  9月30日星期日晴

  今天晚上,天朗氣清,在中秋月圓之夜我們很幸運地觀賞到了圓月。爸爸拿來望遠鏡,我們走到陽臺上,透過望遠鏡,我很清晰地看到月亮上一塊很大的環形陰影——環形山。月亮看上去更皎潔、更明亮了。

  因為媽媽忙,所以我們晚上沒能吃到團圓飯。晚上媽媽特意早回家,和我一起在月光下共享月餅。我想對媽媽說:“媽媽,您辛苦了!我一定會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報答您和爸爸。”我們開啟月餅盒子,散發出濃濃的香味,瀰漫著整個陽臺,咬著可口的月餅感覺特別甜蜜。

  明月寄相思,我想起了龍龍哥哥和同學們,此時此刻是否他們也在賞月。

中秋節的隨筆5

  中秋到了,又是一年了。曾經的我們長大了成熟好多,不再像兒時那麼快樂,悠閒了。走著走著,才發現我們老了。

  還記得嗎?小時候吃的香香甜甜的月餅,聽著爺爺講著古老的神話,思緒飄向那璀璨 的夜空中,讓我們幼小的記憶有了遙遠的夢....

  年到三十,不再浪漫,人到中年,看淡了好多。人生之秋,多事之季,眼睛裡不再有曾經的甜美,曾經的執著,愛也遠去,情也漂泊,一度的心啊走出了浪漫的世界。

  月到中秋,日子如瘋草滋長著寂寞。月到中秋,思念也遠去了,不再為一個人風風火火,不再為一個人分分合合,看清了心的空間,才發覺曾經的和現在的我站不到一條路上了,走出了曾經的世界。自己在新路上漂泊........

  心中有個世界,眼中有個世界,說不清那一個在心中最多.......

  歲月把我們推向中年,我們要學會感恩,感謝花草樹木,學會善待他人,才會心安。如果說中秋是中年的收穫,那麼我們應該感恩冬的孕育,春的澆灌,夏的火熱。走在秋日,心不在迷茫,因為我們長大了,學會這樣感恩生活。愛在中秋。

  時間過得真快,一年一度的中秋又要來臨了,提到中秋節,每個人都會想到團圓,想到思念,可對於已習慣身處異鄉的我來說,依舊在外忙碌中度過,只是徒增憂傷,不能和家人一起過個團圓中秋,但室友的話讓我打開了記憶中的洪閘,父親的身影在回憶中逐浙清晰。

  想起家鄉,你不可能無動於衷,你不可能心如止水,是否有想奔赴回家的衝動,有拿起電話的慾望。我也許算是一個故土情節尤其嚴重的人,每年這個時候,總對家鄉有著濃烈思念。從小到大在老家那些激動、感動的往事和回憶一一湧上心頭。感謝父親的教誨、母親的寬容,姐姐的幫扶,這一切塑造了我堅強誠實的個性。恍然之間,離開故土已經20個年頭,父親已經從記憶中的嚴厲、健康的中年人變成了一個滿臉滄桑、略有彎腰的老者,只是再也不是那麼嚴厲了,突然如此的溫情溫暖隨和;慈母的寬容和善良影響我尤為深遠,如今,這些讓我難以忘懷。

  家鄉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時節,棉花地裡已經開出大量的棉花,繁星點點,一層一層的梯田是水稻飄香,小河邊是老人、小孩子在垂釣的身影,如果天氣好,你還能聽見鐵路上火車的油笛聲,站在海拔約100多米的房子背後的小山上,這一切盡收眼底。月明星稀的夜晚,站在高崗上,吹奏一曲長笛,悠揚的笛聲據說隔了幾個村子也能聽見,分外婉轉,分外悠揚。家鄉的秋天,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就是喜悅,家鄉的秋天,有一副美麗的影象,基調也是喜悅。只是我這個遠離故鄉的孩子,只有在回憶和思念裡,感懷中秋。祈願這天邊的明月,捎去我的問候,願家人安康,願家鄉富足安寧。

中秋節的隨筆6

  中秋節是向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機,幼兒園緊緊抓住這個契機,於9月30日組織全園幼兒開展了“迎中秋”主題教育活動,引導他們在節日體驗中加深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識,增強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和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熱愛之情。

  本次“迎中秋”活動分為班級活動和全園活動兩部分,上午,各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在美妙的神話故事中,瞭解了中秋節的來歷;在對月亮的添畫中,加深了月亮圓缺變化的認識;在創意盤中月餅的製作中,鍛鍊了動手能力……

  下午,由全園幼兒共同參與的“做月餅”活動拉開了“中秋傳統文化大餐”的序幕。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興致勃勃地投入到製作月餅的勞動中:把麵糰放到手心裡揉一揉、壓一壓、捏一捏,讓香噴噴的紅豆餡乖乖地躺到麵皮裡,然後放到模具裡用力一壓,一個個月餅便做好了!間餐時間,孩子們品嚐著自己親手做的月餅,格外香甜!

  一天的活動,不僅讓幼兒瞭解了中秋節的傳統習俗,在勞動中體驗了節日的快樂,更感受到了濃濃的團圓氛圍。此次教育活動的開展,契合了《指南》精神,加深了幼兒對中秋佳節多元文化的認識,感受了祖國文化的豐富性,萌發了初步的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中秋節的隨筆7

  人說,中秋好時節

  期盼月圓人也圓

  我說,中秋好孤獨

  人不圓來月兒陪

  月光下照見了遠方的你

  不是親人心中也總念你

  那年、那月、那天

  正好也是中秋之夜

  你給了我許多纏綿溫馨的話語

  從此,給我留下了美妙的印象

  以後的中秋節

  不想別人,只為想你

  不知怎麼,你的蹤影一下就出現在了我的面前

  超越了親人,超越了節日團圓的氣氛

  每每孤獨,念你依舊

  每每中秋,思念氾濫

  看到月餅,就想起了與你一起的好時光

  看到月亮,就憶起了與你那明月下輝映的畫面

  中秋,不念別的,只念你

  念你那平易近人的思想品德

  念你那纏纏綿綿的溫馨情景

  念你那感人肺腑的語重心長

  又是一年中秋到

  你在遠方可否想我

  我卻失魂落魄念你

  勝過了親人的嘮叨

  中秋節,只念你

  念你那感動為人的一幕

  念你那對我器重的人格

  更念你那熱愛我的一顆月亮般的紅心

中秋節的隨筆8

  這星期臨近中秋佳節的節慶,我們班組織家長與孩子共同製作小燈籠來慶祝節日的到來。可見班上的孩子和家長都踴躍製作小燈籠。當孩子們看到他們的作品被展示出來的時刻,孩子們臉上充滿神氣的神情與自豪感。孩子們都在嚷嚷著:“這是我的。那是我的……”孩子們都感覺到自己是最棒的!這次活動,不僅是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同時也增進親子間的感情。此外,我們心裡頭也樂滋滋的。孩子們的作品是這次活動圓滿成功的見證!

  此次活動我感觸到,親子活動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也能夠啟發孩子的智慧。幼兒教育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親子教育又是幼兒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親子活動在孩子的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家長和老師們都要重視親子活動、家園共育。親子活動是兒童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兒童成長髮展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總之,我希望每位家長都不要讓孩子們失望,請家長們都要積極的參與幼兒園老師組織每次的活動。家長主動地配合老師、配合孩子一起共同完成親子任務。我們都是孩子們的啟蒙老師,我們一起努力、共同給予孩子們更科學、更有趣、更有意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中秋節的隨筆9

  我並不是個喜歡應景的人,本來不打算寫有關中秋的東西,可是有些鏡頭這兩天經常在我眼前閃現,我不得不忠實地把它們記錄下來:

  小時候的節日,對孩子們來講就是可以大吃大喝改善生活的日子,所以對於重大節日,孩子們更是翹首期盼。每當中秋前幾天,奶奶就會買回用黃色包裝紙包裹好的兩斤月餅,然後踩在凳子上,將它放進那個懸掛在正房一角的手編小筐裡。口中還唸唸有詞地說:放好了,不要讓老鼠吃掉,中秋才會有月餅吃。

  於是,我每天都會凝視那個手編小筐,它是爺爺親手用柳條變成,花紋那麼精緻,那麼漂亮,讓人很難想象它竟是出自爺爺那麼暴躁的一個人的粗糙之手。他平時不苟言笑,很少說話,每天除了幹活,就是一個人吧嗒吧嗒地默默抽菸,沒人知道他心裡到底藏了什麼。

  月餅的香味透過柳條筐狹窄的縫隙瀰漫在整個屋子裡,怎麼那麼香,害得我忍不住流口水。流口水的不止我一個,還有比我大不了幾歲的小叔和小姑,看一眼他們的眼神就知道,其實奶奶所謂的老鼠到底指的是什麼。現在想想,奶奶真的是有智慧啊,那個柳條筐掛在正房裡,每個人都能看到,“老鼠們”就不敢輕舉妄動了,不然可能早就不見蹤影了。

  和奶奶相比,媽媽的做法真的好大膽,她把月餅就放在家裡木櫃上的托盤裡,這個位置,只要想拿就順手可得。她告訴我們姐妹仨,這是中秋節才能吃的,一共四塊,我們姐妹仨每人一塊,她和爸爸分一塊,如果誰提前吃了,中秋那天就沒得吃了。正是她的這句話起了震懾作用,雖然都饞得流口水,但每一個人都不敢動。

  終於到了中秋節之夜,水果擺滿了餐桌,媽媽給每個人分一塊月餅,那場面頗具儀式感。分月餅時,每次都會讓我先選,因為她知道我喜歡月餅上漂亮的圖案,而每塊月餅上的圖案都是不同的。我於是選了自己喜歡的圖案心滿意足地在一旁慢慢欣賞,並不捨得吃。拿著月餅,聞著它的香,望著天上的圓圓的月亮,那如水的月光至今還印在我腦海裡,令我難忘。

  不知什麼時候,二妹走過來,指著我手中的月餅說:“姐,原來你不愛吃月餅啊,那你能不能分給我半塊啊?”我問她:不是每人一塊嗎,你的呢?“我的已經吃完了,你分給我半塊行嗎?”我本來並不情願,但看著她那祈求的眼神,只能心疼地分給她一半。就著月光,我一點點品嚐著香甜的月餅,感覺中秋之夜是那麼美好。

  那時的日子是苦的,可現在回想起來卻都是甜。

  如今,每到中秋,家裡都有吃不完的月餅,可當年捨不得吃月餅的爺爺奶奶和媽媽卻都去了天堂,而每到中秋就惦記著分走我半塊月餅的妹妹們也和我遠隔千里。其實,這個中秋,我多想有人能和我再分半塊月餅啊!

中秋節的隨筆10

  中秋節來臨之際,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刻的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意蘊和魅力,老師和孩子們,還有家長們用自己的行動紅紅火火過大節。

  做月餅

  小朋友當了一回點心師,自己和麵、壓餅、選餡、包月餅,個個幹得熱火朝天。孩子們將一隻只圓圓的月餅整齊地排放在盤中,親自送到廚房,請叔叔阿姨幫忙烘烤。當月餅烤熟後散發出誘人香味時,孩子們興奮得歡呼雀躍。

  吃月餅

  伴隨著《春江花月夜》的樂曲,孩子們靜靜品嚐著自己親手製作的月餅。然後,小朋友們將月餅送到了託班的弟弟妹妹手中,請他們一起品嚐月餅,並獻上《靜夜思》等小節目,分享節日的快樂……

  放飛心願

  孩子們用畫筆在長幅畫卷上表達了自己對中秋的感悟。月桂樹下的玉兔、會飛的嫦娥、月亮的變化、團圓的心願……所有關於月亮的夢想都躍然紙上。

  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在動手操作中進行了探索,在分享中體驗了人與人交往的快樂。更重要的是瞭解了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和風俗,並接受了中華文化和美德的教育。

中秋節的隨筆11

  小時候,所有的節日在我看來,似乎都只是日子而已,激不起異樣的感覺,也許有壓歲錢、有新衣服、能放鞭炮、還能看搭臺唱戲的春節除外。為什麼?可能是因為所有的日子都簡單地重複,沒有遠遊,沒有離愁,更沒有那一場場生死相隔的鏡頭,不斷地浮現,重演。不知為什麼,現在再過節,別樣的滋味總是會偷偷地、慢慢地湧上心頭。

  因為前幾天的勞累,假期裡最大的願望,就是睡個徹頭徹尾的自然覺,好一掃連日來積累在身體每個細胞中的'疲憊感。可能是生物鐘作祟,這個所謂的懶覺,也在8點之前主動地自我結束。起床、洗漱、安排丫頭的早餐、整理家務……,一切看似就跟普通的休息日一樣,沒有什麼區別。

  最近丫頭對自己的專屬領地很著迷,為了滿足她的願望,我們就在客廳闢出窄窄的一小塊地方,讓她隨便拾掇自己的東西。丫頭每天花費最多的,就是在自己的小空間裡搭樂園,畫畫,看書,擺弄小貼畫,還給自己的領地造了門,必須用所謂的鑰匙才能開啟。上午,她在自己的領地裡自娛自樂,我在忙碌地收拾家務,偶爾會看看她的傑作,時間就這麼點滴地走著。不知為什麼,耳邊突然就回響起了小學的時候聽過就唸念不忘的幾首老歌。於是,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聲,唱著唱著,淚水開始在眼圈打轉,忍不住哭了出來。“人生是一粒種,落地就會生根,風吹年華的夢,落葉總要歸根……”。這麼滄桑的歌,居然那麼早地紮根到了自己的內心,汲取著情感營養,慢慢枝繁葉茂地生長。

  丫頭的呼喚把我從這別樣的思緒中拉了回來,原來突發奇想的她又用自己的跳繩把客廳圈了起來,繩子上還拴著聖誕節沒用完的鈴鐺。丫頭自豪地宣佈,“媽媽,我的地方太小,以後,繩子裡面的都屬於我了,進來可是要用鑰匙的哦。”她所謂的鑰匙,就是一隻粉色的水彩筆,要用它把鈴鐺敲一遍,然後從繩子下鑽進去才行。有兩次我沒按照要求,直接從上面跨了過去,還惹得小傢伙滿臉的不高興,於是,狡猾的媽媽後來就學會了兩手準備。

  因為晚上要全家聚餐,按照慣例,也一定會陪公婆打麻將到挺晚的時間,於是,午飯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哄丫頭睡覺,要不然,晚上疲倦起來小妮子情緒肯定不好。打扮床頭,講故事,喝水……,不願意老老實實午休的小丫頭總是一堆理由,把大人折騰一番後才不情願地睡著。丫頭爸爸早早地去公婆家幫忙張羅晚飯,我跟丫頭繼續賴在家裡,她在自己的領地裡搗鼓東西,我則欣賞著單位群裡同事們中秋的手機簡易畫創作,直到那邊電話催過來,“姐姐們都等著急了,妞還在幹嘛呢?”聽到姐姐們都在等著自己,丫頭迫不及待地催促我趕緊收拾好,慌慌張張地帶著滑板車出發。

  逢年過節聚餐是公婆家的傳統,公公是山東人,老家離孔子故里很近,不僅做得一手好菜,而且非常熱情好客。因為離得近,工作又忙,丫頭出生到現在,兩位老人也沒少操心,丫頭這個調皮搗蛋的小孫女,自然也給他們帶去了不少歡笑。我們剛走到廚房的陽臺下,就聽到屋裡有人喊:“萌萌、朵朵,妹妹來了,出去玩吧。”要是讀研的大丫頭也能回來,接下來應該是李家四姐妹的幸福時光了。雖然年齡跨度很大,可是大丫頭一直對小傢伙呵護有加,小丫頭也一直對姐姐惦記得很,也許,這就是血濃於水,姐妹情深吧。

  院子裡孩子們還玩得正興,遠遠地就聽見家裡有人喊要開飯了。祖孫三代十幾口人圍著大桌子熱熱鬧鬧地邊吃邊聊,遠在外地的大丫頭也以微信影片的方式,跟家裡每一個成員都打了招呼。看著她,忽然就想到了自己,是呀,從第一個不能在家度過的節日開始,以後這樣的情景會越來越多,這就是成長、人生必須要面對的。我猜,戀家的她,關掉影片後應該會偷偷地哭鼻子,淚水,很多時候是挺好的宣洩。

  公婆挺喜歡打麻將,尤其是公公,但是他從來不在外面玩,只是平時的我們都太過忙碌。所以,週五晚上如果沒有特別事情,陪他們打麻將就是我和丫頭爸爸固定的安排,過節更要如此。兩位老人總是輸多贏少,可他們依舊非常開心,似乎年齡越大,越在乎各種形式的陪伴,他們的要求,就這麼簡單。不過,這一晚,兩位老人運氣挺好,輸了錢的我,還被要求在家人群裡發了個大大的紅包,不過,我樂意,只要他們開心。

  這個中秋,就這麼瑣碎平常的度過了,陪丫頭,陪老人,我想,中秋的意義也就這麼簡單了吧。

中秋節的隨筆12

  近年中秋的月兒,似乎比小時顯大些,不知是軌道執行原因,還是個人的主觀感覺。

  某一年特意看看,白且大,直楞楞現於東方天際,如唐代仕女滿敷米粉的大餅臉,呆呆的,全無平素的靈性。不見淡淡雲霞嫋嫋相依,唯有璀璨煙花,暗夜中騰空而起,妝點出盛世的一派繁榮。

  國人說到節日,總離不開吃。屈原行吟江畔,“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感國憂民,想不開投了江,於是有了端午節,大家吃起粽子,賽起龍舟。

  中秋的圓圓月餅,不知為誰而設,為哄董永與七仙女的孩子麼?為岳家軍做的軍民同心餅麼?“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蘇軾是多情的,吃著月餅,想起兄弟子由,又寫出“但願人常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詞句。

  中秋還早,月餅已大量上市。近年提倡簡包裝,反腐倡廉,月餅似乎已轉回只用於吃的功能。我最愛的,是街頭小鋪現烤的栗子餅,其次為五仁,覺得美味且放心,不會用陳年舊餡。

  某年中秋傍晚,看著單位發的那些月餅,不知怎麼,忽然不喜歡。街上去尋栗子餅,人家早已收工過節,遺憾了好幾天。中秋一過,月餅們的使命完成,沒賣完的,有返廠變身為其他點心的,也有直接拿去粉碎做豬飼料的,據說,豬還不愛吃那玩藝兒。

  曾幫忙做過月餅,先用白砂糖熬糖稀,用葡萄乾、花生、芝麻、白糖、紅綠山楂條和蒸過的麵粉調餡,將油、麵粉和糖稀按份量稱好,和好,包入餡料,模具定型,表面抹上糖水,入烤箱裡烤。做出的私房月餅,全無半點新增劑,吃著放心。

  千里月明,桂花香裡,思念的不僅是那種味道,更多是,是附著其上的思念與回憶。

  那一年,藉助母親的力量,從家庭主婦的角色裡解放,迴歸為流浪的職場小白領。女兒當時剛會走路,每每打電話問起,總說,“孩子聽話著類,家裡有八月十五做月餅沒用完的葡萄乾,山楂條,自己抓一把就出去玩了。”

  月移花影,秋風送爽,又是一年中秋。思鄉情切,寫著寫著,忍不住掉下淚來,該回家看看母親了,也不知她在做什麼。

中秋節的隨筆13

  中秋在即,眼下學校要放假。據說今年的中秋節和教師節緊挨著。很多人都在規劃著假期行程。五一可以不回家,假期亦可以不回家,八月十五乃是萬家團圓的日子。對於一個經常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這次的家是必須要回的。八月十五故又為團圓節。我們當然也不例外。問題是回哪個家。按照往年的慣例,先是回我家,因為我家離單位比較近。學生一離校,我們隨後就踏上回家的路途。不過與往年不同的是,放假改在了下午。下午走親訪友,歷來很少,只好推到明天。中秋節回家,月餅是必不可少的佳品。平常可以隨意一些,但如今不能馬虎。除了月餅之外,其他的食品不是不可以送,但那些都只是配搭。

  關於中秋節吃月餅,這裡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呢。相傳元末時期,中原百姓不堪元朝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朱元璋欲聯合這些人一起抗元但苦於無從傳遞訊息。劉伯溫於是命王昭光製造餅子,餅子裡藏入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這才一舉推翻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東北地區至今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究竟月餅是否源於那個時候,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對家鄉的思念,祈盼豐收、幸福,皆成天下人們的心願。

  可見中秋節作為一種傳統佳節已經深入民間,紮根於人們的心中,而中秋節,吃月餅,賞月亮,更是一種絕美的人間享受。那麼,為何將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呢?或者說,為何八月十五要賞月呢?據說八月十五成為固定節日始於唐初,“八月十五中秋節”(《唐書太宗記》)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事實上,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難怪中秋節要賞月。從季節這個角度講,七、八、九月為秋季,八月是中間月,而十五又處於八月的中間,故八月十五就稱之為中秋節。從農業這個角度講,我們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秋天顯然是收穫的季節,收穫之後,那些東西總不能束之高閣,還是要和家人一起分享的。於是就擬定這樣一個節日,為的是一家人聚到一起分享秋後的收穫。該吃吃,該喝喝,不亦樂乎?

  俗話說:年怕中秋月怕半。過了中秋節,這一年也算是過了一大半。馬上就是十月一,元旦。時光如電,說的一點不差。月圓之時,渴望一家人聚一聚,這恐怕是天底下所有人的共同心願。就藉著這個傳統節日,把自己對家鄉對親人的那份牽掛和思念一併寄回家。每逢佳節倍思親,真的是這樣。不信,你去異鄉住上一兩年,舉目無親,你就知道什麼是思鄉之情,什麼叫想家,何謂鄉愁。

  記得上大學那會,八月十五是不讓回家的。學校給發月餅。五仁的,棗泥的,豆沙的,水果的,真是應有盡有。吃著他鄉的月餅,就是吃不出家鄉月餅的那種味道來。我後來才明白,那些月餅不是不好吃,是看和誰吃。你那時候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家鄉,想到了家裡邊的親人,就跟鬧鐘定了時一樣,不自覺的。月餅,就是要中秋吃,而且是和家人一道吃才好,吃的是心情,吃的是那種氛圍。

  他鄉的月亮不能說不夠圓,也不能說不明,可就是缺了家鄉月的那種親切、可愛——你覺得它離我們是那樣的接近——你可以說,那就是你一個人的月亮。你想要擁有就能擁有,因為那是你獨有的感覺,可在外面就不一樣,實在沒有那種感覺。任何人都可以說,那是他的月亮,不是我的或者你的。歸根結底,那不是你我的家鄉。難怪說,月是故鄉明。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切皆因那不是自己的家鄉,故連月亮也成了人家的不是?月亮,家鄉。多麼美的語言,多麼悅耳的詞彙!

  也許在外面住慣了的人已經沒有這種內心的撕扯,而是習以為常了。若不是因為紮根在外多時,恐怕就是一種麻木。這顯然是很可怕的。家鄉之所以稱之為家鄉,就是因為你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那個地方,那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那裡的衚衕,人家,對你來說都是再熟悉不過的。無論你走到哪裡,你都不會在心裡捨棄它們,它就像刺青一般刻在了你的腦海裡。你的身上包括你的話音乃至血液裡,都有它的存在。那裡顯然就是自己的根。如今你不回家,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與家的那份親切感慢慢就會淡化,剛開始可能沒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你反而越是需要那份最初的家的感覺。如果中間一下子沒有了,這對於一個人來說就等於切斷了自己的生命之源,即失去了所謂的根。久而久之,內心的那種惶恐和寂寥就會席捲而來,頓時感覺一切都跟空了一樣,連心也是空的,如同浮萍飄在水上,沒有了著落。即使該有的都有了,心裡也會隱隱覺得缺了點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漂泊,心的漂泊。一旦沒有了根,幸福就會離我們遠去。不管是誰,不管在哪,都是一樣。並且最終都是要回歸到家鄉的,所謂葉落歸根。

  鑑於以上種種,我極力鼓動老公他回老家一趟。老公當時應允了。可最後竟說,那也得看家裡的意思。天哪!這叫那檔子事啊!回家還得經由老家人的同意,說好聽點,家裡邀請我們,我們才回去。我立刻就明白了話裡的意思——近鄉情怯。我想也是。這麼長時間沒回去過了,都不知道家裡的具體情況。好在,他信奉一句話:沒有訊息,就是好訊息。老公的心裡是有家的,只不過被現實的表象掩蓋住了,或者說是他自己故意這麼做,為的是不讓別人覺察出他的兒女情長來,免得被人說成是脆弱。久而久之,連他自己也感覺不出自己有回家尋根的需要了。他也被自己給騙了。這就是所謂的慣性,越是這樣的人,越是需要有人從旁提醒,否則會看不清真實的內心,無異於失去自我,豈不令人擔憂?

  無論如何,中秋節,我們要回家。帶上月餅,帶上祝願。

中秋節的隨筆14

  東坡老先生有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事實確是如此。只是我以為:月的陰晴圓缺怎能同人的悲歡離合相提並論呢?月的圓缺對於月本身並無影響,而人的離合卻可左右人的心緒。盼望親人的歸來,期待好友的相聚,何嘗沒給人帶來希望與惆悵?今夜,真是令我且喜且悲。親人皆圍一席,喜也;我在而摯友不至,悲也。獨立於圓月之下,舉頭邀明月,對影成幾人?數不清映於明鏡中的熟悉的臉孔,幻燈般令我眼花繚亂。驀然心生將心思寫於書信之上的念頭,於是我快步往回走。忽又止步,打消了這個念頭。“不是不相思,不是無才思,繞清江,買不得天樣紙。”就讓滿腔思緒寫滿這明朗的夜空吧!

中秋節的隨筆15

  我班開展了一次送月餅活動,孩子們每人從家裡帶來了形狀不同,口味不同的各種月餅,瞧!每個孩子的臉上都綻放著開心的笑容,我更為孩子們高興。

  孩子們將月餅放在桌上,相互觀賞者,有的小朋友還主動向大家講述自己的月餅是什麼形狀、什麼味道的,看到孩子們認真的樣子,我真為他們高興。唉!孩子們長大了。

  不知是誰提議說:“這麼多月餅我們送給幼兒園的所有老師們都嘗一嘗吧!”這個提議得到了全體幼兒的贊同,我這時就因勢利導“那對老師們怎麼說呀?”“就說老師節日快樂!中秋節快樂!”袁軼霖小朋友的話讓我很感動,我大聲鼓勵他說:“好,太棒了”,於是,就組織了七名幼兒為所有的老師送去了中班全體孩子們對老師的愛,以及中秋的祝福!

【中秋節的隨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