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

  一.教學要點

  1.掌握以下詞語:

  行旅 桐廬 悠然 領略 鳶飛戾天 經綸 亟思 遁世 縹碧 軒邈 泠泠 窺谷忘反 見日

  2.體會本文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特點;

  3.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等特點;

  4.學習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

  二.教學設想

  1.本文為課外自讀課,但由於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詞較多,故安排一課時課內自讀;

  2.重點放在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掌握特點.

  三.教學步驟

  具體教學內容

  1.請生讀課文,正音正字;

  2.再讀課文,根據自讀提示,掌握學習重點;在此基礎上按下列步驟具體學習課文

  3.學習第一段.這段總寫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⑴讀課文及註釋,明確各句意思,請一生翻譯本段;

  ⑵分析各句:

  第一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二句:寫乘船江遊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三句:交待江遊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4.學習第二段

  ⑴翻譯本段.

  ⑵本段承“異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點:

  從哪幾方面突出這個特點的?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

  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

  總之,這一段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之美.

  5.學習第三段

  ⑴朗讀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寫奇山以及瀏覽感受.

  ⑵先找出寫山的句子,然後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A.從山自身寫: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從山勢寫其奇;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B.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

  6.通讀全文,體會本文意境,概括寫作特色.

  ⑴突出特點,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全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⑵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7.作業

  ⑴完成練習一,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特點;

  ⑵完成練習二,區別“許”、“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義.

  ⑶完成同步練習各題.

  課後記:

  本文在課下註解中,似乎有一處解釋不通,即169頁註解“⒆[疏條交映]粗壯的枝條互相掩映”,與下文的“有時見日”連線不合理。想來,既然是粗壯的枝條,那麼,怎麼能見到太陽呢?或者,“疏條交映”該解釋為: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吧!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2.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鑑賞水平。

  3.再現寫景畫面,感受富春江獨特的自然美景,體會感悟作者沉醉於山水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難點】

  1.品味文章描寫山水的巧妙手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正確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內涵,理解作者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

  【學法指導】

  1.藉助閱讀提示和註釋,自讀課文,把握文意。

  2、從觀察角度、感官調動、寫景方法等入手,品味文中的景物描寫,體會語言特點。

  【知識連結】

  吳均,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家世寒賤,好學有俊才,沈約嘗見均文,頗為稱讚。初任郡主簿,後官奉朝請(一種閒職文官)。他有志於歷史著述,欲撰《齊書》,求借齊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遂私撰《齊春秋》,因實錄齊梁間的歷史,稱梁武帝為齊明帝佐命之臣而觸怒梁武帝,遭焚書免官的迫害。今存詩一百餘首,所作多抒發鬱勃不平之氣和懷才不遇之慨。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本文見於《藝術類聚》卷七。由於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來被人們當作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與”:給,“書”:信。

  【預習】

  一、讀準字音。ABC

  piǎo碧() 急tuān() 軒miǎo()línɡlínɡ()經lún()橫kē()

  二、自讀課文,理解文意。ABC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

  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

  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

  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

  見日。

  三、通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通假字ABC

  蟬則千轉不窮 窺谷忘反

  (2)一詞多義ABC

  百一百許裡絕天下獨絕

  猿則百叫無絕百叫無絕

  上負勢競上

  橫柯上蔽

  (3)詞類活用ABC

  風煙俱淨任意東西

  猛浪若奔互相軒邈

  望峰息心

  (4)合作探究,解讀課文(按要求寫出句子)BC

  (1)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

  (2)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

  (3)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點的:

  (4)寫富春江水清澈的:

  (5)寫江流氣勢磅礴的:

  (6)文中以動寫靜,賦予景物以蓬勃向上之勢的:

  (7)寫聽覺感受的:

  四、精讀思考

  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異”表現在哪裡?“奇”在哪裡?C

  12、《與朱元思書》檢測單

  一、詞語解釋:ABC

  從流飄蕩負勢競上

  泉水激石千轉不窮

  二、片段研讀: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AB

  (1)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寫山時,作者都寫到了哪些聲音?作用是什麼?BC

  3、作者用“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參照你的生活體驗,說說這樣寫好在哪裡?ABC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結合註釋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理清結構,透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奇特秀麗的景色。

  3.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兩句。

  教學方法 :讀、研討。

  教學手段 :小黑板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寫過信吧?

  那麼大家寫信有沒有題目呢?

  今天我告訴大家一種比較簡單的書信題目“與……書”(板書),意思就是“給……的信”。比如我給張三寫信,題目就可以是“與張三書”。從前有一個叫吳均的人遊歷了奇特秀麗的富春江後,迫不及待地給好友朱元思寫了封信“與朱元思書”(補充板書)。下面就請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趕快讀一下友人給你寫的信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

  2.指定一生讀課文,其他同學糾錯。明確讀音和句讀。

  3.全體齊誦。

  這封信寫得美不美?和你平時收到的信有沒有不同?(生答)

  師 :這封書信和一般書信不同,沒有問候的套語和日常事務的敘述,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寫景小品文。

  4.俗話說“三分七分讀”,下面由老師給大家範讀一下。“風煙俱淨......天下獨絕。”

  點撥:開頭兩句,應當顯得特別大氣,眼界非常宏觀;中間兩句,要顯得特別自在;而“自富陽到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應當帶著欣賞的態度,非常陶醉。

  5.小組為單位參照課下注釋翻譯。一位同學起來翻譯,老師訂正。

  三、分析賞析課文

  我們再來誦讀,這次大家要扮演吳均的角色,在腦中想象一下。天空中萬里無雲,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吳均坐在船上,跟隨流水飄蕩,任憑它把我帶向東帶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來裡,全是奇山異水,天下獨一無二……(全體齊背第一段)

  1.結構分析:總分

  第一段總寫富春江的特點,同學們用八個字概括“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別來寫的水和山。

  2.提出問題: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異在哪?

  A.先賞析異水

  水的特點:清、急。

  原文對應的詩句是什麼?(生答)

  運用了什麼修辭?誇張、比喻。表現手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動靜結合。

  當堂背誦第二段。生齊背或讀。

  B.再賞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靜態的山寫活了,充滿生機與活力。

  聽——泉水、鳥、蟬、猿之聲。

  天籟之音,和諧悅耳。它們發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作者是懷著一種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讚美之情來寫的。

  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瞭解到這些,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峰後,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籌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這裡似乎應該結束了,但有沒有結束?

  接著看——山之色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找一位學生翻譯。

  四、明辨主旨

  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時的心情嗎?

  (生討論回答,師點撥指導)

  五、小結

  根據板書回顧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嘗試背誦。

  六、作業

  背誦全文。

  用現代文介紹“從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總: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分: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誇張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誇張、比喻

  奇山——看——形

  聽——音(泉水、鳥、蟬、猿)

  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看——色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4

  一.教學要點

  1.掌握以下詞語:

  行旅 桐廬 悠然 領略 鳶飛戾天 經綸 亟思 遁世 縹碧 軒邈 泠泠 窺谷忘反 見日

  2.體會本文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特點;

  3.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等特點;

  4.學習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

  二.教學設想

  1.本文為課外自讀課,但由於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詞較多,故安排一課時課內自讀;

  2.重點放在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掌握特點.

  三.教學步驟及具體教學內容

  1.請生讀課文,正音正字;

  2.再讀課文,根據自讀提示,掌握學習重點;在此基礎上按下列步驟具體學習課文

  3.學習第一段.這段總寫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⑴ 讀課文及註釋,明確各句意思,請一生翻譯本段;

  ⑵ 分析各句:

  第一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二句:寫乘船江遊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三句:交待江遊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4.學習第二段

  ⑴翻譯本段.

  ⑵本段承“異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點:

  從哪幾方面突出這個特點的?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 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

  總之,這一段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之美.

  5.學習第三段

  ⑴朗讀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寫奇山以及瀏覽感受.

  ⑵先找出寫山的句子,然後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A.從山自身寫: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從山勢寫其奇;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B.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

  6.通讀全文,體會本文意境,概括寫作特色.

  ⑴突出特點,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全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⑵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7.作業

  ⑴完成練習一,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特點;

  ⑵完成練習二,區別“許”、“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義.

  ⑶完成同步練習各題.

  課後記:

  本文在課下註解中,似乎有一處解釋不通,即169頁註解“⒆[疏條交映]粗壯的枝條互相掩映”,與下文的“有時見日”連線不合理。想來,既然是粗壯的枝條,那麼,怎麼能見到太陽呢?或者,“疏條交映”該解釋為: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吧!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背誦並默寫全文。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鑑賞水平。

  4.透過教瀆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5、學習先總後分的描述方法。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達到熟讀成誦。

  2.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

  3.美點尋蹤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程式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調;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一)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歷代人墨客為之歌唱。這是一張中國地圖。這裡是浙江,讓我們聚焦富春江。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來到這裡,並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作,後人把它叫做“唐詩之路”。為什麼那麼多詩人會一齊聚首這裡,這恐怕得益於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引入課文

  1。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

  2。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後:你能運用第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寫了什麼?

  (明確: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裡,看到四種景物)

  3。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

  (明確: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本文見於《藝術類聚》卷七。由於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作者生平簡介: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請。通史學。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辭清拔,表現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亦能詩,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別有小說《續齊諧記》。總之,生平多坎坷,雖亟思奮發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與”:給予。“書”:信。題目的意思是寫給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說旅行所見,寥寥一百四十餘字,把富春江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後悠然神往,就像置身於奇山異水之間,是六朝駢體文中描寫山水景物的妙品。

  三、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是怎樣抓住特徵描繪景物的?

  分析:作者在描繪山光水色時,抓住了山之奇和水之異的特點。寫水,突出了水的清和急;寫山,突出了山的高峻和勃勃生機。由於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點,因而所寫的山水就是“自富陽至桐廬”這“一百許裡”的山水,絕不能移置他處。

  (二)本文是怎樣情景交融地描繪山光水色的?

  分析:作者在描繪山光水色時,飽蘸了感情的濃墨,因而字裡行間始終洋溢著作者的感情。第1段中流露出愜意和暢快,第2段中流露出閒適和驚駭,第3段中流露出沉迷和神往。作者在表達感情時,或是寓情於景,或是直抒胸臆,於是在文章的字裡行間,或是滲出,或是瀉出了作者的強烈感情。

  (三)本文是怎樣極有層次而又富於變化的寫景的?

  分析:文章在寫景時,顯得極有層次而又富於變化。從全文看,第一段是總說,第2、3段是分承總說的分說;從主體部分看,寫水時,作者將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寫山時,作者又將山與山上的生命交融在一起,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千變萬化而又井然有序的畫面。

  (四)本文運用了一些對偶句,其作用是什麼?

  分析:所謂對偶句,是指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聯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偶句的表達效果,從形式上看,具有音節整齊勻稱,節律感強的特點;從內容上看,若上下聯是相互補充的關係,就可以突出要表現的事物或事理,若上下聯是相反相成的關係,則可以透過對比來增強表達效果。

  根據以上思路可以看出:從視覺角度寫景的對偶句有:①風煙俱淨,天山共色。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從聽覺角度寫景的對偶句有:④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⑤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它們的表達效果,共性的有: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個性的有:①②⑤三個對偶同其上下聯在內容上都是互補互襯,從而突出了各自事物的特點;③④兩個對偶句其上下聯在內容上都是相反相成,從而對比立意,相映成趣。

  (五)這篇文章的文體有何特點?

  分析:從標題“與朱元思書”來看,這是作者寫給朱元思的一封信,因而文體當為書信體。從文章內容來看,全文以寫景為主,兼有抒情,因而它也是一篇寓情於景的寫景散文。再從文章運用的表達方式看,文章是用駢句形式寫就,因而它還是一篇駢體文。駢體文一般有句子講究對仗,語音追求平仄,經常用典和詞藻華美等特點,本文雖屬駢文,且多用對偶,刻畫景物時也很精巧,但並未堆砌典故和片面追求詞藻華美,因而不像當時大多數駢文那樣僅具形式美而內容空泛。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聲韻美。

  1.教師配樂配畫面朗瀆課文,學生看畫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縹碧急湍軒邈泠泠戾天鳶飛經綸橫柯

  2.學生推薦朗讀水平較高的一位同學範讀課文.其餘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重音、停頓。

  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於句號,每一個句號後的停頓應小於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後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五、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浯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各小組提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解決,可以指定某位同學回答,也可請老師回答。

  4.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任選幾位同學回答。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淨,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任憑(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湧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彷彿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補充註釋:

  ①獨絕:獨一無二。

  ②負勢競上:依憑(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的主語是“高山”,不是“寒樹”,從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③“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語出《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所以“好鳥”的“好”是友好,友愛的意思。韻:和諧的聲音。

  ④“鳶飛戾天”:語出《詩經·大雅》,原詩以“鳶飛戾天,魚躍天淵”起興,意思是鳶飛到天上,魚在深淵中跳躍。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詩經》的語言材料,所表達的意思與原詩無關。

  漂碧、泠泠、嚶嚶、鳶、戾(以上字詞答案均見課文註釋)。湍:急流的水。軒邈(釋義見課文註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把握寫景的脈絡,選擇關鍵詞語,增設詞語提綱,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教學步驟]

  一、理清背誦思路

  根據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巧妙。

  學生分六組交流,每組在統觀全篇的基礎上重點負責一個語段,然後各組選一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一段寫自己遊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冊水總的印象。“風煙俱淨,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現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者乘船隨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奇山異水”表明這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此處山水為天下之冠。“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徵,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在做文章。第1句點出遊覽時的天氣(一個晴好的日子)、季節(寫的是秋天天高氣爽特有的景象)。繪的是遠景。第2句點出遊覽的方式:乘舟。描的是近景。由遠而近,由景及人。天氣那麼好,景色那麼美,泛舟江上,心曠神怡。第3句交待了遊蹤(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總的印象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並以此作為全文的綱。

  這一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本文寫作手法上採用了先總後分的手法。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

  2.掌握重點文言詞語含義。

  3.把握本文主要寫法。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含義。

  2.把握本文主要寫法。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屏示詩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韋莊)

  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軾)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清劉嗣綰)

  從這些詩句中我們看到詩人們對富春江的景色是極為推崇的,這節課,我們就走進富春江,去欣賞一番。

  二、介紹富春江

  富春江,全長110公里,在浙江境內。一頭連著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西湖,一頭連著人稱“歸來不看嶽”的安徽黃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麼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和那曠古悠遠的歷史遺蹟綴連成片,相映成輝,有人讚美富春江“攬天下奇景於一身”,這也許有些誇張,但人們稱她為中國的黃金旅遊線卻並非過譽……

  富春江,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來到這裡,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作,後人把它叫做“唐詩之路”。

  三、介紹作者及相關文學常識

  1.體裁介紹

  南朝時,我國文壇上盛行著一種講求辭藻、聲律、對偶的駢體文,這種文體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種形式主義的傾向。但這些駢體文中也不乏優秀作品,《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寫景小品文。

  書:書信,一種文體

  2.簡介作者

  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學家。出身貧寒,好學,有俊才,通史學,善詩文。其詩清新,且多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於寫景,文辭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稱為“吳均體”。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四、朗讀

  1.聽範讀,標註生字字音。

  2.教師明確讀音。

  3.自由朗讀。

  4.分組齊讀。

  五、理順文章大意

  1.藉助工具書,結合課下注釋,獨立翻譯全文。

  2.小組組內交流,清除翻譯難點。

  3.全班合作互助,翻譯全文。

  參考:

  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的小船)隨著

  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裡(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彷彿要比一比,看誰爬得最高,伸得最遠,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山間)的泉水衝擊著岩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嚶嚶地叫著,十分和諧。蟬不停地叫著,猿不停地啼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於世俗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六、整體感知

  1、富春江的景色總體特點是什麼?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對其特點進行概括性描寫的句子。

  明確:課文原句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第二段寫水,突出異。第三段寫山,突出奇

  3.本文的結構是怎樣安排的?

  明確:總分結構。先總寫山水特點,後分寫異水和奇山。

  七、作業

  1.背誦課文的第一和第二段。

  2.自主查詢並積累描寫山水的詩詞名句。

  第二課時

  一、匯入

  背誦匯入。

  二、深入探究

  合作討論:作者是怎樣體現水之“異”和山之“奇”的?

  明確:

  異水:

  (1)抓住水的特點進行描寫

  水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多角度描寫。

  ① 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② 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

  (3)運用比喻、誇張和對比的手法體現水的湍急。

  奇山:

  (1)抓住山的特點進行描寫

  山高林密,峰多幽靜

  (2)多角度描寫。

  ① 動靜結合。

  ② 虛實結合。

  視覺角度——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覺角度——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3)運用擬人、對偶的修辭手法

  ①擬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對偶: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三、體會作者情感

  提問:本文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

  明確: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讚美之情。

  四、品味語言美。

  1.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明確:“共色”二字不光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而且還包含著形體感:青青的山靄漸漸地溶入藍藍的天空,二者合為一體。境界闊大,令人神清氣爽。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明確:“縹碧”不光寫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寫出了水的深度,因為“縹”是蒼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會青得發暗的。“千丈”承“縹”,“見底”承“碧”,用詞的精當由此可見一斑。

  3.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明確:魚在水中,非水清則不可見,何況是正在遊動、倏忽而過的魚;石在水中,要看見實屬不易,更何況是“細石”。所以“遊”“細”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詞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確:“箭”,本是名詞,作者把它動詞化,形容水流之急,顯得既形象又簡潔;“奔”,本是有生命的動作,作者用來形容無生命的浪,也顯得更有生氣。

  5.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明確:“夾岸”描述高山聳峙於富春江兩岸,這樣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寫出了山峰壁立之狀。“寒樹”一方面點出了秋天的季節特徵,樹葉凋零、一片蕭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給人一種高寒的感覺。

  6.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明確:不但寫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勢而形成的千奇百態之狀,而且還賦予它以人的心理:個個爭著往上,一個想比一個高遠。寫出了山的生機、活力,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山勢別具一格,個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明確:這幾種聲響中,有無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蟬、鳥、猿;有昆蟲,有飛禽,也有走獸;有的反映出季節的典型特徵,如蟬鳴;有的又為山林之間所獨有,如泉聲,如猿啼。因此可以說這些聲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響,又反映出山水名區的典型特徵。另外,作者描摹這些音響時,也能分辨出它們之間細微的區別,文筆顯得準確、俊美而又簡潔。如形容水流聲是“泠泠”,鳥鳴聲是“嚶嚶”;寫蟬鳴、猿啼則是“千轉不窮…,百叫無絕”,著重描繪其音調多變和連綿不斷的音響特徵。

  小結:本文的語言有一種音韻和諧美,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語言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五、拓展

  積累古詩文中的“山水”

  1.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南朝)劉義慶

  2.林斷山更續,洲盡江復開。——(南朝)王融

  3.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南朝)陶弘景

  4.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唐)崔顥

  5.夕陽天外雲歸盡,亂見青山無數峰。——(唐)楊凝

  6.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唐)王之煥

  7.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唐)杜甫

  8.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物

  9.欲識潮頭高几許,越山渾在浪花中。——(宋)蘇軾

  10.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宋)蘇軾

  11.午夜江聲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門前。——(元)鄭元祜

  12.落日千帆低不度,驚濤一片雪山來。——(明)李攀龍

  六、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練習題。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與朱元思書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目標

  自學課文,疏通文意;

  感受文中所描寫的富春江獨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與價值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文中所描寫的富春江獨特的自然美景

  教學難點

  文中所描寫的富春江獨特的自然美景

  教法學法朗讀分析

  課時設計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為今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韋莊)

  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導。(清劉嗣綰)

  二、給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縹、湍、軒、邈、泠、嚶、鳶、窺、柯

  三、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

  生自由讀

  齊讀

  四、課堂小測:

  給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縹、湍、軒、邈、泠、嚶、鳶、窺、柯

  五、作業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學生根據已有註釋疏通文意

  三、師生互相質疑,疏通課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風煙:指煙霧。②共色:同樣的顏色。③俱:都。④許’:附於數詞之後,表約數,相當於“光景”“左右”。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第二自然段:①縹碧:青白色;縹,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②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③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裡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彷彿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④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⑤相鳴:互相和鳴。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⑧經倫:籌劃、治理。⑨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名詞作狀語。⑨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見:同“現”,顯現,顯露。

  四、課堂小測:

  書下重點實詞

  五、作業:

  練習冊習題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及實詞解釋

  二、分析文章

  概括文章三個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3、文章的第三部分。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並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這裡,作者既從側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三、探究討論

  1.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裡,“異”在哪裡?

  2.寫景要注意條理,請大家分析討論這篇文章寫景的順序。

  四、比較分析,學生自主閱讀,按照要求填寫下列表格:

  課文題目

  景物特點

  寫景目的

  寫景方法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的景色,作為本課所放錄影的解說詞。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並舉例說明作用。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掌握文言詞句,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領會文章的內容;品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朗讀培養語感,辨析文中寫景的方法,在朗讀品析中感悟情感。培養學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領略自然美景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探討作者的人生態度,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任何從“奇山”和“異水”兩方面去描寫景物的。

  2、培養學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導學生透過反覆誦讀課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文,學習目的一是讓學生領略綺麗多姿的自然風光,二是透過文言文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標,後者是知識和能力目標。而在學習過程中,後者是基礎。所以安排兩課時來學習本課比較合適。第一課時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掃清本課的語言障礙,完成對本課的理解和誦讀過程;第二課時在誦讀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關於本文的寫景特點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去完成,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媒體設計:利用多媒體裝置向學生提供(配樂朗誦和風景圖片)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此意境中得到薰陶、感染。也有助於學生想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匯入

  同學們,本單元我們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領略了火熱坦誠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與豐碩,也品味了冬的嚴肅與溫柔。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現代的四季,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現代人的感受,那麼同學們,你想換換口味,欣賞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風光嗎?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的浙江,來欣賞富春江的美景吧!(板書課題,出示課件:課文譯文的配樂朗讀並展示風景圖片)

  詩文展示。展示風光課件。

  二、課文簡介

  也許同學們會問:這麼優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誰人之手?又是怎麼寫成的呢?

  師歸納:本文的作者是吳均,他是南朝梁文學家,其作品多以描寫山川景物見長,風格清秀挺拔、語言流暢自然。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節選。

  本文的文體是什麼?駢體文。(課件展示)

  三、朗讀課文,掃清語言障礙

  1、指導朗讀。(輕重點緩急)

  2、先由教師範讀一遍課文,再由學生指讀,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句做好標記,集中提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先由學生集體解決,再由教師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做仔細的解釋和引導。

  目的是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鞏固字詞知識和對全文的理解。教師在此過程中指導朗讀,可進行分組讀、接力讀等形式。

  3、字音障礙。

  四、疏通文義

  分段理解句子與詞語的意思。

  課件展示。

  要求學生理解記憶。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片,想象文中的句子。

  二、合作討論

  (一)理解“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裡,“異”在哪裡。

  (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1.總括本文山水特徵的語句是哪一句?

  2、作者筆下的水是怎樣的情狀的呢?結合有關語句說說水的特點。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樣的?運用什麼手法描寫山的?

  4、“鳶飛戾天者……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二)寫景要注意條理,請大家分析討論這篇文章寫景的順序。(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教師歸納: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異水”來寫;

  第二自然段寫異水,運用比喻和誇張將富春江“異水”形象地表現出來;

  第三自然段寫“奇山”:作者從視覺、聽覺感受的角度來寫,給景物蒙上了一層清淡幽雅的色彩。

  設計問題:作者運用了哪些句子分別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來寫景的?

  三、

  比較閱讀

  對比《三峽》《小石潭記》,找出表現水清、水急和猿啼的句子。

  四、品悟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找出表現文章主旨的句子。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

  2、讀了本文,你有怎樣的心靈感悟?(學生談感受)

  五、寫作手法的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寫景?

  比喻、誇張。

  2、借景抒情。

  六、拓展

  現在,全國興起旅遊熱。“五一”或“十一”黃金週前,為了把這個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麗的景點推介出去,富春江旅遊開發公司決定派一些推介員,到各地作宣傳。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員,該如何作宣傳,才能把外地的遊客吸引過去旅遊呢?

  (讓大家推薦二至三名同學到前面作宣傳介紹,同時,可以播放風光片作背景)

  七、背誦課文。

  八、課堂檢測:

  1、按原文字形填空

  風煙( )淨 直視無( ) 急湍甚()

  負勢( )上互相軒( ) 嚶嚶成( )

  ( )飛( )天 經綸( )

  窺谷忘( ) 橫柯上( )

  2、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語句的意思。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九、佈置作業

  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的景色,作為本課所放錄影的解說詞。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9

  一、匯入: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數不勝數。誰要有仁智之人的修養,誰就會醉於山水。同學們,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風景區?(學生回答)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拍攝於浙江富春江的風景片。下面就請大家一起欣賞。要求看完後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談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吳均在遊覽完富春江的風光後,就情不自禁寫了一篇描繪富春江風光的文章《與朱元思書》。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題目中“與”是“給”的'意思。“書”是“書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選,全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寫景小品文。

  二、賞讀

  1、仿例讀:

  教師引入:先請同學們聽配樂示讀課文,聽讀時注意字詞的讀音,聽清句子的停頓。聽完請同學們仿照示讀放聲自由朗讀。(配樂示讀)(仿例朗讀)見(xiàn)日2、美讀:

  教師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讀時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樂山水”之心去讀,吐字清晰,音韻和諧。要注意停頓,節奏要隨情隨景而易。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才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於將兩個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這樣,才能讀其文,感其美,會其情。(美讀。可配樂進行)(讀後學生互評)。

  (1)理清課文結構———結構美

  朗讀:採用個別朗讀方法,其他同學考慮:

  文中哪句話概括了課文描寫的山水的特徵?為什麼?

  討論: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徵?為什麼?

  (請1~2個學生(水平稍差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圓其說,語言完整)(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徵,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在做文章)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請2~3個學生(水平較好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書上的關鍵詞句,教師注意肯定、補充)

  小結: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順水推舟,明確──

  總──分異水奇山

  (2)研讀課文,體會意境──意境美

  第二段寫“異水”。作者是如何抓住“異”來寫水的?

  提示: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江水之色,“千丈”寫江水之深,“見底”寫江水之清,“游魚”寫江水之淨。然後以比喻誇張的手法,寫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

  “異”字。

  第三段寫“奇山”。作者是如何抓住“奇”來寫山的?

  提示:

  A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彷彿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彷彿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迭嶂。B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你聽到的是歡快的聲音,它們匯成了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詳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

  C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陰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景──異水:“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動靜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結合

  奇山:形奇(高山寒樹,軒藐成峰)視覺

  聲奇(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聽覺

  色奇(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視覺

  (3)悉心體味,明辨課文的主旨──志趣美

  朗讀:全體朗讀課文,建議學生利用板書內容嘗試背誦。

  討論: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交融,請反覆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學生自由發言,如:

  A“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讓我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鬆愜意,流露了作者恬靜的心境.展現了作者曠達的情懷。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兩句,作者賦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爭相向前,山在競相向上。表現了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頌。

  C“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不僅從側面襯托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教師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迴避現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這是有特定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從社會根源來看。當時士林崇尚清淡、鄙棄世務,作者在這裡流露的清高隱逸之情正是這種社會時尚的表現。從本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由於他出身於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轉向逃避現實。當然情感的抒發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一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也更加反襯出桐廬山水的驚人之美和具有一種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板書: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負勢爭高,息心忘反)

  機動:關於吳均的生平介紹:梁武帝曾經斥責吳均:“吳均不均”,活畫出他的個性。不僅越職私撰歷史,而且偏實錄梁武帝的痛處。文如其人,雖用當時盛行的駢體,但卻別具一格,駢中帶散,一任性氣,自成一體,謂之曰:“吳均體”。

  總之,從生平可見:雖亟思奮發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4)體會語言特色————語言美

  提問: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放開回答: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句式“兩兩相對”駢散結合整齊簡練等特點)

  機動:補充駢文知識

  朗讀:全體朗讀、嘗試背誦

  教師小結: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的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當我們手捧書卷,領略這些美文的時候,我們彷彿置身於山水之間,眼觀自然之象,耳聽天籟之音,身感物外之趣,雜念頓然消逝,心靈得以淨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們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國的青山綠水,飽覽大自然的旖旎風光。

  三、入境

  1、感知文意:

  教師引入:透過美讀,我們初步感受了文章的各種美感。但要進入其佳境,還必須深入理解文意。請同學們對照註釋,將文中的景物用現代漢語描述出來。(學生描述並展示)2、進入佳境:

  教師引入:請同學們隨大螢幕的景色,聽著音樂,再請一位同學作導遊,帶我們進入作者為我們描繪的富陽至桐廬一百多里富春江雄奇秀麗佳境吧。

  (學生導遊講述:“天高雲淡,神清氣爽。讓我們乘坐小船,穿行於奇山異水間。水是青的,天是藍的。魚兒在水石間戲耍,船兒在急流中風行。夾岸寒樹頓生秋之氣,兩壁猿聲送輕舟萬山。泉水叮咚叮咚地響,鳥兒在林間歌唱,蟬兒在枝頭鳴叫??)

  四、述美

  1、教師引入:同學們,隨著這位同學的導遊,我們在品味了這一份美感後,下面四人小組在一起交流感受。之後小組代表採用“我讀,感到”或“字詞甚妙,寫出了”的模式,向全班進行交流。(討論、交流)。或者:

  2、我看到的水真____,不信你看____

  我看到的山真____,不信你看____

  我看到的樹真____,不信你看_____

  我聽到的聲音真____,不信你聽_____

  我感受到作者____的心情,不信你分析____

  要求:用所給句型說句子,可以借用原文,也可以自己表達。

  3、再讀體會。

  五、體情

  教師引入:“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那麼作者寓於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學生如不能理解則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啟發: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六、品辭章

  教師引入:本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我們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語言功底,他還採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寫就了這篇至文?

  (學生品讀,邊讀邊圈點批註)

  1、可啟發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品味:

  ⑴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以“奇山異水”總起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

  ⑵動靜結合搖曳多姿。寫山水動靜結合而又有變化。寫“水”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詳寫動態略寫靜態。

  ⑶兼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激發人們的感受。

  ①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

  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視覺:“風煙俱淨,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寫了一幅天清氣朗,明快秀麗的景色。“從流飄蕩,任意東四”,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迴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者陶醉於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閒適心情。“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擬人的手法,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⑷巧用修辭。比喻、誇張、對偶句式的運用使讀者陶醉於奇山異水之中。

  七、賞析駢文之美

  1、與其它句子類比訓練,瞭解本文語言的清新流暢,精於錘鍊。

  從課文中找到意境及內容與下列句子大體相近的句子

  ①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②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

  以疾也。

  ③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④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2、賞析文中的對偶句,認識駢文的特點。

  3、以同桌為小組賞析課文特點後全班討論交流。

  4、再次有感情朗讀,學習文章景中含情的寫法。

  八、總結:

  1、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你認為作者在這幅優美的山水寫意畫中要表達什麼呢?

  明確: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感情)

  2、帶著對作者的情感和語言的特點,再讀課文,能夠讓人心動之感。

  3、其實在古代像吳均這樣寄情山水,表達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請大家回憶所知道的這些人物,完成所給對聯的下聯。(文化內涵)

  吳均絕贊富春江水抒歸隱之心

  歐陽修傾心醉翁亭唱閒置之情

  柳宗元細繪小石潭感淒涼之意

  九、欣賞(多媒體)

  1、請欣賞歷代文人墨客對富春江美景的讚美。

  唐朝韋莊稱富江“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

  宋代蘇東坡亦譽:“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

  元代吳桓讚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見,富春江的確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背誦並默寫全文。?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鑑賞水平。?

  4.透過教讀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語言美、志趣美。?

  2.背誦課文。?

  3.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義。?

  三、教學設想:

  1.本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掌握特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深入探究,從審美的角度關照課文內容。(由教師給出探究的角度,適當提出一些探究的問題,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小組內部合作解決問題,焦點問題,全班共同探討,提倡有不同的見解。)

  四、學法方法:

  1.朗讀法。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達到熟讀成誦。可引導學生利用提綱背誦法快速背誦,教師給學生提供背誦提綱,幫助學生背誦。?

  2.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

  五、教學內容及步驟:

  學習準備--生本對話

  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字,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朝)文學家。出身貧寒,好學,有俊才,通史學,善詩文。其詩清新,且多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於寫景,文辭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稱為“ ”。

  多媒體展示富春江美景圖片匯入《與朱元思書》

  交流分享--生生對話

  1、解題。

  2、各組互相展示並分享預習成果

  (二)正課:

  聚焦文字--師生對話

  1、朗讀課文,感受作品的聲韻美

  (1).學生推薦朗讀水平較高的一位同學範讀課文,其餘學生聽讀。學生聽讀前先給範讀的同學提一些朗讀的建議,教師可穿插朗讀提示。

  幻燈片展示,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a.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b.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於句號,每一個句號後的停頓應小於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後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c.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d.注意節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2).學生根據朗讀提示齊讀課文,把握節奏、重音、停頓。

  2、學生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3、賞析課文,感受作品的聲韻美和風景美(此部分可與前一部分的朗讀提示相結合)

  (1)、富春江的景色總體特點是什麼?

  明確:山奇水異。課文原句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作者是如何描寫山水的奇異的?

  學生從文章中找出相應的語句並加以概括,教師明確,多媒體展示:

  與朱元思書吳均

  水清靜態誇張

  異水

  水急動態比喻、對偶

  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高山擬人

  視覺靜態

  寒樹

  奇山

  泉聲

  聽覺鳥鳴動態對偶

  蟬叫

  猿啼

  探究提升--對話作者

  1、這是吳均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卻以描寫山水景色為主,作者面對這“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時流露出一種怎樣的情感和志趣?請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並加以簡要的分析。

  多媒體展示背景資料:吳均生活的南北朝時期,政治黑暗,社會紊亂。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響計程車人便遁跡山林,避世隱居。吳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時,他因私撰《齊春秋》,武帝惡其實錄,免其職。此後,他便到石門山中去隱居。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明確:這篇文章不單純是寫景,而是寓情於景,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同時,也抒發了對世間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

  2、悉心體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問: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請反覆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如:(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讓我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鬆愜意,流露了作者恬靜的心境.展現了作者曠達的情懷。(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兩句,作者賦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爭相向前,山在競相向上。表現了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頌。(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不僅從側面襯托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總結評價--對話自己

  1、富春山水能使吳均產生退隱之心,假如你身處這“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中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2、學了本文後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小結: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短文,語言生動優美,巧妙地運用各種比喻、誇張等修辭方法。透過反覆朗讀品味,理解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嚮往,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能力訓練:

  A聯想、借景抒情

  B.從學過的詩詞、文言文中找出借景抒情的語句。

  導學達標:(課文結構)引導背誦。

  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吳均

  水清靜態誇張

  異水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

  2、培養學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導學生領略自然美景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任何從“奇山”和“異水”兩方面去描寫景物的。

  2、培養學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學難點】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導學生透過反覆誦讀課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與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單元學習它有它的雙重目的:一是讓學生領略綺麗多姿的自然風光,二是透過文言文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標,後者是知識和能力目標。而在學習過程中,後者是基礎。所以安排兩課時來學習本課比較合適。第一課時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掃清本課的語言障礙,完成對本課的理解和誦讀過程;第二課時在誦讀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關於本文的寫景特點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去完成,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媒體設計】

  利用多媒體裝置向學生提供(配樂朗誦和風景圖片)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此意境中得到薰陶、感染。也有助於學生想象。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本單元我們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領略了火熱坦誠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與豐碩,也品味了冬的嚴肅與溫柔。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現代的四季,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現代人的感受,那麼同學們,你想換換口味,欣賞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風光嗎?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的浙江,來欣賞富春江的美景吧!(板書課題,出示課件:課文譯文的配樂朗讀並展示風景圖片)

  二、課文簡介

  也許同學們會問:這麼優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誰人之手?又是怎麼寫成的呢?那麼,誰能告訴大家?(檢查預習效果)

  師歸納:本文的作者是吳均,他是南朝梁文學家,其作品多以描寫山川景物見長,風格清秀挺拔、語言流暢自然。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節選。

  三、初讀課文,掃清語言障礙

  採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先由教師範讀一遍課文,再由學生指讀,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句做好標記,集中提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先由學生集體解決,再由教師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做仔細的解釋和引導。

  四、朗讀成誦

  目的是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鞏固字詞知識和對全文的理解。教師在此過程中指導朗讀,可進行分組讀、接力讀、競賽讀等形式。

  五、學做小畫家

  同學們,面對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畫家,讓這美景成為眼前的永恆呢?

  要求:從文中選擇描寫景物的語句,畫成風景畫,看誰畫得最能表現相應的語句。

  六、佈置作業

  1、找出寫景句,看作者都運用了哪些感覺器官來寫的,描寫的是動靜還是靜景。

  2、背誦、默寫課文。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本文從題目看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但與一般書信不同,沒有問候的套語和日常事務的敘述,而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寫景小品文,作者描繪了富陽至桐廬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麗景緻,是一篇寫景美文。文章形聲兼備,虛實相間,動靜互見,駢散相間,藝術上也給人以美的享受。

  【教學目標】

  1、朗讀訓練:讀中品味文中的美的意境,讀出本文生動形象、優美傳神而富於意蘊的特點並背誦。

  2、能力訓練:調動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拓延本文的意境,品味作者景物描寫的藝術處理方法和優美的語言,提高審美能力。

  3、學習積累文言詞彙。

  4、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學課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對鳶飛戾天兩句的理解。

  【教學建議】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朱元思述說行旅所見的信,寥寥百餘字,將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閱讀此文令人悠然神往,彷彿也置身於其中領略山水之美。故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在讀中感受美,透過讀去品味文中的美的意境,要做好讀的指導。其次,就是要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意境美及作者寫景的心境與寫作特色。至於文中的難點講清字面意思即可,不必刻意求深。

  本文可用一課時指導學生自讀。

  【教案設計】

  一、匯入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數不勝數。 誰要有仁智之人的修養,誰就會醉於山水。同學們,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風景區?

  (學生回答)

  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拍攝於浙江富春江的風景片。下面就請大家一起欣賞。要求看完後說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談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吳均在遊覽完富春江的風光後,就情不自禁寫了一篇描繪富春江風光的文章《與朱元思書》。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題目中與是給的意思。書是書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選,全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寫景小品文。

  二、賞讀

  1、仿例讀:

  教師引入:先請同學們聽配樂示讀課文,聽讀時注意字詞的讀音,聽清句子的停頓。聽完請同學們仿照示讀放聲自由朗讀。(配樂示讀)(仿例朗讀)

  2、美讀:

  教師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讀時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樂山水之心去讀,吐字清晰,音韻和諧。要注意停頓,節奏要隨情隨景而易。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才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於將兩個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這樣,才能讀其文,感其美,會其情。(美讀。可配樂進行)(讀後學生互評)。

  三、入境

  1、感知文意:

  教師引入:透過美讀,我們初步感受了文章的美感。但要進入其佳境,還必須深入理解文意。請同學們對照註釋,將文中的景物用現代漢語描述出來。

  (學生描述並展示)

  2、進入佳境:

  教師引入:請同學們隨大螢幕的景色,聽著音樂,再請一位同學作導遊,帶我們進入作者為我們描繪的富陽至桐廬一百多里富春江雄奇秀麗佳境吧。

  (學生導遊講述:天高雲淡,神清氣爽。讓我們乘坐小船,穿行於奇山異水間。水是青的,天是藍的。魚兒在水石間戲耍,船兒在急流中風行。夾岸寒樹頓生秋之氣,兩壁猿聲送輕舟萬山。泉水叮咚叮咚地響,鳥兒在林間歌唱,蟬兒在枝頭鳴叫)

  四、述美

  教師引入:同學們,隨著這位同學的導遊,我們在品味了這一份美感後,下面四人小組在一起交流感受。之後小組代表採用我讀 ,感到 或 字詞甚妙,寫出了 的模式,向全班進行交流。

  (討論、交流)

  五、體情

  教師引入: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那麼作者寓於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

  (學生如不能理解則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啟發: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六、品辭章

  教師引入:本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我們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語言功底,他還採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寫就了這篇至文?

  (學生品讀,邊讀邊圈點批註)

  1、可啟發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品味:

  ⑴ 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以奇山異水總起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 和奇山兩方面。

  ⑵ 動靜結合搖曳多姿。寫山水動靜結合而又有變化。寫水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詳寫動態略寫靜態。

  ⑶ 兼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激發人們的感受。

  ① 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視覺:風煙俱淨,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寫了一幅天清氣朗,明快秀麗的景色。從流飄蕩,任意東四,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迴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者陶醉於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閒適心情。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擬人的手法,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

  ⑷ 巧用修辭。比喻、誇張、對偶句式的運用使讀者陶醉於奇山異水之中。

  七、總結

  教師引入:這篇文章我們就學習到這裡。誰來說一說這節課學習有哪些收穫?

  (學生總結)

  八、拓讀

  教師引入:課下如有興趣再閱讀一下陶宏景的《答謝中書》,看看兩文有什麼異同。

  答謝中書

  陶宏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沈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3

  【背景】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囿於“精華”二字,強調知識接受,只注重把語法文法講深講透,而忽視了學習主體,讓同學死記硬背,教師死輸硬灌,同學生吞活剝,囫圇吞棗,使教學喪失了主體的獨立性和發明性。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發揮同學的主動性、能動性。為了改變以往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的“獨裁”地位,我在執教《與朱元思書》一課時,把翻譯原文的工作交給同學,讓他們對照課下注釋或利用輔導資料,合作翻譯原文,個別疑難詞句可留到本節課解決。

  【優秀教案】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書信體寫景小品,文字清新雋永,富有詩情畫意,便於創設情景,激發同學興趣。因此,執教此課時,我做了如下的優秀教案:調動經驗,誦讀課文——調動情感,進入情境──關注體驗,積累感悟,啟發引導,還精彩於同學。

  【教學片段】

  一、匯入情境

  同學小組交流整合預習疑難,提出疑問:

  生:我對這個句子“急湍甚箭”中的“甚”字不太理解。

  師:趕快幫幫他。

  生:我覺得根據課下注釋可理解為“比”的意思。

  生:我認為“於”字解釋為“比”。

  老師適時解答疑難,其實,“甚”在這裡可譯為“勝過、超越”。

  生:題目的意思是寫給朱元思的一封信,而文中的內容卻是寫景,這是不是不合理呢?還是另有目的。

  生:我覺得作者寫景是為抒情。

  師:很好,看來情由景生這一點你深有體會,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個探究問題,來誦讀這篇美文,身臨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誦讀體驗

  師:現在請一位同學當一當小老師,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給大家範讀一遍課文。

  同學紛紛舉手,指定一名,同學評價。

  師: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朗讀會帶給人美的享受,何況吳均在這封書信中描繪如此秀麗、壯美的景色,咱們豈能錯過,跟老師一起來讀吧!

  同學跟著我的語氣、語調、語速,帶著欣賞、陶醉的表情小聲誦讀,然後自由誦讀。

  構思: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同學創設情境的氣氛如何,直接影響著同學情緒感染的與否。

  師:根據你的學習經驗,向大家推薦一下你背誦古文的方法。

  生:可以分段背誦,化整為零。

  生:我覺得根據譯文背誦效果也很好,因為只有理解的東西記的才牢。

  生:既然文中是寫景,它是有層次的,比方本文是先總寫“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富春江景色,後分寫異水和奇山,依照這個思路背就很清楚了。

  師:所謂背無定法,但我個人比較喜歡第三種,理解文章的脈絡就很好背誦了。現在我們來想象:天空中萬里無雲,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坐在小船上,隨著江流飄蕩,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多里水路,全是奇山異水,這在天下是獨一無二的。請大家齊背第 1段。這麼美的景象作者是如何展現在我們眼前呢?

  生:這個問題我看出來了,“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了水的清澈,清的一望到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寫出了水的急。

  生:我也比較喜歡這一句,用比喻、誇張修辭,抓住水急的特點,形象地寫出了驚濤駭浪的氣勢。

  師:如此清澈、急湍的異水怎不令人神往,齊背第2段。

  生:寫山抓住了山的高峻這一特點來寫。

  師:請舉例說明。

  生:高山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四句用擬人手法突出了山峰的高而險。

  師:對語句的品味很到位,誦讀原句。

  生:我發現作者透過泉水聲、鳥鳴聲、蟬叫猿啼來寫山的美,這組美妙的聲音讓人留戀忘返。

  師:不錯,作者正是懷著對大自然的讚美、嚮往之情來描繪這美景妙音的。到此,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齊讀“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現在,我們就可以解答同學開頭的疑問,書信中的寫景目的是什麼了。

  生:我知道了,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生:身處美景忘卻俗世煩憂,放棄名利,表示了作者不追逐名利的思想。

  生:勸朱元思到大自然中來,唾棄名和利。

  師: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齊背原句。

  構思:讓同學以自身的感知為基礎,以吟誦品味為情感投入和個性理解為切入點,最終達到同學與文字、與作者的“心靈溝通”。

  師:誰自告奮勇背誦全文?很好,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兒不敢開出自身的亮色,怎麼能夠立身於爛漫的春光中呢?”你們就是美麗的花朵,敢於開放出自身的亮色!下面我們積累古代詩詞中描寫山水的名句,誰來推薦?

  生: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生: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生:山隨平野盡,江如大漠流。

  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構思:語文能力的形成必需有足夠的語言積累,從某種程度來說,教學過程就是引導同學積累的過程。

  三、作業

  本文與《三峽》作比較閱讀,找出異同和兩文相映照的句子。

  構思:在教學過程中,適時聯絡,前後關聯,比較閱讀,可以加強同學對課文的感知體驗。

  【反思】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注重傳授文言知識,同學的主體意識漸漸被淡化。本優秀教案重視誦讀對感悟文章的作用,離開了誦讀,同學就難以去直接感受、體驗文字,在誦讀中質疑、探究是解決疑難、理解課文的好方法,同學思維的火花會在誦讀中碰撞。另外,富於啟發性的問題設定、情景的創設,能充沛引發同學的想象,讓同學談自身對文字的理解。新課標中說:“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同學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案例改變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尊重同學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同學談感受,積累體驗,自主分析、感悟作品,還精彩於同學。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4

  《與朱元思書》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課,單元主題為“藉助註釋學文言”。與本單元的其他文言文相比難度較小,所以我選擇把它作為文言文單元教學的首篇,旨在給後面的文言文學習探尋一種路徑。根據本單元的“學會讀書”之“藉助註釋學文言”的主題要求,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小組合作藉助頁下注釋掃清本課的語言障礙,理解和誦讀課文;第二課時在誦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賞讀課文,體會寫景手法,品味語言精妙,藉助背景把握情感。

  以下主要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與反思:

  一、欣賞美景,誦讀美文。

  課前利用多媒體播放富春江的圖片,以圖引文,引導學生 “望景生文”,既能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又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順勢匯入集體誦讀一環節。學生們的表現很積極,可見這篇文章的背誦關突破了。

  二、品讀課文,聚焦美點。此環節具體包括三個步驟:

  1、作者是如何評價富春江的山川美景的?全文結構有什麼特點?

  2、水“異”在何處?作者怎樣細緻描繪的?(自由朗讀勾畫相關語句,讀一讀,品一品,同桌交流後全班交流。)

  3、作者從哪些角度,用了什麼方法描繪山“奇”的?(默讀課文圈點勾畫勾畫相關語句,讀一讀,品一品,同桌交流後全班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我採用任務驅動,逐層推進的方法,透過適當的點撥啟發,引導學生去品讀寫景的妙語佳句,探討寫景的方法與技巧,提高欣賞水平。透過課堂表現看,學生對於詞句的品析沒有現代文讀得透徹,來得快。因為本文從語言外在形式上沒有現代文那麼直白,雖然學生已經理解了原文,可是要讓他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凝練的文字裡讀出作者描寫的情景來,對於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

  三、研讀課文,領悟主旨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中明確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文化內涵,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所以在這一環節,我適時給學生提供資料互助,讓學生聯絡全文,結合背景資料,自己悟出作者的思想志趣,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這一環節,學生們的興趣較濃,大多學生都能就作者的志趣談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體味志趣

  推薦閱讀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指導學生誦讀體會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以一篇文章的閱讀激發一類文章的閱讀興趣,趁熱打鐵,推薦學生閱讀同一時期同一題材的文章,拓寬閱讀面,鼓勵學生進行深入的對比性閱讀,在對比中尋求異同,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五、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作業設計)

  改寫導遊詞。這一個環節旨在讓學生學有所得,更要學以致用。利用品讀中領會的寫景方法與技巧進行創作,才能真正提高,這也是閱讀教學的最終落腳點。從第二天收上來的導遊詞看,透過兩節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還是可以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與聯想進行生動介紹。

  反思:本課的教學用了兩個課時,還佔用了一節輔導時間。雖然用時較長,但學生掌握的比較紮實,我個人覺得挺踏實,當然再次回味還有諸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若要問我最大的收穫,那便是文言文教學一定要慢下來,引導學生慢慢地讀,慢慢地品,慢慢地悟,慢慢地評。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切實掌握文言基本知識,夯實文言基礎。

  2.充分利用朗讀與想象,培養文言語感,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品味寫景的妙語佳句,掌握寫景的方法與技巧,提高鑑賞與寫作能力。

  二、方法與過程目標

  掌握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方法。教會學生藉助註釋及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善於透過辨析、歸納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詞;透過交流、合作、探究等進行品讀賞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學習,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深厚底蘊,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透過反覆朗讀,掌握文言字詞,品味妙語佳句,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

  誦讀法、歸納法、討論質疑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一、在情境中,朗讀再現

  1.匯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圖片,配以悠揚的古箏曲《高山流水》,營造氣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導語:同學們,這就是名聞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麗。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動了旅程中的吳均,他在寥寥百餘字的書信中,將這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今天,我們也來讀讀這封書信,跟隨作者的筆觸,飽覽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書課題:與朱元思書吳均

  2.朗讀

  以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齊讀、範讀、聽讀等)來培養語感,初步感知內容。

  朗讀中串聯正音、節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識的疏通。可先由學生髮現、質疑、討論、總結,然後教師幫助歸納疏通。

  朗讀提示:

  (1)讀準字音黑板展示:

  縹(piǎo)碧急湍(tuān)軒(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鳶(yuān)飛戾(lì)天經綸(lún)橫柯(kē)

  (2)讀出節奏

  這篇課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還有“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應重讀“箭”和“奔”。

  (4)注意語速

  寫景散文,應放慢語速,在舒緩的語調中,展開想象,體會意境。

  二、在合作中,歸納疏通

  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藉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透過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識,並設定解答疑難和提交學習成果的環節進行歸納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分小組,由組長帶領,參考課下注釋及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

  2.劃出疑難語句,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運用歸納法,小組共同完成重點詞彙的整理,力求知新溫故。

  4.各小組提出疑難問題,全班討論解決或提交小組學習成果,全班共同分享。

  如:

  通假字:“轉”通“囀”,鳥叫聲;“反”通“返”,返回。

  一詞多義:絕天下獨絕:獨一無二百叫無絕:停止以為妙絕:極

  重點詞語:奔:飛奔的馬;負:憑藉;軒:往高處伸展;邈:往遠處伸展;經綸:籌劃……

  三、 在品讀中,質疑賞析

  閱讀中有所思考、善於發現才能學有所得,教學中應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注重品讀,透過適當的點撥啟發,引導學生去質疑、探究,品味寫景的妙語佳句,探討寫景的方法與技巧,提高欣賞水平。

  賞析寫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現力的詞彙,表現景物特徵,語言美。如“共色”、“縹碧”、“寒樹”、“軒邈”、“泠泠”、“嚶嚶”、“疏條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畫面感,能激發想象,讓人如見其景。

  (2)多角度寫景的方法。如:形、聲、色等。

  (3)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如:對偶、比喻、擬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於景。

  (5)整體佈局巧妙,結構安排得當。採用“總分”的形式結構全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板書:

  與朱元思書

  四、在創作中,拓展提高

  學有所得,更要學以致用。利用掌握的方法進行創作,才能真正提高。利用品讀中領會的寫景方法與技巧,活學活用,創作現代版的“我心中的富春江”。

  設定一個小小的遊戲:設想你是富春江的導遊,要求你用最生動、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描述富春江如畫景色,力求打動聽眾,吸引他們報名參加富春江之旅。支援人數最多者獲勝。

  五、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 導遊篇:“美麗的富春江”。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