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國小老師教育科研反思在研究中成長

國小老師教育科研反思在研究中成長

小學老師教育科研反思在研究中成長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老師教育科研反思在研究中成長,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這是一個老話題,但這個老話題還是經常有人提起,有老而彌香的意味。對於“科研興師”,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相信它,只是在日常工作中看到的行動卻很少,它更多的是出現在工作總結中。不過,就像“經典就是沒多少人做但都在喊”一樣,它確實是經典,甚至可以說是真理。

  做老師,還是應該相信一些名人名家的話的。任何一個人,沒有研究就沒有發展,也就無所謂成長。杜威早就提出要做“研究型教師”,斯騰豪斯主張“教師作為研究者”,要求教師“集服務、專業研究、專業學習於一體”。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工作能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單調乏味的義務,那麼就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道路上來。”這是說給管理者聽的,但教師能自覺地走到這條道路上來不是更好嗎?魏書生認為:教育科研能使教師發現一個新的更豐富的自我,從而也能發現一個更廣闊的教學天地,更新了,便有了新的眼力、新的觀察力、新的承受力、新的胸懷。陶行知先生說:“教員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業能力的長進,要把我們的教材教法一天長進一天”。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確指出:“發展與培養是不能給予或傳播給人。誰要享有發展與培養,必須用自己內在的活動和努力來獲得。”波斯納則是更具體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重要意義,反思是最為常見的研究行動。這些名人的語言,有的是基於經驗,有的是基於實踐,有的是基於理論,但揭示的是教師發展和成長的規律。

  教育科研的規範方式是課題研究,但課題研究不是唯一的方式,對教師成長來說,作用最大的還是經常性地對工作的不斷反思、實踐、反思,所以對自己行動的研究才是促進成長最有效的方式。那麼,教師的行動在哪裡?不可否認,最主要的是課堂,而且是發展、變化、動態的課堂。哲學家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其實,教師也不可能兩次走進同樣的一節課堂,課堂的主旨就是變化,怎樣把握課堂的變化,成為教師成長的重要標誌。真正的課堂應當是一個積極的思考王國,在這個王國裡,因為教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豐富程度,這是我們研究的礦山。鄭金洲教授說:“真實的教育實踐場景既是研究得以進行的`主要依託,同時又是發現問題的重要所在。”在每天都要經歷的課堂上,教師都有哪些真實的體驗或感受:愉快、痛苦、沉悶、苦惱、力不從心;仰或是發現了什麼?出現了什麼?遇到了什麼?經歷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忽視了什麼?遺憾了什麼?靈感了什麼?感悟了什麼......等等。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真實素材,把這些切身體會到的東西,加以思考、整理、綜合、研究、挖掘、總結、提升,進而最佳化課堂,最佳化自己,這不正是科研所追求的研究價值取向嗎?其實,人最可怕的是習慣於司空見慣的事情,對身邊“經常性”的事件無動於衷,我們不能像波拉德說的那樣“都是自己思想的奴隸”,每天都“重複昨天的故事”,退休時總結自己“三十年如一日”。這才是當教師的悲劇。

  教師不能把研究看得很高,看得很神秘。有人說:研究是一種生活,也有人說:研究是一種狀態,這都是很有道理的。研究可以先從記或寫開始,寫就是記錄,記錄教學生活中的“一盞一盞的燈”。對我們而言,記錄恐怕是最基本最容易的一項技能,最重要是看能否形成經常性的行為,就是說容易達到,貴在堅持。其實,記錄就是研究,記錄的過程伴有你的思維和創造,不僅是思考的過程,也是提升的過程。朱永新讚賞記錄“實際上是超我與本我的對話,是超我對本我的監督。”並告誡“中小學搞教育科研,就是應該記錄自己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開始的,把這一串的‘珍珠’串起來,那就是一條非常美麗的項鍊。”擁有了這個項鍊,也就美麗了自己的事業。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就是因為記錄自己孩子的成長而開始成為專家的。所以,生命要留下“痕跡”,就要教海中去“拾貝”。教學日誌、教學案例、教育敘事、教育課例、隨筆、反思、札記,甚至感言、感動、感悟,或一篇一篇,或一段一段,或一句一句,都可以成為教師生命中的明珠,點亮未來的前程。

  有人說: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模式,這道出的是一個真諦。研究不僅僅是解決了什麼問題,取得了什麼顯性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研究能喚醒專業意識,助推思維的發展,提升思維的品質。發展的思維會使你看到別緻的風景,成就不同凡響的自己。誠然,研究不一定能使自己超越別人,但一定能超越自己,讓自己變得“高階、大氣、上檔次”,豈不是一種成長的幸福?

【國小老師教育科研反思在研究中成長】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