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國小數學教材《7乘法口訣》評課稿

國小數學教材《7乘法口訣》評課稿

小學數學教材《7乘法口訣》評課稿

小學數學教材《7乘法口訣》評課稿1

  本節課的教學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合理運用教學方法,發揮學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知識遷移作用,引導學生自我完成對7的乘法口訣的探究、編制,在初步經歷觀察、嘗試、操作、交流等活動中形成相關的活動經驗,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課堂上教師善於營造溫馨、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紮實有效。教師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體驗了成功的快樂。歸納起來本節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透過創設“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童話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根據小矮人氣球上數字的規律,接著寫出後面氣球上的數,這樣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訣所有得數,分散了後面的教學難點,同時學生髮現這些數字在用幾個幾來表示時都與數字7有關係,從而順利地引入新課,也使學生在課的一開始就積極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在綜合應用中還創設了“玩轉盤”的遊戲情境,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2、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在課堂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訣,讓學生根據數字和編口訣的經驗獨立編口訣。學生利用舊知遷移進行新知的學習,而且教師在上一環節已為學生搭建了腳手架,根據口訣的得數學生很快就編出7的乘法口訣,然後進行小組交流,利用集體的智慧,寫出所編寫的口訣,從後面口訣的彙報可以看出教師這一環節的編排是非常成功的,學生主動去獲取新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並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接著教師在學生掌握7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觀察比較各句口訣的之間有什麼聯絡?讓學生交流討論理清口訣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溝通口訣之間的聯絡,並說說哪些口訣比較好記,使學生明白即使忘記了哪一句口訣,也是可以憑藉他們之間的關係,找出結果。在記憶口訣時教師緊密聯絡學生實際情況,從學生中來,回到學生中去,使口訣的記憶充滿挑戰和快樂。整個學習過程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學習是快樂的。

  3、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不僅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數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小學數學教材《7乘法口訣》評課稿2

  乘法口訣是熟練計算的基礎,也是我國古老而特有的計算教學方法之一。研究表明,乘法口訣朗朗上口,簡潔明瞭,對提高兒童的記憶能力有一定作用。“7”的乘法口訣教學是口訣教學的後一階段,學生學習時已有相當的口訣基礎,楊紅萍老師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並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故事情境和生活場景,讓學生學習口訣深得其趣,學有所用。

  課前用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故事匯入,學生都耳熟能詳,一下子就將問題引到本課的學習重點上來。透過對7、14、21這三個有序排列數字的觀察,學生髮現了規律,至少得知了兩點資訊,一是跟“7”有關,二是再往後排應該是“28,35,……”此後老師的思路是這樣的:先說這一列數字是由幾個“7”構成的,再讓學生根據數中有幾個“7”來寫不同的算式,然後由算式讓學生自編“7”的乘法口訣。這一過程緊湊自然,尤其是讓學生自編口訣的過程,留下了足夠的'思考時間,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在編口訣的過程中得到強化。

  口訣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先讓學生熟練地記住口訣,然後才是用好口訣。楊老師怎麼落實這一目標的呢?她在學生自編以後,再同桌交流,然後在黑板上展示出了同學們得出的口訣,說:“看,同學們的勞動成果,一起自豪地讀一讀!”給學生充分接觸口訣、深入口訣學習的機會,還給了學生強烈的學習信心。

  寫完了,讀過了,再來觀察一下,“7”的乘法口訣有什麼規律呢?第三個同學的規律是:第三排只有第一句是“得”,其它都是數字。師乘勢引出數字之間的規律。瞭解了規律之後,學生的記憶興趣更強烈了,這時老師再讓學生自由讀記,並在四人小組裡背一背,然後再在班內指名背,背過了之後再交流哪句最好記。這些環節看似繁瑣,卻十分細膩;看似平淡,卻體現重點。學生在口訣記憶的過程中有自主探究,有個性張揚,有活動體驗,有情感交流。

  在課堂練習的選擇上,楊老師也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注重與其它學科的聯結,如語文課本中的七言古詩有多少個字,《西遊記》裡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練了多少天;科學課本中人的各個成長時期是多少歲,3個七星瓢蟲背上有多少個黑點;生活中常見的鋼琴上的白鍵有多少個,七巧板拼的圖案用了多少塊板等等,這些層次分明的練習,將本課學習的知識反覆實踐,不斷強化,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讓學生對數字“7”有了很深的體驗,以至於學生的交流生活中的數字“7”時,都想到了“一個星期有7天”等。

  還有,本節課以童話故事匯入,再以同題材的編兒歌遊戲結束,既是對情境的二次利用,也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自我總結。

  不過,在聽課時翻開學生的課本,看到書上有這樣的練習:6個7比5個7多(),比7個7少(),個人認為這樣的練習可以起到鍛鍊學生思維的能力,應該在課堂上讓學生試試。另外,楊老師注意了課堂教學中的強化藝術,如袁汝俊在其他同學發言時坐姿很端正,楊老師表揚道:“看袁汝俊同學的坐姿多好看,老師就喜歡他。”這種課堂強化策略,對於老師課堂教學的組織與紀律的管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家不妨一試。

【國小數學教材《7乘法口訣》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