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詩歌都很熟悉吧,詩歌語言言簡義豐,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你知道什麼樣的詩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詩歌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代詩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識記作者、作品;

  2、有感情地背誦詩文;

  3、深刻理解詩歌內容與情感。

  教學重點:

  領悟詩人寄寓的豪邁情感。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學習課本中的四首古詩,它們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登山望海,賞花觀鳥,詠春悲秋。我們學習這些詩歌時候要注意多朗讀,朗讀時要讀準字音和節奏,現在先學習第一首《觀滄海》

  二、檢查預習

  1、《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為“三曹”。代表作有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

  2、從《觀滄海》一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詩。(四言絕句)

  三、作者簡介(將課本下面註釋有的划起來)

  四、寫作背景(PPT展現)

  這首詩作於漢獻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烏桓族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的話,他就可以一統天下了!

  五、詩歌朗讀(朗讀指導)

  1、聽錄音,把生字詞標記注音,注意朗讀的節奏、情感的變化。

  2、生字詞注音之後,全班齊讀。

  六、疏通文意,解釋關鍵字詞

  1、滄:蒼蒼茫茫,這裡指廣闊遼遠,看不見邊際的大海;

  2、臨:到達;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詞,多麼;

  5、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6、竦峙:高聳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風蕭瑟:秋風吹動草木發出的悲涼的聲音。蕭瑟:樹葉被風吹動的聲音。

  (讓生回答,全班齊讀)

  譯文:

  向東來到碣石山,並來觀賞這廣闊無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搖盪,山島高高挺立。

  島上樹木鬱鬱蔥蔥,百草豐美茂盛。

  秋風瑟瑟吹來,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執行不息,好像在海濤中執行。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在海濤中閃爍發亮。

  真是好極了,用這首詩歌來表達我的感受吧。

  (全班齊讀譯文)

  七、詩歌品析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第一句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內容都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一句主要寫了“觀海的地點和目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景的?哪些是想象?

  明確:全詩共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敘事,交代了觀海地點和目的,直陳其事,“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湧起):描寫了大海的景象和山島景象。——實景

  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總寫全景,大海和山島的景象;

  (2)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句“山島竦峙”展開的;

  (3)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驚濤拍岸。

  第三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體現了作者的氣概。——虛景。是作者想象出來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的,與詩的內容無關。

  八、詩意理解,寫作特點

  1、本詩借景抒情,詩人以洗練的筆法,神奇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2、借景抒情,託物言志。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九、複習總結

  《次北固山下》

  教學用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觀滄海》讓我們感受到了曹操的豪邁情懷,現在我們一起去體會另一位詩人的濃濃鄉思。

  二、預讀檢查

  《全唐詩》、王灣、唐、五、律

  三、寫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於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陽,旅於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裡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是寫鄉愁的。

  四、聽錄音朗讀(注意節奏)

  (齊讀全詩)

  五、詩句詳解

  漫漫的旅途遠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綠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漲滿之時,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一帆高掛。

  夜將盡未盡的時候,一輪紅日從海上升起,江上早春,舊年未過,新年已到。

  家信已經傳達到了哪裡呢?希望北歸的大雁幫我將家信捎回家鄉。

  (逐步引導生翻譯,全班齊讀原詩和譯文)

  六、思考回答問題

  1、詩中描寫了什麼時節的哪些景物?表現出什麼特點?

  2、從這首詩中你可以看出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句詩可以看出?

  3、為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七、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蘊含的哲理:

  (1)紅日驅走黑暗——————樂觀向上

  (2)春意驅走寒冷—————樂觀積極

  (3)新舊事物更替——————體現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

  八、主旨

  詩中詩人即景抒情,細緻地描繪了長江中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抒發了旅途中的思鄉之情。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2

  一、詩歌常識

  (一)古詩的分類

  古典詩歌有古體詩(又名古詩、古風)、近體詩(又名今體詩、格律詩)、詞(又名詩餘、長短句、曲詞、曲子詞)、曲等幾種不同形式。

  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數不定(指雜言),不講對仗,押韻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於《詩經》)、五言古詩(成熟於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於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體詩鼎盛於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它有絕句和律詩兩種型別,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詞鼎盛於宋代,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曲鼎盛於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二)詩、詞、曲的有關知識

  ①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二者的主要區別是:近體詩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格律詩,古體詩則不講格律,唐代以前的詩歌都是古體詩。

  ②律詩和絕句(又叫截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句數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首聯和尾聯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詩歌體裁,三者無嚴格區別。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④樂府和新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新樂府創於初唐。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白居易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

  ⑤題目和詞牌

  題目和詞牌的區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體現,詞牌是一首詞的曲調名稱。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題目,揭示該詞是一首抒懷詞,地點是“赤壁”。詞必須有詞牌,但不一定有題目。分成兩段的詞上段稱為“上闕”(或“上片”),下段稱為“下闕”(或“下片”)(“闕”是樂曲終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時代興起的,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和樂演奏的歌曲。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數是合一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一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數不定,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須同一宮調,有首有尾,一韻到底;結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定。

  ⑦元雜劇

  雜劇是宋金時期在諸宮調等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結合起來的戲曲藝術形式。在結構上一般每本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時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如《竇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作出的規定;“唱”就是唱詞;“白”是賓白,賓白分為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揹著別的人物自敘心理)、帶白(唱詞中的插話)。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淨,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醜,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婦女的稱卜兒。

  二、中國古代詩歌流派

  1.山水田園詩派。以描寫恬靜悠然的自然風光為主,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歌詠,或流露不願同流合汙的情緒,或表現隱逸避世的消極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晉代的陶淵明、謝靈運和唐代的王維、孟浩然等。

  2.邊塞詩派。以邊塞生活、戰爭為題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王之渙、王翰、崔顥等。

  3.豪放派。宋代詞壇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詞中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詞人以蘇軾、辛棄疾為主,代表作品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婉約派。宋代詞壇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詞中抒發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鬆活潑,或深沉幽怨,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於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國古代詩人作品

  (一)春秋時代

  l.《詩經》本只稱《詩》,後又以“詩三百”為代稱,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了從周初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開創我國文學現實主義傳統,列為“五經”之一。

  2.屈原,名平。我國第一個愛國主義、浪漫主義詩人,開創楚辭新詩體,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為《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西漢劉向編成《楚辭》一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因具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故稱“楚辭”,後世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騷體”。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傳統《離騷》和《詩經》中的國風並稱“風騷”,成為“文學”的代名詞。

  (二)兩漢

  3.樂府,主要作品為《陌上桑》《長歌行》《上邪》《十五從軍徵》《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

  4.曹操,“三曹”之首。主要作品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龜雖壽》《短歌行》《觀滄海》等。屬樂府歌辭。開創“建安風骨”新風。

  5.曹植,字子建,封陳王,諡思,後稱陳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白馬篇》《七步詩》《洛神賦》。

  6.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諡靖節,我國第一位傑出的田園詩人。有《陶淵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等。

  7.北朝樂府。主要作品有《木蘭詩》《敕勒歌》《折揚柳歌辭》都被收入《樂府詩集》,其中《木蘭詩》為“樂府雙璧”之一。

  (四)唐

  8.王勃,字子安,“初唐四傑”之一(另三位是駱賓王、盧照鄰、楊炯)。主要作品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閣序》最有名。他在“四傑”中成就最高。

  9.王之渙,主要作品為《涼州詞》《登鶴雀樓》。絕句《涼州詞》被譽為“唐代絕句壓卷之作”。屬邊塞詩派。

  10.孟浩然,唐代第一個大量寫山水詩的人,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主要作品為《過故人莊》《春曉》等。

  11.王昌齡,世稱王龍標,七絕聖手。主要作品為《出塞》《從軍行》,善邊塞詩。

  12.王維,字摩潔,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詩人兼畫家。與孟浩然同為盛唐田園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為《送元二使安西》《相思》《觀獵》《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蘇軾贊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13.高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主要作品為《燕歌行》《別董大》等。

  14.李白,字太白,別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與杜甫並稱“李杜”。主要作品為《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望天門山》《秋浦歌》等,屬浪漫主義豪放派,古典詩歌藝術的高蜂。韓愈稱讚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15.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拾遺、杜工部。與李白齊名,人稱“詩聖”。主要作品為《兵車行》《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結為《杜工部集》。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被稱為“詩史”。

  17.岑參,邊塞詩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為《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等。

  18.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與元稹合稱“元白”。主要作品為《秦中吟》《新樂府》(包括《賣炭翁》等)《長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者。

  19.李賀,字長吉。主要作品為《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等。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詞瑰麗,有浪漫主義色彩,風格獨特。被稱為“詩鬼”。

  24.杜牧,字牧之,別稱小杜,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主要作品為《阿房宮賦》《江南春絕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

  20.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主要作品為《錦瑟》《無題》等。詩多以愛情為題材,纏綿秀麗,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

  21.李煜,字重光,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李後主。主要作品為《虞美人》《相見歡》《浪淘沙令》等。

  (五)宋

  22.范仲淹,字希文,諡文正。主要作品為《蘇幕遮》《漁家傲》等,屬豪放派。

  23.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別稱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為《雨霖鈴》《八聲甘州》等。

  24.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諡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偉大的文人。開創了豪放詞派。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

  25.李清照,號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夢令》《聲聲慢》等,結為《漱玉詞》古代最重要的女詩人,宋代婉約詞派中成就最高者。

  26.陸游,字務觀,號放翁。人稱“小李白”。主要作品為《書憤》《示兒》《釵頭鳳》等。結為《劍南詩稿》《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中國古代最高產的詩人(有詩9000多首)。

  27.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與蘇拭並稱“蘇辛”。主要作品為《稼軒長短句》,名篇有《摸魚兒》《永遇樂》《清平樂》等。繼承並發展了蘇軾的豪放詞風,開拓了詞的表現範圍。

  28.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主要作品為《白石道人歌曲》,《揚州慢》等出於此。

  (六)元

  29.關漢卿,名一齋,號已齋叟。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並稱“元曲四大家”。我國古代第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為《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

  30.王實甫,主要作品為《西廂記》,元代劇本中最長的一部(21折),也是元劇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31.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為雜劇《漢宮秋》,散曲《天淨沙秋思》等,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之一。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3

 

  一、整體把握

  1、教材解讀

  本單元主要從形與神的角度欣賞古代散文。散文之“散”,表現了自然從容、姿態橫生之美,並沒有刻意安排的痕跡,而內中自有很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要細細體味。

  2、目標定位

  (1)認識古代散文在形與祥關係上“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

  (2)運用的要鉤玄和因聲求氣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脈和情感,體會古代散文中的邏輯性和抒情性。

  (3)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散文的邏輯性和抒情性,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脈絡,練習歸納各個段落的主要內容,列出提綱,體會段與段之間的聯絡,這樣才能理清全文的結構。

  3、教學建議

  本單元的教學可從“賞析指導”部分切入,圍繞“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把握形與神的關係,探究文學名篇藝術上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可用8課時,具體安排如下:

  (1)《六國論》《伶官傳序》《祭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覆誦讀的名篇,切不可只把疏通詞句作為教學重點而忽略了對這些文章的品讀。還可以分別進行一些適當的拓展延伸。可分別2課時完成。

  (2)《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的結構看似閒散隨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內容就不難發現,從闡述繪畫主張,到追憶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後說明寫作的緣由,文章始終都是以畫竹及蘇、文二人的情誼為中心點的。可用1課時完成。

  (3)推薦作品《獄中雜記》《陶庵夢憶序》可合用1課時完成。

  (4)注重比較閱讀。可以在比較中有更多的發現和感悟,體味作者的感情。為了便於學生理解,教師可以補充一些背景知識,如韓愈、歐陽修、“三蘇”等作家的一些情況。

  二、專題研究

  新教材在文言教學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課後練習設計中可明顯看出來。根據課標的要求,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可做如下安排:

  1、《六國論》是一篇史論,可確定這樣的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掌握文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採用對比逐層論證的方法。

  (3)瞭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理解六國滅亡的歷史教訓。

  “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於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這種文體的特點。作者十分關心政治,本文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麼時弊?他在文中怎樣透過評史來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些主張有什麼進步性和侷限性?這是學習時要注意的。

  首先,採用“立片言以居要”的方法,把六國滅亡原因集中到“弊在賂秦”這一中心論點上,至於為什麼要“賂秦”,作者則地到最後才說出了最要緊的一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其次,從佈局上看,本文是從論史逐步轉向論策的。因此文章先肯定燕、趙的“遠略”,接著又批評了他們的錯策。循此繼進,作者又為六國設想出總體的戰略,這樣總體的戰略設想是為後文“不賂而勝之”一語作鋪墊的,也是針對北宋朝廷說的。這種寫法就叫做“借古諷今”。

  第三,本文的論證語言除氣勢俊偉、古勁簡練外,還表現在論說語言的準確性與分寸感上,設問、對比、排比句式的運用恰到好處。

  第四,本文是名篇,最好要求學生背誦全文,可採用誦讀法,疏通文句;教師還要講述一點必要的史實,用來撥疑解惑。還可運用比較閱讀法,在程度較好的班級印發蘇轍、李楨的同題文章《六國論》全文或片段,擴充套件閱讀面,並作比較閱讀指導,以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2、《伶官傳序》是歐陽作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文章開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論點,之後引史論史,在敘事中融入自己的議論分析,對史實進行評論,從中總結歷史教訓,以古諷今。

  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於凱旋,表明“成則由人”的道理。然後寫莊宗大功告成之後不思進取,寵信伶官,國家由盛而衰,最終眾叛親離,被亂箭射死的慘狀,證明“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筆酣暢,波瀾起伏,引人深思。

  教學中應注意:

  (1)瞭解史論的一般特點,學習根據史料提煉出觀點的方法;

  (2)體會作者感悟,透過反覆誦讀,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掌握文中出現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特殊句式;

  (3)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字字含淚,句句動情的抒情散文,也是一篇祭文,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絕。古時候寫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內容多為對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讚頌,形式多為駢文或四言韻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這一常規,主旨不在於稱頌死者,而在於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透過對家常瑣事的記敘,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係,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

  本文主要運用的藝術手法有:

  (1)破駢為散,自由多變的形式。或散或偶,或長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後人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後世祭弔名作如歐陽修《瀧岡阡表》、李商隱的《祭小侄婦寄文》、袁枚的《祭妹文》等都受其影響。

  (2)語言樸素自然,不事雕飾。《古文觀止》評此文:“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韓愈寫這篇祭文,傾吐了自己的真情,邊訴邊泣,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筆隨,字字句句皆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毫無雕飾之痕跡。

  4、《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是一篇文藝隨筆,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記人散文。

  本文以抒情為主,兼具敘事和說理。文章總結文與可的繪畫理論,陳述自己對“藝”與“道”的密切關係。又透過敘述文與可的軼事和二人間的交往,表現了他的品德、個性,因舊誼深厚,故睹物思人,傳遞出對文與可的深切懷念之情。

  三、練習題設計

  (一)積累和運用

  1、韓愈是        的倡導者。他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提出       的文學主張,其散文與柳宗元齊名,並稱“韓柳”,他是          之首。代表作有      、          等。

  2、中國文學史上往往有作家並稱的現象,如“三曹”是指   、   、   ;“初唐四傑”是指   、   、   、   ;“三蘇”是指  、  、   。

  3、寫出下列空缺的文句。

  (1)以賂秦之地,       ,      ,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

  (2)《書》曰:“滿招損,謙得益。”        ,       ,自然之理也。

  (3)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以趨於亡。    !

  (4)嗚呼!汝病吾不知時,       ,       ,歿不得撫汝以盡哀,窆不臨其穴。

  4、下列有關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國論》和《過秦論》的“論”都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

  C、蘇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蘇洵的書齋名。

  D、《六國論》的中心句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5、分別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

  ①思厥先祖父       古義:      今義:     

  ②至於顛覆        古義:      今義:     

  ③可謂智力孤危      古義:      今義:     

  ④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古義:      今義:     

  (二)能力與拓展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輟:停止,這裡指離開;就:就職上任)

  B、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旦暮:早晚;戚:憂傷)

  C、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具:全部;羞:同“饈”)

  D、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尤:怨恨)

  2、選出與例句加點字活用現象不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倉皇東出。

  A、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B、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C、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D、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3、下邊的短文選自蘇轍的《六國論》,在見解與風格上,與其父蘇洵互有同異,讀後請作答。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如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於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1)兩篇《六國論》都論及了六國破滅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觀點不盡相同,表現在哪裡?

  蘇洵認為:                             

  蘇轍認為:                             

  (2)比較兩篇文章,哪一篇見解更為精到?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4、你學了《伶官傳序》這篇課文以後,從莊宗這一史實和歐陽修的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麼樣的啟發?在你生活的周圍,有沒有“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而導致身敗名裂的例子?

  【參考答案】

  (一)積累和運用 

  1、古文運動 唯陳言之務去 唐宋八大家 《馬說》《師說》

  2、曹操 曹丕 曹植;王勃 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蘇洵 蘇軾 蘇轍

  3、(1)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 (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3)日削月割,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4)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

  4、C

  5、①祖輩父輩;爺爺。 ②到了……地步;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提一事。 ③智謀力量;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舊事,先例;真實的或虛構的用作講述物件的事。

  (二)能力與拓展

  1、C 2、D 3、(1)蘇洵認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於賂秦;蘇轍則認為山東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互相殘殺,從而導致了最後的滅亡。(2)蘇洵文章在於借議論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是放棄鬥爭,屈從暴秦這一事實,以表達他翔時務彈劾當局的高尚情懷;而蘇轍則立足六國“不知天下之勢”這一點,從戰略上進行思路詳明的辯論,意有超越前人之處。(3)①用四個無戰事的國家去幫助面臨敵寇的韓國、魏國,使他們沒有顧及東邊的憂慮,而能為天下挺身而出抵擋秦軍。②不知道這樣,卻貪圖戰場上獲得一點點土地的好處,背棄盟約,自相屠殺,秦兵還沒出現,可是天下的諸侯已經自己受困了。4、啟發:①小事不小;②玩物喪志;③事在人為;④以古為鏡(事例略)。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4

  教學要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

  3、學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把握文中對比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2、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背誦《湘夫人》匯入新課 

  二、結合之前的詩歌學習,歸納鑑賞詩歌的一般步驟。

  1、讀懂大意;

  2、知人論詩;

  3、領悟情感;

  4、賞析技巧

  三、欣賞詩歌

  (一)讀懂大意

  明確體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1、讀懂大意之體裁:聯想比較學過的詩歌體裁和樂府古詩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2、讀懂大意之讀音、節奏;

  3、同位合作,根據大意試背誦

  (二)知人論詩

  1、就全詩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詩談一談自己的理解,並透過朗讀體現自己的理解。

  2、示範誦讀,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

  ①交流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補充時代背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②領悟詩歌主旨:

  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是怎樣的難?

  鍾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後又似乎“不認命”,最後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說明了什麼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麼?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麼樣的門第就有什麼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裡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鬱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鬱了。

  ④ 第七、八句寫出了什麼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繫於對世事的感慨,心並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於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悽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複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四、拓展:讀出蒐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五、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

  抨擊悲憤無奈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並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反覆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反覆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想、想像法。這四首詩語言優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預習:

  1、給生字注音。(10個以上)

  2、試讀課文。(3次以上)

  3、劃分各首詩歌的朗讀節奏。

  4、瞭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釋題目的含義。

  (2)簡介作者和作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觀滄海》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作品簡介

  題目《觀滄海》中,“觀”的意思是“遠望、眺望”,滄海:大海,這裡指渤海。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四言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教師範讀,要求字正腔圓,感情飽滿。(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3、整體感知課文

  ①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補充內容:

  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難點點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執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重點提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動靜結合,描寫大海全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描寫靜景,表現了島上的勃勃生機;“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描寫動景,表現了大海的磅礴氣勢。

  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裡”):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執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主題:本詩作者描寫了大海的壯麗景色,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抱負。

  難點點撥:說說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當時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紡一北方,如果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就可以實現蕩平宇內,一統天下的宏偉目標了。)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表現自己的偉大抱負,闊大的胸襟。

  5、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裡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6、背誦全詩、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題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介紹律詩的有關知識:

  律詩共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

  押韻,每聯的尾字押韻。押韻的字叫韻腳。

  頷聯、頸聯一定是對偶句。

  3、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4、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a、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5、背誦全詩、

  四、佈置作業

  默寫詩歌《觀滄海》和《次北固山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錢塘湖春行》、《天淨沙秋思》

  一、《錢塘湖春行》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從詩的體裁看,《錢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有時也可以這樣劃分:××/××/×××。如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3、合作探究

  (1)從《錢塘湖春行》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寫的是初春景象?

  如:“水面初平”、“爭暖樹”、“啄春泥”、“沒馬蹄”。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歸納主題。

  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3)詩中“幾處”“誰家”用得極有分寸,換作“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效果。聯絡全詩,說說為什麼。

  “幾處”“誰家”照應“早鶯”“新燕”,準確地反映了初春時景物的特點,也表達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換作換作“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4、背誦全詩。

  二、《天淨沙 秋思》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馬致遠:元代著名戲曲作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代四大戲曲作家。

  從詩歌的體裁看,《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淨沙”是曲牌名,相當於可以填詞歌唱的樂譜;“秋思”是題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馬致遠的散曲,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為有名,被譽之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劃分這首散曲的誦讀節奏。

  提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3、合作探究

  (1)《天淨沙秋思》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都是悽清、悲涼、感傷之景。

  點撥:“小橋流水人家”是以樂景反襯哀景,“小橋流水人家”雖好卻不是自己的家鄉,有家歸不得,更加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哪句可以作為點睛之筆,道出了遊子的情懷?

  斷腸人在天涯。

  提示: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

  (3)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歸納主題。

  透過悽清、悲涼、感傷的秋景描寫,表現羈旅遊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4)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數150字左右。

  深秋,夕陽西下。古道上,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正踽踽獨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馬。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將要歸巢的烏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看到溪水流經的幾戶人家,炊煙裊裊,充滿幸福溫馨,而他此刻卻有家難歸,眼看太陽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處?獨自承受長夜漫漫,怎麼能不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背誦全詩、

  三、佈置作業

  1、默寫詩歌《錢塘湖春行》、《天淨沙秋思》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6

  第二課時

  課時要點:

  如何鑑賞古代詩詩歌的形象

  鑑賞古代詩歌的形象是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考生古詩文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謂形象,就是詩人在作品中藉以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是詩人形象思維的產物。

  一、“詩中賞畫”——看畫面形、色、動、靜,欣賞詩的畫面美

  古代許多寫景詩多具有“詩中有畫”的特徵。欣賞詩的畫面美,主要從四方面著手:一是物象的組合方式;二是畫面色彩;三是動態;四是靜態。例如下面的兩首詩: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鳥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詩裡寫了江山、花鳥、燕子、鴛鴦,四種景物構成一幅畫面,顯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種景物並列組合,構成上下對偶兩聯。上聯寫遠景,下聯寫近景;上聯景物較闊大,較概括,下聯景物較特出、較具體。遠與近相生,概括與具體結合,構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圖。濃豔的畫面色彩,諧調的畫面組合,相宜的動靜描繪,渲染出濃濃春意,觀之令人賞心悅目。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裡寫黃鸝近景,白鷺遠景,千秋雪遠景,萬里船近景。上聯黃、翠、白、青,用了四種顏色,色彩鮮明。這樣,就景物的遠近和各種色彩構成畫面。千秋雪顯得時間的永恆,萬里船顯得空間的廣闊。畫面色彩的豐富鮮明,境界的闊大,不僅給人以畫面美感,更促人深遠的聯想。

  二、“畫中品詩”——由形象畫面的色調,把握詩人的情感思想

  讀一首詩,首先看它描寫了什麼形象,它呈現一種怎樣的色調,並由此推及其內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淒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例如下的兩首詩: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前兩句直抒胸臆贊秋,一反傳統悲秋題材。後兩句描寫白鶴衝雲,晴空碧霄等形象畫面,境界闊大,色彩明麗,情調高昂。如果說那排雲直上的白鶴是詩人奮發進取形象的寫照,那麼,晴朗的秋空正是詩人寬廣胸懷、樂觀向上精神的外現。

  贈別

  杜牧

  多情卻是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此詩寫離筵寡歡場面。一二句敘今昔:以前歡聚多情,而今別去,轉覺無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蠟燭垂淚的外在形象,暗寫離人流淚的內在形象,內與外是統一的。這種形象化的表情達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聯想到離人一往情深,難捨難分之態。

  在這兩首詩中,“排雲白鶴”與“蠟燭垂淚”形象,二者色調截然不同,前者是奮發向上的,後者是傷感愁苦的。所以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內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畫面是基礎,把握情感是關鍵,考生鑑賞詩歌形象時,要特別注意這兩個環節。

  三、組合意象,探究內涵(注意粗知簡煉的人和事,特別是參與人活動的情節)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在情思的統一,是主觀心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的融合與表現;是一首詩的構成單位,是詩歌構思核心。

  1、藉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感與自然客觀物象融合的整體(“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龍》)。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藉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析:明月、風燈、宿鷺、跳魚等意象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清幽、靜謐的意境。

  2、藉助意象,體味情感。

  例: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析:墜落的夕陽、無聲的落花、尋舊壘的歸燕几個意象,可體會到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抒寫對人事變遷的無比惆悵之情。就其不變者而言,天氣、亭臺閣與去年毫無二致;就其變者而言,夕陽雖美好,但終究要沉沒。好鳥相鳴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卻無情。詞人在好鳥嬌花中嘆人生的雖美好,終將消亡。但“似曾相識燕歸來”寓意著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辛棄疾抗金收復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白居易政績斐然的愉快心情)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常見的語言風格型別

  2、能透過典型的語言風格類題目,歸納該類題型的命題特點和解題策略

  3、透過解題和擬題訓練,掌握該類題型的解題方法

  二、教學過程

  鑑賞詩歌的語言即品味語言,主要是把握其運用語言的藝術,常見的考查型別有兩種。一是把握詩歌語言的風格特點。二是煉字,即領會詩歌字詞運用的準確、鮮明、生動、雋永。

  一)瞭解常見的語言特色和風格

  古代詩歌語言的風格特色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樸。有的詩絢麗多彩,有的詩卻質樸無華。有的詩語言明朗,有的卻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詩平易近人,有的卻險怪奇特。體會其風格特色,就是要體會語言的美,體會其內蘊。

  1、常見的概述語言特色風格的詞語

  清新、樸素、平實、華麗、絢麗、幽默、詼諧、莊重、簡約、簡潔、精練、精當、生動、凝練、洗練、含蓄、明快、通俗、口語化、明白如話、豪放、雄奇、直率、婉約、婉轉、風趣、工麗、蒼涼雄健、委婉蘊藉、飄逸灑脫、蒼涼悲壯、自然流暢、沉鬱頓挫、清新典雅、婉約悽切、新鮮活潑、氣勢磅礴、奇特新穎等。

  2、常見語言特色風格例析

  1)清新。特點: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園詩人,如陶淵明,王維,孟浩然。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平淡。特點: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3)絢麗。特點:有富麗的辭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觀山水圖》“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4)雄奇:氣勢雄偉,立意奇特。如李賀《夢天》中的“遙看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是說九州小的象九個煙點,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諷刺:在詩中多指詼諧、風趣或辛辣的筆調和趣味。如“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章碣《焚書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7)沉鬱頓挫。特點: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如杜甫、辛棄疾、陸游等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著凝重深沉的憂鬱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詩律和鏗鏘的音韻。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8)悲慨: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於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鬱結,憤慨不平。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不同題材詩歌的語言風格:邊塞詩:悲涼慷慨;諷喻詩:沉鬱激憤;詠史詩:雄渾壯闊;田園詩:恬淡寧謐;山水詩:清新優美;宮廷詩:纏綿宛轉等。

  4、唐宋主要詩人的語言風格特點:王勃:勁健婉暢;韓愈:古樸奇險;陳子昂:古樸雄渾;柳宗元:明淨幽峭;高適:蒼涼高壯;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參:雄奇瑰麗;元稹:精警淺切;王昌齡:自然雄渾;劉禹錫:清新豪麗;王之渙:清朗雄健;李賀:奇詭璀燦:孟浩然:閒靜淡遠;杜牧:俊爽明麗;王維:恬淡優美;李商隱:幽婉典麗;李白:飄逸豪放;溫庭筠:精巧豔麗;杜甫:沉鬱頓挫;李煜:悽婉柔麗;梅堯臣:樸素平淡;歐陽修:清新疏暢;王安石:遒勁峭拔;晏殊:閒雅婉麗;柳永:傷感纏綿;蘇軾:豪放曠達;秦觀:清麗典雅;黃庭堅:瘦硬新奇;陸游:雄放流暢;李清照:悽婉清麗;姜夔:峭拔雅麗;辛棄疾:沉鬱豪放。

  二)高考真題示例

  1、20xx【北京卷】12、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③題。(10分)

  西江月黃陵廟(又題阻風三峰下)張孝祥①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③岳陽樓上。

  注:①張孝祥:南宋初詞人。這首詞,因船行洞庭湖畔黃陵廟下為風浪所阻而作。作者與友人信中提到:“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②波神:水神。③準擬:準定。

  問題:②這首詞的風格與宋代哪兩位詞人比較接近?這種風格的詞人屬於哪一流派?

  答案:②蘇軾、辛棄疾。豪放派。

  2、20xx【重慶卷】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雞漫志》評王觀詞是“新麗處與輕狂處皆足驚人”。這首詞“新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2)修辭巧妙,用語綺麗,如“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送春歸”“和春住”。想象別緻,意蘊生動,如“眉眼盈盈處”“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3、20xx【北京卷】12、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③題。(10分)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顧炎武①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註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

  問題:③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徵,並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1)風格特徵:沉鬱悲愴或深沉凝重。(2)簡要分析:這首詩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融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鬱、凝重的風格。(意思接近即可)

  4、20xx【浙江卷】16.閱讀下面三篇作品,然後回答問題。(6分)

  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人月圓(金)吳激①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溼,同是天涯。

  [中呂]山坡羊燕子(元)趙善慶

  來時春社,去時秋社②,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③,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注]①北宋亡後,吳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會上,偶遇流落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時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分別稱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樣子。

  問題:(2)請簡要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4分)

  【答案】(2)①劉詩今昔對照,寓情於景;含蓄深沉,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②吳詞剪裁唐人詩句抒亡國隱痛;溫婉悲涼,凸顯婉約詞的正宗風韻。③趙曲以議論作結,點破興亡;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

  三)命題探究及解題對策

  1、鑑賞語言風格的題型有何特點?

  1)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

  3)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此題有時要結合煉字或句式等特點來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樣的?

  1)用一兩個詞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結合有關詩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實戰演練

  1、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新晴野望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1)請翻譯這一首詩

  2)這首詩歌的語言與陶淵明《歸園田居》的語言都有的特色。答:平淡質樸。

  2、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夜雨寄北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請翻譯這一首詩

  2)問題:李商隱的詩風一向是朦朧隱晦的,你對這首絕句的風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詩含蓄雋永,餘韻無窮。全詩先寫客中實景,後以“何當”化實為虛,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來的樂反襯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將增添相聚的樂,從而表現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1)請翻譯這一首詩

  2)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答:樸素自然,口語化;“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從而自然形象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4、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宮詞朱慶餘

  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併立瓊軒。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1)請翻譯這一首詩

  2):從語言風格角度賞析這首詩。

  答:語言風格含蓄深沉。詩中宮女含情不吐,欲說還休。她們不說宮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說被關鎖在宮中的痛苦,詩人只寫她們在會學舌的鸚鵡面前不敢說話,從而表達了宮女們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懼心理。

  五)我來擬題

  尋隱者不遇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請翻譯這一首詩:

  問:這首詩的語言有何特點?

  答:清淡樸素。這首小詩,無華麗的詞藻,以平常用語入詩,更加耐人尋味。

  六)教學小結,用一兩句話來概括本課主要內容。可以讓學生來講。

  天生我材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8

  學習目標

  1.瞭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2.理解詩歌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賞精彩文句,培養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預學單(課前)

  1.瞭解古代詩歌常識

  通常所說的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

  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詩。如本課的《》。而把唐朝新出現的詩、叫近體詩。如本課的《》和《》就是律詩。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言律詩、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有規定、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曲是一種與詞相近的韻文形式,出現於南宋和金代,盛於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於口語,用於韻也更接近口語。如本課的《》

  2.根據拼音寫出恰當的詞語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歸(yàn)水何(dàn)(xiāo)(sè)

  3.瞭解作者作品。

  ①《觀滄海》一詩選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__________見稱。

  ②《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次”意為__________,該詩作者為唐代詩人______。

  ③《天淨沙·秋思》的作者是,他的散曲,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

  二、課堂練習

  《觀滄海》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2.詩歌借詩人見到的滄海之景,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首句中寫飄落的“楊花”,哀啼的“子規”有什麼用意?請結合文意回答。

  2.詩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1.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2.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天淨沙·秋思》

  1.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思鄉絕唱”,請結合詩歌,談談原因。

  2.在這幅絕妙的晚秋思鄉圖中,卻出現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美景,這與“斷腸人”的愁情一致嗎?談談自己的見解。

  三、課後練習

  《峨眉山月歌》

  1.這首詩構思精巧,歷來為人稱道。其精巧之處主要表現在哪裡?結合詩句談談。

  2.第二句詩用入、流兩個動詞寫出了峨眉山月怎樣的一種動中之景?

  《江南逢李龜年》

  1.清朝蘅塘退士評說:“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淒涼流落,俱在其中。”

  請舉例說明詩人是用什麼手法表現出上述意思的。

  2.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1.“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2.這首詩與孟浩然《過故人莊》都有“菊”這個意象,它們有什麼不同?

  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夜上受降城聞笛》

  1.詩中“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邊塞怎樣的環境特點?

  2.這首詩被推崇為中唐邊塞詩的絕唱,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9

  知識與技能

  瞭解詩詞的有關知識,結合註釋疏通詩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過程與方法

  以靈活多變的誦讀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品味詩詞的意境。

  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學生

  自讀詩歌,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老師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2課時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四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國譙縣(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歌受樂府民歌的影響很深,但富有創造性,往往以舊調、舊題來表現新的內容,有的反映當時社會的動亂,有的抒寫個人遠大的抱負,氣勢雄偉,慷慨悲壯。代表作有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

  1。 朗讀。請同學們認真讀兩遍,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理解詩句大意。

  (1)對照註釋朗讀或默讀,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2)集體解疑。

  (3)同桌互相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4)指名學生用現代漢語將這首詩的意思說一遍,語言要優美。

  《觀滄海》

  1.簡介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入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2.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五句都是觀海所見。

  3.“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麼? 句中有直接寫到人嗎?

  主要交代了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的勃勃英姿。

  4.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 主要寫了哪些景色? 顯示了什麼?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是寫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盪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

  5.詩中哪幾句是寫虛景? 能說出這一景象嗎? 這種景象是一種什麼樣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執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6.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7.小結:

  這首詩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感情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解題。

  這首詩是李白在聽到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的訊息時,寫的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聞,聽說。王昌齡(約698—757),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遷,貶謫。龍標,在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遙,遙遠。此寄,這首詩篇。

  2.細讀品味:

  (1)“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楊花飄落,子規啼叫,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悉。“過五溪”,可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寫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已現,流露出作者對被貶友人的深切懷念。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兩地,心意難達,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後兩句抒情。作者用擬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給明月。讓“愁心”與明月一起伴隨王昌齡赴遠方。明月寄愁,飽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關切。

  3.明月本來是沒有情感的,作者為什麼還要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作者在這裡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一個瞭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透過把明月人格化,讓明月成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的所在。同時,這不僅表現出詩人和朋友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寓有隻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把客觀事物人格化,能表達更強烈、更深厚的情感。

  4.歸納主旨。

  詩人透過對暮春時節特定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同情和關切的思想感情。

  5.小結:

  詩人透過豐富的想象,變抽象為形象,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維方式,透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關切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抒發了對官場傾軋的憎惡。

  1.《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在這首詩中,景和情緊密結合。作者透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

  2。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見情,情景交融。詩人用“楊花落儘子規啼”一句既寫了景,又以“子規啼”暗點自己對王昌齡被貶的同情和悲痛。寄情於景,情景交融。

  (2)客觀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強烈,更深沉。

  觀滄海

  曹操

  時間:秋 遠眺地點:碣石山 ↓水 澹澹 洪波 近觀山島 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想象日月星漢 彷彿在海中執行出沒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情景交融寫景敘事:點時令——飄零之感過五溪——遷謫之遠抒發感情:表達牽掛,情深意長

  請齊背前兩首詩,鞏固以上內容。

  前面我們學習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還品味了李白詩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古詩,一起去體味遊子揮之不去的鄉愁。

  王灣,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開元初任滎陽主簿,又參與編纂《群書四部錄》,後任洛陽尉。現存詩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終南山》《奉和賀監林月清酌》等。

  馬致遠(約 1250-1321以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因《天淨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所做雜劇今知有15 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 120 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

  1.初讀《次北固山下》

  (1)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多媒體展示flash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2.聽讀詩歌,給《天淨沙秋思》劃分節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3.學生配樂朗讀。

  《次北固山下》

  1.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後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髮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遊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裡行間。

  3.頷聯寫的是什麼? 古來很多人稱讚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此聯寫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潮平兩岸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著的樣子,可見這時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能在大江中平穩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4.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 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5.尾聯是否與思鄉有關?

  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思鄉的愁緒中。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歸雁來傳遞家書了。

  《天淨沙秋思》

  1.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教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 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小令的最後兩句各自寫的是什麼?

  “夕陽西下”點明瞭特定的時間,也照應了前文的“昏”字,屬於寫景鋪墊。“斷腸人在天涯”點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遊子之悲,屬於卒章顯志。此句為全篇的主旨。

  (3)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為什麼漂泊到這裡? 他究竟要到哪裡去? 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4)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的,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2.探究:我們說“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蒼涼和傷感,那麼“小橋流水人家”插在其間是否協調呢?

  協調。第一句寫秋末之景,乾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的哀鳴,“枯藤”、“老樹”、“昏鴉”,呈現在人們眼前的畫面是一片灰黑色,給人的感覺是毫無生氣、暮氣沉沉,就如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這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遊子無家可歸之意。第三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現了無家可歸的哀怨與迷惘;從側面反映出遊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個“古”字,把遊子的個人悽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讀者的豐富聯想和共鳴。第二句描繪出一幅溫情脈脈、幽雅恬靜的畫面。“小橋”是溝通障礙的建築物,在情感上也意味著溝通;“流水”是清澈純淨的,蘊含著豐富的活力;“人家”是溫馨的場所,是產生歡歌笑語的地方。這裡寫他人有家而我獨無,更添一份思鄉之情;與一、三句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發遊子的戀家思親之情。倘若詩的其他幾句是正面寫遊子之思之悲,那麼第二句則是從反面來寫,更添悲愁,可算是“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1.《次北固山下》

  (1)內容前後照應。

  首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裡行間,與尾聯的“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2)以小景傳大景之神。

  如“風正一帆懸”,“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經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裡行船,老要轉彎,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

  2。 《天淨沙秋思》

  (1)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淨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餘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2)景色與情思相融。

  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次北固山下

  王灣

  淡淡鄉思愁緒首聯 點題頷聯 船上所見:“平”“闊”“正”“懸”頸聯 寫景 時令(殘夜)尾聯 歸雁傳書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 (老)樹 (昏)鴉(小)橋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風 (瘦)馬夕陽(西下)繪景(斷腸)人(在天涯) ——寫人言簡意豐 多方映襯 情景交融秋原黃昏行旅圖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一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3、藉助註釋自讀課文、瞭解詩歌大意。

  4、感受詩歌表達的母愛及詩人讚頌母愛、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詩歌表達的母愛及詩人讚頌母愛、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讚頌母愛的詩句。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課前組織

  同學們,你們認識我嗎?我是來自勒流中心小學的曾老師。既然我們大家不熟悉,那我們就先來學學古人,以詩會友吧!我給大家帶來的詩是李白寫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現在輪到同學們讀出你送給大家的詩。學生背詩。現在,我們再來學學現代的歌星,以歌會友。我給大家帶來的是《世上只有媽媽好》。會唱的可以一起唱。

  教學過程

  一、歌聲激情,談話匯入,引出話題。

  1、課前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歌曲,激發學生情感,營造學習氛圍。

  2、提問並結合板書:剛才聽到歌聲,你想到什麼?(母親、母親對我的關懷、母親對我的愛。師:有母親,我們就能獲得母愛結合板書:母愛)

  二、揭示課題,點明學習要點。

  導語:母愛無處不在,母愛無微不至。如《荔枝》這篇課文,作者從母親“讓荔枝”這一細節就感受到這份濃濃的母愛。

  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唐詩《遊子吟》,看看詩人孟郊又是透過什麼來感受到這份濃濃的母愛的,又是怎樣讚美母愛的。

  三、釋題:遊子吟(遊子:出門遠遊的人。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四、學生朗讀全詩、正音、指導朗讀。

  五、小組合作理解詩意。

  現在以小組為單位,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的註釋,結合自己的理解,理解全詩的意思。

  六、學生彙報、老師訂正。

  七、圖文結合,展開想象,描述詩句體現母愛的感人的情景。

  1、導:同學們都大致理解了全詩的意思。從你們的理解當中,能不能知道: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什麼情景呢?母親為即將出門遠遊的兒子縫製衣服的情景。

  2、(出示圖畫)導:詩人描繪的就是這樣一個情景,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情景描繪出來。

  八、小結、板書:在這首詩裡,詩人透過描寫母親縫製衣服這一細節表現了母愛,特別是衣服上那密密的針腳,更傾注了母親濃濃的愛。)

  九、理解詩歌末兩句,體會詩人對母愛的讚頌。

  1、匯入:看著年邁的母親在燈下縫製衣服的情景,沐浴著母親濃濃的愛,詩人按耐不住自己的情感,他說出了自己的心底話。

  2、感情齊讀末兩句。

  3、分析:這兩句心底話是詩人對偉大母親、濃濃母愛的讚頌。

  寸草心小草的心意三春暉春天的陽光遊子的愛心慈母的恩情。(小草報答不了春天溫暖的陽光兒子的愛心報答不了母親深重的恩情)

  4、學生口頭說末兩句詩的意思。

  十、感情誦讀全詩,導:《遊子吟》這首詩讓我們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兒子對母親的熱愛之情。讓我們帶著感情誦讀全詩。

  十一、結合詩歌內容,進行拓展說話、編寫詩句練習。導:有人說,母愛是一種情感,看不到,摸不著。其實,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用心去感受,就會發現,原來母愛就存在於一些很平凡的生活細節當中。問:你能從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小事)當中感受到母愛嗎?學生說事例(生活細節)

  小結、指導編詩:母愛真是無處不在,母愛真是無微不至,生活當中的很多細節都讓我們感受到母愛。現在,我們又來以詩會友,用詩歌的形式寫出我們對母愛的體會。

  出示詩節母愛是什麼?母愛是兒子衣服密密的針腳。請同學們仿照編寫,編好了,以小組為單位連著讀,讓彼此感受。

  3、學生彙報讀詩。

  十二、結束語。

  請我們用心地體會母愛,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報答偉大母親的愛吧!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①瞭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④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課前準備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A.觀滄海 曹操

  一、匯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三、合作交流,討論明確

  學生分四人小組交流學習,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裡”):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四、品讀賞析

  學生談詩歌基調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裡”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裡,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B.次北固山下 王 灣

  一、匯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二、課文朗讀,感知內容

  1、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三、合作探究,討論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四、品讀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C.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匯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二、朗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三、合作探究,討論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四、品讀賞析

  “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五、教師小結,佈置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西江月》、《天淨沙 秋思》

  D.西江月 辛棄疾

  一、回顧匯入

  齊背前三首詩(可配上音樂)。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淡淡的思鄉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長期的農村閒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同情民間疾苦,因而才寫出了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瞭解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詞的妙處。

  二、朗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麼內容?

  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三、合作探究,討論明確:

  a. 上片:寫景。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瀰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笑談著今年的豐收。

  下片:避雨。烏雲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邊。(學生自己表述上述內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閒適心情。

  四、品讀賞析

  ①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②“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③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討論明確:

  ①“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

  ②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麼就有什麼,能不高興?是喜出望外。

  ③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E.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一、匯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二、朗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三、體驗反思

  學生閉目,隨著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資訊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四、品讀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五、學生配樂朗讀

  六、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七、延伸作業

  ①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②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12

  20古代詩歌五首

  1.查詢相關資料,瞭解詩人生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3.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學會賞析詩歌,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第1課時《登幽州臺歌》《望嶽》《登飛來峰》

  一、新課匯入

  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於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大家知道詩人是誰嗎?下面我們就一道去詩中探秘……

  二、教學新課

  登幽州臺歌

  目標導學一: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1.作者簡介。

  陳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詩人,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他是人物之一,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2.初讀古詩。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提出要求。

  ①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注意讀出詩的節奏、韻味。讀完後鄰座互讀,互相正音。

  ②檢查初讀情況:指名讀,學生評議讀得如何。

  ③賽讀(男女小組)、齊讀。

  明確: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交錯的楚辭體,注意朗讀停頓,即“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目標導學二:研讀詩句,深入理解

  1.學生再讀,教師出示自主學習要求。

  ①結合註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②你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體會到的?把你的體會讀出來。

  ③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

  2.前兩句詩是從什麼角度寫的?“古人”指誰?“來者”指誰?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

  明確:時間角度(前、後)。“古人”指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現代禮賢下士的明君。“前不見”“後不見”,時間無止無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暫,自己因“不見”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愁苦之情。

  3.後兩句詩是從什麼角度寫的?詩人為什麼見此景而“涕下”?

  明確:空間角度(天、地)。空間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麼能不“愴然而涕下”?

  4.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麼?

  明確:這首詩透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作者懷才不遇、寂寞孤獨的愁苦情懷。

  目標導學三:分析形象,體會特點

  1.你看到一個怎樣的陳子昂?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的】

  1、學習這五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理解五首詩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課時】

  2課時。

  【課型】

  綜合新授課。

  【教學方法】

  講讀──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蕭瑟枯藤昏鴉天涯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二、三分鐘演講

  三、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2、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四、學習《觀滄海》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範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中洋溢著飽含的激。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五、學習《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4、題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於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陽,旅於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裡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寫鄉愁的。

  5、總結:

  首聯兩句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在鎮江之北,面臨長江,三面環水。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見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後,他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是近景。“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一語,又是為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頸聯是這首詩中的佳句:夜還沒盡,就看到一輪紅日從東邊江面上徐徐升起,帶來了溫暖的氣息;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麼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聯由感受寫到思鄉。雖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觀賞,卻無法抑制湧動的思鄉之情。詩人離家日久,見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

  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詩中對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雖然末句寫了旅途中的鄉思,卻沒有一點淒涼之情。

  6、當堂背誦。

  第二課時

  一、學習《錢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他主張“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清新,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有《白氏長慶集》72卷,集詩3000餘首,數量之多,是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的。

  《錢塘湖春行》是穆宗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朗讀詩歌指導:先範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

  中間兩聯是分寫。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鬱的感覺。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遊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二、學習《西江月》

  1、作家作品簡介:

  《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湘凡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很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

  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城並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2、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3、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麼清幽,氣氛那麼恬靜,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5、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6、寫分析短文,就兩首詩你所體會的意境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

  抽查幾個交流。

  第三課時

  一、學習《天淨沙秋思》

  1、解題:

  “天淨沙”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淨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2、透過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舉幾種事物,沒有使用動詞或關聯詞,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氣氛,有韻味的圖畫。

  透過想象,描述圖景,切忌硬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3、總結:點評想象,點明《天淨沙》的藝術成就。

  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早年熱衷功名,屢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餘載,本曲乃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為“秋思之祖”,近代王國維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佈置作業:

  改寫本曲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

  二、課堂練習:閱讀

  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體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3、最後兩句與詩的正文的關係是。

  4、本詩以字統領全篇,先寫景,然後寫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

  二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5、表現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6、表現是“春行”的詩句是。

  7、表現作者騎馬遊西湖的詩句是。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三、老師點撥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體四言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懷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3、最後兩句與詩的正文的關係是最後兩句是樂章結尾時的套話,與正文無直接關係。

  4、本詩以觀字統領全篇,先寫實景,然後寫虛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5、表現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6、表現是“春行”的詩句是。

  7、表現作者騎馬遊西湖的詩句是。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板書設計】

  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曹操東漢四言樂府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王灣唐朝五言律詩駕舟揚帆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詩賞花觀鳥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南宋宋詞夏夜出行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元代元曲悲秋思鄉

  【課後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點撥,讓學生準確理解五首詩的思想及主旨,能當堂準確流暢地背誦。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前三首詩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2、反覆誦讀,當堂背誦三首詩。

  3、理解內容及思想感情。

  二、教學安排:

  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在剛學說話時就已接觸到了許多中國的古典詩詞曲,學習古詩詞曲對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陶冶情操是有很大的幫助。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詩詞曲,希望大家能當堂背下來。

  (二)整體感知前三首詩

  1、學習、欣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證》

  (1)簡介作者及背景

  劉禹錫,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在途經揚州時遇到因病從蘇州歸洛的白居易,在一次宴會上,白居易寫下《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相贈,對他二十年的形同流放的生涯表示同情,劉禹錫即興寫了這首詩回贈他。

  (2)、老師範讀課文,體會詩的感情和語氣。

  (3)、全班齊讀。

  (4)、賞析全詩

  2、學習賞析《赤壁》一詩

  (1)簡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杜牧,晚堂著名詩人,在晚堂詩壇上,他與李商隱被合稱為後李杜,人稱小杜。以別於老杜。其詩感慨時事,抒寫性情,詩風俊朗雄麗。

  (2)背誦,當時檢查。

  (3)賞析全詩

  討論:你怎樣看待杜牧在詩中的假設?

  3、學習賞析《過零丁洋》詩

  (1)簡介作者與背景

  文天祥:1278年兵敗被俘,不堪屈辱兩次自殺未死,後被押途中寫下名篇《過伶仃洋》,以惶恐灘頭說惶恐,伶仃洋裡嘆伶仃。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局表達了複雜而又放達的內心世界。

  本詩是一首七眼律詩,其最後一聯,廣為流傳。該詩先寫自己的家國之恨和艱難困厄的遭際,最後表達了詩人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2)賞析全詩

  提問:詩的前四句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描述了什麼?

  提問: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3)全班一起背誦。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1、檢查前三首詩的背誦情況

  (二)講析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欣賞歌曲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詞屬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

  3、講析全詞

  (三)課堂討論

  問:《水調歌頭》中的小序是什麼意思,它的作用是什麼?

  問:詩中作者憑想象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境界,他由什麼事物引起想象的,又是怎樣一步步展開這種想象的。

  (四)講析《山坡羊潼關懷古》

  1、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2、範讀課文

  3、學生齊讀,體會感情和語氣

  4、賞析全詞

  5、小結

  本曲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會歷史的一個客觀規律。

  (五)佈置作業

  教學反思:加強誦讀、默寫;理解內容及思想感情。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