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基本內容,熟讀課文。初步瞭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2、掃除語言障礙,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3、透過想象,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學重點:

  1、雪後奇景的賞析

  2、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以美景而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同學們能不能找出幾句描寫西湖的詩句呢?(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然而我們發現詩文多描寫西湖春的嬌,夏的豔,對秋冬的蕭瑟與悽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卻與眾不同,描寫了西湖美麗的雪景。今天就隨著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張岱及其書

  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字宗子,號陶庵,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三、解題

  湖心亭:位於杭州西湖之中,據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後於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四、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明確朗讀節奏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霧凇沆碭 hàngdàng 一芥 jiè

  鋪氈 zhān 更有此人 gèng 喃喃 nán

  五、整體把握課文

  1、重點字詞釋義:

  人鳥聲俱絕:消失

  是日:是,這。

  更定: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從晚上八點算起。定,完了,結束。更定,大約是凌晨六點的時候。

  餘拏一小舟:撐,劃。

  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

  霧凇沆碭: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冰花一片瀰漫。

  上下一白:全,都。(比較這裡的“一”和“湖心亭一點”的“一”的區別。)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強飲三大白:強飲,痛飲。白,酒杯。 為何“強飲”?——“酒逢知己千杯少”。說明他把那兩個人當朋友了。 大白,大酒杯。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斷動詞。 客,客居,名詞用作動詞。

  莫說相公痴:痴迷。

  2、學生藉助註釋疏通文意,整體翻譯課文。

  3、齊讀課文,思考問題。

  ①最能體現作者形象的詞語

  ②寫景的句子

  六、品讀賞析

  1、看雪的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更定時分),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冷到什麼程度呢?(湖中人鳥聲俱絕)。

  2、作者的“痴”表現在哪裡?(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在“更定”時分,劃一條小船,“獨往湖心亭看雪”。)

  3、 “獨往湖心亭”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語是否矛盾?(在作者看來,芸芸眾生不可為伍,比如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4、這個時候,別人都在幹嘛?作者為什麼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這說明了他怎樣的志趣?他到底要賞什麼?(他追求的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反映他擁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5、作者看到了怎麼樣的雪景?品味寫景的句子。(翻譯,並介紹白描)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以聽覺寫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嚴

  ②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例:馬致遠《秋思》

  ③寫景的順序:從整體到區域性。在整體描寫部分,又採用了由上到下的順序。在區域性描寫部分,又採用了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的順序。

  ④寫景的角度:實寫與虛寫交融。(虛寫舟、人,作者是站在整個大自然的角度來看待自身,可見作者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

  ⑤“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中的量詞,表現出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從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在精神上和大自然得到了和諧與統一。在這一刻,作者完全忘卻了人世間的喧囂和煩惱,作者的心靈得到了寧靜和解脫。

  ⑥“天與雲、與山、與水”中的“與”為什麼不去掉?(把天空、雲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6、“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雖發於二客之口,其實也是在寫作者的心聲。

  7、遇客後“強飲三大白”,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熱)

  8、問姓名答地點是何道理?為何不及姓名?(都是客居他鄉,勾起思鄉之情。寄託自己對故國的思念)

  9、為什麼說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鋪氈對坐,準備久待;煮酒賞雪;見到“相公”甚為歡喜,拉著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們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時近年關。)

  七、拓展延伸:試著用白描手法描寫校園景色

  八、作業

  1、三對照翻譯課文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環境:湖中人鳥聲俱絕

  景:全景——廣漠(大) 冷 孤獨

  特寫——渺小(小)

  人:爐旺酒沸 熱 巧遇知己(喜悅)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欣賞西湖奇景,體會白描手法的運用。

  3、學習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的寫法,感受作者的情懷。

  學習重點

  積累文言詞彙;體會白描手法的運用。

  學習難點

  學習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的寫法,感受作者的情懷。

  學具教具

  蒐集西湖美景圖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課前師生蒐集的西湖的詩展示。

  1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3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同學們是否感受到了: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學生回應)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探究新知

  (一)聽讀課文,初步感知

  1、聽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2、出示課件,檢查預習情況,幫助正音。

  3、指名讀,檢查朗讀的正確熟練情況。

  (二)譯讀課文,理解內容

  學生對照註釋和工具書小組合作翻譯課文,教師個別指導。

  1、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麼時間去的?

  是:這;更定:晚上八點左右,更:古代的計時單位。

  3、作者是怎樣去的?幾個人去的?

  引導學生明確:

  拏:撐船;毳衣:用毛皮製成的衣服;擁:穿著、帶著;獨:獨自。

  第二步(出示兩張圖片,然學生配上原文內容,並說明理由)

  第一幅圖:幫助學生理解——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第二幅圖:幫助學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出示第二段的翻譯,設5處錯誤,讓學生尋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相對而坐,一個小書童正在燒酒,酒爐中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想不到在湖中更會有你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便拉著我一同喝酒。我勉強(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時候,船伕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痴的人!”

  (三)賞讀課文。

  1、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個頗嚴重的錯誤------前後矛盾,請你把它找出來。

  預設:文中開頭是說“獨往湖心亭”,應該是一個人,可是後文又出現了一個舟子在說話。

  (學生討論)

  2、文中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痴)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3、你看“天與雲與山與水”,一連用了四個“與”,如果去掉,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這四個“與”並不多餘,它讓“天、雲、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就有界限似的。

  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後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4、分析“惟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湖中人兩三個而已。”

  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來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為有個“天人合一”。

  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張岱《自題小像》

  請結合你今天品讀到的張岱,嘗試思考:張岱的困惑:之人耶有用沒用。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雅緻的西湖美景,白描手法的運用嫻熟老練,渾然天成;寫景、敘事、抒情,渾然一體;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頗讓我們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噓感嘆。如此精美絕倫、形神兼備的小品文,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但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對作者這種消極避世的意緒,還應該批判地對待。

  作業設計1、背誦課文。

  2、(選做)思考與探究一、二、三。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3.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深入理解寫景的特點;

  教學難點: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方法:1.以讀代析2.遷移延伸

  學生學法:1.分享交流2.自主合作3.探究性學習

  預習任務:

  1.疏通文意

  2.收集寫西湖的詩作、寫雪景的詩句

  3.蒐集作者的資料

  教學設計:

  一、檢查預習

  1.請生交流收集的寫西湖的詩句

  2.“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四景中,雪為最盛。

  3.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嬛文集》《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張岱: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偶拈一則,如遊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痴人前不得說夢矣。《陶庵夢憶自序》

  二、疏通文意

  質疑、討論、交流(詳見學案)

  三、課文賞析

  (一)通讀

  1.聽讀課文,初步感受情感氛圍

  2.自讀課文,用心體會課文意境

  3.思讀課文,找出敘事的句子,理清記敘要素

  4.理解關鍵句

  (1)崇禎五年十二月

  (2)獨往湖心亭看雪(文中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後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舟子還出現了,這是不是矛盾?“獨”字在這裡是什麼意思?聯絡全文看,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在《愛蓮說》中也有相似的語句,請寫出來。)

  (二)美讀

  1.找出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語句,美美地讀一讀,並談一談如此讀的理由。

  2.關鍵詞句:

  “絕”

  “霧凇沆碭”

  “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3.講解寫景手法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手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4.資料連結

  (三)品讀

  1.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思的語句,用心讀一讀,並談一談如此讀的理由。

  2.關鍵語句

  (1)“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舟人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小結

  本文敘事是線索,寫景是重點,抒情是靈魂。作者在文中做到了敘中有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四、延伸拓展

  1.張岱《自題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

  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

  1.說人品“痴”:你還知道哪些如作者張岱一樣的“痴”人?你有過這樣的“痴”舉嗎?

  閱讀下文,完成9~15題。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花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石簣數為餘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餘時為桃花所戀,意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9.選出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組()

  10.翻譯句子。

  (1)餘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2)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

  (3)月景尤不可言。

  11.文中描寫西湖春景、月景的句子分別是什麼?

  12.本文最後一句話中的“此樂”是什麼意思?“俗士”是什麼人?作者為什麼用這句話結尾?

  13.具體描寫“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從文中找出原句,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

  15.用現代漢語描繪下列景色。

  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二、9.A

  10.(1)我當時被桃花之美迷戀,竟然不忍心離開湖上。

  (2)綠柳如煙,桃花似霧,一片濃豔,長達二十多里。

  (3)月光下的美景尤其不能用言語形容。

  11.春景:今歲春雪甚盛……尤為奇觀,由斷橋至蘇堤……豔冶極矣。月景:月景尤不可言……別是一種趣味。

  12.“此樂”指遊湖賞景的樂趣。“俗士”暗指忙於功名利祿而沒有雅興的人。作者用這句話結尾,是為了抒寫自己遊湖賞景的樂趣和體會,表達自己寄情山水,憤世嫉俗的感情。

  13.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ɡ)末下,始極其濃媚

  14.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附課文

  《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挐(ráo)一小舟,擁毳(cuì)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sōng)沆碭(hàngdàng),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jiè),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qiǎng)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下了好幾天的大雪,湖中游人全無,連鳥聲也都停止了。這一天初更以後,我划著一隻小船,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一個人去湖心亭欣賞雪景。冰花一片瀰漫,天、雲、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一道痕跡,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點,我的船像一片飄在湖中的芥葉,船上的人像兩三粒小小的米粒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面對面坐在那兒,一個小書童燒著火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想不到湖中還會有這樣痴情賞雪的人!”便拉著我一同喝酒。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告別。我問他們的姓名,(他們回答)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我到達自己船的時候,船伕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痴,還有像你一樣痴的人。”

  如焉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以及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瞭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寫景和敘事的技巧,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評價作者的性情。尋求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

  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們剛剛領略了錢塘潮的雄奇壯麗,今天,讓我們再到杭州,去領略西湖的秀麗風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夢縈魂牽,在西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請同學們回憶這些詩句: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讓我們隨著張岱的文筆,去欣賞雪中的西湖。

  二、學生誦讀課文

  誦讀指導:首先要讀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要節奏合理;其次要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暢自然,一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三、學生分組探究

  1、語詞破譯組:負責解決文章中生字、文言詞語以及文言翻譯等方面的問題。

  2、心靈探密組:走進作者心靈,體會他遊西湖時與眾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產生這種感情的原因。

  3、性情評價組: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後評價作者這樣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還是不可取。

  4、寫法賞析組:對文中的寫法以及表達方式的運用進行賞析。

  四、交流探討的結果

  1、語詞破譯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⑴ 詞語: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拿:撐,劃。

  擁:圍裹。

  毳(cuì)衣:細毛皮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冰花一片瀰漫。 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 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一白:全白。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還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等到。

  舟子:船伕。

  者:……的人。

  ⑵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當時連下三天大雪,西湖裡人聲、鳥聲都絕跡了。這一天,更聲剛剛完絕,天將凌晨,我劃了一葉小船,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爐火,獨自去西湖裡的湖心亭看雪。霧夜裡霧氣濃重浩茫,天空與濃雲與遠山與湖水渾然連為一體,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長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點,以及我的像一根細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毛氈對坐飲酒,一個童子在煮酒,爐上的酒正冒著熱氣。他們見到我非常高興,說:“湖上怎麼還有你這個人?”硬拉著我一同飲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才告別。問他們的姓名,說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伕喃喃自語:“不要說您相公痴呆,還有像您一樣痴呆的人呢。”

  2、心靈探密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⑴ 作者與眾不同的表述:

  ① 作者寫作本文時,明朝已經滅亡,可是他為什麼要用明朝的年號?

  對故國的留戀。

  ② 天寒地凍他為什麼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獨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嗎?

  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他脫俗喜歡寧靜,遺世獨立。不隨流俗的性情。

  ③ “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願意與那些俗人為伍。在作者眼裡這些人並不存在。

  ④ 一切景語皆情語,他筆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怎樣的狀況?

  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⑤ 金陵人請他喝酒的時候,他連姓氏都沒有通報,只是離開的時候才問,也沒有記下來,有什麼深意?

  君子之交淡於水,作者交朋友沒有什麼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溝通,心靈的交融。

  ⑵ 能夠總括作者形象特點的一個詞是“痴”,怎麼理解這個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痴”字點題,表現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3、性情評價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⑴ 古代文人中有許多曾經有過遺世獨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於句曲山中,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經掌朝廷機密文書,後來不仕隱居,娛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劉禹錫,住在陋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⑵ 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辯論:

  ① 可取的地方:他們品德高尚,潔身自好,不與腐朽的官場為伍。他們性情高雅,娛情山水,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絕妙奇文。

  ② 不可取的地方:他們消極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統治階級,可是另一個方面他們沒有為當時的現實社會作出自己應該有的貢獻。他們的獨善其身,使他們的傑出才幹沒有了社會的價值。

  4、寫法賞析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⑴ 本文寫景的句子;寫景的方法;景物的特點;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寫景的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時湖上冰花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

  預備資料:關於白描手法的解釋。

  ⑵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⑶ 寫作方面,作為一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係的?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須用儉省的筆墨交代,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遊蹤。

  寫景是遊記的表現重點,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景中含情。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後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總結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現了自己遺世獨立的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板書設計〗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

  地點:西湖

  天氣:三天大雪後人鳥聲俱絕

  湖心亭看雪 獨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圖

  湖心亭奇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積累詞語。

  2、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點:

  體會文中意境。

  難點:

  文中數量詞使用的特色。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點撥法

  課時劃分: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積累有關雪的詩句。

  詩中雪

  1、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2、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5、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二、出示課題

  先出示教學目標(略)

  然後瞭解作者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人,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再走進湖心亭

  位於杭州西湖之中,據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後於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藉助註釋或工具書自主疏通字詞

  注音

  岱崇禎更定毳衣爐火

  霧凇沆碭一芥鋪氈

  (二)、讀課文,疏通字詞,瞭解文章大意

  1讀的要求2學生齊讀3師指名朗讀

  重點字詞解釋:

  1、湖中人鳥聲俱絕()

  2、是日更定()

  3、餘拿一小船()

  4、擁毳衣爐火()

  5、霧凇沆碭()

  6、惟長堤一痕()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8、強飲三大白而別()

  重要句子

  1、是金陵人,客此。

  2、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

  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研讀賞析課文

  (一)看雪景:

  找出描寫雪景的語句,並說說它的描寫順序,(上到下、遠到近、整體到區域性、總到分)突出了什麼特點?

  (清新、淡雅、悠遠、脫俗)

  (二)、品雪情

  從全文看錶現出作者什麼情感?(超凡脫俗、孤芳自賞)

  五、探究課文

  1、對“一白”、“一痕”、“一點”、“一芥”、中的幾個“一”,你是如何理解的?

  2、如何理解文中“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和“更痴”?

  六、小結(板書)

  環境:

  湖中人鳥聲俱絕

  看雪

  寒夜獨舟

  全景——廣漠

  (大)

  情景對比

  (小)

  特寫——渺小

  (冷)

  孤獨

  人

  爐旺酒沸

  拉餘同飲

  (熱)

  七、拓展延伸作業:你心中的雪景是什麼樣的呢?

  請用你手中的筆描繪出你心中的雪景。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德育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2、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註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語新課: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無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飄揚的雪花,凝聚了春霧夏雨秋露的情緒,播撒而來,從每一個點上摩挲著我們,感化著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體顯示“西湖雪景”)

  自古道,賞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雪中西湖別有一番妙處。現在我們就隨大才子張岱到西湖賞夜雪。步入張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湖心亭簡介

  多媒體顯示:湖心亭位於杭州西湖之中,據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後於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作者及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明亡後不仕。晚年避居山中著書以終。他的作品中時時流露出明亡之後懷舊的傷感情緒。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教師闡釋:《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四)欣賞課文,對照註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教師設定背景音樂圖片,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1、教師提示以下字音,檢查預習:

  更(ɡēnɡ)

  定毳(cuì)

  衣霧凇(sōnɡ)

  沆碭(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學生讀課文,參照註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要求:邊讀邊翻譯,有困難的地方做上記號,譯完後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並質疑。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教師提示以下詞語,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餘拿一小船(撐、劃)客此(動詞,客居)

  (4)學生齊讀課文,對照譯文,整體感知。

  課文要素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餘、金陵二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

  (五)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多媒體顯示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選一位同學翻譯,學生明確:湖上瀰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2、學生齊讀該段文字,想像畫面。教師可顯示課本中的配套插圖,幫助學生再現形象。

  3、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體味白描手法的運用。

  教師提示: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什麼是白描呢?

  多媒體顯示:

  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

  教師闡釋: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教師講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4、師生共同回顧本單元的寫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學生明確:《三峽》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直寫山“連”;“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直寫大水猛漲,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峽》中三峽春冬秋景的描繪、《記承天寺夜遊》中對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寫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學生背誦西湖雪景的文字,總結作者的語言特色。

  學生明確:簡練自然質樸,不事雕琢。

  (六)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色

  1、學生齊背課文。

  2、提問:

  ①雪後西湖人鳥聲“俱絕”而作者“獨往”反映出作者什麼“情懷”?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超凡脫俗孤高自賞

  ②如何理解文中“莫說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現在何處?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

  3、學生齊背課文。

  (七)課堂練習

  (八)課堂小結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雅緻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運用嫻熟老練,渾然天成;寫景、敘事、抒情交融,渾化無跡;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頗讓我們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噓感嘆。如此精美絕倫、形神兼備的小品文,學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對作者這種消極避世的意緒,還應該批判地對待。

  八、佈置作業:蒐集描寫西湖景色的古詩文

  教學後記:

  張岱的小品從來不愛講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繪人生。在這篇遊記中,作者的態度、舉止,也只是靜靜地觀賞、靜靜地體味。凡是情緒比較活躍的地方,都是從他人寫出。見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遊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終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會於心而難以言說,令讀者有會於心。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以及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瞭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寫景和敘事的技巧,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評價作者的性情。尋求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們剛剛領略了錢塘潮的雄奇壯麗,今天,讓我們再到杭州,去領略西湖的秀麗風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夢縈魂牽,在西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請同學們回憶這些詩句: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讓我們隨著張岱的文筆,去欣賞雪中的西湖。

  二、學生誦讀課文

  誦讀指導:首先要讀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要節奏合理;其次要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暢自然,一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三、學生分組探究

  1.語詞破譯組:負責解決文章中生字、文言詞語以及文言翻譯等方面的問題。

  2.心靈探密組:走進作者心靈,體會他遊西湖時與眾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產生這種感情的原因。

  3.性情評價組: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後評價作者這樣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還是不可取。

  4.寫法賞析組:對文中的寫法以及表達方式的運用進行賞析。

  四、交流探討的結果

  1.語詞破譯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①詞語: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拿:撐,劃。

  擁:圍裹。

  毳(cuì)衣:細毛皮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冰花一片瀰漫。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一白:全白。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還。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等到。

  舟子:船伕。

  者:……的人。

  ②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當時連下三天大雪,西湖裡人聲、鳥聲都絕跡了。這一天,更聲剛剛完絕,天將凌晨,我劃了一葉小船,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爐火,獨自去西湖裡的湖心亭看雪。霧夜裡霧氣濃重浩茫,天空與濃雲與遠山與湖水渾然連為一體,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長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點,以及我的像一根細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毛氈對坐飲酒,一個童子在煮酒,爐上的酒正冒著熱氣。他們見到我非常高興,說:“湖上怎麼還有你這個人?”硬拉著我一同飲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才告別。問他們的姓名,說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伕喃喃自語:“不要說您相公痴呆,還有像您一樣痴呆的人呢。”

  2.心靈探密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作者與眾不同的表述:

  A.作者寫作本文時,明朝已經滅亡,可是他為什麼要用明朝的年號?

  提示:對故國的留戀。

  B.天寒地凍他為什麼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獨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嗎?

  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他脫俗喜歡寧靜,遺世獨立。不隨流俗的性情。

  C.“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提示: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願意與那些俗人為伍。在作者眼裡這些人並不存在。

  D.一切景語皆情語,他筆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怎樣的狀況?

  提示: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E.金陵人請他喝酒的時候,他連姓氏都沒有通報,只是離開的時候才問,也沒有記下來,有什麼深意?

  提示:君子之交淡於水,作者交朋友沒有什麼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溝通,心靈的交融。

  (2)能夠總括作者形象特點的一個詞是“痴”,怎麼理解這個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痴”字點題,表現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3.性情評價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古代文人中有許多曾經有過遺世獨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於句曲山中,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經掌朝廷機密文書,後來不仕隱居,娛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劉禹錫,住在陋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辯論:

  A.可取的地方:他們品德高尚,潔身自好,不與腐朽的官場為伍。他們性情高雅,娛情山水,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絕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們消極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統治階級,可是另一個方面他們沒有為當時的現實社會作出自己應該有的貢獻。他們的獨善其身,使他們的傑出才幹沒有了社會的價值。

  4.寫法賞析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本文寫景的句子;寫景的方法;景物的特點;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寫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時湖上冰花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

  預備資料:關於白描手法的解釋。

  (2)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3)寫作方面,作為一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係的?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須用儉省的筆墨交代,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遊蹤。

  寫景是遊記的表現重點,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景中含情。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後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總結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現了自己遺世獨立的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8

  學習目的:

  1、誦讀積累,理解課文大意,提高學生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2、品讀賞析,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學習難重點:

  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背誦。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課前準備

  1、藉助註釋、工具書,對作者、課文有大概的瞭解。

  2、預習課文,疏通文義,發現並提出問題。

  學習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同學說雪,激趣引讀。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

  簡介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喜遊山玩水,在文學、戲劇、音樂方面有很深的修養,明亡後隱居山中著書,有《陶庵夢憶》、《西湖尋夢》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讀一讀:

  ①教師範讀小品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

  教師指導:首先要讀得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是節奏合理;

  其次要讀得流暢,一是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

  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②學生多種形式朗讀,體會文章樸實的語言。

  ③學生根據自己情況即時背誦。

  2、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疏通文意,試譯小品文。

  擁毳衣:擁,圍裹。毳衣,細毛皮衣。,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還,大白:酒杯名

  客此:客,客居,作動詞用。,及:等到。

  3、說一說:

  ①作者為什麼“獨”往湖心亭看雪?

  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②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樣的雪景?

  A、“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B、“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三、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你覺得作者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什麼作用呢?

  交代這些都是為了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你能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並體味作者的感情嗎?在寫景上,作者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

  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裡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既然是寫景,作者為什麼又用近一半筆墨寫人,最後還用舟子的話作結,說到了“痴”,這樣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

  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說明了張岱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這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

  四、賞析拓展,互動釋疑。

  1、賞析拓展: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試將與本文作比較,兩者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上有何異同?

  描寫手法,表達感情

  《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賞,淡淡愁緒

  《江雪》,烘托,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五、總結儲存,課外延伸。

  1、總結儲存:

  王國維雲:“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透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課外延伸:

  ①背誦默寫課文。

  ②課外蒐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作品,並相互交流。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透過預習與課堂檢測,積累文言字詞,理解文章大意。

  2、透過誦讀感知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課文融情於景的寫作特點。

  3、反覆朗讀以至成誦,體味美麗的西湖雪景,瞭解白描手法。

  【教學重點】

  透過誦讀感知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課文融情於景的寫作特點。

  【教學設想】

  一、文學常識

  本文是張岱的代表作,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淡淡的筆觸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引導學生從註釋中簡單瞭解其生平,從文章分析中明白其孤傲脫俗的文人情趣。

  二、教學思路

  作為文言文教學,朗讀背誦和文言詞語的積累是重點。本課以讀導學,透過五讀環節,達成教學目標。

  文言詞語的積累,不單獨講,而將其放在預習檢測部分。學生已經理解了的,就不再講;學生沒理解的才作強調。避免教學的枯燥乏味。

  本文寫景的特點是使用白描手法,勾畫出融為一體的蒼茫天地間堤、亭、舟、人的渺小和朦朧的美麗畫面,引導學生體會和賞析。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透過誦讀感知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課文融情於景的寫作特點。要引導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基礎上,體會作者寓情於景的思想感情,體悟作者的遺世獨立、孤芳自賞。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預習】

  1.蒐集描寫西湖美景的詩文句子。

  2.對照註釋或查閱工具書,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文章大意。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過渡語:上課之前,我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己學過或看見過的描寫雪景的詩文名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過渡語:很好,看來大家積累了不少古詩文,我們現在就一起來讀一讀這幾句詩歌。

  匯入語:美麗雪景在我們的誦讀中顯得更具魅力了。看來在不同的人的眼中與筆下,雪景各具特色。有人也說,西湖觀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霧景,霧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今天,我們就跟隨著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領略西湖的雪景。

  二、一讀課文,知大意

  過渡語:現在我們就進入課文。

  1、讀準字音句讀

  (1)自由朗讀

  (2)全班齊讀

  2、檢查預習情況

  (1)字音拼讀

  (2)字義解釋

  (3)句子翻譯

  三、二讀課文,曉內容

  過渡語:很不錯。看來大家都是用心去預習了課文的。現在,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思考本文敘寫了一件什麼事。可以在書上勾畫出時間、地點、人物等,然後用一句話來進行概括。

  1、整體感知

  思考: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明確: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作者去西湖湖心亭看雪。

  3、文字分析

  第一自然段:

  (1)寫雪大的句子是寫雪後寒冷寂靜的句子是

  (2)寫湖心夜景:

  第二自然段:

  (1)作者到了湖心亭,有何奇遇?

  (得遇知音)

  在前一個問題後追問此人性格如何?

  (豪爽、熱情;由“見餘大喜”及“拉餘同飲”等描寫可見)

  (2)作者見到金陵人心情如何?

  (高興;由“強飲三大白”可見)

  四、三讀課文,品雪景

  過渡語:大家對課文內容把握得很不錯。現在我們再次讀課文,重點關注寫景部分。

  齊讀課文。

  過渡語:讀罷此文,我們彷彿真的見到了那美麗的西湖雪景。請大家將寫景的句子讀出來,品一品……

  1、請學生出讀出寫景的句子。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透過朗讀,賞析雪景。

  過渡語: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這兩句,希望大家能讀出氣勢和感情。

  (1)賞析“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提問:“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個“與”顯得拖沓應去掉,你們認為呢?

  明確:不能去掉。“與”字寫出天、雲、山、水萬物融為一體,難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的話,彷彿物與物之間有了界線似的,分開了,沒有那種天地蒼茫的意境。

  說明:讓學生將原句和去掉“與”字的句子來讀一讀。

  (2)賞析“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提問:可不可以改成“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船一艘、舟中人兩三個”?

  明確:不要改。這樣寫,更能夠表現景物的渺小和朦朧。更好地表現了霧凇沆碭,天地蒼茫的意境。。

  (3)再次朗讀寫景這兩句。

  過渡語:分析後,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要讀出天地蒼茫的氣勢和事物朦朧渺小的輕柔。

  (4)瞭解白描手法

  過渡語:讀得不錯。是呀,把人、物至於天地之間,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讓我們頓生“寄蚍蜉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張岱就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為我們勾畫出美麗雪景的寫法叫什麼呢?

  (預設)生:白描。(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教師直接點出。)

  說明:教師補充介紹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白描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抓住事物最根本的特徵來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

  (5)試背誦這兩句。

  過渡語:如此精彩的文字,讓我們一起試著背誦一遍吧!

  五、四讀課文,悟情懷

  過渡語:“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筆下的雪景為何是那樣的“白”,沒有任何色彩的點染呢?因為張岱將他的情感體驗融入到他見到的景色中。那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張岱。

  1、學生結合註釋瞭解張岱其人。

  展示: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學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子弟。他喜遊山玩水,在文學、戲劇、音樂方面有很深的修養。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代表作:《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明亡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本文選自張岱的《陶庵夢憶》。就是一篇追憶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

  過渡語:那麼,你們能否在文中找一個字來評價張岱呢?

  2、分析痴行

  (1)在文中找出一個字評價張岱?

  明確:痴

  (2)痴在何處?背後蘊含著一種怎樣的情懷?

  明確: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獨往湖心亭看雪

  痴迷於山水,卻不隨流俗,不願與俗世之人同賞雪景,只願獨自品嚐那一份雅趣

  過渡語: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偶拈一則,如遊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痴人面前不得說夢矣。”讓我們看到了那個遺世獨立、孤高自賞的張岱。

  3、討論:文章中還有哪些地方能反映出作者的這種孤高自賞的情懷?

  (1)“獨往湖心亭看雪”和“舟中人兩三粒”是否矛盾?

  明確:不與俗人為伍

  (2)湖上得遇知音,為什麼作者卻最終不言其姓氏?

  明確:在作者眼裡,或許那兩個人只是追求在雪白一地間煮酒論英雄,並非真正體驗張岱的這種心情。所以,哪怕是巧逢知己,故國的思念讓他內心孤傲,不與俗人同行,使這金陵人不可能成為其真正的知音,無須言其姓名。

  六、熟讀成誦,體景情

  過渡語:好一個遺世獨立、孤芳自賞的張岱!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見的景色中,而要真正體悟這番景這份情,需要我們反覆地細細地誦讀……

  1、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過渡語:西湖美麗的雪景、張岱孤傲的身影在我們的誦讀聲中漸漸清晰,又在我們的吟誦聲中漸行漸遠,在我們的心田上留下深深地烙印……請大家關上書、閉著眼,用心去體驗,大聲吟誦本文。

  2、學生有感情地大聲吟誦。

  在背誦聲中結束教學。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0

  在備課《湖心亭看雪》時總想選擇一個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問題作為綜合分析的突破點,引導學生理解文字。

  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開篇、篇末那些帶強烈感情的詞語,有一定深度的議論抒情的句子,與理解課文內容關係密切的語言點,往往是我們教學問題設定的突破點。

  思慮良久還是選擇了“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為教學的突破口,設定主問題:“相公痴”中“相公”指誰?何以見得其“痴”?於是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便走近了張岱,瞭解到張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誰?他們與張岱一樣嗎?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們再次走近,認識到張岱之“痴”是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此時變“走近張岱”為“走進張岱”,張岱自有自己用痴情與曠達釀造的純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問題設定卓見成效。

  其實,在日常教學中,在“突破點”尋尋覓覓中,在抓住“突破點”設定適度合理有效的主問題反覆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了。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

  1、 閱讀課文,反覆誦讀,培養誦讀能力

  2、 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3、 體味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 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

  2、 寫景、抒情、寫人、敘事的關係

  教學內容:

  1、 解題: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整體感知課文,熟悉內容,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味

  3、 拓展閱讀,深化理解

  教學設計:

  一、匯入 新課: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寫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遊西湖的喜悅,六月西湖荷花的豔麗。(展示圖片)

  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紹湖心亭,展示圖片。

  三、走進作者,介紹背景,強調作者的故國之思,滄桑之感。

  串詞:下面,我們就去湖心亭,看看張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 聽配樂朗讀。

  2、 聽了範讀,也透過早自習的預習,請一個同學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全班評析)

  3、 齊讀,要求流暢自然,充滿感情,儘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讀文字:

  (一)一讀:走進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課文大意)

  1、張岱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樣去的?

  3、沿途所見何物?

  4、在亭上有什麼奇遇?

  5、舟子是怎樣評價張岱今晚的舉動的?

  (二)二讀:

  1、其實,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個頗為嚴重的前後矛盾的錯誤,能找出來嗎?

  2、是張岱大意了,寫錯了人數?是否要讓張岱改改呢?

  獨:表現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現他孤高自賞,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與俗人為伍的孤獨。在他眼裡,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讀: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張岱形象的一個字。

  2、“痴”用通俗的話怎麼說?作者的呆氣體現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來,如何理解他的行為?(天寒地凍,夜深人靜時跑到湖上看雪實是怪異)

  表現他不願看見人,不願人看見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獨避世的憂憤。

  (2)痴景:A,天寒地凍,夜深人靜,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麼樣的?……

  B,這是一種美嗎?怎樣理解這種美?(結合圖片,講解白描)

  天地蒼茫,人物渺小,這種對比,創設出一種悠遠脫俗的意境,透出一種白晝看不到的夢幻般的朦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審美趣味。(與眾不同之處,痴之所在)

  C,作者鍾情這樣的景色,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樣的`湖山夜雪圖的蒼茫悠遠,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孤寂無依、傷感茫然的思想感情,這時,天地人情已完全融為一體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載體,成了情感寄託的物件了。

  (3)痴心:作者不願見人,不願人見,卻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現?

  A,為什麼大喜?(遇到和他一樣有雅興、脫俗、孤傲清高之人,當引以為知己)

  B,為何“同飲”“強飲”?(自己本不會飲,又不可不飲,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謝知己。)

  C,為何臨別時才問姓氏,也不留下電話號碼,聯絡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關注的是朋友見心靈的溝通,精神的契合。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為快的作風和性格。正可謂痴心一片啦。)

  (四)小結:痴:作者痴迷與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與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

  六、拓展: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不能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應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透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悅,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我們也試著把自己的喜怒哀樂之情寄託在景物描寫中,讓我們在景物描寫中感受你當時的思想感情。

  七、在樂聲中再聽錄音,結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2

  學習目標

  1.誦讀積累,理解課文大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2.品讀賞析,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導語設計1:

  被譽為“人間天堂”的西湖,無數文人墨客曾為它留下佳作。關於西湖的詩句,我們耳熟能詳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見,擁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見不同的西湖。

  導語設計2: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詩,詩中“寒江獨釣”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懷叫人讚歎。而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則營造了另一番意境,抒發了別樣的情懷。今天讓我們隨著張岱,走進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學習---預習與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擁毳(cuì)衣崇禎(zhēn)

  沆碭(hàng)(dàng)餘舟一芥(jiè)鋪氈(zhān)對坐

  餘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霧凇(sōng)

  2生詞註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橈”撐船。

  (2)一詞多義。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長堤一痕數目,最小的正整數,大寫是“壹”

  更:①更定舊時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②更有痴似相公者還

  是:①是日更定這②問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斷或解釋

  絕:①絕消失②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

  (3)古今異義。

  ①餘住西湖古:我。今:剩餘,多餘。

  ②餘挐一小船古:撐、劃。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調

  ③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古:酒杯。今:顏色、光亮、沒有效果、無報償

  ④是日更定古:這,代詞。今:用於判斷,或與“非”相對

  3作者名片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著作頗豐,今存有《琅奈募》《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等。

  4背景追溯

  張岱出身於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悠遊的生活。明亡以後,他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本文選自《陶庵夢憶》。

  三、合作學習---探究與交流

  (一)整體感知

  1播放朗讀,學生聽讀,再跟讀。留意文章敘了什麼事,寫了什麼景。

  2思考回答幾個問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

  告訴了我們什麼?(點明時間、地點。)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從哪種感覺來寫?(從聽覺來寫。)

  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突出大氣的嚴寒;也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筆,突出遊興強烈。)

  (3)“是日,更定矣,餘籋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雪。”

  這麼冷的天氣,才凌晨時分,作者獨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嗎?(孤懷雅興,孤高自賞。)

  (4)“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幾句寫雪景,有什麼特點?(寫西湖雪景,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齊讀第1自然段。

  (5)齊讀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麼?(已經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齊讀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麼?和這些人有些什麼交往?(即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翻譯這段內容。)

  (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裡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這些人相遇飲酒共話的情境,使我想起兩句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作者不善飲酒,卻“強飲三大白”,真可謂“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聲,你怎樣理解這個“痴”字?(舟子說作者“痴”,又說還有像作者一樣“痴”的人,實際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詞,你看出了什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的狀態。)

  (二)深層理解

  文章後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後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交流點撥】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

  (三)走進語言

  1找出寫景的句子並體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寫景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交流點撥】“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作者寫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表現出悠遠脫俗的情味。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2文章開頭說作者“獨往湖心亭看雪”,這裡又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談談你的理解。

  【交流點撥】不矛盾。在作者看來,芸芸眾生不是為伍,一個“獨”字表現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進寫法

  人與景相融合。 人與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寫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其精準的感受,體會到隱藏在簡單背後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動的延伸。人的參與,給本來顯得有些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

  (五)走進主題

  本文透過對西湖壯觀的雪景的描寫及湖心亭奇遇的記敘,表現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

  四、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痴行:大雪獨行、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樂

  (痴人就是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醉情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體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交流點撥】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義。

  2、品味寫景語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點。

  3、感悟張岱超凡脫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國之思。

  重點:

  品味寫景語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點。

  難點:

  感悟張岱超凡脫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國之思。

  教學方法:

  1、講授法2、誦讀法3、資料助讀

  課時:

  一課時

  一、導課:

  同學們,在我國的文學史上,以文見長的作家中有一位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曾這樣評說:“明文第一,非張岱莫屬。而且,如果在中國散文史上評選‘十佳’,我估計張岱也能入選……”。可張岱卻曾說自己“人與文俱不佳”。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作者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品其文,讀其人。

  二、檢查自讀預習情況

  1、查字音。特別注意:①強飲(qiǎng)②更定(gēng)

  2、查本課文言文知識:

  ①一詞多義②詞類活用③古今異義

  ④特殊句式a。判斷句b。倒裝句

  3、查課文翻譯。(複習六字譯文法:留、替、調、補、刪、增)生逐句翻譯。

  三、品讀課文

  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兩軸畫》中寫道:“有一種畫軸,靜靜垂於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大家回憶一下《記承天寺夜遊》中,描寫秋月圖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這幅空明澄澈的秋月圖已經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那張岱筆下又描繪了怎樣的一副冬雪奇景呢?

  (一)賞奇景。

  1、找出寫景句:霧凇沆碭……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比較連詞: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天、雲、山、水,上下一白。

  三個“與”字寫天地的合一,渾然一體、蒼茫遼闊的景象。

  3、比較數量詞:

  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一條、一座、一隻、兩三個

  特寫鏡頭中四個量詞的使用,使人覺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緩緩前進,創造了夢幻般的朦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這個一片茫茫遼遠的冰雪世界中,人不過渺如一慄。

  4、白描手法:

  那麼,如果讓我們寫一段雪景,你會怎麼寫?我們可能會用上一些比喻和優美的詞句。而張岱在這裡並沒有用這些。他只是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就勾勒出了蒼茫孤寂、天人合一的妙境,這種寫法叫白描。

  白描原是國畫的一種技法,在文學創作上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指用最樸素簡練的筆墨、不加渲染,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張岱在這裡僅用寥寥數語,就把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呈現出來了。

  小結雪景:這段雪景有蒼茫孤寂之美,作者用白描手法只用寥寥數語就把那種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呈現出來了。渲染了一種蘇軾筆下“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情趣。

  板書(景美:蒼茫孤寂白描)

  (二)品痴人

  1、齊讀開頭幾句,說說作者有哪些“痴行”?

  2、這痴行背後肯定有一顆痴心!結合雪景暗示,結合人物行為,說說張岱是怎樣的人?

  預設:與眾不同清高孤傲鍾情自然超凡脫俗特立獨行隨性雅緻遺世獨立

  師總結:張岱夜訪西湖,獨賞雪景,他是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人,不同常人的背後是不同常人的心境,一個“獨”字我們便讀出了一個遺世獨立的張岱。

  板書:(人痴:遺世獨立)

  (三)悟深情

  1、PPT出示四條背景資料。

  背景資料一: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號陶庵。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崇禎17年(1644年),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著有《陶庵夢憶》。1647年左右,張岱寫成《湖心亭看雪》。

  背景資料二:亭中人為“金陵”人,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為國都,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

  背景資料三:張岱作品常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時時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湖心亭看雪》是《陶庵夢憶》的一篇。

  背景資料四: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明亡後,“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駭駭為野人。”“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陶庵夢憶·序》

  2、“問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貫。“是金陵人”是寫錯了嗎?

  預設:不是,是有意而為。“金陵”是故都。

  3、體現了作者什麼情感?——。

  板書:(情深:故國之思)

  四、總結中心思想:

  這篇散文以清新淡雅之筆,記敘了作者晚上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描繪了一幅氣象雄渾、蒼茫孤寂的西湖雪景圖。突出了作者超凡脫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懷,表達了淡淡的愁緒以及深沉而又真摯的故國之思。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冊

  3、蒐集描寫西湖的詩句,感受西湖四季之美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景奇:蒼茫孤寂(白描)

  人痴:遺世獨立

  情深:故國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4

  學習目標:

  1.品味寫雪景語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賞景的深沉之情。

  3.學習白描寫景的手法。

  學習重點:

  1.品味寫雪語句的精妙。

  2.學習白描寫情手法。

  學習難點:

  感悟張岱的深沉之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題

  自古風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頭的悸動,特別是遇到潔白的大雪,更是能觸動他們容易騷動的心。你所學過見過的詩詞中帶有雪的你記有多少呢?(學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師要多鼓勵,多讚揚)喔!同學們掌握的還真不少,足見大家的知識的淵博。在剛才大家所展示的詩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為覺得寫雪最為突出,現在大家一起來吟誦一下吧!

  (學生吟誦)很好!大家從詩中看到了什麼樣的雪景?(學生可能說出多種情況,教師最後總結。)這真是: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萬籟俱寂呀!從此雪景中你體會到了作者什麼樣的心境呢?(提示學生可以參考剛學過的《小石河潭記》的作者介紹)孤獨,淒涼,因被貶而悲傷的情感。同樣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們今天來看看清朝的張岱是什麼樣的心境呢?

  二、明確學習目標(學生讀記)

  作者簡介。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三、踏雪賞景

  1.現在我們就跟隨張岱一起來領略西湖雪景的美麗吧。請齊讀課文(學生齊讀)找出文中張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學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讀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詩?學生答: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句寫出了西湖的什麼的雪景?學生會到許多答案,教師總結: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萬籟俱寂。些兩句的意境是多麼的相似,可見此二人都有什麼樣心境?

  學生答:孤獨。

  3.我們來看“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句中“沆碭”是什麼意思?白氣瀰漫的樣子。

  句中三個“與”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囉嗦呢?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去掉。學生答:(三個與字把天雲山水連在了一起,更能顯示出天地之間的蒼茫。如果是去掉了,就顯得界線分明,沒有蒼茫之間意了。)

  你說的太好了,大家給他鼓掌!

  4.我們再來看“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

  我們平時來說長堤應該用一什麼?亭子用一什麼?船用一什麼?人用兩三什麼?

  學生說:一條、一座、一艘、兩三個。我們能把這些量詞換掉嗎?

  學生答:不能,用痕、點、芥、粒,顯示出這種景物在天地之間的蒼茫,渺小,如果換掉了就顯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說得真好!大家給他鼓掌。

  四、賞雪悟情

  1.張岱能寫出這麼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個字來評價他的話是哪一個字?學生答:“痴”

  那我們能從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們小組之間可以做適當的交流。

  學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後去看雪。(更定:時間上是晚上五、八點鐘)

  張岱在這種情況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獨與清高。

  2.等張岱來到湖心亭,亭中已經有人了,這真是:莫道君來早,更有早來人呀!

  如此說來,亭中早到之人,也應該是“痴”於雪景了。

  那麼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學生小組討論作答。

  比張岱來的更早,準備有酒食,預計停留時間很長,在時近年關,卻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見到張岱是怎麼說的?

  學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用自己的話怎麼說?學生答: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這樣的人?

  我們把句中的這樣空白,你能填上什麼樣的詞語?

  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的人?學生可自由發言,鼓勵不同的評價,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

  3.張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為什麼金陵人邀張岱飲酒,張岱卻“強飲三大白而別”,(強做何解釋?強是勉強)而不是多喝幾杯?

  學生答:張岱獨自賞雪的興致已經沒有了,所以也就沒有繼續停留的想法,就離開了。

  你說得真好。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張岱還真是一個獨立特行的人,也足見其不願與他人為伍的孤傲。

  4.張岱見到亭中之人,問其姓氏,卻答是“金陵人”,這不是所答非所問嗎?難道是他們有問題?(學生小組討論作答)學生可能很難抓住重點,教師此處經總結一下。

  這更顯出張岱對故國的思戀之情,還文章開關,用崇禎的年號,張岱是清朝人,卻用明朝的年號,在簡介中還有,張岱明亡後不仕,這都說明張岱的遺世獨立,以及對故國的思戀。

  六、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跟隨張岱,賞了雪景,也理解了張岱情感,現在就讓我們就一句話來概括張岱的特點吧。請用好一個xx的張岱來作總結。

  七、佈置作業

  課下認真完成練習題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體會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情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

  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和閒情雅趣。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課型:

  賞讀課

  教學方法:

  讀讀,說說,議議。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冬季,最浪漫的無疑是下雪,最美麗的無疑是銀妝素裹的雪世界,你心中雪景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隨張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湖心亭:位於西湖中,據說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閣,取名“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2、作者簡介: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代表作:《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

  1.教師範讀或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注音:

  崇禎(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霧凇(sōng)

  沆(hàng)碭(dàng)氈(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2.學生讀課文,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

  (2)教師提示下列詞語,學生試譯,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

  是日更定:是,這。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從晚上八點算起。定,開始.

  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

  霧凇沆碭: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冰花一片瀰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較這裡的“一”和“湖心亭一點”的“一”的區別。)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下船:等到。

  喃喃:連續不斷地小聲說話,這裡可看作自言自語。

  (3)試譯下列文句,突破難點

  A、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B、擁毳衣爐火

  C、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D、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有兩三粒而已。

  E、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F、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學生齊讀課文,加深理解。

  (5)試譯課文。

  (螢幕顯示課文的譯文,供學生參考。)

  三、整體感知文意

  1、本文寫誰做什麼?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你能根據課文大意來評價一下嗎?

  (張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個“痴人”。)

  2、你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個“痴人”?

  (學生討論並明確課文所寫“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獨行

  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樂醉情自然

  3、“痴”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內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醉情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四、合作探究:

  1、說說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麼特色?

  (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體會所用的白描手法。

  補: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為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線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文中的白描能夠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徵,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數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3、白描的例子:(抽象、概括)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渲染的例子:(形象,具體)

  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裡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賓士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裡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風……《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五、比較閱讀: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賞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寫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寫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

  2、二文表達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達的情感上,《湖》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六、結束課文:

  《紅樓夢》中有詩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卻言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作者用“痴筆”敘“痴事”,繪“痴景”,抒“痴情”,融敘述、描寫、抒情於一爐,藉以表達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與眾不同的閒情雅趣。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和默寫課文。

  2、利用白描手法寫人或物片段。

  3、收集有關“西湖”“冬雪”的詩歌。(附有關詩詞)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