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歷史試卷分析

歷史試卷分析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1

  本次歷史期末考試由教研室出題,從題目上來看導向還是比較科學的,有些許題目比較難,題目量適中,整個的分值安排比較合理。從學生的答題情況來看,整體效果相比較期中考試來講學生慢慢形成自己的歷史學習方法以及作題方式了。

  整張試卷總共有三個大題:第一大題單項選擇相對而言比較簡單,學生得分率很高,滿分比例佔有84%以上;圖說歷史這個題目學生對於問題的問法相對比較陌生,因此得分不太高,特別是第二十題學生的得分率大概在68%左右;第三大題出題相對較活,這樣的題目是很科學的,同學對學生的閱讀與理解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同學對於學生在材料分析上的考查做得比較多,總體上來講也就是這個題目相對較難的,因此初一的學生這個題目做得不是很理想,失分較多,得分率在51%左右。

  這次考試整個七年級的總體情況如下:平均分是61.5分,及格率是58.33%,優良率為22.31%,,低分率是16.15%,最高分是97分,最低分是13分,所以整個的成績一般。老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當中還應當提高整個的平均分,另外低分率較高,對於這些後進生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轉化。平常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對課文的重要知識進行梳理以外,還應當多給些材料分析這類形式比較活的題目,提高學生的歷史分析與應用能力,做到真正的活學活用。當然這個有賴於老師平常對學生進行的思維訓練,因此本次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以後,我們兩個歷史老師就有意識的將下個學期的教學方法與模式盡最大可能做適應地調整,以期達到預期效果。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2

  考試已經落下帷幕,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在此特對期中歷史試卷的考試情況進行分析。

  七年級歷史試卷共三道題,分別為單選題、材料分析題、問答題,共計100分。就試卷難易程度來說,這張卷子難易度適中。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題為選擇題,主要考核的就是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基礎知識點包括這些:課本上的圖文如4題,考核唐朝都城長安的城市平面圖;文字中每一課的具有總結性的小標題如3題,唐太宗奠定貞觀之治的兩大基石是虛心納諫、知人善任;還考查了相關的歷史典故: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與哪個有關?總的來說,選擇題的難度並不大。儘管試卷難度不大,學生的答題情況並不理想。出現這種情況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學生根本不重視這麼課程,作為這麼課程的任課教師,我認為學生出現這樣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本人認為,任課老師再兢兢業業,學生手頭沒有配套的練習,這都很難讓學生主動的去學習這們課程。因此借這個機會我想跟領導說說我的心聲:給七年級的政、史、地、生都配上相應的資料吧。其次就是任課教師教學任務沒有落到實處即沒有適量的練習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

  第二答題共兩個小題:第1題,考查的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基礎知識。知識點學生並不陌生,但材料是以圖表的形式展現的,由於學生還沒有具備一定的分析圖表的能力,加之學生根本沒有識記這個知識點,因而這道題的答題情況非常的糟糕。第2小題,考查的是隋朝大運河的知識。試題給出大運河的圖片,結合圖片來答題。這題考查的也是課本的基礎知識,最後一個問題屬於開放性試題,學生可以自由的發揮。因而這張卷子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優越性即學生有話可說,學生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就學生答題的情況分析,這道題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能夠難道一半分數的同學不到一半的學生。基於這樣的現實,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得調整自己的方法。

  第三題為問答題即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分析唐朝經濟繁榮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就題目來看,難度並不大,聰明的孩子能夠從試卷中找到現成的答案。值得高興的是,這道題大部分學生都動手寫了,不再給老師留空白卷子。這道題12分,我認為這麼大的分值,就單單一個問題,這不利於七年級的學生得分,希望以後七年級的最後一題能夠分成幾個小題來分析。

  關於這次測驗,學生的成績分佈主要有以下情況:

  七年級三個班的歷史科目及格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每班的優秀率均不足百分之二十。面對這樣的成績,作為任課老師,我將採取一定措施,努力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3

  不論從事何種工作,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實效,務必先從自身的工作計劃開始。有了計劃,才不致於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為您準備了初一期中歷史試卷分析。

  一、參考人數:

  參加此次月考的兩個班共有106人,缺考二人。

  二、成績統計:

  兩個班的及格人數62人,及格率61.76%,優秀率25.49%。最高分98,最低分24分。總體來說,此次考試成績比第一次月考有所進步。

  三、試卷分析

  1、試卷型別:本次考試為閉卷,其中單選題25題,分值為50分;問答題4題,分值為50分。

  2、試題特點:試卷題目中,容易題約佔75%,中檔題20%,稍難題佔5%,總體偏易。根據本校初一年級的總體教學進度和學生掌握水平,本次月考試卷注重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別是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適當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資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鑑於農村中學初一學生知識面較窄的狀況,材料均直接從教材上選取,主要是考學生對課本的熟悉程度和歸納概括能力,適當地涉及了對學生分析歸納能力的考查。設問跨度較小,涉及知識點較少,主要以七年級歷史下冊1-14課的內容為主。

  3、暴露問題:

  (1)基本概念記憶不準確。學生基本歷史概念掌握不好,易混點區分不清。概念,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素之一,無數個概念、知識點構成了我們所學的一本歷史書。試題對概念的考查基本上是直問直答,沒有設太多難點。對分析能力的考查最後也歸於基本概念,仍然是在比較淺的層面上提問。整張試卷有80%都屬於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考查,但仍有許多同學做錯,說明在記憶方面學生仍沒有下足功夫,僅憑大致的印象和常識難以應付全部題目。

  (2)歷史思維能力欠缺問答題是學生的弱項,考試時失分很多。歷史學習要求學生能用辯證的歷史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分析歷史事件要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更要放在整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大部分初一年級學生缺乏歷史思維能力,且從材料中獲取資訊,概括歸納能力差,在答題時表現為凌亂、囉嗦、不完整,造成失分,就失在不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資訊,而是憑主觀意向隨意答題。

  四、教學反思

  1、強化基礎知識教學,講授新課時注意細化知識點,複習時則要突出重難點,加強對學生記憶能力的訓練。

  2、豐富學生課外知識,充分利用圖書室的課外讀物,擴充學生知識面,課上也可適當將講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小故事。

  3、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完成對課本知識的講解,要創造各種機會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對史料的分析能力,答題時分析歸納,組織語言的能力。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4

  一、命題指導思想和特點

  (一)、指導思想

  縱觀整個試題,總體體現了以能力和素質立意的理念和新課標對三維目標的考查要求,以發揮歷史教育測量的診斷功能和導向功能。

  (二)、試題特點

  1、總體平和,難度適中

  試題的結構、題型與容量適度,有一定的效度、區分度。難度適中,全卷沒有讓所有學生都動不起筆的題目,也沒有一個大題讓相當一部分考生得滿分的題目。全卷基本按照高考要求命制,讓分科以後的文科學生見識一下高考模式的題目是很有必要的。

  2、立足基礎,貼近教學

  試題重在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概念的識記和理解。尤其是對一些重要概念和結論的準確理解,對重大歷史事件和現象的本質認識,以及對歷史發展過程的規律性總結。

  二、學生存在的問題

  從閱卷及抽樣的結果看,主要有五大問題:基礎知識不牢固、學科能力沒形成、審題偏差大、書寫不規範、新課程意識缺失。

  1、基礎知識不牢固

  基礎知識掌握較差,特別是對一些概念性的知識沒有真正把握。

  2、審題偏差大

  本次考試因審題失誤而失分顯得特別嚴重。審題中抓不住關鍵性字詞,不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資訊,導致理解偏差,不按照要求回答,答非所問。

  3、書寫不規範

  多數學生書寫不規範,字跡不清晰;學生語文知識匱乏,不能有效組織答案,主要表現為知識要點不明確,沒有層次性,出現口語化,文字表達不夠嚴謹;不會使用歷史學科語言或術語答題,出現許多無效文字;關鍵字詞寫成錯別字。

  三、對今後教學的建議

  1、加強對歷史基本概念的教學

  本次考試,反映出學生在歷史概念上存在很大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將基本歷史概念闡釋清楚,讓學生對一些歷史概念爛熟於心。並適時進行跟蹤

  檢查,透過課前默寫、課後作業、抽查等方式,增強對歷史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與記憶。

  2、教學重、難點分析應加重學生參與的力度

  包括新課教學和試題練習和講評,在培養對問題分析能力的同時,多給學生參與的平臺和機會,因為學生參與,能有效及時地糾正可能出現的錯誤偏向及思考方式的偏差。

  3、適度進行基本的史學方法和史學理論的教學

  4、對試題的解答,除加強對答題格式的規範外,更應該加強對解題方式的引導。

  首先要學會讀題審題,注意問題的細節,把握問題的時空界限、方向和側重點;其次,學會讀懂材料,有效把握材料中的有效資訊和其主題意旨,能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有全面和清晰的認識;第三,在具體解答上,應注重儘量用教材中的內容或觀點來表達,對於需要概括提煉的,力爭做到簡潔、精確、邏輯合理等。對於審題不周全,理解模糊的問題應重新加以審視,盡力做到不遺漏每一個問題,不留下任何一個空白,將能做到的力爭做到最好

  5、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鼓勵士氣,增進信心。我們還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歷史的信心,因此應經常鼓勵,在嚴格要求過程中應看到學生的進步,及時表揚他們的長處和優勢,以利於提高整體水平和效果。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5

  分析與探究(本題滿分18分)

  22、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黨和政府歷來重視三農問題。某校八年級同學以“建國以來黨的農村政策與農業的變化”為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請你參與。

  【政策回顧】

  (1)1950年,中央政府頒佈了《》,大規模的___________運動在全國開展。(4分)

  (2)1953年,黨中央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決定對農業實行________。(2分)

  (3)1958年,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隨後在全國開展了“大躍進”和___________運動。(2分)

  (4)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的浪潮首先從農村掀起,其主要內容是在農村實行_______________。(2分)

  【分析對比】

  黨的農村政策對農業發展產生的影響:

  (1)1952年底,我國徹底廢除了制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2分)

  (2)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化的高潮,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農業經濟中占主導地位。(2分)

  (3)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產生了嚴重的失誤,農業生產遭受到嚴重破壞。

  (4)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中國農業的大發展。

  【歷史認識】

  透過上述“分析對比”,你從中能得到什麼結論和啟示?(4分)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6

  (一)基本情況

  今年的期中考試試題,就全卷內容來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學生,試題由易到難,重點突出;考試的內容細小,知識點比較碎。學生考試的成績還比較理想,對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體情況分析

  第一題單項選擇題,大多數中等生失分比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必須提高中等生的做單項選擇題的能力。其中大多數錯的是第15小題,北宋與南宋的關係相似於哪一組?應該是西晉與東晉;還有錯的最多的是第6小題,唐初出現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突出原因?應該是順應歷史潮流和人民的意願。第二題考查的是連線題,學生答得也很好。

  第三題考查的是填空題,是平時的細小知識點,都做過很多遍了,因此學生答得都比較好。

  第四題是材料分析題,都是基本知識,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答錯,這說明了有些學生對基本常識也沒有掌握。考查了唐代的民族政策以及武則天和唐玄宗的統治措施等重要知識點,這部分是重點,可是還是有少部分學生沒有答對;第二個材料分析是識圖題,學生答題情況還可以,最後一個材料分析題是探究題,也比較簡單,學生答題情況也比較好。

  (三)教學反思

  對於本次考試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將會做出如下改進的措施:

  1.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提高學生做選擇題的能力,多做選擇題;

  2.一定注重學生的背誦情況,重點查背,基礎知識一定要記憶;

  3.加大材料分析題的訓練,讓學生學會做開放性的題型。

  總之,這次考試較差,爭取下次考試能有大的進步。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7

  一、均率統計

  二、試題分析

  本試題分兩大塊,(一)是單項選擇題,共15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二)是非選擇題,有簡答題16,材料題17、18,探究題19.

  這份試題,覆蓋面廣、基礎性強,立足於歷史基礎知識,以重點知識來設計題目,重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試卷中基礎題約佔75%,基本上沒什麼難度,都是課本上的知識點,應用、綜合類試題約佔25%,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拔高、探究。整體來看,試卷中無偏題、怪題。

  三、答題情況分析及存在問題

  (一)單選題

  8題:李白和杜甫詩歌藝術特色不同的原因在於,兩人生活的時代不一樣,這個知識點,學生教容易忽視。

  11題: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課堂教學時,沒有給學生細分。所以,好多學生選擇北宋。

  14題:題中的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社會經濟狀況,學生們不能

  很好的對三個有效資訊,進行歸納分析,所以造成失誤。

  (二)簡答題和材料題

  16題:本題較簡單,考察的都是死知識,但是對於運河開通的影響,有的學生還是答不到點上。語言組織和答案要點的把握有欠缺。

  17題:考查科舉制的知識。本題較簡單,主要的失誤在於對科舉制特點的歸納。一方面是學生的歸納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由於自己的對這個知識點的講授不到位。

  18題:學生用事例說明唐太宗的外交政策時,語言的組織不當,丟了分。

  (三)探究題

  19題:學生基本都能拿滿分,答案比較死。失分點主要集中於,宋朝海外貿易興盛的表現上,學生的答案要點不完整。

  四、努力方向

  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目前命題的趨勢和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後主觀性題目還會適當增加。歷史教學在注重基礎知識傳授的同時,必須注意培養學生初步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特別是綜合、歸納、分析、比較以及發散思維和語言表達等能力。

  2、課堂上精講多練,空出時間讓學生識記背誦,給方法,給時間,給結構,增效果。

  3、加強學生應試能力的訓練,形成良好的答題習慣,這樣才能在考試中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失誤。

  4、加強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正確運用歷史學科術語,全面、完整答題的能力。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8

  一、試卷分析

  (一)試卷結構

  歷史考試時間60分鐘,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其中選擇題25個,50分,非選擇題四個,50分,總分100分。

  (二)試卷特點

  就全卷內容來看,本套試題以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義務教育初中歷史教科書為依據,沒有超出規定的範圍;試卷的設計與題型以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來考查學生;基礎性強,試題立足於歷史基礎知識,以重點知識來設計題目,重在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試卷的編排遵循了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試卷緊扣大綱,依據課本,重點突出,難易適中,導向明確。試題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與考試標準的基本要求,在題型、題量、難度係數基本保持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知識考查內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對指導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

  從試卷中我們可以看出:

  (1)全卷兩種題型,即:選擇、材料分析。兩種題型的最佳化,全面考查了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全卷主客觀試題分配恰到好處,其中選擇題佔了50%,便

  於檢測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論述題佔50%,則側重考查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兩種題型的配置充分體現了水平測試的雙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課改、教改與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學生正確處理歷史材料以及綜合分析與表達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識面廣,且知識範圍分配合理。試題全面覆蓋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材,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知識點,而且知識範圍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課程標準與考試標準的要求。這就有利於全方位檢測學生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側面的歷史知識。

  3)突出了對學科主體內容和歷史知識內部聯絡的考查。今年試卷考查的內容全部都是學科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沒有偏題、怪題,體現了初中歷史教學的普及性、基礎性。同時材料分析題和論述題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現實性,特別是從歷史事件本身的聯絡與影響方面著題。

  (4)試題充分體現了課標與考標規定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靈活考查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理解、比較、分析、綜合及遷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顯地反映出考查學生理解、分析、綜合層次的知識內容達50%,側重考查了學生多元歷史思維能力。

  二、答卷評述

  1、總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兩點:一在歷史教學中仍然只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與記憶,還沒有真正轉軌到能力的培養上來,而許多學生只知道死記書本;二是試題綜合性較強,難度偏高。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改革正逐步升溫,這對進一步啟動和推進我校新的'課程改革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

  2、客觀試題、基礎知識試題得分率較高。

  3、主觀試題及考察學生綜合能力的試題得分率較低。

  大多數學生對歷史教材的主幹知識掌握得較好,能根據要求加以複習鞏固,對重點知識的掌握較熟練,並能正確地運用解題方法;大部分學生能採用較常用的直選法和排除法來解答選擇題,有一定的解題審題能力;部分學生的學科能力有所提高,善於運用已知知識進行判斷,反映了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個別失分較嚴重的問題,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可忽視的情況:

  4、基本功不紮實,書寫不規範,錯別字多。審題能力較差。

  5、部分學生歷史知識的應用能力和應變能力略顯不足。有些同學完全答不到點子上。

  6、複習不到位。例如選擇題失分較多的第16題、21題、22題,都是基礎知識;第28.29題還有0分的現象,也充分說明了複習過程中存在嚴重問題。總之,考生在答卷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一系列表象,為指導我今後的歷史教學和考試提供可貴的一手資料,我應深刻反思。

  三、關於教學與考試的理性思考

  七年級期中測試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讓我們清晰感覺到嶄新的知識經濟和資訊社會的脈搏在沸騰,只有全面更新全體師生教與學的理念,徹底轉變師生教與學的方式,才能不斷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因此藉助這次考試,我作出瞭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學理念,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新的課改指導下的歷史教師,應全面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指導學生全面地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學生應全面轉變學習方式,倡導積極主動的探究式學習,勇於提出

  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避免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從而把新的課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練把握課標和考標,高度重視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面對教考改革的新形勢,我應以“兩標”為基礎,組織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注重中外歷史知識的有機滲透,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應反覆運用歸納法、演繹法、聯想法、比較法、啟發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全方位,多層次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罰,讓學生的思維在“發散--集中--發散”的多次迴圈往復中產和豐富的“歷史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和基本的歷史素質。

  3、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今後的歷史考試能力要求越高,學習難度越大。因此,培養興趣是關鍵,我們的歷史教師要想方設法,生動活潑地開啟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主動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視後進生的轉化與提高,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4、在教學教程中,要抓主幹、重基礎。突出主幹知識的教學,夯實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歷史概念和一般規律。同時,平時教學中要強化歷史人名、地名、歷史專用名詞的書寫訓練,力求消滅錯別字。

  5、平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讀教材或引用課外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同時注重訓練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6、要加強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包括閱讀分析、概括歸納、比較能力和從材料中提取資訊的能力,同時也要注意加強學生表述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以提高學生語言表述的準確性和規範性。

  7、加強學法指導,教師在教學中要教學生如何審題,如何尋找試題的關鍵詞,捕捉有效資訊。

  8、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要做好後進生的輔導與轉化工作,提高後進生的學習成績。

  總之,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課程改革,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讓我的歷史教育教學改革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9

  一、試卷評價

  試題本著有利於基礎教育為培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合格人才與勞動力的水平測試,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與考試標準的基本要求,在題型、題量、難度係數基本保持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知識考查內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對指導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

  從試卷中我們可以看出:

  (1)全卷五種題型,即:選擇、材料分析、探究題、讀圖題、歷史檔案題。五種題型的最佳化,全面考查了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全卷主客觀試題分配恰到好處,其中選擇題佔了45%,便於檢測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而其他題佔55%,則側重考查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五種題型的配置充分體現了水平測試的雙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課改、教改與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學生正確處理歷史材料以及綜合分析與表達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識面廣,且知識範圍分配合理。試題全面覆蓋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材,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民族、等各個方面知識點,而且知識範圍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課程標準與考試標準的要求。這就有利於全方位檢測學生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側面的歷史知識。

  (3)突出了對學科主體內容和歷史知識內部聯絡的考查。今年試卷考查的內容全部都是學科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沒有偏題、怪題,體現了初中歷史教學的普及性、基礎性。同時材料分析題和論述題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現實性,特別是從歷史事件本身的聯絡與影響方面著題。

  (4)試題充分體現了課標與考標規定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靈活考查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理解、比較、分析、綜合及遷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顯地反映出考查學生理解、分析、綜合層次的知識內容達70%,側重考查了學生多元歷史思維能力。

  二、答卷評述

  1、總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三點:一是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仍然只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與記憶,還沒有真正轉軌到能力的培養上來,而許多學生只知道死記書本;二是試題綜合性較強,難度偏高。三是有部分題目超邊了。

  2、客觀試題、基礎知識試題得分率較高。

  3、主觀試題及考察學生綜合能力的試題得分率較低。

  總之,考生在答卷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一系列表象,為指導我們今後的歷史教學和考試提供可貴的一手資料,我們應深刻剖析。

  三、關於教研教改的理性思考

  20xx八年級水平測試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讓我們清晰感覺到嶄新的知識經濟和資訊社會的脈搏在沸騰,我們只有全面更新全體師生教與學的理念,徹底轉變師生教與學的方式,才能不斷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因此藉助這次水平測試,我們作出瞭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學理念,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新的課改指導下的歷史教師,應全面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指導學生全面地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學生應全面轉變學習方式,倡導積極主動的探究式學習,勇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避免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從而把新的課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練把握課標和考標,高度重視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面對教考改革的新形勢,我們應以“兩標”為基礎,組織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注重中外歷史知識的有機滲透,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應反覆運用歸納法、演繹法、聯想法、比較法、啟發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全方位,多層次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罰,讓學生的思維在“發散--集中--發散”的多次迴圈往復中產和豐富的“歷史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和基本的歷史素質。

  3、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今後的歷史考試能力要求越高,學習難度越大。因此,培養興趣是關鍵,我們的歷史教師要想方設法,生動活潑地開啟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主動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視後進生的轉化與提高,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我們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課程改革,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讓我校的歷史教育教學改革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10

  一、試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試為閉卷考,試卷共兩大題,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試卷總分100分。涵蓋了歷史與社會第一、二單元和思想品德第一、二單元的主要內容,其中第一大題是選擇題歷史與社會和思想品德各20分,第二題非選擇題歷史與社會和思想品德各30分。本套試卷注重基礎,考察全面;重視應用,凸顯能力。整套試卷對教材各單元知識點的考查分配較均勻,涵蓋較全面,部分選擇題設計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本套試卷充分考慮到基礎教育的基本要求,沒有偏題、怪題,整個試卷難易適中。

  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參加考試人數351人,年級平均分62.46分,優秀率10.06,及格率64.50,最高91分,最低10分。

  學生做題中出現的問題:

  1、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對主幹知識記憶理解不夠到位。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題的“靈魂”,導致學生答不到點上,不審題,題目中要求選錯誤的,可學生一眼看過去只選了一個正確的。

  2、錯別字較多,對一些常見常用的地名、人名寫錯,知識系統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學生閱讀理解歷史資料的能力較差。隨著能力考查的不斷加強,取自於課外的史料也不斷增多,閱讀理解史料是解題的關鍵。但在本次考試的材料分析題中發現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還是比較欠缺;

  4、對歷史史實聯絡和分析概括能力還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題,很多學生知識掌握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知識遷移能力較弱,對熱點不夠關心。部分學生對題目的理解與把握存在欠缺導致出現審題不清、答非所問現象。分析問題、提取資訊能力不強,題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問,不會從材料中提取資訊。

  5、學習方法簡單滯後,以死記硬背為主,忽略學習過程。

  例如:歷史與社會第11題第1小題考的是春秋戰國的時代特徵,要求從圖1《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和圖2《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運動》中歸納概括,學生基本能答到“戰亂、變法”等相關知識點,答到“分裂割據、思想解放”的學生較少。

  第2小題考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張這一基本知識點,大部分學生能回答出“德、禮”,但是回答完整“仁、克己復禮、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的學生較少,這說明學生對基礎知識沒有多加記憶,另外一小部分學生回答“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是教育思想而非政治主張,這說明學生不會審題。

  第3小題學生基本能答出“商鞅變法”但是有部分學生“鞅”字寫成了“秧”導致扣分,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強調錯別字問題,商鞅變法影響這一點學生能回答出來個大概,但是語言不夠規範,說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欠缺也沒有對歷史知識加以理解記憶。

  社:13.(1)部分學生寫成基督教(2)圖5羅馬廣場石上的文字的解說詞大部分學生不會寫,平時不做重點知識點要求。(3)學生審題不清,要求結合相關史實,大部分學生沒有注意,材料的閱讀也不到位,所以得分率不高。

  思想品德第11題 對知識點不清晰,記憶不夠,導致學生評價理由不會分析,純屬在散講。核心知識點的記憶還需加強。

  思想品德第12題第3小題和第4小題都是讓學生講述如此做的理由,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但是都沒有結合書本知識點,沒有講到“對集體負責”與“與人為善、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這些。

  思品第13題 本題從一個新聞事件為情景,考察學生對誠信、責任和善良的理解。難度值預估在0.7左右。材料新,問法明確,提示清晰。

  學生平均得分在5分左右。

  失分原因分析:

  1. 問題明確要求從誠信和責任角度講,學生很多隻寫了其中一個方面。

  2. 談談看法,首先要求學生做出判斷,很多學生此類題目答題不規範。

  3. 企業家的作法是屬於善良的考察內容,學生無法從材料中分析出這個知識點,很多人還是從責任角度回答,缺乏對題目整體的把握和理解。

  教學改進:

  1. 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如對善良、誠信、平等、責任等不能很好的區分。

  2. 答題的規範性(如答題格式,提示語的解讀等)需加強。

  3. 語言不規範,出現了很多口語的表達。

  三、對今後工作提出努力方向:

  1、強化基礎,努力創新,強調對知識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能力,做到知識與能力並重,過程與結果並重;

  2、強化訓練,要明確答題的一般步驟,掌握各種題型的答題技巧,加強解題思路的訓練;注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讓學生學會審題.

  3、注重學生書面表達的訓練,運用規範的語言進行表述。

  4、加強對學生在材料分析題中獲取,解讀有效資訊,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培養。

  5、加強學法指導、培養答題技巧,向工整、規範答題要分,杜絕卷面髒亂差現象。

  6、反覆複習、當堂訓練、當堂記憶,體現有效教學。

  四、教學建議:

  1、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歷史資料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教材,課堂上多引進一些課外史料,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

  2、注重學生分析、概括和綜合能力的訓練。分析、概括和綜合是歷史學習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檢驗學生能力的基本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

  3、加強學法指導,教師在教學中要教學生如何審題,如何尋找試題的關鍵詞,捕捉有效資訊。

  4、在以後的講學稿中,主觀性題目還會適當增加,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主觀性題目還會適當增加,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經過期中考試我認識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我將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本著提高成績的目的,從各個角度對學生加強管理、爭取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11

  今年的學習方式和考試方式和以往大不一樣,網上教學,家長監考。考前還擔心考不出學生的真實水平,看了分數覺得大多數家長還是很認真負責的,很感謝家長的監督,陪伴。考試成績在我我預料之中,不太理想,下面我具體分析下這次考試:

  一、試卷分析:

  一模試卷從總體上說,知識考查的覆蓋面廣。材料閱讀量適中,材料型別選擇多種多樣,圖文並茂,選擇重點及熱點的材料,體現了試題對重點內容和時事熱點內容的考察。選擇題注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對歷史材料的分析、解讀、運用能力。主觀題注重考查從材料情境題中獲取資訊的能力,考查學生對材料知識的概括能力與語言表述能力,同時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體現了歷史新課程和中考命題的趨勢。且與當今熱點聯絡緊密,如:18題疫病防治,醫療與公共衛生體系考查,讓學生透過古今對比,中外對比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總之,本套試卷以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兼顧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理解,分析能力的試題,是一套高質量的試題。

  二、學生得分情況:

  我校參考學生135人,總均分43.72分,總及格率52.24%。其中60分以上7人,50分以上50人。優生不尖不多。

  三、學生答題情況:

  客觀題答題分析,出錯率較高的題:

  第2題:學生沒有複習到古代史,沒有提取到公元前221年、摒棄重立列國、為中央統一全國各地的集權這些重點的答題點,造成失分。

  第3題:這個題是出錯率最高的一題,看到南宋時,馬上選了經濟重心難移,沒有認真讀題。

  第6題:對史實記憶不牢固。沒記住民國元年是哪一年。還有的同學知道民國元年但計算出錯。

  第7題:只注意到李大釗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忽視馬克思主義,1918年。

  第15題:學生未能注意材料中“最能反映”這些限定詞,好多選A沒有看清B、C選項中“開始”,所以失分。

  總體上來說有三類錯誤:

  1、是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

  2、是不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資訊;

  3、是對材料的理解和把握不準確。

  主觀題答題分析

  考生基礎知識不牢固,不能正確審題,不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的答題資訊,歸納能力欠缺,得高分的較少。

  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基礎知識不過關,知識點不清。

  2、文字表達缺乏層次性、條理性和內在的邏輯性,概念把握不清。

  3、學生語言組織能力不強,材料題答題不能得高分、滿分。

  4、學生審題能力差、解題不熟練,出現答非所問和草草答題現象,反映出平時學生學習中缺乏一定的解題方法和相應技能的積累。

  四、今後教學努力的方向:

  針對本次考試調查分析結果,在接下來的初三歷史專題複習中,提出幾點建議:

  1、認真研究20xx年課標,依託教材,夯實基礎,因為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是中考永恆不變的主題。

  2.注意複習的有效性。注重主幹知識網路結構的重複構建。即將原來的章節體系打亂,整理為專題知識網路結構。在後面的專題複習中應將此定為基本的指導思想。

  3、注意非選擇題的訓練,尤其是材料型習題的訓練。本型別題目是重頭戲,分值高,要求學生要認真審題與閱讀材料,就設問指向從材料中或聯絡所學知識,提取有效資訊。

  4、加強解題方法指導,在日常的複習課和練習中加強學生應試能力的訓練,包括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闡釋歷史的能力等。

  5、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熱點問題。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歸納一些專題,並要把熱點問題考點化,並設計成具體的題目,(同時進行中考真題訓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6、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指導他們多看書,多梳理知識,鼓勵他們提高分數的信心。在課堂中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讓絕大多數的學生能投入到積極的思維中去,力爭考出好的成績。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12

  一、試卷分析

  此份試卷主要考察學生對八年級下冊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試卷總分100分,以基礎知識為重點,所學的內容都已覆蓋到,難度適中,本試卷時間為60分鐘,滿分為100分。試卷共四大題,由以下幾個題型構成。第一題選擇題,共計30分,第二題歸納列舉題,共計30分,第三題是材料分析題,共計20分,第四題是探究題,共計20分。本套試卷沒有偏題、怪題,整個試卷難易適中。特點

  1、整套試卷對教材各單元知識點的考查分配較均勻,涵蓋較全面。

  2、部分選擇題設定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試卷充分考慮到城鄉差別和基礎教育的基本要求,試題比較容易。

  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1、(選擇題1小題)新中國成立之初,相當於國家憲法一部文獻是

  答案選B,很多同學選A。

  錯誤原因: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不夠牢固。

  2、(選擇題6小題)中國迄今為止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是上海APEC會議,學生多答A. WTO

  錯誤原因: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固,憑感覺答題。

  3、(選擇題13小題)寫新中國的藝術成就

  錯誤原因:對問題認識不清,複習是沒有把該項內容放在重點上,另外11、12、14、小題 錯誤也較多,究其原因就是對基本概念不清,掌握基礎知識不牢固造成的。

  4、材料分析題,倆題中對

  (1)小題的回答,大部分同學答的較好。

  (2)小題大部分同學答非所問,沒有弄清題意。

  (3)小題,大部分同學對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夠全面準確,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5、探究題中17題

  (1)小題的回答大部分同學都能回答正確,小部分同學答題不全面,基本都能夠說出,此題得分較高。

  (2)小題第一問大多能回答出來,第二問就回答的不夠好,分析其原因,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較差。

  (3)小題是一開放性的問題,學生普遍答的不夠好,暴露出學生的總結分析能力較差。

  18題有點難度,即綜合課程內容有體現活學活用的能力,一道好題,能看出學生平時的功底。所以學生能大好該題說明學生會學習。我們學生有85%能很好的回答該題。

  三、整改辦法:

  1、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不能因課改而丟棄基礎知識的教學,沒有基礎知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忽視對中下學生的輔導。基礎知識是思考問題、解決和分析問題的工具,離開了對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研究和分析問題就只能停留在表層,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談。

  2、加強對學生歷史記憶能力的培養

  現在學生學習的物件是各學科基礎知識的一些基礎理論,只有掌握了這些基礎理論,才可能為未來的再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學生記憶能力訓練的主要途徑。

  總體上本次歷史試卷,注重基礎,重視應用,凸顯能力,滲透德育。以課標準為準繩,學科的重點內容為核心,緊跟時代脈搏,設問巧妙,立意高遠。以基礎立意轉向基礎、能力並舉,穩中求進,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把握了教學的改革方向,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導向鮮明,是一份融綜合性、人文性、開放性和時代性於一體的好試題。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13

  一、試題分析

  本次試題考察範圍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沒有選考內容,難度明顯比上次丹東試題簡單。但試卷在注重基礎的同時,仍注重能力立意,知識與能力緊密結合。選擇題幾乎都是材料型,創設新的情境,注重考察知識的靈活運用及遷移能力。四道非選擇題也都將材料與教材結合設問,突出主線與重點知識的考察。但個別設問存在分數不明確,導致學生答題時,側重點出現偏差,失分較多。

  二、學生答題情況

  (一)亮點:學年總平均分64.7分,90分以上三人,3年17班80分以上19人,這是相當不錯的成績,充分說明我們前一段複習是卓有成效的,複習方法和策略是對路的,是對我們前一段教學的極大肯定和鼓舞。

  (二)存在的問題:

  1、選擇題:第一:審題不細,比如時間沒看準,正確和錯誤看馬虎。

  第二:基礎知識記得不牢固,分不清哪段時間出現的史實。

  第三:材料看不懂或不會看、抓不住關鍵詞。

  2、非選擇題:第一:審題馬虎,出現落問現象。

  第二:閱讀提取資訊能力較差:如不能準確歸納概括,只盲目翻譯原文。

  第三:知識遷移、靈活運用能力較差,不能判斷考查的知識點並與教材有機結合。第四:語言不夠規範、字跡不夠工整,條理不夠清楚。

  三、教學改進措施

  1、對試卷及考試情況進行及時講評,注重講方法、講問題、與教材知識點緊密結合,邊講解邊提問,力爭舉一反三。抓住每班亮點鼓勵學生樹立分分必爭、高考必勝的信心。

  2、繼續貫徹以往復習思路:先建構每單元知識網路,再據課標要求夯實每課知識點,最後進行針對性鞏固和訓練,形成良好的複習思維習慣。

  3、針對學生複習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遺忘,堅持背、講、問、練緊密結合。背就是基礎知識過關;講就是講重點、講難點、講結合點、講聯絡點;問就是反覆提問,不厭其煩地提問,幫助學生鞏固強化記憶。否則課堂上會了,下課就忘了;昨天會了,今天就忘了。練就是進行針對性訓練,一個考點一練,一個單元一練,一週精選一套綜合習題一練(12道選擇題,2道非選擇題),既可鞏固知識、防止遺忘,又可訓練思維和方法。練後既可面批,又可抽批。堅持練後必講,講後必問,問寫結合。講題時著重講方法:選擇題強調要審時間、審空間、審關鍵詞,注意使用排除法;非選擇題強調五大步驟:第一步:帶著設問看材料,節省時間,有的放矢。第二步:將問題拆分到最小單元,防止落問。第三步:判斷思維方向和考查的知識點,明確答案來源;第四步:榨盡材料,一句一句看材料(按。;、、、劃分)邊看邊畫,防止遺漏資訊。第五步:梳理思路,組織答案。要一問一答,語言規範,條理清楚,字跡工整。做題時先在腦海裡過思路,再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去做,逐漸熟中生巧,事半功倍。

  4、針對歷史學科成績瘸腿的同學(特別是尖子生),要拿到試卷細緻分析,面對面溝通,共同查詢原因,發現問題,尋找突破改進的方法。平時上課時也要多提問,多督促。

  5、為迎接期末考試,我們歷史老師要與地理、政治老師溝通配合進行綜合訓練,讓學生熟悉高考模式,把握時間,提高答題速度。

  最後,我相信在學年領導的正確指導下、我們組內三位老師同心協力、共同努力下,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14

  一、資料統計分析

  試卷成績統計表(滿分100分,60分是及格線,80分以上優秀)

  參考人數

  平均分

  優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試卷分析

  此份試卷主要考察學生對八年級下冊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試卷總分100分,以基礎知識為重點,所學的內容都已覆蓋到,難度適中,本試卷時間為60分,滿分為100分。試卷共四大題,由以下幾個題型構成。第一題選擇題,共計40分,第二題探究題,共計29分,第三題是材料分析題,共計31分,本套試卷沒有偏題、怪題,整個試卷難易適中。

  1、整套試卷對教材各單元知識點的考查分配較均勻,涵蓋較全面。

  2、部分選擇題設定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試卷充分考慮到城鄉差別和基礎教育的基本要求,試題比較容易。

  三、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1、(選擇題1小題)開國大典最重要的意義是()

  答案選B,很多同學選C。

  錯誤原因: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不夠牢固。

  2、(選擇題6小題)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所進行的努力有()錯誤原因:此題沒有正確答案,應該是選擇(2)(4),但是答案中沒有。所有答案都是誤導。

  3、(選擇題13小題)下列不屬於鄧小平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的是()答案選擇應為C,屬於易選題,大部分同學答對了。

  正確原因:對問題認識較清,複習是把該項內容放在重點上,另外11、12、14、等小題錯誤也較少,究其原因就是對基本概念認識較清清,掌握基礎知識牢固。

  4、探究題中22題回答大部分同學都能回答正確,小部分同學答題不全面,基本都能夠說出,此題得分較高。

  21小題第一問大多能回答出來,第二問就回答的不夠好,分析其原因,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意義認識不足,還有就是審題不清,較差。

  21題有點難度,即綜合課程內容有體現活學活用的能力,是一道好題,既能看出對過去知識的考察,也能覆蓋本書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能看出學生平時的功底。所以學生能答好該題說明學生會學習。我們學生有5%能很好的回答該題。

  5、材料分析題,倆題中23對(1)(2)小題的回答,大部分同學答的較好。(3)小題大部分同學答非所問,不能理解特區作用。

  小題,大部分同學對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夠全面準確,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四、整改辦法:

  1、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不能因課改而丟棄基礎知識的教學,沒有基礎知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忽視對中下學生的輔導。基礎知識是思考問題、解決和分析問題的工具,離開了對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

  研究和分析問題就只能停留在表層,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談。

  2、加強對學生歷史記憶能力的培養

  現在學生學習的物件是各學科基礎知識的一些基礎理論,只有掌握了這些基礎理論,才可能為未來的再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學生記憶能力訓練的主要途徑。

  總體上本次歷史試卷,注重基礎,重視應用,凸顯能力,滲透德育。以課標準為準繩,學科的重點內容為核心,緊跟時代脈搏,設問巧妙,立意高遠。以基礎立意轉向基礎、能力並舉,穩中求進,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把握了教學的改革方向,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導向鮮明,是一份融綜合性、人文性、開放性和時代性於一體的好試題。

歷史試卷分析完整版15

  歷史期中考試已經結束了,為了在以後的教學和考試中取的進步特對本次考試做如分析:

  1.試題不僅考查學生的歷史知識、歷史基本線索和脈絡,還要考查與學生相關的社會生活實踐以及自身的情感體驗,以有利於學生價值觀轉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體現歷史課程獨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歷史試卷題目呈現方式生動活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內容、版式對學生充滿吸引力,新穎別緻,一返過去題目枯燥、單一、死板的特點。學生看到題目後好奇、親切、自然,易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試題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歷史教學大綱》、《歷史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廣而淺的歷史知識。

  4.九年級試卷分析概況:

  選擇題題型特點:1、覆蓋面廣:20道選擇題涉及16課的基本知識。內容包括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民族關係等各個領域。2、注重基礎知識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選擇題都是最基本的、課程目標要求掌握的歷史知識。3、注重知識的遷移,考查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將同類歷史知識或前後相關的歷史知識羅列在一起,訓練學生的聯絡、比較和分析能力。如第2、3、6、20題。

  原因分析:本題得分率較高,說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好。失分最高的是第6題,造成該題失誤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題幹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義,題幹所提示的內容學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7題、第11題、第13題,失誤原因:一是在學習新課時不求甚解,對有些歷史事實似是而非,;二是對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較強的歷史知識不太理解。三是不注重有效資訊的分析,缺乏相關歷史知識的積累,如第6題。

  材料分析題,做的不是很好,學生有一種陌生的感覺,根本不知道這些材料和誰有關係,所以做的時候就無從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時“讀書”的習慣還未養成,積累的興趣還不高。從這一題可以看出,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的能力不怎麼樣。

  問答題得分情況也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不會歸納總結,例如問毛澤東為什麼到農村建立根據地回答的不是很全面。甚至有的學生不知道該如何著手。

  暴露出來的問題是理解僅停留在一個較低的層面上,由淺入深的探究式的學習能力是有缺陷的。

  還暴露出一個問題,就是寫錯別字,“玻利瓦爾”的“利”好多學生寫錯,部分學生的卷面不整潔

  5、工作建議及構思:

  1教師要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

  2教師重視學習,深入研究探究教學。

  3在學習中繼續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鼓勵他們多問、多探討,強化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使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達到愛學、樂學,力求全面培養學生。

  4加大閱讀理解的訓練,提高學生答題技巧,平時注意糾正錯別字,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當前教師亟應克服的問題: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只重知識傳授,滿堂灌;嚴重忽視能力的培養或缺乏培養能力的方法和手段;思想教育空洞落後,脫離實際,沒有針對性。講課枯燥沒有激發(或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嚴重忽視地圖、插圖等的運用。

【歷史試卷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