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交通/運輸/物流/倉儲>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日新月異交通》評課稿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日新月異交通》評課稿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日新月異交通》評課稿

  李老師課堂教學目標清晰,主要透過“交通工具的演變、現代交通日新月異、未來的交通工具”這三個板塊來落實教學目標。較好的落實瞭如下三個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交通工具的發展變化,知道交通工具的演變推動了交通的日新月異;瞭解我國交通發展的鉅變,知道我國已經形成了四通八達、立體化的交通網路;體會建國以來交通的變化,培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

  一、關注真實鮮活的生活材料。

  “迴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課程理念決定生活化是小學品德課程的`首要特徵。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源頭活水,從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中挖掘生動鮮活的材料,引入品德課堂並生成活動主題,充分挖掘和錘鍊生活材料這一極具教育價值的“富礦”。而李老師在教學中,力求讓孩子從家鄉鮮活的事例剖析,如在教學家鄉交通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一環節中,引出舟山跨海大橋,從而學習“陸路交通的飛速發展”這一板塊內容,由小記者帶領大家看“舟山跨海大橋”為我們帶來了什麼?透過一段錄影水產品貿易,以及旅遊業、外資企業等方面感受跨海大橋促進了舟山經濟發展,也讓我們看到了跨海大橋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也促進了城市發展。朱家尖的旅遊業也隨之增值,就看孩子們那喜氣洋洋的談論中感受到交通的發達給朱家尖帶來的種種好處。李老師能從學生出發,時刻以生為本,藉助材料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很好地為品德課堂“推波助瀾”。

  二、關注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考慮到如何透過體驗性活動以更好地促進目標的達成。

  在課的匯入環節中,李老師首先播放動畫“西遊記”,出示“唐僧西天取經”路線圖。這樣的內容十分引人眼球,學生聽得特別認真,初步瞭解古代的交通工具的種類,深深感慨古代交通工具的侷限性,歷經了18年之後才到達目的地。順勢引出話題:在現代社會,他可以採用哪些交通工具來到達目的地呢?(出示常見的交通工具圖)如果採用飛機,需要多少時間呢?算一算(20個小時)從而十分自然的揭題——日新月異的交通。

  在很多環節中,李老師還採用了“資料的交流”來感受交通工具的不斷演變,從而讓學生深深感受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這些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了。還從小記者採訪、錄影、資料、圖片的對比等形式感受舟山交通變化帶來的各種效應。四小時交通圈,讓學生感受到交通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課堂上李老師讓學生透過自身的獨立思考、生活體驗、感悟和實踐,把課程內容真正內化、發展為學生的生活認識,體現了課程目標。

  三、關注學生處理資訊和交流資訊的能力發展

  小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在處理素材時往往不夠全面、深入。但是在這堂課裡,我們看到了學生在資料彙報過程中呈現的有序和多樣性,我想這都離不開教師的課前指導以及課中及時梳理。每一個環節讓我們看到了教師所作的精心指導,如在學習“瞭解交通工具的演變”這一環節中,請小小講解員大顯身手。在學生彙報過程中,李老師主要從有意識的讓學生從“速度、安全性、材料、體積、裝載量、裝飾、舒適度、種類、環保、功能、效能、外形”這些方面來體會交通工具日新月異變化,在交流時,還不失時機地穿插教師的補充材料,從圖片、資料等資料中形象又具體感知兩三百年來交通工具,越來越先進。整堂課,我們看到了有條不紊,教學環節清晰,這都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回答的關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處理資訊和交流資訊的能力。

  當然李老師的課是一堂精品課。我想,如果課堂上,能夠從家庭交通工具的變化來看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看四通八達的交通帶來的經濟發展那也是一種教學的策略。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日新月異交通》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