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三年級語文《泰順廊橋》評課稿

三年級語文《泰順廊橋》評課稿

三年級語文《泰順廊橋》評課稿

  課堂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正因為有遺憾,我們才會不斷進取和探索。對於評價一堂課,我覺得可以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評價它。那麼,藝術創作的過程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呢?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小孩子也好、藝術家也好。在創作藝術作品時,首先要學會細緻觀察,接著要思考和概括,最後才是實踐表現。

  曾老師的這堂課,我把它分成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讓學生欣賞《清明上河圖》《泰順廊橋》錄影,讓學生具體的觀察、感受虹橋、廊橋美,這是體驗階段,只有具體體驗了,學生再透過對比,才能在接下去的思考、討論階段很好的歸納出泰順廊橋與虹橋在建築材料、結構、形體上的特點。最後讓學生現場練習用筷子搭造橋的構造模型。透過搭造橋的構造模型練習,很好的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學生個人經驗,學生對橋、對世界有了親身體驗。這正是超越了學科課程的邏輯體系,提倡與實踐活動的緊密聯絡,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操作、探究能力,曾老師以上三個過程非常符合藝術創作中的藝術體驗、構思、表現的三個階段。

  下半部分,曾老師先是讓學生聽音樂欣賞廊橋,接著說說廊橋,贊贊廊橋,最後讓學生為保護廊橋出謀劃策,透過這一環節的練習,培養了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產生服務家鄉、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曾老師的下半部分是再一次的進行了藝術的體驗、構思和表現。所以不管是什麼課,都是有共通點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學習各科知識才有現實意義。

  曾老師的這堂課是成功的,他不是單純的在傳授知識,而是學習知識為我所用、為社會、為國家所用。

  臺灣一位著名藝術工作者蔣勳老師說過一段話,知識並不等於美,太多的知識變成了負擔以後,更容易空虛和憂鬱!一般的民間庶民反而不容易憂鬱,因為在他們的生活裡有很多嗅覺和觸覺,但是你會發現,越是高階知識分子越容易憂鬱,因為他在知識部分的發展跟他感覺的系統有了巨大的落差,他缺乏了感覺的滿足。所以知識豐富的朋友,要注意你的嗅覺和觸覺世界,不要讓他荒涼。比如夫妻之間經常擁抱擁抱,牽手散散步,你會發現感情越來越好。孩子放學回家,不要先問功課之類的`,可以先抱抱他,傳達簡單的愛的訊號。跟別人吵架時,透過友好的觸覺,都可以化解雙方之間的矛盾!搭搭朋友的肩膀,你會發現彼此之間的友誼。或者自己雙手合十,這個動作有愛自己的觸覺、也有尊敬他人的觸覺,你會發現左手和右手是這麼彼此的相愛。——讀蔣勳《美的覺醒——觸覺》有感!

  蔣老師說的多好啊。但是現在的應試教育很大一部分,是在不斷的給孩子填塞一些無用的或者難度太大的知識。最後書呆子自然就多了。

  老師們,不要以為地方課程只是讓學生學到很多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探索、研究。學生自主的在活動中感受到疑惑和經歷的困難,並能透過思考和探究去消除與克服。雖然在探究過程中會遇到失敗,但這恰恰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認識社會生活的複雜性與深刻性,進而適應社會的發展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何況失敗本身也是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

  地方課程的教材是以問題中心,興趣中心或兒童中心的,而非知識中心的。所以地方課程的開發不要編成"地方版"的學科教材。

  我們的校本課程、地方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是彌補了單純傳授知識的不足之處。曾老師的這堂課是成功的。謝謝!

【三年級語文《泰順廊橋》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