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二年級數學上《認識多邊形》評課稿

二年級數學上《認識多邊形》評課稿

二年級數學上《認識多邊形》評課稿

  這是李老師第二次上《認識多邊形》,教師在原教案上進行了修改。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李老師由現代窗戶和古時窗戶進行對比,發現古時這種窗戶由若干個多邊形組成。教師首先讓學生找出熟悉的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條邊,為後面認識多邊形做好鋪墊。教師利用學生好奇心,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激發學生主動去找一找、描一描、數一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分類,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在一系列的活動中讓學生在體會圖形的變化,充分感知圖形之間的聯絡和變換,讓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體驗問題解決的樂趣。

  本節課的教學,李老師精心設計了每個活動環節,環節的銜接比較自然,並能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將呆板無趣的練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如,在找四邊形的練習時,教師用拍手的形式肯定四邊形,用跺腳的方式否定四邊形,學生興趣濃厚,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與新課標中要求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的思想相一致。

  這節課和第一節課比較,教學思路更加清晰,活動過程更加流暢,教師語言更加準確、精煉。我覺得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

  一、由淺入深,銜接自然。

  李老師由窗戶形狀的引入過渡到由多種多邊形組成的古代窗戶,然後由熟悉的三角形到不熟悉的多邊形的畫一畫,描一描,新舊知識過度自然;在學生找出不同邊數的圖形後,自然引入課題;在認識了四邊形後,隨即就讓學生找出一組圖形的四邊形,這種隨即鞏固練習的方式強化了四邊形的特點,加深學生對四邊形認識的印象,新授、練習之間的轉換毫無破綻,非常自然;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依次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看似順其自然,其實都是老師的精心設計。練習的形式多種多樣,由淺入深。如,先是數生活中的多邊形有幾條邊,然後讓學生自己數作業紙上的多邊形,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以及最後的“你能找出幾個四邊形”,內容層層深入,越來越有思考性。

  二、動手操作,體驗感悟。

  皮亞傑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於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在實踐中體驗數學。透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對於動作思維佔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善於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內容,力求把教材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在“做”中體驗數學。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僅憑一張紙、一支筆去學習新知識。她讓學生不僅僅在感官上去感受這些圖形的特徵,而且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實踐操作,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講,動手操作的活動教師比較難操作,稍不到位就容易產生課堂小混亂的現象,但李老師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課堂的動手操作環節井然有序。

  活動一:擺一擺。學習了多邊形,學生能夠根據邊數的多少判斷是什麼多邊形,而讓學生自己用小棒擺一個多邊形,首先要考慮自己擺哪種多邊形,需要幾根小棒,怎樣擺。李老師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學生,放手讓學生去創造多邊形,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在反饋學生操作時發現大多數學生能根據自己選定的多邊形去選擇選用幾根小棒,即幾邊形就用幾根小棒,但也發現個別學生能用2根甚至三根作為多邊形的一條邊,教師順勢引出問題:擺這個多邊形至少需要幾根小棒?教師這個環節的設計得非常巧妙,讓學生在操作中明白幾邊形至少需要幾根小棒。

  活動二:折一折,剪一剪,認一認。教師先讓學生折一個三角形,然後根據摺痕剪下三角形,最後認一認剩下的是什麼圖形,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知道根據同樣的要求,由於操作方式不一樣,所得到的結果可能具有多樣性。這讓學生在做中感受圖形的變換和聯絡,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從而讓學生在充分而多樣的數學體驗中學會思維,形成觀念。

  三、自主探索,交流感悟。

  眾所周知,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時,其聰明才智才能得以發揮出來。教學的本質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在教學的情境中去體驗、探索、思考。在教學中,李老師只是以一個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獨立探索,再組織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儘量給學生創造較多的討論、分析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自己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學生在知識方面互相補充,在學習方法上互相借鑑,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在愉快地氣氛中培養學生良好地合作交流能力。讓他們享受自主的快樂。

【二年級數學上《認識多邊形》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