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荷塘月色》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荷塘月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鑑賞散文的相關知識。

  2、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3、(美點尋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遊蹤。

  4、引導學生體味第四段的語言美、畫面美。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思維發展與提升:誦讀課文,領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觀情感。熟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段。透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鑑賞抒情散文。

  審美鑑賞與創造: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把握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瞭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作品的感情色彩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內在聯絡,理解一個正直文人不滿於現實又無法找到出路的苦悶心境,培養學生敢於對文字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和評價質疑的能力,並且學會與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課前準備:《荷塘月色》朗讀帶和一些舒緩的音樂;並要求學生課前查閱資料,瞭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製成ppt,做好課上展示的準備。

  《荷塘月色》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在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輪圓月,我們的主人公心情鬱悶,想散散心,於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靜謐、安詳、優美的圖畫。作者將這幅畫給我們描摹了下來,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們讀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畫一樣。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

  二、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合作探究:

  (一)、教師播放課文配樂朗讀

  1.配樂動畫朗誦,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感受課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2、檢查預習《能力培養與測試》中字詞練習的完成情況。

  (二)整體把握,自主探究

  ①、用自己的話概述文章的內容。

  ②、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③、作者的行蹤是怎樣的?請用箭頭表示出來。

  ④、作者感情發展脈絡是怎樣的?

  讓學生依次交流以上問題。

  (三)師生交流明確:

  ①主要是由於“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②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③作者的行蹤:家門——小路——荷塘——四周——家門

  ④感情發展脈絡

  “不寧靜”→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觀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脫不得。

  (四)、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生小組互相交流,也可把問題交給全體同學一起,教師加以點撥。

  在學生互相交流提出的問題後,教師還可以丟擲下列的問題供大家探究:

  1、心裡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2、為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3、作者說自己心裡頗不寧靜,為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4、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寫採蓮的事情?

  5、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為什麼會如此傷感?

  6、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針對上述問題請學生認真討論,能在課堂上回答的問題,我們當堂解決,還有不能解決的請同學們上網查閱資料,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我們下節課再來互相交流解決。)

  (五)、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問題討論交流,然後教師抽查,並加以點撥。

  關於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教師提示,要搞清作者說自己心裡頗不寧靜的問題,首先要搞清為什麼作者會頗不寧靜,這必須聯絡當時的時代背景,必須聯絡作者自身來看。明確:

  1、作者、作品簡介

  關於朱自清,《荷塘月色》(引導學生參看教輔資料《能力培養與測試》)這篇散文透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教師點撥,並明確:

  1、心裡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為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願意投身武裝的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2、為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為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為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3、作者說自己心裡頗不寧靜,為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透過遊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於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迴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鬱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4、第七段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會想起採蓮的事情?

  明確:以採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瞭解。

  5、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為什麼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6、第八段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裡的極不寧靜。心裡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盪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盪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盪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裡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於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三、熟讀精美語段。

  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師要求學生誦讀時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為主,“內在”情感要豐富,表現出優美的“韻味”,語速宜緩,節奏分明。

  四、作業。

  上網或者上圖書館查詢有關作者和作品的資料,走近朱自清。

  第二課時

  一、簡要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匯入新課。

  二、欣賞精美語言。

  同學們說說自己喜歡的語句,並說明理由。然後教師歸納:

  1.形象美——手法多樣:

  鮮明的比喻、明顯的對比、強烈的襯托、生動的擬人、傳神的通感

  2.語言美——新穎而不失自然傳神

  通俗流暢描述傳神節奏協調(量詞、疊詞)

  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本文的語言美,主要是用了大量的修辭的手法:如

  比喻句

  ①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③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到荷塘的那邊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⑤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⑥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小結:比喻具體形象

  擬人句:

  ①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到打著朵兒的……

  ②葉子本是肩並肩地挨著……

  ③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

  小結:擬人靈秀動人

  通感句

  ①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小結:通感迷離精妙

  通感是一種特殊的修辭。通感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透過比喻或形容詞溝通起來的修辭方式。通感就是移覺。

  舉例(1)她笑得很甜。(視覺轉為味覺)

  (2)人靚歌甜。(聽覺轉為味覺)

  (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嗅覺轉為聽覺)

  (4)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視覺轉為聽覺)

  疊詞節奏鮮明

  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鬱鬱陰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田田等

  動詞準確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在瀉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青紗的夢。為什麼說“瀉”“浮”二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呢?可否用“照”替代“瀉”,用“漂”替代“浮”呢?

  (“瀉”的範圍廣,與“流水”相照應,而且有動態美,顯得生動活潑。“照”的範圍窄,不能與“流水”相照應,有點呆板,顯得不靈泛。)

  “浮”突出靜態美,“籠”可與之對照。“漂”突出動態美,“籠”不能與之對照

  三、總結課文,啟迪思維,遷移運用。

  本文描寫的荷塘只是清華園中一個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筆下,卻是如此的秀美靜謐,令人神往。為什麼?

  由於:作者對景物做了深入細緻的觀察,對生活有深摯真切的感受,運用語言的功力很深,故有了美文《荷塘月色》。

  四、課後作業

  1、背誦第4、5、6段。

  2、以《校園月色》為題,寫一篇抒情散文。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荷塘月色》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

  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中國古詩中“月”的意象及其含義。

  1、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在這裡,“月”成了詩人排遣內心深處的孤獨寂寞的一種載體。

  2、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這裡,“月”成了詞人表達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載體。

  那麼,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裡,“月”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咱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二、瞭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炫,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辭》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於江蘇東海縣,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揚州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了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作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雜文集《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裡。

  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是毛澤東稱頌的“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作家、學者、民主戰士。毛澤東曾熱烈讚揚其“寧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的高尚氣節。

  三、瞭解背景(論世)

  1927年7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兩次反革命政變之後,白色恐怖籠罩了中國大地。舊時代正在崩潰,新時局尚未到來。知識分子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但頹喪和騷動使得他們惶惶然,處於苦悶彷徨之中,看不清前進的方向。這種內心的痛苦與矛盾就外化為荷塘月色的圖景,素雅朦朧的景緻和作者內心的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是一致的。作者在此想躲開惱人的現世,求得短暫的.安寧。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為超脫世塵的絕妙世界。在創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積極投身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員干將。五四新文化運動熱鬧了一陣子之後,於1925年前後進入了低潮期。對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這一點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來。

  四、請學生聽朗誦帶,注意字詞並注意體會其中的語言、思考如何劃分層次。

  1、字詞<略>

  2、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點明題旨)(情)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景)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情)

  附:感情線索: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

  遊蹤線索:(略)

  五、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2.請三至五位同學說說自己找到的能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3.教師歸納總結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鬱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開朗)──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重新陷入鬱悶)──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鬱悶)

  五、領會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現失眠的鬱悶心情的?

  明確:一是藉助對“月亮”的描寫表現夜已深。二是藉助對“孩子們”和“妻”的描寫反襯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現觀月的開朗心情的?

  明確:一是藉助對平時沒有月光時路上的景象的描寫反襯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從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二是藉助對自己在蒼茫的月光下的獨特感受的描寫來表現獨處的妙處,側面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三是藉助對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寫來表現她們搭配得恰倒好處,進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現冷清的鬱悶心情的?

  明確:藉助對“蟬聲”和“蛙聲”的熱鬧的描寫反襯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現思鄉的鬱悶心情的?

  明確:藉助對《採蓮賦》和《西洲曲》的有關內容的回憶來表現江南生活的意興盎然,從而引出自己的思鄉之情。

  5、小結:所謂“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觀)與人的思想感情(主觀)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無縫、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它具有一種意境美。

  六、佈置作業

  找出文中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讀的基礎上領會其場面描寫的美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朱自清散文的場面美。

  【教學過程】

  請三至五位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寫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2.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樣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荷葉:動態美(疊詞比喻)

  荷花:嬌美姿態、羞色神情(擬人排比博喻)

  荷香: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飄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幽雅和寧靜(動靜結合擬人)

  荷韻:言有盡而意無窮(把所見與想象結合)

  4.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5.作者寫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藉助什麼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寫得這麼成功的?請從課文中摘錄有關語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關內容。

  手法描寫的物件文中的例句

  比

  喻出水很高的葉子像()

  開放的和尚未開放的荷花正如()

  又如()

  又如()

  顫動的葉和花像()

  密密挨著的葉子宛然()

  月光下的葉子和花彷彿()

  又像()

  灌木的黑影如()

  楊柳的倩影又像是()

  陰陰的樹色像()

  樹縫中漏下的路燈光是()

  通

  感微風中的荷香彷彿()

  塘中的月色如()

  擬

  人打著朵兒的荷花

  田田的荷葉

  葉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邊的楊柳樹

  樹縫中漏下的路燈光

  2.小結:要寫出場面的美,運用比喻、擬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體誦讀這三段文字。

  四、佈置作業

  從你所接觸的文學作品中,找到並摘錄運用通感的表現手法的句子三至五個。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作業檢查

  1.請幾位同學說一說運用通感的表現手法的句子。

  2.教師點撥: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其與比喻的區別在於通感的比喻感覺互通的。如“荷香”(嗅覺)彷彿“歌聲”(聽覺),“月色”(視覺)如“名曲”(聽覺)。

  二、咀嚼語言

  理解語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謂“咀嚼”,就是反覆地比較:同樣一個意思,可以用哪些詞句來表達,作者為什麼取此而舍彼,用彼詞句有什麼不妥,用此詞句有什麼妙處,等等。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咀嚼”一下。

  1.“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換成“幽靜”好不好?為什麼?(不好。“幽僻”既有“幽靜”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靜”只能表達一個意思。“幽靜”只有在心情悠閒自在時才能體會得到,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並不悠閒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處地襯托出了作者孤獨鬱悶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個人,揹著手踱著”一句中的“踱”與“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為什麼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現動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現動作的速度,也能表現做動作時的心情。“踱”與作者心情轉為開朗相適應。“踱”又與下文“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相照應)

  3.“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與“就”意思相近,作者為什麼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還有“暫且”的意思,表達的意思比“就”要豐富。“且”說明荷香月色帶給“我”的歡愉只是片刻之間的,這與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進入鬱悶相照應)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句中的“瀉”表達的其實就是“照”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照”而用“瀉”呢?(因為作者已經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隻能“瀉”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一句中的“浮”表達的其實就是“升”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現“青霧”的動作,但在高度上有區別:“升”讓人感覺“霧”很高;“浮”讓人感覺“霧”很低,低得與荷葉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與楊柳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一句中的“畫”表達的其實就是“留”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留”而用“畫”呢?(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三、品味語言

  理解語言之美還需要品味。所謂“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選用某一個詞能起到怎樣的表達作用。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小心,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2、“輕輕地推門進去”一句中的“輕輕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輕,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3、“路上陰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麼表達作用?(用光亮的“暗”襯托出“我”鬱悶的心情)

  4、“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麼表達作用?(用月光的“淡淡”來襯托喜悅的“淡淡”)

  5、“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麼表達作用?(突出葉子長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複有什麼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7、“荷塘的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句中“遠近”“高低”的重複有什麼表達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四、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麼葉子寫得多?

  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寫了什麼?又是怎麼寫的?

  明確:先寫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型的荷花以及陣陣傳來的荷香,最後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脈脈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駐足觀察的順序,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本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靜物,葉子像“舞女的裙”,靜中寫動,寫出了動態美。花“嫋娜”羞澀”,像人一樣嬌美,寫出了靜態美;像“明珠”“星星”,則寫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華。花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激活了讀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層寫動態。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給讀者以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葉子寫得多,是當時當地景物的實際情況。作者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寫的特徵,本文的特點是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銀白色的,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點。寫荷花的香味,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處飄來的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

  五、閱讀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明確: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透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盪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六、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並分析變化的原因。

  心裡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為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願意投身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這篇散文透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為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為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為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作者說自己心裡頗不寧靜,為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透過遊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於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迴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鬱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為什麼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第七段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會想起採蓮的事情?

  明確:以採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瞭解。

  第八段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裡的極不寧靜。心裡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盪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盪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盪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裡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於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七、佈置作業

  寫一篇散文。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荷塘月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