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5篇)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華傳統文化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

  曾幾何時,中華傳統文化引領世界潮流,在世界文化大舞臺上獨佔鰲頭。但是,大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固步自封,阻礙文化創新;小到王道士從敦煌石窟中把一車車的文物拱手相送。這些歷史的案例無一不顯出在璀璨奪目的文化之後,是文化的疲倦感和無力感。在當今的世界潮流中,創新處於首位,在這麼一個各國文化大雜糅的世界上,中華傳統文化只有進行創新型轉變和創造性發展才能使我們從文化大國邁向文化強國。

  當代世界,科技和創新引領發展,文化亦是如此,我們需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相聯絡。數字敦煌是一個很早便開展並一直在進行的專案,該專案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互動現實三個部分,運用科技手段使敦煌瑰寶數字化,來滿足人們的遊覽、研究等需求。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敦煌有了更深的印象。這便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聯絡起來,來更好地宣傳敦煌文化。由此可見,將傳統文化創新性地與科技創新相融合在當今社會更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我國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各國之間交往和聯絡必不可少,而這種交往亦是文化交流所相適應的。我國重振絲綢之路,使這一古老的文化交流方式得以沿用,並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進行創新,不僅傳播了絲綢、茶葉等古老文化,也使我國的禮儀、文學等傳遍世界。“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加強了我國與沿線各國的交流,也使我國的傳統文化透過一種創新性的傳播方式更為世人熟知。與此同時,孔子學院也伴隨著我們同其他國家的交往在全世界開花結果,使得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以新的方式來展現在世界上。可見,傳統文化透過國與國之間交往可以得到更好地傳播。

  在“網際網路+”的多媒體時代,我們應將傳統文化透過媒體等方式來向人們傳播。前不久十分火熱的《中國詩詞大會》,巧妙的利用了媒體等傳播平臺,透過比賽的方式並製作成節目來傳播中國詩詞的魅力。《國家寶藏》也同樣在這方面獲得了國民的追捧:以明星出演歷史劇的方式來演繹文物的前世今生。這些受到一致好評的文化類節目都將傳統文化以新的面貌來向國人展示。看來,在當今時代人們更易接受將傳統文化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方式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創新引領當今世界潮流,中華文化只有進行創新型轉變和創造性發展才能使我們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使我們從文化大國邁向文化強國。才能使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屹立於世界的巔峰。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2

  對於傳統文化,我最開始以為就是學生時代學習的“之乎者也”,但當我真正接觸時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剛開始,看到董事長、汪總、秦總等其他各位領導學完傳統文化後的變化,我內心非常期待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但是呢,聽說6天的課程壓縮到4天、特別是看到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我就產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覺得中華傳統文化本來就博大精深,4天的時間能學到什麼東西,用老師的話說就是如果把傳統文化比作一個人,那麼在我看來四天的學習可能連這個人腳趾甲裡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費生命,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呢,我就開始了四天的培訓,但是結果卻讓我又恨又喜,恨是因為相見恨晚,喜是因為如夢初醒。四天的封閉學習使我這顆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澱和洗禮,也給我的心靈也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兩點,也是我這次學習傳統文化最大的收穫,非常非常重要的兩點:1、知道我以前錯哪了;2、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那麼先我就談談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

  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孝、忠、禮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說孝那誰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覺得我非常懂孝,就覺得自己挺孝順父母的,有時發工資了給爸媽打點錢,有時他們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網上給他們一買郵回去,或者回去的時候買點吃的、用的,從小到大也非常聽我爸我媽的話,爸爸媽媽讓去幹的活也都會去做,而且我這個人不抽菸,不酗酒,不賭錢,自我感覺也沒有好吃懶惰的惡習,我總覺得在同齡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學習了傳統文化以後,我覺得我就是老師口中所說的那個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從來沒有給我爸我媽洗過一次腳;想起了我高中的時候,在學校打架鬥毆、晚上去網咖上網玩遊戲;想起了我大學時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渾渾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槓、吵架;想起了我媽每一次嘮叨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從來沒有注意到我媽眼角的魚尾紋越來越深,皮膚也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時已經直不起來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光芒。儘管我很不願意承認,但是我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老了。

  課堂上肖老師說孝順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給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對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點:

  1。孝就是愛惜自己。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記得小時候,經常喜歡下河洗澡,因為安康河特別多,但是我媽不讓我去,只有她去河裡洗衣服時才帶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結果第二天著涼生病了,起都起不來,整個身體都是軟的,難受的我直哭,那時我媽就做我床邊也哭,她就坐那邊哭邊說:難受也沒辦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難受就好了。就是這句話我記得特別深。所以說身體是父母給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那是咱們行孝的工具,如果咱們抽菸、喝酒、打架、違法犯罪、和別人生氣等等做出一些不愛護自己的身體的行為,使身體有絲毫損傷,讓父母擔心,這就是不孝。

  2。孝就是養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養父母之身就要關心爸爸媽媽的冷暖、溫飽,要時時刻刻去關懷爸爸媽媽的身體,年紀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嚀他們不可以吃太鹹,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帶他們去醫院檢查一次身體,抽時間應該去研究一些正確的養生之道,讓爸爸媽媽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藥物來度過。養父母之心就是恆順爸爸媽媽的心,就是要時時能夠關注到爸爸媽媽的心情,主動陪爸爸媽媽吃頓飯,做點家務事,聊聊天,讓爸爸媽媽不再為咱們操心,這就是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給爸爸媽媽增添了光彩,為家族光宗耀祖,讓爸媽臉上有面子,因為在爸爸媽媽的眼中,他們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看見咱們有出息,這就是養父母之志。所以,我們在企業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養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說,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時候,再去孝順父母,其實不然。在我上大學時,我加入了青年志願者協會,有一次我們社團組織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時候因為我們社團經費不怎麼多,就買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開始我以為那些都是無人贍養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談過程中,我才發現其實他們大部分都是有兒女,但是由於兒女太忙所以只能委託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經連續好幾年沒有看見子女。我們給老人們剝香蕉、喂水果、演節目、幫忙做飯.......臨走時,那些老人們眼裡含著淚花把我們送了很遠很遠,我在想他們的兒女就算是億萬富也不過如此吧,這個在我XX空間都有照片......所以說其實孝是隨時隨地存在著的,也許是偶爾的洗一次腳,也許是偶爾身邊陪伴的身影,也許是一個問寒問暖的電話,不見得贈與爸爸媽媽錢財萬貫就是孝順,也不見得給他們買一個幾十塊錢的小禮物就是不孝,雖然他們嘴上說亂花錢,其實他們心裡是特別的高興,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行動,爸爸媽媽年紀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嘮叨,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嫌他們煩躁,陪他們說說話,聊家長裡短,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裡唱的“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遺憾就是最大的孝。

  有人說,你說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就是自相矛盾,既說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養父母,又說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們。其實這兩者一點也不衝突,為什麼這麼說呢,古話說“物極必反”,而且咱們中國的“陰陽五行說”裡也特別講究的就是兩個字—平衡,這個平衡也就是所謂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陽東昇西落也是道,火車脫離軌道就會車毀人亡,飛機脫離軌道就會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做正確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所以說盡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麼孝、忠、禮三者又有什麼關聯呢?孝道分為大、中、小三類,小孝養之父母,中孝報效國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業盡忠、在社會有禮,這才是所謂真正的孝道。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3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夕節。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又稱為“過年”和“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家家戶戶貼對聯,可熱鬧了。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拿利是,小朋友還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個個喜氣洋洋。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開開心心的吃水果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有一首重陽節的古詩是李白創作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寫得非常好。又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稱為“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湯圓。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節日。

  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美好的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4

  我們課題組開展的題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第二階段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現在我們將近期研究的心得體會整理如下:

  借用陶行知先生在《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中說的一句話:“在現狀下,尤須進行六大解放,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一、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五、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六、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閒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乾的事情。”

  本階段我們研究的同時,切身感受到要想加強語文教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一定要遵循以上六個原則。

  我們在給學生講解漢字的結構特點時,應該讓學生充分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漢字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內容,能說會寫也是小學語文對學生語文能力考查的重要標準。同時,漢字本身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透過講解漢字的結構特點,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記憶度,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中書法的藝術魅力。在低年級中,教師可以講解諸如“日”“月”“羊”“火”這些字的古代的象形字結構和演變過程。在高年級階段,則可以結合字形介紹中國古代文化。例如,“社”是由“礻”和“土”組成的,“礻”代表神祇的意思。社在古代的意思就是神守護著土地的意思,因此中國古代人所稱的社稷就是土地神的意思。古代帝王都要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建造神壇,這個神壇就是社稷,如果社稷變了,那麼國家也就沒了。由此,社稷一詞在後來就與國傢俱有相等的含義。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時可以整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活動,使語文課堂有聲有色。小學課堂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傳統節日的因素,在節日當天進行教授。在教授時還可以加入相關道具,或者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小學課文《北京的春節》和《看花燈》兩篇課文中,教師就可以現場帶上花燈,讓學生猜燈謎,也可以帶上筆墨,讓學生自己編詞造句書寫春聯。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提升了對課堂的參與度,也提高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教師應引導發揮好學生的誦讀特長,讓學生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提高學生文化品位。透過讀誦經典可以最直接地讓學生產生對古代文化的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經典。據筆者的觀察,很多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都讓學生死記硬背經典,導致學生反而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厭惡的情緒。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所帶的班級中引入了唱誦式的讀經方法,透過將詩歌編成一首首歌曲,讓學生更加喜歡讀經,也更容易記誦。例如,在教授古詩《十五夜望月月》時,可以先讓學生了解一下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人們都有哪些習俗?歷史上還有哪些詩人寫過關於中秋節的詩詞?他們的詩詞選取的是什麼景物?中秋節人們一般都會表達怎樣的思緒?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教學,採用入情入境的方法,帶領學生體會詩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再引領學生走出詩文,聯絡生活實際談談感想。既鍛鍊了學生的品析詩文的能力,同時學生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大的興趣,對中華傳統節日有了更多的瞭解。

  以上是我們課題組針對本階段研究的一點感悟,接下來的研究,我們會本著上述留個原則,有目的、有方法地努力繼續開拓進取!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5

  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你可有細細品味過?你可曾欣賞過那入木三分大氣磅礴的書法,可曾品味過那耐人尋味的詩詞歌賦,可曾遊覽過那古色古香的建築,可曾聽過那聲情並茂的戲曲?那傳統而古老的節日你真的瞭解嗎?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事實的確如此,但他們都有著共同的根源,我認為這“根源”有兩個部分,其一是“形象”上的,是漢字;其二是“抽象”上的,是信仰與追求。而文字正是用來表達思想與情感的工具,它體現出來的,是獨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的。上古便有倉頡造字的傳說,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人們便開始使用統一的文字——小篆。統一文字的出現便利了人們的交流,使不同地域間的風俗文化有了交往,而中華文化也開始變得繁榮。到了漢武帝時期,司馬遷編寫的《史記》第一次將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的歷史連線起來,而文化也在那一片片刻了字的竹木片上儲存了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造紙術,印刷術的出現為文化傳播創造了更好的條件,而漢字的字形也在悄然變化著。不算上秦朝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漢字大體經歷了從篆書到隸書再到楷書的變化過程,流傳至今,而我大華夏的文明也乘著漢字這艘船在歷史的長河裡乘風破浪,一直向前。

  漢字強大的生命力也透過民俗文化表現出來。“猜燈謎”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文化。一些傳統節日像元宵節總少不了這一活動。所謂“燈謎”,就是寫在燈上的字謎,因為想猜出謎底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彷彿林中射虎,於是又有著“燈虎”的別稱。這種活動出現的原因與漢字獨特的構成是分不開的。像象形字、形聲字、指事字、會意字都是漢字的構字法,根據這種特點,人們有了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索,透過拆字等方式讓答案藏於字裡行間,可謂是妙不可言。就算原來看不太懂,經由旁人稍稍點撥,細細一想便能豁然開朗,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對聯也是漢字一大特色,和漢字中的多音字結合起來竟別有一般風味!昔日有人作了一副有趣的對聯:“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半支雅曲樂樂樂師之心”。你看這對聯構思精妙,對仗工整,是不是很有趣?這得益於漢字獨特的發音與不同讀音的表意,若將英文比作條形碼,那麼中文就是二維碼,它較之於英文顯得更為複雜。

  但我認為漢字最為獨特的地方在於它的書寫。少有的文字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而漢字卻自成一派。它的應用廣泛,碑帖、篆刻、牌匾、尺幅、扇面……樣樣精妙絕倫!一筆一劃,起承轉合,無不體現著先民的智慧和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在漢字的構造中時隱時現。從春聯、倒“福”到招財進寶,甚至洞房裡的“囍”字,靈堂前的“奠”字都反映出我國古代的民俗文化,漢字就像中國古代文明的密碼,是活“化石”,所以我認為了解漢字的演變就像在瞭解中國的歷史,古老的象形文字,被鐫刻在一塊塊古樸的龜甲獸骨上,一個字可以說就是一幅畫,而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漢字可以看作是“抽象的簡筆畫”,研究漢字的演變不但有趣還能從中加深對它的理解。總之,書法將實用、藝術、哲學融為一體的形式就是書法獨特的魅力所在。

  不管你信不信,但我想告訴你的是,我們的漢字來頭可不簡單。它誕生在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是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到了今天也仍充滿活力,歷久彌新。漢字有很強的包容性。任何外國的詩歌,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翻譯成中文都不只一個版本,像什麼“直譯版”、“意譯版”、“文言版”比比皆是,而且譯為中文後,既符合原意,又有著一絲韻味。與之不同的是,中國的詩詞歌賦很難準確譯為英文或是其他語言,翻譯後的往往過於直白,以至於失了原有意境。中國古詩詞講究押韻,常用意象來對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渲染與烘托,有些還講究對仗,對結構和字數都有著明確的要求,所以人讀起來會有獨特的美的享受,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營造出一種“海闊憑魚躍”的境界,水天一色間,有落霞的餘暉,也有孤雁遨遊其間,顯得如詩如畫,這是何等的逍遙,又是何等的孤寂?

  中華上下五千年,湧現出許多傑出的人,也有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從文字中,我們可以窺見古人的世界,也不由驚歎於古人的智慧。上古有神話,傳說著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洞,嫦娥奔廣寒,后羿射九日,常羊山上有刑天執干鏚而舞,也有巨人追逐那僅存的太陽直到生命盡頭……那時的人們有著這些奇異想象,是源於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和想與之抗爭的意志。這是他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他們的精神也一直深深紮根在我們的血液中。尤記昔時的竹林裡有個怪異的青年,名為嵇康,他在臨刑前,一曲《廣陵散》成為絕響。他以雅的姿態平靜的面對死亡;也記得大唐的詩仙,仗劍天涯,明月相伴,與詩酒度過年華,唱著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們這種瀟灑這種風骨正是我一直不懈追求的。不畏死亡,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不怕困境,因為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老莊講著道法自然,孔子說著有教無類,古人教予我人生的境界,從“上善若水”到“厚德載物”,也告訴我們“大道至簡”“大智若愚”的道理。這些思想對於我們現代人的為人處世都是有啟發的。古人還說過,君子應自強不息,天道酬勤,行成於思。從中我們也就不難發現,古人所不懈追求的“大道”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了。

  漢字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成長,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它是民族的瑰寶,也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更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認為,它無愧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6

  今天參加學校疏簾淡月漢服社辦的中國傳統知識競賽的決賽,雖然只是一個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動,本來也是抱著分享不去爭什麼的態度去的,但是之後卻是因為現場的情況氣氛還有各種問題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盡意與詞不達意都是讓人很痛苦的事情。每個部門或者社團承擔一個活動要辦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經這麼過來的,所以那些小問題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為志於傳播傳統文化的同學們,記得擺正好自己的心態,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正因言不盡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講稿,也是了了一顆對傳統文化愛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謝主辦方給了這樣一個平臺可以認識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進入決賽,是一種僥倖,但僥倖,也是一種天意。

  我選的是第一個題目,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點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釋為精氣真髓,比喻事物的精華部分,我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解釋,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來說,經歷了幾千年的吸收和沉澱,到現在糟粕其實已經很少,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靈魂,也即我們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那麼,靈魂在哪裡?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為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思想,而文化的靈魂則在於其無形的思想層面,換一個詞,哲學。並不是我一人這麼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文化的靈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還有後來傳進來的佛家等等,這些在現代都被籠統地稱為哲學。再論述到中國哲學的鼻祖,是哪裡?可以比較東西方的不同,西方的東西好像就是在不斷地創新然後推翻前面的結論,但是中國不一樣,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樣,從上到下,不斷增加;從古到今,不斷擴充。而金字塔的頂端應該算哪裡?我想,當之無愧的當屬《易經》,或名《周易》。可能至今還有很多人都認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學,是迷信。但顯然不是這樣的。以其第一卦乾卦來說(也許沒有背下來的必要,只是我背下來了,這裡不管了),這一卦屬於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見大人啊,無咎啊,吉啊等等講的就是卜筮,你會遇到什麼,你要怎樣面對,結果會是怎麼樣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講的是安身立命出世處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就會被人拿來當座右銘或者拿來教訓晚輩,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而且,這裡面有很多都講的是象,系詞裡面說,聖人是:仰觀於天文,俯察於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變,所以六十四卦裡面有很多關於象的描述也是暗含著處世之道。

  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之前有一些國學朗誦活動的普及就是很好啊,雖然說美國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麼多麼好,但我依舊認為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抓起的重點是要從小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人有好有壞,為什麼我們會有好壞的概念,就是因為我們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準繩的,如果什麼時候這個準繩沒有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為什麼現在沒有以前那麼多的大家,一是環境所致,二,還是環境所致,現在應該抓緊的還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體,社會太浮躁,但,大亂之世必有偉人出,也許是現在還不夠亂,也許,偉人還在成長。

  對於某位菇涼提的問題,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還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實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麼,我想說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必然是以人為載體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東西也只是個東西,沒有了創始者賦予它靈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續?不才認為這就應該歸於中國醫學的作用,沒有中醫都活不下來!當然,真相不是這麼詭異耍流氓的,只是我現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為代代人都有這樣的抱負,靈魂不死,故而永存!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7

  聽完王君老師的課,想做一名語文老師。

  聽完張麗鈞校長的講座,特想做一名讀書人。

  為期兩天的學習,只有這兩個內容中間沒有打盹,說明她們講的很精彩?還是說明我對他們內容很感興趣?因為她們的精彩,所以感興趣。她們身上的那股深深的文化味是不需要包裝的,是自然的。

  王君老師的青春語文課堂,王君老師的一路修行,透過一節精彩的《孫權勸學》展示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學生的發展,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教學質量能低嗎?

  張麗鈞校長的講座《信仰中文》讓我從想做一名語文老師轉變為想做一名讀書人。張校長從自我篤信和引人仰屬兩大方面闡釋了讀書的妙處。在自我篤信板塊張校長又分別從信其美、捍其潔、親其芳、味其旨、領其妙五個方面講了讀書的自我陶醉,並給大家開了一味祛病良方:多讀一點、多背一點、多思一點、多寫一點。而在引人仰屬板塊,張校長又分別從扣人心、祛人病、牽人魂、勵人志、偕人行五個方面講了讀書的作用。張校長的讀書不是功利性的,是自覺的行為,但卻也帶來了豐厚的成果。(張校長的成果太多)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8

  本人透過參加這次教師網路研修培訓,收穫很多體會深刻。

  網路學習最大的特點是教師能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進行選擇性地學習。在網路社會中,人的學歷已不顯得多麼重要,替代的是人的學術水平和真實本領。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不斷地瞭解新技術,掌握新技術,網路社會需要的是有多個學位、多張資質證書的人才。

  網路學習還有一個特點是每個學員能與優秀教師開展互動。透過發帖提問能和各位優秀的教師一起探討教學方面的問題,受益匪淺。

  一、深入挖掘教材,感受傳統文化精髓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知識點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特別是那些文質兼美的經典性教材文字都是人類優秀思想文化的結晶,我們要深入挖掘其中有關傳統文化的因子,以此教育學生,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有所變化。教學中,教師可透過課文的題解、註釋、分析、比較和師生討論等方式把課文理解的重心轉移到文學、文化觀念與文化教育上來,在文化傳統、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更深層次上尋求文化的審視點,傳承課文中的文化特質,進而挖掘作品內在的思想和趣味。

  我們可以看到所選教材是一個最好進行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載體,深入挖掘所選教材的這一功能,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精髓。

  二、營造課堂文化氛圍,接受傳統文化薰陶

  教師一定要樹立語文課堂是弘揚傳統文化主陣地的思想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從思想上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後,中學語文學科,在“三維目標”的教學要求下,不管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注重“閱讀鑑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等內容和形式。在教材的編排上,把“古典傳統文化”和“名著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筆者認為,編者的意圖就是讓我們在思想意識上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若能把有關“傳統文化內容”分類歸納在一起,然後有目的地進行地重點講解。這樣處理,有助於解決在傳授傳統文化時容量不足的問題,也能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傳揚傳統文化的主陣地。比如學習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可以透過讓學生體會作者“迴歸田園之初激動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來理解作者“厭惡官場,嚮往田園”的人生追求。當然,也要讓學生理解作者這種“厭惡官場,嚮往田園”的人生追求,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積極意義的。作者不是消極地迴避社會現實,而是採取了一種有積極意義的高境界的“人生定位”方式。

  三、充分利用古詩文教學加強優秀傳統文化薰陶

  中學課本中的古詩文,幾乎遍涉歷代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散文,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雖然選錄的只是浩瀚文學海洋中的點滴,卻能飲到中華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這些古詩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而誦讀則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誦讀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它對於理解和繼承優秀文化,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古語分別從深度和廣度上強調量的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讀,才能自悟其義;只有廣讀,博採眾家之長,才能下筆如有神;也只有這樣,才能傳承文化經典。在平時教學中,採用多種方式,如自由誦讀,朗誦會,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也就在無形中得以傳承。

  四、利用傳統節日,弘揚漢民族文化

  中華傳統與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語文的存在。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有很多被時代、社會、學校所忽視和遺忘的東西,這恰恰是我們要抓住的契機。我們可以利用我國的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學。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比如九月開學不久就是中秋節。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文,用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接受一次優美詩文的薰陶;並讓每位學生寄一張賀卡給父母,讓他們懂得感恩,理解象徵閤家團聚與和美的時刻的中秋節的內涵。

  再如,端午節到來之際,讓學生蒐集資料,介紹端午節的來歷,摘選屈原詩歌誦讀,舉行紀念屈原的活動,激發學生積極進取、追求真理、奮發學習的精神;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學習先烈們捨生取義的英雄事蹟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動,學生自帶筆墨紙張,為學校或班級、家庭寫一副春聯……這樣可以把訓練學生創新能力、拓展思維自然地融入到傳統節日之中,激發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擔負起歷史的使命和時代所賦予我們的責任,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傳統文化教學分量,將其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滲透到學生心靈深處,讓他們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9

  今天,我到我們院子的劉奶奶家學剪紙,她就住在我們家樓下,每天路過他家窗戶的時候,都能看見他家的窗戶上貼滿了五顏六色的剪紙,可真漂亮。我一直都想跟他學學,可一直不敢去。現在,可真是天助我也,老師佈置了這個作業,我就可以跟劉奶奶去學剪紙了!

  到了劉奶奶家,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映入了我的眼簾。窗子上,牆上,都貼滿了剪紙和中國結,真是提前感受到了過年的氣氛!

  到了劉奶奶的臥室,更喜慶了,房間基本上都是過年時的景象,桌子上放著一堆美麗的剪紙,還有沒剪好的雛形,那可真是漂亮!

  好了,我開始學剪紙了。劉奶奶首先叫我從簡單的學起,先剪一個花。首先,在剪得時候,一定要把紙對摺,然後在紙上根據自己的喜歡剪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不過一定不能剪透了,最後,見剪到最後最小的時候,把紙攤開,細細的剪,這樣,一個美麗的剪紙就做成了。

  我第一次見了一朵花,還算挺成功。我邊剪就邊在本子上記,生怕漏了哪一步。一朵花剪得算成功。劉奶奶開始教我學真正的難的剪紙了。剪這個那可需要功夫了。首先,你得先在對摺的紙上畫出要剪得圖形,之後,拿小剪刀慢慢剪,這可不只需要手藝好,還得需要好眼神呢!剪了一會兒,我眼睛都模糊了,這簡直可真是難啊!

  劉奶奶說:“剪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學會的,需要天長日久才可以,我現在是學不會的!”我沮喪的低下了頭……劉奶奶說他要剪一個小老虎頭送給我,我立馬就提起了精神,看著劉奶奶剪,看著剪刀在劉奶奶手裡那麼聽話,我真的是太敬佩劉奶奶了!

  雖然我今天沒有學會剪紙,但是我還是很高興。因為,我擁有了劉奶奶送給我的老虎剪紙!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0

  一、精彩課程。

  課堂上一個個真實故事引發的思考,結束時90度鞠躬禮及《感恩詞》讓我們心存敬意。以位音樂老師的《德音雅樂》及《孝親感恩歌曲學唱》課程給整個大講壇帶了歌聲、笑聲還有感動的低泣聲。悠揚甜美的《生命之河》在義工老師們曼妙手語舞姿中展開,讓與會學員感受《生命之河》滋潤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淨化歌者的內心;用心去聽一首好歌,能滌盪聽者的靈魂。一個個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德經典故事和一首首優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場學員,互動漸入佳境,全場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情到深處,學員們還不時發出動情的低泣聲。

  二、溫情服務。

  據悉,為大講壇服務的十幾個義工都是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以幫助別人為樂,他們把幫助別人當成個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們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輕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會場的每一個角落,用半蹲的姿勢為在場的貴賓和授課老師端茶送水,他們用真誠的微笑溫暖每一個人,他們身體力行踐行《弟子規》,他們用言行踐行道德禮儀,宣揚傳統文化。每當聽到一聲聲“老師,早上好!”、“老師,下午好!”“老師,您辛苦了!”“老師,請愉快用餐!”等等溫馨話語,我們恍惚來到了一個文明和諧的世外桃源。

  三、專心學習。

  本次大講壇所有學員均是來自一線的老師,他們排除一切干擾,參加為期7天的學習,時間長、人數多,但會場秩序井然,學員們完全融入到了和諧、寧靜、純粹的吸收經典文化的氛圍中。授課中老師生動風趣的演講,深入淺出的報告,深深吸引了全體的學員,大家無不認真聽課、細心筆記。對我來說,這是一場心靈之旅,所有人在都聆聽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感動中汲取師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師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當作事業來做,他們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下來,讓我們的民族越來越強大。這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我們做老師的職責,讓我們從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導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傳播者和踐行者。努力教育學生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深刻學習國學經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為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盡到一個老師應盡的責任。

  最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講座,不僅提升了我們教師的文化素養,同時,在“如何對人”、“如何對待工作”、“如何對待社會”、“如何對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傳統文化學習後,我進一步認識到,不管是學校管理、教育教學,還是家庭生活、與人相處等方面“身教勝於言教”的重要性。今後,我將把這種平和的心態運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努力踐行“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文化素養的人,一個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斷推進教育教學健康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1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到今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版畫、雕塑、木刻、染織、虎頭鞋、麥草畫、烙畫、唐三彩、麵人;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評書、皮影、國畫、刺繡、風箏、園林建築、服裝飾品、;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中秋吃月餅、土家民族的“走婚”、傣族的“潑水節”。

  在我國有好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最為隆重的是春節和中秋節了,最有紀念意義的是端午節。春節,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都過春節,不管離開家多遠,不管走到那裡,春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為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為新的一年鍵健康康,一帆風順。

  中秋節,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後,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穀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戶戶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徵著一年團團圓圓。

  另外,端午節是為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為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豐富多采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是祖國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直傳承下去。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2

  一、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二、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效,卻不曾注重小節。而“孝和林”恰恰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念之想。有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王希海老師用了26年的時間去照顧成為植物人的爸爸,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像王希海老師這樣,又有多少能夠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多少,我們又回報給他們多少,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他們用他們的青春呵護了我們一生的幸福。

  三、愛自己的親人,愛我們周圍的人。學會去感恩每一個人。當我回去那晚,是媽媽給我開的門。我抱著媽媽說:“媽媽,辛苦了!媽媽,對不起!媽媽,謝謝你!是女兒以前不好,是女兒以前太任性了,女兒以前做過傷害你的事情,請你原諒不孝的女兒。”說到這裡,看到媽媽頭上又多了幾縷白髮,臉上又多了幾條皺紋,我的心裡是那麼的難受,我的眼淚終於忍不住地流了下來。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3

  中國傳統文化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在不少作文裡,作者們為中華民族永不改變的傳統文化拼命吶喊,竭力控訴著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漠視。

  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在我國傳統節日裡,我“遙望”古代詩句而感慨。傳統文化在我的腦海裡似乎已轉化成了一串串飲食文化的符碼,為我品嚐中華“小吃”劃定了時間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著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不論在什麼時候,都察覺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我知道吃湯圓的時候又到了。“湯圓呢?今天可是元宵節啊!”餐桌上的麵包既讓我驚訝又讓我納悶。湯圓湯圓,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團團圓圓的意思。傳統文化在不同的節日裡,用不同的東西告訴我們。它沒有消失,就像大家春節一家要團聚在一起,吃著年飯。

  不同的人用它們不同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隨之改變。傳統文化不僅是流動時間的凝固劑,更是民族個性的烙印。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個性情感,彷彿群體無意識般地充實著傳統文化。內斂含蓄,善良仁義,樂觀信賴,天人合一……這是一種純粹的情感,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洗禮一路走來,不同時代的人們賦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為人們所熟知,有的已湮沒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而現在的我們,儘管奮力追溯著一切傳統文化的習俗,爭相效仿,但同時並存的,卻是日漸冷漠的人情,有的人可以為了工作利益而擠壓出更多的時間,卻從不為自己的親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靈留一點空間。漸漸地,他們看不見世間的大象,聽不到世間的大音,他們與傳統文化分手,他們與人間真情絕緣。我們回憶著傳統文化,那我們何時能回味傳統文化呢?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我們所謂的玫瑰,如果換一個名字,不也一樣芳香嗎?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的傳承,但花謝了無關緊要,我們所必須做的,是讓那餘香漸飄漸遠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4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集中體現著中國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能夠對今天的“中國特色”作出最真切的解讀和闡釋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依靠否定、割斷自身的文化傳統,而照搬外來理論走向復興。任何一種思想理論,如果不與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相結合,也不可能在民眾中間紮下根來;溝通思想理論與人民群眾的心靈,傳統文化是極其重要的橋樑。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後,恰恰是因為融入了中國元素、變換了中國面孔,才被廣泛接受和認同,從而得以有效地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生長於中國這片沃土,必然要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加以吸納、繼承和發展,從而被賦予鮮明的中國魅力、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脫離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不可能枝繁葉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我們黨歷來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理論和實踐的推動作用。毛澤東很善於運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結合實際深入淺出地闡釋道理、揭示規律。1938年10月,他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談到黨的學習任務時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孔子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毛澤東將這兩個偉大人物聯絡在一起,從某種程度上表達了他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認識和理解。在他看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是過時的東西,它是跨時代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現實意義;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一個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理論。正是基於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新認識,毛澤東才要求中國共產黨人要做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總結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地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進步意義的成分科學地加以闡發,使當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得益彰、相映成輝。比如,“實事求是”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作為黨的思想路線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吸納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致知力行、學以致用、格物致知、即物窮理、貴在力行、循名責實、重效致用、實幹興邦”等思想,並賦予了它嶄新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特徵。再比如,《管子》中,即有“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的記述。我們黨確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將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的根本尺度,同樣是對“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天地萬物,唯人為貴”、“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等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又比如,和諧思想根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在“萬物一體”本體論基礎上,和諧被視為世界萬物的最高倫理,是處理人天、人際、身心等關係的理想正規化。和諧社會作為一種生存嚮往、一種文明形態,自古就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也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因此,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它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淵源,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眾化的重要紐帶。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的 “黏性” 特質,能夠在價值多元的今天遵循文化底線構築起基本價值觀的統一體

  價值觀多元化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如果不同價值觀之間的和合性大於差異性,多種價值觀的存在就會彰顯社會的開放與活力。如果不同價值觀之間的和合性小於差異性,就會引起韋伯所說的“價值的爭鬥”。當代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使主導價值觀中的部分內容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使主導價值觀與我國目前存在的其他價值觀之間的差異性大於和合性,從而引發了價值觀之間的衝突。為此,吸納各種文化視角和價值立場,重構主導價值觀,構建“一主多元”格局,是當代中國社會多元價值觀發展的必然走向。

  馬克思說:“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歷史告訴我們,各個民族的文化總是繼承與創新的產物,而它們的歷史文化傳統又是進行新的創造性勞動的既定前提和基礎。中國傳統價值觀是以儒家價值理念為主包含多種價值理念的豐富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天人合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和而不同”主張的是,應在保留個性發展的前提下保持社會的整體和諧;“和為貴”追求的是人際環境的和諧。博愛並不是西方所特有的價值,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也包含著博愛的價值理念。孔子的“泛愛眾,而親仁”,“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韓愈的“博愛之為仁”;墨子的“兼愛”,“老而無妻子者,有所持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這些論述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各派對愛的理解雖然有差異,但卻一致認為,愛不僅涉及家族內部成員,而且超越了家、族、國的界限,推向天下、萬民和世界,即博愛。因此,我國構建主導價值觀,必須要立足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把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博愛”作為最基本的價值資源,充分展現我國主導價值觀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今天,在全球化歷史語境中,我們尋求文化多樣化發展、謀求不同文化之間求同存異、和諧共處的同時,也應注意到一個社會的和諧進步與穩定發展,除了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對話機制之外,還需建構一種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仁愛”、“自然”的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就在於這些思想既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反映了人們的普遍願望及基本訴求。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特別注重道德修養。其中心環節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必然結果。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國之道,主張透過自身的修養和學習,成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標和終極價值是實現人與群體,個體與社會的統一及協調發展。孔子的儒家學說,確定以“仁”為核心,以“義”為價值準繩,以“禮”行為規範的道德模式,把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價值實現定位在對他人、對群體、對社會的關愛和奉獻上。這一傳統的積極意義在於造就了無數個像范仲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人志士,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這些優秀道德規範在建設和諧文化過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基因。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當代國際社會的和平發展具有借鑑意義,而且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提供重要啟示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事關各國人民幸福安康的兩大問題。世界各國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圍之中,期盼戰爭、暴力遠離人類。世界各國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環境之中,期盼飢餓、貧困遠離人類。然而,現實世界並不像人們希望的那麼美好,區域性戰爭依然此起彼伏,貧困飢餓依然廣泛發生,連綿戰火、極度貧困依然在威脅著眾多人們的生命和生存,特別是許多婦女兒童依然在戰爭和貧困的陰影下苦苦掙扎。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努力,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只有這樣,和平才有希望,發展才有希望。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需要多管齊下、多方共濟,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從思想上確立和平發展的理念。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淵源。中國人自古就推崇“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必亡”等和平思想。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

  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特別是物質的極大豐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時,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慾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係日趨緊張,等等。要解決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於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於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於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於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於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於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於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於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於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於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於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於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總之,在21世紀的今天,幾千年來人類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依然是人類創造性前進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髮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我們才能更好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15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空,擁有無窮的文化底蘊,中國傳統文化美如山河,擁有高尚的精神品質。悠悠漫漫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風骨猶存,源遠流長,獨樹一幟,而又熠熠生輝,深深念念中華悠久歷史古蹟,風韻猶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培養我們的文化氣質,還可以開闊我們的人生境界,啟悟生命的智慧。學習誦讀名家經典,領悟傳統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是仁愛精神的象徵,“色思溫,貌思恭,居處恭,執事敬”那是禮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那是和的終極追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那是內聖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觸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瞭解道家,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古聖先賢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見性,睿智篤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洞察體悟人生,開闊心胸。也許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但是人心卻在逐漸的泯滅,高貴的道德修養又有幾人能擁有。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慾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體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應學習感悟與行動。人的處世之法其實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世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至今,風雨無阻,彩虹依舊。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不去做到它!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如今的你應該倍加珍惜與運用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學習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學習。那麼,我們的學習也許會是一件和諧愜意的事,至於學,而樂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曉了,學習了,懂得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心領神會方可。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