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中秋節>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歷1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比較多。其中“中秋”一詞最早源於《禮記·月令》中的“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二說,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八月中秋時,農作物基本都成熟了,農民為了慶祝豐收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也有歷史學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時候。這一天,唐軍裴寂看見月亮,成功發明了月餅作為軍糧,成功解決了軍中糧食不夠的問題。此後,人們便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以此做紀念。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也流傳至今,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來歷2

  中秋節的由來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許多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獨特的中秋習俗。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有什麼禁忌

  1.忌男不拜月

  舊時漢族中秋節的拜月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秋節“惟供月時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謂月亮屬於太陽,而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拜月活動只能又女性參加。

  2.忌身體弱、體質差的人賞月

  中秋節的時候,身體很弱的人不建議去野外賞月,拜月。特別是最近流產過或者剛生育過寶寶的婦女,也不宜賞月,就算在自家陽臺也最好不要看月亮。

  3.忌失意、運勢弱的人賞月

  如果最近的運勢比較低落,情緒差,比較失意者,比如官場失利,情場不順,工作不順心,家庭不順心,考試考砸,生意虧本的人等,最好不要賞月。

  4.忌剛剛搬家,而又沒有“鬧房”的人賞月

  最近剛剛搬家,而搬家後沒有“鬧房”的人最好不要賞月,或者感覺搬家後自己的身體,運勢不好的人,最好謹慎賞月。

  5.忌頭髮遮額頭

  如果有劉海的女生最好把自己額前的頭髮捋向後邊或者兩側,千萬不要讓額頭被頭髮遮住,因為這是你的神燈所在。

  6.忌出門前或者回家後不燒香

  中秋節出門前燒香可以保佑出行平安,回家後燒香則是表示答謝,為今後一年的出行平安而祈福。

  7.忌果餅不圓

  當中秋節的月亮高高掛的時候,人們設壇燃香,陳列月餅瓜果等拜月亮。許多人家都會在月圓之夜祭拜月亮,焚燒月光紙,擺下供月食品,然後分給家人。全家聚在一起吃月餅。月餅又稱為團圓餅,吃了讓全家同心協力,團結不離散。所以果餅必須是圓的,就算把瓜果月餅切開來也必須是月牙瓣的蓮花狀。

  8.忌吃亂月餅

  俗話說:“吃亂了月餅死公公。”如果是新媳婦婚後第一年在婆家過中秋的話,就要一連幾年都在婆家過中秋。如果婚後第一年是在孃家過的中秋,那麼就要一連幾年在孃家過中秋節。這樣可以避免吃亂了月餅,避免公公發生不測。

中秋節的來歷3

  中秋節的來歷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民間傳說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後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雲:“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時的詩句

  1、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2、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

  3、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桌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

  4、紺海掣微雲,金井暮涼,梧韻風急。

  5、杯酒相延,今夕不應慳。

  6、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7、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8、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9、何須如鉤似玦,便相將、只有半菱花。

  10、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

  11、淨洗浮空片玉,勝花影、春燈相亂。

  12、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

  13、妙曲雖傳,畢竟人何許。

  14、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15、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16、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17、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18、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19、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20、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中秋節的來歷4

  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的來歷5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後天就是是中秋節。中秋的月最圓,最明,最美;中秋月 如水如鏡,詩情畫意,充滿濃濃的親情。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是我們中國人的團圓節,每到這一天,許多遠離家鄉的遊子,紛紛趕回家中,與父母親友歡聚一堂,把酒言歡。

  為什麼叫“中秋” 呢?因為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是豐收的節日。過去,人們在豐收的季節裡,總要大事慶祝一番,慶祝一年的好收成,享受豐收的喜悅。中秋時節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中秋節還有許多美好的傳說,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等。這些無不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人們吟誦中秋節的詩詞歌賦很多,最著名的當然要數宋代大文豪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同學們,在這美好的日子裡,你有何感想呢?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想家,想念爸爸媽媽。是的,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掛的時刻。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學子在這美好的日子裡,都會思念親人,思念家鄉,掛念著祖國,希望與親人團圓,共享歡樂。

  在中秋季這美好的日子裡,希望大家可以做好幾件事:

  第一,孝敬父母長輩,在中秋節休息的日子裡為家裡做幾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感謝他們辛勤的哺育;

  第二,給辛苦耕耘在講臺上的老師一聲問候,一聲祝福,感謝他們孜孜不倦的教導;

  第三,為祖國的繁榮,國家的強盛,為早日實現祖國統一立下壯志.請記住: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是國家的希望!

  最後我代表全體同學祝各位領導老師身體健康,節日快樂!

中秋節的來歷6

  中秋節來歷

  1.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2.發展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風俗

  1.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2.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3.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4.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5.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6.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這個傳說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秋節的來歷7

  中秋節是我喜歡的節日,人們會吃月餅、掛燈籠、燒烤、觀月。

  爺爺奶奶跟我說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傳說,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民不聊生。人間有個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站在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這時,我插了一句話,說:“爺爺奶奶,古時候不是有十個太陽嗎?為什麼后羿只射下九個太陽呢?”爺爺說:“因為后羿覺得,人間沒有太陽不行啊!”我恍然大悟,爺爺繼續說了起來。後來后羿娶了嫦娥,並把不死藥交給她保管。但是嫦娥吃了不死藥,飛到月亮去了,后羿只能看著月亮懷念她。所以就有了中秋賞月的習俗。

  中秋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中秋節有月餅吃,還可以燒烤,中秋節也很美,我愛中秋節!

中秋節的來歷8

  中秋節的來歷

  1、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2、中秋節起源的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3、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的另兩個說法是: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

  中秋節的習俗

  1、福建浦城

  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2、廣東潮汕

  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3、江南一帶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4、南京

  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

  中秋節必吃的食物

  1、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石榴因其色彩鮮豔、子多飽滿,常被用作喜慶水果,象徵多子多福、子孫滿堂,團圓和吉祥。因此是中秋過節必備水果之一。

  2、葡萄

  傳說月圓的晚上坐在葡萄樹底下可以聽見牛郎織女在說話。如今的高樓大廈讓葡萄架成為奢侈品,不過水靈靈,甜滋滋的葡萄也是中秋桌上不可缺少的水果。

  3、月餅

  中秋節的月餅絕對是美食中的主角,五仁月餅、蛋黃蓮蓉月餅、水果月餅、冰激凌月餅,品種繁多。

  4、菱角

  吃菱角能化解油膩,在不少地方還有小孩吃菱角會聰明伶俐的說法,因此,它是中秋餐桌上非常常見的一道點心。

  5、炒田螺

  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在廣東、湖南等地,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吃炒田螺的習慣。

  6、芋頭

  南方不少地方,在八月十五祭神時,有一款貢品是芋頭。將整個芋頭煮熟裝在大碗裡擺在供桌上,以此來祭謝土地神的習俗。而將芋頭剝皮之後與排骨或者鴨子一起煮,又是餐桌一道傳統美味。

  7、螃蟹

  中秋時節的螃蟹最好吃~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就是指農曆九月雌蟹最佳,到了農曆十月雄蟹當道。此時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時,甘香流油的蟹黃、白嫩鮮甜的蟹肉,絕對會讓吃貨們直流口水,食指大動。

中秋節的來歷9

  后羿有個美麗而賢惠的妻子叫嫦娥,他們相親相愛,日子過得很快樂。後來一個老道士送給后羿一包長生丹藥,說吃了後可以昇天成仙。但后羿捨不得自己的妻子,就把藥交給了嫦娥儲存。一個小人知道了此事,在八月十五那天,趁后羿外出打獵時溜進她家,威逼嫦娥交出仙藥。嫦娥萬般無奈只得吞下那包藥,沒想到瞬間身輕如燕,飄然而起。

  嫦娥奔月

  可她捨不得丈夫,就飛到了離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安了身。后羿回來後得知此事,心急如焚。他走到門外,突然看到天上的月亮變得又大又圓,就像自己的妻子望著自己,頓時淚如雨下。於是他在月亮下襬上供桌,上面擺上了嫦娥最愛吃的水果。自此以後,每年如此。於是人們在八月十五這一天會不約而同的到月下來供奉嫦娥。

中秋節的來歷10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有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

  據說,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后羿拿劍射掉了九個,天上的神仙獎勵給他一瓶仙藥,吃了可以長生不老。后羿把它交給妻子嫦娥保管,等著哪天兩人一起吃。有一天,后羿出去了,一個叫馮蒙的壞人來偷仙藥,嫦娥為了不讓他偷去,把藥一下子吞到了肚子裡,隨後,嫦娥的身體變得輕飄飄的,飛到了月球上。后羿來家不見了妻子,非常著急,晚上抬頭看見妻子在月亮中,忙在院子裡擺上嫦娥愛吃的點心和水果,呼喚妻子下來。

  從這以後,就有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在中秋節,家人團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

中秋節的來歷11

  中秋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那麼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又有什麼風俗呢?

  大家都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吧。嫦娥為了不讓仙藥被人偷走,所以吃了仙藥飛向了月亮。從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嫦娥,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都要做月餅。就這樣,月餅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後來,人們還這一天點燈、觀潮、釀桂花酒,嘗桂螺、品芋頭,使中秋節更有意思了。大詩人李白還寫過一首關於中秋節的詩---《靜夜思》讚美月亮。

  中秋節成為了豐收、拜師的好日子。我很喜歡過中秋節!

中秋節的來歷12

  中秋節簡介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與春節、端午節、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xx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XX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優良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古人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係,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裡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節的來歷13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農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稱中秋,所以這是中秋節的來歷素因之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

  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日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關於中秋節的由來,一說起源於我國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中國古代以農立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與季節有很大關係,在科學尚不發達的時代,無論是播種還是收穫,人們往往祈禱土地神:播種時祭土地神,祈求豐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報告豐收——叫“秋報”(秋祀)。

  中秋節是秋報的遺俗。八月中旬,正是秋糧收割之際,一年汗水拋灑在土地上,收穫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謝神的保佑,於是圍繞“秋報”出現了一系列儀式和風俗活動。

  第二種中秋節的來歷起源於我國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中秋節是月亮的節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圓,月色最美好,溫柔、圓潤、恬靜,給人以神秘感,致使崇月甚於崇日。正因為古代人們重視月亮,許多習俗都與月亮有關。我國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載有:“天子春朝Et,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是說,天子祭拜太陽,在春天早晨;祭拜月亮,在秋天晚上。“夕月”就是秋分(中秋前後)晚上祭拜月亮神,是對月的原始宗教崇拜。因為八月十五月亮最圓,適於拜祭,因而便有了中秋節。祭月是歷代帝王相沿的禮俗,現在北京阜成門外的月壇,便是建於明代嘉靖年問的祭月之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傳說故事結合在一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何時有中秋節?成書於南北朝時代,我國目前最早專記歲時節令的專著《荊楚歲時記》惟獨無中秋記事,唐代成書的《初學記》也不見中秋節文字,所以書上並不能查到中秋節的來歷。但事實上晉代已有賞月習俗,《晉書》中記帝王“諭尚書鎮牛渚,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之事,即是例證。唐宋以降,賞月之風大盛。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問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聚會、會集),至於通曉。”另據吳自牧《夢粱錄》載:

  “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據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

  由此看來,中秋成為節日,是在唐代。到宋代,中秋節日風俗活動大大豐富起來,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蔚然成風,一直延續至今,這是比較權威的中秋節來歷。

  中秋節的習俗

  吃月餅

  《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了“荷葉”、“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宋代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是先畫在紙上然後貼上在餅面上,後來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

  燃燈

  古人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在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為興盛,特別是廣東地區,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出果品、鳥獸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遊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吃鴨

  雲南的仫佬族講究在中秋節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

  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之所以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是因為此時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中秋除了月餅還能送什麼禮品

  1、百行孝為先,先來說說送父母的,送父母的,心意比什麼都重要,父母上年紀了,建議可以送按摩椅類的。按摩椅針對身體上的不同穴位進行反覆的按摩,從而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能夠增強體內的血液迴圈,刺激交感神經、活化細胞,提高免疫力。送父母再合適不過。

  2、送親朋,親戚朋友逢年過節之前送禮,是一直流傳下來的,有時親朋聚會也免不了送上點禮物,更何況是中秋呢。建議可以送包裝精美而又實用的禮物,如火麻油禮盒。火麻油,源自長壽之鄉巴馬,在當地有長壽油之稱,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3、送領導,送的太貴重,很容易被拒絕,送的太低檔,會讓收禮人感覺自己在你的心裡是無足輕重的人物。所以中高檔的禮品是最好的選擇。比如辦公類的(公文包,鋼筆等),陶瓷類的(陶瓷筆筒,陶瓷飾物等)。

  4、送客戶,就是為了鞏固企業與客戶之間的良好關係,可以根據送禮物件的喜好、身份、地位來選擇禮物。可以送一些茶葉、茶具、餐具等;還可以送一些擺件、掛飾等。像是炭雕、創意花瓶等。

中秋節的來歷14

  一、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

  據說,中秋吃月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們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種儀式,可以說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種表現。“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多麼美好的詩句,而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話之一,演繹著農業時代人們把月亮作為一種神對待的那不同一般的崇拜。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那時還有賣兔爺兒的,是把兔子奉為與嫦娥一樣神的。只是現在兔兒爺早被米老鼠和櫻桃小丸子取代了。

  傳說到了唐代,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舶來品而叫做胡餅,是楊貴妃中秋吃胡餅看到月亮時,心血來潮說就把胡餅叫做月餅吧,於是把月餅的冠名權歸楊貴妃了。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演繹。其實,我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於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就是說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大行其市,並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取了團圓的圓的象徵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清代有竹枝詞寫道:“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民國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節,家家戶戶把月餅切,香蠟紙馬兔兒爺,猜拳行令同賞月。”可以想見,在歲月的更迭變遷之中,月餅已經普及得相當廣泛了。

  於是水到渠成,傳到我們這一代,中秋便理所當然要吃月餅,僅僅成為了一種慣性而機械地存在,而忘記了月餅中曾經寄託著我們民族對自然之神的嚮往了嗎?我們如今只是把月餅當成了一種吃品和禮品,如此實用主義來對待,而悲慘地沒有了我們祖先純真美好的想像力和對大自然的質樸而敬畏的親和力了嗎?

  我們中國的節日從來都是和吃聯絡在一起的,比如春節要吃餃子,端午要吃粽子,這是和我們國家幾千年是農業社會有關。節日與農業的節氣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所有節日裡吃食,都是對大地的親近。春節、端午和中秋,是中國傳統的三大節。吃月餅自然就變得如此重要起來。月餅的餡可以百花齊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簡單,在原始的農業社會,蔗糖和蜂蜜的出現之前,甜曾經是人們一種嚮往和慾望,是被古代哲人認為是和光明連在一起的兩件最高貴的事情,是和美連在一起的最好的一個詞彙。所以,到現在我們還在說“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來表達,是最高貴的一種體現。因此,月餅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體現了一個飽嘗辛酸苦辣的民族長期以來對生活特別是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嚮往和禮讚。

  清《燕京歲時記》中曾有些絕對地說:“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我小時候家就住在前門樓子附近,自然中秋節是要吃致美齋的月餅,但那時致美齋也好,其他店鋪也好,賣的月餅大多是自來紅、自來白、翻毛、提漿四樣傳統月餅,餡中的青絲紅絲蜜餞果脯芝麻桃仁豐富許多,但糖必須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夠少不能夠變的。

  如今的人們已經越來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聯絡在一起,甜變成了一種可怕的事情了。如今的月餅自然要迎合人們的新口味,不敢甜,卻敢又是海鮮餡又是鮑魚魚翅燕窩餡,甚至還有人參餡,花臉般百變時尚起來,把本來象徵閤家團圓與生活甜蜜的那一點質樸的意義,非要練就老君爐裡那保命養身的八卦金丹不可。但是,月餅成了一個筐,什麼餡都敢往裡面裝。自然便敢於把大眾化的月餅做成貴族式的頂尖產品,幾千元乃至上萬元一個碩大無朋或價值連城的月餅,都不是新聞,去年居然曾經花樣翻新做成純鈦金的月餅,和時裝秀一起“秀”一把。時代變遷了,民族傳統中民俗的東西就一定也要變沒有了嗎?或者非要變得商業色彩那樣濃重不可和奢侈豪華不可嗎?今年政府出臺強制性指令,不許豪華包裝月餅,致使月餅的價格不得不屈尊下來。這當然是好事,只是要將月餅真正迴歸本來的位置上,也不是一時之事。為了賺錢,月餅仍然在花樣翻新,我們自己和自己逗著玩。每當想起在我們的月餅歷史中曾經出現過這樣的大月餅和金月餅時,總忍不住想起溥儀當年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長二尺,重二十斤,就已經被當時的人們歎為觀止,如今看來只是小巫見大巫了。

  二、中秋舞火龍的由來

  舞火龍是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代表地是香港。據說舞了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凶,風調雨順。以前用稻杆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著的香,由青壯小夥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習俗。

  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說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三、中秋節青苗社的由來

  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

  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四、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五、中秋節拜月的由來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六、中秋節文人賞月的由來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七、中秋節觀潮的由來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八、中秋節燃燈的由來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九、中秋節猜謎的由來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節燈謎由來在我國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為兩個方向。一類以描寫特徵為主的事物謎;另一類以文字形義為主的文義謎。到了魏代,則稱為“謎語”。隋唐時期隨著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併成為主流。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湧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蓬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

  十、中秋節玩花燈的由來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中秋節的來歷15

  今天是中秋節,中午我們在奶奶家吃完團圓飯,我和媽媽在奶奶家院子裡騎腳踏車。奶奶家院子很大,環境很好,花草茂盛,小路兩旁都是高大的柳樹。

  我騎著心愛的變速車,速度很快,感覺風”唰唰“吹過耳旁,像飛起來一樣,特別刺激。我正騎著高興的時候,突然,”啪“的一聲,我摔倒了,車鏈子摔掉了。我和媽媽一起修了好長時間,我倆笨手笨腳的怎麼也修不好,弄得更糟了。我們倆滿手都是黑油,垂頭喪氣的往回走。

  這時候,我倆想到了一個新玩法。我讓媽媽坐在車上,我在後面推她的背,媽媽玩的特別開心。到了家門口,媽媽又纏著我再推一圈,我只好又推了一會。看著媽媽玩的這麼開心,我也想這樣玩。我讓媽媽推我,原來這樣玩速度也很快,感覺也很爽。

  腳踏車雖然壞了,但是我和媽媽就找到了一種新玩法,今天中秋節過得特別開心。

【中秋節的來歷】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