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實習報告> 新聞類實習報告

新聞類實習報告

新聞類實習報告模板集合十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聞類實習報告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新聞類實習報告 篇1

  二O**——二O**學年專業實習報告 20xx年6月底,根據新疆財經大學制定的學年實習計劃,我學院組織我們新聞學專業的大三學生進行了專業實習。此次實習採用小組協作分散實習的方式,將班裡的學生按5—7人分為一個小組,每組設定一名組長,由學生自己擬稿、策劃、拍攝、編輯、製作,最終完成小組的實習作品。

  一、實習目的

  首先,我們大三的學習已經結束,即將踏上社會,離開了書本,我們對社會知之甚少,透過實習可以增強我們的時間操作能力,為我們投身社會進入工作崗位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是讓我們能夠較熟練地掌握攝像機的使用方法,學習拍攝技巧,對大洋D3非線編軟體的使用有所瞭解,並且能夠熟練的運用,讓我們能更好地將在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理論運用到實際操作之中,達到學以致用,理論和時間的完美結合。

  再次,透過實習可以培養我們的團隊精神,透過小組寫作,同學之間相處將會更加和諧融洽。

  最後,能夠培養我們的創新精神,發現生活中他人未發現的亮點資訊,找尋前人沒有運用的角度去審視身邊的生活。在實踐中開拓思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風采。

  二、實習過程

  (一)策劃與構思

  本小組由7名成員組成,有組長王楊,組員楊奕、張穎穎、張潔

  玉、萬玉來、馬明、塗宇鵬。大家協作以完成實習作品的各個環節,無論是誰負責的工作,大家都會盡量趕到現場,以便能夠詳細地瞭解每個步驟的操作。

  為了能夠更好地展現我們的思想,我們決定拍攝一些別人常常忽視的題材。就選題問題我們小組的成員在一起商討了很久,分歧一直存在,很難最後敲定。最後組長王楊提議拍攝我們校園裡的拾荒者(那些在校園裡撿拾空瓶子和收集可回收垃圾的人),同時拍攝一些我們學生的日常生活,以產生對比,反映他們與我們大學生生活的不同。這項提議得到我們小組的一直贊成。

  給我們所製作的DV短片命名成為一項重要工作,我們最初定的題目為《關注》,可是我們覺得這個名字不能表達我們所製作的DV短片的真正內涵,不能反映我們的真正想法,一次次的商討,一遍遍的更改,我們決定使用《一樣的校園 不一樣的生活》作為我們此次作品的名字。在同一所學校,在同一個校園,我們大學生與那些拾荒者卻有著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生活命運。

  (二)採訪與拍攝

  選題一經敲定,我們就開始著手拍攝事務,我們於20xx年6月29日就從學院實驗室借來攝像機裝好電池,準備進行素材的拍攝。

  我們經商議決定將在校8號公寓樓後存放撿拾來的可再回收垃圾的那位老奶奶作為主要的採訪物件,另外在對校園中其他拾荒者進行補充拍攝。由於我每年假期都會去家鄉的電視臺實習,對攝像機的運用、常規的拍攝技巧和後期製作比較瞭解,並且也有了一定的經驗,

  於是小組決定由我主要負責拍攝任務,組裡其他成員幫助我完成拍攝工作。

  可是,計劃歸計劃,現實總是會超越計劃之外。我們在第一天拍攝時就遇到了困難,我們沒有找到預定的拍攝物件。起初,我們以為她已經在校園裡開始了她一天的工作,但是我們轉遍校園也沒有找到她的蹤影;後來,我們決定“蹲點”,就在她存放東西的地點等待她的出現。

  等待是漫長的,也是很考驗耐性的,我們在等待時看到了在清掃7號公寓樓下垃圾箱的一位老大爺。我們臨時決定先對他進行一個短時間的採訪和拍攝,我們在學習《新聞採訪學》時老師曾講過,在採訪一位陌生的物件前,首先要博得他的認同和好感。我們就先與他打招呼、交談,並且介紹了我們的情況。很幸運,我們想將他記錄入我們DV短片的請求得到了他的許可。之後,我們便順利的問得了他的實際情況並且如願得拍攝到了我們想要的真實的畫面。

  後來,我們又在校園裡四處尋覓物件,先後拍攝到很多的拾荒者翻找垃圾桶和揹著裝有撿拾來東西的編織袋行走的寶貴畫面。

  經過一番尋找,我們最終找到了我們要找的那位老奶奶,她佝僂的背影讓我們很難開口說出我們的意圖。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和商討,我們鼓足勇氣說出了我們的來意並且也得到了許可,可是,意外又一次發生了,我們的攝像機電池沒有電了,計劃再一次被打亂,雖然我們也與她進行了交談並且瞭解了她的情況,可遺憾的是我們最終只記錄下了她佝僂的背影和一些零碎的片段。

  後面的拍攝我們將場所改到了新城公園,裡面有很多學生在學習,同時也有一些拾荒者,我們對這些畫面進行了記錄。後來遇到了一位拾荒的阿姨,他對我們的拍攝很感興趣,欣然的接受了採訪,同時也滔滔不絕的講述著她的家庭都和生活,其中我們想要資訊很少,出於禮貌我們耐心的聽完了她的講述。

  經過兩天的辛苦拍攝,我們終於拍攝到了我們想要的素材,時長達1小時40分鐘。

  (三)剪輯與合成

  拍攝結束後,我們就開始著手採集,新聞與傳媒實驗室的非編軟體是大洋科技公司的,和我以前實習所使用的軟體不同,開始我並不會操作,在萬鳳銀老師的指導下,我學會了使用1394採集法,簡單而方便。透過一個多小時的採集我們終於將拍攝的素材匯入了實驗室的編輯機素材庫中。

  將素材採集完畢後,我們首先瀏覽了一遍,之後我對素材進行了初剪,將拍攝的畫面中的一些過度曝光的、抖動厲害的還有一些由於外界干擾所造成的無法使用的畫面剪掉,留下的有41分鐘。組長王楊又對這41分鐘的素材進行了又一次剪輯,留下了10分鐘左右的素材。

  這一階段,我們主要按我們最初的想法將所需的畫面進行排序,重複或者是相似畫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一項需要耐心和細心的工作,在剪輯完的畫面中,每一個畫面都需要我們進行銜接,精細到一楨一楨的剪,一遍一遍的反覆的看、剪、接,將我們想給人以衝擊

  的畫面新增特技,快放或者是慢放,有的畫面我們還運用了靜幀的效果,以期得到觀眾的關注。最後我們配上了精心挑選的背景音樂。

  三、實習結果

  透過一週多的努力,透過我們小組的精誠協作,我們獨立的完成了我們人生的第一部DV短片《一樣的校園 不一樣的生活》。

  四、實習總結和體會

  (一)實習後的收穫

  在上小學時,老師為了讓我們能夠很好的記憶生詞和背誦課文,曾告訴我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當然還有些牴觸情緒,現在方知其中的重要含義,沒有實踐的理論永遠都屬於紙上談兵。實踐,自古就被認為是人成長的必修之路。在我們沒有實踐經驗之前就不能說自己是有能力的,否則那將只是誇誇其談。古人經驗可以證明,三國時期馬謖失街亭的故事就可以證實實踐的重要性。此次學年實習不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機會,同時也讓我們更好的歷練了自己,提高了自身的實踐能力,為日後更快的適應工作崗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在這次學年實習中,我學到了很多。

  首先,培養了我們的創新意識,關注他人未關注之現象,講述他人未講述之事實。極大的擴充套件了我們的思維空間。

  其次,要學會與人相處、與人溝通,我們小組是由7個人組成的,如果大家相互間不理解,不溝通,都秉持自己的意見不放鬆,那麼,我們小組的工作將無法順利完成。

新聞類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動機:

  學習了新聞專業有一年半的時間,對以後能從事記者職業十分榮幸,也十分熱愛,甚至可以說是更多的是憧憬。透過對新聞寫作和新聞理論以及新聞編輯學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似乎理論缺少了實踐也不甚完美,有時甚至只能是空談。於是在本學期的實習階段,想透過自己的實踐將這些理論與實際的應用相結合,在新聞採編的的實踐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別是新聞寫作方面總體把握的能力和新聞敏感。在電視臺實習的過程中,透過切身實地的參與,增加對電視節目的策劃和錄製以及播出整個過程的認知和把握,增加對廣播電視的知識,以期能為以後從事新聞職業打下更好的基礎。

  二.實習目的:

  瞭解報紙出版的過程、學習新聞寫作的採編流程,對其進行分析,並結合所掌握的理論達到提高自己對新聞認識的目的。透過切身實地的參與,增加對電視節目的策劃和錄製以及播出整個過程的認知和把握

  三.實習任務:

  新聞採編和欄目策劃以及錄製

  四.單位概況

  1.基本情況:位於**市**區**路**號**大廈(**新聞報社)

  ****區**路**號南樓二層(中國**電視臺)

  2.單位簡介:《**新聞報》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中央級媒體,創刊於1993年5月5日。作為全國新聞行業的權威性報紙,**新聞報的定位是:立足傳媒界、報道傳媒界、服務傳媒界、開拓界內外。由於覆蓋了全國各地的報刊、電視臺、電臺、有線電視臺、網路媒體、新聞傳媒**部門、新聞傳媒研究機構,以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宣傳廣告部門、廣告中介單位、傳播策劃公司、新聞器材產銷企業等,**新聞報被譽為“媒體中的媒體,新聞中的新聞”。

  中國**電視臺(CETV)創辦於1986年,是國內唯一的國家級專業電視臺,隸屬於**部,接受國家廣電總局的行業指導。

  五、初步認識:

  報紙是一種輿論工具,它對於社會輿論導向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在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和攻關階段。報紙內容堅持的四個基本點——時政新聞是支點,娛樂新聞是亮點,社會新聞是賣點,經濟新聞是看點。我有幸在《**新聞報》的時政專題部,能夠多的瞭解社會的現狀和表象。電視有聲色全貌的優勢,通俗易懂,受眾範圍較廣,所以在輿論引導和資訊傳遞以及**作用方面的作用更明顯,實習期間,我在**電視臺的《公益》(《點燃希望》)和《孕嬰專家》以及新創辦的《奇羅星》欄目組學習過一段時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奇羅星》的策劃和拍攝過程,真正體會到了作為一個電視人的辛苦,希望它在七月份順利播出。

  六、實習狀況和感受

  從2月17日到6月1日,我在《**新聞報》《中國**電視臺》進行了三個多月的實習。

  第一天到日報社時政專題部報到時,心裡有點忐忑不安,看到編輯記者來來去去的忙碌身影,不知該從哪裡入手。部裡幾位老師都很熱情,為我倒水,遞給我報紙看,跟我聊天,很快消除緊張,讓我大膽的想融入這個新的集體。

  接,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需要及時的記錄,然後跟老師商量是否值得采寫,如何採寫。新聞最容易忽略的是一些事實細節,比如人物、地點、時間必須有確鑿的事實依據,否則可能會引起不良後果。打電話四處查詢知情者,確認資訊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為了能我更全面地瞭解新聞報紙出版工作的全貌,報社領導安排我在採訪、編輯、出版、校對、發行等部門工作,使我受益匪淺。

  有時出去採訪,有時坐在報社的電腦前,瀏覽新聞,敲打著鍵盤,記錄下自己當天採訪來的新聞。

  四處奔波,有時也跟著記者出去採訪。記憶最深的是在山東德州跟老總出差的一次,那次我們要做的新聞基本資料都差不多,完全可以及時趕回去,準備寫稿。我們副主編劉立傑老師對我說:走,出去轉轉,看看有沒有可作的。就這樣,我們倆開著車在德州武城縣的郊外亂轉,沒有線索。老師說,你注意看溝裡有沒有汙水,這樣就可以發現隱蔽的化工廠。說也奇怪,還真的讓我們倆發現了,一條臭水溝,但是看不到排水口,正當我們站在旁邊拍照發愁的時候。兩位下地幹活回來的老鄉把車停在我們旁邊,告訴我們排水口的具體位置。就在我們記錄現場情況的時候,陸續有老鄉過來主動告訴我們化工廠的情況和他們深受其害的感受。這條新聞完全是掃出來,這次經歷告訴我:新聞不是沒有,只要你肯找,就一定會有的,而且會是很精彩的新聞。

  熟悉環境,先把工作組的人交流交流。我們老總給我們實習生每人一份人員的名單,包括在外面的記者站的成員,要求我們熟記。其實,當每位老師來報社的時候,你都能很熱情很準確的喊對他們的名字,這會很快拉近你們的距離的。

  在欄目組,有些工作可能我們不是很懂,但是也要積極主動地爭取參與進去。來到欄目組當天,張老師告訴我,既然你來學習,那有什麼事情,你就多參與一下,希望等到你實習結束的時候,能夠覺得學到了點什麼,沒有白來。

  欄目拍攝的時候,我覺得最辛苦的就是主持人和攝像老師。主持人有時候要重複好多遍臺詞,天氣冷也要穿著服裝,有時候在戶外一站就是一天,還要保持表情和音色,等到拍完的時候,他們已經是又累又冷了。攝像老師要跟著臺上的小朋友跑,搖臂老更是不斷要左右動,還要上下動,一遍遍的重複,直到導演說PASS了。

  實習期間勤快和積累人脈很重要。實習生剛走出大學,所欠缺的,是社會經驗、職業素養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實習生必然會從接電話、發傳真這種基本的工作做起。要真正要學到東西,不僅要從點滴開始累積,更要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多觀察,不斷地發現、發掘自己能做的工作,循序漸進地進入工作體系。最大的實習心得,就是要利用實習的機會,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趁著實習多聽多看多認識人,提高求職的綜合素質。人際關係的處理也是頭等大事,和讀書相比,實習常常能得到一些寶貴的人脈資源,這些都要好好把握,以後都可能有助於求職。

  三個月的實習讓我受益匪淺。剛進報社聽到老師的第一句話就是:做新聞就是要多聽多看多想多感受,還要耐得住寂寞。當時我理解的很淺顯,但透過這三個月時間的磨練,我知道這一句看似簡單的話所含概的東西很多。所謂多聽多看多感受在我現在的理解,對於新聞而言,就是掌握事情詳盡準確的資訊,挖掘事情和任務背後的東西,探究事件的內涵和本質。所謂耐得住寂寞,就是要有耐心,細心,決心。

  報社的總編室裡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做媒體中的媒體,新聞中的新聞。我覺得這句話十分有道理。作為中國記者協會的機關報,它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做新聞,更多的要有鞭策,作用,要敢於做媒體的先鋒。首先,新聞稿件必須有質量的保證。這可以分為四個方面:第一,必須符合新聞的內涵,即新近發生或將要發生的有意義的事情。對一件事情首先要考慮它是不是新聞,是一條怎麼樣的新聞。第二,必須從全域性出發採寫新聞。即這條新聞寫出來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其中影響包括積極的和負面的,記者的作用是引導輿論導向,要想辦法把新聞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第三,要關注民生,貼近生活,替老百姓說話辦事。在我看來,這是老百姓需要的新聞,也是媒體存在最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時,也是記者的職業道德所在。第四,必須要有新的突破,發現別的媒體不曾發現的而且與老百姓切身相關的新聞。現在的新聞無論從題材上還是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創新突破很難,其實不然。很多好的線索好的新聞都隱藏在百姓們關心反映的小事中。很多記者都曾親身經歷過這種事情,或者聽到老百姓抱怨、反映過這個問題,但是都沒有引起他們的關注。新聞報卻抓住了這個事件,把它寫成了精彩的新聞。這篇稿件看似平常,內容寫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卻是其他媒體忽視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內幕寫出來,給老百姓開了一張明白的“清單”,在內容上進行了突破創新,是很可貴的。

  當我發現,我已經愛上了記者這個職業和這裡的生活的時候,離別的鐘聲也敲響了。幸好,總有一些記憶駐留下來,總有一些感觸潛移默化。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併為自己當初的選擇和現在的進步感到驕傲。

  最後,感謝帶我實習的老師和一起實習的同事們,是你們教會我如何做新聞,也帶給我愉快的實習生活。

新聞類實習報告 篇3

  一次在和曹騎士(曹筠武老師)、嘉欣吃麵的時候,聊起了各自的大學。嘉欣說去過武漢大學,那天看到的都是垃圾。我很不服氣地反駁道她一定是走錯了,或者至少是看錯。幾番爭論下來,雙方貌似也都沒什麼辦法說服對方。最後都被曹騎士嘲笑說:“真的還是小孩子,都說自己學校好”。其實說自己學校好的不光是小孩子,這樣的小孩子長大了也還是要說自己學校好的。因為我們在這裡成長,這生活過的一草一木便是最親切的。

  當時我就想說,現在不允許別人說自己學校壞話的人,將來走出去理所當然也會說南周是個好地方。成長身體的地方是哺育之所,塑造靈魂的地方則是神聖之地。

  南方週末是我心目中的聖地。並不是因為她有多麼強大的力量,恰恰相反,她經常背離我們的期許——很無力,就像《生於1984》裡說的,有時候只是證明著“我們相互關注著,我們沒有被拋棄”,而卻難以改變任何東西。但越是無力,這狀態便彌足珍貴。我們時常哀其不幸,恨不得她真的有通天的能量,可以說出自己所有想說的話;我們有時也怒其不爭,對於追求理想的人們,眼下的情況,似乎總不那麼理想。追求理想的人就是這樣,背起行囊走在路上便是他們的全部生活,能夠達到的應許之地或許就不成其為應許之地,因為停下了腳步,理想便隨之而終。海鵬老師說,我們不能永遠年輕熱淚盈眶,但永遠對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懷有鄉愁。

  富士康的一個月,帶給我如此之多的成長,我從未想到,我的文章可以讓老師夜不能寐,幾欲淚流。那些轉變與思考之前已有提及,在此不再贅述。之前我會寫擦鞋稿,會寫學生稿,也會寫自己文青式的小怨念,而一旦想到要為這張報紙工作,並把它們印成鉛字,所有的沉積便都來自編輯部裡那一份份或油墨香未散或泛黃的紙張裡。從01年的南週一直讀到當下,她的啟示很簡單,做一個忠實的記錄者,並不放棄對一個美好世界的希望,以達致“他日有人要來知道中國的歷史,定要來翻檢我們的報紙”。有時候堅持這些令人極為痛苦,可是一個曾在南周實習的師姐告訴我說,除了真誠和善良,她不知道還可以怎樣走下去。

  富士康之後的一次評報會上,老實說我完全懵在了大家的掌聲中,就像一個凡人闖入了奧林匹斯山,言不能自已。坐在編輯部裡,除了能經常吃到罰款買來的零食之外,還能聽到諸神之激烈爭辯,作為一個凡人,誠榮幸之至。

  廣州大道中289號,在這棟老舊的高樓裡幾乎可以看到當今中國傳媒的所有形態:市場化前沿的黨報,全國性擴張的都市報,高階化經營的週刊,信奉專業主義的財經雜誌……還有一份週報,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南方週末。從“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到“在這裡,讀懂中國”,在這個連章魚保羅也無法準確預知的全世界最複雜的媒體環境中,她有所堅持。她的樓頂上有一個不算很奢華的紅色燈箱,但是每到黑暗降臨時,它格外明亮。

  亨利·魯斯的教堂在近70年間櫛風沐雨,傳到中國,顯然已變了模樣。可毋庸置疑的是那仍是一所教堂,守衛她的人們拾起哪怕一瓦一礫,構建他們心中的圖景。

  南周所告訴我的是,大教堂,她塌不了。謝謝,就像你們知道的那樣,許多人僅僅缺少一個堅持的理由。

  灞橋折柳,終有一別。後會有期。

  回望“富士康”:一個“臥底”的“自白書”

  此前各媒體已經披露了不少關於富士康撲朔迷離的“內幕”,但連續自殺這個極端的死亡方式仍舊在邏輯與情感上都讓人難以接受。於是編輯部決定派遣記者,以打工者的身份親歷富士康,還原真相。出於年齡上的考量,我有幸成為了最終人選。

  去往富士康之前,我從未想過 “潛伏”、“富士康”這兩個關鍵詞會成為我的準記者生涯裡的第一次巨大挑戰,可能面對的一切或許都是未知的。然而未知,卻成了讓我前行的最大動力。這次特殊的調查,從4月10日晚踏上前往深圳的列車開始。

  從偏見到細節

  進入之前,我與幾個在廠內工作了很長時間的老鄉取得了聯絡。他們的回答讓我有些詫異,之前媒體上很多的所謂“黑幕”,他們確有聽說,但是涉及層面似乎並不那麼廣。例如保安打人,門禁嚴格,稽查苛刻,他們甚至都有自己的一套“化解方法”,就像是在學校裡逃避老師的管理一樣,學生們總能各顯神通。那麼這樣一個廠區,何以自殺頻發?所以進入前,我最大的擔憂並不在於會面臨多少未知的危險,而是如果廠區裡一切正常,根本發現不了什麼問題,即便有問題,也只侷限在一個很輕的程度與很小的範圍內,難以由此為因,匯出自殺之果,那麼這篇調查要何以為繼。但是與兩位老師的討論讓我暫時擱置了這種疑慮,因為這種極端結果的接連發生,由結果來看,是不可能沒有原因的,背後必然有某種制度或文化上的原因。我的想象或許還是過於單純了,進去之後只需完整客觀地反映全部細節即可。

  經過7個多小時的排隊,一整天的體檢,崗前的教育、分發,我隨那一批的3500多人人一道,最終順利進入富士康開始工作。前三天的工作甚至讓我覺得太過輕鬆:沒有什麼活幹,新人不讓加班,工友彼此之間也還不太熟悉,採訪任務也不急於開始。這樣節奏的生活,與調查自殺兩件事,彷彿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我進入之前最擔心的事已然發生了。此時我的“日記”便帶上了明顯的“有色眼鏡”,試圖把每種現象每個細節下一個結論,試圖把員工們的生活狀態往壓力過大、沒有自由、管理制度有問題等等方向上靠,那段時間甚至只要從員工嘴裡說出“壓力”兩個字,都能讓我變得無比興奮,我會立即記錄下來。我總覺得在一步一步接近答案。但事實上,真相這個時候卻在遠離。

  第一次以“臥底”記者身份與楊繼斌老師碰頭是正式工作的第一個週末。一個酒店十幾層上的咖啡廳,大致說了說工廠裡的基本情況,然後望著高樓大廈胡發了一通感慨,很興奮於自己又暫時回到了真實的身份。關於選題,當時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楊老師問到“你覺得這個題是語文題還是數學題”,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語文題”,也許是因為我還並沒有做“揭黑”之類調查的經驗,也許是因為對於環境的一種直覺,我總覺得這一週我看到的東西,即便是戴著“有色眼鏡”往那幾個能逼死人的方向上靠,也顯得牽強無力。但楊老師提示我這應該是“數學題”,一環一環的故事與細節最終要匯出自殺的結果,報道才能成形。如果不能建立這樣的邏輯關係,那麼這篇調查就是失敗的。當然,一切還在進行中,選題的變化還要看進一步的材料積累,“你也別抱太大希望”。我的作用只是忠實地做好一臺攝像機,與一臺文字輸出機,“有色眼鏡”必須摘下。

  既是一臺攝像機,那就不必想太多啦,取景器裡是什麼景色,帶子上寫入什麼內容,關你這機器什麼事呢?恩,這樣反倒也輕鬆自然,每日保持“電力”就好。

  這之後的文字已經發生了完全的改觀。每晚發回的文字已經客觀真實,我動用身體上的一切感覺器官,我只求細緻與鮮活,而更少或者根本不去考慮調查的結論。工友們開心、幽默、青春、時尚,我也都一一記錄下,甚至有時候篇幅比他們的焦慮、無奈更長。這樣的記錄讓我很安心,因為我只需與看到的真相、感受到的情緒站在一邊。

  潛伏:隱匿還是出眾?

  為了不在打工者中過分突出,我特地挑選了平日裡最不常穿的幾件衣服,讓自己看上去更像個剛從學校出來的打工仔。在小商店裡購置日用品時,幾乎全部選的是最廉價的商品。嘴上說的話也一概去掉“對不起”、“請問”、“謝謝”等,唯恐太文質彬彬而受欺負,或是顯得與眾不同。事實證明,這些“隱匿”的方式讓我的生活看上去與他們全無二致,說話的方式改變也讓我不自覺地融入了他們的談話之中。氣場相合,方能聊出更多的資訊來。這也成了後來得到不少故事的“語言基礎”。

  但是在接下來的採訪中,情況並不那麼簡單。採訪大學生時,我要化裝成正在進行社會實踐的大學生,與他們平等地交談;與線長組長交談時,不光要想出讓他們注意到你的“噱頭”(事實證明,只有我說不想幹了,他們最會和我談),還需要拿出更多一點的見識來,去與他們探討這個大工廠裡基層幹部的升遷與前途。當我號稱自己“要離職”而與線長“談心”的時候,他本來是想要留我的,但我完全不關心“我自己”的前途,卻只從他的角度來看這個巨大的工廠:人多,機會少,基層幹部壓力大,帶的人流動性太強,出不了成績,就爬不上去——這都是我這些天觀察的結論。他彷彿換了個人,不像和別的有離職意向的員工交談時那種家長式的“教誨”,而是真正談起了他自己的故事。他說起自己的學習經歷,在富士康等一些類似廠裡的工作經歷,現在作線長壓力大了,但級別沒動,工資一點也沒漲。最後,連他自己也說“沒辦法,富士康就是這樣的”,“要是情況還沒有起色,也許我也就幹到今年年底了”。堅持隱匿,但有需要時也不必害怕“出眾”,極大地延展了我的“潛伏”體驗。我甚至逮住一次佔理的機會,直接與另一線的線長髮生了爭執,去看最終會怎樣解決。

  成功地變換2-3個身份,去與受訪者平等地交談,才是獲得故事最好的途徑。當然,“臥底”期間,兼有的身份越多越危險,所以這種變換最好在後期完成,以防有變。

  報道中有關新聞倫理的考量分為兩個方面:受訪者與採訪者。

  對於受訪者的名字使用,我們之前的想法是,只要不涉及工人們的負面資訊或者隱私,用真名是沒有問題的,這樣做也是出於報道的真實性的考慮。但是報道出來之後,有個別員工不願意自己的真名出現在報紙上,有關自己的細節被誤讀,現在他面臨著極大的壓力,情緒也十分激動。這是我們所未想到的。

  儘管未涉及負面、虛構或隱私情節,且新聞事件的公共價值也很大,但每個人的情感與認知都不一樣,不應該用統一的標準去苛求。在面對預計不到的後果時,個人更信奉“最小傷害原則”。在未經受訪者同意的情況下,還是使用化名進行寫作更為穩妥。如果要增強其真實性,可以在聯絡到受訪者本人,徵得同意之後使用真名。所以我們在接下來的一期報紙中就註明了“所用名字為化名”這一點,力求彌補。由是看來,“有不說的真話,但決不說假話”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因為真話與假話一樣,可能傷害無辜的人。

  進入富士康之前,我與傅劍鋒老師、楊繼斌老師仔細分析過作為“臥底”的我可能出現的風險:其一,被發現真實身份,結果無外乎是開除,問題不大;其二,可能被分配到危險的崗位,此時我所做的就是必須要想辦法調離,或者,放棄這個崗位,再出來排一次隊。最終這兩種情況都沒有發生。但為求穩妥,如果在出發前能夠有一個成文的風險應對策劃,則更為完備,其中可以包括對各種可能的危險的判斷、應對,乃至結束後的心理疏導。

  於現在的我而言,我倒希望儘快地揭掉身上的“富士康”這個標籤,它只是我的作品,而我並非它的附庸。一個好記者必須不斷地靠好作品來說話,而不是成為新聞的一部分。但要去掉這個標籤只有兩種方式:其一是停止努力,直到被大家忘掉,這個很簡單;其二是馬不停蹄地再次踏上某輛通往某地的“列車”,走去通往新聞的路上,這個難度更大、更未知。但我由衷希望是後者。

新聞類實習報告 篇4

  暑假開始不久,我便來到**日報—**週末新聞採編中心實習,實習了半個多月,瞭解到一份報紙要製作出來所需的採編製作等一系列的程式,並切身實踐了新聞的採訪與寫作。在這期間學到了不少知識,也發現了不少問題,相信這些收穫能為以後的學習帶來好處。

  7月14日,我獨自來到**日報,這個我從未到過的地方,看到辦公大樓的那一剎那,我驚呆了,原以為只是有幾間小小的辦公室,原本有的自信一下子沒了,卻多了幾分緊張。門口保衛處的叔叔不讓我進去,聽到我說是來應聘實習生,直接說了一句“回去吧!已經招滿了。”我手足無措,沒有裡面任何人的聯絡方式,我怎麼進去?遲疑了幾分鐘,我又鼓起勇氣,問到了辦公室的號碼,幾經周折最後見到了董主任,起初聽到我是大一的,立刻叫我回去明年再來,可能是我真誠的樣子感動了他,最後他答應了,把我介紹給一位記者姐姐,要她以後出去採訪都帶著我。原本沉重憂慮的心情一下子豁然開朗了,是的,我找到了實習單位。我不用再為這次暑期實習焦慮,之後的學習中,我很認真、也積極主動的請教,我的表現讓老師們比較滿意,更可喜的是我還結實了幾個實習朋友。

  現在想想,我從第一天進入報社的茫然不知所措到熟練的完成老師佈置的實習任務,整個過程,我學到了很多,做事的,為人的。真的很感謝這次實習,雖然有苦,卻也樂在其中。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除了不斷看報學習來提高新聞寫作水平,還分別採訪了在小平故居開展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日全食、三星級公廁的開放、**賽區的籃球聯賽(為期九天,每天都得跟蹤報道)每次採訪後我都立即寫稿,然後叫指導老師幫我修改,總共發了8篇,對這個結果不是很滿意,因為我錯過了一些好的新聞,比如晚上逛超市見到在附近居住的市民都坐在休息區吹空調,本來很好奇,很想知道營業員對此的看法和態度,卻沒有去採訪,一天後這個新聞就出來了。對於這樣的,總會覺得很遺憾,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對新聞的敏感性我還很缺乏,也或許我還缺少去採訪的勇氣。這些毛病都需要克服,不然怎麼能當好記者呢?我認為當一名好記者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因為記者要時常與人打交道。

  2.好記者需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當有緊急事件發生時,如果你的節奏很慢,那麼當你到達現場也許已經人去樓空,一無所獲。

  3.在實習時要給自己定好位。在實習中,態度要端正,虛心請教;在做新聞時,一定要把自己當成報社一員,愛崗敬業,嚴於律己,爭取多寫新聞,多發新聞,並要維護新聞的客觀、公正。讓就的各方面素質真正得到提高。

  4.以後的學習中要拓展知識面,使自己的知識系統化。由於新聞需要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的知識也需要十分全面,光有專業的新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多想,多讀,多學,為將來投身新聞業做好準備。

  5.作為記者,要永遠都保持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和一顆敏感的心。

  除了出去採訪,之後寫稿子,就是坐在辦公室學習了,看報是每天必做的事。看久了,會犯困,然後總想出去走走,想挖掘些新聞線索,偶爾也會感嘆抱怨這裡地方太小。

  我想:記者與公眾間有一種默契,記者得盡力為讀者、觀眾和聽眾提供事實真相,公眾相信記者的報道公正、完整、準確。這個默契很重要,因為人們是依據他們讀到的和聽到的來採取行動的。很喜歡看記者姐姐改稿子,學習他們的措辭與表達技巧。透過學習,我明白了:1.寫新聞稿時,每件事情都要用某種一定的方式來敘述,只能按事件本身的特點寫;

  2.要簡明扼要,不能過於冗長,故事的核心人物最好放進導語裡面;3.稿子中不要忘記回答讀者可能產生的任何一個問題,不要在你的報道中留下任何漏洞。

  4.新聞稿還要具有地方色彩,語言儘量顯得貼切易懂。

  採訪時也有很多講究,比如觀察被採訪人的態度,記者提問時的措辭,聆聽的態度等。要想得到最真實的回答,就得讓一切顯得自然,輕鬆。相信這些都能體現一個記者的素質與能力!

  實習中,常常會聯想到一些專業理論知識,驗證了一些理論的正確性。例如在傳播學中學到的:沉默的螺旋、擬態環境、使用與滿足理論、人民的選擇假說、把關人等,理論和實踐的相互對應,讓我對理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學以致用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吧!

  “新聞是跑出來的”一點也不錯!記者必須及時的趕到事故現場,尤其是對圖片的拍攝,更得抓緊時間。籃球聯賽中,他們拍了好多精彩的圖片,如灌籃,防守,對手摔倒,裁判果斷吹哨,休息時擦汗等這些精彩的瞬間。

  作為未來的記者,首先要有好奇心,要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事,以及這件事的第一手資料。還要有能看到準確細節的眼力。要有勇氣面對事實,勇於正視報道了與自己的信仰相矛盾的東西產生的而後果。要有勇氣在競爭的並施加壓力的局面中堅守自己的信念。必須掌握事實,並且在收集事實時敢作敢為。記者的工作是艱苦的,花

  體力、動感情、費腦筋,報酬也不一定豐厚,但我想他們一定是受到工作的鼓舞而繼續工作著。

  要做一個合格的記者,我還差得很遠,目前能做的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多到圖書館學習,不斷增加文化底蘊和知識積累。上網學習關注國內外發生的大事。多看報刊雜誌、電視節目,學習專業技巧。相信透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

新聞類實習報告 篇5

  【實習體會】

  透過在電視臺的實習,認識到作為一個電視新聞工作者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比什麼都重要,無論是在鏡頭前和被採訪者的溝通還是在背後和人們的溝通都非常重要,有助於記者更好的掌握事情的真相和來龍去脈,才會得到更及時準確的報道,才會出現

  優秀的新聞。

  新聞不是坐著等出來的,是靠雙腳走出來的。主動的去採集新聞,做任何事情都要主動,坐,只有坐以待斃。實習指導老師作為一個電視臺的工作者,不可能以教導實習生為主,所以任何讓自己得到成長的機會都要靠自己主動去尋找、發現、請教,且事無鉅細。誠意,是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的。

  勇敢面對錯誤,錯誤是大樹枝繁葉茂最好的肥料。剛開始進入電視臺實習,很害怕犯錯誤,導致做事瞻前顧後,什麼也做不好,但細想,作為一個實習生如果沒有錯誤就不可能叫做實習生了,任何錯誤都會比之前的成功更記憶深刻,錯誤是完善自我的良方,感謝那些給了自己犯錯誤的機會的人和事。

  【實習認識】

  在工作中感受到了中國是農業大國的深刻含義,作為新聞很多時間都會都會走進農村,和農民朋友們打交道,學會走農田道,學會融入村民生活都是很重要的。

  在工作中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大局為重,樹立團隊精神。不能逞個人英雄主義和不遵照上級的安排,自顧自的行動。

  【學習經驗】

  <一>在實習中瞭解到作為記者不僅是要寫要說,也要懂基本的攝像,一下是在實習中學習到得攝像技巧:

  1.畫面不能“七扭八歪”;

  2.整體構圖要和諧,不要“面壁思過”;

  3.不要“橫線切脖”,即是說物體位置安排的合理性。避免“橫線切脖”的辦法是改變機位高度。一般是把橫線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

  4.畫面不能過滿或者“缺邊少沿”,造成畫面不協調;

  5.忌“顧此失彼”,合理安排畫面每一個事物。把他(她)們或是安排在畫內,或是安排在畫外,決不能把兩旁的人物拍成“半拉身子半拉臉”;

  6.畫面的重心要穩,忌“頭重腳輕”,主體上方留空白應比主體下方留的空白稍大一些;

  7.忌“刀光劍影”,攝像時要注意光的合理;

  8.畫面事物合理安排,變換機位角度,避免把主要人物與枝幹狀背景物安排在一條垂直線上,從而克服“雜草叢生”;

  9.忌“哆哆嗦嗦”,要求畫面的連貫穩定,克服“哆哆嗦嗦”的毛病,我們在拍攝時儘可能選擇自動變焦方式。必須使用手動變焦時,就應特別掌握好手推拉變焦杆,使其始終保持勻速運動;

  10.忌畫面的“空洞無物”,但搖移運動過程中的畫面卻缺乏實在內容甚至是空白,根本沒有表現主題的畫面內容;

  11.畫面的起落要穩;

  12.不要隨意的運動鏡頭,特別是電視新聞片,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反映較多的畫面資訊,要求每個畫面的長度相對較長,既不適應新聞片在短時間內容納較多畫面的需要,又使人看起來眼花繚亂,有拖泥帶水的感覺。

  13.忌“或快或慢”,拍攝出的運動畫面,看起來和人的視線移動速度相近,那麼,這樣的運動速度就比較合適。讓攝像機的運動速度符合人的視覺習慣,是運動攝影的一條基本原則;

  14.忌“主體遊移”要求記者對運動主體的取景宜大不宜小,要注意使攝像機運動速度與拍攝主體的運動速度大體一致。

  <二>在實習中很高興能有一次出境經驗,也學習到作為出鏡記者應該掌握的一些技能:

  熟悉當地事務,掌握人脈關係。記者應是公關人才,拿出一張人脈聯絡圖,你就成功了一半。

  應急反應迅速,應變能力強,最成功的記者是突發事件直播報道記者。

  有政治敏感,雖然記者不是政治家,但新聞永遠和政治相關聯。

新聞類實習報告 篇6

  實習過程中,實習生既是一名學生,又是一名記者,在他們身上融合了上述兩種角色。實習的過程也是他們由已經習慣了的單純的學生角色向既是學生又是記者(或相關工作人員)角色轉化過渡的過程。學生角色是實習生業務能力欠缺以及實踐經驗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新聞專業學生一般在大二、大三開始實習,甚至有些學生在大一暑假就進入了實習單位。因而媒體中實習生普遍的情況是:年齡較小,專業知識尚未系統學習和掌握。

  同時,在實習初始階段,還有不少實習生囿於自身的學生身份,在接受和實施新聞採訪任務過程中,常表現的過於拘謹或怯懦。這樣的心理狀態也影響到了學生快速進入實習角色。其實,處於實習期的“學生”已經完全不同於在學校課堂裡學習的學生。首先,他們接受來自實習單位和學校的雙重管理,既要遵守實習單位的勞動紀律和實習準則,又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其次,在採訪過程中,實習生同樣承擔了記者的身份。對記者的採訪活動,人們普遍存在著心理期待,會以看待專業記者的眼光來審視實習生在採訪中的言行。因此,實習生們普遍存在如何快速進入實習活動中多重角色的問題。

  新聞採訪過程中,上述實習生比較容易出現的緊張、掌握不到話語權等情況,除因不熟悉業務工作導致提問技巧生疏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其對於自我身份和角色的不確定,無法完全進入記者角色,而在採訪時屢有“身份低於受訪者”的顧慮,尤其是當面對某部門領導或者地位身份比較高的受訪者時,“害怕問錯問題”、“領導的說法不允許被質疑”等想法更使其不敢插話、不敢追問,而常常由被採訪者主導談話,以致全盤接收受訪者的意見。一般而言,由於意識到自己的學生角色,實習生在採訪時經常會比較有禮貌,這一點會使受訪者的談話意願增強。而當得知記者僅僅是實習生時,多數受訪者會更有耐心,甚至可能會以包容或提攜的態度提點其應從何處著手做功課,並對專業知識進行更加詳細的解釋和說明。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角色也會為實習生的採訪活動帶來幫助。

  對策探討:堅持“做中學”,“錯中學”

  實習的過程,是實習生不斷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其逐步成長的過程。因為環境的差異,實習生在新的工作情境中需要應用與在校時截然不同的學習策略,要堅持“做中學”,“錯中學”。

  (一)“做中學”首先,注意在資料收集整理過程中積累知識。簡單來說,由於實習初期實習生並不熟悉採訪工作,所以,每一次採訪前的“做功課”,也就是資料的蒐集、整理和消化,對其認識採訪路線進而加強提問深度與現場反應速度均有極大幫助。這樣的工作日積月累,有利於實習生建立未來專業工作所需要寬廣的知識面。其次,注意從與受訪者的積極互動中獲得能力訓練。除了蒐集資料外,與受者的積極互動也可以成為實習生學習和提高的重要途徑。對這些20歲左右的年輕學生而言,與實習相關的新聞採訪可能是他們人生中首次與大量陌生人接觸、交談。因此,在不同採訪情境中的“如何稱呼受訪者”、“面對不同受訪者應持何種態度”、“如何引出和展開話題”等內容,對於實習生而言,是問題更是挑戰。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同樣也是實習生的成長過程。再次,重視記者的指點。實習生普遍認為,“如果你遇到了一個對的老師或者前輩,那麼在他的指導下,你的前途是很光明的”。確實如此。記者對於實習生的指點內容非常全面,幾乎會涉及所有的報道訓練———新聞價值判斷、採訪提綱擬定、採訪技巧、新聞寫作等各方面。因而,實習生不能滿足於給記者當“跟班”,要學會獨立思考和發現問題,有問題主動詢問,這樣實習單位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

  (二)“錯中學”實習生應將困難及批評視為敦促自身成長的動力。面對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遭遇的批評,實習生出現失落、沮喪的情緒難以避免,但是在沮喪過後要及時給自己打氣。別人的批評針對的是實習生的不足,這些批評中可能包含了有關如何改進的建議,所以需要引起重視。如果批評話語中沒有包含建議,實習生應該主動探尋相關問題的解決之道。只要對於實習中的實踐經驗、教訓進行及時總結,具備從錯誤和批評中汲取經驗的勇氣,使困難及批評成為敦促自身成長的動力,多數實習生在實習階段後期都能取得較大進步。

新聞類實習報告 篇7

  眾所周知,首都北京,有著太多太多複雜的意味。它是整個中國的核心,也是決定全國經濟大局與命脈的關鍵所在。可是,硬幣的另一面卻是這個一線城市一直摘不掉的創可貼――高額的房價、擁擠的交通、快節奏不斷加班的寫字樓工作……所以,當我決定把自己的職業目標定位於此時,本是沒什麼底氣和勇氣。這個城市會容納我嗎?我會很快很好的溶入到這個城市嗎?從學生到職員,每個人都為小說《杜拉拉昇職記》中的杜拉拉捏過一把又一把的汗,社會兇險,職場險惡,但每個人都又或多或少拿杜拉拉當作自己奮鬥的榜樣,但是,我會是那個杜拉拉嗎?

  帶著這些疑問,卻來不及過多的思考,我便在北京匆忙地開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一、匆忙入職

  從接到面試電話到最終通知入職開始試用期,總共不過30個小時的時間。接到可以入職的電話,是在北京晚上六點的公交車上。找工作的過程是漫長而又飽受煎熬的,特別是不借助任何外力,僅憑一紙文憑和大學裡的實踐經驗,想要敲響一個公司的大門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當我接到通知入職的電話時,心情既意外又興奮。意外的是,這家合資網路公司規模雖不大,但主管以上級別均是國內最高等學府的畢業生,部分主管甚至擁有著留學經歷和較長時間的網路媒體從業經驗;興奮的是,在前輩們的口中,找工作彷彿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媒體輿論渲染、大量官方非官方資料統計、招聘會上看到形形色色的愁眉苦臉……一切的一切,都在讓我不斷對自己曾經努力爭取到的一切感到懷疑。但這個城市和時間一樣,容不得我多想太多,坐著晚上八點多開往保定的火車,我開始在火車上籌劃明天早上入職的事情。

  第一天工作,我卻因為要趕火車的原因,不得不“被遲到”一次。很狼狽的拖著行李來到公司,接待我的依然是面試當天接待我的文秘。整個公司分兩層,但仍然能夠清晰的聽到電話聲、敲鍵盤聲,快節奏的一切不斷提醒著我這不再是學校,你要賓士起來。

  二、實習過程

  第一次走出校門,來到工作崗位,這對於我來說什麼都是全新的,都是讓人興奮的。整個實習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環節:

  (一)學習過程

  最初的一段時間,我都處於學習階段。這種學習,包括對刊物的瞭解,對刊物執行的瞭解,對本雜誌社的瞭解和對編輯的一些基本知識的瞭解。

  我用了三天的時間,閱讀本雜誌社的刊物。它包括中學版與小學版。在充分了解雜誌的內部結構後,楊社長又為我講解了雜誌從約稿到出版發行的所經程式。併為我請來了本雜誌社的主編翁永良翁老師,為我講解什麼是編輯、什麼是編輯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編輯的具體工作等問題。

  (二)約稿過程

  在進行完初步的學習階段後,就要進行實際的操作訓練了。我的主要工作即實習內容便是約稿。

  在瞭解刊物的主要方向後,根據自己所負責的“中學版·發明展示臺”和“中學版·探索”版塊的特點,進行有選擇的約稿。

  (三)編輯階段

  在約來一定數量的稿件後,在翁老師的指導與鼓勵下,我開始進入編輯階段。因為約稿得來的稿件,大部分是學生參加科技競賽時的參賽稿件,在內容、長度、趣味性等方面都不太適合直接刊登,都要經過編輯、更改後才可以使用。

  在經過幾次嘗試後,我所編輯的幾篇稿件,都順利通過了稽核,被刊登了出來。

  三、實習內容

  雜誌的發行,第一步當然是約稿。沒有一定量的供稿,一本雜誌是沒辦法發行的,一個雜誌社也是辦不起來的。之後才能對約來的稿件進行分類處理,進行編輯。再經過排版、繪圖、彩編等才被最終發行。因此,我的第一項工作,即第一個實習專案便是約稿。

  約稿的工作並不難,或可說很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上卻很繁瑣,需要相當的耐心與細心,具體工作內容如下:

  1、在網上查詢全國的各種青少年科技大賽,並將獲獎名單列印下來,以便約稿時使用。因為這本雜誌主要是介紹全國青少年的小發明,小創作的,因此,那些在科技大賽中獲了獎的便成為了我們主要的稿件來源。

  2、對獲獎名單進行篩選。保留下獲過獎但其發明創造尚未被刊登的。將小學與中學區分開來。我的具體操作是將小學的名單記錄在一個本子上,將高中的名單記錄在一個本子上,以便操作。

  3、查詢電話。我的查詢方式很原始,就是撥打全國各地的電話查詢服務檯114,再具體查詢某個地區,某個學校,某個老師的`電話,以此來聯絡有發明創造的小學生。這一步工作量較大,而且還要做好記錄,哪個打通了,哪個沒打通;哪個有老師電話,哪個留郵箱了,哪個發稿了,都要有詳細的記錄。

  4、約稿。在約稿時,要向各地老師詳細介紹雜誌社的情況和供稿的酬勞,方式等問題。

  5、回訪。即在收到稿件後對供稿者的回覆;在稿件被錄用後對供稿者的通知,寄稿費等工作。

  約稿的工作順利完成後,我便進入了下一個實習專案,即編輯。

新聞類實習報告 篇8

  新聞學實習報告

  實習內容:主要包括熟悉報社工作環境,與老師取得有效交流,學習新聞採訪與寫作,報道媒體見面會。後期主要進行新聞策劃與專版採寫。

  實習單位:XXXX

  實習時間:XXXX

  專業:新聞學

  年級班級:20xx級新聞班

  學號:XXXXX

  姓名:XXXXX

  指導老師:XXXX

  一、實習目的

  瞭解報社的採寫流程,掌握訊息、通訊、特稿的寫作,學會獨立採訪以及新聞策劃,由一名準新聞人向職業記者轉變。

  二、實習內容

  主要包括熟悉報社工作環境,與老師取得有效交流,學習新聞採訪與寫作,報道媒體見面會。實習後期主要進行新聞策劃與專版採寫。

  三、實習總結

  首先,我想總結下自己實習以來的經驗之談。

  如何融入實習單位:進入一家報社,瞭解其辦報思想與指導老師取得有效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辦報思想是一份報紙的魂,是指南針,能讓實習生更好地瞭解該報紙的文化底蘊和新聞操守,更好地融入這個大家庭。而與老師取得有效交流是方便在今後實習期間有效的執行老師佈置的任務,讓你的指導老師瞭解你的特長和缺點。

  採訪經驗之談:實習期間的採訪分為兩類,一類是跟隨報社老師出去採訪,一類是自己獨立採訪。共同之處是,採訪前都必須做好、做足相應的準備,採訪時必須詳細記錄並全程錄音,採訪結束後,要及時整理錄音,不懂之處需馬上電話回訪。區別在於,前者實習生要多留意老師是如何採訪,如何設問,採訪後與稿子是如何接軌,後者更需注意的是實習生不能露怯,不能表現的像實習生,要把自己當成一名真正的記者。採訪的過程要簡單有效,提問不能生硬,最好是與被採訪者形成談話氛圍。我們看到的電視專訪往往是矇蔽了廣大新聞學子的,那是電視的表現形式,而真正的採訪必須是記者與被採訪者自如的交談,簡而言之就是聊天。

  寫作經驗之談:新聞寫作不是寫散文,是基於採訪的內容才寫的,可以說80%靠採訪。點明此處後,再談新聞寫作問題。訊息的寫作有一個鐵律就是按資訊的重要性來安排結構,越重要的資訊放在越前面。黨報有很多條條框框,導語經常無亮點,這也是一時難以改變的現實,但是我們可以儘量讓訊息多些畫面感。通訊及特稿的寫作則要注意新聞語言,儘量以講故事性的方式講給受眾聽,要多采訪權威專家,讓訊息來源多樣化,而不是記者一家之言。寫完稿子後,要迅速地瀏覽兩三遍,確保資訊來源準確、無錯別字、無歧義。

  現在,我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8個星期的實習,真的很短暫,有很多遺憾,有很多收穫。遺憾自己沒有完全掌握新聞策劃報道,沒有采寫出特別有影響力的新聞。作為一名記者,不能採寫出一兩篇有全國影響力的報道,他的職業生涯肯定是失敗的。這也不是我選擇新聞專業所能接受的結果。收穫在於自己比進報社前成熟了很多。在實習期間我

  發表的幾十篇報道,讓自己也更有底氣和自信,相信自己能做好記者這份神聖的工作。

  這次實習不是我唯一的一次。大一,我在房地產公司實習過,大二,我在《資訊日報》以及江西電視臺實習過,每次實習我都有很多體會。體會源自何處?我想是源自我內心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專業的喜愛。實習不是兒戲,不是做作,不是完成任務。實習是自己對專業知識進行實踐的一次檢驗,當然這是很高的標準,我至今沒有感悟到。實習不是要你畏首畏尾或者炫耀自誇,實習對個人的變化是潛移默化的,無論是看問題的角度,還是思考問題的方法,甚至是個人的性格。你為什麼要實習?你要問清楚自己,這不是對學校的交代,甚至不能理解為是對自己大學四年學習成果的交代。我認為是實習就是一種社會化,不要忘記,我們馬上就要離開校園,走向社會。實習可以讓你真切的掌握社會生存技能,瞭解社會,獲得學校與社會過渡的一個自我認知。

  最後,我想感謝我的老師以及報社的前輩們。

新聞類實習報告 篇9

  實習時間:2月10日—4月6日

  實習地點:湖南百川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實習崗位:助理編輯

  實習內容:針對百川教育圖書推出的家庭教育系列圖書,共分為: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高年級和低年級)和幼兒(3—6歲)五個部分。在實習期間,負責幼兒版的相關內容的蒐集和整理。

  實習總結:

  2月20號正式到了百川教育圖書公司實習,具體的位置就是在長沙市天域新都609室。這裡並沒有很多人,規模並不是很大,但是每個人的態度卻都很親切,讓我在進入了一個陌生的環境時絲毫沒有感覺到緊張或者不習慣。帶著我實習的是湖南師範大學畢業的研究生,即將成為媽媽的黃維姐,她很熱心的和我介紹了公司的每一個人,並且大概的告訴了我他們所分管的工作,也很詳細的和我介紹了工作的具體內容。

  從實習工作開始到最後,我所做的也只是在蒐集整理相關的資料和資料,在這個過程中也學習到了很多的東西:

  一、更加熟練的操作各類辦公軟體。

  雖然平時在學校因為論文的需要,對於Office辦公軟體有所瞭解,也覺得自己運用的得心應手,但是因為表格製作較少的關係,所以對於表格的操作一直以來都欠缺一些深度。而這一次的材料蒐集最後也是製作成一個表格的樣式,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做的表格看上去冗長而且歸類不夠清晰,所以我學著把表格透過一個文件不同介面的方式儲存起來,這樣既可以擴大儲存量,分類也一目瞭然。

  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壓縮檔案直接開啟的文件是不可以直接進行修改的,否則就會造成檔案的丟失,因為開啟的只是一個臨時的文件,不具備儲存資料的功能。

  二、學會了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採用多種方式解決,提高工作效率。

  在進行檔案的處理過程中,有一些PDF檔案不能複製上面的文字,另外就是圖片上面的文字也不能複製下來,剛開始我就採用了最原始的打字的方法,最後發現這樣的方法不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錯。所以我就更多的利用了搜尋引擎的強大,找到了CAJ閱讀器的優勢以及圖片文字提取的軟體,從而可以直接從中複製資訊,節省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也讓我學會了在遇到問題時要懂得嘗試更多新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運用老方法去解決。

  三、提高了資訊檢索和歸類的能力。

  在剛開始蒐集資訊的時候,因為自己一方面對內容認識不夠清晰,另一方面不擅長利用網站,所以資訊檢索的速度很慢,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工作任務,但是後來在逐漸的進步中,我發現自己能夠更快的定位自己想要找的資訊已經其所歸屬的類別,所以後來資訊蒐集的速度加快了很多,不僅能夠按時甚至是超量的完成公司佈置給我任務。

  資訊檢索是一項基本常識,我覺得以前的我做得還是不夠好,所以這一次的實習也給我了一個審視自己的機會,很多東西就是在實踐中才會發現自己做的不夠好。

  四、擴充了課外知識,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因為負責幼兒板塊,內容囊括了包括健康、教育、親子互動等各方面的知識,所以在材料積累的過程中也給了我一個學習的機會。讓我懂得了更多的健康生活習慣,糾正日常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明白了兒童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能夠更好的觀察別人的教育方式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與一定的建議,讓我也明白了自身成長的需要等等。透過這樣的知識積累,審視我自己的成長之路,我更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他們雖然不懂所謂的教育理念,但是他們在我長大的過程中給了我更多自由的空間,也讓我建立了更多獨立的習慣。

  除此之外,在實習的過程當中,我也學會了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掌握了更多職場的規則,公司的前輩也很願意抽時間教我一些知識,讓我在實習的過程中受益匪淺。

新聞類實習報告 篇10

  由於是實習記者,我的工作要比正式記者的工作時間更加煩瑣,但是實習期間總體感覺很舒服,整天都在有空調的辦公室裡工作,並不累,但也偶有例外要出去跑跑。

  我在報社的時政專題部,任務主要是圍繞時事新聞開展,而我涉及的面幾乎都是外界所說的負面新聞。剛開始並不是太明白新聞正面和負面到底區別是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區分?怎麼樣使負面新聞產生的反面社會影響降到最低?透過認真地向其他有經驗的同事學習,並從中觀摩其工作過程,我更清楚了記者要做的工作:策劃新聞選題,跟編輯部人員交流意見,編前會討論決定選題方向,採訪寫作,聽取部門編委會修改意見,編輯排版。

  參與寫作內參的工作,每天都是整理材料,接聽投訴電話,核實新聞準確性,提交編委會審議決定要不要做,怎麼樣做。在實習過程中,部門主任老師和同事對我的工作幫助很大,教會了我很多東西,不僅是在採編這份工作上,在為人處事方面和接人帶物方面也有很大幫助。在實習,在潛移默化中,我學會了計調的一些基本禮儀和工作事項,尤其是酒桌上的一些禮儀,也對新聞業務有了進一步認識。

  在對接熱線和投訴信的這份工作上:

  首先,記者在講話和接電話時應該禮貌、大方、體貼對方,每個電話,每個確認,每個提問,都要充滿感情,以體現合作的誠意,而提問要講求技巧,尤其是一下不幸的訴說,更要人性化,注重新聞以外也要講求人道主義,贏得對方的好感,以換取對方的信任與合作;

  其次,記者一定要細緻地閱讀群眾發來的上訪信,重點是把資訊的準確性,新聞背景,新聞事件和人物的具體資訊搞清楚,挖掘新聞價值和更多的新聞線索,這方面一定要細緻耐心,有新聞敏感度。此外,涉及數字問題時,更要確保準確,要多跟當事人核實;接熱線和上訪信的主要任務。儘管事物煩瑣,但記者頭腦必須時刻清醒,逐項核實,弄不好就會有麻煩。所以一定要做到耐心細緻,還要特別注意要做到"快",採訪的速度往往代表報社的作業水平,一定要爭分奪秒,快速行動。二要"準",即準確無誤,不能模稜兩可,是似而非。再有,做一份內參不容易,往往要求質量要好,事情較為嚴肅,亟待解決,採訪在其中往往發揮很大作用,因此,記者要多備幾套不同的採訪方案,以適應不同採訪情況的出現;

  最後,記者不僅要具有正常作業的採訪手段,還要善於學習,及時掌握不斷變化的社會新動態,以提高作業水平,以求更快,更準,如要掌握站的主要新聞,從中尋找線索等。

  報社的總編室裡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做媒體中的媒體,新聞中的新聞。我覺得這句話十分有道理。作為中國記者協會的機關報,它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做新聞,更多的要有鞭策,作用,要敢於做媒體的先鋒。

  首先,新聞稿件必須有質量的保證。這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必須符合新聞的內涵,即新近發生或將要發生的有意義的事情。對一件事情首先要考慮它是不是新聞,是一條怎麼樣的新聞。

  第二,必須從全域性出發採寫新聞。即這條新聞寫出來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其中影響包括積極的和負面的,記者的作用是引導輿論導向,要想辦法把新聞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

  第三,要關注民生,貼近生活,替老百姓說話辦事。在我看來,這是老百姓需要的新聞,也是媒體存在最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時,也是記者的職業道德所在。

  第四,必須要有新的突破,發現別的媒體不曾發現的而且與老百姓切身相關的新聞。

  現在的新聞無論從題材上還是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創新突破很難,其實不然。很多好的線索好的新聞都隱藏在百姓們關心反映的小事中。很多記者都曾親身經歷過這種事情,或者聽到老百姓抱怨、反映過這個問題,但是都沒有引起他們的關注。新聞報卻抓住了這個事件,把它寫成了精彩的新聞。這篇稿件看似平常,內容寫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卻是其他媒體忽視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內幕寫出來,給老百姓開了一張明白的“清單”,在內容上進行了突破創新,是很可貴的。

  這次報社實習,對我來說受益匪淺,讓我對報社的具體營運與操作,管理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瞭解,報社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還需要懂得如何為人處事與接人帶物,以及對群眾的耐心以及對新聞的責任心,更重要的動手操作的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我才真正發現自己學識的淺薄,經驗的缺乏,也讓我發現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問題的差距,讓我對記者這一行業有了更深的體會。

【新聞類實習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