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教師準備:實物(珊瑚)、掛圖(美麗的大自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出示掛圖:美麗的大自然,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請舉出掛圖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裡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準確區分這兩種不同的物體,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見P2。指導學生觀察生物,從實際生活中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畫面,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觀察常見的物體,如盆栽花卉、西紅柿、黃瓜、蝴蝶、課桌、講臺等,來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三、講授新課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要全面、細緻、實事求是;有目的、有計劃、有耐心、及時記錄;積極思考並與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麼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生物。

  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徵。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徵呢?

  (三)生物的特徵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植物根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營養方式為自養;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細菌、真菌分解動物、植物遺體和糞便獲取營養,營養方式為異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含羞草對刺激作出的反應是小葉片下垂,這是長期自然選擇中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有利於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生物還有其他特徵: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細胞構成的。生物能進行新陳代謝;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四、小結:舉例說明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生物有哪些特徵?

  五、課堂鞏固:P6

  1.指出下列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葉、芭比娃娃、珊瑚蟲、珊瑚、珊瑚礁、珊瑚島...

  2.當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此事例說明了(B)

  A.生物能生長繁殖B.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C.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D.生物能進行呼吸

  3.下列不屬於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魚化石D.蘋果樹

  4.動物、植物死亡後的遺體屬於生物嗎?

  不屬於,一個生物體死亡後,它的生命活動也將終結,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徵。因此只能被稱為動物植物的遺體。

  5.下列屬於生命現象的是(C)

  A.火山爆發B.開水沸騰C.雨後春筍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項不符合科學觀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確的目的B.要有觀察記錄C.要有計劃D.隨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學反思:透過討論、講解等方法,讓學生弄明白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教學效果較好。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2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教學授課的物件是七年級新生,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永續性不強。具一定的感性認識能力,但理性

  認識不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還要加強。學生具有一定的小學自然基礎,但缺乏正確的生物科學的學習方法。

  結合學生和課本內容的特點,本節課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探究法”,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整堂課中主要以學生討論、探究、合作學習為主,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引導

  學生去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從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義所在;穿插一些小遊戲,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透過教師提供的有關問題進行討論與探究,積極思考問題,深入瞭解相關內容。透過師生間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根本轉變與學生方式的變革,最佳化學生的學習策略。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提高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學生討論的組織。

  四、課時(1課時)

  五、教學媒體

  身邊常見事物的圖片(山、石、樹、昆蟲等等),課前準備教學課件

  六、教學過程

  1. 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上新課前先做一個遊戲:教師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實物(如盆栽植物、小動物)和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測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這種匯入新課的方法是根據初一新生好奇的特點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質疑啟思,討論問題:

  討論的問題是:①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②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

  討論分小組進行,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使全班不同層面的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相應的發展,真正體現了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學生回答的“生物的特徵”答案不完整,學生甚至出現幼稚、可笑甚至錯誤的看法,這時我都回適時進行鼓勵,以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有時學生積累的課外知識或突發奇想也會啟發教師,使教學更趨完美。

  3.討論與遊戲,突破重難點:

  透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

  (1) 討論:植物和動物等都需要什麼才能存活?

  我認為透過討論學生找出植物和動物需要營養的方式的不同,為《生態系統》等內容的教學有一個好的鋪墊。

  學生討論後回答相關問題,對學生的回答我及時給予肯定或糾正。總結出: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遊戲:全班進行憋氣比賽,看哪位同學憋氣時間長。討論問題是:我們為什麼只能短時間的憋氣?能否列舉一

  些動物如何進行呼吸?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

  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發現和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也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總結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撥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學生知道呼吸是什麼,而不能深入對呼吸進行探究。

  (3)提出問題:

  “為什麼要給養魚缸的魚經常換水”。

  讓學生思考討論的問題:我們每個人自己排出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植物也會產生廢物,那麼植物如何排出廢物?

  總結出: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4)猜物品遊戲:

  課前準備好幾個紙箱子,其內放幾種動物(如青蛙、蚯蚓等),讓學生上臺用手摸後猜裡面是什麼動物。要求

  全班學生注意觀察猜物品的學生碰到動物時產生的縮手反應。學生觀察做此遊戲的學生反應後,簡單歸納出此現象的.原理,即人對外界刺激會做出反應。

  討論題:植物等其他生物對刺激是否會做出反應?如果植物也能對刺激做出反應你如何證明之?對於這樣問題學生

  可以大膽質疑,大膽猜想,大膽設計,學生有更多的思維空間。我對於學生的各種設計將給予鼓勵,學生對“生物都能對刺激做出反應”這個特徵不僅僅是存留在識記的層次上,而是透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真正把學生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3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的第一節《生物的特徵》。我想從以下幾個部分來進行我今天的說課,說教材、說教法、說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生物學,它是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所以把生物圈放在了第一單元,我們知道生物圈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而這個生機勃勃的生物圈主導者是:生物。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是情理之中的事,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徵就顯得非常必要,所以“生物的特徵”便順理成章地成了初中生物學的第一單元

  第一章中的第一節,可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初中生物學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因為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並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徵,才能為以後生物學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課教材內容的按排也獨具特色,首先,透過簡單明瞭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點,符合初一新生的認識水平,達到了過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每一基本特徵都配有學生耳熟能詳的相關圖片,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了學生對生物各種基本特徵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參分析,以及教材內容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透過辯認具體事例,區別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說明生物的基本特徵。

  2、能力目標

  透過觀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同時提高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的各種基本特徵。

  2、教學難點

  作為生物之一植物的各種基本特徵的理解。

  二、說教法

  本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察法,同桌討論,小組合作交流等教學法。在這些教學法的引導下,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積極思考,暢所欲言,與同學一起共同理解了什麼是生物,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徵。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也讓學生深刻地體驗到了自主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進一步被激發。

  三、說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1.多媒體課件呈現《超震撼----毀滅世界的力量》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導致了自己生存家園的毀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多媒體課件呈現本校園景色,老師敘說,我們美麗的校園,是一個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那麼,我們怎樣來區分生物圈中生物與非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這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生物的特徵。

  設計意圖:對剛入學的初一新生來說,把自己校園當成情景引入課堂,使他們感到非常的親切,同時讓同學們感知到,生物學離我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我們校園裡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判斷的理由。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事物說起,學生容易從腦海中提出生活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校園的生物有:人、樹、鳥等,非生物有桌子、黑板、石塊等,並根據這些豐富的表像推導總結得出:像人、鳥、樹這樣有生命的物體就是生物。並且這些問題是在與同桌討論交流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得到解決的,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結論:生物的概念: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

  (三)生物特徵的學習

  1、創設情境,激起疑問

  透過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我們校園、教室裡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判斷的理由。(以教室裡的學生和課桌為例)

  設計意圖:學生和課桌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學生能很快的分辨出學生是生物,課桌是非生物。但是讓他們找出區別,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人會動而桌子不會動。為此我又列出一組圖片讓學生分析。所以此環節把學生帶入疑惑之中,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2、過渡語:你若要準確地判斷桌子是不是生物?還得進一步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徵。

  設計意圖:(透過簡單明瞭的過渡語,引導學生自然過渡到生物的基本特徵這知識點的學習。

  3、初步感知生物的基本特點

  學生根據老師以及學生自己課前準備的各種各樣生物實物、以及大螢幕展示的插圖,並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法,初步探討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交流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同學的思維發生碰撞,所以在此教學過程中生物能呼吸、生物能排出體內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繁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等基本特徵,不知不覺地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像,獲取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為進一步深刻地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打下伏筆。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2.透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難點: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學方法:

  側重於“觀察→討論→歸納”式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活體生物如:盆載的植物體1-2種;

  2.動物標本1-2件;

  3.珊瑚;小機器人;有關的投影片等。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個小機器人,說明它們的根本不同在哪裡?

  盆栽植物是生物。說明生物與非生物是有區別的。生物具有區別非生物的本質特徵。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後,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後,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彙報,最後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而後其他小組同學再發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下面是討論的大致內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物質

  (1)植物可以透過光合作用自己製造有機物,併為動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獲取別的生物體中的有機物。如豬籠草、菟絲子、食人樹等;

  (3)動物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現成的有機物。如貓抓鼠吃;青蛙抓蟲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細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葉朽木動物的屍體糞便等有機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營養物質。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來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項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從出生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頻率16-18/每分鐘。

  (3)魚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濾水從水中攝取氧氣。

  (4)鯨每15-20分鐘就要從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動物有專門適應水中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如海龜它的肺能貯藏空氣,

  它的洩殖腔內有肛門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鱉喉部有粘膜形成絨毛突起,其上毛細血管豐富,水中氣體可由此進入,可以10小時在水中不出來。

  (6)水生植物有氣道如藕的莖中有氣道;水稻的莖杆是中空的可通氣。

  3.生物體都能繁殖後代

  (1)許多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用種子繁殖後代。

  (2)有些植物能產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麥、水稻能分櫱;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類、苔蘚、蕨類能產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後代。

  (5)細菌、草履蟲等生物透過分裂生殖,產生新個體。

  (6)許多動物透過產崽繁殖後代。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1)植物缺水會發蔫;水多了會澇。

  (2)施肥少了長不好;施肥多了會燒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會做出反應;捕蟲植物有特殊的捕蟲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動物會捕捉食物逃避敵害等。

  5.生物能將身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

  (1)植物能夠透過落葉帶走一部分廢物。

  (2)人可以通過出汗、撥出氣體和排尿等將廢物排出體外。

  6.生物能生長

  (1)植物能由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2)小鳥由卵孵出長成大鳥。小孩能夠長成一個大人等。

  7.生物還會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會生病。

  (2)動物有生有死,動物也會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等等。

  總結: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能說一說什麼是生物嗎?(根據生物的特徵說)

  教師:我們討論了這麼多生命現象,大家一定能夠利用這些生物特徵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現在我們來做一下課後練習。

  學生:討論後回答。

  珊瑚蟲是生物,因為只有它具備了生物的特徵,具有生命。而鐘乳石和珊瑚是沒有生命特徵的,機器人也沒有。

  教師:回答得非常好。學完這節課後你們知道什麼是生命了吧?知道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嗎?

  學生:生物體有共同的特徵:需要營養,需要呼吸,進行新陳代謝,可以生長和繁殖,還有一定的壽命??

  今天我們認識到這麼多的生命現象。體會到觀察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認真的、全面的、實事求是的觀察和記錄為科學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熱烈的討論可以拓展我們的思路,激發我們的靈感,讓你迸出思想的火花。積極的歸納總結讓我們得到了正確的結論,使我們的知識系統化。今天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或多或少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樂趣。希望每一位同學都積極的參與。用我們自然界中最聰慧的大腦學會學習,探索生物無窮無盡的奧秘。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5

  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生物的特徵)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在自然界中,既有生物,也有非生物。像上一節課中大家看到的東北虎、烏賊、金魚和菊花都是生物,而桌子、課本、石頭等都是非生物。實際上,我們都能對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作出一些判斷,但怎樣按科學的方法對它們進行區別,或者說生物到底有哪些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卻不十分明確。我們這節課就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板書)生物的特徵

  [合作交流] (從生活出發,對比現實中存在的生物與非生物,得出結論)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小動物如豬、狗、牛、羊等,也有許多植物如花、草、樹等,這些生物共同的特點是什麼呢?而一些非生物如土壤、岩石、水以及教室中的桌子、書本和前面的生物相比有何不同?(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引導)

  小結 透過對比我們發現,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而非生物都是死的,沒有生命的。

  引導深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的手接觸到燙手的火爐時,我們會情不自禁的把手縮回來,這是為什麼呢?向日葵的花盤能夠隨太陽光的照射不同而轉動,含羞草被人或動物碰到時,會自動收縮,這又是為什麼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分析)

  小結 在自然界中生物為了保護自己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刺激作出有規律的反應,這就是生物的應激性,[板書(1、應激性)] 應激性具有普遍性的特徵;對刺激和反應的理解:刺激是指能引起生物反應的變化,包括溫度、光照、聲音及其他因素的變化;反應是指生物體作出的一些行為或行為的改變。如:有人一下子從門背後跳到你面前,這時你也許會跳起來或尖叫,因為這種出人意料的行為使你作出了吃驚的反應。非生物如岩石,無論你怎樣敲打,都不會做出反應的,所以不具備這種特性。

  生物除了具備應激性外,還有其它的特徵,如“生長”[板書(2、生長)],什麼是生長呢?

  討論 現在同學們能不能對“生長”一詞作出解釋?能不能舉出一些生物生長的例子來說明這一概念?

  [點撥] ①生長的概念:生物體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體積和重量逐漸增加。生長是發育的一個特性,生物都能生長和發育。②生長是生物的基本特徵,生物透過生長使體形增大,體重增加。如:小象長成一頭大象,體形增大了,體重增加了,就是生長;而池塘裡的水由少到多,有淺到滿則不是生長,是非生物(水)的量增多。③生物的生長往往都有一定的週期,都不是無限長大的。

  [設問] 母豬生下小豬、母雞下蛋、植物結出種子等都是什麼現象?大家能不能舉出更多這樣的例子?能不能說出它的意義?

  小結 ①這些都是繁殖現象[板書 (3、繁殖)]。所謂繁殖是指生物產生新的個體的過程。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徵,它的意義在於生物透過繁殖能保持生命的連續性,增加生物的數量。②蜻蜓點水、太陽花結出許多種子等都是繁殖現象。

  講述 ①小象長成大象,幼苗長成大樹,在這些過程中,小象和幼苗都要吸收養料,消耗能量,這些都是新陳代謝現象[板書(4、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生物的基本特徵,貫穿生物的一生,是生命的標誌,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②生物的應激性、生長、繁殖都是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進行的。③生物在新陳代謝中要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觀察生物與非生物,比較他們的區別。

  2. 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型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1. 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 增強熱愛生命、保護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發散型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

  觀察、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環 節

  匯入新課

  新 課教 師 活 動

  在三十億年前我們的地球一片荒漠,寸草不。而今天我們的星球如此美麗,你知道是什麼將我們的環境裝點的如此美麗嗎?

  一. 什麼是生物

  在你的周圍有很多生物,你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

  1. 觀察老師提供的圖片和實物,說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 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討論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小結: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學生活動

  討論交流

  觀 察

  分組討論

  交 流

  總 結

  二.生物的主要特徵

  1.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 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生物的主要特徵,你還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和補充嗎?

  分析歸納

  小 結學完本節課,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生物?”你會怎樣回答呢?表達交流

  課後活動調查身邊的生物種類

  設計表格,調查身邊生物的種類和生活環境。 實踐

  板書設計

  生物的特徵

  一.什麼是生物:有生命的物體。

  二.生物的主要特徵

  1.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 生物能進行呼吸;

  3. 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 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 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調查觀音塘溼地公園的生物種類

  一、調查目的

  為把理念落實到行動中,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我們選擇對校園生物種類的調查、研究作為活動的課題。透過對校園裡各種各樣的生物進行觀察和學習,使學生既學到了許多生物分類方面的知識,提高他們野外識別生物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從而更好地貫徹生物課程標準的理念,此外還能為學校調查清楚校園的生物資源提供一些資料。

  二、活動安排

  (一)準備階段 20xx年9月5日—9月10日

  1、確立課題

  活動開始先讓學生設計選擇意向調查表,再由學生自己選擇並確定調查題目。

  設計並填寫好的選擇意向調查表:

  班級:班姓名 性別 愛好

  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與你生活聯絡密切的問題是什麼?

  你最想調查的問題是什麼?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

  2.活動分組

  各班採取自願的方式組成興趣小組,4~5人為一個調查小組,並確定組長。

  3.制定計劃

  由學生自己設計小組活動方案(包括設計調查路線和校園生物種類的調查記錄表等),鼓勵學生形式要多樣化,老師對各小組成員進行調查、訪問、查閱資料、製作生物標本、如何對生物進行歸類等方面的培訓。

  4.材料用具

  調查表、筆、放大鏡、望遠鏡、照像機、軟尺、採集箱等。

  (二)實施階段 20xx年9月11日~20日

  實施程式:先後採取調查(包括測量)、訪問、查閱資料、鑑定、掛牌等方式瞭解校園的生物資源。對校園內的每一種生物都要進行登記,部分種類應採集2~3套標本,不能識別的種類應請專家鑑定,認真作好調查記錄,嘗試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將歸好類的生物資料進行整理,填寫在自己設計的調查表上。

  l.調查記錄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記錄校園各種生物的名稱、形態特徵、生活環境、數量、生長情況等資料,學生很認真的填寫調查記錄表(調查記錄表見附件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活動中重視學生的實踐和體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做活動的組織和指導。

  2.製作並鑑定標本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區分不同生物的名稱,對於部分生物科類(尤其是不認識的生物),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將它們製成了生物標本,然後對各種生物進行鑑定,並將調查記錄表填寫完整。比如,標本的製作我們通常是採用自然乾燥法和加溫乾燥法。微波爐乾燥法是加溫乾燥法中的一種,目前家庭微波爐非常普及,是用來乾製標本的好器具。該法快速而且保色保形效果好。但是有些植物的節間具有特殊物質和結構,在微波的作用下易燃燒,還有一些植物材料的色素不耐微波輻射,極易變色,這些材料不適合用此法而要用自然乾燥法進行乾燥。將乾製好的標本右下角貼上標本籤,寫上名稱、編號、採集日期、地點等,儲存起來,以備鑑定時查用。

  3.參觀訪問

  調查結束後,對於無法鑑定的生物,學生可以拿乾製標本向有關專家或到花鳥市場去了解它們的生物名稱、生活習性、養護管理和飼養方法等,開闊了學生的拐野,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探究能力。

  4.製作卡牌

  學生到圖書館查詢有關書籍,弄清校園內生物的種、科、屬、學名和它們的生活環境等知識,有無法查閱的生物應請有關專家鑑定,最後給校園植物編寫名錄製作塑膠質地的卡牌。

  5.掛牌

  學生將自己製作好的卡牌對校園植物進行掛牌,掛牌後還可以為植物拍攝照片,讓來到校園的每一個人都瞭解認識所有的植物,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利用科學工具書籍查閱知識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活動能力,又增長了他們的植物知識,營造一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透過這次對校園生物的調查,學生們將更進一步的瞭解校園,從而更加熱愛校園內一草一木。

  階段小結 透過探究、調查、訪問、考察、勞動實踐等,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意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不斷完善建構學生自我精神世界。

  (三)總結階段 20xx年9月22日~30日

  l.表達交流

  調查活動結束後,各小組向全班同學彙報調查過程、結果和體會,還可以提出在調查中所想到的其他問題,跟其他小組交流。全校師生能在每棵花卉植物上看到掛著的學名牌,學生們將能科學地稱呼花卉植物的植物學名,並且糾正學生中的一些模糊和錯誤的概念,學生對生物的多樣性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花草樹木綠化校園,保護環境的認識也有進一步的提高,最後安排學生對調查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寫出心得體會在班上交流和總結,並撰寫調查報告。

  2.結果分析

  三、活動反思

  1.學生反思

  2.教師反思

  “我思,故我在。”三年的課改讓我學會了思考。課改在理論上的討論表述已日臻完備,其難點在於將課程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自從開展《生物種類的調查》活動以來。我發現學生在以下幾方面有明顯的變化:

  首先,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大大提高,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學生會善於主動蒐集資料,凡是書上涉及到的科普知識,學生會去翻閱相關資料,有的還會在網上查尋,

  其次,學生的環保意識也大大加強了,學生們能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積極參加學校的保潔工作,使校園的環境更優美。

  面對21世紀的挑戰,我們老師應多開展以學生自主性、實踐性為主的活動,精心設計活動方案,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獲取知識,鍛鍊能力,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都有重要意義。

  四、活動延伸

  1.建立一個校園生物資源庫編入學校校本課程,以備教師教學所用。

  2.開展學校植物領養活動。

  具體做法是:分年級、分班劃好領養範圍,採取“承包責任制”,負責養護管理植物,然後定期對領養結果評比,讓學生有“我的校園,我做主”的感覺,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同伴互助的團隊精神,充分利用學校的綠化資源。

  開展校園生物園地的規劃活動,建立生物園地規劃區(如動物飼養區、作物栽培區、食用菌栽培區、藥用植物栽培區、蔬菜栽培區、花卉栽培區等)。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