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科普知識> 教學案例分析

教學案例分析

教學案例分析

教學案例分析1

  一、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透過對實際問題的探索,構建數學模型,利用數學實驗猜想發現正弦定理,並從理論上加以證實,最後進行簡單的應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與作用:本節內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5》(A版)第一章中,是在高二學生學習了三角等知識之後安排的,顯然是對三角知識的應用;同時,作為三角形中的一個定理,也是對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內容的直接延伸,而定理本身的應用(定理應用放在下一節專門研究)又十分廣泛,因此做好該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透過對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發現和證實,感受“類比--猜想--證實”的科學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體會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這種數學地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思想,養成大膽猜想、善於思考的品質和勇於求真的精神。

  2、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是正弦定理的發現和證實;難點是三角形外接圓法證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把握正弦定理,理解證實過程。

  2、能力目標:

  (1)透過對實際問題的探索,培養學生數學地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增強學生的協作能力和數學交流能力。

  (3)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親身體驗數學規律的發現,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善於發現、不畏艱辛的創新品質,增強學習的成功心理,激發學習數學的愛好。

  (2)透過例項的社會意義,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為祖國努力學習的責任心。

  四、教學設想:

  本節課採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發現”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四周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物件,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透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對任意三角形性質的深入探討。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設計思路如下:

教學案例分析2

  一、教材簡說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課文在敘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時,線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決意拜師。用簡練的語言交待了孔子當時的身份,以及他拜師求學的願望及原因。雖然當時他已經是遠近聞名 的老師了,卻還要拜師求學,更可見他對知識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先講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幾個詞語:相距上千裡,表明路途之遙遠;風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艱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終於,說明孔子雖然在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憑著毅力和信心,最終還是來到了洛陽。課文接著詳細描寫了孔子與老子初次見面時的情景,透過人物間的對話,表現出孔子和老子的謙遜有禮。

  第三部分,寫孔子認真求學。他虛心向老子請教,老子則毫無保留地把學問傳授給他。

  第四部分,寫人們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又敬重他們的人品。

  編選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從孔子拜師這個故事中,對我國曆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瞭解,激發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孔子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並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作出簡單的評價。

  二、學習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遠近聞名、相距、學問、風塵僕僕、納悶、迎候、等候、止境、長進、請教、保留、傳授、敬重、品行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孔子拜師的經過,激發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能用、聯絡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

  三、教學建議

  1.建議學生查閱資料或請教長輩,瞭解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對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有什麼貢獻。教師可以蒐集關於山東曲阜孔府、孔廟、孔林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或音像資料,以便為學生補充關於孔子的背景知識。

  2.本課要求認識的7個字的指導,可以有機地穿插在課文學習當中,和詞語、句子的學習結合起來。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交流讀音是否準確,並結合詞語的學習理解字義,認記字形。可以透過擴詞的方法增加生字的復現,體會生字的用法,如:納:納涼,納稅,出納,吸納;兼:兼職,兼併,品學兼優;佩:佩帶,敬佩,王佩。另外,僕易被誤讀為三聲,在教學時要加以注意。

  要求寫的12個字,要重點指導學生寫好幾個容易寫錯的字。如,塵 字,第一筆是豎,不是豎鉤;迎 字的裡面是,不是卯或印;境字的右半邊是竟,不是競。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並交流觀察所得,互相提醒容易寫錯的筆畫。有的字不容易寫好,如,等字容易寫得過長,中間的幾橫長短也不一樣,學生不易把握,教師可以透過板書示範,引導學生仔細體會漢字的結構和筆畫及部件的佔位。

  3.整體感悟,理清順序。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可以把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作為重點思考題目,讓學生思考、交流:人們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麼品行?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提醒學生仔細品讀課文,細緻瞭解孔子拜師的經過,以及課文中重點描寫的孔子和老子對話的部分,從課文中找出有哪些具體的語句或事件反映了孔子和老子的崇高品行。

  如果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有一定困難,也可以啟發學生用總結歸納的方法,理出課文的敘述順序:孔子決意拜師--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認真求學--受到人們的敬重,並在瞭解課文思路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課文後面的資料袋簡要介紹了孔子的生平、貢獻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有助於學生擴充套件知識面,激發進一步瞭解孔子的興趣。可以在佈置預習時建議學生閱讀,也可以在課文學習之前閱讀這段文字。閱讀後,可以請學生談談自己從中知道了什麼,也可以交流一下各自知道的關於孔子的其他資料。

  4.理解重點詞句。課文中有一些詞語不太好理解,可以引導學生透過、聯絡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的方法體會詞語的意思。如,遠近聞名、淵博、拜訪、納悶、佩服、敬重等詞語,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並試著在自己的語言表達中運用。風餐露宿、日夜兼程 等詞語,可以,並結合課文中的具體語境,體會詞語的含義。

  課文中有兩對意思相近的詞語,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領會。

  (1)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

  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

  拜訪是敬辭,訪問 的意思。拜見 是拜會,會見的意思,是從客人方面說的。這兩個詞語意思上有細微的差別,可以透過朗讀課文中的句子,細細品味。

  (2)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

  多謝老師等候。

  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個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則不表達迎接的意思。老子說我就在這兒迎候,表現出他非常謙和、知禮。在這裡,如果換成等候,就不能充分體現出老子的美德。多謝老師等候一句中,等候也不宜換成迎候,因為這裡是晚輩向長輩致謝。

  以下幾個句子對學生加深瞭解孔子的品行很有幫助,可以重點引導學生交流、體會。

  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這裡,可以抓住重點詞終於,提醒學生聯絡上文的描寫來體會。文中學習夥伴提出的問題,就是引導學生邊讀邊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裡,路途十分遙遠;風餐露宿,這個詞語一般用來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說明孔子一路上的艱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趕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短短的一句話,把孔子對知識如飢似渴的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要引導學生透過這些詞句體會孔子的心理和情感,並透過恰當的語氣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教學案例分析3

  [教學片段]

  (看多媒體:[課文:鋪滿新綠的草原醒來了])

  師:醒來本來的意思是什麼?

  生:原來是說人睡覺醒了。

  師:那麼草原醒來會是什麼樣子呢?請大家看螢幕。

  (多媒體畫面:先是寧靜的草原,然後出現一片喧鬧的景象。)

  畫外音:草原的夜裡靜悄悄,隨著黎明的臨近,隨著牧民鞭聲的響起,寧靜的草原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

  師: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許多牧民跨上駿馬。

  生:我聽到牧民在說話。

  生:我聽到羊兒在咩咩地叫。

  生:我看到許多許多羊兒在跑。

  生:我聽到馬兒在叫,還有人在唱歌。

  ……

  師:當黎明到來的時候,原本寧靜的草原上出現了一片喧鬧的景象,所以課文中說草原醒來了。

  [教學反思]:

  這一教學片段從醒來一詞入手。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指出: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因為一切生活都是運動著的。教者從教材中提煉出醒來這個動詞,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反映草原以靜到動的變化,展現草原醒來後的喧鬧情景。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感受和表達,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講解。引導學生暢談看到的、聽到的,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和已學知識,進一步揭示了醒來的內涵,加深了對醒來一詞的理解,更讓學生覺得貼近可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勢會奇的效果,悟解得更加深切了。

  因此,教學中既鼓勵了學生多觀察,勤思考,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在一個自由輕鬆的環境中學習,把理解詞語與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結合,鍛鍊和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正像《語言課程標準》所指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言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案例分析4

  案例背景: 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歌曲《嘀哩嘀哩》,是一首深受孩子們喜愛的歌曲,歌曲節奏輕快活潑,旋律優美動聽,歌詞一開始就呈現主題,這個主題很精練,幾個小節就把兒童熱愛春天,嚮往春天的感情生動的表現出來,成為貫穿全曲發展的基礎,三段歌詞用同頭換尾重複的方法,描繪尋春的心情,和新春的畫面。 教學內容:小學三年級音樂第六冊歌曲《嘀哩嘀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用輕快、活潑、富有彈性的聲音學唱歌曲《嘀哩嘀哩》,表現春天到來時歡快、喜悅的情緒。

  2、過程與方法:

  透過視唱法、聽唱法、模唱法、教師範唱學習歌曲感受歌曲,演唱歌曲。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學習歌曲,能用自己的方式演唱歌曲表達春天到來時的愉快心情。 教學重點:

  用輕快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並且能夠創編表演,有表現力地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

  用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演唱歌曲第五、六樂句的襯詞“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及前十六節奏型。

  教具準備:

  板書設計、錄音機、電子琴、課本、教案

  教學片斷:

  一、組織教學:

  1. 情景匯入:

  師:新學期的開始,我們迎來了一個新的季節,那就是春天。下面請同學們聆聽一首歌曲猜猜看這首歌是描寫的是哪一個季節?(播放歌曲《小燕子》) 師:哪位同學知道這是描寫哪一個季節的歌曲?

  生:是春天!

  師:對很棒,是描寫春天的歌曲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歌曲。

  案例分析與改進:此部分導雖然透過一手春天的歌曲來創設情境但對於學生的興趣調動還不足夠,可以再探討一下春天來了身邊發生的變化、景物等來調動課堂的氣氛透過自主觀察發現來引入主題。

  二、學唱歌曲《嘀哩嘀哩》

  1. 下面我們一 起來聆聽《嘀哩嘀哩》。(播放歌曲《嘀哩嘀哩》)

  2. 師:聽完這首歌曲,你們能從歌詞中找出春天派來的使者是誰麼? 生:小黃鸝鳥!

  師:同學們真聰明,瞧!它就是用歌聲來告訴我們春天來啦!

  (教師範唱,學生模唱)

  案例分析與改進:此部分直接開始讓學生模唱不太恰當,可以先讓學生仔細聆聽感受歌曲的情緒旋律的快慢等透過老師引領討論出歌曲的演出狀態情緒,加入歡快的情緒去學唱更加妥當。

  師: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幾乎每個樂句裡都出現了一個音樂記號,那是什麼? 生:是圓圈!

  師:對是圓圈,但是呢這個圓圈在我們音樂當中叫四分休止符

  引入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的知識點:

  把一個圓比作一個四分音符,時值為一拍。那麼給四分休止符一條凳子讓他坐下他就矮了一半變成了八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的時值就是半拍。

  師:那麼我們在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空拍,這樣才能把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把握地更好。

  師:下面我們一起跟著音樂大家完整的演唱一遍。

  師:同學們有沒有覺得哪個地方我們唱的不夠好的呢?

  生:“嘀哩哩嘀哩”樂句。

  師:沒關係,大家看老師把節奏劃到黑板上一起更著老師慢慢的打一遍拍子。 (師生慢速打一遍拍子)

  師:很好,很不錯大家打的都非常好,我們在來一遍這一遍我們就要提速了,一起快速的打一遍拍子。

  (師生快速打一遍拍子)

  師:非常棒!大家學習的很快很好。那麼這一遍我們一起吧歌詞填進去再來一遍。 (師生共同填詞打拍子)

  5. 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注意休止符處的節奏)

  三、編創活動:

  師:“春天在哪裡”這一問句,還有很多其他的答案,下面老師會把大家一起分三個小組給你們一分鐘的時間討論看看你們的春天都在哪裡?

  創編歌詞:分成三組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討論出結果分組彙報演唱。

  案例分析與改進:此部分創編活動雖然可以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的興趣但是教師引導不夠明確,師可以先做一個範例然後把範例範唱一遍給學生一個適當的引領,在透過學生的討論去創編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的樂趣。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望老師點評。

教學案例分析5

  【案例敘述】

  〖教學設想

  《醜小鴨》是一篇安徒生的童話故事,故事內容生動感人,故事情節曲折揪心,學生喜歡閱讀。但文章篇幅相對較長,生字較多,給學生的自主閱讀帶來了相對的難度。因此在教學時我主要以降低閱讀難度,提高閱讀興趣為教學目標。採用在讀中識字,讀識結合的方法,指導學生整體感知童話內容,自主感受醜小鴨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幸遭遇和最後成功的喜悅,從中使學生獲得閱讀成功的愉悅。在教學中我力求充分體現新課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體現民主、和諧、生成的課堂氣氛。根據以上教學設計思路,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引導學生感受醜小鴨的可憐和分享醜小鴨變成天鵝時的快樂,從而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教學時數為一課時。

  〖教學實錄

  一、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出示優美的畫面,引導學生進入童話的世界。

  二、輕鬆談話,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認識世界著名的童話大師嗎?

  生:世界著名的童話大師是安徒生。

  師:對安徒生同學們已經瞭解了多少?

  生:我知道安徒生是丹麥人。

  生:我知道安徒生小時候很苦,七歲就死了父親。

  生:我知道安徒生寫了很多童話,我看過他寫的童話有《皇帝的新裝》、《灰姑娘》、《醜小鴨》。

  生:我也知道安徒生,他小時候就是像醜小鴨一樣的。有很多人都欺負他。

  師:同學們知道得真多,這些知識都來自課外的閱讀。大量的課外閱讀不僅能積累豐富的知識,更能美化我們的心靈。這節課老師想帶著大家一起來閱讀一篇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醜小鴨》。

  三、聆聽故事 ,初步感知課文

  1、範讀全文,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這麼好聽的故事你們也想讀一讀吧。

  2、學生自讀課文。

  四、聯絡課文,學習生字生詞

  師:透過朗讀課文,同學們已經學會了那些生字。

  生:彙報朗讀生字生詞。

  1、帶拼音朗讀,讀準字音:

  hōng wò shèng

  暖烘烘 臥 下 剩 下

  liè qī fù tǎo yàn

  裂開 欺 負 討 厭

  gū bā jī

  孤單 籬 笆 譏 笑

  wěi jiāng kuī

  蘆葦 凍 僵 幸 虧

  2、去拼音讀詞,讀懂詞義:

  暖烘烘 臥下 剩下

  裂開 欺負 討厭

  孤單 籬笆 譏笑

  蘆葦 凍僵 幸虧

  師: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醜小鴨長著什麼模樣?

  生:我知道醜小鴨長得很醜,不好看。

  生:我知道醜小鴨身上的毛是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樣子很難看。

  師:課文中有描寫醜小鴨樣子的句子,請你讀一讀,看誰能把你所想象到的醜小鴨的樣子讀出來。

  生:指名讀。

  師:這位同學有沒有把你頭腦中的醜小鴨的樣子讀出來?

  生:評價。

  師:文中的醜小鴨不僅長的醜,而且還讓你感受的了什麼?

  生:我感受到醜小鴨很可憐。

  生:我感受到醜小鴨很幸福,因為後來他變成了美麗的天鵝。

  生:我感受到他很不幸,怎麼會碰到那麼多欺負他的人。

  五、體會醜小鴨的不幸,呼喚同情之心

  師:請同學們找到文中描寫醜小鴨可憐的段落,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

  生:自讀課文。

  師:醜小鴨這麼可憐,我們怎樣來讀呢?

  生:我想讀第三段,讀出醜小鴨受同伴欺負很可憐。生讀,生評價。

  生:我想讀第四段,醜小鴨離開了家就更可憐了。生讀,生評價。

  生:我想讀醜小鴨只有媽媽一個人喜歡她,其他人都不喜歡她,此時他一定很孤單。生讀,生評價。

  生:我想讀醜小鴨看見大家都不喜歡她,心裡很傷心的樣子。生讀,生評價。

  生:我想告訴醜小鴨你要堅持住,勇敢一些,不久你就會變成美麗的天鵝的。生讀,生評價。

  師小結:醜小鴨的不幸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每一位同學的心靈,我們為醜小鴨的遭遇感到難過,為醜小鴨的經歷感到揪心,真希望自己能為醜小鴨做些什麼或幫他一把。

  師:此時此刻,你想對醜小鴨說些什麼?

  生:醜小鴨你別難過,他們不喜歡你,你就到我家來吧,我會跟你玩的,這樣你就不孤單了。

  師:你是一個善良的孩子,你在為醜小鴨擔心。

  生:醜小鴨你馬上要變成美麗的天鵝了,你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師:你在鼓勵醜小鴨,讓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生:醜小鴨你好可憐,在家裡大家都欺負你,在樹林裡你又要捱餓,我真替你難過,以後你就再也不要跟他們好了。

  師:你在為醜小鴨打抱不平吧,因為你對醜小鴨產生了同情心。

  六、感受天鵝的美麗,分享醜小鴨的快樂

  師:春天到了,醜小鴨真地變成了天鵝,他向湖邊飛去。啊,太美了!你知道她美麗的樣子嗎?請同學們,再找到文中的句子,讀一讀,體會一下天鵝的美麗。

  生:自讀課文。

  師:誰能把你體會到的美麗讀給大家聽。

  生:指名讀。

  生:評價。(標準:能把你感受到的美表達出來嗎?)

  師:當醜小鴨變成天鵝的時候,你想對曾經欺負過他的人說些什麼嗎?

  生:我想對他們說:“醜小鴨現在變成天鵝了,你們可不能再欺負他了。”

  生:我想對他們說:“一時的失敗不等於永遠的失敗,你們不能因為醜小鴨的醜而欺負他。”

  師:多麼富有哲理的語言啊!

  生:我想對他們說:“你們以前欺負我,現在我也不幫你們。”

  師:這隻醜小鴨是真的生氣了。等到消了氣後,老師相信你還是會幫助他們的。是嗎?

  生:我想對他們說:“只有尊重別人的人,別人才會尊重你。”

  師:這位同學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的道理。

  師小結:當我們在為醜小鴨變成美麗的天鵝感到高興的時候,又讓我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的道理。同學們把童話學活了。每一個童話都會告訴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希望同學們多讀童話,多懂道理,美化我們的心靈。

  七、復現生詞生字,加強鞏固

  1、認詞:

  暖烘烘 臥下 剩下

  裂開 欺負 討厭

  孤單 籬笆 譏笑

  蘆葦 凍僵 幸虧

  2、認字:

  烘 臥 剩

  裂 欺負 討厭

  孤 笆 譏

  葦 僵 虧

  八、加強指導,練習寫字(欺、負、討、厭)

  【案例反思】

  1、崔巒說:“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包括閱讀教學,要落實課程標準提出的識字、寫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學中突出這個重點,另一方面要相信兒童的認字能力,調動小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在自信的心態下,識字、寫字。”根據這一精神,本課教學中,我採用學生認字非零起步的策略進行教學,大大地增添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其次,我安排兩個不同層次的識字環節,讓學生在多次復現中複習鞏固本課的生字,使識字教學更為紮實。

  2、《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二學段分別明確提出“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和“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的目標。培養閱讀能力的前提,是培養閱讀的興趣。學生喪失了閱讀興趣,等於破壞了學習語文的根基;培植了閱讀興趣,等於打下了學習語文的根基。本課教學中無論課前指導學生閱讀童話,還是課中老師的範讀課文,學生富有個性的自讀課文等都出自於激發學生閱讀童話的興趣。

  3、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是和歷史、和現實的對話,和高尚的心靈的對話,是充滿樂趣的精神生活。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學生主體的地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講真感受、真體驗、真理解,才能不看老師眼色行事,才能不人云亦云;只有這樣,對話才能不被教師操縱或控制,才有可能是多角度、有創意的。本課教學中透過引導學生自主朗讀,自我感受,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個性,從中生成出個多元的理解和多彩的語言,更值得欣慰的是在學生的語言表達中透露出了精彩高尚的精神世界。

  此外,教師本身的教學魅力也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這都有待與我們的進一步努力。

教學案例分析6

  海涅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課題,解決了它就把人類再向前推進一步。”新《語文課程規範》為我們勾畫了閱讀教學極富魅力的課堂新景緻,倡議要“培養同學探究性閱讀和發明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寬同學的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那麼,語文課堂如何方可達此境界?從以下兩則名師優課對文字關鍵點的“精研”案例中,當不難令人有所啟示。

  【案例一】

  巧問妙點 領悟智慧

  語文教學“應尊重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而教師適時的巧問妙點常能使這種“獨特體驗”更加深遠、廣袤。著名特級教師、杭州拱宸橋小學校長王崧舟在執教《草船借箭》一課時,緊緊抓住“神機妙算”一詞,大處落筆、整體勾勒,引領同學全方位、多層面地感受諸葛亮的驚人智慧。而在教學行將結束時,王老師的“回馬槍”則更是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請看——

  (教師指著黑板上已整理出的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三大要點:即知天文、懂地利、識人心。)

  師:大家看,諸葛亮在事先竟然想得如此周到、如此幼稚,簡直可說是滴水不漏。同學們,你們說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齊答)神!

  師:妙不妙?

  生:(齊答)妙!

  師:更神更妙的還在後面呢?課文寫諸葛亮的話共有11處,只有一處有提示語,是個“笑”字,先找到再想想,諸葛亮此時在“笑”誰?為什麼“笑”?

  (同學搜尋文字,後在文章第七自然段中將“笑”字定格)

  生:諸葛亮在笑周瑜妒忌自身,大戰還沒開始就先設圈套陷害,結果卻落空。

  諸葛亮對周瑜一方面感到挺遺憾,另一方面也會想周瑜真是自不量力。

  師:嗯,說得有道理。那,諸葛亮對周瑜,是一種什麼樣的笑呢?

  生:這是一種自信的笑,一種勝利的笑!

  生:諸葛亮還在笑曹操膽小如鼠,這是一種嘲諷的笑、一種輕視的笑。

  師:那麼,魯肅既借船給他,又沒有向周瑜“告密”,可算是幫了大忙了,諸葛亮會不會笑他?

  生:我想,諸葛亮也會笑魯肅吧,笑魯肅寬厚仁慈、忠心為人,這就只能說是一種幽默的笑、寬厚的笑了。

  師:嗯,諸葛亮對魯肅的“笑”跟對周瑜、曹操他們的“笑”可就不一樣了。

  生:諸葛亮還在笑自身的妙計即將獲得勝利,這不但是自身學問的一種價值體現,也是對周瑜的最好回擊,同時還有利於不久將開始的抗曹作戰。

  師:說得真好啊!同學們,諸葛亮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領。難怪周瑜長嘆一聲,說——

  生:(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

  賞析: 在同學整體掌握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基礎上,王老師並未淺嘗輒止,而是慧眼獨具地抓住諸葛亮神秘的一“笑”使課堂風雲再起,使同學對人物形象的掌握更準確,對文字內涵的感悟也更透徹。正是在這一細節上的追索咀嚼,才更顯諸葛亮大智大勇、傲視群雄的本性。

  《草船借箭》是小語經典名篇,無論是從主題、人物看,還是從語言、風格看,都極有利於培養同學多元解讀、立體感悟的能力和素養。王教師充沛利用文字資源,藉此巧妙而適度地鍛鍊同學對古典作品、古典人物的鑑賞能力,這一點尤其令人拍案叫絕!

  【案例二】

  心靈對話 感受哲理

  “閱讀是同學、教師、文字間對話的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的閱讀實踐。”可以說,“對話”確是新課程語文課堂的實質特徵。廣東特級教師孫建鋒在執教《最大的麥穗》時,引導同學在潛心涵泳中聆聽文字背後的聲音並進行個性化批註,也為師生對話積蓄“談資”。果然,在接下去的師生互動中,同學的感悟在教師審時度勢地左串右聯下不時攀升新高。請看片斷:

  師:下面,請你們默讀課文,想想自身從蘇格拉底的話中明白了些什麼?

  生:我覺得時間一去不會回頭,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掌握每一次機會。

  生:人的一生彷彿是在麥地中行走,假如好高騖遠,只會落得兩手空空。

  生:人的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機會卻是最重要的。

  師:(引導同學進一步精研文字)大家說得已經非常不錯了,但是讀文如看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假如從不同角度考慮,譬如“蘇格拉底教育同學有何獨到之處?他的弟子如此學習對你有何啟發?”你們肯定會有更多“美麗”的收穫。

  (同學聽後,再次興趣盎然地讀書、批註,約五分鐘後,師生對話。)

  生:蘇格拉底要求弟子“只許進,不許退”,實際是告訴他們:時間不會倒流,生命不能重複!我們應掌握住每一次機會,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

  師:你理解透徹、語言精當、表達流暢,孫老師非常欣賞你,咱們握握手!

  生:蘇格拉底教育同學不直接告訴他們,而讓他們在實踐中悟出道理。

  師:的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也應向蘇格拉底學習。

  生:課文說“追求應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我想,人既要有遠大理想,但也要注重實際。比方,我的理想是考上北大,但是假如南大錄取了我,我就首先上去,以後還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師:這樣一來,你既讀了南大又讀了北大!(教師從書中取出一片竹葉)這是我去年從清華園中摘的,我想贈給你。看到這片竹葉,你想到了什麼?

  生:我想由考北大改為考清華!(臺下大笑)

  師:我希望六年後,能讀到一封來自清華園的信,而這封信正是你寫的。

  生:一定會的!(接過竹葉後動情地說)

  師:我期待著那一天!(說完,師生相擁,臺下掌聲雷動)

  ……

  賞析: 時下的語文課,花樣翻新的“讀”過多而紮紮實實的“閱”卻少見。實際上,語文課堂上既要“書聲琅琅”又須“靜思默想”。古人把讀書時的品味揣測喻為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可見唯有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指導同學開展批註,絕不只只為課堂添點“寫”的“陳設”而已,同學正是透過批註文章,才激活了自身的思維,抒發了自身的感受,展示了自身的個性,從而多維而深入地領會了蘇格拉底的哲理,課堂也最終出現了師生間充溢魔力、縱橫詩意、飛揚激情的心靈對話!

  “文似看山不喜平”,而課又何嘗不是如此?一節課假如四十分鐘內走的都是“直線”,同學當然會感到枯燥和乏味。勝利的語文課堂,既要“主線簡明”,又須“細節豐滿”,也就是應讓同學在掌握課文“骨骼”後再充沛感受其“血肉”。真若如此,則不但同學可在文字解讀時“於無聲處聽驚雷”,而課堂也肯定會在創意生成中“能探風雅無窮意”!

教學案例分析7

  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對課堂教學需大膽革新,這節課的勝利,我們可以發現它有一個很大理論支撐,那就是新課程規範的精神。課中明顯突出和實踐了“美術課程是人文性質的課程”,將美術教學從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中解放出來,使之融合在更為豐富而多元的人文背景中。

  如課一開始,教師就讓同學帶著問題進課堂、充沛發現疑問,對面具質疑。接著,教師就利用現代多媒體課件,詳盡地展示了古今中外豐富多彩的面具實物,生動形象的傳送著古老面具神秘文化和現代面具藝術浪漫狂歡的想象力、發明力。在這樣的情景中同學感動著,在浸潤多元的文化中,主動探究,思維噴發著發明火花。往日那些以傳授美術知識和體能為唯一目的的影子不見了;往日教師滿堂灌,一杆子講到底的教法不見了 ,體現的更多的是師生民主的交流,同學間的相互合作和興趣濃濃的探究質疑。理解新課程創導的方向,課就在這樣生動有趣、有效合作、激情探究、率直髮明中不時推進。

  又如,教師在對面具製作資料的選擇上動透了腦筋,從類別有竹、木、紙、泥、棉毛、布、金屬、自然植物、蔬果種子等等;從形態上有方、圓、長、短、粗、細、塊、線等,豐富多元,而且這些資料都是日常生活廢棄物,既體現了環保教學的新理念,又為同學自主發明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再有,在教學實踐發現中,大膽地鼓舞同學對教師帶來的多件面具範例進行拆解。探究面具範例的造型特點和 製作方法,瞭解“是什麼資料做的”、“底坯是什麼”、“裝飾物可以用哪類”、“各種風格與資料選擇的關係、”“怎樣貼上、綁紮上去的”、等各種疑問。由於資料集中堆放,每個同學“發現巧用”‘“看誰是發明能手”’故而同學們踴躍參與,積極競爭。小組間的合作,男女間的互助,前後間的照應,加上教師時而參與這一組,時而加入那一隊,有意煽情調動了場上的氣氛,喚醒發明潛能。

  遺憾的是我們有好多教師存在對新課程的認識不清,理解太淺,或從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形式主義現象,口頭上講“大家討論討論”、“你有問題請提出來”、“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實際上還是不放心,怕同學放開後收不住,怕時間拖延完不成教師自身設想的目標。問題一提出,沒等同學考慮,教師就接著望下講,生怕完不成任務,生怕同學質疑問難收不了場,生怕課堂因此“亂”起來。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身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素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是需要特別強烈。”讓我們給同學多一些參與機會;多一點探究的空間;多一次實踐需要的滿足;更多一些個性的張揚和發明激情的宣洩

教學案例分析8

  [教例簡述]

  一、匯入

  以一篇時文作為課文教學的導言。教師先請一位同學朗誦這篇文章。文章點明瞭《岳陽樓記》的三大優點:寫景好、政論好、人生觀好。教師順此帶領學生進入課文。

  二、讀講

  把課文立意新(政論好、人生觀好)與語言美(寫景好)作為重點。採用反覆朗誦課文並當堂背誦的方法,在不斷吟誦中深化對重點問題的理解。

  第一節:瞭解寫作的時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節:欣賞洞庭湖全景。體會轉折句的作用。

  第三節、第四節:把握景與情的關係,落實對字詞、表現手法的理解。

  第五節: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學過程 中,朗讀形式多樣,背誦則結合講析逐步進行;以讀為主,讀讀講講。

  三、辨異

  羅列一些意見不一的解釋性內容,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去判斷,去決定取捨。

  如“而或長煙一空”有兩種解釋:①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②;霧氣充滿天空。

  要求學生對比著結合課文分析。

  四、歸納

  著重從語言方面去探究,分別從詞語、句式、修辭、節奏等方面去概括、歸納:

  1、詞語——爐火純青,如“銜遠山,吞長江”。

  2、句子——精練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語、對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辭——巧妙運用,如對偶,對比、排比、借代等。

  4、節奏——抑揚頓挫,具有音樂美。

  五、補析

  教師還強調了文章開頭及結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開頭似乎平淡,其實包含了作者對滕子京的讚頌,對當時政治的不滿,結尾既是對古仁人的愛慕稱讚,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對朋友的勸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評析]

  此教例樸實、淡雅,似乎平淡無奇。

  實際上它很講究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組合藝術。教者注意瞭如下方面的“組合”。

  一、內容的組合。教學中以教材內容為主、適當引進課外內容;教材內容中以單純性理解為主,適當插入思辯性內容。

  二、方法的組合。教學中以誦讀為主,配合以討論法、問答法、講析法。新課的匯入 別具一格,實際上是運用了鋪墊式的先入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式的組合。教學中以循序漸進的推進為主——匯入 、讀講、辯異歸納、解析等步驟環環相扣,同時注意適當重複和迂迴——“歸納、中的內容就是“讀講”內容的深化和條理化。

  四、節奏的組合,主旋律是學生的誦讀、反覆出現並且不斷變化方式,中間插入其他各類教學活動,從而形成疏密相間、跌宕有致的和諧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卻含有豐富的“潛臺詞”。

  課堂教學中的組合藝術是語文教師策劃水平的體現。恰當的組合不僅能使教師完滿地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有益於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慧力因素的'健康發展,日常教學中的只講不讀、教師單邊活動、教學程式雜亂、教學無法深入等等現象,都與組合不當有關。教師中真正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教學的“佈局謀篇”的,似乎還為數不多。從這個意義來講,此教例提醒著我們:

  請注意課堂教學的組合美!

教學案例分析9

  一、教材簡說

  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

  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使學生透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是編選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這也是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會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清涼、留意、扇子、炎熱、郵票、涼爽、柿子、仙子、菠蘿、氣味、香甜、糧食、加緊、油亮亮、楊樹、豐收”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大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背誦自己喜愛的部分。

  3.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積累好詞佳句。

  三、教學建議

  1.讀懂這篇課文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學生在生活中對秋天的切身感受。因此課前可讓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秋天的景物,有條件的可到田野、到果園參加秋收活動,還可以蒐集秋天的圖畫,增加對秋天的感性認識。如果有條件,教師可準備一些與秋天有關的課件。

  2.本課要求會認的生字有8個。注意不要與形近字的讀音相混淆。如,“趁” 與“趙”,“喇” 與“刺”,“銜” 與“街”,“裳”與“常” 的區別。

  本課要求會寫的字有12個。如“扇” 是多音字,還可以讀shn。“枚”的右邊反文,不是“文”,“柿” 的右邊不是“市”。

  3.課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前四個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後一個自然段概括總結;前四個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話又是這一段的總啟,下面分別進行分述,課文的結構非常整齊。引導學生讀課文時,可以把學生讀的順序和課文的敘述順序即作者的思路以及課文的結構統一起來。初讀課文,在瞭解大意後,可讓學生思考討論: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每段主要講了什麼?引導學生了解,主要意思就是每段開頭的一句話。在此基礎上,再深入到每一段,理解課文是從哪幾方面寫秋天的雨的。這是教學的重點,要引導學生根據秋天的特點及課文的描寫來感受秋天。可以提一些問題讓學生討論,如:為什麼說秋雨是一把鑰匙呢?課文寫秋雨的色彩和氣味時,寫了哪些事物?冬天快要到了,動植物做了哪些準備?”討論時學生可以交流各自的體驗和收集到的與秋天有關的資料,以幫助對課文的理解。

  4.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詞語的理解。多數詞語可以聯絡語言環境來理解。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抽象,但是當我們讀完了這一段,眼前浮現出黃色的銀杏樹、紅紅的楓葉、金色的田野和美麗的菊花時,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繽紛指的是什麼意思了。課文的語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詩意,需要好好體會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訴大家,冬天快要來了。”理解這些句子時,一要聯絡上下文和自己平時的生活積累;二要反覆朗讀品味。比如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講秋天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來到的,為什麼會不知不覺?因為秋雨雖涼,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潤物無聲;朗讀的時候,聲音要輕一些,要給人輕鬆舒服的感覺。

  課文語言優美,除課後第三題列舉的兩個句子外,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豐富語言的積累。

  5.這篇課文所描寫的畫面都很美,非常適合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如有條件,可以透過課件把課文中的文字用圖象表現出來,也可以用投影把學生的收集與大家共享,還可以配樂朗誦……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資訊,讓秋天的圖景更形象、更生動、更具體。

  6.這篇課文的拓展學習可選擇的角度很多,“一可以閱讀一些描寫秋天的文章,收集一些描寫秋天的詞句,畫一些秋天的景物,還可以和爸爸媽媽到野外去秋遊。課後的三個泡泡中的活動要求,只是作為示例,教師可以根據當地實際,圍繞秋天,開展一些活動。

教學案例分析10

  通常情況下,在教學案例的後面,要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可以請他人寫,也可以作者自己寫。可以從一個當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從一個教師的角度進行分析。

  (一)理論實際緊密結合.撰寫案例分析時,要就事論理。對案例中描述的事實,提出的問題,要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進行科學分析,力求提出解決具體問題的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終要緊扣案例,不能脫離案例本身去講教育理論。

  (二)體現先進教育思想.案例分析的立意要新,要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導,要跟得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步伐。比如在當前,案例分析就要貫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基本精神。要引導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分析務必實事求是.案例分析要有求實精神,不誇大,不縮小。分析要實在,要有針對性,要講關於這個案例的具體的小道理,不要講永遠正確的空洞的大道理。不要熱衷於抄錄教育理論的條條,要將教育理論的觀點自然地融會於分析之中。

  (四)論述需要突出重點.對於已寫成的教學案例,要反覆閱讀,找出案例的基本目的和主要問題,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細緻地進行分析,論述時要畫龍點睛,把問題點明,把道理說清,把主題揭示出來。

  (五)觀點要有充分依據.分析者要找出充分的論據,來支援自己提出的觀點和建議。分析案例時首先要認真思考:採用已選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某個特定問題,需要哪些事實?然後回過頭來尋找所需事實。選材要嚴,挖掘要深。

教學案例分析11

  【教學片段】

  師:爸爸要表白怎樣的心願孩子們現在還不知道。看課文,(引讀)他們只知道──。他們只知道──他們只知道──孩子們不知道什麼請同桌討論,用問句提出來。

  生甲: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唸小學,將來再念中學。

  生乙:他們不知道爸爸為什麼這麼做。

  生丙: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生丁:他們不知道這麼遠,為什麼爸爸、媽媽還要來。

  師:下面請同學們讀這段話,老師把大家提出來的問題再複述一遍。

  (生逐句讀,師逐句問。)

  師:就帶著這三個問題,看畫面思考。

  (擊鍵,大螢幕顯示當年建設大軍墾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榮的景象。)

  生:爸爸、媽媽當年克服各種困難,跟大自然作鬥爭,憑著堅強的意志,開發、建設新疆。

  生:看了剛才的畫面,讀了老師推薦的資料,我知道當年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建設者為了抵抗乾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氣裡挖渠,手都凍到了鋤頭把上。有的時候,為了不讓水白白流失,他們就跳進水溝裡,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洞穴。

  師:能利用課外資料理解課文,這位同學很善於動腦筋,提出表揚。

  生:爸爸、媽媽等一批邊疆建設者克服了我們根本想不到的困難,全力建設邊疆。

  師:既然這麼艱苦,爸爸為什麼還接孩子們來呢?

  生:他想讓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樣,長大後建設邊疆,紮根邊疆。

  板書:

  紮根邊疆

  生:爸爸就像白楊一樣,在惡劣的環境中紮根,奉獻一切,把新疆建設得那麼美麗。

  師:這些建設者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是什麼精神?

  生:這是默默地無私奉獻精神。

  板書:

  奉獻

  師:他們耕耘,奉獻了一生,換取了今日邊疆的繁榮,捍衛了各族人民的尊嚴,他們跟白楊一樣,都是──衛士。

  【分析】

  高年級閱讀教學目標中提出了拓展和積累,尤其是資料的拓展,既可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又有助於對文字內容的理解。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就充分利用了拓展的作用,因為邊疆的開發離學生實際較遠,學生不容易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所以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資料拓展。

  一是學生自己收集白楊和邊疆的資料,二是教師出示的建設者艱苦工作的圖片資料,因為本節課中“白楊樹象徵著建設邊疆、紮根邊疆的建設者”,這一部分內容課文中沒有直接描寫,而這部分內容不僅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我設計了引導學生探求“孩子們所不知道的”,並用電教媒體介紹邊疆建設者當年墾荒的場面,使學生從形象的直觀中領悟到“白楊與建設者”之間的聯絡。同時,展現了今日新疆的繁榮景象。鮮明的對比,更富現實教育意義。三是教師收集的當時建設者中流傳的一句話: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兒孫。

  透過三個層次的資料拓展,學生就能真正與文字產生共鳴了。

教學案例分析12

  教學背景

  新課標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理論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

  分米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實驗數學》二年級下學期關於長度單位的一個知識點。學生已經學習過米和釐米,對於分米由於實際生活中應用得少,學生接觸的也不多,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根據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充分做好各種準備,以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促進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活動

  1、在判斷中複習舊知

  活動一:教師出示一張錯誤的測量鉛筆的投影片(可抽拉),鉛筆的右端對準8釐米刻度線。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片,這隻鉛筆有多長?

  生1:(搶著回答)8釐米。

  生2:(十分著急)老師,她說得不對,應該是8釐米多。

  師:你為什麼說是8釐米多呢?

  生2:因為鉛筆的左端沒有與直尺的0刻度對齊,而是多了,所以是8釐米多。

  師:觀察得真仔細。那正確的方法是怎樣的呢?

  生2: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將鉛筆的左端與直尺的0刻度對齊,再看鉛筆的右端是幾就是幾釐米。

  師:說得真好(邊重複測量方法邊抽動投影片使鉛筆的左端與直尺的0刻度線對齊)。現在請同學們讀出鉛筆的長度是多少?

  生:(異口同聲)9釐米。

  [說明]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重在引導學生思考,喚醒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在觀察中既要判斷測量方法對不對,又要思考正確的測量方法是什麼,同時又要準確的讀數。讓學生的舊知隨著判斷而顯現出來。

  2、在操作中引入新知

  活動二:教師請兩名同學配合測量黑板的長度、講臺的高度。學生測量的結果是:黑板長3米23釐米,講臺高90釐米。針對學生的測量結果教師講述為了記數的方便,通常要用到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它比釐米大而比米小,它就是分米。

  [說明]在這一活動情境中,充分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愛,並讓學生在測量具體物體的猜測中引入新課。

  3、在觀察中發現新知

  活動三:教師出示刻有分米的米尺(教具),請學生仔細觀察上面的文字和刻度。並請一名學生在尺上找出1分米刻度所在的位置,然後拿出綵帶請學生量出1分米的長度,用剪刀剪下來。教師再把相同長度的綵帶分發給各個小組,讓學生用學生尺測量綵帶的實際長度,小組內交流、檢查並彙報結果,1分米的綵帶實際就是10釐米。

  [反思]讓學生在觀測中探求結論,遠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活動四:師:同學們都知道1分米=10釐米,也可以說10釐米=1分米。下面請同學們在自己或同伴的身體上找一找大約1分米的地方。

  生:(非常熱鬧,也感到好奇)

  生1:我發現我的手掌大約1分米。

  生2:我發現**同學的辮子大約有1分米。

  生3:老師,我發現你的衣服兩顆釦子之間的間隔大約是1分米。

  生4:我的衣服口袋口大約1分米。

  師:(深情地)同學們說得真好!

  [反思]這一活動給我帶來的不只是驚喜和意外,更讓我感到異常的激動和興奮,從學生的回答中看到了他們探求知識的那份熱情和喜悅,使我感受到只有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發展他們的思維,才能讓學生真正的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4、在拓展中驗證新知

  活動五:教師說明活動要求: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我們所學過的知識去測量我們身邊的物體的長度,測量時請你們作好記錄,並加以說明。(下面是學生小組的彙報結果)

  小組1:我們組測量的是地板磚的長度,四邊都是60釐米,我們把它記成6分米。

  師:測量無誤,換算正確。

  小組2:我們組測量的是門,門寬1 米,門高2米。

  師:請同學們再想一想,門的寬度和門的高度能不能用分米作單位?

  生:可以。因為1米=10分米,所以門寬10分米,門高20分米。

  師:門的高度和門的寬度用什麼單位更合適呢?

  生:用米更合適一些。

  師:送點掌聲給**同學,他說得很好。

  小組3:我們組測量的是獎狀,長35釐米,寬25釐米。我們組討論後認為用釐米作單位比較合適。如果用分米,長3分米5釐米,寬2分米5釐米,讀著不順口。

  師:說得有道理,也給第三小組的同學鼓鼓掌。

  小組4:我們組測量的是操場上乒乓球檯的長和寬,長2米70釐米, 寬1米60釐米,經過討論我們改寫為長2米7分米,寬1米6分米。

  師:我也同意你們組的觀點,同學們同意嗎?

  生:同意。

  [反思]這一開放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和諧的教學氛圍,自由的活動形式,使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體現,刺激了他們的表現欲,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全課反思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交往、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好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怎樣投入數學學習,甚至比學習何種數學知識更重要。

  為了給學生創設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大膽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注意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根據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和處理,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教學活動,鼓勵每一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

  在上面的教學過程中,以活動貫穿整個教學環節,首先認識1分米,接著感受1分米,最後體驗1分米,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展,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既把握了知識的本質,學到了探究方法,又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師及時指導,適度點撥,真正成了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協作著。

教學案例分析13

  摘要:結合實際,利用事例是思品課堂重要的教學方式,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徵,易於理解一些概念,明白一些道理。本文結合自身課堂的教學案例,並闡述運用“思品事例”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初中思品 事例 高效

  自古中國就特別重視對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孔夫子有云“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思想道德教育應該放在文化知識教育之前。21世紀以來,我國的科技經濟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社會在人才需求方面也將思想道德放在了首位。作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將思品教育變得更高效。初中生有著活躍\好動\叛逆等特點,作為教師如果只是單純的說教,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排斥的心理。因此,教師可以在講授書本內容的同時適當運用生活例項,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而使教育變得更高效。本文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際詳細探討“思品示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運用。

  一、教學案例描述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透過運用思品事例,在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講授初二年級思想品德課關於“對自己的一生負責”的內容時,涉及到了“人生與責任”這一主題,書中介紹的示例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因為很多同學在小學期間就知道了這個故事,所以單純舉出這一個例子並沒足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這種課本事例單一且缺乏更新或者沒有事例的情況下,我決定引用“思品事例”,舉一個關於這一主題的反面教材,於是對高曉松酒駕的事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並詳細地講述了整個事件的過程以及最終處理結果,以及當事人的反思情況。沒想到引起學生激烈的探討,我決定趁熱打鐵,讓學生討論完這個問題後講述一下每個人自己所理解的“人生與責任”,學生踴躍發言,一名學生認為人生除了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自己的親人朋友負責。還有一名學生談到了要對集體和自己的祖國負責,不做損害集體利益的事……課堂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進行,適當地在教學中運用“思品事例”不僅得到了學生的響應,還使學生加深了對本堂課的印象。可見,“思品事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下面,本文將就“思品事例”在初中教學中的應用作詳細介紹。

  二、具體運用辦法

  在講迷“思品事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運用之前,我們先來談一談什麼是“思品事例”。顧名思義,事例就是以發生過的事件為例。但本文認為,思品事例不是簡單的例子,而要具備一定的實效性、真實性、新穎性。下面來談談具體運用。

  (1)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理事例。在運用教學事例前,教師應該根據教學所制定的教學目標來選取準確合理的事例,避免發生教學事例的選取與所制定的教學目標不符的狀況。而且在案例的選擇方式上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引經據典,並加以拓展,但要保證事例的真實性。像在教材中很多事例都只是簡單的概述,教師可以將材料補充詳細。自己選擇事例時要儘量選擇貼近生活的事例。除此之外,在進行事例的選擇時,還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要選擇符合學生認知並容易理解的事例。考慮到以上種種因素,教師完全可以在授課前擬定一份詳細的案例選擇計劃。這樣便可以在案例的選擇上有依據,真正做到遊刃有餘。

  (2)根據教學時機準確插入事例。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涵蓋了思想品德知識和相應的事例。事例雖然重要但也要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如果完全脫離了理論知識,那麼事例也就起不到相應的教學目的。在教學中,事例的插入也要恰當,不然會讓人覺得很莫名其妙。透過賣踐,筆者認為事例最恰當的插入時間是在教師講授完理論知識之後,事例的插入方式也是多樣化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等。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的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掌握所學內容。

  (3)注重事例的分析和討論。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展示完事例後還應注意對事例進行分析和討論。如果沒有分析,那麼事例的展示就會變得蒼白無力,如果沒有討論,那麼事例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就會相應的減弱。在此之前,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首先,教師可以先談談自己對於事例的看法,然後再讓學生分組討論,給每個小組設定一名小組長進行管理和監督,並在小組成員討論的時候鼓勵每一名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去。最後,讓每個小組分別陳述自己的看法。對有疑問的學生要及時地進行引導。當然在進行課堂討論的時候教師也要注意維持課堂秩序,在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同時保證課堂井然有序。

  生硬的理論講解和單一乏味的說教都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儘量避免的,特別是面對初中生這樣本身很活躍又略帶叛逆的群體。因此,作為一名初中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特點,並根據具體的特點制定合理高效的教學方法。本文所設及的有關“思品事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運用,就是一種合理高效的教學方法。希望能以此文與所有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共勉。

教學案例分析14

  摘要:市場營銷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很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都會採用案例教學的方式。本文分析了在市場營銷案例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提高市場營銷學案例教學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案例教學;市場營銷學

  案例教學作為一種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方式已經在教育界得到了認同。市場營銷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很多營銷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都喜歡採用案例教學的方式。但是,在市場營銷學的案例教學實踐中卻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案例教學的效果。

  1 市場營銷學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案例適用性低

  市場營銷案例教學能獲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要有適合教學的營銷案例。但是目前市場營銷案例教學中所選用的實踐案例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學案例的使用隨意性比較大,很多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為了使授課更加直觀和容易被學生理解,通常臨時透過網路或者案例教材去尋找教學案例,並沒有對案例教學所選擇的案例根據教學大綱或教學目標進行系統的組織和設計,那麼所選擇的案例對學生系統掌握知識和能力培養就達不到預期目標。二是案例缺乏實踐性、典型性和針對性。現有的市場營銷案例主要集中在大企業、知名公司、新興IT產業,而中小型企業和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案例較少,導致學生對案例很難接受和理解。另外有些營銷學案例過於簡單,僅僅限於報道式的經驗總結無法滿足案例教學需求,還有些案例冗長複雜,並且給出判斷式的結論,沒有留下思考的餘地給學生。三是案例的本土化率低,案例教學是從國外引進的先進教學方式,國外的成熟案例比較多,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於使用的方便性,大多會選擇成熟的國外案例作為教學案例來使用。由於國外企業的環境和時代與當前中國所處環境差異較大,中國學生對國外環境瞭解較少,難以理解案例的內容,導致案例實用性不高。

  1.2 案例教學方法落後

  雖然很多教師在市場營銷教學過程中,採用了案例教學的方式,但是大部分教師在案例教學中並沒有結合案例教學採用創新型的教學方法,還是延續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從頭到尾講述案例,或者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閱讀教學案例,然後再根據案例內容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回答,教師給出點評。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雖然外表採用了案例教學的方式,但是並沒有體現案例教學的精髓,這種教學方法缺乏對案例教學環節的安排和組織,沒有激發學生參與性和主動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沒有能夠結合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很難達到透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預期。

  1.3 教師的實踐經驗不足

  在高校中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基本上都具有研究生和博士學位,在他們的追求學歷過程中,主要從事的是理論研究,大都存在一個共性問題,就是營銷實踐的缺乏。由於實踐經驗的缺乏,導致教師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不能透過表面看到更深層次的內容。另外很多教師在案例分析過程中,主要透過理論和主觀想象去構造案例和解讀案例,這就使編寫的案例與實際情形有很大出入,導致偽案例的產生。教師實踐經驗不足,是目前營銷案例教學中非常突出的問題,也是案例教學在師資方面面臨的嚴峻挑戰。

  1.4 學生的搭便車現象

  在市場營銷案例討論中,集體討論和小組準備是最常採用的教學方式。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就會發生搭便車的現象。譬如在小組準備方式中,由於最後成績評定是按照小組整體成績來評定的,小組中的個別學生就會不努力,鑽空子,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參與,他們最後也會由於小組中其他成員的努力而取得好成績。但是這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在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得到任何實質性的提高。

  2 提高市場營銷學案例教學的對策

  2.1 選擇適合的營銷案例

  選擇適合的教學案例,是市場營銷案例教學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透過長期營銷案例教學實踐總結的經驗,筆者認為營銷案例的編寫要符合下列條件:案例要具有系統性和目標性。選擇的案例要符合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的要求,同時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知識層次,循序漸進的增大案例的難度。教師在選擇案例過程中,還要考慮案例涉及的背景、環境、知識領域、處理問題的經驗以及學生是否能夠接受和認同教學案例,同時還要考慮案例與教學知識點的關聯度。透過案例學生是否能夠對所學概念、原理有更清晰的認識,以及是否提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都是要考慮的因素。二是選擇的案例要具備多樣性和典型性。案例的多樣性要求在案例教學中所選擇的案例要具有多方代表性,既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既有傳統行業的,又有新興行業的,既有大公司的,也有中小企業的。典型性指的是所選擇的案例具有市場普適性,學生透過該案例能夠觸類旁通和舉一反三。三是加強教學案例庫的建設,中國各個高校要借鑑國內外著名大學的經驗,加強教學案例庫的建設,並且學校之間加強本土化案例的借鑑和交流。在案例庫的建設過程中,學校應該加強與社會特別是企業的溝通和交流,拓寬案例資料收集的渠道,多方面籌集資金,逐步形成有特色的集選題、蒐集、撰寫、應用、儲存、更新、發行和版權保護等各環節在內的案例選編系統。

  2.2 改進教學方法

  在市場營銷案例教學中,不能採用傳統的教師單向傳輸的教學方法,而是應該採取教師引導,師生交流的互動式教學方法,在市場營銷案例教學中,學生必須要扮演一個積極參與者的角色。在營銷案例分析過程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創造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多角度發散思維,然後再根據邏輯判斷和推理,依據所給條件引導學生自己評估自身思路建議的優缺點。在實際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提前把案例教學材料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寫出書面分析報告,為了激勵學生能夠提前認真準備,教師最好能夠將學生提交的書面材料給予批閱,以一定比例計入到課程成績中去,增加學生對案例分析的重要性認知。

  研討是案例教學的主要形式,就討論的形式,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根據案例的特點可以採用以下幾種形式:(1)獨立思考,對於知識點比較明確,案例材料較少,較簡單的案例,應該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2)小組討論。有些案例較大,內容較複雜,涉及的營銷知識點較多,問題相對較深,可以考慮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透過小組討論能夠收集較全面的資訊,並使學生互相啟發,能夠對問題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3)分組辯論,有些問題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並沒有明確的答案,在此情況下可以採用分組辯論的形式,分組討論可以讓每一組成員形成並驗證自己的觀點,在與不同觀點的交鋒中,對自己觀點的合理性能夠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同時在分組辯論中,由於其它觀點的啟發也容易形成具有創新的觀點。在此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表達能力,思維能力。

  2.3 提高教師實踐能力

  營銷案例教學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營銷實踐能力是能夠使案例教學法順利進行併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必備條件之一。結合教師實踐以及中國市場營銷教育長期注重理論教學的環境,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在以下方面對自己實踐能夠進行提高,從而能夠適合開展營銷案例教學。(1)教師積極參與校外企業兼職,教師透過參與企業的營銷諮詢和營銷部門的策劃活動不斷積累營銷實踐。國外的一些比較知名的商學院教授,大部分都具有豐富的企業管理實踐經驗,因此他們在授課過程中,不僅具有理論性,而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樣的師資非常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良好。(2)學校在組織課程設計中,可以專門請一些有高學歷的具有豐富經驗的營銷專業人員到學校教授一定的課程,讓他們根據自身積累的實踐案例給學生進行分享,由於他們親身經歷的案例,因此在講授過程中,更加生動和真實,也更受學生歡迎。(3)教師要注意案例教學中自己的角色的把握,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要能夠增加學生的積極參與性,以及創造學生積極發言的環境對於案例教學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授課之外要加強自身活動組織等能力的培養。

  2.4 杜絕學生搭便車現象

  針對案例教學中學生搭便車現象,教師在組織案例討論和分析過程中,可以採用以下方式,一是對每一小組的案例討論報告的講述者,不能由小組自己安排,而是必須有教師在課堂上隨機選擇學生,這樣學生在案例準備過程中,不能夠確定自己是否是被提問者,所以在準備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認真準備。二是對於一些比較複雜的案例,可以針對小組成員,每一個成員分配不同的任務,然後分別打分,也能夠有效降低學生在案例討論中的搭便車行為。

  案例教學在營銷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也不能忽略傳統的理論教學。理論教學是案例教學的基礎,學生在掌握一定理論的基礎上才能夠具備案例分析的能力,不然僅僅採用案例教學對於本科生市場營銷教學來說只是鏡花明月。國內在本科生的市場營銷案例教學方面還沒有一個非常完善的模式,這就需要教師在案例教學中,不斷摸索和改進,尋找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案例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周茂濤.市場營銷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商場現代化,20xx(11):125-126.

  [2] 武靜.市場營銷案例教學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案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報,20xx(1):27.

  [3] 顏幫全.市場營銷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蘇商論,20xx(1):93-95.

教學案例分析15

  師:那隻灰雀是否真的飛走了或者凍死了呢?

  生:不是。灰雀被小男孩兒捉走了。(學生一致同意)

  師:書中並沒有這麼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是從小男孩兒說的“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這句話看出來的。

  師:文中小男孩兒先後兩次說“一定會飛回來”,請大家想一想,這兩句話分別是在什麼時候說的?

  (出示投影片:一定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

  生:第一句是在列寧惋惜灰雀“再也不會飛回來了”的時候講的;第二句是列寧問“會飛回來?”時回答的。

  師:小男孩兒為什麼這麼肯定灰雀“一定會飛回來”呢?

  生1:我從文中看出灰雀不見了與小男孩兒有關。

  生2:我想,小男孩兒肯定知道灰雀的去向,不然他不會說得這麼肯定。

  生3:讀了這句話,我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兒捉去了。

  生4:對,不然的話,小男孩兒怎麼知道灰雀沒有死呢?

  師:同學們,你們真動腦筋,那麼你們看看這兩句話一樣嗎?

  生:不一樣,第一句有個“的”字,第二句沒有。

  師:這兩句話表達的意思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嗎?

  生1:第一句有“的”,是十分肯定的意思;第二句是回答列寧的問題,也是十分肯定的。

  生2:兩句話的標點符號也不同,第一句用句號,是說明灰雀還活著,很肯定;第二句是怕列寧不相信,所以作出堅定的回答,用了歎號。

  師:很好,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兩句話,要透過我們的讀表達出小男孩兒當時的心情。(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看似相同的兩句話,我們透過比較、分析、討論,理解了它們表達的意思也不完全相同。同學們,小男孩兒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列寧呢?

  生1:小男孩兒一開始已經對列寧說沒看見了,現在只能這麼說了。

  生2:小男孩本來想告訴列寧,因為自己前面說了謊,就不敢直接承認是自己捉了灰雀。

  生3:就像我有一次說謊也是這樣,我不敢說,怕被別人笑話。

  師:你們能聯絡生活實際和自己的感受來理解,非常好。你們喜歡這個小男孩兒嗎?能說說理由嗎?

  生:小男孩兒是想用實際行動來改正錯誤,我覺得小男孩兒是天真可愛的。

  【案例分析】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在思維訓練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教師設疑是激發學生思維的良好手段。在什麼時候設疑能激起學生的思維興趣呢?先用一個問題的討論引出結論:灰雀是被小男孩兒捉去的。此時學生似乎覺得文章十分簡單,不需再加思考,接著再提問:“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是被小男孩兒捉走的?”順理成章地組織學生對小男孩兒說的兩句話進行分析討論,學生自始至終思維緊張,興趣盎然,可以說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十分深刻。無疑時設疑,一下子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猶如平靜的水中投了塊石頭,“一石激起千層浪”。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小學生的思維存在著不少缺陷:看問題不全面,不善於聯絡地看問題,不能有條理地分析,因此,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思維,掌握一定的思維方法,培養思維能力。教學案例中引導學生理解小男孩兒說的兩句話,從句子的相同點人手,找出不同點,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全面深刻地體會了句子表達的不同情感。在對“小男孩兒為什麼不告訴列寧”這一問題的討論時,引導學生聯絡課文,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步步深入學生能獨立捕捉到文章中小男孩兒天真可愛的形象,學生的回答十分精彩。

  閱讀和思維是矛盾的統一體,兩者互相依存,教學中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注重思維訓練,促進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化和外化,學生會越讀越聰明。假如說問題是一張弓,那麼思維就是一枝箭,弓拉得越開,箭就射得越遠。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加強思維力度,就在於問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教學案例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