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爾登湖讀後感1

  瓦爾登湖是美國馬薩諸塞州東部的一個小湖泊,因為梭羅的存在而充滿著神秘色彩,梭羅在瓦爾登湖隱居了兩年又兩個月,對它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感情,甚至有時他會懷疑叢林中的一草一木就是他多年的摯友,他儼然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它們的呼吸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樹幹上留下清密的年輪,在人的心上建立起自由的國度。

  《節儉》這一章講的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獨居生活的開始,梭羅用一種原生態的生活方式向人們證實了,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必定都是物質財富上最為睏乏而精神財富上最為富有的人。他反對奢侈的生活,強調除了所謂的生活必需品,一切的物質都會成為精神的累贅,因而必定阻礙人類的崇高向上。他仔細地用分釐計算自己的生活成本,無所欲求地將生活最大的簡單化卻同時又將精神最大的富足化,他完全依靠自己的雙手在原始的荒野上灑下汗水,收穫自由。在瓦爾登湖,他是一個隱客,在他想去的時候便去了,兩年後,他又成為了一個文明生活中的過客,在他想回來的時候便又回來了。在梭羅身上,我看到了自由的羽翼,而不僅僅是為了體驗一種逃避現實的原始的生活方式,他按照智慧的指示,任時光在思緒中自由遊走,無限地擴充套件著生命的長度,這是一個非凡的隱士,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他卻又永遠都不能真正成為他。他生活得像一棵樹,你可以看他、擁抱他、愛他,而他卻只會不斷地迸發自己的枝條,永遠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向上性,當你第二次在他的面前經過,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平靜,不會因為風的到來而向你努力招手,唯一的改變就是多了許多碧綠蒼黝的葉子。他最親密的朋友是山林裡的山川草木,樹林間的鳥語花香,我們不難發現,他與世界唯一聯絡著的是扎進塗層深處的根鬚和承受陽光雨露的枝葉,他會在自然的風中狂舞卻只能在人類的世界裡沉思,他是自然的一部分。

  書中作者提到一位青年希望今後可以和梭羅一樣生活,可梭羅並不願意世界上有人遵循和他同樣的生活方式,他希望世界上有儘量不同的人,每個人都可以非常謹慎地找到並追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不一定能夠在計算好的期間抵達我們的港口,但我們會保持正確的航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不僅僅會避免他人對自己的束縛,更重要的是內心有堅定的方向,不為世俗所拖累。他認為成為一個獨行的人可以隨時做好出發的準備而避免在另一個同伴身上浪費時間。

  人們認為梭羅的行為是自私的,他沒有為城市裡貧困的人家做過一次慈善,而梭羅解釋道:”沒有任何氣味比走了味的行善更難聞的了。“他的善行,是在一個生命最需要幫助的時刻施以援手,善行的方式完全是在很多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的。你可以為路邊一株奄奄一息的小草送上甘冽的清泉,可以為牧羊人守候一天的羊群,沒有必要為了表現慈善而一定要為城裡的某個貧困家庭進行資助。世界上有很多慈善的本質並非發自人內心的同情,而是一種為了博取關注的必要的虛榮,梭羅希望每個人可以救起溺水的人後,繫上鞋帶走開繼續自己的生活,而不必向世界宣揚自己的善行。正如他所言”不要做濟世的助理,而要努力成為世界上一個傑出的人。“人生在世,不必為了救濟他人而活,而真正的為自己而活。若果你手頭富足,就可以成為一顆慷慨的棗樹;如果你手頭沒有能夠施捨的,就像柏樹一樣做個自由的人吧!慈善家總是用一種悲傷的稱之為”同情“的氣氛將人類社會包圍起來,可我們真正需要的確實對抗生活的勇氣,而不是絕望。若果善舉不是建立在希望之上,不是建立在一種持久地對社會的貢獻之上,那麼慈善就只會催生更多的懶惰和迂腐,貧困的”虛榮“如野草般滋生,長滿了社會底層的原野,人性的墮落與感覺的麻木,只能被消極虛偽的慈善所填滿。

瓦爾登湖讀後感2

  我的床頭放著一盞燈,叫《瓦爾登湖》

  那年夏天,盧梭提著一把斧頭,隻身踏進了瓦爾登湖畔的森林。他花了數個禮拜,就地取材,搭建了一座小木屋,從此在這裡獨自棲居了兩年零兩個月。他身體力行,做了一個人類生態的實驗,並以先知的智慧寫下詩意盎然的《瓦爾登湖》,給世界留下了一部“綠色的聖經”。在這個熙熙攘攘、喧囂浮躁的當今時代,在這個利慾薰心、匆匆忙忙的現代社會,捧著《瓦爾登湖》細細徜徉在盧梭的世界,就好比坐在駝峰上的沙漠行者看見了綠洲,好比在汪洋大海上疲憊飛翔的海燕看見了島嶼,實在是一種享受和啟迪。

  米黃的書籍一頁頁地翻過,我彷彿是那來到盧梭木屋裡避雨的釣魚者,坐在火爐旁和他對話,每一次傾聽都會讓我受益匪淺。我模糊的眼睛彷彿擦過了晶瑩剔透的雪末兒,瞥見了被人類社會隱藏的真理之光。當我們陶醉於擁有高樓大廈的豪宅時,卻不知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已遠離了我們;當我們操勞忙碌地在險境迭生的職場奮力向上爬時,卻不知道人類原來還可以從容甚至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當我們不惜掏破汗水浸溼的錢袋為衣食住行的奢侈和名牌買單時,卻不知道有種簡樸的生活可以帶來更多的愉快和充實的精神世界。很多人為物質財富而奮鬥,卻以物質享受為終點,彷彿生活的意義就在於做創造財富的加法和享受物質的減法:他們從不知道,生活深層的價值在於精神和內心世界的豐富。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瓦爾登湖的美使我深受感觸!懂得欣賞大自然的美,也便擁有了詩意。如果我們的內心能容納大自然的美輪美奐,哪怕只是一種清新美好的感覺,我們的生活都會更加寧靜和愉快。捧著這本書,瓦爾登湖便浮現在我的腦海:湖上的潛水鳥浮出水面,肆無忌憚地大笑;鱸魚不時在湖面濺起水花,泛起陣陣漣漪;松鼠在木屋旁的樹上互相追逐;土撥鼠在地窖裡偷偷啃著主人的土豆;蒼翠欲滴的岸邊森林倒映在湖面……。我感受著一種寧靜而愉快的心情,體會著盧梭坐在湖邊時是多麼寬廣詩意的心境。他取之於大自然,生活於大自然,不受世人工作、房租之類的問題的困擾,卻生活得滿足和充實。他也在土地上耕作勞動,卻沒有農民們換取金錢的功利目的,而是虔誠地享受著神聖而詩意的情懷。有時人追求太多不必要的表面的東西,擁有太多的物質慾望,生活就會不負重但,更不可能有詩意從容的生活。

  “簡樸、簡樸、簡樸。”這是小木屋主人的座右銘,然而他並不是主張清貧樂道,無所追求,相反,他主張一種精神充實、內心豐富的深廣的生活,“簡樸”的意義就在於讓渡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過精神生活,提高生命價值。“簡樸”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不是否定財富。我們並不是非得買把斧頭闖進山林去生活,而是要在我們原有的生活裡,學習盧梭生活的態度,在簡樸中創造精神的富有和人生價值的富足。其實擁有清澈的心境比多餘的手中的佔有更加重要,其實給自己一個寧靜沉思的角落比無休止的忙碌更加重要——因為在不為慾望所焦躁的心境中才能在智慧中成長和選擇,因為只有失去了寧靜常常導致在忙碌中迷失自己。我們的先人留下了無數智慧,我們身邊的人們有很多可供我們學習的經驗,甚至我們賴以生活的大地也蘊藏著答案,但是隻有恬靜、開闊的心境,只有簡樸冷靜的心態,才能更靈動的接受智慧的啟蒙和迷津中的頓悟。

  “大隱隱於市”。讀過《瓦爾登湖》,我想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不論有關緋聞、炒作、安全、道德或娛樂的資訊如何橫流,不論社會上生存生活的壓力如何表現,我都會努力保持簡樸的生活態度,都會懷著瓦爾登湖般寬廣安寧的心境,都會不懈堅持自己的追求。

瓦爾登湖讀後感3

  一邊讀《瓦爾登湖》,會一邊在腦海裡刻畫梭羅的樣貌:一雙深邃的眸子,堅毅的面孔,滄桑的鬍子。不禁會好奇,生命中怎樣的經歷,造就了這樣深刻的一個人。

  梭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對這寂寞樂在其中。梭羅曾說:“我喜愛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並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刻。來到瓦爾登湖畔之後,他認為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這兩年多的時刻裡,梭羅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愛默生家裡。此後他患了肺病,於1862年病逝於康科德城,年僅45歲。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僅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就應親近它的人也不明白,對之冷落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然地等待了一個世紀,依然不倦怠的孤獨的不緊不慢的對每一個讀者敘說著一個男生在湖畔寂寞的光陰。

  梭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生機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裡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落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他就這樣“活過每一個季節;呼吸空氣,喝水,品嚐水果,讓自己感受它們對你的影響”。《瓦爾登湖》記載著他在小木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味道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於世俗中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

  梭羅的一生是智慧的。隱逸的生活中,梭羅總沉心思索。對現代科技禮貌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並不排斥,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並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著它去城裡消磨時光。”但是,梭羅對社會的好處並非僅僅在於批判,而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職責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這天這個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取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剩餘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畫腳。《瓦爾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見解獨特,耐人尋味。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人們就應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好處的生活。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刻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好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好處。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

  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社會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梭羅精神變得更加珍重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中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如何尋覓內心的平和與從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樂,如何從雜亂的人際網中脫身,重新審視自己,也許從《瓦爾登湖》中,你會得到啟發。

  瓦爾登湖已不單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諦,追尋簡單的人們夢中,都有不一樣的“瓦爾登”。正如梭羅所說:“一本真正的好書教給我的遠不止只是閱讀它。我務必很快將它放在一邊,然後按照它來生活。我始於閱讀,最後行動”。堅信我們都會到達夢中的瓦爾登。

瓦爾登湖讀後感4

  作為整天生活在城市浮躁環境中的一員,有幸選擇了《瓦爾登湖》作為本月的自選閱讀書籍。使我感到了自然地清晰與躁動的心境得到一些平靜。《瓦爾登湖》描寫的是作者利用兩年多的時間在瓦爾登湖畔獨居的所見、所聞、所思的一系列區別於其他文學作品的獨特風格。是對大自然鉅細靡遺的描摹和引申。從四個季度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隻螞蟻的爭鬥,無不栩栩如生的再現於讀者面前。同時,也看到了譯者極高的語言翻譯能力,為這部書籍的整體內容增添了新的亮點,下面是我讀這本書後的一些體會:

  一、作者的寧靜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迴歸自然地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瓦爾登湖的冰和水相同,在近處看是綠色的,但在遠處看則藍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能夠將它與其他的白冰或者某個在四分之一英里開外的湖泊的綠冰區分開來。書中涉及了多達上千種的動物與植物,但讀者並沒有感到枯燥無味,而是充滿了閱讀的趣味。主要原因是作者並沒有在兩年的獨居生活中將所看到和想到的自然與環境的和諧與寧靜分開。他充分的體現了寧靜給他帶來的幸福感。更主要的是對美國當時許多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做出了批判,同時也深深的表明作者的隱身獨居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抗議。在瓦爾登湖期間,作者看到了兩三株矮小的楓葉已經變紅,在湖的對岸,三株挺拔的白羊下方,就在岬角的頂點,緊鄰著湖水……它們的顏色、形態乃至變化的姿態訴說了多少故事。

  二、作者的意境

  在獨居的那些日子裡,每次望向屋外的瓦爾登湖時:我總覺得它像是山峰之上的天池,它的湖底遠遠高於其他湖泊的水面;到了日出時分,我看見這湖漸漸脫掉夜間的霧衣。細紋盪漾或波平如鏡的湖面慢慢的露出來,鬼魂般的迷霧則悄然從四面八方退入樹林,彷彿他們的秘密聚會終於散場。而朝露則懸掛在枝葉上久久不肯離去,群山兩側也溼漉漉的滿是露水……在書中,梭羅“無微不至”的描述兩年多的湖畔獨居生活,目的在於透過這次親力親為的實驗向讀者證明,其實生活不需要很多錢,不需要住豪華的邸宅,穿昂貴的服裝或者吃豐盛的大餐,照樣能夠好好的活著,而且能夠快快樂樂的活著。因此,信念與經驗讓我們深深的相信,只要樸素地、明智地生活,在這世間謀生並非痛苦的之事,而是快樂的一種娛樂。在這裡作者充分的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他寫道:每天鋤草或讀書寫作過後,時間還沒有正午,我通常會到湖裡洗澡,和濱鷸在淺灣裡共遊,洗去身上因勞動而染上的灰塵,或者撫平因學習而造成的皺紋,這樣下午才能感到絕對的自由。

  三、作者的批判

  《瓦爾登湖》雖然是作者在郊外獨居時所寫,但是,他並沒有侷限於日常生活,更多的時候是對美國當時許多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作出的批判。作者梭羅不反對一些新鮮的社會現象,但他特別擔憂客觀條件的改善無法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甚至會導致人們忘記生活的意義,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的東西。就像他講的那樣:我寧願獨自走我的路,如果可以的化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願意混在盛裝打扮的人群中招搖過市;我不願生活在躁動不安的、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19世紀,我寧願站著或坐著思考,任他逍遙離去。正是這些散見於全書的對美國現實的批判,給《瓦爾登湖》染上了濃厚美國色彩。

  最後,我將看到的是作者積極地在體驗一種生活。建造木屋、種豆、釣魚、觀察野生動植物,無不在探索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整體給我的感覺是如果一個人有信仰,那麼他走到哪裡都會有相同信仰的人合作;如果沒有信仰,無論他處在哪些人中,他都會繼續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合作”,無論是何種意義的合作,都意味著大家要共同生活。這本書給了讀者清晰、健康、引人向上的力量,並且自然體會到心靈的純淨和精神的昇華。

瓦爾登湖讀後感5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正處於由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型的初始階段。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的腳步,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蓬勃發展的工業和商業造成了社會大眾當時普遍流行的拜金主義思想和享樂主義思想佔絕對主導地位。

  同時,也刺激著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無限制追逐,人們都在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而整日忙碌著。聚斂財富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不顧一切。

  人們瘋狂、貪婪、過度的拉取、霸佔有限的自然資源,開墾荒地的同時,大面積的森林也隨之消失,大機器的轟鳴聲隨處可聞,而鳥兒的歌聲卻很難尋覓。人們無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後也遭到了大自然的嚴厲懲罰。

  導致森林覆蓋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物的多樣性不斷減少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使得整個自然生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汙染,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變得岌岌可危。

  本書詳細記錄了梭羅內心的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以及調整過後再次渴望的複雜的心路歷程,幾經迴圈,直到最終實現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來挑戰他個人的、甚至是整個人類的界限。但這種挑戰不是對實現自我價值的無限希望,而是傷後復原的無限力量。

  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裡,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解除安裝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裡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

  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裡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裡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們身體內的生命像活動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無窮無盡地注入這個世界來,而我們卻忍受著不可思議的愚蠢。”

瓦爾登湖讀後感6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品讀了《瓦爾登湖》這本名著,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深深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偉人也拜讀了此書,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此書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這本書寫成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樣特立獨行,懷著一顆質樸純真之心踏上了這樣一段非同尋常的旅程,這種勇氣和魄力令人無比欽佩,而在梭羅心中能存有這樣的不帶有一絲一毫受世俗之氣汙染的純淨思想更是讓我肅然!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陣清新長風掠過所有讀過此書之人的心際,不禁讓人為之精神一振,他要讓人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生活外還有另外一種生活,就是可以帶來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物質生活確實很誘人,有了錢財便好象可以為所欲為,有華麗的別墅,有高階的私家車,有豐盛的飯菜,有奪目的衣裳和珠寶等等等等,於是人們都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著財富,有了可觀的錢財後還想得到的更多,永無止境,直到他老之將至之時,他才會意識到在他的一生當中他充當的到底是一個什麼角色。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個漁夫整日以打漁為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夠吃一天的魚便在海邊悠閒地曬太陽,一天一個有錢人見到他在懶洋洋地曬太陽便過去批評漁夫好吃懶做,有錢人說:“你怎麼不去搞水產養殖?過幾年那可以賺多少錢啊!”漁夫說:“賺那麼多錢幹什麼?”有錢人說:“這樣的話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漁了!”漁夫問:“不出海打漁了那我每天干什麼?”有錢人顯得很驕傲的說:“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閒的曬太陽了!”漁夫說:“我現在不就在很悠閒的曬太陽麼?”有錢人語塞。

  一般而言,我認為能願意這樣過隱逸生活的只能是東方人,而且現在我甚至懷疑現在的東方還有沒有這樣的隱士存在,彷彿這樣的人物只能活在遙遠的古代,時常的我就這樣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願意過那種山林生活,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群山蔥蔥,幽徑模糊,山湖靜寂,紫霧騰騰,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讓人心醉!可是,能無憂無慮地過這種生活的人真能存在麼?古代那些隱士大多是在官場不得志計程車大夫,尋常百姓哪會有這份閒心,家有老小,能夠拋開他們由著自己的性情去遊歷江湖嗎!顯然是不能的,所以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今要想過不問世事的隱逸生活還真是不切實際的,《瓦爾登湖》的作者大衛梭羅也只是過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這段經歷也是彌足珍貴,試問有誰能花三年的光陰來嘗試這種簡樸生活並能夠富有情趣地刻錄下來自己的心跡?

  哈丁曾說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

  字裡行間都洋溢著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著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著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瓦爾登湖讀後感7

  當夜幕籠罩大地,遠處燈光依稀,閃爍在建築工地,我的心靈也隨之漸漸超凡脫俗於喧囂的世俗,迴歸於一片沉寂。無論白天的事物多麼紛繁難解,它們都會沉積,鋪在瓦爾登湖之底。每個人心底都可以擁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瓦爾登湖》帶給我的是這種心境,一種自然和返璞歸真的思考方式,以及將實物升入精神的思想境界。《瓦爾登湖》不是小說,沒有故事情節,有的是自然的事實和深沉的思考,但它值得細細思讀,理解出自己的哲學體系。這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凝結了作者的感悟與思想,描摹出生活的本味模樣。

  《瓦爾登湖》記述了梭羅在他兩年中的湖邊隱居生活。他描繪了大自然的新奇與美好,延伸了無限的感慨與思考。他將兩年的觀察與思考合成一年來寫。自然的規律是恆久不變的。梭羅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擁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擺脫世俗的羈絆。最重要的是,他樂於探索未知世界——這個世界還包括他的內心。他鼓勵人們純潔與簡單,勇於按照人們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爾登湖的寂靜給了作者思考的空間,使作者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無聊的應酬和社交活動等。他在湖邊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實並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絡。準確地說,梭羅所厭惡的是毫無真誠與熱情的社交活動,而且它們常常與豪奢聯絡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藍色湖水旁,那幢他親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憑直覺和自己的意願,來到這裡進行他的生活實驗。整整三百頁的紙張,都透露出對“我”這一種生活方式作為固定的習慣。作者在湖邊隱居的確——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是一個生活的實驗。並且帶領讀者同他一道,在情節的發展之中,獲得無法言喻的啟迪。

  限於人生閱歷和學識的淺薄,我不敢說這十幾萬字我都能讀透,更何況它囊括了太多的內容。然而無論如何,每個人結論都會是相同的,只不過理解的程度深淺不一而已。的確,這本書很難讀,凡是浮躁的心情都不得不拋棄這本書。另一方面,唯有沉靜的人在沉靜的時空中方可與這高尚的思想共鳴。一旦沉靜的心讀進來了這本書,必獲益匪淺。

  我們所閱讀的,並非是褒貶“仁義道德”之流,而是真理。書中描寫的全部是真實的大自然,與城市中燈紅酒綠的嘈雜迥異,湖邊的鳥獸蟲魚鳴叫的喧囂更接近於自然的真理。更廣義地來講,作者竭力強調的心靈和精神上的寧靜和探索,並非簡單的遠離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樣,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山林。這顯然不符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爾登湖是一種生活方式,存在於作者以及每個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變僅存在山林中的,並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爾登湖邊始終是一位佔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樣能夠憑自己的意願,到內心的海洋中探索。

  儘管如此,作者還是可惜地感覺到,城市離真理太遠了。城市在人們的意識中建造起來,早已被人類狹隘的觀念充滿了。作者逃離都市,隱居湖畔;同樣他也逃離固定的思維模式,隱居到自由、孤獨的思想中去。作者因為貞潔,以至於他都感到自己永遠不能擁有絕對純潔了;來不及為自己的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類更高的天性去生活。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於我們頑固的思維方式。有時你感到他在顛倒是非,其實每次都有一個思維敏捷的人緊跟他的思想,躍過腐朽思想的柵欄,體悟到其中真正的含義。因此,貧窮可以是富有,勞動可以是苦役,虛度光陰、野蠻可以是高尚,聰明可以是愚蠢,購買可以不花費任何錢財,最終複雜也可以是簡單。要想做到這一切,就得迴歸到最基本的精神實質。

  水的簡單賦予了它最豐富的內涵。就好像科學家合成出的物質,無論多麼複雜,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簡單一樣,《瓦爾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巔峰。

瓦爾登湖讀後感8

  一:東施效顰式的“瓦爾登湖”生活

  在“知乎”曾經有一個大學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寫了一篇自己看完《瓦爾登湖》後、然後按照自己的想法過了幾個月“瓦爾登湖”式生活的經歷:

  首先—努力工作同時省吃儉用,準備了幾個月不用工作也能生存的金錢;

  其次—在城郊結合部住了一個非常便宜的房子,開始自己所謂的“瓦爾登湖”的生活;

  然後—在享受了家庭睡覺睡到自然醒、不用趕著時間打卡上班的日子後,感到無事可做的空虛,於是把自己喜歡的武俠小說看個遍……

  接著—接著就感覺空虛、寂寞、無聊,每天無所事事的看看老年人打牌、沿街小店、小攤逛來逛去……

  最後—最後自然就是灰溜溜又回到他曾經逃離的—文明社會,並且要更加努力—考研究生。

  這篇文章的結尾我記得是這樣的:

  說他回到曾經的學校,準備複習考研,在宿舍裡上鋪的一個學弟在聚精會神的看一本書,他問這位學弟看的什麼書,學弟告訴他:看的是《瓦爾登湖》。然後他開心地笑了起來……

  那種笑似乎笑這個學弟和自己過去幼稚一樣。

  二:看到這裡,我也笑了

  看到這裡,我也笑了,為這種所謂東施效顰式的“瓦爾登湖”生活笑了,我想:梭羅要是看到了也會笑了,因為這根本就完全不是一樣的生活;

  梭羅走進森林,不是為了逃避現在的文明生活,而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梭羅二年多的森林生活不是讓自己變得更懶,而是讓自己變得閒適,梭羅在森林裡並沒有感到空虛、寂寞、無聊,相反梭羅在這二年多的森林生活卻是比在人群中的生活更加豐富、豐盛、精彩……

  至於“那些獲得了垂涎已久的悠閒和休息,故意逃避必要的人生勞動的人,得到的只不過是可恥和無益的悠閒,而使悠閒結成碩果的經驗,他卻沒有學到。”

  而我們這位年輕人純粹是為了“逃避必要的人生勞動”,得到了令人“垂涎已久的悠閒和休息”又沒有“使悠閒結成碩果的經驗”,自然會覺得空虛、寂寞、無聊、度日如年,最後灰溜溜的回到原來的生活狀態,所以,我懷疑這位年輕人到底有沒有把《瓦爾登湖》這本書讀完,而是和我上一篇文章裡那位教授一樣,只是自以為是的讀懂了這本書。

  再往大一點說:今天國人的“悠閒和休息”可以說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多,就像今天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比歷史上任何時代都好一樣,但國人有了這麼多的“悠閒和休息”而能“結成碩果”的又有幾個?是不是相反,反而覺得更加地無聊、寂寞、糾結、不知所措……

  而《瓦爾登湖》這本書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如何過“垂涎已久的悠閒和休息結成碩果”的一本書。

  三: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

  成功的生活不一定等於你自己的生活

  什麼是成功的生活或者說什麼是當下人眼裡成功的生活?

  開豪車、住豪宅、美女相伴、掌聲鮮花閃光燈……這是不是一種成功生活,是!但“人們稱讚並視為成功的那種生活,其實只不過是生活中的一種。我們為什麼要誇大一種生活,而去貶低別的生活呢?”

  因為“從一個圓心向外能夠畫出多少半徑,就有多少生活之道”。

  我們不需要採用、模仿別人的生活方式,包括梭羅的生活方式。正如梭羅在書裡所言:“我倒不希望任何人採用我的生活方式,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因為還沒等他學到我的生活方式,可能我又為自己找到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這也是現代許多人追求所謂流行、時髦、成功生活累的原因所在,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是瞬息萬變的呀)。我希望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越不相同越好;但思維希望每個人都能小心翼翼、找出並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父親、母親、或鄰居的生活方式……”。

  所以梭羅在《瓦爾登湖》裡告訴我們的不是要我們去東施效顰他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我們要勇敢去追求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9

  《瓦爾登湖》很像是指導人做人的教科書。

  中學時代聽說這本書陪伴海子走完了他最終的歲月,便好奇地看。斷斷續續,沒有興致,沒有耐心。直到這個夏天,迫於某種任務的壓力再把非劇情的文字串起來時,竟有種敬佩的感動。

  作為一個哈佛畢業生,梭羅的歸隱似乎比很多人都更有資本。正如有人說沒擁有過名利的人沒資格談淡薄名利一樣,梭羅的選擇某種程度上來說更是一種真正對內心的追隨。遠離喧囂尋求安寧的話被多少人整日掛在嘴邊自我標榜或是其它,可是真正能放下的卻寥寥無幾。我捫心自問,兩年時間在一處絕對靜謐的地方,絕對自食其力生活。我誠實地告訴自我,我做不到。

  梭羅的歸隱是不脫離現實的。這是我最為佩服的一點。他開篇從經濟談起,從對自我的家園的建設談起,穩紮穩打地生存,生活並賦予精神以全副的生命。而非高屋建瓴,空中樓閣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於是,拋開遁世的消極,逃避的懦弱,瓦爾登湖畔的思考便是過濾後純粹的寧靜。

  梭羅是個偉大的說教家。通篇的勸誡與教誨,從始至終,卻不叫人厭煩。他的諸多理論如今依然被人們反覆唸誦著。若挑其一而論,那便該是對自我的忠誠。

  不被理解時,我們習慣抱怨周遭,習慣自我懷疑,習慣抱歉生活,習慣心灰投降。於是,每個人都變成了一樣的模樣,遵循著一樣的軌跡,過著類似而攀比的生活,活在自我給自我編織的牢籠中,被煩惱束縛著,不得抽身。倘若某一個契機,你試圖問過自我,究竟想要什麼,並願意勇敢地去為它拔足而奔,也許生活將顛覆,你將成為自我的主人,於是你將享受其中。

  人生苦短,為何不為自我而活,為何不敢走別人不走的路。多難得,有了想法,有了想做的事,有了想要的世界,有了想過的生活,發現了想生活的地方,找到了想相守的人,那就去追尋。別讓遺憾成為碌碌餘生的間奏。就算有人不解,就算有人質疑,又怎樣。

  因為,當你與身邊的人步伐不一致時,也許那是因為你心中聽到了別樣的鼓聲。

  而這鼓聲,有時候,就像神旨一樣。

  我,靜靜地坐在樹林之中,注視著不遠處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靜。岸上一座木屋,樸素而又親切。湖中漂著一葉扁舟,一個人靜靜地划著小船,目光沉靜而寂寞。木漿輕輕一撥,湖面泛起一陣漣漪,那調皮的陽光,在水中跳躍著,跳躍著,跳向遠方……

  偶然之中,翻開了一本書,瞬間被作者恬淡寧靜的生活所吸引,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在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獨自在自我建造的小木屋裡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

  梭羅1817年出生,在他十六歲時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其思想深受愛默生的影響,成為了當代著名的自然主義者與哲學家,提倡迴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28歲的梭羅為了逃離城市的喧鬧,躲避金錢的束縛,隻身來到距小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獨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我。

  漸漸的,我的靈魂沉浸在了這一本寂寞的書中,心境也變得寂寞和寧靜。正如惠特曼所說:“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了一顆活著的橡樹在生長,它孤獨地站立著,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那裡沒有一個同類,他獨自生長著,發出許多蒼綠黑黝黝的歡樂的葉子。”我多期望自我就是一片葉子,與他們相伴為趣,簡單歡樂地生長。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裡,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多期望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車的鳴笛與人們的叫喊中傳來歌聲婉轉,溪水淙淙;在渾濁的空氣裡尋找到一寸心靈的靜地。

  好在,暑假來了,我們能夠停下腳步,走進自然,感受那清風拂過臉頰,陽光跳上肩膀,與蝴蝶一齊歡樂飛舞的樂趣;暑假來了,我們能夠停下腳步,躺在草地上,聽聽那風,看看那雲,數數夜空裡那些頑皮地眨著眼睛的星星。在靜靜的月光裡,深深地呼吸,撥出那城市的煩躁與喧鬧,吸入一份內心的寧靜與恬淡。

  合上這本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時,窗外小蟲呢喃,月光如水。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一邊讀《瓦爾登湖》,會一邊在腦海裡刻畫梭羅的樣子:一雙深邃的眸子,堅毅的面孔,滄桑的鬍子。不禁會好奇,生命中怎樣的經歷,造就了這樣深刻的一個人…… 梭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對這寂寞樂在其中。梭羅曾說:“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

  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並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瓦爾登湖畔之後,他認為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梭羅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愛默生家裡。此後他患了肺病,於1862年病逝於康科德城,年僅45歲。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落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然地等待了一個世紀,依然不倦怠的孤獨的不緊不慢的對每一個讀者敘說著一個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陰。

  梭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生機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裡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落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他就這樣“活過每一個季節;呼吸空氣,喝水,品嚐水果,讓自己感受它們對你的影響”。《瓦爾登湖》記載著他在小木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味道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於世俗中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

  梭羅的一生是智慧的。隱逸的生活中,梭羅總沉心思索。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並不排斥,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並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著它去城裡消磨時光。”但是,梭羅對社會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批判,而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多餘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畫腳。

  《瓦爾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見解獨特,耐人尋味。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

  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社會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梭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中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如何尋覓內心的平和與從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樂,如何從雜亂的人際網中脫身,重新審視自己,也許從《瓦爾登湖》中,你會得到啟發……

  瓦爾登湖已不單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諦,追尋簡單的人們夢中,都有不一樣的“瓦爾登”。正如梭羅所說:“一本真正的好書教給我的遠不止只是閱讀它。我必須很快將它放在一邊,然後按照它來生活。我始於閱讀,終於行動”。相信我們都會到達夢中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不單指那一片湖,在追求簡單,追尋生活真諦的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瓦爾登。只要跟梭羅一樣始於閱讀,終於行動,相信我們都會到達夢中的瓦爾登。祝福未來。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長達兩年半光陰,他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裡捕魚、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名著《瓦爾登湖》。

  梭羅畢業於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但距毅然選擇扛著鋤頭到瓦爾登湖畔一片再生林處開荒種地,依層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不過我認為梭羅選擇心靈既自由同閒適,選擇著簡樸、淡薄既生活。讓人尊敬。試問,誰願意丟下名和利隻身一人退隱到森林之中。在當時那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獨行,挑戰傳統的思想,實在令人敬仰。而梭羅心中的這種魄力,這種不帶世俗觀念的思想,讓我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絲清風,不著痕跡地讓我精神一振——一種快樂的簡樸的生活!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它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在寒假,我有幸讀到了這本書,在這本書中作者對瓦爾登湖的描寫頗為有趣:“泛舟湖上,四處眺望倒影,我發現了一種無可比擬、不能描述的淡藍色,像浸水的或變色的絲綢,還像青鋒寶劍,比之天空還更接近天藍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來的深綠色輪番地閃現,那深綠色與之相比便似乎很混濁了。這是一個玻璃似的帶綠色的藍色,照我所能記憶的,它彷彿是冬天裡,日落以前,西方烏雲中露出的一角晴天。可是你舉起一玻璃杯水,放在空中看,它卻毫無顏色,如同裝了同樣數量的一杯空氣一樣。”這也是十分令我向往的地方。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生命之道,大道至簡,大智無聲,方自成博大,自現精華。

  人,匆忙而過,有誰讀得懂自然空然無求的境界?也許,梭羅讀懂了,讀懂了那遠離喧譁的恬靜。距系探求緊實實在在既生活。

  佛雲: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胸懷空空,卻留有萬花出香。那裡有藍天的曠遠,白雲的飄逸,溪流的秀美,綠葉的悠然。選擇壯闊?選擇顯貴?選擇平靜?或是選擇隱退?

  人應該學會擯棄複雜,學會簡單。在最平凡無實的生活方式中尋求新奇,讓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漸成長。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湖泊,一個能洗淨自己心靈的湖泊,一個能讓你變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的湖泊。可是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像梭羅一樣迴歸本真。擯棄所有的世俗眼光,只求做最真的自己。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反觀現在我們富足的生活,雖然不能像梭羅那樣幽居山林,雖然當年的瓦爾登湖已時過境遷,雖然如今自然在一點一點被人類吞噬,但他們都不妨礙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心裡保留一片純淨、安逸的瓦爾登湖。正如梭羅所言,我們即將在自己的內心暢遊!

  《瓦爾登湖》依本書以春天開始,經歷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結束。正表現左一個生命既輪迴。

  希望透過依本書,讀出清淡、讀出真諦。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裡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我從《瓦爾登湖》中深深體會到,我們應該順其自然,從大自然中迴歸自己最初的本性。

  我希望我們的農夫在砍伐一個森林的時候,能夠感覺的那種敬畏,就像古羅馬人在一個聖林裡間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時候所感覺到的敬畏一樣,因為他們覺得這個森林是屬於一些神靈的。”

  “有一千個人在伐著罪惡的枝椏,卻只有一人在猛砍著罪惡之根。”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當梭羅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瓦爾登湖的愛,對於小屋的愛,對於山林的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愛,以及對於大自然萬物的愛,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羅心中孤寂,一種超越了浮躁,超越了個人榮辱,超越了一切物質的孤寂,其實與其說是孤寂,我到更傾向與說是安靜。在安靜中梭羅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後靜靜的寫下他的思想,靜靜的在瓦爾登湖旁度過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時,我都能產生一種震撼,然後靜靜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來。然後一步一步的實現,在那時我才感覺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

  其實什麼是安靜,可能我的理解會和很多的人不同,我覺得安靜更想一種禪,生活禪。雖然孤獨但是充實,生活不是單調,也不是無聊,因為在安靜中總有一個信念在支撐,讓我們明白什麼是生活,什麼是人生。

  我很小的時候就一直在追求一種感覺,一種能讓自己安定的感覺,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我漸漸明白我是一個喜歡孤獨的人,總是在午夜那種安靜的氣氛中表現我的思想,也只有在安靜中我才能找到自我。

  一切總是緩慢的流走,不帶有一點聲音,流走的是我的童年,帶來的是我的更深的思考,不知道這種交易是不是公平的,但是我還是走到了復讀的門口,高考的失利象一個巨大的石頭壓的我只能在凌晨四,五點睡覺,成績無情的下滑,終於到了下不去的地步:全班倒數第一。老師的勸退命令在我的耳邊一次又一次的響起。我似乎無路可退,象一個垂死的人在懸崖邊做苦苦掙扎。記得那天,在絕望中我安靜的坐在書桌前,突然很喜歡這種安靜的感覺,什麼都可以不想,但是什麼都可以想。什麼是學習,什麼是生活。終於我明白了,從此沒有悲傷,只有安靜,在安靜中,我走到了大學門口。

  上了大學後,我的第一個感受是我們的生活太浮躁,有太多的人只是在混混噩噩當中度過了四年的大學生涯。曾經做了一個調查,問大學生對於大學的目的,有太多的人說沒有想好,有太多的人說只是為了混一張大學文憑,而經歷了那麼多我終於明白很多事是不需要強求的,重要的只是你心裡的一種感覺,如果你覺得有必要去做的話,你就好好的去做,做了就不要後悔,後悔了那你做的就沒有了意義。時時刻刻保持一種安靜的感覺,明白自己需要的,努力去完成你的任務,走向自我。

  其實什麼是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我的解釋是在安靜中走向自我。

  最後還是讓我們在仔細的聆聽那發自梭羅心中的吶喊吧:

  “我引以為容的是,有一來客用黃色胡桃葉當作名片,並在上面寫下了幾首斯賓塞的詩,我把它當做我的陋室銘:

  人們來到這裡,充實了小屋,

  不需要多餘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起初,這本書是心理老師建議看的,之前並沒有接觸到。一開始覺得會很枯燥,後來隨著一頁頁翻閱著這本書時,深深地被其吸引了。一步步體會到了作者所說的登天的感覺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諮詢這樣一個領域又是什麼樣的,它跟我們的生活又有什麼關係,都得到了答案。反覆閱讀,愛不釋手。

  《登天的感覺》這本書主要是由作者嶽曉松編寫,記錄了自己在哈佛任教心理諮詢師一職中,所接手的的十個典型的案列,並由此指出,對於相應的案列該用怎樣的心理諮詢方法與技巧。具體的案列比如自卑的哈佛女學生、同性戀、是否轉學、職業去向等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自己所遇到的或者周邊朋友所遭遇的典型的問題,所以讀來並不枯燥,反而隨著來訪者一步步的由哭轉為笑,彷彿我們也遇到一樣的情境時,也隨之一起困惑苦惱,最後解開心結,一起成長。這也就是這部書開頭時,作者回答小飯館服務員阿靜的答案,心理諮詢不僅是讓人開心,更是讓人成長。也一點點去體會老教授所說的心理諮詢就是要使人自己感覺良好,猶如登天的感覺一般。下面我就主要說說我讀後的感受或者說了解學習到的知識。

  1、心理諮詢室大致的結構,需要放置什麼?就像作者的諮詢室一樣,在林登街5號,裡面有一張大海的油畫、乳白色的沙發、生機勃勃的吊籃等等,能讓人心情平靜的裝飾物。這是想讓來詢者從進門開始,首先能有一個好的環境。那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呢,我覺得我們在心情不好時,也可以學著和諮詢室佈置一樣,找一些能讓自己心情開朗、平靜的事物,轉移或者分散注意力。

  2、什麼是心理諮詢?它和心理治療又有什麼區別?心理諮詢就是幫助人們解決一些因為生活、工作、感情等原因所引起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像婚姻愛情的失敗、考試作弊等等。而像一些涉及到有心理疾病的,精神病之類的,就不再屬於心理諮詢的部分了,也就該屬於心理治療方面,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3、心理諮詢具體是怎樣進行的?用了什麼樣的方法?每一個個案所用心理諮詢的方法各不相同,當來訪者進入心理諮詢室,你怎樣才能讓他消除防備,對你這樣一個陌生人開懷說出問題,並聽你的忠告。像第一個自卑女學生的,是典型的新生適應不良綜合徵。首先讓其宣洩出自己的不良情緒,等她冷靜下來,再進行引導。同時你可以說一些自己身邊也發生同樣的事情,引起共鳴,拉近距離。然後針對該學生自卑的原因,像轉移比較的物件,可以由別人轉向自己,只要自己成長了,進步了,就是成功,無需太計較別人跟自己的差距。最後給出具體的解決法案,這一步很重要,因為你即使幫每一個來詢者打開了心結,但有的問題,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還是一樣,像後面的同性戀等等一樣。主要運用了現實療法,根據具體困難與挫折解決問題。

  4、心理諮詢的意義在哪?這前面有稍微涉及,心理諮詢就是幫助來詢者解決心理問題,使其開心與成長,使自身真正感覺到“猶如登天的感覺”這句話真正的意義。當看著來詢者帶著感激,感謝你為其解決了長久的困惑時,你感覺到的不僅僅是幫助了別人,更是看到了別人在你的幫助下成長。這是一種無法言語的快樂。

  5、心理諮詢要注意哪些方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諮詢者不能幫助被諮詢者做決定,你只能引導,建議更好的解決問題辦法。像案列是否轉學和職業去向,你只能建議他去好好比較兩者哪種更是你想要的,坦誠和父母商量等等,堅決不能像我們生活中的直接幫朋友決定,用自己的想法影響來詢者。

  總之,這本書確實是一本不錯的書,對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值得反覆閱讀、推敲。也是心裡諮詢者入門的一本推薦的書。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一直以為梭羅應該是遠離塵世的,在讀了其身世介紹後,卻發現誤解甚多,梭羅並非是一直遠離世俗,隱居山林的,相反,觀其一生,應該是積極入世的。

  他勤于思考,善於思考,想往哲學,更願意“一刻不停地探測,尋找著可以下錨,緊緊地抓住不放的一處底層。”

  他在中學教古典名著、科學和自然史,常帶學生旅行、戶外野餐,讓學生受大自然的生活教育。這一點讓人羨慕,今天我們為了“安全”,是緊緊地把學生禁錮在學校這個真空罐頭裡的。

  他關注社會,一直拒絕交付人頭稅,並寫了文章《消極反抗》,認為政府要強迫人民去做違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有消極抵抗的權利。文章影響巨大,聖雄甘地、馬丁。路德。金、托爾斯泰、羅曼、羅蘭都受到過他的影響。

  他hai反對蓄奴制度,幫助南方的黑奴,寫過《馬省的奴隸制》,為因反抗奴隸制而被害的約翰、布朗召開追悼會。高中語文課本中夏衍的《包身工》就提到梭羅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屍首藉以來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

  如此熱血的梭羅,卻能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裡,開始砍伐一些高聳入雲的白松來做建築材料,並在美國的獨立日那一天住進自己蓋起來的湖邊的木屋,在這湖濱的山林裡,觀察、傾聽、感受、沉思長達兩年多一點的時間。

  在《瓦爾登湖》裡,梭羅有這麼一句話:“我對於每一個作家,都不僅僅要求他寫他聽來的別人的生活,還要去他遲早能簡單而誠懇地寫出自己的生活,寫得好像是他從遠方寄給親人似的,因為我覺得一個人若生活得誠懇,他一定是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了。”

  看到這句話,我想是否就可以跟當前流行的語言“生活不僅僅只是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相關,又聯想到林語堂說的蘇東坡了。

  據林語堂考證,蘇東坡在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時,詩作多表現其天真快活的心情,赤子般的狂放不羈。他既參加家庭同樂的西湖遊,也喜歡同官衙僚屬的挾妓遊湖。前者他唱出“船頭斫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這裡是寫家庭宴會的吃食,後者他亦有“遊舫已妝吳榜穩,舞衫初試越羅新”。這句應該在讚美官妓的豔麗了。但他於人生了解太透徹,不願把生活完全消耗與美酒婦人上,他與梭羅有相同的看法,喜歡與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巒親密接觸。

  熙寧六年(1073)年九月初九,蘇東坡不去參加重陽節宴會,獨自去拜訪西湖孤山兩位僧人,晚上,獨坐舟中,凝望山頂,寫下七律《會客有美堂周邠長官與數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藹藹君詩似嶺雲,從來不許醉紅裙。不知野屐穿山翠,惟見輕橈破浪紋。頗憶呼盧袁彥道,難邀罵座灌將軍。晚風落日元無主,不惜清涼與子分。”

  詩首聯大意應該是:你寫的詩就像那山嶺上漂浮的白雲那樣繁多,你的酒量也很大,千杯不醉,不需要陪酒的女子來扶。這裡應該是對長官的一點奉承吧,詩寫得多,酒量又大,不會醉倒在女子的紅裙下。

  頷聯大意應該是:你們歡飲時不知我穿著木屐翻越那依然青翠的山野,在山上只見那小巧的船槳劃過一道道波紋。這句感覺“野”和“破”最得意趣。

  頸聯大意應該是:我也想象你們熱鬧的宴會,讓我想到當年呼盧高手袁彥道,宴會上應該難以見到敢於當面怒罵權貴的灌夫了。宴會上當然會有賭博高手,但下句莫非是略有諷刺意,畢竟是有話必說的蘇子瞻。

  尾聯大意應該是:攀到山頂看到落日,徐徐吹來的晚風,我也不惜把這美景、清涼與你們分享一二。這句讓我有點懷疑他是在舟中呢?還是在山中呢?還是想象呢?

  由此詩可以想見蘇東坡應該是“愛熱鬧,也愛獨處”的人,他會在別人觥籌交錯之時,要到大自然中去尋找自己的“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恐怕這也是東坡後來歷經多重磨難,最終也能找到心靈慰藉的原因吧,梭羅說“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地方”,實質感覺應該指不僅只活在俗世中,正如《詩人玉屑》所言“要shi方寸之中,無一字世俗言語意思,則其詩不期於高遠,而自高遠矣”,詩如此,人亦然。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瓦爾登湖》給我的感覺像是品酒,而且越品越香,讓我們與梭羅一起享受“瓦爾登湖”之美吧。

  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鬥,戰鬥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裡。

  《瓦爾登湖》的品讀,總覺得地點不夠好,每次翻閱,總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好似有一堵牆,讓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卻又覺得如此得體,這一種感覺就像是熟透了的柿子從樹上掉下來,爛透了!直到有一次,與朋友爭執被騙,躲在窩裡再次翻閱,只覺每種生命都是一個悠哉的精靈,暢快與滿足之感油然而生。

  寂寞的書自然有寂寞的讀法,也許只有一個人的心真的可以靜下來的時候才能讀出這本書的滋味。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懂了,只是覺得,好美。

  幻想了一下作者的瓦爾登式生活,天作棋盤星作子,地為琵琶路為弦,或許作者不感到寂寞,因為他可以舉杯邀明月,飛鳥相與還,大自然就是他的無窮無盡良友,清風作伴,任爾春水東流。只是在我看來,未免有些許恐怖了,終日難見人影,就是“辟穀”也受不了這麼長時間的孤寂,人終究是一種群居動物,或許人們可以有魯濱遜的堅毅,但極少能忍受閉關鎖國的“百年孤獨”。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作者在這一寂寞中尋找自然的弦律,書中那個留下痕跡的小動物描寫令我神往,晨曦出黃昏歸,卻發現有貌似小松鼠留下的問候,何等愜意與滿足?恐怕陶淵明知道了也非得羨慕不可。

  正是這份寂寞,給了作者格外敏感的感覺與美好的想像,縱然雨中漫步,四處飛舞著的也是自然的朋友,可以說作者甚至可能將一個水分子幻想成一個水精靈,傾聽著它們在和風細雨中的律動與笑聲。這種極端的聯想令作者深深愛上了自然,因為它是如此的生機勃勃並且仁愛有情,這就是作者寂寞的寄託了。

  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作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泌之洋洋,可以樂飢”之下,一切煩惱皆煙銷雲散了。

  生活就如同一場夢,只不過每個人的陷入深淺不同,作者以夢視人生,在自己的世界裡自由幻想,這是一種對世俗的妥協與退避,這也是多少隱歸山林之人的想法,當一個人面對一個社會的規則,而且這個規則在當時又是無可厚非的時候,他沒有凌駕規則之上的實力,卻又不願在規則下低頭,就只好跳出這個規則,那就只有跳出這個社會了,聽起來這多少有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風道骨,只可惜卻帶著滿腔的憤懣。

  作者跳了出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表明,跳出來是可以很好的生活的,只是不知道是作者小視了自己的品質,還是高估了社會的品質,他的書並未一片大好,他的事也沒被標榜,或許只有在一干寂寞的人打發寂寞時(MeiWen.com.cn),看一下他的書,之後驚歎:呀,這種生活真好。之後,寂寞的人不寂寞了,也就放在書櫃中封存了。作者筆下的動物即使再生動,大多數人也無非說一句:寫得真好。罷了。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還是喜歡規則的,即使窮一生之力,畢其功於一役,也還是想抓住規則。

  作者倒也給了人們另一種規則:自然規則,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悠閒,撫月吟夜雨、隨日蕩清波的自在,這的確是一種好規則,唯一的缺點就是孤寞——人少。可萬一人多了,不知道作者是否想過,再完美的規則也抵不住人多,這就是一個悖論,找不到解決的方法。

  作者的寂寞是一瓶封存的老酒,愈濃愈香,只是讀者偶爾才能從書中呷上一口,雖回味悠長,卻無可奈何,無法貯釀,但就是這麼一小口,就如一句精簡的詩句,令人終生難忘。

  就是這麼一口酒,值得任何人去品嚐。

【瓦爾登湖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