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桂花雨》評課稿

《桂花雨》評課稿

《桂花雨》評課稿

《桂花雨》評課稿1

  X月X日下午第一節課,XX小學的X老師到我校上了一節示範課——五年級的語文《桂花雨》。拉開了泰豐學區送教下鄉教研活動的序幕。

  對於語文學科,我是一個門外漢,因為自己一直從事數學教學。不過我也想,雖然學科不同,但很多地方應該相通的吧,所以在此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總的來說,今天X老師的這節課是成功的。

  首先,X老師對教學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下午我們1:55是眼保健操時間,X老師就走進教室,開始了上課前的準備。因為,第1節課是2點10分,這中間有10分鐘的空擋,這時X老師就與學生開始交流互動了,相互介紹介紹自己,不知不覺課堂環境變得寬鬆多了,不知不覺上課鈴聲響了,自然地進入到了教學。

  其次,X老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都比較到位,能抓住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非常簡潔明瞭地進入課題。在教學中,X老師透過“桂花香”、“搖花樂”的景和事,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逐漸上升到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由“桂花香”喚起作者對兒時“搖桂花”的快樂的回憶,“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啊”從而引出母親對故鄉桂花和家鄉的無比思念。

  第三,X老師能抓住關鍵段、句、詞,讓學生深入理解,特別是透過創設情境——“搖桂花”、“桂花搖落像下雨”,帶領學生一起進入文字,一次再一次的讀,讀出作者小時候的興奮與童趣,課堂氣氛真正活躍起來了。

  第四,X老師在教學中還注重了寫作方法教學的滲透,文中是透過什麼樣的手法寫的?對比、比喻……這也是X老師教學的一大亮點。

  至於商榷的地方:

  1、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是否應該多放手讓學生獨立的去理解,去交流,去感悟,教師講解的是不是要略些。

  2、整堂課學生讀得不夠。這篇文章並不長,在這節課中,老師和學生似乎讀的很少,沒有一次通讀整篇課文,重點段落、句子學生讀的也少,人們不是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嗎?讀的不多,讀的不夠,能理解文字嗎?能體會深刻嗎?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從何來?

  另外一點,就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朗讀水平整體都不好,在本節課中,能流利、有感情朗讀的學生很少,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和思考。

《桂花雨》評課稿2

  《桂花雨》是五年級上冊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濃烈的情感隱藏於樸實的文字背後,遊弋於淡淡的敘說之中。這是一篇老課文,老版本中是自讀課文,新版中是講讀課文,我想可能是他的文字太美了吧!

  郭老師的課一如這篇文章,清新自然,帶著濃濃的田園之氣、思鄉之情。

  1、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郭老師運用了讀中感悟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並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然後從課文插圖入手,讓學生說說圖畫上的內容,再從文中找出描寫圖畫內容的相關段落,讓學生朗讀後劃出重點語句,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郭老師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2、引經據典、深入感悟。

  這節課,郭老師引入了許多思鄉的詩句和名家片段,幫助學生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如“月是故鄉明”,《家鄉味》《是水故鄉甜》片段,讀了思鄉情懷讓人油然而生。

  總之,這是一節飽含親情、鄉情和柔情的課,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思鄉情,還體會到了文字美,非常值得我學習。

《桂花雨》評課稿3

  瑤海區教學能手比賽(小語組)第一炮從我師傅的《桂花雨》開始打響。比賽前,師傅嚴重感冒導致的嗓子幾乎失聲曾讓我擔心對於如此重要的比賽,她將如何應付。擔心是多餘的.,站在課堂上的師傅依然神采奕奕,聲音洪亮。

  時正值桂子飄香的季節,唐老師特意佈置了一個縈繞著淡淡桂花香味的多媒體教室,在每一個學生面前擺上一小撮桂花,並精心搜尋了許多精美的桂花圖片,讓學生認識瞭解桂花,激發學生喜愛桂花的情感。有了這一系列的鋪墊,學生透過找重點詞句比較容易感受作者“喜愛香味”這一情感。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唐老師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去想象作者與母親的對話:假如作者說外地的人好,母親會怎麼說?說外地的水甜,母親會怎麼說?……這樣自然的引導,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一、語文的課堂首先要有語文評課稿評課稿的味道。

  不管從工具性一頭還是人文性一頭來說,我覺得這是語文課的第一要素。它不該是思想品德課,也不應該只是講故事。那麼如何體現語文味呢,一是語言一頭要有文學性,教師的語言首先要優美起來,跟學生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要引領學生在課堂口語表達上向文學性靠攏。二是要落實對於語言文字的訓練,小學語文的工具性屬性應該要比人文性屬性更強一些,因為這是最基礎的部分,設想錯字別字連篇,課文讀不好,話又不會說的學生怎麼可能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須於工具性為基礎,語文課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還要有提升。

  二、課堂要有一個主題。

  我始終覺得,不管語文還是其他的課,在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你這一課用什麼主線來串連,如果把設計精當的環節比如一顆顆珍珠的話,那麼這根主線就是串起這顆顆珍珠的絲線,沒有它,課堂也是沒有了整體感,全文的主題是一種淡淡的思鄉之情,老師應在每一個教學環節注意滲透,幫助學生感悟這種淡淡的哀愁。

  三、語文的課堂要有一個氣場。

  因為不知如何表達,借用了氣功中的一個詞語,不知是否貼切。記得有次聽課,無錫一位女教師上《白鷺》一課,上的那種美讓人覺得這樣課堂真是一種享受,那才是詩意的語文課堂,這個詩意從何而來,就是教師用語言,音樂,用情感去努力的創設一個課堂氛圍,讓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中,體會和感悟,也許這才是語文課堂人文性的最好體現吧。

【《桂花雨》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