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七年級下冊生物血液教學反思

七年級下冊生物血液教學反思

七年級下冊生物血液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下冊生物血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下冊生物血液教學反思1

  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九章人體內的物質運輸第1節《血液》的第2課時。透過本課教學,我對雅行教育下“導學案+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有了進一步瞭解,體會到了實踐促成長。

  我想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透過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這也是一再學習的過程。本課教學我認為自己成功之處有幾點:

  1、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課前學生收集資料、多媒體課件的利用、展示臺的使用、學生相互討論與展示等。

  2、注重理論聯絡實際,落實雅行教育。在教學中,我沒有過分地去依賴教材,過分地偏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緊扣文字中幾個主要問題,在合作探究中,引導學生理解血液的組成和功能,訓練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在課堂設計上努力透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貧血、血友病、白血病、血栓、人體血量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如:試管中血液為什麼會出現分層現象,為什麼對失血多的病人要及時輸血。三種血(細胞有什麼區別等)讓學生在探究、參與、互動自主學習中體現關心他人,關愛生命的思想,巧妙地對學生進行雅行教育。

  3、“導學案+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效果明顯。我積極實行學校的教學模式,在本課教學中,學生透過導學案,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交替進行。小組學習過程中,組內分工明確,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相互展示,能最大限度上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很好地提高整節課的效率。

  但是本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時間安排不夠恰當,出現先松後緊,小部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還有待加強,課後習練訓練形式要多樣,以更好落實雅行教育下“導學案+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七年級下冊生物血液教學反思2

  有關血液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都見過血液,也有流血的經驗;陌生是因為學生對血液瞭解不夠,對它還很好奇。與血液相關的疾病在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聞,學生不僅要學習血液的常識,同時還要求學生對於因血液引起的種種問題持有正確、健康、科學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從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出發,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的活動中學習知識、發揮能力、培養情感,使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密切地聯絡在一起。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注意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將課堂交給學生。我重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我採取多種教法,以貼近生活的例項入手,

  透過一些與血液相關疾病的案例分析,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分析,主動與學生交流和探討所得到的資訊,引導學生思考感悟,認識科學的內涵。形成對血液各組成成分及生理功能的共識。使學生思維既有拓展發散的機會,最終又能回落到知識脈絡上,達到收放一體。

  我透過設定情境從生活中的經驗匯入新課,提起學生的好奇心及興趣。透過學生對血液認識的講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接著,動畫播放加入抗凝劑的血液,讓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概括血液的各組成成分。在完成血液的組成這個知識點的學習後,讓學生觀看大螢幕,自學教材,歸納老師提出的有關血漿問題,以鍛鍊學生培養學生自學,歸納知識的能力。利用多媒體影片播放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血細胞中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形態及數量。出示表格,讓學生透過自學、相互討論後歸納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在學生歸納不完整時及時補充講解,或者在學生歸納完整後透過多媒體的展示,講解知識,達到突出重點、培養學生歸納整理資料,合作學習的目的。

  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時展示血常規化驗單,讓學生分析病因,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並與生活實際相聯絡。透過選擇、判斷、填空等題型,鞏固所學新知,鍛鍊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解題和實踐能力。學生閱讀課後的知識,將知識進行拓展。瞭解獻血和骨髓捐獻的意義,並認同義務獻血和骨髓捐獻,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學習。

  從上課的情況來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課堂提問學生人數多,可以吸引更多同學的注意力。由於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多,課堂容量較大,為完成教學任務,所以課堂教學節奏稍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欠佳。今後要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全面提高生物學素養。

七年級下冊生物血液教學反思3

  生物知識研究一個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到宏觀的過程。這門課程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之一。向學生傳遞學科知識,拓展認知空間,挖掘深層領域,並充分利用一切課程資源,調動一切可用手段,引領學生探究學習他們不熟知的微觀世界,使學生們可以更簡單、更形象、更輕鬆的學會知識,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

  下面的這段敘事也許可以簡單地詮釋一下現在的生物課堂特點。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是比較重要的一節知識,也是學生不易理解記憶的一節知識。所以以往我的教學設計是:複習心臟結構匯入;結合血液迴圈圖,學生觀察,教師講解;總結規律;當堂複習強化記憶。這一教學設計雖然重難點突出,但是教學效果卻並不很理想。學生學得煩,老師教的累。

  課程改革的實施給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平臺,讓我們對課堂教學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再走老路子,一味地填鴨,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了。我們應該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營造自主和諧、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有“學並快樂著”的感覺。

  因此我結合網路上和一些專家們的優秀課例設計,將這節課的教學流程修改為以下環節:

  (一)複習匯入:複習心臟結構(出示幻燈片),人體內血液為什麼能不停的流動,具體在人體內室怎樣流動的呢?

  (二)自主學習:教師展示血液迴圈動畫,學生觀察後回答,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產生了哪些問題,想知道什麼?

  學生們在這個環節中看到了血液在迴圈流動,並提出了“動畫中藍血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血液到胃、小腸等處紅色變成藍色的了”等問題,自主學習意識很強。

  (三)探究交流: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觀察課本第70頁的血液迴圈模式圖,進行角色扮演遊戲:一個紅細胞的自述,從心中出發介紹旅途風光及發生事件。然後彙報交流,上講臺邊指圖邊說明。最後教師再指導學生總結規律:

  (1)體迴圈和肺迴圈的起點都是(),終點都是()。

  (2)和心室直接相連的血管都是(),和心房直接相連的血管都是()。

  (3)體迴圈和肺迴圈的血液方向都是由()()()()()。

  在明確了迴圈途徑的基礎上,再對血液迴圈的意義即可以將氧氣、營養物質輸到組織細胞,進行呼吸作用,並將二氧化碳等廢物運輸出體外這一知識點適當加以點撥。

  (四)課堂小結:教師播放flash動畫,分別展示體迴圈和肺迴圈途徑,與學生共同總結當堂所學知識。

  (五)鞏固練習

  讓我感觸頗深的是探究交流環節。我設計了角色扮演遊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知識。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紅細胞,從心臟出來,這一路都是怎麼走的,經過了哪些地方,一一說清。但我們也須清醒的認識到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表現欲,畢竟學生們的層次不同。因此我先讓學生小組內部交流表演,尤其讓那些學習層次不好的學生主導表演,我也參與其中,親身示範,指導幫助他們,雖然學生們說得差強人意,但哪怕有一丁點可取之處,我也及時予以表揚,樹立學生們的自信心。透過這種方式的歷練學習,所有學生都對這一節課的知識熟練掌握了。他們也嚐到了學會知識的快樂。我再適時的給那些表現欲強的學生機會,讓他單個彙報,這就滿足了所有學生的學習欲。教學任務也就輕鬆完成了。

  這節課的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再是死板的教授,學生被動的靜聽,而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探究,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適時的幫助、點撥、指導,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實現了自主學習的目的。而角色扮演遊戲,更讓學生親歷於知識體系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的紅細胞,沿著這條血液迴圈之旅走上一遍,每到一處,報一個站名,在哪解除安裝載入,一一講清。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原本的呆板的抽象記憶變成了生動的形象記憶;讓原本機械的背誦變成了有趣的表演;讓原本的埋頭苦讀變成了快樂學習。甚至連平時學習狀態不好的、不愛發言的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中,並能夠基本講述出整個迴圈過程,教學效果可見一斑。

  我很享受這節課,學生們學得快樂,老師教的輕鬆,教學效率也提高了。真正的體現了快樂學習的宗旨。我會繼續認真挖掘教材,加工教材,設計好每一節課,讓學生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會知識,愛上學習。

七年級下冊生物血液教學反思4

  教學中不足:

  從課堂練習情況來看部分同學沒有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沒有積極的動腦思考,小組互動相對少一些,小組合作的默契度不夠,資訊化技術的利用還可以更廣泛,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

  改進措施:

  1、綜合能力的培養是重點。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歸納能力,資訊加工處理的能力,閱讀識圖的能力,文字表達的能力。

  2、重視探究實驗教學。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實驗資源,積極開展各類生物實驗,調查活動,資料蒐集等,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去,達到理論實踐的統一,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但由於實際困難,導致我們現在是“老師講實驗,學生記實驗、讀實驗、背實驗”。以後要盡力創造條件,保證實驗課的開課率,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以適應課改的要求。

  3、在以後的教學中多鼓勵學生思考,課堂上多提出有思考深度的問題。

  4、儘可能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的直觀教學效應,這樣能夠很好的挖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培養思維能力,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

七年級下冊生物血液教學反思5

  《血液迴圈的途徑》這一節內容在七年級下冊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與教材中很多章節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絡,是學生理解人體新陳代謝全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與此同時本章內容還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

  血管和心臟共同構成了人體的血液迴圈系統,它們組成了一個封閉式的遍佈全身的管道,人體內的物質運輸主要是這些管道來完成的。因此。學習血管和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生學習人體內物質運輸的基礎。由於心臟結構較為複雜,特別是瓣膜的`結構和功能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較為困難。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完成心臟的結構觀察,充分利用教科書上的插圖、教學掛圖、以及結構模型等加強直觀教學。還應該讓學生摸一摸自己頸部或腕部的動脈的搏動,看一看手臂上的“青筋”(靜脈)等,使學生對動脈和靜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體迴圈和肺迴圈共同組成了人體的血液迴圈。學生明確了體迴圈和肺迴圈的途徑也就掌握了人體內物質運輸的主要過程,同時為學習能量的供給、人體廢物的排出等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於初一學生缺乏相應物理和化學知識,因此對血液迴圈過程中成分的變化的原理難以理解。另外,在測量血壓過程中,如何斷定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值,作為初學者,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實習測量血壓也是本書內容的難點。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插圖、掛圖、投影及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手段讓學生明確體迴圈和肺迴圈的途徑,並透過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血液的方式說明血液迴圈過程中成分的變化。對於實習測量血壓的教學,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精心組織安排,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這樣落實比較好:

  一、要讓學生牢記好相關知識:1、區分動脈、靜脈,2、認識心臟的特點:上下相通,左右不相通;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心臟內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房室瓣、動靜瓣;動脈與心室相連,靜脈與心房相連。3、血液迴圈總是從心室出發,回到心房。

  二、從需要出發,理解血液為什麼要不停地流:細胞要進行生命活動,必須不停地獲得營養物質和氧氣,同時把代謝產生的廢物帶走,而人體細胞不能直接從外界環境中去獲得養料和氧氣,並把廢物排放到環境中去。所以必須依賴迴圈系統運送。(注意講解:1、人體的生理活動需要物質和能量,而能量又來自組織細胞中有機物分解,分解有機物時需要消耗氧氣。所以細胞中有機物必須不斷補充,且氧氣含量總是很低;2、當血液流經組織細胞時,血液中的有機養料、氧氣含量較高,血液中的有機養料就會擴散到組織液中,再由細胞膜運輸到細胞內,氧氣會直接擴散到組織細胞中。而組織細胞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高於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會擴散到血液中。所以,經過體迴圈後,動脈血會變成靜脈血。3、肺迴圈中為什麼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會跑出去呢?因為當血液流經肺泡壁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高於肺泡,所以二氧化碳會跑到肺泡中去。而肺泡中的氧氣濃度又遠高於血液中的氧氣的濃度,所以肺泡中的氧氣會跑到血液中來,這樣靜脈血就變成了動脈血)。把這個原理跟他們講清了,他們才能理解經過體迴圈後,動脈血變成靜脈血以及經過肺迴圈後,靜脈血變成動脈血的根本原因。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來記憶,才能記得牢。

  三、講解好特殊器官的血液迴圈,如血液流經小腸、腎臟時血液成份的變化。

  我想如果落實好了上述問題,關於血液迴圈這個內容及習題,不管從哪個角度考查,學生都會不覺得太難了。

七年級下冊生物血液教學反思6

  回顧本章的課,全章的知識沒有全面梳理,應該讓學生的知識形成一個鏈,讓知識更系統化,使教學更趨於流暢和完善。(是遺憾)

  現在推行的是教學當堂達標,一節課下來有沒有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主要是透過課堂測試來評價(同步學習)。一種好的評價方式會讓學生樂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堂上,需要師生合作,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這樣能把教學效果推到一個高的水平。不過因為學生的基礎不同,學習效果不同,同學們的完成程度也就不同。有的同學能很輕鬆地填完(同步學習),但也有的同學填得很吃力。

  透過做作業鞏固所學的知識,作業的佈置很重要。但是生物學,知識零碎,選擇題較多,因此多留簡答題,預先在各種材料中把有價值的簡答題選擇下來,經過裁剪、貼上影印下來,把有價值的題集中保留下來,一舉多得。(這一點很好)

  整章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新的教學規律;要求教法上有創新;知識點上有發現;組織教學有新招;解題方法有突破;啟迪得當;訓練到位。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確實不易。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讓探討和創新成為習慣。

【七年級下冊生物血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