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成長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1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有成功的經驗,亦有失敗的教訓,對教師來說都是財富。課後將這些寶貴的財富及時進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對照新的教育理念再來指導實踐;透過將零星的教學經驗,不斷加以總結與提煉,就可以提升教學理念,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凸現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可見課後反思是一種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自己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的好方法,是教師獲得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其成為“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的必經之路。

  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幼兒園教師在課前準備和設計方面比較重視,但在教學活動的反思和總結方面卻顯得比較難以把握。有的只是對目標、教學手段等進行一般性的反思,有的不清楚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到底在哪裡,或者視而不見,無法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思考。翻開教師的反思筆記,存在著空、浮、雜等現象,許多的教師把教學反思看成是任務型、應付性的工作,致使課後反思浮於表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記得失

  每次活動後,總有點成功的經驗或者是失敗的教訓。不管得失成敗,教師皆應實話實說,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後的工作中考慮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彎路,少走彎路。組織教學活動可因教師一個有趣的開頭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的教法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為講得多做得多而使幼兒索然無味;也會因為一個環節的疏忽而開了小差走了彎路;還會因為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回答,而令幼兒大失所望。教師課後都應記錄下來,日後改進。

  二、思教學

  進行這種反思,一定要從“幼兒學”著眼來發現問題,從“教師教”著手解決問題。也是教師教學過程得與失自我診斷的一種方式,它可以使教師及時根據教與學的情況,對下一階段的教學進行適當調整,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便使教學更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特別是可以隨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採取積極措施,改進教學。

  1.對孩子在活動中的行為進行反思

  這種反思是以幼兒的學習行為表現和學習效果為依據,在寫這類教學反思過程中,教師往往習慣於從個人角度思考,而不善於從孩子在活動過程中的學習方式和行為狀態獲得反饋資訊,從而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老師應及時捕捉孩子的資訊,解讀孩子的學習方式,對活動中孩子的行為進行科學的分析、反思,從而調整自己的策略,才能有的放矢的對孩子進行引導。

  2.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方式進行反思

  教師在進行每次教學活動後都要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剖析自己的教學狀況。充分思考自己的教學方式對幼兒的發展到底起了什麼作用。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舉手投足,教師對幼兒、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教法、學法、教具的運用直接作用於幼兒,影響課堂氣氛和活動質量。因此教師要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學習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情景,透過實踐與反思的不斷迴圈逐步解決課堂教學環境的創設、應變能力,關注自己教學行為背後的思想、觀念,提高教學技能,最佳化課堂效果,從而在不斷的反思中獲得進步。

  三、挖特色

  一節課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一節課能有一個特色,有一個閃光點,能有一種值得借鑑的好做法,就得承認其成功。教師可在活動後把該活動成功的地方,有特色的部分,值得推廣的經驗,都—一記下。

  有時,活動中節外生枝的小插曲也是值得我們去回顧及反思的。常有這樣的感覺:上課時原本沒有涉及的內容,因實際需要或隨機生成,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給活動帶來勃勃生機。課堂上的一些開放性提問能開啟幼兒想像的門窗,展現智慧的火花。一些童稚趣語、幽默問答,探究性的發現、競賽性的遊戲、展示性的表現或隨機生成的問題能夠拓展幼兒思維的空間,幫助幼兒遷移經驗,進一步豐富學習內容。這些都是活動的閃光點。教師在教學反思中可以把這些閃光點記上,以便於日後有重點有選擇地採用教法,設計教學程式,做到一課一特色,課課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於形成教師個性化的教學特色。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2

  一、教師要有思想。

  思想,人之言行之帥也。無思想者則如無帥之軍。想一想在七十年代,整個教育界“以本為本,以鋼為鋼”、“以講授填鴨為模式”、“以老師為權威,學生為附屬”是浩浩蕩蕩之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險”。而魏書生老師竟在這樣的背景下,不亦步亦趨,不隨聲附和,他在思考、在探索、在求新,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全新教學模式,猶如一聲驚雷,向當時禁錮師生思維的教學方式發出了令人振聾發聵的怒吼。

  學習上,學生自主預習、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自主討論、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學生自主小結,甚至學生自己出考試題目。班級管理上,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學生自己解決存在的問題,學生自己研究確定努力目標……用魏老師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學生自己能解決的事,班幹部不參與;一般班幹部能處理的事,班長不參與;班長能做的事,班主任不介入。”

  魏書生老師有思想,能用與眾不同的眼光,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教育。如果魏書生在當時也像驢拉磨一般,毫無思想,絕不會有“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及其對中華教育震撼人心的深遠影響。

  再對照當下中國的義務教育階段教學,雖然《新課程標準》已頒佈多時,課改之聲一浪又一浪,培養創新精神的吶喊不絕於耳。但是又有幾個教師能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教育教學,不惟上是從、不隨大流呢?真是少得可憐。絕大部分教師都是上級佈置什麼就機械去做,學校發什麼課本就逐章教完,備課組印什麼練習就每一題做、講……反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安穩自在。

  以“教材”為例,許多學校、許多教師都是以教參提供的課時為參考,一課一課地教,課不夠,找音樂、美術、體育、電腦老師要課來上。終於上完了,便長長地鬆了口氣,成就感隨之湧上心頭。殊不知,這當中有許多文章,學生或不能理解、或不喜歡、或學習時間不夠,收效甚微,甚至和沒學幾乎一樣。嚴重者從此失去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但教師置若罔聞,學生的寶貴時間就這樣一年又一年地被無端地耗掉。

  老師為什麼不動腦筋想一想,哪些文章太難;哪些文章文質不夠美;哪些文章離學生生活太遠,他們不喜歡;哪些文章亮點少;哪些文章亮點多……做些“增、刪、調、擇”等工作。如學生喜歡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鄭淵潔的童話作品,時髦的校園小說,甚至是《射鵰英雄傳》,把它們補充到教材中來,師生樂,學有所得,有什麼不好?為什麼一定要死守住教材中教那一些學生讀來“漠然、呆滯”,在同學們看來就同“敲木魚,守長明燈”之類的文章不放手呢?究其原因其實是教師沒有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老師為什麼沒有思想呢?一是懶,二時怕。“懶”即是因新思想、新行為要付出汗水,累人。“怕”是新思想、新行動有風險。

  老師沒有思想,雖然自身較為安穩,但長此以往,學生也會沒有思想,最後教學就不能有較為突出的成績,教育、教學工作就不能有較快的發展。這對國家民族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

  二、教師要有勇氣

  仁者不勇則不仁。教師對教育教學有愛心,但如果沒有革新的勇氣,就不能真有愛心。魏書生老師所處的七十年代是“兩個凡是“的思想是禁錮人們思維的年代,“割資本主尾巴”的刀光劍影彷彿就在眼前,xx的創傷在許多人心中揮之不去……我記得不知哪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個真實的事:改革開放伊始,中國開始引進外資,當時有一個東南亞國家的華裔商人要回祖國投資,xx親切地接見了他。當時這位商人的親人親戚朋友無一不反對的,他們的理由就是信不過中國的改革開放改策,認為他的投資必然是打水漂。他承受了“經濟巨大損失”和“眾叛親離”的巨大風險與壓力。最後實踐證明他成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是溫暖人心的。他痛哭,他激動。回想起自己的“驚天舉動”,至今還心有餘悸。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說明當時的社會還是“餘寒未消”,革新者需要巨大的勇氣。

  魏書生老師以探險家的膽識和“我不下油鍋,誰下油鍋”的氣概對教育教學進行了大膽的革新。“課讓學生上、作業讓學生改”;“班級的事讓學生管”。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上來。我真佩服他!要知道在當時的年代,不僅政治上的“餘寒未消”,而且“跳農門”、“上大學”是多少人,甚至是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如果因他的改革讓學生們考砸了,那他的罪責會有多重!他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這就是勇者魏書生!

  魏書生的改革至今已有三四十年了,可我們義務教育階段的許多老師還不敢改動教材,還不敢少講授一點,還不敢放手讓學生改改作文,還不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還不尊重學生的興趣和心理感受,還不敢對那些既耗時,又廢力的形式主義提出質疑……在這樣的改革的年代,這部分老師還擔心什麼呢?無非就是怕改不好會挨學校批,挨學生批,挨家長批,挨社會批。一句話就是勇氣不足。

  其後果就是使教育教學工作停滯不前,學生遇事唯唯諾諾,謹小慎微,思維狹隘,知識淺薄,能力低下。無勇之教師遺害可謂不淺。

  三、教師要有智慧

  人人避之恐不及的後進生,魏書生老師竟有這樣的看法:“後進生有毅力,能吃苦,有胸懷,心理素質好,使老師對其頓生喜愛之心。”魏老師的解釋是:“後進生都聽不懂老師在教什麼,又要被那麼多老師批,同學笑,還要被家長K,學校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陰曹地府,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們競還是小書包一背,微笑著每節課都來。這不是有毅力,能吃苦,有胸懷,心理素質好又是什麼?有了這些優秀品質,事業成功有望矣。”魏老師能這樣看待後進生,自己也樂多了,後進生也自信多了,進步大了,班級面貌就有了很大的改變。

  在七十年代,魏書生老師管理班級就能把班級當作一個“國家”把同學們當作主人,制定一系列的非常細緻可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使“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既鍛鍊了同學們的管理能力,又做到依法治班,以理服人。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時間久了,同學們養成了習慣,即使班主任不在班級班級工作也能照常開展。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魏書生老師的學生都會說上魏老師的課時間過得很快,很快樂,學習他教的科目很有趣味,愛學。是因魏老師不論是教字詞、閱讀、作文……他總能創新方式方法讓學生耳目一新,樂趣橫生。遊戲、小品、演講、競賽等等,魏老師都運用自如,且能不斷的推陳出新。

  魏老師還能深入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所說所做既投其所好,又能緊緊的扣住其心絃。如有一次,他去寶島臺灣上課,問課文下的註解誰不會看,有幾個學生舉手,魏老師順勢說:“你們不會看,我等下就提問你們。”那幾個學生趕快說:“我們會看,我們會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達到了。

  像這類例子不勝列舉,無不閃爍著魏老師智慧的光芒。魏老師的智慧就似春雨陽光,學生就似一棵棵幼苗。魏老師的智慧來源於其對教育教學的真愛,深入細緻的觀察,勤勤懇懇的思考,不斷總結,不斷實踐,運用至嫻熟。

  而我們有不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總是沒有智慧之筆。對待學生的錯誤不是罰抄,放學留下來,就是斥責,甚至動手打。其實這樣老師本身既氣,又累,天長日久,身心俱疲,影響了自己教育教學的熱情,還滋生職業厭倦感。同時又傷害了學生,師生間產生了對立情緒,教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就像要把一個巨大的石頭搬走,在使盡全力也無濟於事的情況下,何不動腦筋想一想用扛稈撬之類的巧法呢?只要我們有這方面的意識,勤於動腦,不斷總結,或多或少總會有些“妙招”。如我們可以多學點心理學知識,多和學生溝通交流,叫學生們一起想辦法,多寬容學生,常學習優秀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的經驗,結合實際多動腦筋想辦法,等等。常這樣做,堅持做,於教師,於學生,於師生關係,於教育教學效果都是很有好處的。至少比完全用“蠻力”好得多!

  魏書生老師是“紅軍將領”式的人物,我佩服!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3

  教後記這個月,師傅對我提出教學技能上的要求是:語速加快,提問精練。於是,十月份起,我尤為注意,在備課時,儘量把問題簡單化。

  《新型玻璃》這一課是精讀課文,用時2課時。仔細備課,想出色完成該課的教學任務,上課前也和師傅討論改怎麼樣上該課。師傅點明該課的重點教學是五種玻璃的特點和作用的掌握,也特別指出:夾絲讀jia第一聲,容易唸錯。發現在教學時,大多數學生都念錯了。於是,我在正音之後,讓同桌合作找出文中所有的多音字,有:粘zhan(第一聲)貼、處chu(第三聲)理、盡jin(第三聲)管、調tiao(第二聲)節等等。在字詞解決後,便是自由朗讀課文,接著是簡單說五種玻璃的特點和作用,並且完成作業本上的表格。第一課時也算順利。

  可是到了第二課時,便出現了教學錯誤。在開篇回顧課文、讓學生簡談五種玻璃的特點和作用後,便是玻璃播音員。教學時,特意強調朗讀課文要有感情,能突出玻璃的特點,還讓學生朗讀得有聲有色。和師傅討論時,才知道說明文的朗讀要求自然流利、準確清晰。

  接著讓學生做一回小小發明家,把自己想發明的玻璃介紹給大家,待同學們完成作業本上的小作文後,讓他們上臺介紹自己的奇思妙想,這個教學過程中,發現他們反映激烈、表演精彩,可是時間卻不夠。

  於是,決定利用午課時間,舉辦一場“中國好玻璃”推銷活動。同學們在活動中參與積極,精湛的表演令我驚歎。可是,卻有許多同學在介紹時,主要模仿推銷廣告,講價格的實惠,卻忽視了商品介紹的外觀、規格、功能、使用發法等等,這個可能在我教學時未及時加以引導。

  但是孩子們在活動中鍛鍊了自己,同時看著他們滿是微笑的臉旁,聽著他們開懷爽朗的笑聲,我知道他們是快樂的,而我也是!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4

  上個月的8號,聽了我區教育局長《一談反思性教學》的專題輔導報告,印象深刻。馮局長用生動的事例、思辨的語言,輔以精緻的課件,給與會者很大的啟迪。透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特別是透過和老師交流以及翻閱部分教師的備課筆記以後,我認為,教師的成長確實離不開對教學工作的反思。

  其實,反思自古有之。“吾日三省吾身”、“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行成於思毀於隨”都是關於反思的至理名言。

  當前,學校和教師的反思意識、反思教學的實踐明顯加強:有的學校成立了反思教學研究會,積極開展反思性教學專題研討活動;有的學校加強了年級組備課的研討,強化了對二次備課和課後記、課後隨想、課後札記的指導和檢查;教師們也加強了對自身教學準備以及課後記的撰寫。

  然而,教師對反思還存在一些誤區,具體表現在:

  1、對反思的價值和作用,在認識上大多數停留在完成任務的層面上,以應對檢查為目的,而不是把反思當作自身專業成長的一種生活方式來對待。

  2、教學反思大多是對教學過程的簡單描述,或對教學結果的一種簡單評價。不善於對描述教學情境中獨特的細節,以及對這一細節的感受和體驗,更是缺乏對教學過程中的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3、在反思時,比較習慣於對教學事件的空泛解說,不能很好地把教學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深入淺出的思考,並用適當的語言表述出來。

  4、反思的視角比較單一,多數是從自身的角度去看問題、想問題,比較忽視從學生或者施教者的角度去思考。課後記更多的是回溯式的記錄。

  5、教學反思的內容比較多地關注教師對“雙基”的教學情況,幾乎沒有反思學生的情感、態度方面的,對於學生的參與狀態和數學思考反思時關注不夠。

  幾點建議:

  學校要營造寬鬆的反思環境,加強對教學反思的指導、激勵和檢查。可以請相關專家對教學反思的撰寫進行指導,以學校成功的教學反思案例教會教師如何反思;也可以進一步改進備課方式,讓優秀教師談反思性備課的做法;還可以定期開展反思評比活動,對反思教學比較好的教師,反思材料撰寫比較成功的教師給與表彰和獎勵。同時,注意及時發現和糾正反思中存在的問題,比如被動迎合、不切實際的盲目求新要及時指出。

  總之,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成長至關重要。教師在寫教學反思時,要有感而發,充分體現教師自己對教學實踐的獨特思考和個性見解。教師在自身的專業成長中,需要留住精彩、記下敗筆、捕獲靈感,這是一筆財富,只要堅持,積少成多,必有所獲!

  期待著,反思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優秀教師!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5

  (一)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

  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自己獲得的經驗,而應該對經驗進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以對後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樣就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教學水準上,而使自己的專業不斷成長。有學者認為,“反思是教師自我發展的重要機制,反思對於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成為反思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專家引領與各級培訓固然必不可少,但教師開展自我的行動性研究卻是內在的、自發的行為,而誘發教師行為研究的“催化劑”則是教學實踐和學習交流中引動的教學反思,對教學中具體問題的直覺反思是平時養成的反思習慣的基礎。在此前提下,不斷拓展教學反思的領域,逐步形成理性的認識和批判性的觀點。透過這樣由低階到高階、由感性到理性、由實踐到理論的迴圈往復的反思,逐漸使自己不但成為新課程的實施者和探索者,還成為新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促進自身的專業化成長和發展。

  (二)教學反思有利於新課程理念的落實。

  我國當前進行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對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進行了重大改革和調整。這對廣大教師而言,無疑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嶄新的挑戰,教師應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素質以應對課改需要,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事實。作為課程改革的實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都是很值得思考的現實問題。新課程倡導的新理念透過培訓、落實和實踐,已取得了應有的成效,教師也意識到改革帶來的作用。但在目前,相當一部分的老師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這些倡導的理念為何轉化不成教師的教學行為呢?原因就在於部分教師仍依賴過去傳統的教學經驗,而新的知識理念又沒有對教學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仍走那條早已熟悉的老路。怎樣才能使這些倡導的理論真正成為教師實踐中採用的知識理論呢?

  教師首先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經常進行教育理論的學習,在新課程改革中更要自覺研究課程理論的宏觀發展趨勢,領悟新課程理念的創新,最佳化自身的課程理論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起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觀念,充分發掘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同時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學生個性健康的促進者,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使新課改理念落到實處。

  (三)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促使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化。

  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有許多途徑,比如觀摩優秀教師的教學、開展教研活動、集體討論等,但更直接、更有效的方法是進行教學反思,這也是借鑑和學習他人教學經驗內化為自己教學行為的中介,是提高自身素質的必經之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即對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無情地解剖,自覺主動地進行自我批評,與優秀教師對照,找出差距,彌補不足,努力超越現實、超越自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有力地推動自己的成長、發展和成熟。

  教學反思其實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教師只有明確自己需要反思的內容,不斷地加強自己的反思意識,掌握一定的教學反思策略,最終實現自我的發展和提高。教學反思可以提高教師理論素養、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化水平等,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促使其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之,教學反思是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效率的源泉,是教師攀登教育科研成功之路的'指明燈,願教學反思不斷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讓老師們都更好地為每一個學生服務。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6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反思些什麼?怎樣反思?我談一點體會。

  “思之不縝,行而失當。”反思意識人類早就有之,“反求諸已,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證。而當今社會反思已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何況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也應不斷嘗試應用反思,發現問題,消去弊端,得教益,即“借石攻玉”。

  新課程的實施,標誌著教學改革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這個領域為我們教師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機遇和挑戰並存。在這一大背景下,作為課程改革的實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如何轉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如何處理學科課程與教學遇到的許多問題,例如:究竟是“教材為本”還是“標準為本”?教材設計如何才能擺脫“新瓶裝舊酒”的尷尬?嘴上講“知識是自我建構的產物”,但實際上是“灌輸”為主的課堂風景線又有多少改觀呢?等,這些問題都是很值得引起思考的現實問題。

  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尤其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的分析與反思。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藉助行動研究,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行為的思考與研究,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進行回顧,透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追求教學過程的合理性,從而使自己成為專家型教師的過程。然而新課程又強調教師是課程實施的參與者、建設者和開發者。要做這樣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創造,而教學反思正是使教師總結、反思、改進、創造的有效方法。

  一、課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並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教師大多關注教學後的反思,忽視或不重視教學前的反思。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學還原成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道什麼。”這說明了瞭解學生已有認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尤其重要。而且新課程標準同樣非常關注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師在教學前必須充分地瞭解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這不僅僅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審視,再次查漏補缺,吸收和內化,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教學實踐表明,經過課前反思後的教學設計的調整,能夠預設到學生在學習中所碰到的困難,教學內容和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課中反思,具有監控性。

  課中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具有監控性,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課堂教學是一個複雜、動態的過程,尤其是進入新課程後,教學中所出現的情況越來越有挑戰性、常常出人意外。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能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於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順應學生髮展的需要,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意見,及時瞭解學生的困惑;其次,課堂教學是在動態中生成,在動態中發展的。教師要善於抓住契機,形成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課中反思表現為教師自我檢查、自我校正、自我強化,而這一過程又是透過“問題――嘗試――反思――新問題――調整――反思”得以展開和實現的,貫穿始終的是教師的“反思”。

  三、課後反思,具有批判性。

  課後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固然重要。教然後知困,知不足。因此,課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分析、反思,寫下自己執教的切身體會或疏漏失誤,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經常性地課後反思是教師責任心的具體表現,是教師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一種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還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備課質量,促進教學內容更全面、教學設計更合理;有利於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及時發現問題,查漏補缺;有利於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那麼課後反思思什麼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反思:

  1、教材的創造性使用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科書的首要功能是作為教與學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檔案,而是以一種參考揭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方法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是課程的使用者、建設者、開發者。因此,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時候,可以把這些內容在課後反思中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議,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2、教學片段賞析

  記錄自己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將教學過程中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和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做法(如巧妙的匯入新課,留有懸念的結束語,創設課堂教學情景及啟用學生思維、學生自主評價等),詳細地記錄下來,並應用到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去,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要善於記錄教學機智。在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碰撞的火化”,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當出現了這些意想不到的高潮時,作為教師就要記錄下來加以研究,並以教育理論為指導,結合案例分析技術,開展教科研工作。

  3、教學的“敗筆”之處

  成功的課堂教育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在課後,教師必須審視自己處理不當的環節,安排不妥的教學內容等,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同時,對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動腦筋、想辦法,尋找最佳結合點,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學策略,形成新的教學環節。

  4、教學中學生的見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一節課下來,老師們常常交流課堂教學中學生所表現出來值得讚賞的東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悅,這種源於學生對文字的獨特理解,源於學生精神世界的獨特感受,是一種無比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對這些獨到的見解加以讚賞和激勵,幫助學生悅納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因此,把它記錄下來,為今後的教學補充新鮮血液。

  5、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情景的創設是否有效果?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否合理科學?問題的提出是否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是否有價值?有沒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才能得以萌發?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課後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總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我感到我們多一點教學反思的靈感,經常進行教學反思,就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幫助自己不斷成長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7

  隨著社會和科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早期教育對人一生髮展的巨大作用。讓每個兒童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為他們一生髮展奠定基礎,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於是,父母與孩子一起遊戲、學習,家長既是老師、又是玩伴的教育方式――“親子教育”正在被社會所認可。我園於03年11月被XX市教委認定為“XX市早期教育基地”,在一年多的親子教育中,親子教師透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循序漸進過程,積累了一些經驗、方法,使教育技能和專業素質明顯提高。同時,我們也在親子教學實踐中,體驗到反思的重要性,使自身專業成長的過程成為不斷實踐反思的過程。

  親子教育反思一 ――親子教育中的教育物件應該是誰?

  許多人認為,幼兒園教師帶親子班很容易,我們每天面對的是孩子,親子教育中也是孩子,只不過年齡小了一些,有家長跟隨罷了,不就是變相組織了一次“家長開放活動”嗎?於是在親子活動中,許多教師多面對孩子,忽視家長,導致每次活動後,教師精疲力盡,家長盲目配合教師,幼兒活動被動。

  親子教育中的教育物件到底應該是誰呢?讓我們聽聽美國親子早教倡導者thomas gordon的話:現代父母並沒有獲得足夠的機會和條件來接受如何教養子女的訓練,只有預先實施父母教育,提供一系列合理、有效並具有針對性的方法,協助父母教養他們的子女,這樣才能預防和減少兒童適應問題的發生。從親子教育的內容和目的也不難看出,親子教育物件是家長。即:讓家長了解孩子成長的秘密,認識兒童不同於成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掌握孩子特有的言行、思維、情感方式,獲得與孩子相處的特殊技能、技巧,讓孩子喜歡親近,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有效影響。在親子教育的實踐活動中,教師改變了教育物件,更多的指導家長,讓家長了解科學指導孩子活動的方法,以家長為主體,發揮家長的自主性,教師成為親子活動中家長的合作者、引導者、支持者。

  親子教育反思二 ――親子活動的設計內容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發展水平和家長的需求

  親子活動的組織者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確定符合兒童發展需求的活動目標。所以在親子活動設計內容前,教師要熟悉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在可愛寶寶班(1.5――2歲)進行活動時,教師總在抱怨孩子小,什麼都不會說,到處亂跑,很苦惱。我和她一起對活動目標、內容、實施過程等進行反思,透過分析反思發現:教師所定活動目標不符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在1.5――2歲幼兒的言語發展中,只會說兩字、三字的詞語,不能達到整句話的完整表述,而且幼兒的有意注意時間很短,並以跑來代替成人的走。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請幼兒坐在家長前,有意注意的時間長,目標過高,使活動脫離了幼兒。在指導教師進行反思的同時,幫助教師對親子活動進行改進,使適宜的目標既高於孩子現實發展,又要經過努力能夠達到水平;既考慮兒童群體水平,又兼顧他們之間的差異,同時改變幼兒靜坐的狀態,在親子肢體互動中,讓幼兒快樂的發展。

  親子活動還要考慮到家長的需求。在活動中,我們不僅要向家長示範宣傳科學的育兒方法,還要在活動前瞭解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問題和經驗,將家長中既好又實用的做法引入到親子活動中,鼓勵家長把其深入到家庭應用中。同時,親子活動也可以從各個方面去考慮家長的需求。例如:一些媽媽由於生完孩子後,體型難以收復,很是苦惱。我們從女性塑身美體角度向更多的媽媽們宣傳一些塑身美食、塑身鍛鍊的好方法,深受媽媽們喜歡。有個媽媽向我們說:“沒想到和孩子一起上親子班,自己不但比以前更會教育孩子了,而且還比以前更漂亮了呢!”

  親子教育反思三 ――親子活動的形式是否有利於互動

  親子活動中的互動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另一方面要注意家長和組織者之間的互動。父母對幼兒豐富又積極的情感交流,對於子女未來一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健康的情感。親子活動中家幼互動要親切自然、方便易行。例如:親子游戲――大鳥小鳥中,家長的大手扮大鳥,孩子的小手扮小鳥,大鳥小鳥一起飛,引導幼兒感知方位上下、前後。使父母在親子游戲的互動中,成為孩子游戲的夥伴、學習的指導者和行動的榜樣。

  家長和組織者之間的互動在親子活動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師要充分調動家長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合理有效的運用家長寶貴的教育資源,使親子活動有效的達到預期的目標。同時,教師的專業成長也要感謝家長的各種問題,在家長和教師的互動中,幼兒得到發展,家長和教師的育兒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親子教育反思四 ――親子活動中教師的語言

  在親子教育中,教師經常反映幼兒聽不懂話,家長過於重視活動的結果。我們針對教師的實際問題,反思了教師在活動中的語言。在親子活動中教師的語言要兒童化、遊戲化,語調要親切、具有親和力。針對較小的幼兒,還可以適當使用一些幼兒熟悉的口頭語。例如:在引導小幼兒認知

  自己身體部位時,我們採用小手爬的遊戲形式,適當加入一些口頭語。“毛毛蟲呀,爬呀爬,爬到肚肚上,拍一拍,拍一拍;爬到屁屁上,拍一拍,拍一拍。”小幼兒在親切、輕鬆、自然的遊戲環境中,認識了自己的身體部位。

  在指導家長中,教師的語言要具有指導性。不要因為教師的指導語言不當而造成家長的包辦代替。例如:在親子活動移豆子時,教師為了鼓勵孩子用勺子移豆,說:“誰的豆子移的快,小碗最先空,咱們比比賽!”於是,家長透過教師的話就把孩子移豆的動作快慢和最後的結果當成重點,導致手把手的包辦代替現象出現了。其次,教師的語言要具有示範性,幫助家長和孩子更好的溝通,併為家長樹立榜樣。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成長變化,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找到表揚孩子的位置和原因,不盲目表揚。此外,親子教師在和家長溝通時,不要給人一種凌駕於人的感覺。在發現家長出現一些不適宜的教育行為時,要用家長樂於接受的語言提出建議。

  親子教師是親子教育中的主體,同時又是幼兒、家長模仿和學習的物件。新世紀的教師,就要成為反思型的教師,只有在親子教學實踐中,教師不斷反思,才能使專業素質得以提高,促進自身成長,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8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課堂教學及與學生交流對話後存在的問題及時作出反思的書面記錄。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或與學生對話交流後能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程式作出反思,但往往大都是內隱的,也就是說僅僅是思維層次的,隨著時間推移會遺忘,以至很好的教學建議不能付之實踐。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物件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最佳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創新。如果說備課、上課是基本教學實踐,那麼教學反思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手段。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學日記,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育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完成一節課或階段的教學活動後,想一想得與失,例如: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教學情景是設計是否有創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調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否有了提高,教學過程是否得到最佳化,教學方法是否恰當,教學手段的優越性是否得到發揮,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的。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應該保留什麼?想一想,動筆記錄一下,寫中有學,學中有思,思中有新,也許這就是一項教育科學研究的課題,距成為專業教師就更近了。

  一、教學反思的來源

  教學反思實際上是教師對自己教學過程中的閃光點或應完善的地方進行記錄。它是教師的切身感受,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帶有濃厚的個性色彩。教師記錄的往往是零碎的、感性的片段,但有經驗的教師經過長期的積累及透過教學實踐,其每一個記錄都會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能深深吸引學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課堂教學中的靈感

  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講解某個問題時,可能會出現突然的想法或稱靈感,使一個原本較難的問題讓學生輕鬆接受並理解,教師應該將這種妙想及時記錄。筆者以初二試卷分析時碰到過的一道選擇題為例。

  下表是某哺乳動物的肺泡和三種器官中的血液裡氧和血紅蛋白的結合情況,試判斷哪一種新陳代謝是最旺盛的。

  表某哺乳動物的肺泡和三種器官的血液裡氧和血細胞的結合情況

  名稱血紅蛋白與氧氣的結合率%

  肺泡94

  器官(甲)62

  器官(乙)48

  器官(丙)25

  由於初中生物教材中缺少相關知識,學生對動脈血、靜脈血及分佈情況知道甚少,對解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前幾個班分析時雖然對相關知識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可學生還是一知半解,正當自己不知如何講解此題時,卻突發妙想:借鑑物理學上的串聯和並聯模式圖正好可以解決。

  我先問學生人體中血液流過的各種器官應串聯還是並聯,並用示意圖的形式(圖1)展示,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如果是串聯形式,隨著血液的流動分佈到各器官血液中的含氧量會越來越少,以至器官會因缺氧而窒息;而並聯形式雖然減少了每個器官的血流量,但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含量並未減少(氧氣是自主擴散),不會影響氧氣從血紅蛋白進入組織細胞。學生了解各種器官的分佈情況後,就會得出血液在進入各器官前血液中血紅蛋白與氧氣的結合率是相等的,流經此器官後,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率越低,說明此器官的耗氧量高,新陳代謝就越旺盛。

  器官1

  器官2

  肺泡器官3

  血液流動方向

  圖1血液在肺泡和器官中流動途徑

  2、習題反饋中折射課堂教學的盲點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不管上得多生動、多成功也難免有疏漏,許多教師有這樣的共識:講好一堂課的重點難點並不難,難在如何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盲點。教師可能考慮到教材的各個重難點,並對它進行了詳細生動的講解,學生也對這些問題有了較為正確的掌握,但一些細小的問題或者說教師認為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卻成為了教學的盲點。這一點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會經常碰到,就需要教師記錄這些教學反思。

  在“人的性別決定”一節的講解中,對人的性染色體和常染色體概念的描述、解釋人的性別決定等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學生在活動與交流中也都得到了較為有用的資訊,但在習題反饋中一個不起眼的問題卻造成多數學生犯錯。例如:從理論上講,生男生女的可能性是50%,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可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是錯誤的。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容易忽略,以為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問題不值得一提。

  3、提問是教學反思記錄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來源

  教師有時很難直接判斷自己的教學效果,提問是對課堂教學成功與否最好的檢測,也是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交流對話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正確率是對教學內容接受和同化的有效反饋。同時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能檢測知識點或概念被學生掌握的情況。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的提問,並及時記錄有價值的資訊,以不斷完善課堂教學。

  在講解“細胞核是遺傳資訊的中心”時,提出了類似的幾個問題發現學生對遺傳物質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相關概念理解模糊。問題一:什麼叫做遺傳?什麼叫做遺傳物質?問題二:生物的遺傳資訊中心和遺傳物質分別是什麼?問題三:什麼叫做染色體?染色體主要是由什麼組成?學生回答情況分析對遺傳物質和脫氧核糖核酸(DNA)兩個概念掌握得較為模糊,許多學生不能描述遺傳物質、染色體和DNA的異同點及關係。

  4、“時事”生物和生活經驗可豐富教學反思

  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科學,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它正處於不斷髮展之中,因而不斷有新的研究成果充實,教師應關注生物學的最新研究動態及在世界上發生的與生物有關的事件(如AIDS研究情況、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及時反饋給學生(或以某些題型出現),讓學生關注“時事”生物,並能以學過的知識對它進行解釋。

  “教師的生命在課堂”,而“教學水平的活力來自生活”,生物學是無法脫離生活實踐的,很難想象脫離生活實踐的生物學課堂的情景。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緊扣學生的生活經歷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學習,而這些素材的積累離不開教學反思。

  二、教學反思對教師成長的意義

  許多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成功與否不是不會思考和反思,而是能否有效積累的問題,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經驗的積累。教學反思如同生物催化劑,可以加快教師成長的速度,是教師儘快走向專家型教師的一條有效途徑。

  1、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後的反思

  成功的教師必定是“反思性實踐家”,教學的發展也同樣離不開教師對教學的反思和總結。教學反思是教師每一節課堂教學後的經驗財富的積累和組織新課的前奏,也是教師反思的起點和成長的帆船。每一篇教學反思都是教學方法的改進,對自我的評價,有利於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

  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反思可以由以下五部分組成:教學活動的認識、教學活動的反思、對教學情境對話、關於教學活動過程的認識與反思以及與反思型教學情境對話。教師在進行這五個部分的總結時記錄教學反思,使教學反思不僅是教學實踐的反思,更能與教學理論結合。

  2、教學反思是瞭解學生的詞典

  教與學不可分,教師想要教好學生,首先必須瞭解學生,教學反思所記錄的點滴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準備狀態和接受程度。它反饋學生的真實資訊,有利教師從中改善教學方法和調整教學內容。

  3、教學反思有助於教師的個性化教學

  教學反思是教師個人經驗的結晶,帶有濃厚的個性色彩,再加上其物件是一個個充滿個性的學生,所以教學反思實質上是師生個性的縮影和寫照。一位優秀的教師必定有其個性化的教學,課堂上只有體現教師和學生個性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

  三、教學反思要注意幾個問題

  1、記錄的內容貴在及時,要趁熱打鐵,在上完課後,趁著激情和對課堂教學記憶猶新,及時寫下自己的感受,以防時過境遷,一個再清晰的教學建議也經不住時間的消耗。

  2、記錄的內容要正確,不能憑空想象,有疑惑的地方要善於和同行交流和查閱有關資料,切忌盲目下筆。

  3、記錄的反思要有針對性,不能避開不足之處,盡是成功的地方。教學反思的記錄是不以課堂教學的成敗來衡量的,應以其對課堂教學的價值評價作出判斷,記錄的內容可以是成功的,同樣不能忽略失敗的,有時課堂教學的敗筆更有價值。

  4、記錄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要做到“節節思,天天記”,積少成多。

  總之,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於思維和學習的方法。專業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教師透過教學反思可以不斷地發現困惑,知困則思,從而促使自已拜師求教,書海尋寶。教學反思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開發生物課程,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探究式學習、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9

  那麼,如何才能夠進行正確的教學反思呢?

  我認為,自覺性的反思行為是教師應該具備和堅持的。教師越能反思,在某種意義上說越是好教師。透過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其實,教學反思的過程並不是那麼複雜,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教學反思的方法和過程其實也很簡單:我們可在每天的教學結束後,進行簡單反思和用反思日記記載或用教後記的形式反思,這種記載不必面面俱到,抓住主要問題即可;教師之間可以相互聽課觀摩並相互指出優點、缺點,提出改進的方法和建議,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對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調查研究,反思來再改善自己的教學實踐,並形成一種有意識地進行調查研究的良好習慣。教師教學反思要從教育觀念、工作方式、教學技能、教學策略和教學研究等方面著眼。反思的目的是使教師能不斷地自我變革、自我完善。

  首先是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葉瀾教授提出“未來教師應該具有與時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並以此作為自己專業行為的基本支點。”要建立起這些觀念,首先要反思要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師生關係。因為這種不平等的關係使教師理所當然地成為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教師的這種角色使自己人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因此就會出現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然不大規範、但卻正確、甚至可能很有創造性的見解按自己的思路“格式化”了。所以,每堂課後進行教學反思時,教師都要問自己:是否已經由高高在上的權威轉化為“平等中的首席”?

  其次是要反思我們的工作方式。在以往我們的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是*一個人的力量解決課堂上的所有問題,這種工作方式造成了教師之間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我們可以和同學科同年級的老師在進行課後教學反思,也可以和其它學科教學交流,打破學科的界限,增強教師之間的互動關係,互相吸取各自的優點,互相借鑑有益的教學方法。一句話,就是學會與他人合作。如果教師之間能緊密合作,就能形成合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而且,教師在互動、合作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這對於教師的成長與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10

  當前以課程改革為動力的教育教學改革正在全國上下全面鋪開,作為改革主體的教師,其素質的提高就顯得至關重要,反思性教學日益受到重視,並被認為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最有效途徑。新課程也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形成影響。他同時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因此,每一個教師都應該積極開展反思性教學,進行有效的教學探究,加強教學反思,使教學實踐日趨合理,以符合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開闢提高教學質量的新途徑,拓展教師專業化知識的新領域。

  “有反思”的教學與“反思性教學”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透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援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教學”與“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由此可見,反思性教學不僅僅是回憶或回顧已有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行為,而是要透過教學主體的不斷探究、質疑,找到其中的問題和答案,謹慎地考慮教學實踐並不斷矯正不良的教學行為,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我從經驗型教師發展為學者型教師。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主要特徵:一是立足教學實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二是“兩個學會”加速師生共同發展;三是在探索中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

  反思性教學會促成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反思,那麼我們這樣做一個“反思型教師”呢?

  一、 形成自覺的反思意識

  “思之不慎,行而失當”。人類早在古代社會就有反思意識,“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最好的證據。在近代教育史上,杜威率先強調了教學要有反思或反思性。作為教師,只有真正意識到教學是無止境的,才會自覺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不至於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首先要認識反思的價值,充分認識到反思性教學對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性,明確反思能幫助教師在教學中識錯糾偏,同時最佳化已有認識,提高自身水平。其次,要增強教學的責任感。反思是一種“積極的、堅持不懈的和仔細的考慮”,通常是自己與自己過不去,是誘發痛苦的行為,缺乏較強的責任感和較好的意志品質的人往往望而卻步。我們要經常思考自身的教學行為是否有利於教學物件,是否符合學生的要求,是否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三,要形成習慣化的反思行為,要對教學內容、教學態度、教學全過程和教學情境進行反思,教師只有有了反思的習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一有疑點就進入反思狀態。

  “沒有反思,便沒有感悟,沒有感悟,便不能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這句耳熟能詳的口訓在研討會上經常響起,然而在經過一年多課改實踐後,我才意識到它價值的真諦。過去的教師處在被研究者的地位,如今的教師要成為研究者,成為反思性教學的實踐者。透過反思、研究,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的見解,以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克服被動性和盲目性。

  實踐證明,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教學與反思相結合,可幫助教師在勞動中獲得理性的昇華和情感上的愉悅,提升自己思維品位及業務素質,從而改革自己的生活方式,從中體會自己課堂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二、瞭解反思性教學的過程

  反思性教學的完整過程主要分為三部分:

  1、 比較篩選——教學活動前的反思

  瞭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新課程同樣非常重視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進行學習。因此教師在新課的教學前,必須充分地瞭解關注學生已有的、相關的知識經驗(也包括預見到他們可能碰到的困難),才能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這種“瞭解”,以往大多來自教師的教學經驗。但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班級和學生並不一樣,因此,這種“瞭解”,更多的還需要來自於教師課前對學生的調查。如一位老師教“時、分、秒的認識”,按照教材的要求,要讓學生認識鐘面、學會看時刻、掌握時和分的進率,知識點很多。對教材這一安排,老師進行了分析,並且課前做了調查,發現多數的學生已經會看時針、分針、12個數字以及大致的時刻,但是對“分”的概念以及“時”和“分”的進率關係還不清楚。同時教師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即學生在看接近整時和剛過整時的鐘點時容易出錯。於是把這幾個方面作為教學重點,並加強了相關的練習,而對鐘面的認識則做簡單的介紹,使這節課做到了“省時高效”。由此我們可看到,教師經過教學前反思所形成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符合了班情、生情,也自然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從容駕馭——教學活動中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個複雜、動態的過程。尤其是進入新課程以後,在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應有的發展,因此常會有一些意外的場面突現。這就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能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學策略,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

  在某校的一節課上,老師準備講評練習卷,提前把評後卷子發了下去。上課是發現,以往鈴響,教室就安靜下來,而今天卻反常,不少學生拿著卷子交頭接耳。“學生為什麼安靜不下來?他們有什麼意見?到底是按自己原計劃的思路講評還是先聽聽學生的看法?”老師作了短暫的反思後,決定還是先聽聽學生到底在議論什麼。於是幾個學生舉手說:“老師,這道題您改錯了。一千克雞蛋約(8)個,我認為是對的。”“我填的約是22個,我認為也是正確的!”“老師,我在店裡幫媽媽賣過雞蛋,確實有的大有的小。”……面對學生的各種意見,老師有些

  始料不及。她想:在改卷時幾個老師商量過,答案可以填12~20之間。可學生現在有這麼多不同意見,如果都肯定,那以後碰到這樣的題目,學生想填什麼就填什麼,老師還怎麼批改呢?於是這位老師做了說明:“我們只是考慮一般情況,答案可以填12~20。”可是學生不依了:“那特殊情況也有的,我在電視上就看過,有一種雞下的蛋很大。”“對,少年報上也有介紹過。”面對學生堅持己見,老師心裡一動。於是她說:“那麼給你們一次機會,如果你能找到有關的資料證明你的答案也是對的,老師就給你改對。”學生歡呼起來。第二天,他們找來了各種“證據”,有的跟著家長去菜市場實地調查,有的從網上、從書上找來了答案。還有個同學說:“老師,我想打電話到上海吉尼斯總部問問,您知道他們的電話號碼嗎?”在這一“證明”的過程中,學生的科學態度的形成,蒐集、獲取資訊的能力培養,其價值遠遠超過答案本身。而老師也透過即時的反思,得到三點收穫:(1)教學相長,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意見。(2)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教師要善於抓住契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3)過程有時候比結論更重要。

  3、概括歸納——教學活動後的反思

  教學後的反思是當前最常見的反思形式。它能使教師有比較充裕的時空對自己的教學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使教學經驗理性化,以指導、改進後繼的教學,並有助於提高教師自我評價的能力。課後反思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教材的創造性使用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科書的首要功能是作為教與學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字,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方法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不僅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如,教材中有些生活場景的選擇、問題情境的創設,並不是很貼近學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我們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後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②教學的不足之處

  側重於審視自己課堂教學的不足,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策。如問題情境的創設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活動的組織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有沒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否濃厚?……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教學時應吸取的教訓。同時,針對以上幾個問題,找到了哪些解決的辦法和教學的新思路,寫出改進的策略和教學的新方案。從而不斷強化自己有效教學的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③精彩的片段賞析

  側重於記錄自己本節課的成功之處與教學展開過程中的亮點。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事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如,哪個教學程式安排的富有科學性?哪個問題的提出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才能得以萌發?即出現了課堂教與學的高潮。這時最好能詳細記錄下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的精彩回答。這些都可以作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並以案例分析的技術,結合教育、教學理論加以闡述。

  ④學生的獨到見解

  在我們平時課堂教學過程中,都有這樣的體會:下課後我們總是樂於把這節課上學生的獨特解法、學生的精彩回答、學生的創新思維等,與老師們交流,讓他們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悅。這種源於學生對文字的獨特理解、源於學生精神世界的獨特感受,是一種無比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更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幫助學生悅納自己,感受自尊。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教學的寶貴資料。

  當然,教師在開展反思性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認識到,反思只是手段,其實質在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若只顧反思,不去行動,只能成為無效反思。教師如果只顧研究,著書立說,卻把教學工作耽誤了,這就背離了反思性教學的宗旨。反思性教學強調的反思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處,問題解決了,一次反思也就相應結束了。

  總之,反思性教學適應了當前教學改革的需要,反映了人類對教學實踐合理性的不斷追求,它能使教學活動更趨合理,是提高教師素質,使教師從“教書匠”發展成為“學者型教師”的有效形式。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11

  一、教學反思的溯源、涵義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反思”一詞在西方國家被人們越來越多地加以引用,並很快影響到了各國教育。現已成為國際教師教育領域廣泛流行的時代性語言,成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標識或口號。可以說,“反思性教學”和“反思型教師”現已是國際教師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近年來,我國教育界也開始對其展開了探討,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學反思已成為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備環節。

  作為一個日常概念,人們容易將“反思”等同於“反省”,在這個意義上,反思就是對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對自己體驗過的東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國,“反省”觀念由來已久,“吾日三省吾身”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人們一直強調透過反省來促進自身的發展。最先把反思引進教學過程的是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們怎樣思維》中認為,反思是“是一種對於任何信念或假設性的知識,按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結論而進行的主動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強調“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學”、“在經驗中反思”。 而反思性教學這一術語的正式出現,主要得益於美國學者斯岡的著作《反思實踐者:專業人員在行動中如何思考》(1983)、《反思實踐者的教育:走向專業中教學和學習的新設計》(1987)的影響。在書中,斯岡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從自己的教學經驗中學習的過程,他從將教師培養成專業化的人員的角度出發,闡述了作為實踐者的教師職業活動的特點,他指出實踐者的專業性知識是在模糊和不確定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專業化的教師應是反思實踐者。反思性教學的問世是對將教學改革簡單地貼上成功或失敗標籤的超越。我國學者熊川武教授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二、教學反思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關係

  杜威曾指出:“反思是對經驗進行重構或重組,使之增加經驗的意義並增強指導後續經驗方向的能力。”這正符合教師的職業特點。目前,教師正是以課程改革的參與者、課程的研製者,而不只是課程實施者的新形象展現在新時期的歷史舞臺上。一方面透過賦予教師以課程主體的權利,使教師得以合法地參與課程的開發、決策、實踐、評價等活動;一方面又透過重構課程、開發課程,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這實際上表現了一種認識:在課程改革中,教師與課程互動,教師在課程改革與反思中成長。北師大顧明遠教授曾經指出“只有專業化才有社會地位”、學者王長純也曾指出“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取向和主流話語。”在這個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中,教學反思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論原理。教師只有經過教學反思,使原始的教學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的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才能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學經驗。前蘇聯大教育家贊可夫說:“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經驗的總結,沒有對自己經驗尋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學水平就是不可思議的”。美國學者波斯納曾經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這些明確告訴我們:教師的成長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反思教學實踐的過程。優秀教師的成長,除了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可以說: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關鍵”。

  三、怎樣進行教學反思?反思的條件和基本方法。

  既然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關鍵,那麼教學反思要有效、徹底的發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個條件我們大致分為兩類: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

  (一)、有利於教師反思的外部環境

  有利於教師反思的外部環境應該是積極進取、開放、學習和合作型的學校文化氛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校的教師文化應該是終身學習和積極進取型的。學校在管理上應該給教師製造無限動力和有限壓力,對於懶散、不求上進的教師,學校要有相應的懲治措施;對於積極要求進步的教師,學校要有鼓勵其不斷上進的有效措施,讓教師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感覺,讓教師有持續發展的願望。第二,學校的教師文化應該是合作型的。教師群體既好學上進,又能彼此真誠合作、互相幫助,這既有利於教師的共同進步,使教師的反思收穫更大,又容易讓教師從集體反思中收穫到進步的歡欣和滿足,更有利於教師形成努力反思、經常反思的習慣和愛好反思的強烈慾望。第三,學校的文化氛圍應該是開放、寬容(允許失敗)和鼓勵變革的。教師反思有時需要一定的勇氣,因為反思就意味著發現自身的不足和缺憾,正像魯迅先生所講的那樣要“榨出皮袍下藏著的那個‘小’來”,那樣做難免是痛苦的,所以自然需要勇氣。 所以有利於教師充分、徹底的進行反思的外部氛圍應該是開放型、學習型、積極進取型、寬容型、合作型和鼓勵變革型的學校文化和教師群體文化。

  (二)、教師反思的內部動力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透過內因而起作用。教師反思的深刻與徹底性和最終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反思的內部動力,那才是內因。教師反思的內因(內部動力),;以下幾個因素有關:第一,教師個人的責任心、勇氣、事業心和進取心是否都很強,如果很強的話,教師反思的動力就足。第二,教師個人在性格上應該是一個唯美主義者,具有挑剔和永不滿足的性格,這樣的教師往往傾向於經常找毛病和差距、時刻反思。第三,如果客觀上,教師個人與教師群體其他成員之間有很大差距的話,那麼他進步的壓力就很大,他自然傾向於具有很強的自我反思動力。第四,教師的反思動力還與個人的自我意象有關係,如果教師個人非常自信,而且認為自己在工作上還有很大進步空間,並認為自己應該是這個群體的領軍人物的話,那麼他的反思動力就會很足,而且持久。第五,如果教師在以往的反思實踐中收穫很大的話,那麼他就更容易對反思上癮,反思動力也就會很大。第六,如果教師具有很強的意志和勇氣的話,那麼教師反思的動力就強,因為這樣的教師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屢挫屢戰的意志。正如我們所說:態度決定高度、理念決定深度、知識決定廣度,教學反思是充分挖掘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方式。

  著名教育家葉瀾曾經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但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因此,反思的基本方法我們按時間可以分為3個層次: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

  1、課前反思:教師在備課時既思考怎樣運用以往的經驗和現有的知識對教材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又對當下學生學習現狀既將會遇到的困難進行估計,反思自己的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是否合理、是否能圓滿完成教學目標;進而對教學設計進行更為合理的調整。

  2、課中反思: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一邊教學一邊觀察,學生在實際中參與的程度如何,反應如何,是否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字互動;有沒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如何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改變原有的教學設計程序等問題。

  3、 課後反思:即在課後思考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如何,教學中有哪些亮點,又有哪些不足之處,存在哪些亟待改進的問題,一些事件對自己日後的教學有何意義等。

  實踐證明:教學與反思相結合,不僅可以使自己真正成為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創造性,而且還可以幫助教師從日常複雜的教學工作中脫身出來,在勞動中獲得理性的昇華和情感上的愉悅,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位,從而使教師能夠體會到自己工作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逐步實現教師專業的自主發展。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不斷髮展的過程。教師越能反思,在某種意義上說越是好老師。

  “再教”反思。這一環節是在上兩個環節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歸納反思,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再教這一部分時應該如何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新的境界。教學再設計是教學反思的必然目的。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如何拓展;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如何改進;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問題設計是否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練習設計是否有鞏固性和拓展性;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去粗存精,取其精華。進行再梳理、再研究、再發現、再創新。考慮一下,下一次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新的教學設計或案例,寫出“再教設計”,進行二次備課,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不斷昇華,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而言之,寫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以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12

  假期中,我認真學習了學校發的材料,讀《在反思中學會教學》一文後,我感受頗深,尤其是文章末尾美國學者波斯納經過多年對教師成長的研究得出的一個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讓我對寫教學反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教學反思可以進一步地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衝動,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後而知困”,不斷髮現一個個陌生的我,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書海尋寶。學習反思的過程也是教師人生不斷輝煌的過程。教學反思可以啟用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

  教師要反思的內容很多,以下幾個方面經常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一、總結精彩片斷,思考失敗之處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往往給人以自然,和諧,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師在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設計,在教學過程會出現閃光點。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精彩導課語,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的重難點創新的突破點,激發學生參與學習過渡語,對學生做出的合理讚賞的評價語等諸方面都應該進行詳細記錄,供日後參考。在教學過程中,每節課總會有這有那的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有時候是語言說話不當,有時候是教學內容處理不妥,有時候是教學方法處理不當,有時候練習習題層次不夠,難易不當等等。對於這些情況,教師課後要冷靜思考,仔細分析學生冷場、不能很好掌握知識這方面的原因。對情況分析之後,要做出日後的改進措施,以利於在日後的教學中不斷提高,不斷完善。

  如在教學《窮人》一課時,我精心備好課,課堂伊始,在整體感知課文後,我就提出了辯論題“桑娜和漁夫是否應該收養西蒙的兩個孩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分成正、反兩方。學生頓時來了興趣,紛紛舉手,令我沒有想到的是竟然有兩名同學保持中立態度,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我充分尊重學生的意願讓他們各自分組進行學習,從文中找出支援自己觀點的理由,進行彙報,雙方各自闡明自己的觀點。課堂上學生充分發現、探索、研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後我反思覺得自己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效果強於串講串問。

  但是因為採用的是一種辯論的形式進行,學生會說些什麼,都不在老師的計劃之中,需要教師能及時抓住學生的發言進行相機引導或就此展開討論,讓學生接著闡述。課堂教學中我班出現反方把正方的同學問倒了,沒有人站起來反駁,教室裡一下子就僵住了。我當時也想打破這一僵局,沒有太多考慮學生髮言的內容,就說:“這正是我們後面需要展開想像進行續寫的內容,教師後面會涉及這樣的練習。”

  課後我反思,如果當時我及時抓住學生的問題,馬上來一句:“這是個問題,漁夫是否也想到今後的日子會很難,他是怎樣做的,說的呢?請正方同學說一說。”不就能把正方學生的思路帶到表現漁夫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那一段:“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嗯,是個問題!’他搔搔後腦勺說,‘嗯,你看怎麼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待在一起怎麼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這樣就把正方學生的思路打開了,會比當時那樣處理要好得多。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從學生的發言中抓住契機相機引導,也就是說校長常強調的備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多設想一些問題。而且在靈活變通方面還要加強,還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這樣反思後,使我對這一堂課的成敗有了正確的認識,對自己改進今後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有傷害

  班級中有一位男學生語文成績是倒數的,平時又特別調皮,經常上課不認真聽講。一天下課他拿著作業本到我面前,小心翼翼地問:“老師,這道題怎麼做?”我接過本子,一看,見是我早上課堂裡剛剛講完的閱讀題,他還沒訂正好。我心頭的怒火不打一處來,“你上課在做什麼?我不是剛剛才講過的題目?去問學習小組長。”事後我反思我這麼兇的對待他,我想這個學生也許現在還會記得我當時那副兇巴巴的面孔。如果是位好學生,我想我會心平氣和的為他講解一遍。即使他上課沒有聽。靜下來想一想,我這樣做是不是太偏心了?事實上,我壓根兒就沒想過這樣做有什麼樣的後果?我想他是用了很大勇氣才敢來問我,被我這麼一吼,怕是弄巧成拙,本想他能改正不認真聽課的缺點,現在可能會使他更不喜歡聽語文,上語文課了。同時我也輕而易舉的把他的上進心給扼殺了。

  事實上,像我這樣有意無意傷害學生的教師可以說是有很多。如果學生上課回答問題錯了,立即批評,要他坐下。學生能夠站起來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本身一點就是勇氣可佳。更何況他舉手回答問題,說明他在認真聽課,他在思考。久而久之,學生肯定不會在上課時回答問題了。有的教師經常會說我上課時就是沒氣氛,舉手的學生就是這麼幾個。我想上面這點會佔了很大一部分。對於差生,教師的態度可能會更差一些,考不及格不會給好臉色看,還不停的說他學習這麼差,成績是倒數的,拖班級的後腿……

  雖然學生只是小孩子,但他們也有自尊。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裡說:“任何時候都不會給孩子不及格的分數”,其用意是希望教師任何時候都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三、反思教育教學是否讓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會說要因材施教。可實際教學中,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要更高層次前進。平時佈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佈置作業時,讓學困生,儘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在加做,對於書中個別特難的題目可以不做練習。

  人無完人,我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13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個呼喚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顯得更為迫切——我們教師要善於進行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物件,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其目標既要求教師教學生“學會學習”,又要求教師“學會教學”,教學反思實質是一個否定之否定過程,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思維運動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教師在重視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深入對課堂教學實際情景與自身教育經驗作多視角的反思,能促進教師的思維由經驗型向反思型轉變,實現從教學經驗到教學理論的昇華,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新課程改革賦予教師的角色以新的內涵:教師不再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不再是用別人設計好的教案去上課的“教書匠”,教師應成為“平等中的首席”,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和決策者。在新課程改革中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教師要持之以恆地教學反思,積極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深入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把新課程改革推向深入。

  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及時、有效地進行教學反思:

  (一)寫反思日記

  在一節課教學結束後,要求教師及時寫下該節課教學成功之舉、“敗筆”之處、教學之智、學生思維之花。例如,一次初二政治隨堂單元小測驗,我開始時嚴密注視著每位同學以防止作弊,由於我採用了中考政治開卷形式命題,沒有經過開卷訓練的學生面面相覷,有學生舉手問“能否翻書本?”我突然想,這次嚴格考試肯定令很多學生失望,不如臨時改變一下策略,於是我對盯著我的全班同學會心地笑一笑,並且放鬆了對學生的監視,果然有些學生開始翻起書來,接著一道道難題做出來了,再後來我也參與到其中,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和交流……課後,我在反思日記寫到“一節原本考試的課演變成了以考題為形式的自主探究課,教學目的由考學生變成了以考試為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反思是多麼重要,同時,我意識到只有出於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對學生無私的愛,才能真正促進教師的教學反思,促進教學改革。

  (二)寫反思教案

  反思教案即“再教設計”,在一天課堂教學下來,深入思考,系統整理上課的教案,摸索教學規律,形成下一次上課的新的教學設計:

  1、教育觀念再分析。例如,一些地方的課堂教學出現了以下動態“問答式取代了老師原來的‘填鴨式教學’,美其名曰新課改”,“課堂上學生講故事、角色扮演、相聲小品、唱歌、知識問答、辯論、甚至武術表演,熱熱鬧鬧,美其名曰‘學生為本、每個學生都參與’”,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要反思新課程改革中的教育觀念。我們要反思教學能否真正關注學生的生活實踐,使得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是否真正做到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2、教學目標與內容再分析。反思我們的教學如何貫徹新課程標準,落實新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位一體;能否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內容;在教學重、難點的處理上是否關注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

  3、教學策略再分析。例如,某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千篇一律地使用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美其名曰“生本教育”,其實這恰好是對新課改的“形而上學”。因此,我們需要反思教學策略能否由原來重知識的傳授轉向重學生的學的發展;能否由重結果轉向重過程的發展;能否由統一規格教育轉向重差異性教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堂評價體系是否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沒有教師發展就沒有教育發展。”持續進行教學反思,可以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性,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提高,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14

  一個人要成長需要不斷返思自己所經歷的過程,一個教師要想在專業方面所建樹也必須進行專業反思特別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指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後果為內容,透過自我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從而實現教學行為改善、水平提升,進而行成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的目的。美國學者波斯納說過:經驗加上反思等於成長。那麼教師應該如何進行專業反思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

  1、上課前反思即對自己已經設計好的教學設計進行再次審視。預估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是否符合自己所教學生的真實水平,問題的設定是否透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順利解決。如果難度太大一定設計好輔助性小問題,達到降低難度,從而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2、上課中也要及時反思即課堂調控。課堂是瞬息萬變的,預設是有限的,教師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控。上一個環節結束了應該立刻進行反思,並據此來安排下一環節的教學行為,如果一味安排教學設計走流程,這樣的課堂可能喪失千載難逢的生成機會,使課堂變得平淡無奇。

  3、課後反思是我們經常說到的,也是大家用得最多的。課後再來進行通盤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之間的聯絡,找到由於教師教學行為問題導致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難以發揮的原因,並且要加以文字記錄,最好是在教學設計中立即進行改正,為以後再教學相關內容準備好相應的素材。

  總之,教師教學反思非一蹴而就之事,必須長期堅持。多做小反思,小改進。達到日益提高專業素養的目的。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15

  轉眼已是xxxx年了。那時候既期盼又害怕的成長課,現在都成了“曾經”。兩輪成長課下來,不論是我自己的感受還是聽課老師、領導對我的評價都能看到我在成長,這是一個好現象。我不怕一開始課上不好,就怕自己沒有進步。記得有次談話中,某位老師這樣和我說:一節課上得好不好,其實自己是很有感受的。當時我還不太懂,但是一學期鍛鍊下來,我慢慢品味出了其中的道理。

  有句話說:沒有差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們上課其實也是一樣,如果你一堂課形式多樣,環環緊扣著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試問學生還會走神還會開小差做小動作,還會有時間講話嗎?我們現在的學生不比從前,他們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敢於表達,你的課設計得不好,講解得不吸引人,他們就不買你的賬,這對老師而言既是動力也是壓力,所以作為新教師我更加感覺要努力再努力。

  第一輪成長課我上的是《風箏》第一課時,由於是第一次正式上課,所以在教案設計上都很常規化,力求完成教學任務,把握住課堂。整堂課上下來,雖然對教案都比較熟悉,教學內容也都完成了,但不足之處還是很多的。首先,我的語速相對比較快,所以導致學生在後面做作業環節的時間有點偏多;其次,與學生的交流不夠,不太會傾聽學生的回答,不太會從學生的回答中抓重點,不太會引導學生;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設計方面,對於教學目標及內容的劃分還有點模糊,對教參的理解也不是很準確,導致在教學時很多地方都不紮實。有了第一次的經驗之後,在第二輪成長課安排表出來之後,我從選課環節就開始一步步注意了。選什麼樣的課很重要,因為只有老師自己也喜歡那篇課文,那你上起來才會有激情才能把你的喜歡傳染給學生,如果連自己都不感興趣,那怎麼去調動學生的情緒呢?翻開第八單元的課文目錄,第一眼印入我眼簾的就是《給予樹》,讀了之後發現更是喜歡這篇課文,它講述了一個溫情脈脈的故事。課文以愛貫穿始終,字裡行間處處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

  在閱讀了教參及相關資料後,我決定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透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著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字,理解文字。在這裡,我不得不再次感謝我的師傅,我的每一次進步都有她很大的功勞。一個學期下來,我們師徒倆已經很有默契了,也摸索出了一套適合我們的指導方法,就是我設計好教案,師傅拿著我的教案先去上一遍給我聽,感覺有不對的地方直接修改,然後我再在師傅修改的基礎上整理出新的教案進行試教、磨課。我們發現這樣的方法更加直觀,比一遍遍的講解效果更好。在我第一次設計《給予樹》教案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對“給予”的理解上,讓學生先從自己的身邊找找有哪些給予,由此引入課文,去文中找找有哪些給予,最後再提升高度來理解給予。顯然,對於第一課時而言,我的設計有點不太合理,一下子把整篇課文的精華都灌輸給學生,學生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師傅認真地對我的教案進行了修改,並且告訴我,上課要做到“一課一得”,一節課能抓住一個點,解決一個問題就很不錯了。

  經過修改後的教案,遵循第一課時的原則,把字詞放在首位,接著藉助填空梳理課文內容,然後重點學習課文第四段,從中感悟出小女孩金吉婭的優秀品質,也讓學生一步步理解什麼是給予樹,最後是字詞的書寫指導。與第一遍教案相比,很明顯,它更具有第一課時的教學特點,內容充實,脈絡也更清晰了。無論是在試教還是最後正式上課,整個流程都很流暢。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後,在那以後的每堂課上,我都提醒自己放慢語速,這次也一樣,我自己能感覺到,別人也感覺到整個的速度慢下來了,但還需要努力。除此之外,現在的我更能學著去傾聽學生的回答了,與學生的交流自然也加強了。但還是有不足的,比如:我對於課時內容的劃分還不太熟悉,仍然需要師傅指點把關;在字詞的教學上還可以再深入再紮實一點;教學中的朗讀也需要多加強,指導要再具體有效;另外,對於文字的解析也需要再全面些。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要想真正自己能獨當一面,還需要好好磨鍊,但是努力並不會白費,終有一天它會以你意想不到的形式回贈給你。告訴自己:努力,再努力!

【教師成長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