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讀《教育的目的》有感

讀《教育的目的》有感

讀《教育的目的》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教育的目的》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教育的目的》有感1

  理論指導總是與親身實踐是密不可分的,教師這條道路上,我需藉助這些正確思想,在其指導下大膽採取行動,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

  《教育的目的》是英國教育家、哲學家和數學家懷特海的教育代表作,集中體現了他在教育哲理上的系列思考。他在書中以其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哲學剖析了關涉教育目的的一些基本問題,其主要觀點來自於實踐經驗、教育反思和理論批判。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發和引導生氣勃勃的學生自我發展。

  書中有幾個說法或觀點讓我很有感觸:一是"惰性思維",二是"教育的實用性".

  "惰性思維":只是透過大腦去接收某些觀點,而不去應用、驗證或與其他新事物有機地融合起來。為了使其通俗易懂,書中舉了一個例子:那些聰慧的婦女雖未受過什麼教育,但閱歷豐富、涵養深厚,步入中年以後成為社會中最有文化修養的群體——原因在於她們擺脫了惰性思維的枷鎖。我想,這裡的惰性思維不單單指向學生,可以說指向任何一個有思想意識的人。

  我想避免讓自己陷入"惰性思維"的方法,也是最為簡單的方法便是"反思",如在教學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每一堂課,在班級管理上反思自己的每一次決定和措施,在待人接物上,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等,在不斷的反思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及時改正,同時讓自己的長處更加突出,在反思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而在這一過程中,必定要克服"惰性思維"的阻礙。

  而對於學生,我想他們中的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這種思維,有的學生上課不聲不響,也在認真聽講,作業也是認真完成,但就是考試不出成績,我們不能說這樣的孩子懶惰,不勤奮,因為他向我們展示的現象,給我們的感覺是認真踏實的,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往往認為他們是沒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我想,找到正確的也就是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前提一是對自己有較為正確的認識,如瞭解自己的學習行為習慣,自己的性格特點等,二是,對於課堂上老師所講的內容,不僅僅停留於簡單的資訊接收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對資訊要進行吸收和消化,將課堂上課下所聽到看到的資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只是簡單盲目的接收資訊,卻不動腦經加以思考,就像機器人聽從指令完成任務一樣簡單機械,但學習本身並不是完成一項項具體的任務。這樣的學生或許是被"惰性思維"控制著,行動上不懶惰,但思想上卻並不勤快,學生自己也並未意識到,所以學習效率不高不出成績。若不及時改變思維,久而久之,他們或許會一次次被這樣看上去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的結果打擊,進而對學習失去信心,以至變成頭腦簡單,做事魯莽之人。所以,我在課上和課下,經常告訴學生學習要動腦筋,多思考。不僅要求自己反思,也時常提醒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進行反思。

  另外一個就是"教育的實用性",他認為教育應該是有用的,人接受教育學習到的東西卻藏而不用是不應該的。書中還說到"理解即寬容",意思是教育的目的應服務於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發現和應用,而不是與生活相脫離。如果所學的知識缺乏實用性,不能解決思想和生活中的問題,那這樣的學習也就毫無意義可談,可以說是在浪費時間。這就讓我想到,之所以反對和制止學生看那些言情武俠小說、漫畫等,是因為這些東西都是虛無縹緲的,沒有任何實用價值,所以我們倡導"看好書",也就是看有思想內涵,有實際意義的書籍。

  另外,結合自己所教的科目來說,並不是就課本講課本,而是要正確啟發和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只有透過這樣的方式學習,才能將課本上的知識學得活靈活現,也才能夠更加凸顯出學習課本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能被調動起來。

  無論如何,理論指導總是與親身實踐是密不可分的,教師這條道路上,我需藉助這些正確思想,在其指導下大膽採取行動,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

讀《教育的目的》有感2

  上學期學校成立了數學教育工作室,我有幸成為了工作室的成員。校長為我們每位成員購買了《教育的目的》一書共我們學習。憑心說,我是一個不太愛讀書的人,當我拿到這本書,特別是還要求邊讀邊寫讀書筆記時,我很是無奈。回到家中,吃完晚飯,趁著孩子練琴的時間,我拿出這本書坐在沙發上開始為了所謂的作業看起來。結果我都不敢相信我自己竟然被書中的文字吸引了,不自覺的一頁一頁地翻閱著。從那天起,我決心要好好學習這本書,不僅僅是為了應付寫讀書筆記的任務,而是為了自己重新被喚起的教育熱情。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書,幾乎每個段落都有精闢、深刻的論述,聯絡和啟迪著今天的教育實踐,讓我深有感觸,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影響了我,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全書共七章156頁,最精彩的部分是前三章。

  每天我絞盡腦汁給學生傳授知識,目的好像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我關注的不是學生到底有什麼真實的思想,他的實踐能力是否有利於他當下生活的改變,而是他是否在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雖然有時候這也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文化?根本不在我的考慮之列,或許我自身就是一個沒有方向的人,因為我當初受的教育和我給予學生的教育是一樣的。以前遇到學生問我學習有什麼用或學習某個具體的知識有什麼用,我的回答幾乎千篇一律,學習是為了考上更好的初中,更好的高中,更好的大學,找到更好的工作。可當自己的.孩子問我,媽媽學習有什麼用時,我頓時竟不知如何回答她才是正確的。這是怎麼了?教育目的的庸俗使我們無論怎樣折騰,教與學的過程都必然是索然無味的,教與學的方式都必然是枯燥無趣的,教與學的結果都必然是可笑無聊的。因而,搞清教育的目的至關重要,它是根,決定著一切。教育有什麼用?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正確地理解生活,過去的知識之所以有價值,就在於它們能夠幫助我們的頭腦聰慧,使我們能夠自信地面對現在。所以,教育培養的人必須是既有文化又掌握專門知識的人才。專業知識為人們奠定生存的基礎,而文化為人們指引生活的方向,把人們引向深奧高遠之境。這番話讓我真有醍醐灌頂之感。

  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擁有五彩繽紛的生活。反思我們現在,由於教育的目的和課堂的模式決定了中國的學生會出現大量的厭學情緒,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差生”和“壞生”。我們沒有向學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完全採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老師佈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在有限的時間裡,將各種各樣的知識擠壓教給他們。正如北大教授鄭也夫把中國教育的現狀比作壓縮餅乾。他說,“學生的天賦和能力參差不齊,傳統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壓下提。即成績好的學生會被限制,而成績較差的學生會被逼迫去學習,出現了伺候分數的現象”,而分數變成為了劃分“優秀學生”同“差學生”之間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和問題的答案,並沒有傳授其思想。只是單純得為了解題而解題,為了考試而考試。這段話已經把我們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全部揭露出來。我們認真去想想,這些用於考試的內容真能讓學生們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多少問題呢?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傳遞,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這為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

  寒假期間,為了這次讀書交流活動,我又重新閱讀了一遍這本書,對文中的觀點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第一次讀比起來認識更深刻。隨著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以後再讀這本書時可能還會又有新的認識。好書就是這樣,讓你百看不厭。

  過去看書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且自身的深度記憶並不好,有些書看完沒多久就只剩下零星片段或直接忘了。寫讀書筆記無疑是再次加深記憶的首選方法,在自我提升中起著莫大的作用。在此,不得不再次感謝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讓我有機會參與課題研究。校長對成員們專業水平和個人素質的要求,讓我不得不在壓力中產生動力,在動力中逐漸形成好習慣,在好習慣中逐步提升。希望自己不負重望,珍惜難得的平臺,加強學習,全面提升自我素養。

【讀《教育的目的》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