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13篇

  端午節的故事 篇1

  又到了五月端午,又到了包粽子時候。

  每到端午節,家鄉人們都要包粽子。這個風俗起於何時我也說不清。聽大人們說,大約在兩千多年前,一個名叫屈原愛國詩人,在汨羅投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包好粽子投進江裡,以防魚呀什麼之類東西把他屍體給吃了。就這樣,這個風俗一直沿襲至今,就成了家鄉一種傳統習俗。

  包粽子要用箬葉,箬葉長在山上。端午前夕,山裡村民們就揹著竹筐到山上採摘回來,挑到市場上賣。人們就到市場上把箬葉買回家裡。等到端午節前一天就把箬葉拿出來,放到水裡浸溼、洗乾淨,然後把粽子包好、煮熟,到了端午節那天就擺上桌,人們一邊喝著酒,一邊吃著粽子,那感覺就像過年一樣,熱熱鬧鬧,多麼有意思。

  說起包粽子,那可是一件最有趣事情。包粽子那天,每家每戶都端著個桌子,擺出幾張凳子,把洗好箬葉,浸好糯米一起放到院子裡。那些村姑村婦們就坐在院子裡一邊包著粽子,一邊聊著天,嘻嘻哈哈,顯得多麼快活。她們手裡拿著一片箬葉,中間對摺成一個漏斗形,然後用手抓起一把糯米放進摺好箬葉裡,壓緊、按平,再把口子封住,成一個三角形樣,用草蓆捆好,十個十個為一提,包到百來十幾個時候就打住了。這時,她們提著包好粽子回到屋裡燒水煮粽子了。

  煮粽子是一件費時工夫。你必須坐在灶前,一邊看著火,一邊燒水煮。待柴燒完後,你得給它加柴;水燒乾了,還要添水,一直等到粽子煮熟為止。這樣前後花費時間大約要一兩個小時。要是火力不足話,煮上個三五個小時也是常有事。

  粽子形狀多種多樣,有稜形、四角形、金字塔形,最多還是三角形。粽子不但式樣多,而且品味也各有千秋,有用瘦肉做餡包煮,也有用青豆摻和包煮;有紅棗,也有花生米,總之多種多樣。粽子裡面放些小蘇打或硼石之類防腐劑,煮出香味可濃了,吃一口又香又韌,味道好極了。

  我最愛吃粽子。一口氣能吃它三五個還不夠癮。媽媽說我是個“粽子寶”,我才不管她說這麼多呢。

  又到了五月端午,又是到了包粽了時候。故鄉粽子啊,令我多麼懷念。

  端午節的故事 篇2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是一個神奇的節日,當然也有關於它的神奇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美麗機靈的姑娘叫端午,她的爸爸做生意失敗了,沒有錢還債,債主名叫周伯強,聽說這事後,馬上找到了端午的爸爸,說:“你做生意失敗了,怎麼還我錢?但如果你把你的女兒端午嫁給我,你就不用還錢了!”

  爸爸和端午都被這個提議嚇壞了,於是狡猾的周伯強思索了一會兒,說:“跟我來。”端午和爸爸跟著他走進了他家別墅裡的鵝卵石小路,道路都是用黑色和白色的鵝卵石鋪成的。周伯強對端午說:“就讓上天的旨意來決定吧!我準備兩個袋子,裡面各放黑色、白色石子一枚,然後你我各從袋子裡取出一枚石子,如果顏色不一樣,你就要嫁給我;如果顏色一樣,你就不用嫁給我了!”為了表示自己的慷慨,周伯強還加了一句話:“你爸爸的錢也不用還我了!”可憐的端午和爸爸,實在無計可施,只好答應了。

  然而,就在周伯強撿石子的時候,眼尖的端午發現,他明明是在自己的袋子裡裝了兩個白色的石子,而在端午的袋子裡裝了兩個黑色的石子。那麼就是說,無論端午拿出哪顆石子,最後都是和周伯強的顏色不一樣!機靈的端午急出一身冷汗,但她並沒有慌張,突然,一個好辦法來了。於是端午拿出一顆石子,然後假裝不注意掉在了路上,路上都是黑色白色的石子,當然判斷不出剛剛端午拿出的是什麼顏色的石子,於是端午建議看看袋子裡的石子是什麼顏色,袋子裡只剩下一個黑色的鵝卵石,那麼按照周伯強說的“一黑一白”的說法,掉在地上的應該就是白色的了,和周伯強拿出來的石子的顏色是一樣的,這樣,端午就不用嫁給周伯強了,而端午爸爸的債也不用還了。

  後人為了紀念端午的智慧,就把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 篇3

  年底是母親最忙的時候。日子再艱難,過年時母親也會把我們打扮得風風光光的。那盞昏暗的煤油燈,陪伴母親熬過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那個鐵紅的針線笸籮,裝載著母親多少愁思?不知道。只知道每年的大年初一,母親便靜靜地躺在床上,大姐和二姐則輪流守候在她的病榻前。

  小妹兩歲多的時候,瘦成一把骨頭。哭的聲音像小貓。母親擔心她活不下去,還拖著病體掙工分。一次生產隊派她撿種子,母親便隨身帶著她的針線笸籮,準備休息時抽空做活計。一天,母親回來後神色有些慌張,她讓我站在門口看著,然後從針線笸籮的碎布下面捧出幾捧豆子來。母親在鍋裡把豆子炒熟搗碎,配上野菜做成菜糊糊。每天給小妹吃點,終於從死神手裡撿回了小妹的一條性命。

  我不知道善良正直的母親,為了她的子女不至於餓死,做這種事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那個油光發亮、鐵紅的針線笸籮裡,該藏著她多少無奈和愧疚!她一定經過了劇烈的思想鬥爭,在良心和生存的兩難抉擇中,她艱難地選擇了後者。陰森森的道德力量最終向母愛作了妥協。

  生活的窘迫常常使暴躁的父親脾氣更加暴虐。母親一生都在默默地忍受著。10歲那年的冬天,我實在忍受不了父親的懲罰,決心一個人逃到無人知曉的地方,永遠不再回來。天漸漸暗了,烏鴉從遠處飛了回來,村子裡冒起了縷縷炊煙,寒冷和恐懼襲上心頭。我沒有勇氣往前走了,又不敢回家,就在村子外徘徊。

  “亞——子——”,寒風裡卷著一聲聲呼叫從遠處傳來,綿長而飄忽,顫抖而悽然。那是母親的呼叫,是一個體弱多病的母親對兒子聲嘶力竭的呼喚。這一聲聲帶血的呼喚,在我母親逝世後的20多年裡,一直在我耳邊迴盪。

  我被母親牽著手回到了家裡。我覺得她的手微微打顫。母親從針線笸籮裡取出一個布包,掏出了一沓毛票。那是她終日勞作的報酬,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救命錢。她取出一張兩角的,塞在我手裡,說:“你,買點什麼吧。”

  端午節的故事 篇4

  《紀念曹娥說》

  《後漢書·曹娥傳》記載,曹娥,虞皂湖鄉曹家堡人。父曹盱,為巫祝,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東漢漢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年十四,投瓜於江,存其父屍。曰:父在此,瓜當沉。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自投於江而死,三日後抱父屍出。”

  譯文:“曹娥之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後抱出父親的屍體。”

  後人為紀念她,改舜江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縣官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後蔡邕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為一謎面,謎底為絕妙好辭)。

  在浙江的東部地區,當地居民把端午節看作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端午節的故事 篇5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來了,我們都知道,在端午節這天孩子們都要系五彩線,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下面就讓我來給你講一講吧!

  從前,有一個惡魔,叫艾米麗,他有一個嗜好,就是吃小孩!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他總來村子裡索要小孩,如果不給,那麼嘿嘿嘿,這個村子就要倒黴了!洪澇啊、旱災啊、颱風啊,應有盡有,讓你們吃不了兜著走!

  村子裡特伯利家是一個幸福溫馨的大家庭,爸爸媽媽養育了四個聰明可愛的孩子,每天晚上一家人都圍坐在爐火前講故事。不巧,這天晚上,惡魔艾米麗敲響了這家的門。爸爸特伯利驚得心砰砰跳,他真的不知道該怎樣抉擇:是送出去一個孩子,還是把孩子們都藏起來?哎,怎麼能藏住呢?只能是引火上身,最後全村都倒黴!於是經過苦苦的掙扎之後,他決定將最小的兒子送出去。

  就在送出孩子之後,他整個人就變了,不吃不喝,不哭不笑!故事?早就隨著他的心一起死了!哀莫大於心死!在經歷了內心的不斷拷問後,他決定出走,去尋找自己的孩子。他知道艾米麗就住在村子東面的大山上,那山高聳巍峨,看上去很陡峭,而且荊棘叢生,沒有一個人敢攀上那座山,然而特伯利顧不了那麼多,手腳劃出血了,衣服被荊棘勾破了,雙腿腫脹得像兩條大面包……一切的一切他都不在乎,他只要自己的兒子!

  就在見到艾米麗的那一刻,他全部的悔恨、痛苦終於傾瀉出來,他左手操起樹枝,右手抓著一大把野花,準備開戰!然而,就在他揮舞手中的樹枝和花束準備衝鋒的時候,艾米麗卻自動敗下陣來逃走了!最終他找回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團聚在一起。

  艾米麗為什麼不戰而逃呢?原來是他最害怕五顏六色的東西,是五顏六色的野花幫助了特伯利。從此以後,特伯利就發明了“五彩線”,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孩子們都要系五彩線。

  端午節的故事 篇6

  端午節到了,家家都飄出粽子香味。節日味道隨著粽子清香沁入肺腑。試想,在當今快節奏生活中,如果沒有了粽子,還真很難找到其他屬於這個古老傳統節日特徵。沈從文《端午日》裡那樣豐富多彩民風民俗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也一點點消失在時代步伐中。可那些多姿多彩節日習俗,總是讓人懷念。我也總會在這個傳統佳節之際不由夢迴童年,一遍遍在心裡回味兒時過端午情景。

  老家在蘇北一個偏僻鄉村。每年端午,都已是農村“大忙”季節。家裡人多勞少,農忙時候,我都是算是主勞力之一,也就只有在端午這一天,我可以不下田,專門在家裡忙家務。記得那時爸爸會一大清早就到鎮上稱點肉,買點魚放在家裡。平時吃不上這些,也只有過節這天才奢侈一次,打打牙祭。我則早早起床,忙活好其他家務,就提著籃子,去田間地頭採集各種野草回來留著下午燒水洗澡,說用端午這天百草燒水洗澡可以保整個夏天身體健康,不生皮膚病。那時在農村老家這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習俗之一。百草當中最重要是艾草和菖蒲,當然還有河邊金銀花,田頭薄荷草等,我把各種野草採回來,放在我家那口八張鍋裡,把鍋裡放滿了水,再在鍋裡放些雞蛋和蒜頭(有時蒜頭是放在灶膛裡烤),這些都是必須得有,也是端午習俗之一,然後就開始燒,一直把水燒開。燒開水,是青綠色,水燒開了,雞蛋也煮熟了,蒜頭也煮爛了。蒜頭我們不稀罕,我們稀罕是煮雞蛋。我們姐弟幾個最起碼可以一個人分到一個雞蛋,因為平時雞蛋都要省下來賣錢補貼家用,只有端午這天才能吃到煮雞蛋。那時我們總是把圓滾滾熱乎乎雞蛋捧在手裡把玩,捨不得吃。雞蛋殼也沾染上了青綠色,看起來更加誘人,聞起來除了蛋香還有清香。那時我們經常是把雞蛋把玩到晚上,才小心剖開雞蛋殼,慢慢把雞蛋吃掉。水燒開以後,撈出裡面野草,把水舀到洗澡用木桶裡,待溫了後洗澡。把弟妹們洗好澡以後,還得給他們繫上絲絨線。那時端午時候,鎮上到處都是賣絲絨線,五顏六色,煞是好看。因為在老家端午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洗完澡孩子,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要繫上這些絨線,一直到七月七那天才剪下,扔在屋簷上,讓喜鵲銜去為牛郎織女晚上相會搭建七彩橋。

  說實在,我一直都不知道這些習俗是怎麼由來,也沒有聽村上老人講過。只知道那時家家都這麼做。而且我一直奇怪是那時每年端午我們村上竟沒有人包粽子,但家家卻都熱熱鬧鬧。即使是農村最忙時候,也沖淡不了節日氣氛。下傍晚總是看到幾乎所有孩子都洗乾乾淨淨,手裡都拿著煮雞蛋,脖頸上繫著五顏六色絲絨線,在小夥伴面前炫耀。我是直到上了初中才知道端午是紀念屈原節日。以前我對這方面知識瞭解完全是空白。因為家鄉河流少,所以所謂賽龍船等這些與水有關傳統習俗我們那裡都是沒有。

  時隔十幾年,那些兒時節日習俗,也在老家逐漸消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都如過節,節日氣氛也淡了。環境汙染日益嚴重,也找不到那些曾經用來燒水野草蹤跡了。只是不知道,孩子們現在不繫絲線,牛郎織女沒有喜鵲搭建七彩橋,他們怎麼相會呢?哦,忘了,現在老家,連喜鵲也很難見到了。

  端午節的故事 篇7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家鄉的端午節有許多的風俗習慣:有包粽子。賽龍舟。洗龍舟水。。吃雞蛋但在我的記憶裡,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最有趣的是——端午的洗龍舟水。

  記得七、八歲的時候,媽媽就帶著表姐。弟弟。還有我一起去洗龍舟水。我們帶上一些乾淨的衣服去換。拿幾條粽子。幾個熟雞蛋。我們來到洗龍舟水的地方,立刻下到水裡不停地嬉戲。打水仗,我用水潑一下你,你用水潑一下我,大家互相潑水。互相玩樂,彼此之間毫不介意地弄溼了身上的衣服,我在一邊非常自傲地說:你們快來看我學運動員跳水嘢,我學得還差不多吧。媽媽在一邊說:小心一點。說時遲,那時快,剎那間,我立刻往水裡跳,誰知卻被灌了幾口水,引得表姐跟弟弟哈哈大笑,而我哭笑不得,隨後,媽媽就說:別玩了,快天黑了,快上來吃個雞蛋吧,吃了個雞蛋就歲歲平安了。

  家鄉的風俗真的有許多的花樣,包粽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每到端午節的那一天都會有各式各樣的粽子映入眼簾,有鹹的。甜的。辣的家鄉的粽子別具風味,任何地方的粽子都不如家鄉粽子呀,我到中山吃過粽子,覺得它根本就不是什麼粽子嘛,哪裡有家鄉粽子的好吃啊,凡是故鄉明家鄉的粽子令我回味無窮,久久忘懷。

  我愛家鄉,更愛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 篇8

  在古代先民們認為五月為“惡月”或“毒月”。五月南方天氣已十分炎熱,雨水大量增多,山洪暴發突然而無妨。人們為了求生,便利用自然界中葫蘆綁在身上,險中求生,這時葫蘆被稱為“腰舟”。

  由於葫蘆特殊功能,能在危急時刻救人性命,人們便對葫蘆產生了崇拜。後來演變成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掛葫蘆習俗。在北方即是家裡沒有葫蘆,便用剪紙剪一個葫蘆貼在大門上。

  葫蘆有“福祿”之意,有收集福氣作用。葫蘆本為藤本植物,藤蔓綿延則寓意萬代綿長。由於葫蘆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為貼近,可以收納不吉之氣,易進不易出,因此在端午節,民間有用葫蘆去病化煞習慣,可將桃木八卦葫蘆掛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驅瘟、帶來好運作用。

  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諧音。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自農曆四月末就有小販在街上叫賣了。葫蘆花據說能闢“五毒”,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端午節的故事 篇9

  在我童年的記憶裡,父親磨快鐮刀收割麥子的時候,路旁河畔,田頭地角,荒山野嶺,坑坑窪窪,艾蒿長得挨挨擠擠,熱熱烈烈,已經高過了麥子的個頭,齊刷刷站立在山村鄉野,如一面獵獵作響的旗幟,迎風飄展,如同淳樸善良的村姑,一日比一日更顯嫵媚風韻,她散發出濃烈馥郁的芳香,氤氳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心間,這當兒端午節便姍姍而來。端午前一天的下午,母親忙完農活,讓我在不遠處等著她,她便會跨過一道一道田埂,穿過一畦畦麥田,登上高而陡峭的山崖或者深入到很少有人去的山溝。五月的陣陣熱風伴著麥香混合著艾蒿的氣息追趕著母親的背影,風一吹,那些艾蒿就搖曳起來,在母親的灰藍衣衫映襯下,艾蒿露出銀白葉背格外亮眼,母親一面採擷艾蒿,一面叮囑我別過去。她走一步,採一株,放入竹籃,採一株再一回頭,看看遠方的我,母親採擷的動作,似優美的舞蹈,似詩中節律的跳動。她那近乎苛刻挑剔的態度,讓童年的我甚是好奇,我問母親:“我們田間也有野艾呀,為何去那麼遠的地方採集?”母親笑著說:“近處的艾蒿是人們腳踏、牛馬驢羊所啃齧的,而遠處山溝裡山崖上是人們少去的地方,那裡的艾蒿光潔鮮亮、枝大葉肥。”母親採擷艾蒿免不了被露水打溼褲腳、前襟,甚至被山樹刮破手臂,但母親毫不介意,寶貝似的挎著一籃子鮮嫩的艾蒿從山坡上披著夕陽的餘暉走來,母親的笑聲流淌在艾香裡。

  一路艾香把我們送回家,母親又開始忙活著插艾,她插艾蒿是極有講究的,她總是洗淨手,換上乾淨的衣衫,先是坐在庭院,一一遴選野艾,葉大厚實的插用,嫩葉、葉尖放在簸箕裡晾曬留做他用,然後像一位虔誠的信徒,小心謹慎地在我家門楣上、門板上、門環上、窗欞上,甚至床頭上都插滿了艾葉。末了,在我們衣襟上也別上一些鮮嫩的艾尖,之後在胸前比畫著什麼,嘴裡唸叨著什麼,在一旁的我也學著母親的樣子做禱告狀,不住地問母親:“為什麼插野艾呀,你在唸著什麼?”母親一臉的嚴肅說:“野艾是一種仙草,能保平安。”頃刻之間,淡淡的艾蒿草濃濃的香味,也在院落裡瀰漫開來。這些白白亮亮的閃著淡綠色的精靈,如菊一樣在晚風裡羞澀地搖曳,如同節日的盛裝,如同美麗村姑頭上的蝴蝶結,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夜,許多蚊蠅不叫、毒蟲不咬了,我們枕著鬱郁的艾香甜甜入眠。艾蒿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成了一種有靈性的仙草,有時身上生了毒瘡,母親用艾葉熬水擦洗患處,用不了多少時日就好了,有時肚子疼痛,用隔年存放的艾草熬湯喝下,肚子竟奇蹟般地好了。每每此時,母親總會認為是禱告起了作用,認為是艾蒿這種神奇的仙草在冥冥之中庇護著我們一家歲歲平平安安,年年健健康康。

  端午節的故事 篇10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慈祥的奶奶,親愛的媽媽,和藹可親的幼兒園阿姨,給我們講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這些民間傳說,就像一杯杯香氣撲鼻的清茶,讓我們回味無窮。下面就讓我說一個我所知道的民間傳說吧!——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有個傳說,在全國流傳很廣,是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因為秦國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心放棄自己的祖國,然而又有心無力,一氣之下,於當年的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河而死。

  屈原死後,楚國老百姓非常憂傷,紛紛湧到汨羅河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了船隻,托起他的身體滑來滑去,老百姓們為了紀念屈原,便把米飯捏成團蒸熟扔進江中,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成了我們的節日。

  端午節的故事 篇11

  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的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親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認為這個孩子會危害父母。縱觀歷史,此類事件記載很多。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便被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從先秦以後,這個日子都被認為是不吉之日,為了趨吉避凶,人們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

  端午節的故事 篇12

  《紀念伍子胥說》

  伍子胥家族在楚國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闔閭。為使吳國能內可守禦,外可應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後選定城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但是吳王夫差自矜功伐,聽信伯讒言,允許越國保全下來。並將伍子胥賜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後三年,吳國被越所滅,夫差掩面自殺,吳國百姓更加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故事 篇13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屈原 中國的端午節是屈原出現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節日。

  因為在長江一帶至今有“端午水”一說,也就是在端午節前後會有大暴雨導致的洪水。古人認為洪水是河神發怒的結果,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等東西衝走,舉行的一列祭祀活動,希望河神高興,五穀豐登。

  加上這時候一般是農耕的犁田、插秧季節,經常要在水裡泡著,喝黃酒能有效去除風溼,相傳黃酒是神仙賜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這段時間喝黃酒的習慣。這些並不是紀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國就已經有了端午節這一說法,屈原投江更加讓人們記住了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等慶祝方式。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屈原 中國的端午節是屈原出現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節日。因為在長江一帶至今有“端午水”一說,也就是在端午節前後會有大暴雨導致的洪水。

  古人認為洪水是河神發怒的結果,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等東西衝走,舉行的一列祭祀活動,希望河神高興,五穀豐登。加上這時候一般是農耕的犁田、插秧季節,經常要在水裡泡著,喝黃酒能有效去除風溼,相傳黃酒是神仙賜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這段時間喝黃酒的習慣。

  這些並不是紀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國就已經有了端午節這一說法,屈原投江更加讓人們記住了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等慶祝方式。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當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

  《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

  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並且人們還避。

【端午節的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