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禮儀的內涵

中華傳統文化禮儀的內涵

中華傳統文化禮儀的內涵

  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

  說到禮儀,就要提起中國古代的三禮。“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文明。

  從“跪拜禮”到“揖讓禮”的演變就反映了這一過程。“跪拜禮”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係。進入階級社會後,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里,“跪拜”是一種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國後廢除原來的跪拜禮,人們見面後只需打拱作揖表示禮貌即可。

  “揖讓禮”。“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揖讓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了。《論語》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後來拱手逐漸成了相見的禮節。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

  我們作為當代中學生,身為國家未來的主人,學習禮儀知識,運用禮儀規範,對提高我們自身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實現意義。

  在社交場合中,如何運用社交禮儀,怎樣才能發揮禮儀應有的效應,怎樣創造最佳人際關係狀態,這同遵守禮儀原則密切相關。在與人交往時,真誠尊重是禮儀的首要原則,只有真誠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誠尊重,方能創造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真誠和尊重是相輔相成的。真誠是對人對事的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是待人真心實意的友善表現,真誠和尊重首先表現為對人不說謊、不虛偽、不騙人、不侮辱人,所謂“騙人一次,終身無友”;其次表現為對於他人的正確認識,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謂心底無私天地寬,真誠的奉獻,才有豐碩的收穫,只有真誠尊重方能使雙方心心相印,友誼地久天長。

  當我們進行人際交往時,一定要牢記記三點:給他人充分表現的機會,對他人表現出你最大的熱情,給對方永遠留有餘地。這樣才能讓他人感受到你的真誠和尊重。

  總之,禮節這件事,在生活中是決不能少的。人與人交流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是禮節從中周旋的力量。有無禮節是人與獸的差別所在,也是人類社會祥和的基礎。綜觀今日,講禮、識禮者少,故社會秩序亂象常見。各種摩擦、衝突頻繁發生,人們相處不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舉目皆敵的危機感。禮節是不妨礙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萬事的通行證,是一個人一生要通達踐履的。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禮”既是儒家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在《論語》中,孔子反覆強調“禮”對於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重要性。《論語·季氏》篇記載孔子曾教育其兒子孔鯉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堯曰》篇還記載,孔子諄諄告誡弟子們:“不知禮,無以立也。”在孔子看來,“禮”是人生在世的根本,不學禮、不知禮,就難以在世上安身立命。由此可見“禮”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禮”既是一種社會政治理想,也是一系列倫理道德的原則與規範。從孔子所傳授的儒家六經來看,無不滲透著濃重的“禮”學內容。正如清代著名經學家皮錫瑞在《經學通論·三禮通論》中所說:“六經之文,皆有禮在其中。六經之義,亦以禮為尤重。”需要注意的是,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與“禮”均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從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所撰作的《禮記》看來,二者的地位並不一致。一方面,“禮”似乎是高於“仁”的,如《禮記·曲禮》雲:“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由此可見,“禮”不僅是調整一切社會關係的根本準則,而且連“仁”也是以“禮”為依據的。另一方面,在先秦儒家看來,“禮”是天地間一切事物關係和秩序的規範和準則。如《禮記·樂記》說:“禮者,天地之序也。”這就從形而上的高度論證了“禮”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就是說,“禮”在儒家學說中,與天道一樣,具有形而上的本體地位。

  宋代的程朱理學以“理”釋“禮”,甚至把“禮”抬舉到與“天理”等同的重要地位。在二程(程顥與程頤)的理學體系中,“理”是最高本體,“禮”則是與“理”相通的。程顥曰:“禮者,理也,文也。理者,實也,本也。文者,華也,末也。”(《河南二程遺書》卷十一)在程顥看來,“禮”的根本就是“理”,同時“禮”也是理之文,也就是天理的體現。朱熹繼承並發展了二程的理學思想,以理為統攝世間萬物的最高哲學範疇,並建構起龐大的哲學體系。他認為,人世間的道德倫常和禮、樂、政、刑都是天理。他說:“禮是那天地自然之理。理會得時,繁文末節皆在其中。”(《朱子語類》卷四十一)在朱熹的理學體系中,禮本於理,禮就是理。這樣,朱熹之“禮”順理成章地上升到宇宙本體的高度並理學化,從而將以“禮”為代表的儒家道德價值體系抽象為天理之應然,從而抬舉並強化了“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統攝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之禮儀

  1.用膳禮儀

  尊老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其中很明顯的體現在用餐禮儀上。開始用餐時一定是長輩先動碗筷。而且吃飯時,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咀嚼飯菜要閉嘴咀嚼,細嚼慢嚥,並且儘量做到食不言。

  2.行走之禮

  古人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3.見面之禮

  古人對見面時所行的禮儀也很重視,有拱手禮,作揖禮,跪拜禮。拱手禮為最普通的見面禮儀,雙手合抱,置於胸前,立而不俯。作揖也是雙手抱拳,拱起按下低頭,上身略向前屈。跪拜禮為古代下級向上級,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禮,較為常見。現今也只在偏遠鄉村拜年活動能夠見到。

  4.入坐之禮

  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華傳統文化禮儀的內涵】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