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優秀

《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優秀

《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優秀範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優秀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優秀範文1

  最近,有幸拜讀了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著作《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一書,受益匪淺,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讓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學生,學會去關注這些孩子的心理發展歷程,從而更瞭解他們。今天,我想談談讀完書中第二章節“兒童心理學及青少年心理學的進展”後的一些感受。

  這一章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亞傑對於認知的兩個方面:影象與操作。心智自然生長,經歷了“感覺+運動”主導的初級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其特徵是轉化體系的逐步形成,我們把認知的這一方面稱作“操作”。有認知工具專門處理狀態,或者說把運動和轉化描述成一個個前後相隨的狀態,我們稱其為“影象”,比如說感知、模仿,所謂內化的模仿,就是由心理影象構成的。

  書中舉的例子都很有意思,讓人很容易就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說在講兒童的心理影象發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前運算階段,影象還是靜態的和可複製的,這是由於兒童還沒有預測運動或變化結果的能力。比如說,4—6歲的兒童會透過拉伸一根彎曲的鐵絲來感受一段弧線變直的過程,兩種狀態的突變在他們腦海中的映像,只是在一根曲繩旁邊在擺一根直繩子,他們無法想象曲直之間的變化狀態。只有在具體操作的影響下,影象才變得更加靈動且具有預見性,這個能力要在兒童7-8歲或更大時才能發展起來。因此,心理影象的發展並不遵循自主原則,他需要外來因素的干預,干預的性質是操作。

  在形象記憶和一般記憶之上,我們可以證明記憶結構化和記憶儲存對操作、對動作的圖式化有密切的關係。例如,比較下列三組兒童對一套積木組合的記憶。A組:兒童只是觀察搭好的積木;B組:兒童自己重搭;C組:兒童觀察成人搭建。我們可以發現:B組的記憶效果有明顯的優勢。由成人演示的C組並不比直接觀察的A組效果更好,這再次說明了如果我們只在兒童面前演示,而不讓他們自由操作,就失去動作本身所含有的資訊價值和培訓價值。

  這章給我的啟示是: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在頭腦裡建立表象,從而加深他們的印象,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只看不做,效果可能並不會理想。

《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優秀範文2

  近期讀完了《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我深有感觸:每一個兒童,他們的智力、性格、身體都是不同的,他們處於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下,在不同的學校上學,受到不同的教育,他們的成長將會是各不相同的,他們的未來也將會是各不相同的。

  這本書作者,皮亞傑是當代西方國家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早年研究生物學,後來研究兒童心理學,創立以他為首的日內瓦學派。這個學派在當代西方心理學界佔有顯著地位,享有盛名。

  皮亞傑的教育理論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劃分為四個大的年齡階段。分別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針對這四個階段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皮亞傑在系統地進行研究之後,得到了一套科學的結論。這一結論使後者受益匪淺。它有助於我們教育工作者更科學地瞭解孩子每一階段的特性,並能根據這些特性針對性地設計一套適時適合的教育方案,這樣的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書中很多的理論知識都是滿高深的,有些講解是很全面,但是範圍也廣,沒有多少細節,畢竟皮亞傑是理論的創始人,自然說話不一般了,那麼我就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吧,很淺顯的把自己的經歷做個簡單的總結。

  每一個家庭都是不同的,他們的貧富不同,家庭成員的文化素養不同,對待事情的方法和態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等等,這就使得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千差萬別的。家庭又是社會的細胞,是兒童最早接觸到的社會環境,那麼家庭的各種因素,如經濟狀況、成員結構、家長的職業、父母的教養態度等都對兒童個性的形成產生影響。在這些因素中,父母的教養態度被認為是兒童個性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性格、習慣的養成等。有部影片中說,法官的兒子不一定是法官,而小偷的兒子一定是小偷。當然這只是影片中的臺詞,並不具有權威性,但是這也同時說明了家庭影響的重要性。學好難,而學壞容易。家長的高尚品德,孩子一定會受到影響,但是不一定也會成為高尚的人,可如果家長的`自私、貪婪、粗魯等惡劣的思想,卻一定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升級為媽媽後,我感受更深,雖然兒子還很小,但模仿能力卻很強,大人一個不以為然的小動作,他稍後就會重複給你看。別以為嬰兒就沒有他的心理動態,孩子一出生便開始了心理活動,他的每一個動作就是他心理的表現。所以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為了孩子,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作風,要為孩子做鏡子,做榜樣……

  學校是小學生成長的主要陣地,他們的整個小學時間,除了回家吃飯、睡覺、假期,幾乎都是在學校裡度過。學校對小學兒童個性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教師的影響。

  如果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的話,那麼小學教師對小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則真正起到了榜樣作用。由於受到年齡、心理等條件的限制,很多小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恐懼和崇拜感,他們會盲目模仿老師的一切。因此小學教師一定要在對學生進行言教的同時,注意“身教”的作用,用自己的優秀的一面來輻射、影響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對他們個性的形成與發展影響也是很大的。老師要是多表揚、鼓勵某一個同學,那個學生就會產生自信,就會有勇氣,就會在學習和生活中顯現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來。同樣,如果老師對一個學生諷刺、打擊,那麼這個學生就會在老師、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應有的能力也得不到發揮。

  課堂教學的作用。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透過課堂教學進行系統的知識學習,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堅持性、主動性、獨立性、自制力和探索精神等個性品質。特別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透過深入淺出、形式多樣的講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這些對於學生良好個性特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所以,我們做小學老師的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課堂教學,它將關係到幾十個孩子的學習成長。

  班集體的影響。

  對小學生而言,班集體就是他們生活的小社會。小學兒童學習生活的班集體,對他們個性的形成與發展有很大影響,特別是良好的班風使學生形成團結友愛、合作、大公無私等個性品質。同時,在一個班集體中,每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組織紀律性。因此作為班主任,一定要讓班級成為一個優秀的班集體,讓它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搖籃,以便能成功地把他們送交社會。

《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優秀範文3

  捧起這本書,我的眼前彷彿浮現出那位細心、酷愛閱讀的小姑娘的身影。她是我帶了四年的學生,心思細膩學習成績優異。我擁有著學生家長、班主任的雙重身份,在學校面對五十多個“小可愛”,回家還要管理一個“熊孩子”,工作生活中難免出現磕磕絆絆、不盡人意之處。對於不太會掩藏情緒的我來說,也許是臉上的愁雲影響了學生,“老師,這本書借給你看看!”孩子怯生生地將這本《實用兒童心理學》拿到了我面前。真的很欽佩孩子獨特的眼光,閒暇時翻閱幾頁,總會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書從孩子說謊、罵髒話、愛頂嘴、唱反調、拖拉、磨蹭、不愛學習,只想玩、依賴成性等方面對孩子進行個性分析、壞習慣形成的原因,告訴我們責備和處罰是無法有效抑制孩子養成壞習慣的,只有利用能夠感動孩子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孩子才能幫助孩子徹底改掉壞習慣。讀完了這本書,我再次深深地意識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傳不如身教。

  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墨子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家庭是人生薰陶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他們像攝像機一樣的眼睛“記錄在案”。任何說教、批評、指責都不如父母言語行動的表率作用來得直接、有效。如果父母或家人經常在孩子面前說謊,或是父母常常說話不算數,說一套做一套,哪有資格教育孩子為人真誠、言出必行、誠實守信呢?那麼孩子也很容易從父母身上學會說謊的行為。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希望孩子誠實守信,父母必須率先做到,所謂“身正則不令而行,身不正則雖令而不從”,就是這個道理。

  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認為:“在孩子面前,父母是一本活著的教科書,而孩子猶如一張白紙,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父母灌輸怎樣的思想就會留下怎樣的印記。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對自己的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正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個樣子。”這句話完全可以說明言傳不如身教的道理。在這個世界上,孩子都是透過模仿來學習的,而他們的第一個模仿物件正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每位父母都可以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父母要求孩子相信的,自己必須相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身體力行;要求孩子全面發展,自己先要活到老、學到老;要求孩子不說謊話,自己就不能胡說八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妙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穫;播下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播下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穫;播下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穫。教育是一種慢藝術,作為孩子的媽媽、一名教育工作者,僅以此段話獻給大家以此共勉!

《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優秀範文4

  關於教育的三個常規問題,我想教師重在思考怎麼教的問題。因為,教什麼的問題有課程綱要和教材的明示,為什麼教的問題那是職業的使命,為國家培養建設人才,滿足社會需要,只有這怎麼教的問題,才是職業化、專業化的根本所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怎麼學,怎麼學得更好,是教育研究和行動的出發點和主要依據。其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機,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而不讓孩子錯過教育良機,又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命題。

  邊玉芳等人編著的兒童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年4月版)中,列舉了許多中外今昔的經典實驗,從實踐到應用分析,我感受到教育契機十分重要,許多例證都指出了一個大略的時段(年齡段),顯得有些宏觀,談到的啟示和建議也較抽象。者能夠提醒讀者,啟發思考,引發相關聯想,從而指導和影響實際。那麼,陷於日常瑣碎事務中的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能否達到要求,積極抓住契機給予適當的反應施教,很耐人琢磨。

  首先,教育肯定存在教育契機的問題,其中不乏例項,教師也都認可,不必贅述。

  其次,教育契機是否要激發創造,自然是應該的。

  只是,教師積極自主地引發教育良機是上策。這是責任所在。該如何創造教育契機呢?如果能夠把創造契機和實施教育並行同時完成,肯定是上上策。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要有意無痕地創造,然後在水到渠成時引導學生達到我們的教育目標。所以,教育契機的出現,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這樣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能夠順應並接納對方的終極的或階段性的狀態。如果要向下猛藥,那有風險,要慎之又慎。我認為,“塑造”如此,“矯正”亦如此。例如矯枉過正的策略,最好作為創造契機的策略,而不好作為矯正的辦法。因為,給教育物件一個心理上的舒緩的過渡階段,是以人為本,否則容易出現逆反的現象。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抓住契機施教。最好的辦法和途徑是教育物件能夠自我教育,其次是同伴互助,再次是師長引導,在活動中實現教育目標。

  儘管兒童心理學一書談得更多的是兒童的教育,其實有許多觀點和策略也適合青少年。本文前半部分好像主要針對德育方面,其實教學方面也同樣存在契機問題。在每節課、每週教學安排中都有教育契機問題要解決。在聽課時,常有這裡的異議。他或她怎麼不這樣說呢?要是那句話能夠這樣說多好,那樣教學情境肯定就又是一番模樣,效果會大不一樣的。如此之類,遺憾多多。排除其中個人風格的原因,其實這裡有許多遺憾,都是身在其中的授課人沒有抓住教育良機的遺憾。

  那麼,如何處理才能夠避免或者少些遺憾呢?教師加強學習,多反思多實踐,做有心人,在相互學習中不斷積累教育智慧,提高專業化水平,是正確的道路。學會創造良機,抓準契機施教,是其中重要的內容。這一直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

  別讓孩子錯過受教育的良機,是責任,是使命。我們要努力提高相關專業技能,不辭使命,加強自主實踐研究十分重要,這是可以自己獨立去做的一件事情,得來也比較實在。加強教學反思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優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