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國學> 國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國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國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6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1

  為期一週的處級幹部國學專題自選班的學習,自己確實感受到獲益匪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的汪高鑫教授講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傳統官方意識形態的確立,蔣重躍教授的克己復禮為仁略說儒與華夏精神,另外幾位教授講的教化觀念與儒學的未來發展、 國學基本書目略講,以及北京四中老師講的從義理到考據:宋明理學及其在明清之際的轉型等課程,高屋建瓴、言簡意賅地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國學思想作了非常全面、生動的介紹,使廣大學員受益匪淺。一週學習下來,我的收穫和感觸頗多,下面是我的一點學習體會,彙報給各位領導和同事,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國學一詞據查起於清末,與當時歐美西方文化所傳入的西學相對而言,中國固有的學術稱為中學。一直到劉師培先生撰寫《國學發微》,國學一詞才成為國人對中國傳統學術的通稱。廣義上的國學是指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幹,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餚、民俗、婚喪禮儀等為枝葉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狹義的國學,則主要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它是國學的核心內涵,是國學本質屬性的集中體現。

  人類從XX年開始邁入了一個新的世紀,在社會與科技空前發展、生活日趨富裕的這個具有挑戰性時代,世界各國都在蒙受因道德墮落和喪失理智所帶來的不良後果與痛苦;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令人憂慮的一個共同主題,就是面臨道德危機。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曾經聚會法國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美好地生活下去,必須有待在發揚東方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上,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並以此精髓來實施人格教育,培養普遍的倫理道德。專家指出,在科學高度發達、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最需要什麼?需要道德的感召和教化,需要人的心靈得到修復,需要美德得以復甦,需要和諧的世界、和諧的社會,對於這一切其落腳點都在於提升素質、培育文明的實際行動上。由此看來,開展國學教育是非常必要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具有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培育傳統道德倫理、開啟人們的思維智慧、肩負起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學,於萬世太平的神聖使命。

  國學教育究竟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領導們如是說:國學教育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有很大益處,使他們今後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受過良好國學教育的孩子在文明禮貌、仁愛孝道、遵紀守法等人格道德方面比一般孩子強。孩子們在讀經典篇章的過程中會領會到語言美和意境美,從而修身養性,對學習也是種激勵。

  自己透過對國學的學習把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緊密地結合了起來,拓寬了看問題的視野和知識面,提高了對道德修養認知的水平,加深了傳統文化的薰陶,更加有利於明理和睿智,使自己懂得了更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概括起來在思想認識領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收穫和提高:

  1、進一步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和國學思想的博大精深。易經、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凝聚了無數前人的智慧和結晶,雖歷經幾千年的滄桑變遷和發展演化,在今天仍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社會發展的一段時期內,有些現代人在不學習、不瞭解、孤陋寡聞的情況下,就盲目地否定這些傳統文化和國學思想,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妄自菲薄,看來這確實是極端無知的表現。短短几天的學習,加上以前的一些積累,可以說到目前我們只是接觸了國學的一點皮毛而已,儘管這樣還是讓我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智慧光芒的閃現。

  2、形成了對社會轉型期浮躁、物慾現象的反思與啟示。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雖然並不能說追逐利益就等同於市場經濟,但最起碼可以認為追逐利益與市場經濟是相伴而生的,是一對孿生兄弟。在當今的社會轉型期,很多人做夢都希望自己能一夜暴富,人們往往為了追逐經濟利益而放棄了自己的道德和良知,物慾橫流、人心浮躁,仇富心態日趨嚴重,社會矛盾在某些領域日益尖銳。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向何處去,我們應該怎麼辦?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和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知識寶庫,現代中國人可以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用以指導我們的行動與實踐。正如專家教授們在課堂上所提及的:人們所說的幸福只是一種感受或者叫感覺,我們的責任是要透過各種渠道和媒體提醒人們,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窮的慾望中去,面對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人們都必須有個度的把握。

  3、有利於指導今後的工作與實踐。一週學習的另外一個感受是學一點中華傳統文化和國學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工作與實踐是非常有幫助的。作為一名從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黨員領導幹部,自己的工作性質:在內部主要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外面(即社會上)還是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在工作中既要堅持原則,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同時又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我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儒家與道家的統一,是山與水的融合。還有,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工作的節奏和尺度需要把握好,無論是對自己、對別人還是對同事、對下屬都是同樣的一個道理。

  4、另外對個人及家庭生活方面也有所啟迪。這次授課的教授們有好幾位都提到了家庭的幸福對人生來說是最為重要的,這一點給我觸動不小。自從1980年結婚以後,我夫人和孩子一直不在我的主要視線之內,可以說我為了個人的所謂事業而放棄了也許是更為重要的東西家庭的團聚,說起來感覺自己真是有點愧疚。當然,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夫妻之間朝夕相處應該不是婚姻幸福美滿的主要標誌,或者說不是唯一的標誌。在這次為期一週的國學專題自選班開始前,我正好在看美國英特爾公司副總裁、首席技術官(cto)撰寫的一本書《平衡的智慧》,書中的理念與這次教授們的觀點可謂是不謀而合。如何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求得一個平衡,實現道家所推崇的魚與熊掌兼得,是每個職場人士需要面對的一個課題。

  透過國學培訓班的集中學習並結合上級組織開展的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實踐活動,使自己逐步認識到又一層道理:即中國古代的哲學,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國學從本質上來講,就應該是一種辯證的科學發展觀。中國古代哲學的五行理論,講究事物性質的演變和相生相剋。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思想也深深地紮根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深處。也許正是中華民族正是基於這樣的哲學,中華民族做事總是比較低調的。不露富、不囂張仍然是現在很多家庭的教子原則。《老子》和《易經》中的許多表述,雖然不一定能為世人背誦,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東西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古話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為人,還是謙虛一點的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雖然已經成了中國人古來已是嫉妒成性的證據,但是這是對人性的最真實的剖析,論證的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道理。所以,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當然,隨著人們的覺醒和學習的深入,我們大膽地喊出了以人為本的口號。但是,這個以人為本,仍然必須建立在社會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中國曆朝歷代的更替,除去外族入侵的原因以外,哪一個不是因為社會財富分配的兩極化而導致的天翻地覆慨而慷?同樣的,在教育的科學發展的問題上,《易經》也早已指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我的理解是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來向老師學,求老師教,而不是老師去求學生學,那樣的效果會適得其反。只有始終保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掌握了學習方法的學生,才是具備發展潛力的學生!

  中國目前的問題在於,我們固有的步伐頻率,已經被西方所影響,陷入了他們的頻率陷阱之中;既然我們無法擺脫他們的影響,那麼就要主動用我們的步伐去影響他們的頻率。因此我認為,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讓全世界都能平心靜氣地安靜下來,仔細想想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對全球人民都有益的事情。

國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2

  我有幸參加了小學三年級國學經典教學培訓,時間雖短,但受益匪淺。國學文化可謂博大精深,簡短精悍的文字,蘊含著無盡的智慧,深深震撼著我的心靈。學校作為傳承與發展文化的載體,在引導和弘揚先進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校文化建設是我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經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每一個人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為優雅的現代中國人。為此,我們也積極響應,廣泛開展“讀經典”活動。讀經典能更好植根於民族傳統,掌握優雅、精緻的祖國語言,感知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從而引導學生修身立人,明禮誠信,厚仁篤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積極營造“誦讀國學經典,積澱文化底蘊”的書香校園、書香家庭、書香社會。

  一、教師悟領經典修身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教師真切感悟經典之美,品味與書為友的樂趣,激發熱愛祖國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透過學習經典讓教師體會以德明志、博學多才的內涵,使教師們多一些文化積澱,寫起文章來如行雲流水,說起話來字字珠璣。教師們只有深刻認識到容納下縱橫千年的文化的國學,才會在無論什麼樣的環境下淡定從容、高雅脫俗。國學,是最質樸的人生指南,是對世界的精闢認識,對為人處事的精準總結,日常行事的準則;學習國學,可以陶冶教師的情操,提升教師文化底蘊,實現教師的昇華。

  二、學生誦讀經典促成長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儲蓄銀行,誦讀就是最好的貨幣,在學生時期將最好的貨幣存在他們心中,長大後定會受益終身。學生透過背誦和練字潛移默化地將歷史地理,道德禮儀,生活知識和識字閱讀能力結合在一起學習語文,使學生在讀誦的過程中語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從根基上自然生長獲得語感語境。經典美文誦讀可以破解當今學生“讀書苦,苦讀書”的現狀,走出一條快樂閱讀之路。為他們今後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3

  聆聽專家指導,激發研究信心

  4月12日至4月15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教育學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子課題實驗學校國學教育研修課程在珠海舉行,莊嚴老師國學課題“誦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推進教育和諧”組全體成員,有幸聆聽了來自於全國各地優秀名師的教導,大家紛紛表示獲益匪淺。

  在為期四天的培訓中,中國著名教育史學家、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郭齊家專家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學國學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指導專家,著名吟誦專家、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健順,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學國學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指導專家、江蘇省徐州市經典國學教育研究會理事朱玉昆帶我們理論指導,更有來自一線的老師珠海容閎學校國學研修中心主任李曉輝和廣州市明德廣地實驗學校優秀國學老師謝敏的實踐經驗的傳授,所有與會者都經受了一次深入淺出,卻又耳目一新的研修。

  其中,郭齊家專家在做報告《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與傳承》時,指出我們要用好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他說,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源遠流長、豐富深厚,培養薰陶了無數仁人志士。例如,重視道德教育和道德培養,注重氣節與操守,強調人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倡導不計成敗利鈍、不問安危榮辱而以天下為己任的寬廣胸懷;等等。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對世界教育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探尋其時代意義,使其精華在現代教育科學理論的觀照下實現新的發展、發揮更大作用。郭齊家老教授還給我們講了《文化傳承與立德樹人——青少兒讀經的思考與建議》,郭教授強調對於青少兒讀經這件事應該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完成,在孩子青少兒時期,父母和孩子一起吟誦經典是最好的事,不要礙於情面,要每天和孩子一起讀,讓孩子受到薰陶。要多讀古詩文,紮好中國根。紮好中國根,學做現代人。

  而來自江蘇的教授朱玉昆老師重點講了作為中小學老師,如何更快地瞭解國學經典,怎樣運用經典來迅速有效地提升自己。朱老師推薦了四部經典:《大學》、《心經》、《道德經》、《弟子規》。朱老師告訴我們,一切經典的學習最終都要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去。學習國學經典的方法技巧主要有“讀、感、悟”。來自於中華吟誦學會的吟誦專家徐建順主要給我們介紹了古代讀書法的意義、今天吟誦讀書法的由來以及意義。他經過各種方式的展示“讀”,向我們指出,吟誦是每個地方,每個人的旋律都不一樣的,特別他透過詳細地分享《靜夜思》的各種讀法,向我們展示了吟誦之美。接著,他給我們傳授了吟誦的九大規矩,其中,有“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入短韻長”。最後,徐建順教授響應大家的要求,為我們展示了幾首文體不一樣的詩文吟誦,讓我們接受了一堂吟誦盛宴!

  徐教授講座完畢,是來自於廣州番禺明德廣地實驗學校的一線國學老師謝敏給我們帶來一場《師者——點亮人生》的講座。謝老師以自己的曲折的教育生涯告訴我們,吟誦是對自己、對學生、對社會的最恰當的抉擇,因為這份抉擇成就了自己、學生、學生的家庭。她生動闡釋了自己“用中國文化精神做教育”的觀念,並與我們分享具體的實踐與收穫過程。讓我們這些一線老師深受啟發!

  最後,珠海華髮教育集團副董事長、容閎學校校長王韋華先生給我們講了:《導讀——君子之道、儒學之本》。王校長給我們講了“四書”的學習次第和“四書”讀法概要,王校長給我們介紹了四種學習方法:精解字詞、初識文意、融通文蘊、神交古人。同時,珠海容閎學校國學研修中心主任李曉輝老師給我們介紹了珠海容閎學校的創辦過程和辦學理念,同時還重點介紹了容閎學校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探索過程。

  為期四天的培訓,讓我們課題組成員們收穫良多,大家都更加明確了吟誦的意義,感受到了吟誦的音韻之美吟誦之樂,收到了極大的鼓舞!相信,我們的國學經典課題會開展得更加紮實、有效!

國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4

  20xx年9月18日有幸參加了薛九小舉辦的國學培訓,在培訓中聽了專家李兵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它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它滋潤著中華民族的茁壯成長,培育著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使中華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質與風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它的某些內容,也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意義,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卻超越時空的界限而亙古常青。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應該更好地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

  一、教師悟領經典修身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教師真切感悟經典之美,品味與書為友的樂趣,激發熱愛祖國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透過學習經典讓教師體會以德明志、博學多才的內涵,使教師們多一些文化積澱,寫起文章來如行雲流水,說起話來字字珠璣。教師們只有深刻認識到容納下縱橫千年的文化的國學,才會在無論什麼樣的環境下淡定從容、高雅脫俗。國學,是最質樸的人生指南,是對世界的精闢認識,對為人處事的精準總結,日常行事的準則;學習國學,可以陶冶教師的情操,提升教師文化底蘊,實現教師的昇華。

  二、學生誦讀經典促成長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儲蓄銀行,誦讀就是最好的貨幣,在學生時期將最好的貨幣存在他們心中,長大後定會受益終身。學生透過背誦和練字潛移默化地將歷史地理,道德禮儀,生活知識和識字閱讀能力結合在一起學習語文,使學生在讀誦的過程中語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從根基上自然生長獲得語感語境。經典美文誦讀可以破解當今學生“讀書苦,苦讀書”的現狀,走出一條快樂閱讀之路。為他們今後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5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已逐步由世界大國邁入世界強國。在一帶一路新形勢下,中國開始注意到文化軟實力對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於是,作為中華民族靈魂和精神支撐的傳統文化得到了應有的關注,國學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更得到了高度重視。而高校作為傳播和創新文化的重要機構和場所,有責任也有必要將其應用於教育之中。十八大報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變革、創新和發展。拋棄傳統,就等於丟掉根本,等於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喪失文化的特質。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我們應當懷著溫情和敬意自豪地對待。

  中醫藥學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科學性和倫理觀,橫跨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蘊藏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優秀的高階中醫藥人才須達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立足於中醫藥學的人文特質,突出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亮點。同時,中醫藥文化中所蘊涵的中國古代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和大一統文化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把國學貫穿到中醫藥的教育中來,是中醫藥院校德育教育可行的思路之一。

  一、國學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國學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表達著豐富的中國文化思想。教育的本質是文化與人的雙向建構機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文化形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也是一種以文化形態、方式、方法促進人的發展的過程。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德育的文化功能也在不斷擴充套件。德育與文化應當緊密結合,不斷創造和更新,實現德育和文化兩個維度的發展。國學教育與高校德育實際上也存在互動關係和內在契合之處。

  (一)化人育人的作用

  國學是中華優秀文化的載體,蘊藏豐富。中華文化被稱為倫理型文化,這種文化以經典為形式得以儲存,因而國學中充盈著豐富的、直至如今也極具現實意義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倫理規範。無論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還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人格精神,抑或孝悌忠信等倫理襄永、愛國愛家的民族精神,對於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均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說,國學可以成為高校德育的重要載體和資源,能夠更好地滋養和支撐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讓大學生成為德與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成為富有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水平較高、社會責任感強的優秀大學生。尤其是,要強化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信、促進大學生實現民族自強,就必須從傳統中、歷史中找到支撐。從這一意旨上來講,國學的特性決定了它能夠為高校德育提供助力。國學與高校德育,統一於教化和培育全面發展的大學生,二者統一於化人與育人的要求與實踐中。

  (二)文化傳承的作用

  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固有的傳統與根本。數千年綿延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有著廣泛影響力、強大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其中的精華部分凝聚了袓先的智慧和力量,這些智慧一般集中體現在歷史流傳下來的偉大經典之中。它們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誌。在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進取的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讓廣大中國人接受優良道德道德傳統、提升道德修養的重要要求。因此,實現文化的傳承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題中之義。

  如今的高校不僅是知識的寓所,更是引領文化的力量。大學生是時代的未來,一定要樹立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大學的基本職責之一就是實現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實現民族精神財富的傳承和發展,提升民族文化自覺和民族文化自信。“這些因素的傳承和弘揚不能不依靠德育,應該說德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弘揚和培養一種民族意識、民族精神。”高校德育作為大學教育的一個部分,是國學所承載的傳統文化能夠獲得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高地。在高校德育之中貫穿國學,使得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透過這一方式得到更廣泛的認識、接觸、理解和接受。換言之,高校德育是國學發揮作用、實現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將國學與高校德育相結合,是傳承和發展文化的要求。

  總而言之,國學與高校德育統一於開展高校德育、教化大學生的過程之中。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德育透過對國學內容的檢驗、選擇和教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傳遞道德知識、哲學知識等知識形態的文化,也傳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規範形態的文化,還傳遞情感、態度、信仰和各種文化心態、社會風尚等多形態的文化,從而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二、傳承中醫藥文化在德育教育教育中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傳統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師國學承模式變為院校培養,中醫藥院校為我國培養國學了大量高等中醫藥人才。時至今日,高等中醫國學藥院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思想日趨成熟,然而國學令人費解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發展起國學來的中醫藥卻要擺脫自身的理論基礎及其架國學構,追求科學實證,日漸式微的原典理論已經成國學為人們對古典文化神壇的祭品,處處可見的“中國學西醫結合”、“中醫現代化”等光怪陸離的文化標國學旗無論是在中醫最高學術機構,還是在人們的國學普通生活之中,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熟語,在此國學語境下的背離傳統、背離經典的任何言論和行國學為都是對當下受眾的誤導,也是對中醫原旨的國學玷汙和嘲弄。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在著力國學中醫藥現代化的同時,應把中醫藥文化教育放國學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緊密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國學和發展中醫藥文化,不斷提高中醫藥學生的綜國學合素質。

  (一)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國學成部分

  自從十八大報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變革、創新和發展。所謂文化,是指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國學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藥學發生、發育和發國學展的思想母體和動力源泉,科學與人文的成功國學交融是中醫藥學的基本特質。中醫藥學是中國國學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國學要組成部分。在世界醫學史上,許多文明古國國學都有過自己的傳統醫學,但是,歷盡幾千年的滄國學桑,目前碩果僅存且承傳不絕的只有中醫藥學。國學數千年來,中醫的實效性作用並沒有因年湮代國學革而削弱,一代又一代承前啟後的經驗積累使國學她超越了時空侷限而更臻完善,其關鍵的原因國學即在於她的文化性遺傳,在於她具有先進文國學化的合理核心。

  (二)高等中醫藥院校德育教育要突出中醫國學藥文化特色

  大學不僅要培養專門人才,而且國學應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國學應培養具有優良綜合素質的人才。各高等學校國學要確立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共同提高的國學人才觀,明確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高質量人才國學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全過程[9]。因此,大學教育承國學載著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務。傳承文化是現代大國學學的基本功能,創新文化是現代大學的崇高使國學命,研究文化是現代大學全部活動的基礎。

  中醫藥院校是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國學的重要基地,進行中醫藥文化教育理應成為中國學醫藥院校的基本職能,理應成為中醫藥院校德國學育教育的重要內容。繼承和發展中醫藥文化是國學中醫藥院校的基本職能,弘揚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學醫藥院校的神聖使命,而創新中醫藥文化則是國學中醫藥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毋庸置疑,在市場國學經濟條件下,中醫藥學要繼承、創新,中醫藥院國學校要發展、強壯,突出中醫藥文化特色不容忽國學視。某種意義上說,特色就是市場。高等中醫國學藥院校的人才培養在重視學生專業素質教育的國學同時,更應注重中醫藥文化教育,以中醫藥文化國學豐富中醫藥學生德育教育。

  三、中醫藥院校學生國學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加強國學素養的培育有助於提升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文化認同”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是人們在一個民族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對本民族有意義事物的肯定性體悟。文化認同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建立。而大國學的範疇認為傳統文化就是國學,學習國學對建立學生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自覺性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中醫藥院校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傳統文化的薰陶,有意識的提高學生對國學課程的學習興趣,繼而提升學生的國學素養。在 7年 0月的十九大報告中已經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提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國學素養必然有助於提升文化自信心以及文化認同感。

  (二)提高國學素養是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提高國學素養離不開國學教育,畢天璋提出“我們暫時可以界定為以國學為核心內容的,旨在傳承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和學術傳統,培養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而中醫學本身和傳統文化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醫學就是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儒道等學說思想都影響了中醫學的文化背景,而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才能夠更好的理解中醫理論中的精華。而國學中的經典無疑會幫助學生增強文化底蘊,提升人文素質,例如讀《論語》可以讓學生知禮、知仁義,懂得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讀《孟子》可以提升學生內心的道德感、提高社會責任感;讀《莊子》可以幫助學生更加豁達灑脫;讀唐詩宋詞在讓學生感受審美愉悅同時詩意的體悟人生,學習國學可以讓我們心靈中有詩意,記憶中有歷史,思考中有哲理。

  總之國學在高校德育中的應用既是響應中央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也是對社會和學術界“國學熱”的回應,更是高校德育自身不斷改革和提升的應有之義。國學中包含的精華和優秀資源,能夠為中醫藥高校德育注入新的血液、帶來新的力量。

國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6

  20xx年1月,我很榮幸作為鞍山市職教城赴德國培訓專案的一員,在不萊梅應用科技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柏林建築專業職業學校、巴登-符騰堡州曼海姆雙元制職業大學三所學校進行了學習培訓和實地考察,此次學習培訓,讓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對德國的職業教育體制、模式,社會的參與、認同和需求等方面有了比較深刻體會,現將培訓學習情況報告如下: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簡介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在職業教育裡提供多元化知識,採用彈性的教育方式,進行職業教育能力的轉換的一種教育形式,是由聯邦、地方政府與企業三方合作建立的適應德國國情的一種職業教育體制。這種體制下聯邦政府提供法律保障,是體系的基本結構;地方政府提供學校平臺,培養公共技能和基礎理論知識;企業提供技術和崗位,並擁有職業的要求權,由這三方共同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技能人才。

  接受雙元制培訓的學生,一般必須具備主體中學或實科中學(相當於我國的初中)畢業證書之後,自己或透過勞動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按照相關法律的規定同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得到一個培訓位置,然後再由行業公會協調分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這樣他就成為一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他具備雙重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他有兩個學習受訓地點: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

  正規雙元制畢業的學生不存在就業難的問題,因為要獲得學校培訓機會前學生必須被某個企業錄取作為培訓生,這是企業為社會應盡的義務,學生在學校是學生身份,由學校進行管理,每週1-2天在學校進行理論培訓,每週3-4天在企業以學徒的身份進行培訓,學習時間為3年,畢業時如果通過了工商聯合會的考試拿到了技術證書加上本人願意,就能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

  參與到雙元制教育的企業要透過政府和公會的相關認證,並有一系列的措施在其參與過程中進行監督,若企業不達標則喪失參與資格,還要繳納相應的罰金。參與企業將得到政府在稅收方面的減免,並獲取穩定的人力資源的優勢。

  總之,雙元制能對個人的創意激發及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教會了年青人謀生的手段,提高了職業的自我認同,避免了失業與社會的不穩定。

  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內容

  “雙元制”職業教育不同於我們的專業設定而是以職業崗位進行劃分的,教學內容按照企業和學校的不同特點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業的培訓按照聯邦教科部和有關專業部共同頒佈的培訓條例進行。德國經濟部公佈了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有331個職業。各專業部分別制定相關職業類別的培訓條例,包括教育內容、時間安排以及考核辦法等,並會同聯邦教科部共同頒佈實施。各培訓企業根據培訓條例和本企業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並付諸實施。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並形成法律。它的任務是在服從企業培訓要求的前提下實施普通和專業教育,深化企業培訓中的專業理論。 “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及證書發放由各行業公會負責。考核分為中間考核和結業考核兩種,從考核內容上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種。透過考核的學徒工可以得到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該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一)、教學體制

  首先由學校來制定教學計劃表,企業要按照計劃表來執行,企業的責任、方案、時間都是界定好的。執行效果設定最低限度的標準,不能達標的企業是不合格的,企業將失去培訓資格並交納罰金。這就能夠保障學生不僅符合一個企業的需要,而是達到大多數企業的要求,保證學生就業的穩定度。

  其次,國家針對每一個職業都會有一個教學計劃的建議表。如:三年中的某一個星期應該到某一個程序,作為教學的一個參考和幫助。再如對期中期末考試的要求,考試的時間、內容和標準等都有相關的要求,這些都是要嚴格按照要求去執行。

  第三,在培訓規範法規的制定中,會有許多的相關教師參與其中,如果有新的教學計劃要求出現時,其程序如下:當生產工藝流程發生變化時,企業必須對行業公會與企業工會報備方案,如果這兩個工會認為有矛盾的話,可以將方案報備負責雙元制的聯邦機構。聯邦機構會與經濟部或教育部聯絡,這幾方都溝通好後,再進行教程改革,並反饋到企業中來。工會與公會會做一些統計,並提供一些資料,並最

  後形成一個解決辦法。對於制度的改革會找一箇中立的研究機構去制定與評估。通常來說鑑定與評估不會太多考慮教學內容,而是會看是否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學校再根據法定規劃教學課程,這個週期規定不允許超過一年。

  第四,一個職業的培訓不僅僅是一個崗位的學習,而是全生產流程的學習,是是企業應用性的學習,如果企業沒有的法規中規定工序部分,企業會安排學生到有能力提供該工序的企業或者培訓中心去完成這部分培訓,相關費用也會由企業負擔,這就使畢業生在社會上有很強的生存能力。

  第五,雙元的界限在模糊,企業也開始重視一些相關的理論課程。理論課的教學場地不僅僅安排在學校,更多的企業更願意把能夠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課程(如:外語、物理)安排在企業。

  (二)、教育思想

  1、雙元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理論結合實踐,就像太極圖一樣是混合在一起的,是自然交融的,是流動的,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學習,只有透過時間的積累參政真正的達到理實結合。

  2、讓學生學習如何去學習,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明白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最好的,在教學時要傳遞一些情感,進行專業素質的朔造,與人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

  3、企業文化教育是進入企業工作的準備。企業對學生的教育,除了專業技術,還有工作態度、社會責任感,企業還需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全面性的學習。而對企業來說,多培訓學生也可以提高企業的聲望,同時也為社會培養貯備了專業人才。

  4、在職業教育中對社會關注的熱點進行教育。如:在學校中進行環保教育。教育學生形成一個健康與生態環保的行為規範,為後代子孫造福,學校使用再生紙,倡導騎腳踏車是一種環保行為,減少開車,共同租車,大家都要這樣做,形成不懂環保就不酷的風氣。

  5、綜合素養的養成教育。一個人的能力包括專業技能,個人情感、工作社群等,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專業能力的概念。德國有一個著名的寓言故事,母雞說:“這個世界光會下蛋是不行的”,怎樣才能讓下的蛋更好吃?下蛋(工作)時有情感,蛋會才會更好吃。每個人都要自發的去激發自己的能力,才能在這個社會生存。

  (三)、教育質量評估

  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有幾個元素來決定,首先是在培訓中教育者的設計部分,讓學生在工作的過程中得到更好的學習;第二點在教學中的命題,這個命題的質量將影響教學的結果;第三點教育面向的是學生的因素,他應該知道自己也要有責任(家庭、社會的基本公共教育),自己要有責任感,不能僅僅從操作任務上來看,要有自己的自覺性,有自己的思考;第四點指完整性的全面性的學習,企業要解決的任務是盈利,自覺性的工作掛上鉤,形成企業精神,協同整體運作。最後說工作能力作為選評的專案,代表工作能力的結果透過考試來決定,但應考慮一些態度等情感因素。如果在培訓完成後,一個學徒對這個職業產生了專業認同。工作愉快,喜歡,得到滿足,今後在此專業上將得到更多的進展,這才一個合格的教育產品。

  質量監管機構是行業公會。全德國有80個行業公會,以產業分割槽,組成人員為當地的有代表性的工業家與企業家。這是一個受國家監督的社會組織法人單位。這些企業家每年要付年費給公會,公會的一項主要任務是負責職業教育的發展,為學生提供諮詢,認定培訓企業資質,進行相關的職業考試。他們提供資料資訊庫,會員可以得到免費諮詢,有教學專家提供建議。也提供給企業各項幫助,如國家對企業的優惠政策等(土地計劃、對外界的聯絡、與國外的資訊諮訊)。

  學生職業資格認證考試時,學校教師代表、企業代表、公會均會派出代表共同參與。公會是義務的,不接受酬勞。這也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性、中立性。三方也可透過考試發現存在的問題,可以對課程的內容起到控管作用,對專業的發展提供展望。

  三、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發展

  1、開啟畢業生的上升通道,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考取學士、碩士和博士的途徑與機會。畢業生透過社會培訓和成人教育的形式可以更加容易的進入上級學校。並且在某一階層、某一階段,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2、加強在考試方面的要求,要達到社會的需求目標。隨著社會對職業要求的提高,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也會更加的嚴格,尤其是在面試的過程中會更多的考察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團隊意識、溝通能力、對人的尊重)

  3、更多考慮其它歐州移民的問題,將他們納入德國體系中。如西班牙過來工作,在統一資格認證方面要多考慮。

  4、將師傅引入大學來,讓他們學一些學位課程,帶給他們更好的待遇,讓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

  5、將雙元制引入特殊教育中。部分殘障的學生原來在一些單獨的特殊學校,但這些年的趨勢是這部分學生也融入到雙元制職業學校來,將來也可獲得工作的機會,更好的融入社會。

  四、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數在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德國的出生率在不斷的下降(法律促進生育,家庭內有三個孩子可以免稅,正常稅負為37%-40%),另外部分家庭因為經濟危機移民到別的國家以獲得更好的經濟收入(醫生、律師),這就導致生源規模在不斷的縮小。

  2、因為政策的關係,學校的學生會超過社會的需要,一些職業學校的學生往往得不到好的培訓和實習機會。國家也在倡導型企業提供更多的實習就業機會。而企業認為現在的青年人沒有良好的職業素養,不值得去培養,不願提供學徒崗位,這種情況下政府也無能為力。這就產生了一年制的短期預科班,讓沒有想好學什麼和找不到接收企業的學生在學校透過學習更加深入的瞭解職業的內涵和培養綜合素養以達到企業的認同。

  3、校企之間在教學工作方面溝通不是都很順暢。相互間不願意進行溝通,相互指責,溝通的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很難達成一致目標。

  4、學校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方面存在問題。評價方式和內容都受到教師的質疑,教師也不願對問題進行反饋,導致教師改進方面上不是很積極、主動,使得學校在教師評價方面的改進工作也很緩慢。

  五、幾點體會

  在德國學習培訓中感受到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也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還會有多種形式的“雙元”。

  文化課和專業課沒有明確的界限,企業也會教授學生文化課的內容,只要與學生的職業相關,有利於學生接受,並不侷限於教學的場所,一切只為了教育好學生。學校和企業對文化課的設定非常重視,教學內容不僅侷限於文化知識的教育,更加強調將學生塑造成為一個合格的職業者和社會人。

【國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