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春節>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

  春節剛過就來學習這樣一篇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地方特色鮮明、京味十足的散文很有意義,也很實際。學生對自己家鄉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透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風格是北京韻味、通俗明白、幽默詼諧。沒有做作,語言少了雕飾,樸實自然。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透過閱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趁熱打鐵,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攝影師,你會拍攝老北京元宵節的哪些鏡頭?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上來了,都熱烈地討論著。彙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搶拍,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回顧這節課,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1、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各民族過節習俗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2、 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2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北京的春節》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實洗煉的語言將老北京春節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娓娓道來,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展現了一幅醇厚悠遠、極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圖。《北京的春節》全文共7個自然段。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詳略得當,作者選取“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進行詳寫,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 “燈”字,而另外幾個時間段的事進行略寫,有的甚至一筆帶過,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細讀課文,瞭解“開始”“高潮”“結束”的日子,劃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在幹什麼,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透過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等環節來體會文章的內容和感情,有關老北京春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對於北方的學生來說,雖然知道得比較多,但春節對於學生來說很熟悉,又很喜歡,因此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想不到學生的積極性一下調動起來,就連班裡成績一直落後的同學也興趣盎然,一位同學介紹說他們那裡過春節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另一位同學說晚飯後他們最開心了,小孩打著各式各樣的燈籠,相互比賽,看誰的燈式樣新穎,還要燃放花炮或焰火。村裡鑼鼓喧天,人們若想請藝人表演耍龍燈、走高蹺等,可燃放一串鞭炮歡迎。這種熱鬧場面,往往從黃昏持續到深夜。本地孩子談論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頓,這一晚隨心所欲,毫無顧忌,吃好飯則可以放焰火,玩到盡興為止,最後就是最開心的一件事——收壓歲錢。

  從他們一張張通紅的臉上我讀懂了他們此刻的心情,這次小練筆的意義,已不僅僅是寫作能力的提高了。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3

  《北京的春節》是六年級語文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針對本課的教學,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用童謠引入,讓學生從童謠的內容中初步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及風俗習慣。接著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瀏覽課文,畫出北京春節的時間段,並找出詳寫部分。重點放在學生自主研讀“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這四部分。引導學生透過競賽,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臘八的忙碌、除夕的熱鬧、大年初一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後,還是用童謠來概括本文主要內容,讓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初一和十五四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四個重點時段來品讀、討論,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透過反思這一節課,我發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少,教師講解成了主導,沒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京腔京韻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達到學生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目的。

  3、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本節課教學缺乏對學生讀的訓練,學生讀的方法少,讀的形式少,學生感悟理解就很膚淺。為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下大力氣進行紮紮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當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也有幾個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整個教學態勢表現不夠突出。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的感情不夠,語調比較平淡,肢體動作也比較僵硬。第二,在匯入環節中,可能由於緊張,一些本想講的話語忘記講了,內容的銜接略有點生疏,對待學生的發言的評價語言也比較單調。這兩點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4

  一、情趣盎然,感受語言的魅力。

  《老北京的春天》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裡行間蘊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由於學生的年齡小,如果不創設一定的情境,學生很難體會到老北京春節的熱鬧。因此我把落腳點放在了讀書上,運用觀看圖片、學生評一評、教師語言渲染等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悟課文內容。例如學習除夕一段,學生在評價同學讀書時這樣說: “書上寫到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我在過年穿上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時,特別高興,所以在讀這句話時我覺得應該讀的高興點。”“鞭炮聲日夜不絕,應該再讀的再熱鬧一些,因為鞭炮這一家響過之後,那一家又放起來了,響聲不斷,所以要讀再熱鬧一點。”“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我覺得家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飄了出來,感到特別香,應該再讀得香一點。”學生的精彩發言,充分聯絡他們的生活實際,體現出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形成各抒己見的課堂氛圍。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成為備課的一個難點。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為哪個日子最熱鬧,找出來讀一讀,和前後桌討論討論、引導想象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精彩的發言,獨到的見解,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溢課堂。讀到除夕的熱鬧時,透過教師的導語,讓學生充分調動感官,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了什麼?例如在學習元宵節這一部分,啟問學生:“從哪兒感受到元宵的熱鬧?”學生有如下的發言: “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紙燈,有的燈裡還有叮呼作響的小鈴鐺呢……燈很多,所以很熱鬧。”從這個省略號中我們猜想一下還可能出現什麼的花燈?但是由於學生的生活積累不夠,很多孩子都表述不很清楚。

  總之在這堂課上,我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在自主合作中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對語文的濃厚興趣。但透過上課,發現在評價學生時,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還不夠及時。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要進一步增強應變的能力。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5

  《北京的春節》是六年級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對小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很有幫助。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怎樣激發學生對學習、運用語言的興趣,訓練學生紮實的語文能力,使學生在課堂中快樂地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一、自主讀文,讀中感悟

  閱讀是培養學生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讀是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文質兼美的文章,能使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是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的範本材料,更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載體。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是本課的教學主線。我抓住作者按時間的順序記敘老北京過春節的表達順序,引導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有目的的讀走進北京人過春節的幾個片段,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學生透過讀課文,感知文字,和文字對話,在交合彙報中進行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最後迴歸文字——說說老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我此時設計了兩個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語言訓練點1:這麼熱鬧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請說一句完整的話。語言訓練點2: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從臘月初幾就已經開始了,首先第一個好日子是——其次是——接著是——最後是——。

  二、朗讀展情,創設和諧的對話氛圍

  由於本課所寫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字裡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如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許多情景,孩子從未見過,但老舍先生對此描述的使人如身臨其境,加之課前佈置學生從網上搜集的資料,再結合我從網路資源中找到不少資料圖片,透過多媒體恰當的呈現在課堂之上。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並透過範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在教學中,我還注意語言的過渡,教師的及時評價,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對話氛圍,大膽交流,在這種對話中不斷感悟,提升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

  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同學抓住三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在教學中滲透作者的表達方法。在熟讀文字的基礎上,透過說話訓練,進行語言積累的同時,突破教學重難點。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調動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昇華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慾望。使學生在沉浸於文字語言和情景的基礎上,自由述說、自由運用本課習得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幾點思考

  (一)、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應該再準確,教學節奏應該明快一些。

  (二)、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是針對大多數學生的,對於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

  透過本課的教學,我對語文課堂上開展以讀為主的閱讀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認識到在教學中還需要對細節的更多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6

  1、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上完這篇課文我用了6個課時,教學過程總體上是順暢的,上課過程中有兩個地方同學們給了我不小的驚喜。

  一.讀課文,說說作者是以什麼為記敘線索的?當我給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反覆讀課文之後,學生對這個問題竟然沒有選擇沉默,有同學根據自己的讀書收穫,說出了課文是以時間為順序來寫的……那一瞬間,我的內心如花般燦爛綻放。上一屆的學生學習這一課的時候,我丟擲這個問題,無奈全場是一片寂靜,沒有一個學生能夠找到課文的行文線索。時隔三年,重教這篇課文,我備課時在問還是不問或者以怎樣更好的能讓學生理解的方式去問這個問題,是我糾結了許久不能釋懷的難題。最後我準備了兩套方案,先試著亮出這一問題,看看學生的反應如何?如若這一石塊激不起一絲漣漪,那便帶著學生逐段逐段讀出文中被時間之手串起的一個又一個關於春節的那些不尋常的日子,再將這些日子依次排列下來,學生也就不難回答出文章的記敘線索了。

  二.作者課文中記敘的春節的這些日子中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關於“詳寫”和“略寫”,從七年級開始便有接觸,但是考慮到我們聾生的認知特點是“學得慢,忘得快”,因此在提問時,我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丟擲這個問題。一開始,同學們也都有些摸不著頭腦。過了幾分鐘,吳清任同學自告奮勇說他能告訴同學們什麼是詳寫和略寫,我便順水推舟讓他來當“小老師”給同學們補習這方面的知識。吳清任用聾人手語將詳寫和略寫解釋了一遍:詳寫就是寫得很具體,寫得比較多、比較長的內容就是詳寫;反之是略寫。我又順勢而導,你說的很對,那你能不能以課文中寫的關於春節的幾個重要的日子來給大家現場舉例說說哪些是詳寫的、哪些是略寫的?於是,在吳清任同學的娓娓道來中,之前提出的關於詳寫和略寫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兩個教學環節給我的啟示是: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我們聾生的潛能。在閱讀理解上,我們一直認為這是聾生的弱項,稍微有些難度的問題,我們都會在心裡掂量半天,總在想這個問題這樣問學生能理解嗎?我們怎樣用更通俗易懂的話來問比較合適……我們總是徘徊在問與不問、如何問的邊緣,其實只要我們放開手給學生留一片可以自由進出小天地,他們未必回饋我們的都是失望,有時很可能是令我們喜笑顏開的天清地闊。

  2、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教學的參考,我作如下反思: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深入,針對東部孩子的特點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學的這一節課,也有以下幾點不足: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說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同時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把握教材,課上適當的放和收。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3、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詳略得當,而且按照時間順序描述了北京春節的習俗。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說說老北京在春節有哪些習俗?文中哪些部分是詳寫,哪些部分是略寫?利用合作預習表格,引導學生把時間找出來填寫在表格左邊,右邊填寫具體習俗。透過填寫表格,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透過表格的填寫不難發現作者在臘八、除夕、初一和元宵是詳寫部分。此時出示本課主線問題:作者是怎樣寫出各時間段特點的?畫一畫,寫寫自己的感受,師生再共同學習詳寫部分。在分析課文時,學生說得比較到位,但是老師指導學生朗讀還有所欠缺。還應該提高對朗讀訓練的重視程度。最後,透過語言啟發學生總結作者寫法上的特點,體會詳略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在習作中嘗試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豐富多彩的人文內容以優美的工具而愈顯出其風采,優美的工具借豐富多彩的人文內容而愈突出其魅力。本節課我美把握好“一課一得”、“讀寫結合”的尺度,重點放在了指導學生體會詳略得當的表達方法上,缺乏對學生讀的訓練,學生讀的方法少,讀的形式少,學生感悟理解就很膚淺。本人覺得這節課傾了工具性,輕了人文性。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4、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說過:“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是啊,生活是的老師,課堂源自於生活。課堂教學正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在執教《北京的春節》這一課時,我主要採取以下策略:

  一、聯絡生活,激發興趣

  上課前,我先出示一副對聯“鑼鼓喧天辭歲舊,爆竹聲中迎新春”,請學生回憶寒假裡剛過過的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春節的場面,並讓幾位學生為大家描述過節的情景。對學生來說,春節剛過去不久,氣氛猶濃,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這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我利用課件讓學生讀讀北京小孩過春節的童謠,讓他們饒有興致地談談自己對童謠的理解,再揭示課題,和他們一起走進作家老舍筆下的《北京的春節》。我覺得教師必須以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透過自身的言語激勵、誦讀歌謠等形式,使他們自始至終保持對課文的情趣。我正是帶著極大的興趣來上這一課的,我的情緒也極大地感染了我的學生,大家學得也很投入。

  二、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我認為一節好課就應該對課文重點語段進行朗讀與感悟,讓學生透過反覆的讀、反覆的想,再進行反覆說的訓練。在重點語段的處理上,我讓學生透過反覆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比如教“除夕”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讀這段,然後說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再透過教師的引導,體會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因為多數學生都生活在農村,還有一些同學是留守兒童,父母難得回家一趟,只有過年或過節時才會與他們團聚。所以他們對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節的印象較為深刻,交流時就不會出現“冷場”了。

  課堂上,我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春節的氛圍,在說中融入過年的情景,讓他們在紮紮實實的讀和說的訓練中感受北京春節的喜慶、熱鬧和歡樂。我還指導學生運用讀課文畫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初一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在朗讀中細細體會老舍那“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

  三、詳略得當,學習表達方法

  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初一和十五這四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點時段來品讀,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課堂作業本上的那份表格,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而且這一課的板書,我都是讓學生說,請學生自己上去寫,讓他們感受到黑板不再是老師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方,感受到黑板上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一片天地,感受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

  課文學完後,我還讓學生說說“我們農村的春節是怎樣的?它與北京城市的春節有什麼不同?”一石激起千尺浪,孩子們暢所欲言:“過年前,我媽媽忙著做豆腐、炸油豆腐、做饅頭和米餜。因為上墳時,我們要用這些食物去拜祭祖先的,讓他們過年時也能‘吃飽’”;“除夕那天,我會幫爸爸一起貼對聯,之後再和他一起上墳去拜祭祖宗,初一那天我們還要上墳掛紅紙,保佑全家人的日子紅紅火火”;“初一一大早,爸爸早早起床開門放煙花,表示開門大吉;大約到八九點鐘,我們起床後早飯要先吃糖水蛋,象徵著家人生活的甜蜜,隨後再吃媽媽煮的長壽麵,它代表著每個人都要健康長壽”……正是因為他們有了這樣的生活體驗,所以說起來才會滔滔不絕。

  是的,生活是的老師,豐富多彩的生活,豐富多彩的體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喚起了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欲罷不能。課堂上,我欣喜地感受著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這一切都源於——生活這個的老師。

  5、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本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接下來略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的,並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裡,那裡的人們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並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為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再接著就是找出文中描寫孩子們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孩子們過春節的感受;最後,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什麼,體會文章的主題。

  至此,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學完了。接下來我先給同學們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們過春節的不同習俗。然後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了課文後的閱讀連結,體味不同的人過春節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寫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導同學們說說自己的家鄉或家裡過春節的習俗。最後,讓他們動筆依照課文或課後的閱讀連結把剛才口語交際的'內容寫下來。從作文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同學寫得是比較成功的:按時間順序寫得詳略得當,較好地表現出了春節那種熱鬧、祥和的氣氛;特別是孩子們的那種無憂無慮和快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一是以讀促悟。每一個學習目標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去完成,老師極少去代替。二是充分發揮了閱讀連結的作用,並有目的地進行了一些拓展。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三是比較成功地進行了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鍊了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做到了讀寫結合。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7

  本文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篇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接下來略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的,並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裡,那裡的人們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並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為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再接著就是找出文中描寫孩子們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孩子們過春節的感受;最後,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什麼,體會文章的主題。

  至此,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學完了。接下來我先給同學們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們過春節的不同習俗。然後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了課文後的閱讀連結,體味不同的人過春節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寫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導同學們說說自己的家鄉或家裡過春節的習俗。最後,讓他們動筆依照課文或課後的閱讀連結把剛才口語交際的內容寫下來。從作文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同學寫得是比較成功的:按時間順序寫得詳略得當,較好地表現出了春節那種熱鬧、祥和的氣氛;特別是孩子們的那種無憂無慮和快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一是以讀促悟。每一個學習目標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去完成,老師極少去代替。二是充分發揮了閱讀連結的作用,並有目的地進行了一些拓展。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三是比較成功地進行了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鍊了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做到了讀寫結合。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我以為一節好課就是細膩,就是對課文重點語段進行感悟。是讓學生透過反覆的讀、反覆的想,再進行反覆說的訓練。最近看了一些教學參考資料,結合自己的教學認識到:其實一節精緻的語文課,在教學中還需要擁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適當的方法。

  一、著眼於整個篇章

  六年級是小學階段最高年級。六年級已擁有了一定的語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章聯絡前後課文進行理解。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著眼於整個篇章。今天的教學,我有些糾纏於段的教學。“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著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對除夕卻是無法比的。所以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時,還可把三個部分聯絡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是“燈”,如果讓學生先體會燈,再來體會觀燈時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會在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

  二、注意教學的詳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總覺得寫得太好,教學時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蘊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說……教學彷彿一鍋“熬臘八粥”。文中六個特別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捨。“臘八粥”“臘八蒜”要讓學生讀和了解。其實學生一讀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課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總忍不住要講。“臘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說。教學就躡手躡腳了。課後仔細地想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也應有詳略之分,該捨得大舍。略不敢略,那麼詳總能詳了吧?可惜的是,對於原本應該詳細探討的教學內容,卻又顯得力量單薄。

  三、謀劃適當的方法

  在重點語段的處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讓學生透過反覆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方法單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為這種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學生的能力,因為班上學生能力不足,課堂很容易成為少數學生的舞臺。比如教“除夕”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讀這段,然後說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透過教師的引導,體會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剛開始時,學生還能說說看到的畫面,但是當讓他們體會“家家”“人人”等時,多數學生就沒有感覺了,課堂出現了冷場。於是,我只能透過再次引導讓學生去體會,總是希望學生能夠聽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年人,是多次解讀過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麼寫的,可是學生年齡小知識有限,他們才讀了幾遍課文,即使是讀了多遍,又能指望他們讀得有多深呢?面對我的暗示,他們自然不明白老師的意思。更何況教學目標怎能以暗示來達成呢?

  所以,對於重點段的教學,還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透過比較來體會老舍寫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透過關鍵詞的理解,讓學生去比較讀,在朗讀中細細體會這些詞背後的含義。這樣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老師們的評課,覺得教學效果不佳,留下太多的遺憾。

  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堂課下來,重點沒突出,難點更不能突破。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如果教學中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課堂氣氛可能比較熱烈、濃厚。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把握教材,課上適當的放和收。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一名教師只有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才會不斷成長起來。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8

  進入六年級以來,感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了一個層次,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再侷限於一個段落,學會了前後貫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深深地

  感受到了這一點。

  教學“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個節日時,發現我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著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

  月初一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

  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絡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

  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

  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

  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以此為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9

  昨晚學習了名師課例,對其中教學重點的把握和突破深深認同,便移植到自己的課堂中。

  老舍生於北京,在北京生活了25年,這篇文章是作者51歲時回到家鄉寫下的一篇回憶散文。首先,讓學生瀏覽課文,勾畫出與時間相關的句子,發現寫作順序;然後說出詳寫的幾天,梳理出的主要活動;接著教師以臘八這天為例,抓住比喻句、反覆出現的詞語、短句等特殊表達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情感;最後,讓學生學以致用,分組閱讀除夕、正月初一、十五三個部分的內容,抓住特殊表達,反覆品讀,體會情感。“教師提出了明確而不是模糊的任務,使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的工作需要做的就是讓每種能力得到足夠的練習。這種練習使學生反覆運用他的注意、觀察、記憶等能力。把這些行為按難易程度分成等級,使每組重複的動作一次比前一次難,這樣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就產生了。”我認為,語文的教學重點在於訓練孩子的感受力,對文字的理解度、敏感度,與人共情的能力。感受力的訓練絕不是我以前簡單認為的多讀多看多嘗試就能熟能生巧的,班上孩子在上課時很多處於遊離狀態,教師情境創設不夠的話是達不到效果的。感受力的訓練真的很重要,絕對不是學一點形式生搬硬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是最好的。“訓練既指經過訓練的能力結果,也指透過反覆練習的訓練方法。”

  實操過程中,並不理想。

  原因如下,自己對作者、課文熟悉度不高,課文內容的延展不深入,只是為一堂課而備一堂課,當然不如我看到的行雲流水般水到渠成看似無意實則精心的設計那樣令人嚮往。

  二是學生能力的差異,他班學生表達自信,有自己的見解。我班學生髮言不積極,再三鼓勵也只有幾個固定的發言者,讓我在課堂上有失落感,當然,不怪他們,是我沒有準備充分。我應該還要感謝他們,是他們給予我這個舞臺,是他們讓我可以重新來過。“不管學生的外在表現給我怎樣的誤導,我都需要不斷更新對學生真實狀況的認知。我們習以為常的診斷方法容許我們靠責備受害者來忽視我們的弱點和無能。我們只有認清了自己的恐懼才能洞察學生的恐懼。否認自己的狀態的時候,我們就會抵制在別人身上看見的任何東西——儘管這些東西能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真實狀態。”

  三是學情把握不夠,沒有認知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我通常以自己學習語文的經歷來帶入學生角色,我從小理解能力不錯,語文一直排列前茅,覺得這麼容易理解體會的學生應該也很容易明白。可能要換個角度思考,班上很多孩子可能語文就像理科不好的我一樣,怎麼加油都難以進步,我要體諒並彎腰來幫助他們。

  拼音複習幾天了,還有學生不過關,今天星潤說原因在於不會拼,嘉誠說怎麼都記不住。

  順便記錄,昨天的情人節小軍哥買了蛋糕,發了紅包,我都沒收,是的,我又在矯情了。如果他在給我打第一個電話問我怎麼還沒回家的時候能順帶告訴我買了禮物,那我可能氣消一半,在我掛完電話失落一陣恢復心情後才告訴我有禮物,那我的所有憤怒不都白費嗎?不想情緒起起伏伏。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0

  讀著老舍版的《北京的春節》、舒乙版的《北京的春節》、梁實秋的《過年》、思妤《除夕》,思考著如何整合和取捨教學內容。是否可以比較?那目的是什麼?

  第一課時決定以課文為本,理清楚課文寫作順序,其所以然。學生選擇印象深刻的是什麼? 自由說指名說。結合課堂表格知道詳寫和略寫部分,及“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比較老舍的除夕描寫和思妤的出席描寫。

  第二課時老舍的《北京的春節》、舒乙版的《北京的春節》、梁實秋的《過年》比較。 讀讀描寫小孩子過春節的部分讀一讀,再聯絡實際,寫寫“我的春節”,點評(這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

  這幾天腦中一直盤旋的一個詞是“文字解讀式教學”,發現自己的課堂更多的是帶領學生讀懂教材,得出“詳略結合”等寫作方法,卻沒有讓學生學會運用。課堂上還是以我的講授為主,希望給予學生更多,看似好心的舉動反而打擊了學生的興趣,有的學生用手託著下巴聽講,有的心不在焉地做小動作,有的發呆似的看著我。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思想舞動起來,老師至關重要,課前的備課還得下工夫。

  今年為了全面推行教師專業化成長計劃,學校下大力氣在教師教學基本功、教學素質方面進行強化。教導處制訂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其中一項就是同年級組開展賽課活動。

  統攬全冊,還是選擇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去年試過,今年又重新拾起,絕不是怯於應對新課文,而是,去年講的時候,自己就有很多的不足。集體研討的時候,大家也很熱心的指出了我這一節課上,出現的問題,並提出了改進意見。對同事們提出的合理化建議,要虛心接受。可怎樣接受?我想,這就是最好的辦法。既然學校提供這麼好的機會,何不借此展示下自己“修煉”的成果?

  《北京的春節》的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筆、“俗白”風格、京味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全文洋溢著濃濃的“年味兒”,基於此,課前播放音樂“喜洋洋”,給學生一種直觀的“喜慶”。匯入時的歌謠,學生拍手齊讀,既烘托了氣氛,又調動了學生情緒,比我上次我來讀的效果好。談感受時,有個孩子回答說:北京的春節真“俗”的!下一跳,還好原來是想說老規矩多。

  自由朗讀環節。上次有老師說大部分孩子沒讀完,這次放手了,讀完了也過了4分多鐘。對於這篇幅較長的文章,這樣的做法不適宜。徐老師的課堂上,這樣的環節可以略,因為僅僅是在熟悉文章、讀準字音。如果是:檢查課前預習作業,這樣效果會更好些。這部分,我怎麼會說“B和C”的學生呢?語言有些隨意了。

  默讀找出文章重點節日。得益於前段時間一再努力的培養,孩子們預習完成的很不錯,時間段很容易找的到。之所以分段,一是教學目標中要求;二是有助於下步教學環節。想說下語文習慣的養成。去年有教師就提出這問題,今年四年級二班的學生就很好的給上了一課,無論是聽課、讀書的姿勢,回答問題的細節都是。只有語文老師良好的語文習慣,才會培養出學生的好習慣。

  交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當然可以不必按照我課前設計,完整說出答案,漏下的可以在具體分析時補充。交流探討是我課堂教學的軟肋,自己很羨慕大家的收放自如,自己的課堂仍“欠火候”。課堂上,很多學生直接把目光鎖定在“除夕”。當然我也圍繞著“熱鬧”展開。分析到“人們的活動”和“音、色、味”後,如果這樣:你能用你的聲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熱鬧情景表現出來嗎?配樂朗讀。想必會跟好些。臘八蒜。著重突出了“色如翡翠”和“色味雙美”。

  課件中,每個時間段都有安排,儘量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安排。沒進行完的環節,留在第二課時。結束時的意圖是想,分析完全文後,瞭解老舍先生詳略得當的寫法。

  縱觀本節課,分析課文佔用時間過多,師生交流有些純粹,而沒有做到像徐老師課堂上的,讀悟結合。知,己不足,當改之。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1

  《北京的春節》,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其中臘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是詳寫部分,在授課時做重點的講解。整篇文章的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裡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長見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問學生是怎樣過春節的,然後帶學生隨老舍先生走進老北京,去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接著我引導學生回憶課文寫到了哪些節日,詳寫的哪幾個日子,你最喜歡哪個日子,為什麼?接下來讓學生再次走進文字,找到自己喜歡的日子,反覆朗讀,批註這幾個節日裡自己的感受。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暢談一下自己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閃光,孩子們興趣盎然的交談,讓我欣喜的同時,也讓我感觸頗深。

  學生沒有學會處理資料。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資料大多很長,內容雜,需要學會篩選資料、利用資料、提煉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尋找更多的學習資源,是個思辯、表達、交流的過程。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2

  今日,我六年組全體語文教師以《北京的春節》一課為例,進行了教後研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語言簡潔生動,字裡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

  教學時,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透過閱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春節的那種熱鬧氣氛,就先讓他們說說家鄉春節的特色,再來進行對比感受。因此我把落腳點放在了讀書上,運用觀看畫面、學生評一評、教師語言渲染、男女生比賽等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悟課文內容。例如學習除夕一段,我首先讓大家講一講我們當地除夕的特色,透過對比感受北京春節的不同,同時感受過年的熱鬧氣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成為備課的一個難點。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為他讀的怎麼樣”“小組交流”“男女生比賽讀後,讓學生當評委談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精彩的發言,獨到的見解,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溢課堂。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緊接著,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來了,都熱烈地討論著。彙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佈景,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完後,再以選旁白演員為名,讓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此段,感覺學生們讀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預期。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3

  《北京的春節》作者是老舍先生。對於這一篇課文的匯入環節,我在教學之前思考了很久,怎樣才能為同學們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又能把同學們帶入情境中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從學生實際出發,掌握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

  在上課之前,我瞭解到五年級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過王安石的《元日》一詩,於是我從古詩入手,請同學們猜謎“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打一節日,等同學們回答出來之後,請同學們一起大聲背誦一遍。這樣既匯入了今天所學習課文的關鍵“春節”,又將以往學過的知識複習一遍,將同學們帶入教學情境。

  二、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經驗結合起來。

  春節是我國一大傳統節日,在過去的春節同學們都度過了各具特色的春節,於是我請同學們來分享一下自己是怎樣過春節的,有什麼傳統和新穎之處?這樣做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了互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而且加強與學生們的交流,引出“北京的春節”,帶領同學們去感受一下北京的風俗民情。

  三、瞭解作品背景,把握課文主旨。

  在將同學們帶入學習情境之後,我又根據學生事先預習的詢問作者,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一下作者老舍先生的生平和他的著作。例如:老舍先生是滿族人,自小生長在北京,對於北京的文化十分了解,作品中對於北京的地方話運用的較多。讓同學們對於課文能更加了解,開拓學生的視野。

  當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也有幾個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整個教學態勢表現不夠突出。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的感情不夠,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第二,在匯入環節中,一些本想講的話語忘記講了,內容的銜接略有點生疏,對待學生的發言的評價語言也比較單調。這兩點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4

  學生對這篇課文很感興趣,而且理解起來較容易些。

  成功之處: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制定的教學目標合理,基本上達成預定的目標。

  2.基礎知識點把握準確。對修辭手法、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在充分引導學生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善於表達。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滲透體會句子的方法。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教學反思《《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3.在教學中,從整體入手,抓大放小,在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分清詳略重點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學最感興趣的部分,充分發揮他們主動性的同時,也不忘教師的引導作用。

  不足之處: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改進措施:

  以此為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5

  進入六年級以來,感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了一個層次,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再侷限於一個段落,學會了前後貫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教學“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個節日時,發現我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著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絡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以此為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