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金融/投資/銀行/保險/財會> 金融風險論文開題報告

金融風險論文開題報告

金融風險論文開題報告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金融風險論文開題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融風險論文開題報告1

  設計(論文)題目:

  利率市場化條件下的金融風險管理

  課題綜述主要研究新時期利率市場化程序中我國金融風險的管控問題

  一、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利率市場化是指透過市場和價值規律機制,在某一時點上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利率執行機制,它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它一直是中國金融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場資本配置的效率,促進經濟增長。一直以來,各國都對利率實行嚴格管制,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各國實施金融抑制政策、石油危機導致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固定匯率制崩潰、以及金融創新的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利率市場化開始成為世界性潮流。西方國家如美國和日本,分別於xx年和1994年全面實現了利率市場化,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場化的高潮。在現代經濟中,市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透過貨幣來表現,貨幣流向引導資源的流向。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經濟實物系統的絕大部分商品和勞務價格已經由市場決定,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已經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xx年隨著中國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終於邁開了步伐,但是貨幣資金的價格即利率的形成機制雖然近幾年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總體上遠遠不如商品和勞務價格具有競爭性,因而由資金引導的資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資金的利用效率還有待提高,經濟增長的潛力還有待發揮。經濟執行的實物系統與貨幣系統之間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在實物系統價格絕大部分已經實現市場化的條件下,貨幣系統的資金價格即利率客觀上也有了市場化的需要。利率市場化是經濟市場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的必經之路。

  加入WTO後,我們就要按國際通行規則管理經濟,雖然對中國金融市場我們仍然可以實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資金融機構大量湧入中國金融市場,帶來了大量新的經營方式和新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國貨幣和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難度,很有可能我們會在與其的市場博弈中非常被動地接受變相的市場利率化,即接受市場利率實際上、某種程度已經自由化的現實。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我們對境內中資金融機構的利率仍然管制過於嚴格,中資金融機構過於缺乏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中進行競爭的經驗,其結果可能會使他們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處於某種劣勢,這顯然對我國非常不利。

  二、利率市場化下各金融主體的風險淺析

  1、利率放開加劇各金融機構的同業競爭風險:由於我國市場化程度遠不及發達國家水平,利率管理的法規制度有待進一步詳盡和規範,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手段還需進一步完善,管理層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博弈磨合尚處於初期水平,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基本上佔據著壟斷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放開存款利率有可能造成博弈論上的高利率納什均衡一誰降低利率誰就吃虧,其結果只能是使長期受到抑制的利率出現大幅上揚,這就必然會導致過度競爭和中小存款機構退出市場。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能夠合法的利用價格武器去爭取生存及發展的空間,而價格競爭將會導致存款利率水平的非理性升高,如果缺少金融風險的相應控制措施,而只是缺乏遠見一味追求眼前收益,存款利率的升高就會形成金融機構間的無差別價格戰,必將對資產規模較小的中小金融機構帶來巨大沖擊。

  2、利差收窄增加金融機構的盈利風險:與當前的利率水平相比,利率市場化後,存貸款利率差將成縮小趨勢。同業競爭的加劇,一方面在爭奪儲蓄資源的過程中,存款利率將存在逐步提高的壓力;另一方面,對優質貸款資源的爭奪,可能使銀行不得不降低其貸款利率,從而便利率差縮小,令銀行的利潤空間變窄。如美國1986—1990年的存貸款平均利差比1980—1985年期間減少了54個基點(美國1986年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日本1994年平均存貸款利差比1984年下降82個基點(日本1994年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韓國的存貸款利差從改革初期的4個百分點下降到改革後期的不足3個百分點。整體看,利率市場化改革後利差一般會減小0。5%—1%。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金融產品相對單一,利息收入一般要佔總營業收入很大一部分,在我國銀行收益總額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中小金融機構來說,由於服務功能不夠完善,金融產品體系尚不健全,手續費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所佔比例相對偏小,利息收入甚至佔總營業收入的85%—90%以上。利率市場化後利差的不斷收窄,將給中小金融機構收益帶來巨大影響併成為制約自身發展的關鍵因素。

  3、利率波動增加金融機構的管理風險: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利率與其他經濟變數相互影響的力度將增加,利率波動的幅度和頻率都將加大。經濟的過熱或低迷、貨幣資金的供求變化、貨幣購買力的變化、匯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幣升值壓力、國際遊資的衝擊等,都會引起利率的波動。由於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與支出取決於資產和負債的`數額、結構和期限,在利率波動頻繁的情況下,如果商業銀行資產與負債的期限結構不對稱,或者資產與負債的利差波動不同步時,就會產生利率收益風險。利率變動越頻繁,利率風險管理的難度也越大,這給商業銀行的即時反應能力和資產定價能力提出了挑戰,不僅要考慮利率波動對自身頭寸和流動性的影響,也要考慮利率風險對經營策略的影響。目前,我國各金融機構利率風險的管理手段和技術都相對落後,科學應對頻繁的利率波動尚具有較大難度。

  4、利率逆向選擇增加金融機構的潛在信用風險:金融市場存在資訊不對稱現象,由此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將隨著利率市場化的程序而表現得日益明顯。如果提高利率,將篩選掉低風險專案的借款人,令信貸資金大量流人高風險行業,結果將提高信貸市場的平均風險。一方面,貸款利率上升逆向激勵了高風險者的貸款需求,而擠出了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貸款者需求者,這就必然會導致逆向選擇風險。利率市場化後,對信貸資金投向的管制將會大大放鬆,銀行為換取高額回報,可能將大量信貸資金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令其資產價格迅速膨脹,從而導致實體經濟泡沫化,最終形成不良信貸資產。另一方面,企業高利率借款,蘊含著道德風險。利率市場化後金融機構將根據風險加成的原則對貸款利率進行定價。近年來我國銀行出現惜貸現象,其主要原因在於企業效益不好,貸款風險過大,而在利率管制條件下,貸款的高風險並不能帶來相應的高收益,所以銀行不願意冒險。但放開利率後,銀行有可能去冒高風險以獲得高收益,而有些效益不好或信用不良的企業也有可能利用銀行這種極端趨利心理申請高利率貸款,這就可能導致銀行不良資產的進一步增加。

  5、利率變動增加金融機構的客戶選擇性風險: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許多存貸款業務,比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可提前償還的工商貸款等,都具有期權特徵。名義利率的變動往往會使人們產生一種利率幻覺,而不管實際利率是正的還是負的。以存款為例,當利率上升時,存款客戶可能提取未到期存款,然後,再以新的較高利率轉存,從而降低銀行的淨利息收入;而當利率下降時,貸款客戶可能提前還貸,再重新申請貸款,存款客戶也有可能提前支取存款並轉向於其他比較收益更高的投資方向,如債券、股票等。無論利率上升還是下降,只要這種變動幅度存在,金融機構就會面臨客戶不同程度的選擇權風險。利率市場化後,利率的頻繁波動令選擇權風險進一步加劇,從而嚴重影響金融機構資金的流動性與穩定性。

  三、文獻綜述

  黃達認為(20xx),利率市場化是指把利率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資金供求狀況決定市場利率,市場主體可以在市場利率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點自主決定利率。同時,利率市場化並不排除國家的宏觀問接調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經濟手段在市場上間接影響資金供求狀況從而影響利率水平。因此,利率市場化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金融交易主體有利率決定權;

  (二)利率的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由市場自發選擇;

  (三)同拆借利率和短期國債利率將成為市場利率的基本指標;

  (四)中央銀行享有間接影響金融資產利率的權力。

  薛寶莉認為(20xx),透過對國外推行利率市場化的過程進行分析,實現利率市場化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提高金融監管體系的調控水平和監管能力,

  (二)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利率管制放開後,宏觀經濟環境是引起利率水平異常波動的最重要因素,它對利率水平的影響是透過銀行和企業來進行的。

  (三)善企業的經營機制。利率作用的實現,要求金融機構和般企業對利率槓桿做出靈敏反映,快速調整,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

  (四)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的過程是培育金融市場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簡單形態向複雜形態轉化的過程,完成了這個過程,就實現了利率的市場化。

  王中格認為(20xx),企業作為利率市場化的微觀基礎,其對利率訊號的敏感度和受資金價格的約束性,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利率市場化對企業的影響:

  (一)企業議價能力有所增強,

  (二)利率市場化強化企業貸款期限短期化趨勢,

  (三)利率市場化使企業融資靈活性增強,

  (四)利率市場化使企業資金管理意識增強。因此,利率市場化對我國企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利率市場化是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的要求。

  張華認為(20xx),目前,中國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債券回購利率、票據市場轉貼現利率、國債與政策性金融發行利率和二級市場的利率都已經完全實現了市場化。但是還有一部分金融資產的利率還是在中央銀行的控制下。所以,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還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這些制約因素是:

  (一)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

  (二)商業銀行管理機制建設滯後,

  (三)企業對利率缺乏敏感性,

  (四)社會信用缺失,

  (五)金融監管機制不健全。

  熊芳(20xx)根據了國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成功經驗總結了一些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的啟示。第一,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下金融交易的其他相關配套機制尚未健全之前,對利率仍要實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第二,加強銀行對利率風險的管理。銀行可積極運用各種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期貨、利率期權、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和利率上下限等業務,在規避風險的同時,減少資產價格變動對銀行流動性的影響。第三,建立健全符合監管要求的金融安全網,建立健全科學嚴格的監管體系。要建立健全嚴格而科學的監管體系。並且由政府建立銀行存款保險制度和最後貸款制度,將有助於防範一家銀行倒閉後,因資訊不對稱而導致眾多存戶擠兌,致使許多銀行發生連鎖倒閉的系統風險的出現。

  陳向陽等認為(20xx),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一)我國的利率傳導機制欠缺。

  (二)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及其重要組成部分尚不完善。

  (三)我國尚未形成健全發達的金融市場。

  (四)我國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市場主體。

  (五)我國的金融監管不夠健全:首先,金融監管成本過高,效率偏低;其次,監管機構內部關係混亂,缺乏有效的協調;最後,對金融監管的立法未到位,導致無法可依,監管機構執行力度不大或不到位,令違規現象屢屢發生。

  顧寧和黃麗萍(20xx)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風險提出了一些建議。第一,要進一步培育和發展金融市場,我們要建立品種齊全、結構合理的融資工具體系;規範的資訊披露制度。並且金融市場主體要充分而富有競爭意識。最後要建立以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為特色的監管體制。第二,積極推進商業銀行經營體制改革,提高商業銀行成熟度,我國的商業銀行必須儘快學會自主定價。第三,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利率市場化改革要求企業的融資行為建立在健全的融資體制基礎上,並有較高的投資利率彈性。第四,確定基準利率,逐步建立健全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利率市場化意味著中央銀行放棄對利率的直接管制,中央銀行只能透過問接手段影響或調控銀行利率或市場利率,實現利率的平穩執行。第五,轉變金融監管方式,加強監管的有效性。

  曠煜等認為(20xx),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調整金融機構的職能定位,強化金融系統的競爭格局;

  (二)金融市場結構的合理化和發展壯大;

  (三)進一步改進商業銀行體系;

  (四)調整和改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提高貨幣政策實施的有效性。

  徐彩認為(20xx),就目前情況看,我國尚未完全實現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程序中尚且存在制約因素。穩步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已成為我國金融業的重要任務。

  (一)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

  (二)加強金融監管,提高監管水平。

  (三)規範利率運作主體的市場化行為:首先,提高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其次,造就一個完全市場化的商業銀行體系;最後,提高企業和居民的金融意識。

  安駿麟認為(20xx),利率市場化改革應該應該從以下幾點繼續推行:

  (一)繼續堅持漸進式的改革方式。要為利率市場化創造條件,不論是宏觀還是微觀上我們都必須以漸進式的改革方式核心。

  (二)建立充分的競爭市場和強化金融監督。若金融監管不嚴,因為政府保護,銀行就會因不必承擔相應成本而從事高風險貸款。這一來直接導致銀行體系風險上升。

  (三)完善金融機構配套機制。利率市場化就是市場取代貨幣成為利率定價主體,這個改革的成敗更多是取決於金融機構自身定價體系的建立。

  (四)加速企業市場化。利率市場化真正目的是要讓經濟活動能夠提供一個準確的調整指標和訊號。

  主要擬解決的問題及採用的研究方法

  1、介紹利率市場化的背景及內容,分析我國利率市場化下的面臨的金融風險的現狀;

  2、分析我國利率市場化下各大金融機構風險評價、管理目標、管控舉措

  3、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提出切實可行性的風險管理措施;

  五、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透過對中國學術期刊網、萬方資料資源系統等中文資料庫及外文資料庫的檢索,收集有關資料,並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歸納分析,為論文作鋪墊。

  2、案例分析法:透過案例來說明層次分析法在電子商務B2B行業網站評價中的具體應用,以及電子商務B2B行業網站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起止時間任務安排:

  12月20日1月5日學生選題

  4月15日4月21日撰寫開題報告

  4月22日5月12日論文一稿

  5月13日5月19日中期檢查

  5月20日5月26日論文二稿

  5月27日6月9日論文三稿

  6月10日6月16日論文評定

  6月17日6月23日論文答辯

金融風險論文開題報告2

  1.1課題背景和意義

  xx年,巴塞爾委員會發布了《巴塞爾協議iii》,隨;t銀監會發布了《巾國銀監會關於中p1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其中要求商業銀行提高銀行全面風險能力。違約風險作為第一支柱內的重要內容,建立違約風險內部評級模型對銀行來說至關重要,然而無論是初級的還是高階的內部評級法,都要求商業銀行能夠獨立估計違約機率。違約機率作為量化違約風險的關鍵引數之一,其有效度決定了商業銀行控制違約風險的能力。能有效估算違約機率的方法和模型更有利於商業銀行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競爭中抓住時機脫穎而出、做大做強。

  在傳統業務上,巾小企業普遍經營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自有資本較少,因而不易獲得貸款。並且商業銀行多采取“信貸配給”的信貸模式,信貸人為了減少壞賬隱患,便嚴格控制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因此中小企業面臨著很大^融資困難。但是近年來為了尋求業務的增長,供應鏈金融被我國眾多商業銀行人力發展。作為銀行新的業務增長點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新型金融產品,正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銀行以及學術界重視。銀行為了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會利用自身資源為核心企業挑選合適的中小企業,或者為部分中小企業配對強勢的核心企業,這樣既有利於雙方企業經營發展,又增加了銀行的業務。但是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發展還並不成熟,商業銀行對供應鏈金融風險的認識還遠遠不足,其中中小企業違約風險更是銀行面臨的最嚴峻的風險,而違約機率測算是商業銀行進行違約風險管理的首要條件。銀行在挑選中小企業時需要合理的評估其違約風險。

  在銀行和企業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的情況,銀行和企業之間的融資往往變成一種博棄行為。儘管國內各家商業銀行紛紛推出各自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但是國內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管理方面仍然比較落後,傳統的組織架構無法完全適應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管理的需要,違約風險評估的模型不完善,風險管理人員素質,觀念跟不上業務發展需要等。這對於國內各家商業銀行來說無疑存在著巨大的潛在風險。如何有效評估並控制違約風險、提高利潤成為許多銀行的迫在眉睫的難題。

  供應鏈金融作為一個較新的概念,國內學者對其違約風險管理的理論和實際研究還比較欠缺,這增加了違約風險管理的難度。木文的選題就是在以上背景下形成的,分析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風險特徵,研究評估違約率風險的模型和風險防範方法。這對於有效解決我p1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將國外對供應鏈金融的理解進行總結和綜述,豐富了國內對供應鏈金融內涵及其風險的理解。

  第二,分析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的風險,並構建供應鏈金融下違約風險的評價指標,透過比較分析選取適合我國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評估的方法,透過實證分析驗證模型的有效性,這對銀行如何有效控制風險增強風險管理能力提供參考。

  第三,研究期權契約在預付款模式中對風險防範的作用,這為銀行防範風險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四,在實踐方面,透過選取現實中的汽車行業銷售商的巾小企業資料,評估它們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違約風險,這有助於銀行開展汽車供應鏈金融業務。

  1.3研究思路與方法

  木文研究主要分為六個部分:第一章為緒論,介紹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義,然後論述了國內外有關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的研究現狀和主要觀點,最後論述了作者的寫作思路、主要內容及本文的創新點與不足。

  第二章闡明瞭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評估的理論依據及評估指標的構建,並比較分析違約風險度量模型。

  第三章針對供應鏈金融基木融資模式進行分析,挖掘出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的違約風險的相關資訊,分析其生成機理,構建適合本文研究的風險評估指標。

  第四章為實證部分,根據上文選擇的分析方法,利用構建的評估模型,對汽車供應鏈金融中違約風險進行分析。

  第五章為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防範措施,其中針對預付款模式融資模式,研究期權契約對風險防範的作用。

  第六章為結論部分,對全文進行簡要總結,並提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以下是本文的技術路線圖:

  本文主要運用了以下分析方法。

  1、文獻歸納法

  收集當前供應鏈金融及其風險管理和相關文獻,借鑑已有的研究成果,為本文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論依據.

  2、因子分析法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大量的指標資料進行處理,使得指標降維,簡化指標結構,對後續的模型建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模型建立法

  在被因子分析已處理指標資料的基礎上,透過logistic迴歸建立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評價模型。

  4、對比分析法

  透過對比融入期權契約前後的預付款融資模式,探討期權契約對供應鏈金融的影響,分析期權契約對風險防範的作用。

  5、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定性研究主要集中於對供應鏈金融理論方面的應用演繹,力求從理論上對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與比較。定量研究主要是運用logistic迴歸分析法對基於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違約風險進行綜合評價,力求客觀、定量、科學地揭示供應鏈金融的融資優勢及其內涵。

  1.4創新與不足

  1.4.1本文可能的創新之處國內對於供應鏈金融的研究和應用還處於探索階段,供應鏈金融在實踐中也逐漸收穫成果,本文所提出的基於銀行視角的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的研究是緊密聯絡實際的產物,在以下方面做了探索性工作:第一:梳理了國內外相關文獻,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索創新建立主體評價和債項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指標體系,嘗試用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迴歸方法建立違約風險評估模型。在樣本選取方面,本文和其他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所有的研究都是選取我國中小版的企業資料,沒有根據中小企業特點尋找合適的核心企業,並且企業間上下游關係不明確。本文選取國內有代表性的汽車品牌企業,而各個經銷商卻是融資難的中小企業,根據各企業與經銷商的供應鏈關係來研究供應鏈金融融資的違約風險,對不易獲得的資料採用打分方法,力求科學、合理的分析中小企業違約情況。

  第二:根據供應鏈金融各融資模式中風險點,研究相應的防範措施,其中針對預付款融資模式特點,考慮期權契約對控制違約風險的作用,這為銀行防範風險並擴充套件供應鏈金融業務提供了新的思路。

  1.4.2不足和需要改進

  第一,本文的指標體系是根據各銀行現有的中小企業評價系統結合各參考文獻分析得出的,這隻能是一般性研究,在實踐中需要各銀行根據自身業務特點重點調整和改進。

  第二,本文違約風險的評估還存在一定誤差,需要進一步對模型進行研究改進,提高違約風險評估準確性。

  第三,本文只研究期權契約融入預付款模式的理論意義,而期權是否可以現實順利合理開展需要做出進一步討論。

【金融風險論文開題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