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藉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1

  一、構建歷史教學資源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程序的推進,課程資源的開發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在資訊化教學中處於基礎和核心地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提高,必須重新構建歷史教學資源,且應保證歷史教學資源的充足性和可持續性。本文認為,構建歷史教學資源的過程中,可嘗試從以下幾項工作出發:

  第一,必須透過一系列的有效手段,完成歷史教學資源的蒐集。目前的資訊科技發展較快,網路的健全和現代社會的連線,促使很多的歷史事件都能夠找到,無論是圖片資訊還是文字資訊。利用網路來尋找歷史教學資源,是可行性較高的措施,並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成果。

  第二,構建歷史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應與課程內容相互結合,不要一味的將精力放在有趣的事件或者是歷史時間上,應保證學生對歷史教學資源比較感興趣,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完成學習能力的提升。

  第三,由於目前的教學工作比較繁重,因此教師可在一定程度上脫離教材,將自身的教學經驗與目前的多媒體教學相互結合,實現教學資源的更好展現,不要讓學生認為,歷史教學資源是被硬插進來的,這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將產生較大的影響。

  二、挖掘隱性歷史知識

  一般的,隱性知識是指在教科書中沒有明確表述,或者雖有表述,但不在知識要求範圍內,隱蔽於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和聯絡。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行為,不能總是侷限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應適當的有所突破,敢於打破常規進行教學。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隱性歷史知識要比顯性歷史知識更具說服力。部分情況下,隱性歷史知識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時代的特殊性和事件發生的必然性,這些都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需要重點記憶的內容。挖掘隱性歷史知識,可以階段性的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第一,起始階段的隱性知識挖掘,應集中在課堂最後幾分鐘的講解。教師可以對學生透露一些比較隱晦的歷史資訊,讓學生自己回家查詢資料,或者是每一節課都講解一些隱性的歷史事件,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保證下一節課學生還想繼續聽故事。

  第二,隱性知識挖掘到一定階段後,應與學生共同聯手來查詢知識,教師須將隱性知識轉移到課堂教學中,與課程內容進行練習,完成固有知識的教學工作。

  第三,在隱性知識挖掘習慣後,學生會主動的透過自己的方式,尋找想知道的內容。但初中學生的手段畢竟有限,因此他們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尋求教師的幫助,教師一方面要積極解決學生的問題,另一方面應加強知識的共享,實現教學行為有效性的進一步提升。

  三、拓展歷史實踐活動

  歷史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教育素材,在教學中適當的開展實踐活動,能夠在客觀上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和當下的教學標準,拓展歷史實踐活動,可嘗試從以下幾項工作出發:第一,觀看歷史題材影片。歷史課程的時間有限,因此歷史教師可與班主任交流,在自習課時間或者是其他的時間,為學生安排歷史題材影片的觀看,並講解相關的歷史知識。第二,參觀歷史紀念館。書本上的歷史知識比較表面化,即便有圖片和資料,依然無法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造成枯燥、無聊的情緒,不利於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提升。參觀歷史紀念館,能夠幫助學生對歷史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尤其是各種重大的歷史事件,應帶領學生去接觸各種有質的東西,讓學生深刻的牢記歷史。綜上所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教學行為的提升,需進一步努力,應在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努力,為學生開闢較多的學習路徑,從而實現教學水平的提升。

  四、總結

  本文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教學行為展開研究,從目前的教學行為來看,多數教師的行為還是比較符合現階段要求的,並且能夠在客觀上和主觀上完成較多知識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今後的初中歷史教學工作中,應進一步最佳化教學行為,從多個角度來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方法,從而與學生深入交流,健全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2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傳統的初中歷史課堂已經沒有辦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並且這樣的學習效果也沒有辦法保證課堂效率。如何才能解決現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效率低的問題,是歷史教師要高度重視起來。因此,本文主要對初中歷史課堂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相關的解決對策,努力改變教學現狀,保證初中歷史課堂開展的有效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初中歷史的學習中有所收穫。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低效化;現象分析;對策

  初中階段,歷史科目所佔的比重不及語文、數學等學科的重要,這讓教師和學生對待歷史學科的態度和熱情降低不少,學習效果自然而然就會有所下降。為了解決在歷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這一問題,本文主要就對其問題存在的原因進行分析,然後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法,為提高歷史課堂效率提出自己的意見。

  1轉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應該拋開傳統教學中的“滿堂灌”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不斷的變幻教學的花樣,多利用比較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對於一些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內容加以詮釋,讓學生理解起來更加方便。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一些小活動和小競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上,既能幫助學生加強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能力,還能讓學生更好的理清歷史知識存在的關係,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體驗。對於一些條件允許的地方,教師可以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到當地的歷史紀念館或者是革命聖地進行學習,透過實物讓學生對我國曆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幫助學生的學習更加立體。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讓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歷史知識進行課外拓展的學習和討論,增強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自學能力,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

  歷史的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而在初中歷史的學習中,可以注重對歷史的年限、事件之間的聯絡等關係的梳理,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例如,在學習世界史關於資產階級革命相關知識點的時候,這段歷史的主線也就是讓學生掌握資產階級革命的規律,也就是革命的背景、領導階級、革命任務以及最後的革命意義等等,而在這個基礎之上,除了要讓學生可以掌握相關的內容之外,還需要讓學生可以根據這一段歷史內容,然後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一典型的內容,讓學生可以透過自學體會,並且讓學生可以組成討論的小組對這一歷史內容進行討論,最後對這一歷史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學習的權利放寬給學生們,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方向和掌控的作用,對於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看學生們的方向是否準確無誤,一直到最後能夠讓學生有正確的理解思路為止。透過這樣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可以從中找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和方法,漸漸掌握學習歷史的技巧。

  3利用課本插圖,加強學生記憶

  現在的教材上有很多插圖,這裡的插圖基本上都是和歷史事件有關聯的,不是單單就這樣存在的,教師可以利用好教材上的插圖,幫助學生把歷史事件內容與插圖上的內容結合在一塊,還能幫助學生更加方便的理解插圖與歷史事件的意義。另一方面,還能鍛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對事件的講解上了,而對於課本上的插圖並沒有加以利用,這樣就浪費了插圖的價值,學生們理解起來就會比較枯燥無味,有些抽象的內容還有可能無法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師能夠把插圖加以利用的話,有影象進行刺激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進一步的掌握,相互連貫的學習還能保證學習效果。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在實踐中取得非常大的效果。

  4進行專題性的複習,提高複習效率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也強調了知識複習的重要性,而每一個年份發生的事情可能比較零散,複習起來也是一件非常頭痛的事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而這樣雖然當時的記憶效果比較好,但是,學生忘記的也比較快,不夠連貫。所以,在進行初中歷史學科複習的時候,可以利用專題複習的方法,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內容進行梳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根據時間、時間、年代、人物等不同專題進行知識點的總結,在這一過程中,還能幫助學生重新梳理一遍知識內容,同時鍛鍊學生的總結能力。有些同學為了更加方便自己的記憶,會製作一個方便記憶的卡片或者是表格,這樣的記憶方法在其他學科上也是可以應用的,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系統學習,有更大的收穫。

  5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

  歷史事件都是離我們有非常長的時間,由於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事件發展背景不同,與我們現在的事件解決方法有著非常大的差別,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們的熱情度也不會非常高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可以全方面的感受到歷史事件始末。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放映歷史事件的相關影片、影像資料以及圖片,提升學生的視覺效果,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還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在講紅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的時候,學生可能對長征的具體路線、路途中所歷經多少磨難沒有特別大的概念,瞭解不到長征的艱難情況,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長征》這一電視中的片段,然後給學生展示出長征的路線圖,結合地理知識和季節的變化,讓學生感受到這一事件的艱辛程度,學生可以在學習中投入更多的熱情,透過直觀的學習,更加深入的掌握歷史知識。總之,教師需要改變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方法,這還需要學校和學生多進行配合,只要不斷豐富課堂的授課形式,才能更好的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上,瞭解我國以及世界的變化,以古思今,對現在的行為有指導的作用。學校還應該合理的設定歷史學科的考察方法,不僅僅是透過簡單的筆試考核,還應該靈活的讓學生可以全面的發展,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讓學生素質可以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秋麗.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低效化現象分析及對策[J].課改前沿,2013,(11).

  [2]張揚.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J].歷史教學,2002,(6).

  [3]蘇瑩.淺析初中歷史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3,(39)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3

  摘要:情境教學能夠提高歷史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改變學生對歷史教學的認識。本文主要從初中歷史教學實際出發,結合情境教學的創設方法,從三個方面分析瞭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應用教學情境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情境教學;應用

  由於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歷史教師習慣沿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加之歷史知識語言表述的單調性使得很多學生喪失了學習歷史的興趣。但是這並不符合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鑑於此,初中歷史教師應當深入教學實際,合理應用情境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創設多媒體情境,提高歷史課堂的生動性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技術也逐漸被應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透過圖文、影音等教學資源不僅可以刺激學生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從而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例如在《文化藝術之都:巴黎》的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只是知道巴黎這個城市的存在,但是對這個城市一無所知。如果不應用多媒體很難讓學生了解到巴黎的藝術性。為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首先,展示出巴黎城市獨特的建築風格,並以此引導學生自習觀察,從而匯入新課改學習。而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地圖感知學習情境,讓學生根據地圖提供的歐洲西部行政區域圖、巴黎城市地圖以及西歐氣候圖來了解到巴黎的位置和氣候特點。然後再創設巴黎街頭篇、風景篇的多媒體情境,促使學生能夠從多個方面入手感受巴黎的藝術性,從而完成教學。從中能夠看出,透過運用多媒體不僅能夠便於學生直觀、形象地觀察到巴黎,還能減少學生的陌生感,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鑑於此,初中歷史教學在創設教學情境,要靈活、合理地應用多媒體,這樣才能推動初中歷史教學的改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生動性。

  二、創設故事情境,豐富初中歷史教學內容

  歷史本身就是由故事組成,但是長久以來,很多學生認為歷史比較枯燥、無味。為了改變學生的認知,提升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教學內容,選擇有趣的歷史故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唐的盛衰》學習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講述兩個故事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第一個故事是唐太宗與太子間的一番對話。唐太宗:你知道舟是如何執行的嗎?太子:不知道。唐太宗:隋滅亡之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不久將做君主,豈能不畏懼!在這個故事講述完之後,教師提問學生:你能說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所隱含的意思嗎?唐太宗意識到了什麼重要問題?第二個故事是唐太宗和魏徵之間的故事,有一次,魏徵當著眾多大臣的面與唐太宗爭執,一點面子也沒給唐太宗,唐太宗退朝後來到後宮,來看唐太宗與太后的對話但是冷靜下來後,唐太宗但還是採納了魏徵的意見。這時繼續提問學生為什麼唐太宗又接收魏徵的意見了呢?之後,教師還可以展示有關唐朝科舉、國家政策都有關的故事,讓學生通過了解故事感受到唐太宗的治國方略,從而真正理解唐朝之所以興盛的根本原因。顯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有趣的故事,不僅能夠渲染課堂學習氣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鑑於此,初中歷史教師選擇能夠融入故事的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以豐富歷史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三、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

  歷史既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鑑證,也是回顧過去的重要資料。創設問題情境最大的好處是能夠活躍學生思維,促使積極、主動思考,從而真正理解歷史內容。例如在《印度的覺醒》一節中,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教師在課堂的開始可以展示出甘地的照片,並提問學生這是誰?在學生完成回答之後,進入新課的學習:甘地是領導印度人民覺醒的領袖人物,那麼印度人民為什麼要覺醒?這樣便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之後,在新課學習中還可以邊出示有關圖片,邊提問學生以引導學生逐步投入到學習中。如出示一隊大象拖著一個火車頭到達印度中部和印度工人在鋪電纜圖片資料,提問學生:這組圖片說明了當時印度的覺醒的哪個原因?出示生活在印度的英國人與他們的印度僕人和英國人與她的印度僕人的圖片,提問學生:這組圖片說明了當時印度覺醒的那個原因?從中能夠看出透過不斷的創設問題,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真正啟用學生思維。為此,初中歷史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從而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四、總結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能夠增強歷史課堂的學習氛圍,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此,初中歷史教師應當重視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情境創設方法,以徹底改變傳統歷史課堂的授課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不僅是我國初中歷史教學體系不斷髮展的客觀需求,也是新課改深入推行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於秀蘭.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xx.

  [2]晉凱.初中歷史情境教學中的教學準備策略研究[D].揚州大學,20xx.

  [3]段秀雲.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xx,26:167.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4

  一、初中歷史課堂存在的問題

  1.1歷史老師方面的問題

  就歷史老師而言,對於初中歷史的教學可以說是完全按照框框條條來教學的,對於中考有要求的則大筆墨的進行描述,對於不在考綱之內的則完全不予考慮,這就給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造成零散的錯覺,無法形成一個整體,對於歷史發展的脈絡把握不清楚,只能對歷史進行片面的斷章取義,這是十分不利於學生日後的歷史學習。而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由於歷史至於語數英處於次要的地位,不受到重視,歷史老師也就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所以歷史老師在備課和講課的過程中,並沒有像語數英那樣完全投入自身的精力,總覺得反正歷史不是中考的目標,只是進行等級考試,就在心態上比較放鬆,往往是照本宣科,沒有任何的新意,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

  1.2學生方面的問題

  在初中,語數英才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因為其他科目不是中考考察的科目,往往只要通過了等級考試,就可高枕無憂,所以對於這些科目並沒有多加用心,尤其是對於歷史而言還是開卷考試,只要在考試前將書看一遍就可過關,因此學生並不把歷史的學習放在心上。此外,由於語數英老師佈置了比較多的作業,有些學生為了節省時間,就會在其他課上進行主課的學習,比如說歷史,這樣就給歷史的學習設定了障礙。此外,歷史老師無聊的言論和腔調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對於歷史的學習缺乏興趣,往往在歷史課堂上開小差,睡覺等,這都是不利於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的。

  二、如何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2.1歷史老師方面

  要想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首先就要從歷史老師身上抓起。在歷史課之前,歷史老師就要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並不只是將歷史課本進行簡單的梳理,還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進行總結。同時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可以適當的增加一兩個有趣的和本堂課有關的歷史故事,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聽課效率。在進行歷史課的教授過程中,歷史老師要掌握良好的授課技能,做到口齒清晰,聲音洪亮,要讓班級每個學生聽到你的聲音,不能讓自己的講課成了學生的催眠曲。同時,在講課的過程中不能夠只關注與自己的,只一味的談天說地,還要注意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因此可以進行問題的提問或者請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歷史老師再進行分析和講解,這不僅拉近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也在第一時間內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節課內容的掌握。同時在歷史課堂之上,歷史老師要有魄力,要鎮得住學生,這樣才可以保證課堂紀律的穩定。有時為了能夠增加自己的威信,可以殺雞儆猴,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歷史課上有所畏懼。在歷史課後,歷史老師也要佈置適當的練習,對學生的學習加以鞏固,在晚自習的時候,可以常到班級和學生進行交流,增加學生對歷史老師的認識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2學生方面

  要想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學生作為事件的主人翁當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歷史課之前,學生可以先預習一下將要上課的內容,做到一個大概的瞭解,並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針對整篇的內容進行思考,自己進行問題的提問,實在不懂的話,可以在歷史課上舉手問老師,歷史老師必定會對你的問題進行回答,由於這個問題你已經思考過了,所以經過歷史老師的點撥,馬上就能夠心領神會,並且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在歷史課上,學生要做到專心致志的學習歷史知識,切不可因為歷史不是主科就在心態意識上有所放鬆,更不可以在歷史課上做其他科目的作業,這既是對歷史老師的不尊重,同時也是對自己歷史學習的褻瀆。因此在歷史課堂上,學生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認真聽講,做好筆記,並對歷史老師的教授進行問題的提問以此來加深自己對本節課的認識。此外,在歷史課堂之上,學生也要遵守基本的課堂紀律,切不可因為自己的緣故而打亂了歷史老師講課的思路,因此不要做與歷史課無關的事情。在歷史課後,學生要完成歷史老師佈置的作業,要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復習,做到溫故而知新,如果還有餘力的話,還可以找幾本課外的歷史讀物進行閱讀,這樣既可以增加自己的歷史知識,同時也讓自己的歷史修養得到了提高,一舉多得。

  三、小結

  綜上所訴,要想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效率,構建起一個高效的歷史課堂,就要從當前歷史課堂的現狀出發,抓住歷史老師和學生兩條主線,分別分析他們存在的問題,並有針對性的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從而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5

  一、初中歷史

  初中歷史是初中階段一門基礎的學科,主要講述發生在過去的中外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概念及歷史線索等方面的知識,然而由於這門課程在中考中所佔的比重不大,再加上教師教學理念落後、教學方法陳舊等,因此,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二、學習興趣

  1.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好這門課程的關鍵所在,由此道出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就必須從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現在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一下,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營造一種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以非常嚴厲、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現在課堂上,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教師在講臺上講得興趣盎然,而學生則在臺下昏昏欲睡的局面,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而新課改則強調,教師要努力營造一種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不再是一名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不但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貞觀之治”為例,在講述這節內容時,不是教師一上來就開始為學生講述這節內容,而是可以這樣設計,同學們,你們都聽說過“貞觀之治”嗎?有哪個同學能為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是哪個朝代出現的?是由誰提出來的?它的提出有什麼歷史意義?這時學生紛紛舉手,有的同學提出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使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有的同學還根據自己看過的電視劇或者讀的一些歷史名著,為大家講述了“貞觀之治”提出的背景等,從而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看看課本教材是怎樣描述的,在這種氛圍中,不但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課堂效率。

  2.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圍繞著課文教材來授課,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會覺得特別單調、乏味,因此,學習興趣不高。而新課改則強調,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靈活改變教學形式,如創設故事情境、生活情境以及多媒體情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透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以“絲綢之路”為例,在講述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這時期的學生求知慾比較強等心理特點,藉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絲綢之路”開闢的過程,透過一幅幅畫面的展示,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透過教師適時的引導,使學生不但對“絲綢之路”有了詳細的瞭解,而且對絲綢之路給我們後代帶來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有了深刻的體會。透過多媒體教學的創設,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課堂效率。

  3.巧設疑問,以疑激趣。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主體主導著整個課堂,採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形式,而學生也習慣了被動地聽課、記筆記、做作業等,因此,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而新課改則強調,教師可以透過創新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的課本里穿插著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例子來講述,而對於難度較大但書中沒有什麼解釋的知識點,可以選擇有趣味或者貼近學生生活的角度去講解,讓學生感覺到有趣,這樣他們才會主動地學習。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透過巧設疑問的方式來進行,不但可以以疑激趣,還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造紙術”為例,我們都知道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在發明造紙術之前,人們在哪兒寫字?西漢就發明了造紙術,為什麼到了東漢時期,蔡倫又要改進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來進行學習,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有了目標,而且有什麼不懂的地方透過查閱相關資料得到了解決,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綜上所述,興趣是學習最好的教師,是學好這門課程的關鍵所在,我們從努力營造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創設情境教學以及巧設疑問三個方面具體論述了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希望我的論述能為我們的教學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黃亦嬋.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新課程(下),20xx(3).

  [2]楊俊才.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歷史教學質量[J].新課程(中學),20xx(10).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6

  【摘要】歷史作為初中教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在整個初中的教育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紮實推進,初中的歷史教學也吸取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尋求更有效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進行史料知識的補充是一個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有益舉措。立足於教學例項,首先指出了初中歷史補充史料知識的必要性,然後為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恰如其分地運用時事政治進行教學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知識; 應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新的教育理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傳播開來,有相當一部分初中歷史教師意識到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弊端,開始豐富初中歷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史料知識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引起了初中歷史教師的重視,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和阻礙,因此,在今後的初中歷史教學中,還需要師生合作互動,不斷摸索,積累成功經驗,然後大力推廣,促進初中歷史教學能夠更有效的實現。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史料知識的必要性

  (一)擴充歷史教材知識。我們知道,初中歷史教材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的有限的,它更重視的是理論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所以一般情況下歷史教材一經編制完成,就會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固定性,即使修訂也只是增加一些圖片或案例,空間的.限制使它不可能將大段的史料知識編入教材。但是,在考試的時候,歷史的考題所呈現的背景材料基本上很多的史料知識,這些材料學生在課本上基本不會見到,如果教師不在平常進行必要的補充,學生在考試時可能會不懂得用什麼知識答題。另外,由於歷史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好多學生對於歷史上一些政策或者習俗可能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難度,如果教師能將補充必要的史料知識,就可以促進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也會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歷史教學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教會學生掌握一些歷史事實,它的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利用知識來明白一些道理,進而能夠分析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史料知識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見解,促進批判思維能力的發展。但是,一些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基本上把重點歷史知識的傳授上,基本的方法就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對於史料知識則涉及較少。這樣的方式只會增加學生學習的枯燥性,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史料知識的應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機,促使學生主動的進行探索和思考,進而增強他們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

  (三)轉變教師角色。新課改的理念認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而不是主宰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但是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基本上採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學生完全處於被動狀態。而將史料知識引入初中歷史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師走出這個怪圈,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解放教師,將課堂還給學生,促進師生角色的共同轉變。

  (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現在的學生大都習慣了根據老師的要求進行學習,對於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則不太擅長,這對於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不利的,而史料知識的引用可以使學生透過閱讀加深對歷史的瞭解,還可以瞭解一些多元化的學術觀點,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的開發,進而進一步形成學生的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知識的應用對策

  (一)增加對史料知識的關注。史料知識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豐富性,教師應該增加對史料知識的關注。將史料知識融入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可以藉助一些新的網路工具,如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實時的瞭解一些史料知識,將每天進行史料知識的積累成為一種習慣。歷史是我們瞭解自己的重要工具而且它是一個既定的事物,基本上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學生養成每天閱讀和積累的習慣,才會不斷的昇華歷史中蘊含的價值,從而為教師在課堂進行講解時奠定一定的基礎,並進一步帶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舉例來說,在講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體質特徵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骨復原像、山頂洞人頭骨復原像和現代人頭像,然後對其外秒特徵進行描述,使學生更加生動形象的瞭解北京人、山頂洞人和現代人的區別與聯絡。

  (二)增加對史料知識的討論。由於初中的學習較為緊張,因而一些教師不願意花費寶貴的課堂時間進行一些探究式的討論,更願意把時間花費在知識點的講解上。其實,如果讓學生進行一些史料知識的討論,對於學生的學習的提高更有效果。另外,史料知識是活生生的社會例項,如果僅僅像記憶知識點一樣的死記硬背地進行積累,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效果不大。史料知識更多的是對學生的歷史敏銳性進行培養,學生只有透過激烈的討論和交流,才能將史料知識中內含的知識進行內化。舉例來說,在講解有關“代議制”的知識時,為使學生更好的瞭解英國議會、內閣首相以及英國女王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分組扮演內閣首相、英國女王以及眾議員等角色,讓他們根據對英國首相布萊爾追隨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決定的合法性等進行探討,在扮演中體會各人物的權利以及權力界限,講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應用。

  (三)增加對史料知識的課堂應用。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是,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讀一些史料知識進行引用,作為案例進行相關的分析,促進學生對理論的理解以及利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講解秦代的焚書坑儒事件時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必要的瞭解,並且瞭解相關的例項,同時可以與我國當代的“科教興國”戰略進行對比,教師可以透過正反的對比是學更加深刻的理解教育和知識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的意義。

  (四)突出對史料知識學習主體的認識。教師應該改變應試教育下的教師觀,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將學生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進行史料知識的教學中,要充分的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例如,在講解有關科舉取士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積累對一些科舉取士的案例進行舉例和講解,一來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積極性,二來還可以最大程度的共享資源。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引入史料知識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和學習積極性的高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顯然完全不能適應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雖然目前的初中歷史教學對於時事政治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隨著成功經驗的不斷積累和失敗經驗的不斷總結,它必然會對初中歷史的學習產生積極作用,促進初中歷史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紅豔.史料知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合理應用[J].新課程,2016,(09):73.

  [2]陶媛.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鄉土文化資源的思考與建議[D].華中師範大學,2016.

  [3]李現麗.史料知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才智,2012,(29):61.

  [4]鄭麗霞.初中歷史探究學習理論與實踐的研究[D].福建師範大學,2003.

  [5]謝藝明.史料教學中發展高中生歷史思維能力研究[D].福建師範大學,2003.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7

  一、轉變觀念,構建和諧師生關係

  教育教學的規律表明,學生要想學到知識,師生關係是否融洽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古人云“親其師,重其道”,只有良好的師生關係才能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必須要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要轉變過去教師高高在上的姿態,深入到學生中間,主動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的歷史基礎情況,特別是對於那些在歷史學習方面比較困難的學生,更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使學生感受到教師深厚愛意。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前幾分鐘,與學生主動進行交流,當然,交流的內容不僅僅是歷史內容,可以涉及當前的時事新聞、學生的興趣愛好、學校的各種活動等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和藹和親,為歷史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此外,教師要提高師德修養,做到為人師表,處處模範,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還要不斷提高業務教學水平和能力,透過教學活動的良好開展,使學生感受到教師教學水平的高超,從而從內心敬佩教師,尊重教師,也為學生歷史水平的提高增強內在的動力。

  二、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初中歷史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歷史知識和思想滲透到了各個學科中。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師要以新課程改革理論為指導,為學生提供自由、寬鬆、開放的發展空間,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做好預習。這不但需要教師更新教學觀念,還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改變以往灌輸式教學模式,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確定研究的物件,精心設計自主探究的過程,蒐集和處理資訊,最終解決問題。在學生自主探究的時候,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及時為學生提供所需資訊,做好學生的合作者和指導者。由此可見,自主探究活動中,在對學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需要教師及時調控和指導。透過自主探究,學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獲取的知識也更深刻和直接,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努力發掘學生潛能

  (一)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呢?第一,小組搭配要合理。教師要讓學生在小組內互幫互助,相互協調,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第二,教師要適時點撥和調控。教師要深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和學生站在一個起跑線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打成一片,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第三,在以往教學中,教師往往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學生只是觀眾,導致有的學生認為教師不夠重視自己,逐漸產生消極思想,成績呈現下滑趨勢,甚至有的學生和教師產生矛盾,在課堂上故意搗亂,影響教學的正常進行。這些現象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所以轉變教學觀念勢在必行,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採取多種形式組織教學,給學生創造鍛鍊和表現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

  (二)指導學生聽課方法和技巧

  課堂是學生舉疑解難的主要場所。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方法和習慣很重要,學生可能接觸到的歷史教師在教學方面各有特色,因此歷史教師在接受新的班級的時候,需要有一個適應到默契的過程。 瞭解學生,關鍵在於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溝通,透過多方面的交流和溝通,學生了解到了教師的教學特點,教師也瞭解到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要適應不同型別的學生,適應成績優秀的學生,適應學習困難的學生,適應學生的基礎,適應學生的個性,最為關鍵的要適應學生已有的學習習慣。此外,教師也要放下身段,讓學生適應自己。教師和學生相互適應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產生默契,教師能從學生的表情、神態中讀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能從教師的動作、神態中體會到教師所要表達的資訊。營造默契的教學氛圍是歷史教學的難點,它要求教師具備廣泛的知識,民主、開放的教學觀念,調控課堂嫻熟自如,思維靈活、敏捷。

  (三)創設辯論的學習環境

  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辯論,不但能有效複習舊知識,還能提高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能還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討論歷史問題,能夠促進批判性思維發展,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去觀察歷史現象,分析歷史問題。比如,為了讓學生全面地認識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就是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先讓學生自主藉助資料或者上網查詢資料,激發他們探究歷史的興趣,使他們對歷史人物有更深刻的瞭解,這比教師單方面的傳授效果好得多。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的作用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它以直觀、形象的特點,為學生呈現了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歷史教學內容,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大大提高了學生興趣,解決了傳統教學中不易解決的問題。比如,在教學《三國鼎立》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把《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董卓、呂布、周瑜、諸葛亮,一一呈現給學生,這些人物神態各異各具魅力,學生透過重溫這些鮮明的歷史人物,聯想到了三顧茅屋”“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等片段,這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在觀賞中體會到了歷史的樂趣。當然,有效的歷史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認識事物的表現現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感性的現象進行理性思考,認真觀察,從而發現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所產生的影響。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8

  1.藉助互動式電子白板特點,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利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的外部刺激,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互動式介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在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自主地構建學習內容,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原始的農耕生活”教學中,把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農作物、房屋、水井、紡輪等一系列相關圖片打亂放在一起,然後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將與原始農耕居民相關的圖片歸納在一起,並介紹這一時期居民的詳細生活情況;並且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利用電子白板點選拉動圖片的功能,將圖片進行拉大(縮小),以便解說時讓其他同學看得更仔細、瞭解得更準確。在歷史課堂教學分析史料的時候,PPT等傳統多媒體課件的侷限性,總是老師帶著學生讀史料,老師的思維主導著學生。但運用電子白板很好地改變了這一狀況,老師展示史料後,讓學生上臺用電子筆畫出其中的關鍵字句,並說明為什麼,反映了什麼資訊。還可以多次讓多名學生上臺,用不同顏色標示每個人的不同理解,綜合判定誰對誰錯。這樣扭轉了以往只有老師自己演示關鍵字句、演示自己思維的現象,真正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展示自己,真正使“歷史課的學生”變為“學生的歷史課”。

  2.整合課堂教學資源,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既要重視認知領域教學方法的運用,又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使兩者結合,相輔相成,達到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發展。恰當運用電子白板技術,可以使歷史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還在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中進行了學生學習方法和情感的薰陶。在《新航路開闢》《鄭和下西洋》《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等課文的教學過程中,都可以運用電子白板中拖動圖片,畫路線、圈關鍵地點、放大鏡等功能增強學生的地理概念;電子白板還可以透過動作顯隱最佳化教學內容的先後呈現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等。這些細節之處的巧妙設計往往都能使教學思路柳暗花明,教學效果錦上添花,使一節單一的歷史課更加生動活潑,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3.巧用電子白板,創設互動課堂,活躍課堂氛圍

  課堂氛圍來源於學生活動,電子白板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師生與電子白板的互動,有機交織在一起。學生經過親自動手親身體驗,激發了學習興趣,又加強了生生、師生間的互動,使歷史課堂充滿生機活力。在學習“外交事業的發展”時,將中美關係的演變(晚清—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初期—20世紀70年代)畫成年代軸,讓學生將文字框(美國對中國不同時期的政策)拖到軸線上對應的時間點。課堂小結時,將新中國的外交事業發展畫成一棵樹分畫四個樹枝(20世紀50年代、70年代、90年代、21世紀初),讓學生將對應的果實(萬隆會議、跨洋握手、香港迴歸、上海世博會等外交成就圖片)放在相應的樹枝上。在學習“秦皇漢武統一措施”時,採取“連連看”遊戲活動進行連線;採用“哪裡不會點哪裡的點點看”的活動方式自主選擇學習探究內容。恰當地設計好電子白板的教學環節,採用多種方式分層次地調動每一個學生的有效參與,能有效活躍課堂氛圍,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任何一種教學方式和媒介都是服務於教學的,恰當、有效的方式和媒介才是有價值的。為了教學,我們可以嘗試恰當地運用電子白板,有效地發揮其功能,讓我們的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習更為主動,課堂氛圍更加生動活潑,課堂教學更為高效,更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但電子白板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在其真正的應用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和種種不足之處,只有不斷探索改進,才能充分發揮互動式電子白板的輔助作用,讓我們的課堂更精彩。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9

  教育是我國目前最重視的事業,只有加強對我國人民的素質教育,才有利於國家經濟的發展,從而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初中歷史是提高素質文化的重要課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瞭解國家歷史的發展,增加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人文情懷,也可以讓學生了解國外歷史的發展狀況,開闊眼界。情境教學應用到初中歷史課上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渴望。

  一、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法的含義

  簡單來說,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法就是根據書本上所講的內容,進行歷史重現,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場景,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可以快速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效果。

  二、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法的影響

  從目前來看,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國家重視的德育奠定了基礎。以下對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法的影響進行系統的分析。

  1、有利於增加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

  我們都知道,對任何事只要有飽滿的熱情就能辦好,所以初中歷史的學習也需要如此。學校要想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首先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充滿熱情。情境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樣學生可以認真地學習歷史,紮實地掌握知識,也可以對歷史這門學科有新的認識,為以後的歷史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情境教學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充分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魅力,從而對歷史這一學科產生好的印象,所以說,情境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3、有利於加強對學生的德育

  目前,我國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德育,以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隨著國家科技的不斷髮展,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書中的人物或事物透過多媒體進行展示,使其更為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的記憶,產生愛國情懷。教師還可以用生動的語言對歷史知識進行講解,激發學生內心的真實情感。教師要以書本上的知識為依據,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以後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應用情境教學法

  透過對情境教學模式的具體瞭解,如何將其應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成為目前歷史教學的重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出了以下幾種方案。

  1、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

  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學生學好歷史知識的基礎。透過調查得知,和諧的課堂氛圍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由此可見,構建和諧課堂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和諧課堂應該如何構建呢?首先,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還要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教師作為教學中的主導者,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上課時,教師不要總是擺出一副嚴肅的表情,因為教師的表情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情,所以,教師要面帶笑容地講課,這樣可以給學生帶來好的印象,從而愛上歷史這門學科,提高學習效率。

  2、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教學效率,首先就要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媒體技術的優勢,將書上的圖片、文字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基於學生對多媒體的熱愛,一定會吸引學生的眼球。教師還可以根據歷史知識,用多媒體播放具有代表性的短片,使其歷史故事更加形象化,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瞭解。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對教育事業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育部門要不斷完善教育制度,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提高教學的效率。情境教學法為初中歷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情境教學法可以使歷史這門學科不再枯燥、乏味,可以讓學生對歷史有新的認識,增加愛國情懷。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歷史成績,提高了初中歷史的學習效率,把初中的歷史教育推向了高潮。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10

  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才能夠真正成為高效課堂。因此,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對歷史感興趣,還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一味地講授新知識會對學生的理解和思考造成負面影響。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動腦思考問題,然後相互交流,或者與教師交流,以更好地解決問題。學生只有主動去學習了,才會高效學習,自己去把握問題、掌握知識。

  二、教師積極的教學態度

  很多學生因為不喜歡一門學科的教師而不喜歡這門學科,這是不對的。但是,帶有教師不良情緒的課堂,是達不到高效的。為了讓學生喜歡上教師,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保持良好的態度,對學生熱情,教學充滿激情、充滿感情,這樣學生會很自然地被帶動起來,對課堂的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有促進作用,對於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更有幫助。

  三、保護“弱勢”學生

  “弱勢”學生是指對文化學科學習能力不強,理解能力偏差的學生。這些學生因為成績不好,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師應該做到心裡有數。現在的學生大多數自尊心較強,對於成績比較敏感,所以教師應該多關心這些學生,儘量避免做傷害他們自尊的事,也不要在全班學生面前教訓他們,應該幫助他們提高成績、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教師可以私下了解學生情況,逐個分析情況,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四、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

  教師可以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幾個人為一組,探討一個課題,並制定方案,最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見解,同一個問題也就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團隊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團隊精神、增進友誼,還可以使其發散思維,增強問題意識,提高自主性和創新能力,使課堂更加豐富、更高效。

  五、當堂複習

  一節很有趣的課不能只“熱鬧一下”就結束了,最重要的是看這節課是否真的高效。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快要結束時,進行當堂複習。也就是說,把當堂所講的所有知識串聯起來進行提問,讓學生作答,以此來判斷課堂是否真的高效。

  六、質疑交流

  教師要透過讓學生髮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為他們創設自主學習、動腦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然後透過師生交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這樣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學習的效率肯定會提高。

  七、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不同,教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並遵循個體差異原則,才能提高教學水平。而要想面對全體學生,就應該因材施教,摒棄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實行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這樣才能使他們在各自的起點上都有提高。如此堅持下去,就能提高教學質量。在當下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課堂效率,並以新的方式教學,不要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盲目傳授知識。教師不僅要教知識,還應該教方法。課堂是知識獲取的重要渠道,學生上課不只是為了學習知識,還為了自己的發展,高效課堂應該權衡活動和知識的關係。有趣的課堂不一定是好的,讓學生全身心投入進去,並能及時掌握知識的課堂才是高效課堂。快樂學習、高效學習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前提和保證,沒有基礎,無法談創新。高效課堂的建立,對學生身心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並且能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11

  摘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授課內容,運用歷史故事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歷史中蘊含的深刻道理,既能達到授課目的,又加強了歷史的教育功能,遵循課改要求,符合歷史學科特點。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故事教學法;實踐和反思

  愛聽故事是大多數初中生的共同特徵,所以在教學中引用符合授課內容而又使學生感興趣的歷史故事,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教師可結合歷史故事進行提問,組織學生討論,使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學會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一、歷史故事教學法

  歷史故事教學法就是將符合教學內容的歷史故事穿插到教學過程中,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或者直接用歷史故事匯入新課等方法,為學生創設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歷史故事教學法的理論依據:第一,它是情境教學的一種,將歷史儘可能真實地再現,尊重歷史,又將歷史形象化地再現,使學生感同身受,讓學生在歷史故事中,感受歷史。第二,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過程。在歷史故事的吸引下,學生勢必會積極主動地瞭解歷史真相,探索歷史知識,建構歷史觀點,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所以歷史故事教學正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載體。第三,歷史故事教學法符合新課程目標的新理念。歷史課程標準指出: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也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歷史故事教學法正是為踐行這樣的理念而誕生的,將歷史故事的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使學生樂於學習、樂於探索,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歷史效率的目的。

  二、歷史故事教學法在教學實際當中的應用

  1.歷史故事匯入新課法(1)以對歷史故事形象生動的講解來匯入新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開課就深深地吸引學生。如講到“明清專制集權的加強”內容時,明朝是一個具有鮮明特點的朝代,皇權專制統治在這一時期已達到了空前的強化,明朝皇帝也各有特色,教師可以將明朝皇帝的故事作為新課的匯入。如“明熹宗為什麼將皇位傳給弟弟朱由檢”的故事,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時,也將明朝統治的特色形象地教授給學生。(2)帶著對歷史故事的疑問進入歷史新課。如講到“三國鼎立”內容時,教師可以將三國時期的很多故事彙總起來,然後提出“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等問題。2.收集相關歷史故事,鍛鍊學生動手能力,達到預習效果(1)收集相關歷史故事。在課後,教師可以佈置學生分組收集相關的歷史故事,在下一節課上逐一講解,從故事中汲取營養,結合故事瞭解教材內容,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前,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使課堂效果達到理想化。如講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講講關於“人的起源”的神話故事,如女媧造人、夸父追日等。學生很容易被故事情節所感染,進而將這種感染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提高歷史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體會歷史脈搏,加深對歷史的理解。(2)達到預習新課的目的。可能由於課業負擔較重,學生往往沒有預習的習慣,但透過對相關歷史故事的收集,能達到預習新課的目的,使教學效果明顯。3.改編歷史故事(1)將歷史故事改編成簡單的舞臺劇鼓勵學生積極參演,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學生能在表演中親身體驗歷史人物的處境,穿越時空,縮短歷史和現實的距離,進一步瞭解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理解教材內容。(2)將歷史故事編成相聲或小品學生積極參與改編過程,既要了解歷史背景,又要對相聲和小品的劇本內容有所瞭解,以此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歷史的學習。在不改變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改編,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突破性。如學到“美國經濟的發展”內容時,教師可以借鑑卓別林的幽默來改編故事,詮釋美國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資本主義世界的弊端。(3)將歷史故事改編成舞蹈或話劇教學中,教師可以直接利用以歷史故事改編的舞蹈或話劇作為上課的契機,也可以讓學生借鑑改編的舞蹈和話劇,經再加工後表演,將歷史故事形象化、藝術化地再現,使學生更好地瞭解歷史。如講“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內容時,教師可以用舞蹈《地道戰》來講述抗戰的故事,使學生理解中華民族抗戰的決心和勇氣,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4.結合其他學科學過的歷史故事來學習歷史(1)如語文學科中學過的四大名著,教師可以結合作品中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一起思考、交流和感悟歷史故事,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將學過的四大名著的內容整理成故事,並就故事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如《水滸傳》108名好漢為什麼要上梁山?《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我們該如何評價?《西遊記》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紅樓夢》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讓學生在閱讀文學名著中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2)如物理和化學學科中學到的一些科學家的故事,在講到“蒸汽時代”內容時,教師可以引用牛頓、瓦特等科學家的故事進行相關歷史知識的學習。(3)如在思想政治學科中學習到的有關馬克思的故事,在講到“無產階級的鬥爭和資產階級統治的加強”內容時,可以穿插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為新課增加趣味性,同時讓學生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運用歷史故事教學的反思

  儘管歷史故事教學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操中還應注意許多問題:1.故事選擇要合理。故事選擇既要尊重歷史,又要有代表性和針對性,還要有趣味性。千萬不能選擇既沒有根據又脫離真實的一些野史記載,即使偶爾為了增加趣味性而選擇這樣的故事,也一定要在講解之前向學生說明白,否則容易造成歷史事實的失真。2.講故事要注意技巧。同樣的故事,有人講得栩栩如生,有人講得卻枯燥無味。所以,講故事時,教師應儘量運用生動的語言技巧,用傳神的故事情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教師才能掌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從而進行有效引導,最終提高課堂效率。3.對故事和授課內容孰輕孰重的把握。學習歷史知識是重點,歷史故事是為歷史知識服務的,講再多的歷史故事也是為了方便學生學習和識記歷史知識。所以,不要讓歷史故事喧賓奪主,學生聽了故事、湊了熱鬧,但卻忘了歷史知識的學習。因此,這個“度”教師一定要把握好。總之,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同時也適應新課標的教學改革。要求結合情境教學,為學生創設靈活、輕鬆、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儘量讓學生摒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透過把歷史故事融入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實現輕鬆識記和理解歷史知識的目的。為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堅持歷史的真實性,堅持歷史故事為歷史知識服務等原則。透過巧妙設定故事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觀點。

  參考文獻:

  [1]覃麗燕.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xx.

  [2]楊譯.歷史課本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xx.

  [3]李小玲.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應用[J].現代交際,20xx(6).

  [4]於秀蘭.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xx.

  [5]莊瓊娥.充分發揮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導學,20xx(28).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12

  在生本理念的背景下,不同的學科可依據生本理論,設計、歸納出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生本模式教學?現以部編初中歷史教材《明朝的統治》為例,簡要闡述。

  一、把教學內容嫁接在“中國龍”身上,讓教學內容情境化

  生本教育理論中強調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服務者,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作出調整,為學生營造好的學習氛圍。情境教學就是教師營造學習氛圍的一種較好的方式,教師透過設定情境,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生動、有趣、開放的環境中學習。在《明朝的統治》課例中,教師在課堂中引入了“中國龍”這一概念,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人把它作為自己的象徵,把“中國龍”比作歷史上的中國,符合學生的認知觀念。學生喜歡鮮活、直觀、接近生活的知識,歷史上的“朝代”是一個枯燥的既定概念,離學生的生活距離遙遠,“中國龍”是一個鮮活的形象,時常出現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把教學內容嫁接到“中國龍”身上,可以讓歷史活起來,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探索慾望。

  二、透過小組合作,探究“中國龍”的病症,讓教學過程活動化

  在生本模式的課堂上,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需要根據“授之以漁”的理念,改變傳統的“匯入——老師講授——學生練習——老師小結”的教學結構。生本教學模式提倡“簡單匯入——丟擲問題——小組交流——點撥析疑”的教學結構。1.簡單匯入。在《明朝的統治》課例中,教師在課前先播放歌曲《龍的傳人》匯入新課,簡單的匯入是為了保證學生交流討論的時間。2.丟擲問題。簡單匯入後,教師立即丟擲問題:“14世紀中期,中國龍生病了,請問①中國龍出現了哪些病症?②替朱元璋為“中國龍”做手術。③做完手術的中國龍是不是真的健康了?3.小組交流。接下來學生根據課本內容、材料和圖片,小組之間討論交流問題。學生根據中國龍的病歷本,在小組內思考14世紀中期中國存在的問題(元朝滅亡的原因)。接著學生根據中國龍制度上的X光片(元朝的政治制度),發現元朝政治制度上的弊端,並替朱元璋為“中國龍”做手術。做完手術後,小組內再思考手術的效果,中國龍是否恢復了健康?學生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強化了素養,提升了能力。所以,生本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對於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起到了推動作用。4.點撥質疑。在小組展示的過程中,允許其他小組的學生提出質疑,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同學們看待歷史問題,不能只孤立地看一個點,而應該把這個點放在具體的社會背景下,形成一個面,形成一個整體來看。”

  三、以古思今,反思歷史上“中國龍”的健康,讓教學成果“今用”化

  在本課例的最後,學生透過反思“中國龍”是否健康了,得出明清時期封建專制日趨沒落,中國社會危機重重的史實。然後再古為今用,將思考對準今日的中國,今日的“中國龍”如何健康成長。學生透過思考,透過交流,懂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認識到為中華民族復興青年人應承擔的使命,樹立起對“中國龍”騰飛、“中國夢”實現的憧憬。在《明朝的統治》這一課例中,學生始終是課堂的主角,學生始終處於活動的狀態,課堂變成了富有生命力、充滿藝術性的學術陣地。生本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的運用,徹底改變了“學好歷史=死記硬背”的傳統,徹底改變了落伍的歷史教學模式,學生不再聽得昏昏欲睡。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說:“要喚醒那種無動於衷的學生,把他從智力的惰性狀態中挽救出來,在智力活動中表現自己和自己的人格”。《明朝的統治》上的生本模式恰恰就起到了喚醒學生的作用,教學內容的情境化喚醒了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教學過程的活動化喚醒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教學成果的“今用”化,喚醒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13

  一、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的必然性

  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隨著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程的改革,新課程不斷強調提高教師的素質,建立教師不斷反思與自我評價的體系,相關部門要求教師在不斷反思中學習與進步,實現教學實踐,努力使得教師成為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

  2.學生髮展的需要

  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是學生髮展的需要。教育發展基本在於學生的發展,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符合初中學生的成長特點,因為處在青春期的初中學生,他們的身心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些學生的好奇心和探討問題的慾望比較強烈,因此,老師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並使行為符合學生的切實需要,從而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

  3.教師發展的需要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反思性教學,是教師發展的需要。歷史老師要在教學中獲得良好的突破,就需要經常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這樣才能夠不斷地借鑑他人的成功經驗,吸取新的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從而進一步促進自身的成長。因此說,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是一種必然,並不是偶然,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學

  1.教的反思

  要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首先就應該進行教的反思。作為一名初中歷史老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反思。在教學準備工作方面,教師應該保證歷史教學內容的充實,藉助資訊科技以及網路媒體來豐富教材。並且還應該把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讓學生更好地去感受其中的奧妙。再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不斷反思,反思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否恰當,反思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過程與環節,結合學生的反應情況,如果遇到不合適的環節,要適時地做出調整。在教學後,教師依然要進行反思,找出前一堂課中的優點與不足,揚長避短,來不斷地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2.學的反思

  要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還應該進行學的反思。初中歷史教學工作是教與學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不僅要在教的方面進行努力,還應該在學的方面進行努力。反思是努力的一種途徑,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不斷促進教學的進步。第一,對學習態度進行反思。因為學習態度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學生能夠端正態度,必然會使得學習效果得到提高。第二,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透過對學習內容的反思,才會明白自己知識掌握的程度。現在很多學生依然喜歡採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其學習效率並不高。老師應該督促學生積極地開展學習反思,學才能真正致用,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習成果。第三,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初中歷史的學習應該嘗試多元化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能夠找出學生學習中的不足,然後透過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改進,提高學習效果。

  3.教與學的反思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反思。在我國現階段,初中歷史反思性教育已經得到了一定的實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除了對教的反思與學的反思之外,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雙向反思,從而提高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配合程度。初中歷史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採用新的指導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還應該在學生反饋方面進行努力。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開展積極、廣泛的溝通交流,瞭解其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採取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補救,使得初中歷史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在此過程中,老師要避免對學生採取生硬的管理方法,以免影響教學效果。

  三、結語

  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反思性教學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進一步落實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保證學生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地獲取知識,同時讓知識更好地運用於實踐。

  參考文獻:

  [1]劉學鴻.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xx.

  [2]白樺.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7).

  [3]杭華.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xx,(6).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14

  【摘要】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有:透過塑造良好的教師人格魅力;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應加強內在素質,以便拓寬知識面,提高效率;合理運用“課前提示”,利用中學歷史巧記速記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廣泛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做法有:“親其師,而信其道”;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幽默藝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品質;以自己的熱情去點燃學生的激情;為學生提供一個舞臺;利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精心設計啟發性思考題,積極激發學生思維;多鼓勵學生,給學生以成就感。

  【關鍵詞】課堂效率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各國為了進一步加強本國的綜合國力,提升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競爭力,紛紛推出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為了回應社會變革、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我國也積極推進新一輪的基礎課程改革,以新的理念指導教育教學活動,重建學校課程。這次改革將實現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位學生髮展的歷史性轉變。因此,為了培養適應新世紀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保證新世紀教育質量,教育工作者就必須根據社會變革和新的課程理念去探索、研究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中教學最佳化的策略,即打造新課堂,賦予課堂教學與學習新的文化內涵,探索課堂教學新的時代功能,積極實施素質教育,重視對中學生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歷史學是反映過去的客觀事實,而這種客觀事實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透過實踐去感知,因此,在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教的枯燥單調,學生學的乏味無趣,達不到預期效果,提高不了課堂教學效率。主客觀因素,導致課堂教學難以進行,如何改進和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迫在眉睫。本人長期從事初中歷史科教學,就如何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我先從教師如何去做這方面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一、塑造良好的教師人格魅力

  教師的學識水平、知識能力、個性情趣、品德修養等綜合素質融鑄成的教師人格魅力,是教師吸引學生的主要源泉。

  (一)、教師人格的魅力來源於淵博的知識和過硬的教育能力

  具備這一條件的老師不但能在教育教學中游刃有餘,而且善於處理、協調學生以及同事之間的關係,創造融洽和諧的工作氛圍,從而獲得事業的成功。馬克思說:“性格是環境的產物。”從這樣的老師身上,學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響,受益終生。

  (二)、教師人格的魅力來源於善良和慈愛

  在老師心裡,教好每一個學生是老師的天職,我們老師要胸懷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氣各不相同、興趣愛好有差異的所有學生。老師不僅是學生良師,而且是慈愛的長者,更是學生的知心朋友,老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也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更要把學生的喜怒哀樂、寒暑冷暖放在心間。

  (三)、教師人格魅力來源於對學生的信任與寬容

  老師在課堂上不應一味地灌輸、包辦代替,而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老師是指導者和引路人,從不把學生看做是知識的容器,學生有他自己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情感去感化教育他們。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瞭解愈深,愛之愈烈。其次對學生的關懷要落到實處,以此形成一種學生尊重老師、老師關愛學生的新型師生關係。

  (四)、教師人格魅力來源於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

  老師不是僅僅把教師這個職業看成謀生的手段,而要毫無私心雜念的投入其中,以教書育人為崇高理想,並能從中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教師應以自己的真誠去換取學生的真誠,以自己的正直去構鑄學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純潔去塑造學生的純潔,以自己的美好去描繪學生的美好,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

  (五)、教師人格魅力來源於永不滿足的執著追求

  老師始終用勝不驕敗不餒的形象去感召學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失敗面前,老師要做當之無愧的強者,不陶醉於成功之中而不思進取,更不會沉溺於暫時失敗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我們老師要學會反思,從反思中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確立新的奮鬥方向和人生目標,用勤奮和智慧澆灌出更豐碩的成果,實踐告訴我們,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老師,必須首先做一名充滿美好人格魅力的人。

  二、教師角色應由重知識結論的灌輸者轉換為重學習過程的謀劃者、組織者和參與者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轉變教師的角色。“重結論輕過程”是傳統教學中十分突出的問題。傳統的教學的主要活動就是講述、板書和佈置練習。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把學生看成了接受器,課堂中的問答多半是複述教材中的文字,教師充當了知識和結論的灌輸者的角色。

  在新課程要求下,教師的角色已不再是結論的灌輸者,而是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在強調學生“主體”意識發揮的同時,對教師“主導“的要求更高了。就歷史課而言,如何最佳化課堂教學過程,如何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如何找準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提出有思維價值的問題,並能積極尋求問題的答案;如何淡化“教”突出“學”,把教學過程變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使教師自身由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從凌駕於學生之上的講臺上走下來,和學生融為一體,共同活動,消除師生間的距離感,使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個性與才能;如何使班級、小組合作和個體學習各環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達到促進人的發展的目的,這都需要教師的精心策劃和組織。

  靠教師灌輸的學習的被動局面。上課時在沉鬱激越的《滿江紅》背景下,學生的情緒異常激昂,他們急於要把自己知道的岳飛的故事與同學們分享,有的學生還拿來了在將軍山拍攝的岳飛“還我河山”的圖片。教學中師生互動得到很好的體現,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有的提出:“老師,不是說落後就要捱打嗎?可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均落後於北宋的金為什麼競能滅宋呢?”學生們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激烈的討論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思辯能力。這樣的課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表現了學生豐富的創造力,個性得到極大的張揚,也達到了教學目的,完成教學要求。中學歷史教學面臨許多根本性的挑戰,要提高課堂效率,首先就要求教師從傳統角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這是提高課堂效率成敗的關鍵。

  三、教師應加強內在素質,以便拓寬知識面,提高效率

  人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肯定會覺得乏味,難以聽懂,甚至不想學,也就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面,才能在課堂上發揮。上課時多穿插一些內容、故事,以及和事件相關的一些內容,這樣就使枯燥無味的課堂,變成生動有趣。所以教師應多學習,多看一些參考資料和跟本學科相關的科目,以增長知識面,開闊視野。教師一定不能只滿足現有的知識,時代越發展,要求教師要有越高素質。我們千萬不能象毛澤東同志筆下的“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要經常的給自己充“電”。例如《中國歷史》第四冊中的“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一課,講到“紅軍飛渡瀘定橋”時書本中沒有提到指揮這一戰役的是誰,教師就應當透過閱讀一些資料,才懂得是福建閩西長汀籍的楊成武上將,課堂中應當指出,而且還可穿插其它介紹。這樣一來使學生更加註意,同時也覺得更趣味,使得乾巴巴的幾個字,拓展開來。

  四、教師應加強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歷史教學的問題相當程度是語言的運用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藉助於語言來向學生傳播知識。所以教師要重視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教學效果。人們常說“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所以教師除了有內在素質外(即人們常說的“內才”)還需有過人的“口才”。以致上課時能充分發揮,講起來口齒伶俐,滔滔不絕,形象生動,講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反之,如果教師上課“語無倫次”,學生學得眉頭苦皺,影響課堂效果。例如《中國歷史》第四冊第6課中《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中講到“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這一問題時,教師應充分發揮語言表達能力,講清“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要從當時複雜的形勢來透析,說明清楚內部親日派何應欽的企圖,如何想奪取統治地位,同時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和平解決,最後如何迫使蔣介石接受“聯共抗日”的主張。教師要把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生動的語言,以提高課堂效率。

  五、合理運用“課前提示”,激發學生興趣,以提高課堂效率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指人對事物的特殊認識傾向,是人的認識需要情緒表現。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人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誇美紐斯也曾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教學中由於人類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學習興趣和願望,能最大地激發內在動機,特別是個人的興趣常常是影響各門課程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潛在因素。

  現行的歷史教材中,每一課都有“課前提示”,它不僅具有匯入新課的作用而且還具有多種功能,所以教師要特別重視和合理運用“課前提示”。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課,我都注意使用“課前提示”把課前提示設計成一個個問題,邊講邊問,從而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神聖抗戰的開始》時,我把課前有關提示設計成下列問題,“盧溝橋事變是怎麼回事?它標誌著什麼?在民族危急的緊要關頭,蔣介石是否同共產黨合作建立統一戰線?中國軍隊是否能粉碎日軍的狂妄計劃?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最後再問:“想知道這些有趣的問題嗎?答案就在這一課裡。”這樣一來,既能指出這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以製造懸念,埋下伏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尋求正確答案,從而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六、合理運用“課前提示”,激發學生興趣,以提高課堂效率

  現行教材的一大特點是:圖表量的增加。書中配有相當數量的圖表,有歷史地圖、表格、歷史、漫畫等。圖表是教材為學生提供的直觀教具,具有培養學生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理解力、記憶力、創造力和表達力等方面的功能。歷史知識最顯著的特點是它的過去性。這一特點給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面帶來很大的困難,而藉助文中的圖表去認識歷史,引導學生神遊歷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時代脈搏的跳動,是學習歷史的便捷途徑。在講到《紅色政權的建立》一文中,我充分利用了書中的“圖表”這課中的一幅《怎能忍受那許多人的吸吮》的漫畫、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農民受到地主貪官、汙吏、劣紳、軍閥、土豪、帝國主義者等人的剝削和壓迫,被榨取了血汗、變成一個骨瘦如柴的農民。文中的《當時架在農民身上的三把刀》的歌謠:租子重、利錢高、苛捐雜稅像牛毛”,反映了農民所受的剝削重,生活困苦。以及文中提到當時農民很少土地,而且絕大多數沒有土地的情況,這些圖表和文字部分,進行形象而又具體的分析講述,既可加深學生印象,也由此揭出“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要進行土地革命的原因,”可見不少“圖表”既生動又深刻;若能充分運用,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七、利用中學歷史巧記速記法激發學生興趣

  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特意歸納巧記速記歷史知識的方法。準確記憶基礎知識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但對於沒有入門的同學來說,歷史知識紛繁複雜,千頭

  萬緒,簡直無從下手。其實這裡邊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後可以既記得準、又記得狠。我總結了幾種方法,如果學會用活,做到舉一反三,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字頭法。抽出核心字(多為首字),串在一起,押韻更好,然後多念幾遍即可。例1.清朝最後的九個皇帝依次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記為“康雍乾,嘉道鹹,同光宣”。

  例2.1842年簽定的中英《南京條約》中開放的中國第一批通商口岸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由南向北),記為“廣廈福寧上”。

  (二)、諧音法。基本方法同“字頭法”,只不過要精選核心字及其諧音,使其既押韻,又有一定生動的意義。

  例: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沈葆楨、丁日昌,編為“新(訢)翻(藩)譯(李)坐(左)洞審(沈)日昌”。

  (三)、奇特聯想法。聯想越奇特,記憶越深刻,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例:軍閥割據時,馮國璋、曹錕、段祺瑞控制的地盤及其支持者可聯想為“曹錕靠在一棵日本梨樹(直隸、江蘇)上餓(湖北)得快乾(贛)了,段祺瑞端著一大碗(皖)滷(魯)面(閩),這(浙江)應(英)該很美呀。”

  (四)、歌謠法,即以“核心字”為基礎,透過反覆挑選排列,使之成為形式對仗,合則押韻的順口溜,最適於記年代。

  例:早期有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編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一大24、1”。

  (五)、排比法。即認真分析歷史事物,從中歸納提煉出或連續或對仗的“核心詞”,作為記憶的載體,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適用範圍很廣。

  例1858年第二次戰爭中,列強強迫清政府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主要內容有5點,可總結為“三外一賠一開”。賠款和開放口岸是近代絕大部分不平等條約都有的內容。“三外”指外國人(可以到內地遊歷、經商、傳教),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外國船(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例:1927年三大起義的意義,可總結為“三個第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的第一槍。秋收起義建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支軍隊。廣州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府。

  八、廣泛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效率

  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具有實踐性、主體性、綜合性、多樣性等特點。各種有益的活動有利於學生接觸人生、接觸社會、吸收資訊、增長知識,有利於學生學會關心、學會負責、學會做事、學會創造。

  除課堂外,在課餘時間應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第二課堂,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以促進第一課堂,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能力,以提高課堂效率。例如舉行參觀歷史遺址等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歷史教學的吸引力。

  總而言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特點不斷變換教學方法,靈活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即使是一堂課也可以應用多媒體資訊傳遞,活躍課堂氣氛,保持和發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給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課題,因此,如何上好一門課,除了教師方面,我認為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有助於學生在一個輕鬆活躍的氣氛中愉快地學習知識,完成歷史學習,改變他們對歷史學科的偏見,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點滴感受。

  一、“親其師,而信其道”。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情感教育目標,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注入情感,與學生能融洽相處,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進而能使學生主動探

  索,大膽創新。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特殊、奇妙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生才會對這位教師給予的教育產生接納感,才會帶著良好的情感來正面理解教師的語言,接受教師的教育,從而使整個教育過程得以順利進行。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

  二、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幽默藝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品質,它能帶給人們輕鬆和笑聲;幽默是智慧的閃現,是教育家最主要的、第一位的助手,它具有多方面的、獨特的教育功能。所謂教學幽默藝術,是指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長的表現手段進行教學,以對學生傳授知識,發展能力,滲透教育、培養幽默感和樂觀主義人生觀為目的的教學藝術形式。對於每位教師而言,加強教學幽默藝術修養,掌握教學幽默藝術的必要技法,無疑是有益於增進自己教學藝術的情趣和魅力、乃至形成個人教學風格和特色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可以運用的幽默藝術方式術。在教學中根據內容的需要,可引用或設計幽默詼諧的典故插曲,即可達到內容與笑典相映成趣的效果。如講到南朝士族的腐朽時,可用建康令王復的孱弱無知、“馬”“虎”不分的故事:“真是馬虎到家了,敢情‘馬虎’這詞就源於此”。

  三、以自己的熱情去點燃學生的激情。一個無精打采,懨懨欲睡的老師,怎麼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精神振奮呢?我一直有個原則,不能把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任何不愉快的情緒帶進課堂,不能影響我的學生。不管有什麼煩心事,不管多麼疲勞,甚至生病了,只要走進課堂,我就要讓我的學生看到一個快樂的、熱情的,充滿活力的老師。只要老師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自信樂觀的精神狀態,就一定能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為學生提供一個舞臺。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模式顯然不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即使老師口才再好,如果每節課都是老師的“獨角戲”,學生也會厭煩的。怎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呢?我進行了歷史專題討論課的嘗試。比如在學習商鞅變法時,我安排了一節活動課,讓學生就商鞅變法是否成功舉行一個辯論會。那節活動課上,同學們的表現令我驚歎。他們積極參與,熱情高昂,立場鮮明,論述充分,並不乏個性色彩,高潮迭起,情緒熱烈。原來,給學生一個舞臺,就給了學生一片自由的天空,給了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給了他們伸展心靈的空間。除了這樣的辯論會,還可以組織歷史劇表演,歷史歌曲比賽,歷史典故故事會等等。這些靈活多樣的形式,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正可謂“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空洞抽象的講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實踐活動將使人終生難忘。

  五、利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初中生在思維特點上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認識處於感性認識階段,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直觀教學。而多媒體教學手段是現在的中學生最樂於接受的了。記得在講《南京大屠殺》時,我製作了一個電腦課件。蒐集了很多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圖片,並配以文字說明。還配了若隱若現的背景音樂,以烘托氣氛。最令學生震撼的是我剪輯了電影《南京大屠殺》中的片斷,血淋淋的場面讓學生無比悲憤,很多學生甚至義憤填膺,握緊了他們的小拳頭。此時,不用我過多講述,學生自然明白了南京大屠殺是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明白了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從而達到了本課的思想教育目標。在歷史教學中利用這些課件,能夠打破時空限制,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圖文聲像並茂,生動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創造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學習主動積極性。

  六、精心設計啟發性思考題,積極激發學生思維。人們的思維活動通常是由疑問而產生的,更何況初中學生正處在思維活躍的心理發展階段,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恰當的給學生設定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透過外在的資訊刺激,培養學生的勤于思考的品質。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15

  摘要:一直以來,對初中教育的發展主要側重於認知方面,對學生的培養也注重於知識和技能方面,過於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略了學生情感方面的精神需求和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歷史科目作為初中學生的必學科目,也不例外,教學中過分重視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忽略了對學生精神方面的培養。透過新的改革,歷史課程不再是傳統地要求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而是注重對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在基礎教育改革中情感教學的實施極其重要,研究初中歷史課堂的情感教學也就勢在必行。深入探討初中歷史課堂的情感教學研究,以及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實施情感教學。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感教學;課堂教學

  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透過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積極化的過程。情感作為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是學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催化劑,不容忽視。在初中課堂中,教師應該科學利用和調節情感,努力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學習效率。相關資料顯示,很多初中歷史老師對情感教學的理解不夠全面、充分。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不住重點,不知道該側重於學科還是該側重於學生。傳統的教學模式有一大缺陷,只重視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不注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使學生愉快、主動地學習。

  一、情感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情緒、信念等方面,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和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研究表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有20%來自於智力方面的因素,而80%來自於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俗稱的情商。因此,初中歷史教學一定要對情感教育非常重視。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能轉化為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積極好學。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透過對學生情感品質的培養,提高學生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有利於學生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從而成為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中實施情感教學

  1.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對學生的情感因素合理利用,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結合起來,營造一個愉快、有趣的課堂。教師在對歷史知識進行講授時,應該和學生交流討論,而不是把學生當成一個“被學習”的物件。例如,講解二戰時期的歷史事件時,提出問題:“為什麼會發生戰爭?”以及“人們為什麼討厭戰爭?”來和學生進行討論。透過提出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透過對問題的交流討論,掌握學生對相關歷史事件的預習情況和預習能力,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對歷史事件的求知慾,同時也能使學生掌握二戰時期的歷史事件,掌握相關知識點。

  2.培養學生的情感。新課改改變了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上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而是要求老師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用真摯的情感以及教學語言、手勢、眼神等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既能使教學課堂變得豐富有趣,也能感染學生,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情緒。例如,對抗日戰爭方面的知識進行講解時,老師要充滿愛國情懷,透過語言、表情等表現出對共產黨的愛戴及讚揚。對紅軍長征的知識進行講解時,應該聲情並茂講解長征過程中紅軍的艱難與不易。透過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述,學生感受頗多,對我國愛國人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學習到歷史文化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培養。

  3.透過情境教學,加深學生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側重於情景式教學,仔細深入地研究教材,發現歷史事件的真實情境,設立情景課堂,改變課堂氛圍,從而感染學生情緒。例如,在講解“抗日戰爭”時,給學生播放《義勇軍進行曲》,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時,一些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上學習到歷史文化知識,也能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做貢獻。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關注學生,“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也就意味著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和人格養成。老師透過與學生心靈上的接觸,和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應該將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相結合,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案,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孫志芬.淺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培養[J].考試周刊,20xx(12).

  [2]胡金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學研究[J].新教育,20xx(11).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