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範文彙編8篇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該為自己下階段的學習制定一個計劃了。那麼計劃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1

  學年度,本人擔任初一六個班和初二(3)教學工作。本人堅持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下面是本人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一、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

  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課前準備:備好課。

  ①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②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2、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資訊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想方設法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瞭,克服了以前重複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佈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3、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初一的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等。從讚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4、積極參與科組活動,虛心向同行學習,博採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5、認真學習新課標要求,勇於從事語文教學的新嘗試。

  二、在本學年的各科教學工作中,我都力爭嚴格要求自己。

  無任何有悖教學大綱和新課改要求的做法,並能做到為人師表,語言健康得體,舉止文明禮貌,以身作則,注重身教。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仍將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母校的建設與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認真組織和管理學校的兩課兩操,工作落實,職責到人。制定詳細的考核評比制度,並落實檢查、考核。

  總之,教育工作向著規範化、制度化、計劃化的方向發展。介理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教師的業訓水平還有待提高;學校的活動開展還欠豐富;教師的業務鑽研時間不夠多。這些都將在以後的工作中逐漸改進和提高。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教學情況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1、2、3、4班的歷史科教學工作。這4個班基礎水平都差不多,但1、3班相對來說氣氛沒有2、4班那麼活躍,思維與整體的反應程式相對來說比較慢一點。1、3班的優勢在於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好各項工作。

  二、教學目的和任務

  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歷史的基礎知識,即透過學習能瞭解中國歷史的基本情況,瞭解中國歷史的重要歷史事件、人物、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等。

  對學生初步進行唯物主義教育,社會發展規律教育,國情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為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和人類和平事業,進步事業而獻身的精神和歷史責任感。

  要求學生能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表達歷史的能力並能初步運用唯物主義來觀察問題的能力。

  四、思想教育目標;基礎知識教育目標;能力培養目標

  思想教育目標:

  A愛國主義教育;

  B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大團結的觀念;

  C社會發展的觀點;

  D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的觀點E階級與階級鬥爭的觀點;

  E歷史辯證的觀點;

  F理想情操、道德品質的修養基礎。

  知識教育目標:

  A、掌握年代、世紀的計算方法

  B、瞭解從人類的起源到民族大融合時期的歷史發展線索

  C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現象概念等。

  能力培養目標:

  A能填寫歷史填充圖;

  B提高對歷史史實物件的閱讀理解能力;

  C能解釋重要的歷史概念;

  D能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分析及談自己的看法。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

  五、各單元基礎知識重點、難點

  1、重點:元謀人、北京人的生產生活的情況;南北方農耕文化的基本情況;中華民族的祖先;大禹治水;啟建立夏朝;分封制;宗法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秦始皇統一中國加強中央集權採取的措施;陳勝、吳廣起義;西漢的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漢朝的對外關係;三國鼎立的基本情況;孝文帝改革;古代科技和文化的成就。

  2、難點:歷史年代世紀的計算方法;猿為什麼向人轉化;南北方農耕文化有何不同;“公天下”與“家天下”有何不同;宗法制;商鞅變法的原因;如何評價農民起義;漢朝的對外交往;三國鼎立如何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對漢武帝大一統的評價;諸子百家的思想本質。

  六、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用精彩、引人入勝的匯入把學生帶入每一節課中。

  2、用嚴格的要求來規範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加強與學生的思想交流,切實瞭解學生的需要。

  4、平時的工作要做到勤奮。

  5、抓好學生的課堂知識的過關工作。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教學知識目標及能理培養目標

  1、要求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這段歷史。

  2、理清這段時期的歷史脈絡,掌握重要的歷史時期的有關知識。

  3、培養學生學會用運所學的歷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和處理問題。

  二、教學內容

  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單元,敘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需32課,每課教學1課時,複習課需要2課時。

  三、背景分析依據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貫徹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指導,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下,以課改內容為樣板,以考試改革為突破口,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七年級中國曆冊,在全面貫徹歷史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及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幾點:一、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增強趣味性和生動性;三、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整體情況分析:學生從小學升入七年級,表現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學習習慣差。10個班每個班級人數在70人左右,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著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著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由於學習態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100%的合格率目標較難,整體看來不願讀書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範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五、教學任務和奮鬥目標

  1、深化對《歷史教學大綱》及現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抓好課堂45分鐘的效率,在教學中貫徹“全面性、系統性、準確性、綜合性、科學性、鞏固性”的原則。要做到精講精練,概念清楚明白,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講清,切、實做到落實"三基",打好基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2、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3、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積極探索教學形式和途徑的多樣化,豐富歷史課堂內容。

  4、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影、*,模型多媒體,網路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六、主要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曆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以多媒體教學為突破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學期根據學校的計劃,資訊科技的使用是一個重要內容,響應學校的要求,我在這半學期中,力圖以直觀的、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方法來改進以往的教學,力求使自己的學科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科,課堂教學朝著樂、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人本學期任初一(5)、(7)、(8)班歷史科教學,經過兩週的觀察,學生基本能完成學習任務,(5)(7)班學習興趣較濃,組織紀律性較強,(8)班同學反應相對比較慢,學習氛圍一般,學習上存在一定障礙,針對這一點,在本學期要在課堂上課下多花時間鼓勵,做好培優扶困的工作,縮小後進面。這樣才能有助於提高整體學習成績。

  二、教材分析:

  北師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級《歷史》(上冊),真正反映了課改精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感。該書主要以人類文明史發展為主線,該教材重點突出,以點帶面,建立了新的評價機制。該書圖文並茂,生動規範,單元,課和子目的設計合理規範,更注意吸收當代文化的變化發展,對歷史的分期歷史發展的動力,民族關係等重大史學問題進行了更為科學,合理的把握和處理。

  初中七年級上冊主要講述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到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在課型設定上,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新教材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增加了“學習與探究”課,在欄目設定上,出現了許多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探究式學習欄目,而圖文資料的有效運用,大大增強了歷史知識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同時也注意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與滲透。

  三、教學目標及要求:

  1、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瞭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2、簡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3、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瞭解傳說和史實區別

  4、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直到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說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內容,直到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

  6、透過商鞅變法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認識漢字的演變,以司母戊鼎為例瞭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

  7、瞭解“百家爭鳴”主要史實,以都江堰等為例,體會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8、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9、列舉漢武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講述張騫通西域的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瞭解“四大發明”,名醫華佗,張仲景,李時珍以及祖沖之和《九章算術》。

  11、瞭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主要史實,《史記》和《資治通鑑》。

  12、瞭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人口南遷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經注》、《天工開物》等著作,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四、教學改革的設想(教學具體措施)

  1、讓學生形成一種意識,即把歷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課堂紀律,充分利用“45分鐘”。

  3、多講述名人歷史故事,與歷史典故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適當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蹟或歷史博物館,讓學生增長見識,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絡。

  5、多組織一些歷史活動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天佈置適當的作業和練習,鞏固知識,大約80多次。

  7、做好“培優扶困”工作,提高兩率臨界生的成績。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本學期七年級歷史與社會課的總目標是:

  本學期歷史與社會課程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體驗對歷史、社會現實問題進行綜合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正確面對人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逐步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理解人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豐富內涵,學會恰當地展示自己,關愛他人與人合作。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

  二、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1、文書資源:圖書,教材,報紙,雜誌,照片,地圖。

  2、音像教材:電影電視節目錄像,VCD,磁帶,各類教材軟體。

  3、實物資源: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視聽教室,對媒體裝置,

  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等。

  4、人力資源:學生,求職人員,教師,鄰居等社會人士。

  三、學生分析:

  初一年級是學生生活的一個新的轉折點,學生從此跨入初中,跨入一個新的學習階段。為了珍惜新的起點,為了更好地成長,要認識新環境,提高自己的各方面適應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藥充分利用學生對事物新奇的特點,促使他對本學科產生興趣,進而珍惜這個學習機會;這一階段的學生有比較活潑好動,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抓住這一特點進行有效教學。

  四、教學措施

  1. 認真專研課程標準,熟透教材,透過聽課等方法吸取經驗。把握每一節學生互動的內容,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2. 課堂上,讓大多數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發言,發表見解,教師從中點拔。

  3. 指導學生做到課前的收集資源,資料和圖片的準備。養成積累知識,做筆記的良好學習習慣,課堂上多讓學生髮言,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五、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共劃分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后有一課綜合探究活動,每一課為四課時,探究活動兩課時,具體安排見進度表。

  本學期增補《地理讀本》為擴充套件學生的視野知識的積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共四個單元,總授課36課時。

  1. 第五單元:講授六課時,活動課二課時。

  2. 第六單元:講授十課時,活動課二課時。

  3. 第七單元:講授六課時,活動課二課時。

  4. 第八單元:講授六課時,活動課二課時。

  《地理讀本》共四單元,總授課28課時。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6

  新的一個學期又開始了,今年擔任初一的歷史,初一我們學習的是中國古代史。這段歷史離我們很遙遠,所以學起來比較費事。從來沒有接觸過歷史的人來說,不知道從哪裡入手。初一也是培養興趣的一年,我制定以下計劃。

  一、總體目標

  以我校教學計劃為指導,注重弘揚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首先是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堅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努力開發每個學生的特長和潛能,要堅持基礎性和科學性原則,準確傳授基礎知識,切實加強基本技能訓練。

  2、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積的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堅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重點,最佳化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效率,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積極參與意識,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主動的探索中獲得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課堂教學堅持整體性原則,教學過程中始終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的全面整合,使學生全面發展,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和實踐。尋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

  4、教學語言規範,精神振奮,按時上下課,關心學生,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樂於學習。使學生逐步掌握歷史和認識歷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識別和運用與教學有關的歷史地圖、圖片、圖表;蒐集和整理與歷史學習相關的材料;敘述重要的歷史事實;解釋重要的歷史概念,分析和評論重要的`歷史問題等。

  5、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裡特徵,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出發,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同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從有利於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啟發學生對歷史的理解,避免死記硬背,減輕學生的負擔。

  6、有效的作業,是學生複習鞏固所學知識,教師發現教學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佈置有效的學習任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爭取在課堂中完成習題。對於考試和作業做到及時批改和反饋。查漏補缺。

  三、輔導

  輔導以學習上的優生和暫時的後進生為主,即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各種能力,重視知識的查漏補缺和學法上的指導,又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及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意志、習慣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在輔導中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對那些學有餘力的優秀學生,幫助他們發展特點,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培養其創新能力。在課堂上讓優生髮揮骨幹作用,帶動班級的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利用學校開展的學困生輔導工作,在多方面關心愛護他們,幫助他們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使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四、自我提高

  1、認真完成學校的教育教學任務,對於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最好歸納和總結。

  2、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積極參加聽課活動。

  馬林惠

  20xx—9—8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7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七年級四個班的歷史課教學工作,為了有效實施教學過程,保質保量的完成教學任務,特制定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如下:

  一、關於對教材地位的認識和課時的安排。

  本冊教材承繼了上冊中國古代史的發展脈絡,介紹了我國隋唐至明清時期的歷史,共22課時,另加八節活動課。

  二、關於教材知識體系及重點部分的分析。

  (一)、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隋唐兩代)⑴隋唐科舉制、⑵“貞觀之治”與唐太宗、⑶“開元盛世”和唐太宗及武則天、⑷唐與吐蕃等民族關係的發展、⑸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二)、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宋元兩代)⑴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⑵宋代社會生活、⑶遼、宋、西夏、金的並立、⑷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三)、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明清兩朝)

  ⑴明請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⑵鄭和下西洋、⑶戚繼光抗倭、雅克薩之戰、⑷清加強邊境地區的管轄、⑸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及歷史影響。

  三、認知能力及情感、教學目標的培養。

  ⑴透過本冊教材的學習,使學生知道中國古代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瞭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⑵透過學習,使學生能夠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釋讀歷史圖表、知道古代紀年方法、正確計算歷史年代、描述歷史事件、初步瞭解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⑶透過學習,增強學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四、教學對策與措施。

  1、針對學生普遍反映出的“歷史無用論”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的穿插聯絡取證歷史學習的“慢性化作用”。

  2、針對學生學習興趣不夠濃厚的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大膽創新的課堂教學。列如:歷史劇表演、歷史漫畫比賽、歷史詩歌朗誦、歷史歌曲演唱。透過這些活動的深入開展,不斷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針對學生學習態度浮躁、懶散的不良習慣,在課堂上加大練習、提問的力度,強化複習頻率。

  4、針對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狀況,開展組織“歷史人物大家談”的課堂3分鐘演講活動。

  5、發現愛學歷史的同學,及時吸納到“歷史興趣小組”進行更高、更深、更廣的素質訓練。為將來歷史才能的發展提高打好基礎。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8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嶽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4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二、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透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透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透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五、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五、教學進度

  這套課本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構成,以課為單位。文化課每課教學一課時,活動課的時間可適當增加。

  第一週: 說在前面的話;我們的遠古祖先

  第二週: 原始的農耕生活;神奇的遠古傳說

  第三週: 單元回眸;夏傳子 家天下

  第四周: 公元紀年法;西周的分封

  第五週: 國慶長假

  第六週: 甲骨文與青銅器

  第七週: 春秋戰國的紛爭;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第八週: 春秋戰國的科技與文藝;百家爭鳴

  第九周: 歷史文物仿製活動;單元回眸

  第十週: 複習、中考

  第十一週:中考情況總結;六王畢 四海一

  第十二週:伐無道 誅暴秦;漢武帝“大一統”

  第十三週:絲綢之路的開闢;評價歷史人物

  第十四周:秦漢的科學技術;秦漢的宗教、史學和藝術

  第十五週:單元回眸;三國鼎立

  第十六週:三國曆史故事會;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七週:江南地區的開發;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技和藝術

  第十八週:單元回眸、複習

  第十九周:複習

  第二十週:複習、期考

  以上教學計劃,一定認真履行,爭取在新的學期裡教學工作再上新臺階。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