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推薦】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洞察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比如剛剛高一學生學習的呼吸作用知識,本部分知識與每個人的實際都很接近,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但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卻非常薄弱,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著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

  (1)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怕所提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教學聯絡不大,被老師和同學認為知識淺薄,怕打斷老師的教學思路和計劃,被老師拒絕,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表現出來,是潛在的狀態。對於教師來說,就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發揮作用。

  (2)不能提出問題或不善於提出問題由於受傳統教與學思想的影響,學生長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造成學生不善於思考,思維惰性大,問題意識淡漠或沒有,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

  針對以上情況制定其策略:

  (1)溝通師生感情,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

  (2)滲透事例教育,認識“問題”意識。

  (3)創設問題情況,激發提問興趣。

  (4)開展評比活動,激發提問興趣。

  (5)強化活動課程,促進自主學習。

  綜上所述,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但隨之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那就是課堂上組織教學出現了相應的難度,往往是易放難收,遇此情況是讓其發展下去,還是把他們的熱情消滅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2

  一、高三複習切忌脫離課本。

  學生總覺得課本沒什麼好讀的,課本上的他都懂,認為整天泡在參考書和練習冊裡做題、解題,就行了。如果沒有真正的領悟到自然科學的概念,做了成百上千道題,再做類似的題仍然是錯的。教科書是最精練和全面的,對它要讀熟、吃透。把教材上的知識全吃透了,做題就會融會貫通、得心應手。我們的學生往往不會讀書,教師應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讀,這樣才會有收穫和心得。當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嚐到讀書的甜頭後,他們會自覺地讀。

  二、認真理解生物學的各個概念、定律。

  學生們對概念記憶還算清楚,但對其內涵的理解往往比較模糊,也不願下功夫去研究。因此,學生做題裡面的錯誤一般都是概念的理解錯誤,或者理解錯了,或者概念模糊,這樣造成的錯誤是大量的,而且這些錯誤如果不去發現,不去真正的搞懂它,會錯很多次,而自己還不知道怎麼錯的,所以要弄清楚概念.錯了一道題,要知道到底錯在什麼地方?只有這樣才能把概念搞清楚。

  三、精選精練,不搞題海戰術。

  有的學生手裡有大量的參考書,好的教學輔導書一本足夠,練習冊一本足夠。做題之前一定精選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的題型或內容,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對主幹知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並靈活運用。”每次考試後有的學生就急於知道答案,把正確答案記在卷子相應的位置就完事大吉了。其實重要的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讓學生分析自己做的題的對錯在什麼地方,把知識點深挖、吃透。學生做過的試卷就是複習重點,尤其是以前做錯的題,不應該羞於拿出來,實際是學生積累的一筆財富。

  四、重點突出,全面複習,不能“押寶”。

  複習要把握複習主幹知識,但不能忽略小節。給學生猜測考哪部分內容是不可取的,這樣可能會限制學生的複習內容,出現知識死角。

  五、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高考年年考實驗題,但是考的知識點,考的方式、角度是不同的。複習必須全面,從實驗的目的、原理、實驗材料、處理、觀察記錄結果、現象分析、得出結論都要認真分析。指導複習時,首先要對所有教材實驗進行分類複習,找出其中的異同點,並總結規律、指導方法。同時還要對手頭的有關實驗資料進行研究,從中找出實驗考查的規律、方法,並注意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

  六、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

  把題拿給學生之前,自己應先認真做一下,多聽聽學生的“答案”,有無道理,是否恰當,有沒有新意,不能認為跟“答案”一樣的才算對,。學生的思維活躍、創造力強,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應該多鼓勵學生、欣賞學生。這樣才能教學相長,是教師自己得到提高。

  一年來,有精彩,有收穫,也有不足方面,主要表現有:(1)教學內容沒有完全落實。平常講的內容,學生掌握不夠,也反映我校學生的素質。(2) 分層教學抓學生做的不夠到位,差生嚴重拖後腿。(3) 部分學生仍喜歡用口語表述,不習慣用書面語言準確表達。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總結、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努力,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生物組 王勤軍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3

  教學反思的理論依據,教育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接受知識的過程;教學是支援建構知識而不是灌輸知識的過程。這一理論遷移到教師的專業學習中,無論是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都是建立在教師個人的教學經驗之上。而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過程完全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觀,也符合學生學習的需求。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有很多,筆者有意識地對生物教育理念、課堂教學設計、課後回顧以及學生評價這四個層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嘗試,在具體的操作策略上分述如下:

  (一)教學理念反思

  生物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當我們進行教育或教學反思的時候,不僅要對我們採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學行為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對支配這些教育或教學行為的潛在的教育觀念進行重新認識。教師的反思是否全面,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學問題,而要從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否體現新課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學生身上的課程資源?是否努力在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僅僅為了分數?即教師也需要對自己教學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觀、課程觀、學生觀、評價觀的反思?從根本上說是對自己教育價值觀的反思。只有這樣,教師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觀念不斷更新與發展。

  反思案例Ⅰ:《光合作用產生澱粉的驗證實驗》的教學反思

  (1)教師出示一片葉子,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讓學生觀察。問: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在這一實驗中起什麼作用?學生回答。

  (2)教師演示將這一葉片放入沸酒精中脫色,後分別滴加等量的碘酒,讓學生觀察現象。問:為何要放入沸酒精中脫色?學生回答。

  (3) 根據澱粉遇碘變藍色這一性質可知葉片中存在澱粉,接著問學生:為何一半葉片變藍色而另一半葉片不變藍色?學生回答。然後啟發學生:葉片在光照之前要進行如何處理,其目的是什麼?學生回答。

  (4)小結後反饋練習

  課案分析:本課從教學理念上看似乎達成了師生互動的效果,學生的思維活動、視覺感官等充分地被調動和活躍起來,學生對知識點掌握到位。但學生的興趣、動手探究能力、聯絡實際能力、學會觀察能力等生物素養方面的培養是很不到位的。這是因為這堂課從一開始在理念上就發生了偏差。

  反思一:讓學生落實書上的知識點,而沒有真正從培養學生生物素養、探究能力上下功夫。我們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素養的學生呢?

  反思二:僅僅從演示實驗,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嗎?老師設計好的問題確實是學生要探究和想反問的嗎?是教師領著學生學還是指導學生學呢?從提高學生觀察、發問和興趣及進一步探究方面還應落實和整改哪些內容?

  反思三:學生只掌握了知識點就可以了嗎?從培養探究能力角度看,老師是否把演示實驗改成學生自主探究教學,充分讓學生動手和觀察,觀察後讓學生自己來產生疑問,而不是老師來提問題,然後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適當提煉幾個有價值的,針對重點知識進行引導和點撥。而不是馬上告訴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獲取知識。

  針對上述反思點,筆者把它提交到生物組裡讓大家討論得出整改辦法。首先筆者讓幾位學生來做這個實驗,並用錄影記錄他們實驗的全部過程,後在課堂中播放給學生觀看,用多媒體的錄影抓住學生的眼球,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思維火花一觸即發。讓學生根據所看錄影,然後透過二個創新實驗來探究光合作用產生澱粉的驗證實驗。

  探究實驗1:葉片為何事先要暗處理?(讓學生透過對比實驗得出結論:為了消耗澱粉。)

  探究實驗2:澱粉是怎樣形成的?(首先讓學生透過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實驗設計:學生分組設計實驗,組長彙報實驗設計方案,教師給予科學分析與評價,最後得出最佳實驗方案。

  學生透過討論、探究得出澱粉的形成過程,教師分析、講評。最後得出結論: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課後體會:學生的問題全面而細緻,從觀察中得來,這些問題是他們自己想探究的,而不是被動的思考。從知識的生成角度看,教會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動手實驗,查詢資料等方法,從根本上教會學生認知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啟動學生的思維,啟用潛在的創新意識。這樣讓學生在探究中創新,在創新中使知識進一步昇華和鞏固。

  每當上課後,從理念的角度進行反思,對照探究性學習的原則,新教學理念不斷地提煉精華,彌補不足,從教學理念上不斷總結、昇華,根據教學理念選用不同形式,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優秀教師。

  (二)課堂模式反思

  課堂教學設計首先要分析學生的心理、已具備的科學知識、相關的技能,這樣設計才有可能會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對教學過程的課堂效果才更有可預見性。

  怎樣利用課程資源?課堂要實現目標需要哪些資源?課程目標與資源方面怎樣架設橋樑才能更好地達成效果?如案例Ⅱ怎樣利用學生身邊的資源來培養學生的生物素養?可用學校及社群圖書館等拓展學生的視野,走出課堂,走向實際生活,從而來培養學生的生物素養。

  最後,我想說的是: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用心”教書育人,記錄教育現象、思考教育問題,體會教育感受,只有不斷反思,才能不斷提高。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風尚。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4

  最近學校組織了賽課比賽,我們高一上週率先進行了賽課。上週一我在國際班2用高一12班的學生進行了賽課。賽課的內容是《基因分離定律》。本節內容包括基因的分離定律、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及分離定律的應用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透過對孟德爾所做的豌豆1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的介紹和分析,揭示了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也是理解第二節中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和伴性遺傳的基礎。第二部分透過對孟德爾遺傳試驗方法的總結,說明了正確的研究方法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對於科學研究的重要性,這是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教育的極好例子。第三部分透過具體事例說明了基因分離定律在雜交育種和醫學實踐中的廣泛應用。本節內容涉及“基因”、“等位基因”等概念,看似是第四章內容的提前,其實不然,教科書中只是把基因解釋為控制性狀的因子,是比較紅光的說法,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接受、理解基因,又能引發他們的好奇心,為第四章的學習打下基礎。

  我賽課的內容主要是第一部分。本節課作為新授課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孟德爾所做的豌豆1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整節課從設計上藉助多媒體的展示,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雜交試驗的過程和結果,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透過開展大量的學生活動,總結一些抽象概念的定義。同時,老師透過多設疑、多提問、多討論、多分析、多探究,把難點一一剖析成若干個簡單問題,培養學生以發散、求新、求異思維為主的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主體意識及探究精神。最後,透過多媒體的功能將學習的知識總結連貫起來並進行相關小題的訓練。下面就我這節課學習內容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1、匯入新穎並易懂

  在這節課的匯入中我引用了平時我們常說的俗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來引出遺傳的概念,進而說出遺傳學的奠基人—孟德爾的簡介。這種匯入既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學生又比較容易理解。所以,一開始就為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好的基礎。

  2、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在這節課中需要學生理解兩個概念:“性狀”和“相對性狀”。這兩個概念課本上有相應的文字解釋,但是解釋得過於抽象,學生根本理解不了。於是我思考著讓學生用相應的肢體語言來理解這兩個概念。我讓學生看著同桌的眼睛、鼻子、耳垂、頭髮等,然後我總結我們看到的這些都叫做性狀,進而總結出什麼是性狀。對於“相對性狀”的解釋我讓大家跟我做了兩個動作。第一個動作是讓大家把舌頭伸出來看能不能捲曲,結果有的學生能捲曲有的不能捲曲,我就說捲舌和平舌就是一對相對性狀。第二個動作是讓學生雙手合十自然放在一起,看哪個手的拇指在上,結果有的學生是右手拇指在上,有的則是左手拇指在上,我總結出右手拇指和左手拇指就是一對相對性狀。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把複雜的知識簡單化,有助於學生理解。此外,還可以調動學生的氣氛,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作為一名新老師,我很珍惜這次賽課機會。賽課結束後,趙主任和我們生物組的老師都對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我也會好好反思這些意見並把這些意見輔助到我今後的教學中。相信透過我的努力,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5

  一、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存在偏差

  國家課程標準“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 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1],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 最初的闡述。

  與此相適應,我國生物課程標準結合學科自身特色,將中學生物課程目標表述為課程總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其中具體目標從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能力這“三維”三分別進行設定的。

  上述兩種“三維”都是在課程目標層次做出的闡述。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層次的“三維”,《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將“對具體內容標準的表述所用的動詞分別指向知識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情感性學習目標,並且分為不同的層次”[2],這表明生物教學目標也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設定。透過“三維教學目標”的完成最終達到課程目標地“三維”。

  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部分教師錯誤地理解“三維教學目標”為一堂課的硬性指標。教學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在擬定具體教學目標時,“要依據生物課程標準中相應的內容標準,並充分考慮到具體教學內容和任務的特點。”[3]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同時包含知識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情感性學習目標,比如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細胞中的無機物”、“遺傳資訊的攜帶者——核酸”、“細胞增殖”等內容只有知識性學習目標和技能型學習目標,沒有情感性學習目標。所以,針對這些內容,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需針對前知識性和技能性的學習目標進行設計,不必為了涉獵所有目標而牽強地給學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存在生搬硬套的現象,致使教學效果不顯著。例如,在講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二中“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一節內容時,除了要達到知識性學習目標和技能型學習目標外,本節內容還應向學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但大多數教師在本節內容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時,都只是讓學生閱讀課本相關材料,最後讓學生思考轉基因的安全性。但學生透過閱讀課本有限的資料並不能全面的看待轉基因的安全問題。

  因此,教師應當結合所要滲透給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網路、媒體等資源開發新的課堂教學資源,同時讓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最後讓學生以辯論或小組彙報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學習這部分內容,從而達到對轉基因安全的全面認知。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達到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蒐集資訊、處理資訊、獨立思考等能力。這種教學設計會比生搬硬套的教學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二、對素質教育提出的培養目標理解片面

  素質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培養目標,中學生物的課程目標也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來與此相對應,最後將課程目標細化到教學目標進行落實和完成。但是,當這些目標都達到後,學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備了素質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結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的實質在於提升學生素質,讓學生具備生存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學生在學習了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一節內容後,達到了知識性目標要求的“說出葉綠素種類和作用;說出葉綠體結構和功能;說明光合作用以及對它的認識過程;說出光合作用原理;簡述化能合成作用”[4],也達到了技能性目標要求的“嘗試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4],也達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研究科學家對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過程,使認同科學是在不斷觀察、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於吸收不同意見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具有質疑、創新和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態度”[5]的要求。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所掌握的是三個方面分散的能力與素質,基於讓學生具備生存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學不應該只停留在此,而是應該進一步給學生時間與空間來應用課堂所學,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還缺少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和鞏固所學,最終透過實踐來整合三種分散能力的環節。

  學生只有將學到的分散的能力進行綜合的運用和實踐,最終才能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或素質,在其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外化為強大的生存能力,獨自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教學不應該僅停留在三大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應幫助學生整合所學知識與能力,同時儘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來應用課堂所學,才能達到素質教學目標的實質要求。

  三、教師不能恰當的運用教學模式和教學原則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即是創新教育。針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前中學生物教學中大多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採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並輔以啟發性教學原則。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一些教師存在著諸多誤區:

  第一,部分教師未充分考慮學情,所選教學內容偏難。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思想,這就決定了探究式教學模式是基於學生已經掌握了一部分與所探究內容相關的知識而進行的教學模式。而部分教師在選擇探究內容時,未充分考慮學情,所選探究內容偏難,導致學生不能自主進行探究,既影響教師的教,也影響學生的學,不能很好地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師應精準把握每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條件,在全面分析知識內容和學生學情的情況下,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進行教學。

  第二,部分教師創設的探究情景存在侷限性。探究式教學模式一般要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探究過程最終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植物激素生長素的發現”一節內容時,教師多以語言描述創設情境,結合圖片展示讓學生髮現問題,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對學生的思考和理解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創設的情境和提供的圖片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假如將創設的情境變為真實的情境,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簡單的實驗,增加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更加直觀、更加真實的瞭解問題,既有利於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知識,也能幫助學生將該問題的探究過程內化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素質教育的教育目標。

  第三,部分教師片面地理解啟發式教學原則。啟發式教學原則不是簡單的提問題,也不是提簡單的問題。《論語》和《學記》給啟發式教學原則做出了最恰當的解釋。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裡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教師要在學生這些理解的關鍵知識給予啟發即可,不必對一些瑣碎淺顯的陳述性知識進行提問。

  除了在學生思維的關鍵點啟發之外,教師還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即《學記》裡提到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引導學生學,但不牽著學生走;鼓勵學生學,但不壓抑學生個性;啟發學生拓展思維,但不替學生做出結論。

  四、忽視環境對素質教育的影響

  談及教育,必定涉及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教師、學生、環境(其中環境可以分為教育環境及社會環境)。目前提出的促進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學方法和創新學習方法兩個方面,在改革教學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6]、“課堂教學要設法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方法和媒體”[7]等措施為主,在創新學習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導自學,二要指導觀察分析、三要指導實驗、四要指導抽象概括”[7]幾個角度為主。但無論是改革教學方法還是創新學習方法,大多是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作為出發點,忽視了環境對於教育的影響。

  一方面,教育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對實施素質教育有一定的限制。生物學是一門涉及面非常廣的自然科學,課本里的有些內容在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無法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的體驗減少,與之相對應,對知識內容的認識和掌握或許就不會特別深入。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環境的限制,學生學到的一些知識無法得到實踐和驗證,這些知識也就不能很好地內化為自身的能力或素養,這也給素質教育帶來一定的侷限。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已開展素質教育二十餘年,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落實,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不斷探索、總結、反思和改進,探索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6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新形勢下,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思索的現實問題。

  教學反思一:夯實基礎,注重學科內的知識聯絡,形成知識網路。

  近幾年來高考試題加強能力測試,但不是說我們可以忽視和放鬆基本知識的教學,恰恰相反,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規律和原理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離開了知識的積累,能力是很難形成的。

  在基礎知識的複習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的主體知識,注重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絡,要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構建生物學知識的網路體系。在複習課中,不少教師喜歡用括號的形式把知識點的有關內容括起來,認為這就是知識網路,我認為那只是概括了一個知識點的內涵,是某個知識點或某方面知識的具體化而已。要把它擴充套件為一個知識網,應該是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儘量聯絡與此有關的知識點,並使它們有機地連成一體。例如,光合作用是一個知識點,它的內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條件、場所、意義和過程、反應式等。把光合作用與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與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水分代謝及礦質代謝(從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組成、ATP的組成等方面看)等知識有機地聯絡起來才是一個知識網。這個網還可以進一步擴充套件與農業生產中作物增產、社會熱點問題(如溫室效應)等聯絡起來。

  教學反思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學習”。體現在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應用知識能力的訓練;加強了對學生收集資訊能力的要求;知識總量減少並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術的內容。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研究能力,有豐富的教學設計方案和知識儲備,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例如,在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內容時,教材中並沒有指明細菌是如何轉化的,轉化的機制是什麼。因此,教師備課時,在指明“該實驗設計的原理,成功的關鍵之處”的基礎上,應設計下列探究問題: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種活性物質使得R型菌轉變成S型菌呢?如果是後者,該活性物質又是什麼呢?該活性物質又是如何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呢?教師在備課分析教材時,只有把這些探究問題設計出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運籌帷幄。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7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全新的課程理念,新的課程標準,為新一輪課程實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我校新課程實施已半個多學期,在這過程中體驗到了新課程改革的種種酸甜苦辣,下面就談談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心得與反思。

  1、轉變教學觀念,全面落實課程目標

  本著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思想,教學中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透過全組教師參與式的研討,運用課改的理念,對課例進行分析、模仿、借鑑,從中領悟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啟迪自己的課堂教學,加強集體備課,取得共識,發揮群體效應,全面挖掘教材,探討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間互相聽課,課後及時組織評課,傾聽教師的意見。透過聽課、交談等途徑將教師一些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梳理、小結。透過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學方式呈現個性化、多樣化。

  2、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充分合理地開發新教材

  新教材中的課程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具有基礎性、先進性、時代性的特徵,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最大的變化是呈現形式上的變化,每章節由章首頁、若干節、本節小結和自我檢測四個部分組成。每節由問題探究、正文、旁欄、練習四個版塊組成,旁欄又安排了“相關資訊”、“知識連結”。每節課均以“問題探究”開始,透過觀察圖片、創設情景、討論問題進行課堂匯入,這些情景、問題貼近生活,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且步步深入,引導課堂內容的呈現。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或展示圖片等手段,發揮學生的視覺感官,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本節聚焦”是一節課的具體學習目標;“相關資訊”是對正文主欄內容的補充和延伸。“知識連結”是不同章節的前後呼應,形成概念間的邏輯聯絡。對正文中的“資料分析”(或資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與討論”多采用自主學習、探究和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去討論、去操作、去試驗,從而對知識進行歸納形成概念,得出結論。每章節後面都編排了些習題,這些課後練習和章檢測題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與生活實際聯絡的練習題,特別是增加一些活題,如技能應用、拓展題,有一定難度,既有思維拓展,也有知識用,還有某些科學探究技能的訓練等。對於這類習題採取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觀點,再由學生進行相互評價,最後由老師加以點評,從而使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悟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組織好探究性學習,促進能力的發展

  《分子與細胞》中有四個探究性實驗,這些探究活動改變傳統注入式或啟發式,而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透過各種途徑尋求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科學方法上加強點撥和引導。一開始對於這些沒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動,我們確實很是費了腦筋。怎樣開展這樣的課程,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學生的能力有限,結果定是一片混亂、一無所獲;還是像傳統驗證性實驗一樣給個經典的套路,直接告訴答案,死記硬背下來?那樣的話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這些課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經過我們備課組的共同探討,我們對探究性實驗採取兩種手段:1、設定恰當的問題情景,引發有價值的課堂交流。2、營造複合型、多元化的課堂交流氛圍。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資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透過這些現象和知識點的聯絡,從而提出問題。學生對生活的問題很感興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問題的答案,有了問題之後老師不能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透過蒐集資料或者設計探究方案,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4、多元化地評價學生

  新課改對學生的評價不在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而是本著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理念,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經過備課組的多次研究,本學期我們的評價內容包括模組考試、單元測試、實驗技能和平時表現(包括預習作業、課後作業、課堂表現)。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8

  摘 要:“學案導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具有其特有的實用性和高效性,有其深層次開發的價值。在實際編制和使用中,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探索。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案導學;教學模式

  自新課程推行以來,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不斷地探索、創新,提出並實施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其中“學案導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很多學校以課題形式都在研究,一些成功的經驗正在推廣。雖然該教學模式具有其特有的實用性、高效性,但是經過一年多的教學研究與實驗,筆者認為,“導學案’教學模式有其深層次開發的價值,同時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思考。

  一、學案導學的設計應避免問題化

  學案導學的設計問題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學案內容變成問題的羅列。表面上教師是透過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似乎體現了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實質是教師利用“精心”準備的問題,讓學生“上套”,學生則順著教師佈置好的“問題”一步一步走進去,最終說出教師預期的答案。

  (2)學案中的問題沒有梯度,缺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力度;有些問題的提出沒有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導致學生失去對本節課學習的興趣。

  學案不杜絕問題,但是如果走了極端,那麼課堂就由傳統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問題的初衷是為了設疑、啟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提出要體現針對性和梯度性,從多角度、多方面考慮。問題的內容應該更傾向於、來源於生活中、學生中的真實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不但可以學會新的知識,還會生成新的問題,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潛能的開發。

  二、學案導學的內容避免習題化

  在一年多的實踐過程中,有些教師設計學案時把教材內容編織成習題,“學案導學”成了習題課的變形。這是教師對“學案導學”的曲解,表面上教師一直在“導”課,實質是變相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我們應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讓學生透過學案,學到生物知識,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而不是成為做題的機器。所以“導學案”決不是單純的一份作業,也不是一本“練習冊”,編制學案一定要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為核心,要在指導學生學習上下工夫,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達到透過學習提升能力的作用。

  三、學案導學的思維訓練避免浮泛化

  無論學案“問題化”還是“習題化”,伴隨著的另一個問題的出現就是學案中的問題或習題蘊含的思維訓練浮泛化。生物學科所具有的特點要求課堂必須聯絡生活實踐,而學案知識問題化、習題化,都是強行以邏輯思維替代了形象思維,不僅失去了生物學科的形象化的特點,也失去了生物學科的魅力,影響了學案教學倡導的“思維訓練為主”的思想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實現。因此,教師在設計學案時應該突出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既要讓學生有馳騁的工具又要有馳騁的空間,又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這樣才可能開拓思維、才有機會創新。

  四、學案導學避免教材化

  在我校試用學案導學的初期,有些教師整堂課師生只用一份導學案,生物課本不翻一下,甚至誤導學生認為導學案比課本詳細、重要。這種脫離教材的授課方式無疑是對“學案導學”作用的過度誇張,對教科書作用的忽視。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的特點是:插圖豐富,直觀形象;實驗有趣,激發探究;難點問題,啟發、質疑層層深入;熱點問題,緊密聯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學案導學絕對不能替代教材。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課本資源的教育價值,讓學案基於教材,源於生活,指導學生走進教材,理解教材,啟發學生結合書本進行知識構建、實驗研究。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有目標,有重點,有方法可循,有學案可依,學生的探究和質疑才能振盪於他們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五、學案導學避免公式化

  這種現象體現為:

  (1)學案導學形式流程固定不變,缺少差異性、階梯性。學案的每個環節成為公式、框架,教師設計學案不過是將教材上的知識往“公式”“框架”中生搬硬套,扭曲了課改的真諦,桎梏了“學案導學”的效能。

  (2)什麼課都用學案導學,不能因人而異,因課而異。這種形式是教師將傳統教學模式的否定,違背了新課改“為了提高學生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理念。

  (3)學案導學的設計過度崇拜探究,有些探究活動的設計毫無意義,變

  成了為了探究而探究。

  總之,經過一年的實驗與探索,我認為“導學案”教學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對重課標、重引導、重互動、重反思,對傳統、單一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較好地解決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問題,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有了可靠保證。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是科學的、成功的。但在實際編制及使用過程中也對教師素質和教學經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引發出許多問題,這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繼續探索、繼續完善。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9

  近些天來,趙春玉校長給高二年級做了專項的教學輔導工作,另外還就育英高中的現狀寫了文章。透過學習並反思以往教學,思考今後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尤顯的緊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再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反思教學觀念和方法

  傳統的教學在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師的主體能力,沒有很好的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去。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採用教師教知識,一堂課下來,學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這樣教學目標就很難在課堂中完成,重難點的不明確使學生學習被動,知識框架混亂。

  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並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知識,透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係,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反思教學設計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思考,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因此,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重適時評價。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透過對課堂教學的最佳化,培養學生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反思教學反饋

  在教學中,由於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不同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後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

  所以,佈置作業時,要求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圖形的分析上,學會讀圖,瞭解題目要求。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後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0

  生物學科特點是知識點散亂,不容易形成知識網路,因此,許多高三同學下了很多功夫,成績卻提高不明顯,這主要是複習思路不對,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復習方法指導。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主要是做好以下幾點:

  一、按照課程標準,指導學生看書

  許多同學進入高三總複習後,總是把許多時間用在了做題上,而忽略了看書,這種複習思路是不對的。考試考什麼?是考教材,考試內容絕不會脫離書本,脫離課程標準,所以,我們在高三第一輪複習中一定要緊抓住教材,把沒弄清楚的基礎知識弄清楚,在這個基礎上,透過作習題進行檢測和查缺補漏。另外,看書容易形成知識的系統性,這是無論做多少題都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對於高三學生,我的要求就是:迴歸課本。以書為主!做題為輔!

  二、指導學生打牢基礎,進行全面複習

  高考既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也注重對能力的考查。而能力離不開知識的載體作用,即能力的形成需要紮實、牢固的基礎知識。只有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才有助於能力的提高,才能使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在解答綜合能力試題時遊刃有餘。所以我們在作題時不要好高騖遠,簡單題,基礎題要保證得分率,這當然需要基礎知識相當地牢固,而牢固的基礎則來源於第一輪複習的看書情況。

  三、把握主幹知識,指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主幹就是書上的重點內容,打個比方,就好比一本小說的中心內容,如果讓你把一本小說縮寫一下,這些中心內容當然不能放棄。那麼對於書上每一節的主幹內容在哪呢,比如書上的黑體字,書上本節聚焦,就是主幹,在我們閱讀的時候不能簡單地畫一下就了事,應該先把它記下來,進而理解,與前後聯絡,並要學會應用。不但針對每一節,對於全書來說,也有它的主幹,也就是考試說明中對知識點要求較高的章節。

  四、讓學生重視記憶,理解,思考

  對於生物學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生物是文科,背一背就可以了,也有的人認為生物是純理科的東西,應該以理解為主,這實際上就導致了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人先記憶後理解,理解不了就算了。有的人是先理解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記不住就記它個大概,我基本上屬於後者。但我不能說前一種是錯的,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學習方法,只能改善,不能強行改變。那麼對於生物學科來說,記憶和理解同樣重要,也就是說,既要理解也要記憶,因為,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是在大量的研究基礎上總結和概括出來的,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只有深入理解、融會貫通,抓住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絡,學懂學透,記憶起來才容易,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才能容易區分。但有的概念太長,光理解了記不住也不行,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時記熟練了,也能幫助理解。另外,在理解和記憶的同時,要勤于思考,做到尋根問底,從而加深了理解和記憶。因此,在帶領學生進行生物總複習時,對於每個概念我不但學生記住,而且要教會學生怎樣對記憶,對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

  五、弄清知識內在聯絡,“瞻前顧後”

  在記住了基本的名詞、術語和概念之後,同學們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生物學規律上來了。這時大家要著重理解生物體各種結構、群體之間的聯絡(因為生物個體或群體都是內部相互聯絡,相互統一的整體),也就是注意知識體系中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線索。

  六、及時歸納、總結

  在課下,經常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是必要的。除了老師在課堂上歸納總結外,在做題時,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和好的思路,以及對知識新的理解,或者是心得體會,最好在筆記本上總結出來,每次在考試前翻看一下,會對你提高生物成績很有幫助。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1

  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更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生物教學情境中,從社會實踐、情感價值觀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必考,對於實驗必須專題複習。目前來講還未發現原原本本的課本實驗作為高考試題,而且高考是考試驗不是動手做實驗,因此,根據我們目前條件,對課本實驗有條件儘量做,沒條件看來可以不做,但必須讀和講,講清原理和設計,講清技能的要點,講清方法和結果。對於沒有條件做的實驗,我藉助錄影片、照片。比如,我們生物教研組曾去錦繡大地參觀,用數碼相機留下不少影像資料。比如,二氧化碳發生器、組培裝置及流程,課堂上都能發揮不小的作用。複習中更重要的是總結中學生物實驗的技能和方法。我精選了不同型別的高考實驗題,讓學生分析知識點,考的形式、角度,從而對高考試題沒有陌生感和恐懼感。

  由於時間的原因,在最後階段對一些城區的考卷的利用上還不夠充分,選題也不夠精練,顯得過多、過雜,使學生茫然。我覺得最後應做一套難度適中,比較基本的試題,有利於學生增強自信,對考生考試的心態會有幫助,這是我們今後要注意的。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加強積、總結、反思,是教學水~平和教學成績上一新臺階。

  一、教學觀念的反思。

  以前,教師的教育觀念往往是在非主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的實踐反思,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如:“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筆者先輕鬆愉快地說:“同學們,據史學家考證,六千年前,陝西、甘蕭一帶是個風景優美,充滿生機的地方,那裡山清水秀,林木參天,遍地綠草如茵,處處鳥語花香”。講到這兒,學生因受老師情感的感染,內心充滿喜悅,那種對美好大自然的嚮往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心情沉重地說:“由於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環境汙染等造成的不良後果,使生態系統受到了破壞,同學們,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講到這裡,師生情感產生共鳴,近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得到最佳化。生物新課標不僅對生物知識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學生必備的生物素養”是高中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物觀。

  二、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適合,不斷思考教學目的、教具準備、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並積極改進,從而最佳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學習“應激性”概念時,我先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用黑板擦敲打講臺桌發出聲響,結果學生循聲觀望,這一情景引入後,我分析實驗現象,學生很容易得出應激性概念,“聲響”是刺激,“觀望”是反應,生物對刺激作出反應的現象就是應激性。事實證明,這種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能將抽象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東西,比一味灌輸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級授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照顧絕大多數同學,課後不僅要對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輔導,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記得有人說過“教師對好學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養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將太多的精力、時間花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教學、輔導的重心自然向成績好的學生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好像他們不存在似的,從而造成好的學生越學越好,差的學生越來越差,直接導致整體成績兩級分化。所以,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群體”。

  第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有充足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角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那種以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

  第三,教學方式多樣化。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老師除了採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投影儀、錄音錄影、多媒體課件,特別是製作複雜生命現象演示動畫等視聽裝置和手段。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衝擊外,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生動地表現出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學習”。體現在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應用知識能力的訓練;加強了對學生收集資訊能力的要求;知識總量減少並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術的內容。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研究能力,有豐富的教學設計方案和知識儲備,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例如,在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內容時,教材中並沒有指明細菌是如何轉化的,轉化的機制是什麼。因此,教師備課時,在指明“該實驗設計的原理,成功的關鍵之處”的基礎上,應設計下列探究問題: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種活性物質使得R型菌轉變成S型菌呢?如果是後者,該活性物質又是什麼呢?該活性物質又是如何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呢?教師在備課分析教材時,只有把這些探究問題設計出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運籌帷幄。

  五、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第一,語言優美。教師的語言應是科學的、優美的。語言是意識的外化形式,抑揚頓挫的語調,優美動聽的語言,既使學生享受美妙的語言,又對物理教學產生直接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聲情並茂的描述,言簡意賅的講解,靈活多變的教法,再加上對語言的靈活操作,恰當地運用比喻、借代、比擬、誇張、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既增強了教學效果,又能使學生在心靈上產生愉悅的感受。

  第二,板書精緻。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讓學生感到教師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書要佈局合理、提綱挈領、層次清楚、端莊大方。這樣學生就會受到激勵和鼓舞,學生會愛屋及烏,學好生物

  第三,課件使用合理.。要注意精選課件內容。發揮其優勢,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感染力.例如神經興奮的傳導,神經衝動以電流的形式傳導,雖然電流是真實存在的(生物電),但它卻看不見,摸不著,學生是觀察不到的。如果靠學生自己去想象,難度是較大的,而藉助多媒體課件用電影的形式展現,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從而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神經衝動的傳導”這一知識點,突破本節的難點和重點。

  六、教學課後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還要透過課後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資訊。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知識的獲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進行的積極、持續、周密、深入的自我調節性思考。回顧多年來的的生物教學,經過教學反思,留自己之長,取他人之優,踢自己之短,豐富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開闊了理論視野,促成了個人特色教學風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斷成長,儘快從經驗的迷宮走向智慧的殿堂。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2

  今年是我人生第一年的教師生涯。這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課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高中生物必修模組與選修模組的差異。基本上結束了高一生物的教學,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1、教學觀念的轉變及課程目標的實現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究的對話者。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本著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思想,教學中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小結。透過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學方式呈現個性化、多樣化。

  2、充分發掘教材資源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課程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具有基礎性、先進性、時代性的特徵,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最大的變化是呈現形式上的變化,每章節由章首頁、若干節、本節小結和自我檢測四個部分組成。每節由問題探究、正文、旁欄、練習四個版塊組成,旁欄又安排了相關資訊”、“知識連結”。

  每節課均以“問題探究”開始,透過觀察圖片、創設情景、討論問題進行課堂匯入,這些情景、問題貼近生活,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且步步深入,引導課堂內容的呈現。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或展示圖片等手段,發揮學生的視覺感官,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本節聚焦”是一節課的具體學習目標;相關資訊”是對正文主欄內容的補充和延伸。“知識連結”是不同章節的前後呼應,形成概念間的邏輯聯絡。對正文中的“資料分析”(或資料收集和分析)

  和“思考與討論”多采用自主學習、探究和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去討論、去操作、去試驗,從而對知識進行歸納形成概念,得出結論。

  3.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

  4、緊抓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能力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脫離探究、實踐的生物教學不能適應將來新課標的要求,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分子與細胞》中有四個探究性實驗,這些探究活動改變傳統注入式或啟發式,而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透過各種途徑尋求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科學方法上加強點撥和引導。一開始對於這些沒有

  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動,我們確實很是費了腦筋。怎樣開展這樣的課程,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學生的能力有限,結果定是一片混亂、一無所獲;還是像傳統驗證性實驗一樣給個經典的套路,直接告訴答案,死記硬背下來?那樣的話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這些課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經過我們備課組的共同探討,我們對探究性實驗採取兩種手段:

  (1)、設定恰當的問題情景,引發有價值的課堂交流。

  (2)、營造複合型、多元化的課堂交流氛圍。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資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透過這些現象和知識點的聯絡,從而提出問題。學生對生活的問題很感興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問題的答案,有了問題之後老師不能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透過蒐集資料或者設計探究方案,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5、多方位地評價學生新課改對學生的評價不在以考試成績作

  為唯一的評價手段,而是本著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理念,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經過備課組的多次研究,本學期我們的評價內容包括模組考試、單元測試、實驗技能和平時表現(包括預習作業、課後作業)。

  6、建立平等的教師和學生的關係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才有了安全感,

  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啟用,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

  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生物的關鍵所在。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3

  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不僅僅僅是對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更就應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生物教學情境中,從社會實踐、情感價值觀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料:

  必考,對於實驗務必專題複習。目前來講還未發現原原本本的課本實驗作為高考試題,而且高考是考試驗不是動手做實驗,因此,根據我們目前條件,對課本實驗有條件儘量做,沒條件看來能夠不做,但務必讀和講,講清原理和設計,講清技能的要點,講清方法和結果。對於沒有條件做的實驗,我藉助錄影片、照片。比如,我們生物教研組曾去錦繡大地參觀,用數碼相機留下不少影像資料。比如,二氧化碳發生器、組培裝置及流程,課堂上都能發揮不小的作用。複習中更重要的是總結中學生物實驗的技能和方法。我精選了不一樣型別的高考實驗題,讓學生分析知識點,考的形式、角度,從而對高考試題沒有陌生感和恐懼感。

  由於時光的原因,在最後階段對一些城區的考卷的利用上還不夠充分,選題也不夠精練,顯得過多、過雜,使學生茫然。我覺得最後應做一套難度適中,比較基本的試題,有利於學生增強自信,對考生考試的心態會有幫忙,這是我們今後要注意的。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加強積、總結、反思,是教學水~平和教學成績上一新臺階。

一、教學觀念的反思。

  以前,教師的教育觀念往往是在非主動條件下構成的,沒有教師的實踐反思,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學習,用心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如:“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筆者先簡單愉快地說:“同學們,據史學家考證,六千年前,陝西、甘蕭一帶是個風景優美,充滿生機的地方,那裡山清水秀,林木參天,遍地綠草如茵,處處鳥語花香”。講到這兒,學生因受老師情感的感染,內心充滿喜悅,那種對完美大自然的嚮往熱愛之情油然而生。之後情緒沉重地說:“由於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環境汙染等造成的不良後果,使生態系統受到了破壞,同學們,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講到那裡,師生情感產生共鳴,近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得到最佳化。生物新課標不僅僅對生物知識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貼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潛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構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學生必備的生物素養”是高中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務必更加貼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務必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幫忙他們構成正確的生物觀。

  二、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心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適合,不斷思考教學目的、教具準備、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並用心改善,從而最佳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學習“應激性”概念時,我先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用黑板擦敲打講臺桌發出聲響,結果學生循聲觀望,這一情景引入後,我分析實驗現象,學生很容易得出應激性概念,“聲響”是刺激,“觀望”是反應,生物對刺激作出反應的現象就是應激性。事實證明,這種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能將抽象資料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東西,比一味灌輸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級授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照顧絕大多數同學,課後不僅僅要對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輔導,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記得有人說過“教師對好學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養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將太多的精力、時光花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教學、輔導的重心自然向成績好的學生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忙,好像他們不存在似的,從而造成好的學生越學越好,差的學生越來越差,直接導致整體成績兩級分化。所以,教師要個性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群體”。

  第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有充足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光,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主角。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那種以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主角,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

  第三,教學方式多樣化。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為新時代的教育帶給了更多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老師除了採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能夠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投影儀、錄音錄影、多媒體課件,個性是製作複雜生命現象演示動畫等視聽裝置和手段。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衝擊外,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帶給超多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光、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生動地表現出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學習”。體此刻加強對學生探究潛力、問題解決潛力和應用知識潛力的訓練;加強了對學生收集資訊潛力的要求;知識總量減少並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術的資料。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務必有較高研究潛力,有豐富的教學設計方案和知識儲備,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例如,在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資料時,教材中並沒有指明細菌是如何轉化的,轉化的機制是什麼。因此,教師備課時,在指明“該實驗設計的原理,成功的關鍵之處”的基礎上,應設計下列探究問題: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種活性物質使得R型菌轉變成S型菌呢如果是後者,該活性物質又是什麼呢該活性物質又是如何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呢教師在備課分析教材時,只有把這些探究問題設計出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運籌帷幄。

  五、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第一,語言優美。教師的語言應是科學的、優美的。語言是意識的外化形式,抑揚頓挫的語調,優美動聽的語言,既使學生享受美妙的語言,又對物理教學產生直接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聲情並茂的描述,言簡意賅的講解,靈活多變的教法,再加上對語言的靈活操作,恰當地運用比喻、借代、比擬、誇張、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既增強了教學效果,又能使學生在心靈上產生愉悅的感受。

  第二,板書精緻。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讓學生感到教師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書要佈局合理、提綱挈領、層次清楚、端莊大方。這樣學生就會受到激勵和鼓舞,學生會愛屋及烏,學好生物

  第三,課件使用合理。。要注意精選課件資料。發揮其優勢,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感染力。例如神經興奮的傳導,神經衝動以電流的形式傳導,雖然電流是真實存在的(生物電),但它卻看不見,摸不著,學生是觀察不到的。如果靠學生自我去想象,難度是較大的,而藉助多媒體課件用電影的形式展現,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從而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神經衝動的傳導”這一知識點,突破本節的難點和重點。

  六、教學課後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還要透過課後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資訊。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資料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知識的獲得不是學生自我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進行的用心、持續、周密、深入的自我調節性思考。回顧多年來的的生物教學,經過教學反思,留自我之長,取他人之優,踢自我之短,豐富了自我的專業知識和開闊了理論視野,促成了個人特色教學風格的構成,使自我不斷成長,儘快從經驗的迷宮走向智慧的殿堂。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4

  核心提示:本節課我採用“問題驅動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的方式來落實“三段教學模式”。在整合學生的問題生成單時根據學生的需要和本課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來整合,最後整合出四道大題,並引導學生透過建構黑板畫的形式把群落演...

  本節課我採用“問題驅動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的方式來落實“三段教學模式”。在整合學生的問題生成單時根據學生的需要和本課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來整合,最後整合出四道大題,並引導學生透過建構黑板畫的形式把群落演替的動態發展過程展現出來。針對每一道題,我分派任務給各小組並將全班學生分為兩大組,一組進行植物標本採集,一組上網下載資料,最後引導學生彙總並透過展示植物標本,網頁部落格,影片,學生授課等形式解決整合的四個問題。

  在這節課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自學,自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小組討論,小組內討論後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由其他小組的學生幫助解決。只要學生能學會的,就讓學生去學,只要學生能動手的,就讓學生動手。只要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只要學生自己能得出結論的,就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真正做得“三自”(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當然,在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的同時,並不是意味著取消教師的主導作用,應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教師指導者、組織者、點撥者、和激發者的作用。

  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今後要努力的方向是:

  1、發下導學案後要加強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併產生問題。

  2、每一個題目由學生講授完,老師都要有一個標準的點評解析。

  3、在歸納總結環節中,除了讓學生建構知識網路教師還要用幻燈片展示並簡單總結。

  4、在教學中加強與高考的結合。特別是歸納總結後要有相應的高考題給學生訓練。

  5、小組討論時間要長一點以便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6、小組討論解決問題時要允許學生出錯,要真正披露出學生的靈性,確保公開課是“原生態的課堂”。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5

  從20xx年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在我省全面展開至今已有兩年多的時間。眾多的高中生物教師已經接受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並在努力的進行課改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取得一定的經驗和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疑點和困難,影響新課程的推廣。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聽課交流和調研,對生物教學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思考,並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和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討和進步。

  對教學方式的轉變與教學效果的思考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這次課改的一個重頭戲,課程改革強調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變接受學習為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應注重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資訊交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自學輔導法、探究法等百花齊放。這些教學方法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對探究性學習等的倡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透過合作討論與參與的各種教學方法廣泛出現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這對教學的有效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卻很容易走入誤區,不能辯證的看待各種教學方式,或流於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麼,我們任何看待這些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的關係呢?

  “每種教學方法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但解決另一問題則無效;每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於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達到另一些目的”。

  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引導發現法,在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形成科學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優勢,但難以保證學生在短時間獲得最多的知識,而且對於陳述性的知識,也沒有探究的必要;討論法具有多向資訊交流、針對性強、便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特點,但往往使知識缺少系統性;自學輔導法,有利於學生獨立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但只適合於較簡單的學習內容;而講解法雖然具有資訊量大、系統、邏輯性強的優點(這些優點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對於知識接受為主要目標的課型,講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教學目標的多重性、教學系統本身的複雜性、教學客觀條件的千差萬別和千變萬化,使得我們不可能找到適合於一切教學環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學情境的教學公式,一種方法的優點,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克服其劣勢,實現教學方法的最佳化與組合,使方法結構協調、合理,各種方法優勢互補,長短相濟,立體結合。

  例如,關於發酵工程的生產例項,我們可以味精的生產過程為例,讓學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產穀氨酸需要解決哪些問題,然後讓學生嘗試設計一個發酵的裝置;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發酵裝置圖,分析討論發酵裝置中各個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類似於對技術的創造發明過程,適合於能力較強的學生,可採用引導探究的方法;後者類似於對一項新技術的消化過程,相對難度較小,適合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可採用討論法。我們很難說這兩種方法誰優誰劣,但對具體情況,卻有合適與否之分,對於基礎與能力均較弱的學生而言,採用前一種方法顯然是難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學生的思維活動也難以開展起來。再如,對於伴性遺傳的學習,我們也可以有兩種基本的方法:

  一是先給出學生伴性遺傳的具體例項,讓學生結合學過的遺傳規律的相關知識,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質;

  二是首先給出性染色體及性染色體上的基因,然後要求學生分析這些基因可能怎樣傳遞,基因的這種傳遞可能使後代的性狀遺傳表現出什麼樣的特點和規律。第一種方法採用的是分析歸納的思路,第二種方法採對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的反思

  用的是演繹推理的思路,兩種方法都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對學生能力的發展各有側重。因此,有效的教學應該是各種教學方法的最佳化與有效組合,應該與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性特點以及具體的教學環境相適合。多元的教學目標需要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達成,單一的教學方法是難以與多元教學目標的實現相適應的。我們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方法,但如果將探究泛化,將之用於一切教學情境,那是有悖於有效教學的。

  有效的教學方法還應有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這種參與應以思維的參與為核心標準。課堂上看似熱鬧非凡,學生個個參與,而學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參與,思維活動停留在淺層次上,這樣的參與是低效或無效的,這樣的課堂教學也不會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課堂學生看似沒有太多形式上的參與,但卻是積極地在進行深層的思考,有其思維的參與,這樣的教學卻是高效的。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