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調查報告> 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裡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佔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佔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佔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託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佔35%,中等佔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網路,抽菸、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佔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

  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

  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

  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於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認為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

  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

  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於教育內容、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透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

  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及建議

  1.加大支援力度,最佳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加強農村社群建設,完善社群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路。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

  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東部沿海城市的發展速度也不斷加快,中西部的務工人員為了不讓自己的經濟實力拖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後腿,拼命的向東部城市進發。儘管他們在大城市裡吃盡了苦,受盡了罪,但為了那稍微增加的工資,他們仍然選擇留在大城市,成為社會最底層,最廉價的勞動力。與此同時,他們的孩子也同樣成為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的留守兒童,由此引發的諸多社會為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對此,我和一些同學進行了一項調查,以下是我們的報告。

  一、留守兒童的總體現狀

  留守兒童分佈廣泛,這並不是某個村莊特有的現象,並且,每個村莊的留守兒童數量不低,有的村莊情況比較樂觀,只有少數幾個家庭如此,可更多的村莊卻是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在村子裡你能看到的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這些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裡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家庭問題

  1絕大多數的留守兒童都是隔代監護

  這些兒童都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由於這些監護人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的生活條件很差,所以監護能力很低。由於他們家境不富有,在家的老人還要承擔種地的責任,有的家庭還要餵養牛羊等。他們每天忙的連自己都無暇顧及,飢一頓飽一頓的,更別提孩子了。對於孩子,他們也只是給點飯吃,其他的也是無能為力。反而是孩子在農忙時節還要幫助他們做農活,做家務,有時候忙的連飯都吃不上,怎麼有心思學習呢。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裡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

  2還有部分孩子是寄養在親戚家

  這類孩子比較容易自卑,他們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畢竟不適合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親戚們表面上對他們很好,可也是隻管管吃喝,幫他們洗洗衣服。有時忍不住了也會對他們呵斥,打罵。所以這些孩子在親戚面前是很聽話的,總是束手束腳,不敢說話,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膽小怕事,很懦弱。可也有一些脾氣倔的,會和自己的親戚頂撞,更有甚者,會離家出走。對於這些根本管不住的孩子,親戚也無可奈何,不如放任自流了,他們又成了人們口中“野孩子”。

  3上寄宿學校的留守兒童

  這些孩子年齡普遍較大,在8歲以上,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且家庭情況較上面兩類好一些。他們雖然一直生活在學校的堡壘中,但學校不可能事無鉅細,由於學校監管不力,以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又加上父母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負疚感,大多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偶爾打電話聯絡大多隻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 少,致使子女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

  三、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1家庭教育缺失,孩子行為越軌

  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比重較大。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照顧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部分孩子寄養在親戚家。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 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於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由於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過問,因而缺失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咖”等,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人混在一起,而學校在監管上卻無能為力。

  2學校監管無力,學習成績一般

  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學校的老師只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對於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老師也只能進行一些罰站,重寫的措施,並不能真正喚起學生的學習意識。一些農村學校,師資力量有限,留守兒童數量龐大,有的班上一半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老師根本無法一一顧及。

  四、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1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從很小就離開了父母,缺少父母的關愛,

  爺爺奶奶對他們也只是吃喝的保障,很少和他們交談。即使之間有交流,也是一些餓了嗎之類的本能問題,不會涉及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不能從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孩子自然也不會主動找他們交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內向不愛講話,就算有什麼問題也會自己藏在心裡,不會向他人吐露他們的心聲。就算逢年過節,見到父母一面,也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他們的性格由此形成,內向怕事,這是一輩子的事情,很難改變,對留守兒童的未來發展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

  2自卑心理障礙。失去父母的童年完本就不完整。看到其他的孩子有父母牽著手,母親為他擦汗,爸爸為他遮風,而自己卻是孤單單的一個人。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感覺自己好像少了什麼,到那裡都不敢大聲講話,走路也是挨著牆角,生怕被別人看見了,笑話自己。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他們是極度渴望被關注的,可是卻沒有勇氣接受大家對他伸出的友好之手。因為他們在心裡面看不起自己,更看不起別人的關心,他們會把那當成嘲笑和譏諷。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

  五、留守兒童的解決措施。

  1.加大支援力度,最佳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社會調查研究,及時瞭解留守兒童成長髮展中存在的問題。要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加強農村社群建設,完善社群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路。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政府部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完善一個工作機制。工作機制就要形成黨委、政府加強領導,各個部門齊抓共管,然後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我有一個很大的信心,我們國家任何的工作,任何困難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所以確保他們落到實處。

  2.擴大社會的宣傳,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以及各種宣傳媒體陣地的作用,讓他們宣傳保護兒童的方針政策、法律措施,另外,也要宣傳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好的經驗和好的辦法。同時,還要表揚留守兒童的先進分子和留守兒童的先進家庭,以他們的經驗做法,把他們動員起來。這樣就可以動員全社會的人,都來關注我們 農村留守兒童,切實把他們的事情辦好。還要動 員全社會的支援。現在我們要發揮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的“五老”作用,發揮志願者、農村老黨員、優秀的教師、村幹部這些作用。另外我們現在針對家庭在城裡做 工,我們辦理了“代理媽媽”、“代理爸爸”,還有其他監管的體系。同時我們也對奶奶、爺爺進行現代化幼兒的知識教育,讓他們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

  3.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佔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為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為全面瞭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先後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小學及幼兒園全面普查。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裡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佔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佔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佔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託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佔35%,中等佔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網路,抽菸、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佔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4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xx年8月—20xx年6

  調查目的:透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xx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 實習 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 實習 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型別!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裡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裡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型別。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裡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裡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裡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著。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裡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裡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20xx最新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0xx最新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裡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裡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裡,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裡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 計劃 ,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咖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裡,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裡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透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透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援,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資訊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路遊戲、色情影像、黑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發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20xx最新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工作報告。比如,抽菸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 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 領導 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 計劃 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群、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群體。

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5

  農村留守兒童一個特殊群體。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著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著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群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只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後,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 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於照顧。

  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裡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絡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資料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為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

  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裡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咖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群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群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