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相約星期二》觀後感

《相約星期二》觀後感

《相約星期二》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相約星期二》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相約星期二》觀後感1

  《相約星期二》是美國作家米奇·阿爾博姆創作的自傳式長篇紀實小說。故事真實地講述了作者的恩師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辭世前的14個星期的每個星期二給米奇所講授的最後一門人生哲理課。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莫里教授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已時日無多。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每週二都上門與教授相伴,聆聽老人最後的教誨,並在他去世後將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綴珠成鏈,冠名《相約星期二》。同名影片《相約星期二》也由此而來。

  “死亡”作為影片的主題和線索,傳遞了作者和導演對於人生更深入、更透徹的思考,使《相約星期二》作品本身散發出濃郁的哲學意蘊。也是因為富有哲學意蘊,影片中很多醒世箴言需要細細品味和思考,才能領會一二,也不由地觸發每個人的思考:如何更好地活著?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比較淺顯易懂的答案。

  比如學會表達自己的內心。影片中,學生米奇是一位一直壓抑自己情感的人,以忙碌的工作來回避與女友的感情問題和各種人際關係。莫里教授看到這一點,他每次與米奇見面的擁抱和談心,都在一點點幫助米奇開啟自己的情感大門,最終讓米奇意識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人和事。米奇之所以害怕表露自己的情感,是因為受到成長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影響,受到過心理創傷,他不敢再面對“傷心”,“恐懼”和“痛苦”等等情緒,於是選擇將自己的情感封閉起來。

  生活中,我們某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其實和米奇類似,比如說因為“自責”和“羞恥”而不敢承認自己做過的事情,因為“害怕失去或被人傷害”而不敢與人深交。這些行為都是有原因的,雖然它保護我們不會體驗到“傷心”,“痛苦”等情緒,但同時,它也讓我們體驗不到“快樂”和“幸福”的`感覺。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嘗試著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到害怕就表達害怕,感到傷心就表達傷心,感到開心就表達開心。如果你有強烈改變自己的想法,可以嘗試著從這裡開始做起。

  想要更好地活著,我們需要專注於當下。道理告訴我們,糾結過去的事情會煩惱,擔心未來的事情會焦慮。過去與未來都是一種不現實的“幻象”,只有關注當下,才能讓自己活得真實。就如《相約星期二》這部影片中,莫里教授很坦承地和米奇說,他在深夜裡會為自己哭泣,在早晨起來時抱怨上天的不公。但是他不會讓自己一整天沉浸在這種消極的情緒中。他說“我留給自己悲傷的時間就是隻有這麼多”。莫里教授就是一個很會生活在當下的人。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不可避免地會有“憤怒”、“憋屈”、“無助”,“壓抑”等等時刻。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上面所講的表達自己的內心,我們就可以做到這第二點,活在當下。很多爭吵,常常就是因為關注不到當下的事情,比如一吵架時就翻舊賬的行為,只會不斷地激化矛盾,讓人們覺得心累。

  《相約星期二》中有很多場景和對白會觸發人們對人生,對生死的思考。每個人都能從中得到不一樣的體驗和想法。這些體驗和想法沒有對錯之分,只要我們感受到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那就可以了。

《相約星期二》觀後感2

  生存和生活對於我而言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賦有截然不同的含義。生存在我看來只是簡單地活著,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就是生存。而生存也是一種最簡單的生活,或者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生存還算不上一種生活。生活是人在生存過程中所有活動的總和,是人一生的完美詮釋,和生存最大的區別大概就是生活是精神上以幸福為基調的,哪怕不是也是擁有更多理想、美好的修飾。

  影片中的莫里教授就是一位一直執著追求生活的人,他一直都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忘初衷,堅持本心。儘管上帝並沒有給他一個一帆風順的人生,他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但是他沒有抱怨上帝的不公,反而積極樂觀地面對屬於他的坎坷,屬於他的痛苦,不言放棄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喜歡跳舞,哪怕自己的生病後的自己雙腿再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在舞池中旋轉,但是他依舊有一顆愛跳舞的心,看看照片裡的自己,回憶美好的從前,他也一樣感到滿足。他喜歡美食,哪怕得知自己無藥可救,也沒有絕望到不吃不喝,反而像個孩子,滿足地吃著好友親人為他準備的美食。他用生活的狀態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活出了屬於他的風格。

  對於身患絕症而言,大多數人的想法是能活下去就好,能生存下去足矣。但是莫里教授用他強大的內心,執著的信念將生活延續。這背後的痛苦與辛酸大概是隻有黑夜裡躲在被子裡默默流淚的他自己才能體會。

  身為教授,用生命的最後一點力氣去告訴當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如何生活而不是簡單地生存與這個世界上,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人生的意義。對於莫里而言這最後的課題,這最後的十四堂課也是自己一生最後最合適也是最好的歸宿。

  得意門生米奇在畢業後的確在事業上小有成就,但是在社會的追逐名利的大流中逐漸迷失了自己的內心,在個人的奮鬥路上慢慢地從一個主導者變成了被動者,被時間、人際、工作甚至更多的事物逐漸控制,他覺得自己就像個機器,日子過得了無樂趣,忙碌的時間裡更多的是空虛而顯得不夠真實,事業愛情都遇挫的同時他開始反思,最終選擇拜訪昔日恩師,才漸漸地走出生存枷鎖,走上了追求生活的路。

  與莫里的談話中他找回了失去的本心,漸漸感受到生活的意義,不再為了生存而忙碌,而是為了生活而努力著。相約星期二是為了圓莫里教授最後的夢,似乎也是在圓米奇自己的夢。就這樣每個星期二,米奇都風雨無阻,十四個星期滅個星期的米奇都在改變,愛情找回來了,事業也回來了,莫里教授將米奇徹底改變了。其實這不是因為莫里教授的話有什麼神奇的魔法,只是那些平凡的語句中,每一句話都戳中生存的要害,每一個字都在提醒米奇去尋找生命的美好。

  生存是在所有人心中都是唯一的,那就是活著,沒有什麼比這兩個字更能一針見血地詮釋生存在我們心中的意義。但是生活呢?生活可大可小,是多變的,或者換句話說它是為每一個人量身定做的。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活亦是如此,每個人可以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受困於床,無異於死。也許這才是我對於這部電影中感受最深的一句話,因為說再多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到頭來成與敗都是在與一個做。對於現在大多數人的生活模式而言,行動往往是前往生活追求的最大敵人,我們似乎已經習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側重於想,而過多的忽略了做。受困於單純的想,無異於死,我們是該行動起來挽救自己。畢竟生存不是我們人生理想的歸宿。

【《相約星期二》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