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

  經過七年級生物一個學期的教學,我對生物教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才,而是為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併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基礎。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而又貼近生活的例來幫助學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學。例如:講授生物細胞分裂時,將動物細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將植物細胞的分裂比作壘牆,以體現二者的區別。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為“興趣生活”,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透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光對鼠婦的影響”時,學生提出疑問,為什麼平常在有陽光或是大白天時見不到鼠婦由此提出問題:光對鼠婦有影響。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抓鼠婦,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經過反覆實驗,查閱資料,驗證了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這樣的教學既抓到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由於是首次使用北師大版的教材,對教材瞭解研究不夠,使我這一學期的教學走了一些彎路。比如在講光合作用這一節時,課時的安排就很讓我頭疼。核心內容當然是光合作用的反應式,但是對光合作用的探究過程的確需要一番統籌和安排。課後我對教學思路做了一番整理,覺得還是以光合作用的反應視為主線來安排要好一些。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又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的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還要緊扣課程標準。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

  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絕對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其他的解釋。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透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透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透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在今後的教學中作為老師,我要盡力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例如,我可以透過演講比賽、防寫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2

  1、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基於生活經驗合作探究,化抽象為形象,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發揮、去創造。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圍繞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來組織教學,而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2.本節課體現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利用掛圖、模型等形象直觀。從生活出發,發現問題,激發興趣,設疑匯入。

  3、本節課突出“先學後教”教學方式,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時間、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合作者和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教師引導學生動眼觀察掛圖、模型,動腦思考分析問題,動手思考完成自學檢測,然後大家動口交流共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參與學習活動。

  4、貫徹生物學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出示掛圖和模型展示各消化器官的結構以直觀的教具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積極思考各器官的功能,教師出示課前製作的模擬小腸結構以及配合“資料分析”,能夠順暢地推測出吸收營養物質最多的是小腸這一正確結論。這樣對重點問題重點分析才能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5、採用澱粉試紙做實驗避免了學生收集唾液的不便,實驗更簡便,更利於操作

  本節課要注重對學生的組織避免實驗時部分學生看熱鬧,學生對知識的總結還不很到位,識圖能力還較差。對實驗的分析能力也不足。這些都有待今後教學中進一步加以培養。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3

  正值青春期的學生們對這節課的知識充滿了好奇心,但同時又受傳統觀念的束縛都不敢正視這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個別同學可能還會瞎起鬨。要上好這節課,關鍵得先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讓他們能以科學的態度面對科學知識!瞭解自己,瞭解人體!我用了三分鐘來做這個思想工作,讓那些起鬨的同學不再言語,讓那些低頭害羞的同學端正了姿勢,然後用手提給他們放了一段教學影片(條件有限),介紹人的生殖系統,同學們都湊在一起安安靜靜的看完了,之後同學們在陳述同步學習答案的時候,我在總結知識點的時候,同學們都能大膽說出生殖系統器官的名稱以及它們的相關功能,課堂上因此沒有嘲笑也沒有羞澀,順利地完成了這節課的知識講授。為此我感到很高興!

  我想,對於生殖的內容,如果做老師的不能大膽面對,覺得在學生面前不好意思,那起鬨的只能越來越多,學生們更不好意思正視這節課的知識內容了。我很高興自己做到了,將這節課順利開展,相信我的學生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能對人的生殖系統有一個全新的質的認識。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4

  我的課堂思路是每個知識點條理要清晰。用圖片和常識匯入新課,透過活動和常識一一引出向光性、向地性、負向地性、向水性、向熱性、向化性等特性。其中重點講解向水性的探究性試驗,該實驗為開放性實驗,著重小組合作,小組討論,然後小組展示給出最優方案。重點了解探究性實驗的一般過程和核心理念。探究性實驗設計時的原則:對照實驗和控制變數。透過問題:“含羞草感受機械刺激引起的感性運動與窗臺上植物的向光性運動有什麼異同?”引出向性運動和感性運動的異同點,做出區分。結合教材,根據已有知識經驗說說哪些現象是植物的感應性,分別屬於哪種感應性?進而做出總結,把各現象和各特性進行總結區分。課堂中與我的設想有很大的不同,在總結區分過程中,學生對剛講過的各種現象已沒有印象,使總結環節進展的不是很順利。所以,要多瞭解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他們關注的傾向性。

  這是我的第二次公開課。我的課堂有諸多的不足,尤其是把握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方面急需改進。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這節課內容簡單,與生活聯絡緊密,本節課應重要把握,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興趣,可透過多種途徑達到此目的。

  要多讓學生做,多讓學生說,以讓學生儘可能多的參與進來,教師可以少講。提問方式也應多樣式,除了一般的隨機抽查之外,還要採取多樣化的形式。學習的知識遷移非常重要,教學中逐步滲透給學生有利於知識遷移的方法,課堂的語言表達要力求高效、簡捷,符合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語言習慣,使學生容易接受。對於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對科學探究一般步驟已比較熟悉,同時學生具備一定分析和歸納的能力,所以該節課應儘量把課堂還給學生,啟發學生自己來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得出結論。這樣學生經過自己思考得出的結論更容易被接受而且印象也更深刻。小組的合作,探究學習是必要的。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合作學習容易耗時過多,對課堂時間的把握和調控,這點教師一定要做好。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5

  我看完了七年級的期末考試分數冊,心中十分的不爽,我所帶班的生物成績位全年級之末,這出乎我的意料。按照我的設想,我班的生物成績應該是比較好的,針對這樣的情況,這幾天我一直在反思我這學期的生物教學。

  一、 生物是副科

  在農村初中,由於教學觀念及教育現實等原因。我把生物當成副科,同時生物又不是中考的科目,所以能上就算實在高標準的實施素質教育,這樣的主導思想,在生我教學中抱著上一節課就少一節的心態,有時上課還帶有糊的跡象。

  二、 教材不熟

  初中的生物雖然是介紹了一些自然常識,但是對於剛開始進行生物教學的我來說,教材不熟是我的一大不足。

  這樣的現狀,根本就談不上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我在進行《種子的形成》教學中,自己都沒有弄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在教學中,只能照本宣科,把教材讀一遍完事,也就談不上引導,啟發學生學習,也就沒有知識講解,學生聽課時,也就是一臉的茫然。

  由於個人在社會中還有一些事務,而且又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七年的數學上了,所以在生我教學中常常出現,在上課前,還沒有來得及看教材,只能在上課中邊度邊看邊想邊講,就連我自己有事都過意不去,更不用說進行備課了。

  三、 課上的太快

  七年級上冊生物課本很厚,內容多而雜,教學任務十分的繁重,在開始進行教學時,我就詢問了學校的老生物教師,他們帶有警示意味的口吻告訴我改冊的教學一點也不能耽擱,不僅不能耽擱,而且還有快馬加鞭,否則,稍不留神,這一學期的生物教學任務就完成不了。

  我在進行生物教學時,就是時時刻刻注意到了這一點,在課時上一點也沒有耽誤。

  我的計劃是,趕快把全書給學生們通講一遍,然後留下大量的時間,有學生自己去複習,其實這點和我的主導思想是相通的,天真的認為,初中生我背一背、記一記就能學好。

  但是,從期末考試的結果來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四、 沒有及時、有效的檢查

  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鞏固生物教學成果的有效手段就是就是有效的檢查,我在進行生物教學中,這一學期總共檢查只有三四次,這樣根本就不能督促學生及時有效的鞏固所學知識。

  五、 改進方法

  針對上一學期,生物教學出現得問題,我準備採取以下措施:

  1、 熟悉教材:要保證自己首先將教材的全部知識弄明白,然後才能上課。

  2、 備好沒一節課。只有備好沒一節課,才可能上好課。將每一節課都認真備課,雖不要求有規範的詳案,但是要有知識點脈絡,體現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達到最起碼的教學要求 ------ 心中有數。

  3、 講好課。生物教學不是教師的想當然,而是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上課,每一節課、每一個知識點、重難點,應該有輕重、有區別,使學生弄明白為什麼,至少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4、 持之以恆、行之有效的教學檢查。對於像初中生物這樣的課程,應該每節新課開始之前,都要有將近 10 分鐘的時間來提問,檢視學生的掌握情況,像這樣最簡單的教學檢查應該持之以恆,保證每節課都要有,這樣才能達到“積跬步,而致千里”的目的。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6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第四單元第二章的內容,該課在從整體瞭解人體構成的基礎上,圍繞消化系統幫助學生學習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過程中所經過的主要器官及食物變化(分解和吸收)過程,瞭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給消化系統帶來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透過設計製作模型進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時激發學生關注醫療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這一節課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三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以往很多教學情節都只是為匯入新課而設計,1分鐘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在後面的環節又重新設計一個完全沒有關聯的情節。這樣就顯得很造作了。這就範了教學情節設計大忌:為情節而設計,太過牽強,生命力太短,意義不大。

  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注意避免了生硬的情節,而是設計了一個故事情節貫穿整一節課教學。一個故事情節貫穿始終,既有開啟課題,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完成知識能力目標,又能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最終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社會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目標。所有環節一環扣一環,逐層深入提升。

  首先,我讓學生看一段有一小孩吃飯不定時、暴飲暴食、飯後立即進行劇烈運動,最後肚子疼送醫院的一段影片,畫面最後停留在醫生給這個小孩作完檢查。

  這時我讓學生來當一回醫生,給小孩診斷一下他有可能得什麼病。我趕緊趁熱打鐵引發學生思考消化系統構成與消化、吸收過程,從而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然後再透過一段小孩消化系統器官的“對話”,引發學生如何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討論,從而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目標。

  從教學實際來看,學生對這一情節非常感興趣,也較為投入,透過第一個影片學生的興趣得到很大的調動,發言非常踴躍,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基本上都能準確地診斷出病情,有些同學還能指出病因,並開出藥方。第二個影片將小孩體內的消化系統類比成工廠,擬人化的對話,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思考、討論。同時因為貼近學生生活的原故,學生也較容易容易理解,便於分析、討論。

  二、注重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在探究消化系統的結構時,我設計了拼圖遊戲,讓學生在拼圖的遊戲中認識各種消化器官及其在人體中所處的位置。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瞭解消化系統,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讓學生進行拼圖遊戲的基礎上,小組之間互相按順序說說消化系統的結構及其作用。從而認識到消化與吸收的過程。在教學消化系統與日常生活習慣時,讓學生在教師所設定的故事情境中去分析病因,有利於激發學生髮散思維,思考日常生活中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保護我們的消化系統等。

  但是在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縱使課前千錘百煉,實際教學中也會出現不確定的因素,給教學帶來一些遺憾,有遺憾就要反思和改進。反思本課教學不足之處關鍵在於:

  首先,最大的失誤還是備學生不足。

  主要問題還是出在備課時,沒有“吃透學生”,沒有正確估計到學生探究過程中的困難。探究式教與學的基本要求應該是要從學生“所在位置”出發,瞭解他們困難所在。但在教學設計中,卻高估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接受能力,錯誤估計了學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難。以為只要透過一個簡單的拼圖遊戲及幾分鐘的影片解說,學生便能輕而易舉的理解消化系統的全過程。因此,當要學生複述消化與吸收的過程時,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覺了。

  其次,探究教學過程略顯僵化,與學生的生活聯絡仍不夠緊密。

  探究式教學要使學生的學習基於他們自己的親身在經驗並發展他們好奇求知的天性。在這一課教學時所設計的故事情節雖然學生也容易理解,並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質基本上還是“要我探究”,沒能充分體現“我要探究”的主動性。試想,如果課前直接讓學生先進行早餐,一邊細嚼慢嚥,一邊去感受食物從嘴裡一步一步進入消化系統被消化與吸收的過程,更能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也將更有助於學生理解消化系統的結構以及消化與吸收的全過程。

  課堂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如此,才激發教師們不斷地反思、改進,在課堂教學中一步步成長。也以此勉勵自己在反思中進步。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7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它最能激發學生探索事物奧秘的願望,與學生智慧的發展緊密關聯,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過程是理解和記憶,而記憶的前提是對記憶的事物首先引起注意,沒有注意就沒有記憶。烏申斯基十分形象地把注意力比作一把鋼刀,它愈是銳利,留下的痕跡就愈深刻,而注意力的第一條件就是要有興趣,不感興趣就不可能引起注意。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應注意哪些呢?現聯絡生物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在教學中使用直觀方法:

  我在講授《葉的光合作用》一節時,為了驗證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讓學生觀察購買來的幾種蔬菜——小白菜、捲心白菜(包心白)、包菜、菠菜,要求每位學生帶著問題3做好觀察記錄:哪一種蔬菜外層葉子和裡層都是綠色的;哪種菜葉子越撥進去越黃白色;被磚塊壓住的草和露天生長草的顏色有什麼不同。透過以上的觀察設問:它們的外界條件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顏色?透過觀察和設問,克服了“照本宣科”、“滿堂灌”“注入式”教學種種弊端,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激發了學生探索生物學奧秘的心理。

  二、認真做好演示實驗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實驗是該學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動精神,積極創造條件,做好演示,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如在驗證光合作用需要光時,首先準備好的一盆健壯的天竺葵植物,要求學生課前自己動手剪出呈五角星形

  兩片硬紙皮,並把整個五角星用墨水塗上,在前一天的晚上讓學生自己夾在選好的一片天竺葵葉上,使這片葉子的一部分上下兩面遮起來。第二天再搬到陽光下照射幾小時後,並各自摘下遮光葉子,除去遮蓋物。最後,由老師邊講解,邊操作,邊觀察,把遮光葉放在裝有酒精的燒杯裡。隔水加熱(葉綠素溶解在酒精裡),當葉變黃白色時,將葉片取出來,用清水沖洗之後,滴上一些碘酒,這時明顯看到沒有遮光部分的葉片變成藍色,遮光部分沒有變藍(出現一個明顯的黃白色五角星形狀)。當時全班每一位同學都能明白這是澱粉的特性。學生能夠自己得出結論:葉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澱粉,沒有見光部分不能產生澱粉,也因此同學們對前面關於為什麼磚塊壓住的草是黃白色,小白菜的外層和裡層葉都是綠色的,捲心白菜的心葉和外層葉的顏色不同等問題全理解了。

  同樣對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是放出氧氣這一理論,為了讓學生有深刻的體會,從材料的準備到整個實驗過程的方法步驟及最後的觀察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的,透過以上實物觀察、親自動手,學生個個都非常有興趣,有的學生還說:“我最喜歡生物課做實驗,我對生物實驗最感興趣。”

  三貼近生活,化難為易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細胞的物質組成,細胞膜控制的出入,細胞內物質和能量的變化等內容的學習是相當困難的,也是過去初一教材不涉及的內容。解決難點有多種多樣的方法,貼近學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從客觀出發,落實到微觀方面的理解,從而化難為易。在這節課中要連續不斷地啟發學生把生活經驗和抽象、深奧的學習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如從教室中的物體細胞中的物質,從細胞中肯定有水到水分子,到其他無機和有機分子;從人的攝食、消化、吸收和排洩到細胞的物質出入;從汽車的執行和發動機、燃油到細胞的生命活動和葉綠體、線粒體的類比等等。從熟悉到不熟悉,從宏觀想到微觀,從物理運動到生命運動,娓娓道來,答之問之,輕鬆而自然,反映了新的教學理念——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反映了一定的教學功底。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8

  學生對種子的萌發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結構和萌發過程瞭解很少,我首先創設情景,調動積極性。由於要對種子的內部結構進行觀察,就必須對種子進行解剖,由於種子的內胚體積很小,部分結構不宜看清,尤其是單子葉植物(玉米)胚和胚乳緊密的聯絡在一起,不易剝離。為讓學生看得更清楚,我採用了掛圖、多媒體展示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效果會更好。但是,由於學生自身試驗和思維能力的限制,對於探究實驗膚淺單一,不能觸及問題的實質,以後更要認真組織引導。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9

  生態系統是初中生物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是聯絡比較緊密的。如說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災,還有五月十二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以及生態農業的建設都不同程度的對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影響到了我們現實的生活。所以說關於生態系統的概念理解以及學習對於學生了解現實有很大的幫助,那麼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透過現實的例子去掌握新知識。

  一、什麼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透過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在這裡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生態系統的含義,知道它既包括特定區域內的生物,還有這些生物所生活的無機環境。我們可以把學生領到學校的小池塘,在池塘邊讓學生透過觀察來總結什麼是生態系統,當然老師要有相應的總結,從而使學生真正瞭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關於生態系統的結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關係。

  1、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我們可以在池塘邊讓學生去發現哪些因素屬於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那些屬於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透過學生的尋找,最後老師總結,像水、空氣、溫度、溼度,包括池塘裡的泥沙、石頭、無機鹽等等都是屬於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這一範疇的;像綠色植物、浮游藻類等呢我進行光合作用的都是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生產者;而水塘中的小魚小蝦等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都是消費者;當然其中還有像細菌真菌這樣的生物都是分解者,還包括蚯蚓、禿鷹等腐食性的動物也是分解者。這樣的話既可以讓學生聯絡到現實生活,又讓他們學到了知識。

  還有在這裡要重點向學生講解生態系統這四種成分之間的關係,包括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的關係。

  2、營養關係

  所謂營養關係實際上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可以讓學生自己在池塘裡自己找出食物鏈,畫出食物網。在這個內容重要重點讓學生探究的是什麼是食物鏈,食物鏈中第幾營養級和幾級消費者的關係,知道是哪一級的消費者就知道是第幾個營養級。還有就是在食物網中人一種生物的消失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是增加還是減少。當從不同的路線分析出現不同的結果時,應當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就近原則。這些都可以讓學生透過觀察,找出答案,最後老師總結。

  二、生態系統的功能

  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兩個方面:能量流動、物質迴圈。

  1、能量流動

  讓學生思考“沒有人像池塘中投過食物,為什麼魚兒還是能夠快樂的活著?”這樣學生們就會主動的找出能量的來源,老師可以主動引領他們去尋找能量流動的過程,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基礎,一切生命都存在著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沒有能量的流動,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流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是服從於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為熱力學就是研究能量傳遞規律和能量形式轉換規律的科學。

  2、物質迴圈

  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又稱為生物地球化學迴圈,是指地球上各種化學元素,從周圍的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回到周圍環境的週期性迴圈。這一概念最好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透過提問“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這個池塘中的物質沒有消耗盡?”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最好老師要強調地球上物質迴圈的過程(碳迴圈和氮迴圈)。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0

  本節主要學習細胞透過分裂產生新細胞,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並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說出細胞分裂與生物生長的關係;關注細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價值。

  其中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和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是本節的重難點。

  本節學習觀察葉片的結構,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生物教學要注重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結合本節課的教學。

  根據教情和學情,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本節課透過用顯微鏡觀察菠菜葉的橫切面裝片,蠶豆下表皮裝片及CAI課件的使用,使得教學直觀形象、生動有趣。

  2、引導發現法: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啟發誘導的教學思想,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精華,也是現代課堂教學原則之一。引導發現法就是教師用已知的內容,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去發現未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課堂互動教學法:透過教師與學生交流,學生與學生交流,營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學習的氣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週學習練習使用顯微鏡其重點主要是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其中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影象的同時,右眼睜開)為學習的難點。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節的重點。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1

  1、本節的教學設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入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的知識。改變原有的教學中的教師過多地參與教學的狀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是自己的一件事情來完成。

  2、在課堂上,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學中、生生互議中、交流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關注他人。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求,在主動的求知中有所收穫。

  3、課堂上給學生的鼓勵性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4、教學中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給學生以時間進行自學、討論、交流,給學生以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悅。

  5、本節課的內容比較集中,很適合學生集中的進行自主學習,而且知識在書本中的交待也較清晰,適合用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訓練。

  6、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的學習,本應該是一個用實驗來介入的知識,可是由於自身的的能力有限以及一些較具體的教學實際問題等,將其改變成了對知識的應用,這有其不到之處,如果能透過這個實驗來介入血管內容的學習也許學習效果會好,但是我肯定學生的學習興致肯定會很高。

  7、生生互議的環節安排的時間我感覺有些短,如果學生要是真正地交流的話,這短暫的2分鐘的時間是不夠的,但基於以往學生合作學習的教訓,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達成一致雖不太可能,但卻可以讓學生有時間的緊迫感,能抓緊時間來交流,不到之處將在自學檢測中得到補充,這樣一來,彌補了交流的不充分,還節省了一點時間。

  8、在這節課中還存在的問題就是怎樣能讓這生生交流變得有實效,而不僅停留在表面上,這是我的困惑之一,也是我在教學中不能較好地解決的問題。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2

  一、《致同學們》

  吳XX: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佔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瞭解學生,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麼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鄧X:課堂上學生氣氛還算活躍,對很多新的生物學知識都很好奇,要注意調節學生的積極性,因為生物課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時間學生精神狀態不是很好,可多舉些有趣的事例來激發他們的興趣。

  蔡XX:個別班學生氣氛很沉悶,因為對課本和老師介紹的話題不感興趣,他們沒有接觸過,要注意調動不同班級的積極性,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

  二、《生物的特徵》

  鄧X:課本的標題下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有關“觀察”的,過去我對這些內容沒有單獨處理過,而是感覺這些方法可以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比如在辨認各種生物時,所用到的就是“觀察”,但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還要再進一步強調注意事項。仔細研究教材、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有必要首先讓學生對“科學探究”有個正確的認識,這對於以後進行“觀察”,以及最後總結科學探究的幾種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單獨作為一個問題來解決。

  蔡XX:首先設計的問題是讓學生自由的說出自己認識的生物和非生物,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每個人都能羅列出很多,在看似遊戲中,實際上是給學生傳達一種資訊——用我的標準來判斷哪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而我的標準是什麼,當時並沒有說,等每個人都說了自己認識的生物或者非生物之後,再綜合起來分析眾多的生物的特徵,更有利於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提升。

  吳XX:受課後練習的啟發的,我設計了一個“考考你”環節,既是對“生物的特徵”的鞏固,也是一個拓展練習。儘管學生對生物的特徵基本掌握,但實際應用還是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對於能夠生長的如鐘乳石,能夠運動的如海浪,有時把握不準,所以,課本後面給出了兩道練習題,一個是判斷“機器人在彈鋼琴”、“鐘乳石在漫漫長大”是不是生物,說明理由;一個是一段關於“珊瑚”的文字介紹和由此引發的問題。

  三、《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蔡、吳、鄧:有的班沒有說明細節,學生不明確調查的意義和方法,把抓昆蟲等作為調查的主要目的。戶外活動時紀律不好管,男同學一堆,女同學一堆,調查到生物種類雖然多,但事後發現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聯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學精神。因此在戶外活動前要多強調各種規章制度,考慮問題要面面俱到,不然學生不瞭解活動的規則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四、《生物圈》

  鄧X: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上課伊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和所學內容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的慾望進入角色。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出示課件,並用激情豪邁的語言引起學生注意,容易啟用學生的興奮點,以飽滿的熱情走進情境。

  五、《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吳XX:這節課上下來讓我興奮不已,因為學生的積極參與總讓我驚喜不已,每談到一個問題。學生就爭先恐後的要回答,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想,這是緣於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到,知識就在自己身邊。由於鼠婦不好找,建議將鼠婦換成蚯蚓,進行實驗。

  蔡XX:這節課的內容從知識點來看,就是搞清楚影響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就可以了,全文不過400字;從能力培養來說,這節課有探究實驗“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但要進行探究實驗,必須先搞清楚什麼探究實驗的目的基本要求,漫無目的的到了實驗室肯定不行。所以,最好單獨拿出一節課交給學生探究實驗的設計和如何進行探究實驗。

  鄧X:課本中這麼少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可以向外延伸的地方,可以透過對這些知識的分析來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分析應用能力,可以在分析這些關係中慢慢領悟生物界的和諧以平衡,為後面將要學習的生態平衡、食物鏈、食物網等打下基礎,讓學生感受到簡單的生活現象背後是多麼豐富、有趣的知識。這樣想來,視野就變得開闊,思路打開了通道。但另一方面,緊緊依靠老師距離講解,學生則是被動的參與,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短暫的興趣和印象都會有,但不宜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旺盛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才是目的,因此,整個課堂還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盡情展示、充分舉例進行分析,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學習的參與中。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3

  在《種子的萌發》這節課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課前,學生自己就在家做了這個探究實驗,上課時採取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各小組都能較好地分析和總結實驗結果,並得出初步的結論。課堂上學習氣氛寬鬆,學生參與度高。

  除了探究課文中給定的幾個環境條件外,我還讓學生增加了一個專案,即探究種子萌發過程中,是否需要陽光和土壤。從而與植物生長的必需條件相比較,能加深記憶。

  進行實驗時,驗證是否需要空氣這一過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實驗瓶呈真空狀態,只能儘量地減少瓶子裡面的空氣。我認為這是實驗不足的地方。若能達到真空,則能得到較明顯的實驗結果。

  選取種子也是很關鍵的,經過對比挑選,綠豆種子比較容易萌發,而且萌發需時短,建議採用。

  採用多媒體播放春天播種和種子萌發的動態畫面,利用感官刺激創設問題情境,成功地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大多數學生比較迅速地進入了學習與思考的狀態。教師非常機智地抓住兩個關鍵詞“播種”和“萌發”,順利引導到“種子萌發需要哪些環境條件”的問題上來。

  在整節課中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始終朝著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基礎有意義地建構新的知識,構建主義教學理論的精髓在本節課中體現得很充分。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4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範圍;能舉例說出生物圈能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2.透過本節的教學,提高學生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3.透過小組討論和研究活動,繼續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透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建立起: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是本節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也是難點

  課前準備:①教師:地球儀②學生:收集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師:出示地球儀,在無數顆星球中,地球作為一顆”藍色水球“懸掛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這美麗的地球吧!

  生:觀看發言

  師: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生:(討論回答)

  師: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間是有一定的範圍的。現在,我們就給地球上生物能夠生存的這個範圍起個名字,你們認為應該起什麼名字好呢?引出課題--生物圈

  二、師生互動

  (一)生物圈的概念

  師引導閱讀課文,歸納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並且相互間發生著複雜的關係。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足球大小,那麼,生物圈就比一張紙還要薄呢!同學們,剛才你們都觀看了美麗的地球風景,你們認為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呢?

  (二)生物圈的範圍

  A、生對照提綱閱讀課文理解:

  1.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

  2.生物圈的厚度?

  3.生物圈劃分為幾個圈層?

  4.各圈層生活哪些生物?這三個圈層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5、水圈的哪個部分的生物較多?

  6、生物圈中的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是截然分開的嗎?7、人類的“立足點”。

  B、全班分為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C、分角色扮演

  (三)、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師:我們都知道,現在地球的人口已經超過了60億,人口過多給地球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於是,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覺得這種方法可行嗎?引入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條件。觀察書中的六幅圖片並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麼條件?長頸鹿生活需要什麼條件?

  學生:(觀察書中12頁)向日葵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肥料;長頸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氣、陽光和溫度。

  師:現在,請充分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棵草或一隻小白兔,你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呢?

  生:(分組扮演角色)

  三、小結: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間發生著複雜的關係。我們人類也是生物圈的成員之一,但是人類掌握著高度的科學技術,人類的活動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人類憑藉自己掌握的科學技術對各個圈層起到破壞作用。這已經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

  教學反思——巧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

  生物教學中可多處運用角色扮演的教

  學方法。如在(七.上)《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節生物圈》教學中,可兩次應用角色扮演。一次是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扮演生物的居住環境: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再次是讓學生扮演兩種生物:不幸落在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在火星上的小白兔,以反證地球生物圈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從環境和生物兩方面進行前後呼應,緊扣主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運用角色扮演進行教學有以下幾個優點:

  1.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

  2.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他們喜歡模仿,願意表演,在集體中展露自己的才華。

  3.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有利於教師對學生認知過程的規律、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瞭解。

  4.由於現代科學教育,越來越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為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5.教育作為實現人的社會化過程,學生對社會或自然事物的扮演過程,有利於對社會、自然的關心,在扮演的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的幫助。

  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巧用這種教學方法,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5

  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的這節課的教學使我與學生都有較多的收穫,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發生了改變,教師是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指導者、協助者;學生是學習活動中的主要探究者、開拓者、知識的構建者、愉快的收穫者,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思維的碰撞點燃了學生求知的信念,對教學的過程我進行了反思。

  一、探究性實驗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

  課程的探究性實驗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協助者,教師要從僅作為知識的傳授者這一角色中解放出來,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也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來源,因此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也把這一點作為我要突破的重點來處理,在教學中我主要進行了如下處理:

  1、幫助學生設定恰切的學習目標

  本節課的探究實驗"根的什麼部位生長得最快?"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是非

  常有吸引力的,而對初一的學生來說要把實驗做好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把這個實驗分成了三個小問題:"選用哪種植物的根做實驗才好呢?""沒有根尖的根還能再生長嗎?""應怎樣標記根才最好呢?"這樣就把難度大的問題按梯度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降低了實驗的難度引導學生逐步解決問題。

  2、為學生提供學習情景

  學生對"芽的發育"這一內容有一定的生活常識,但對"芽的發育"過程不太瞭解,為了讓學生理解"芽的發育"這一動態的過程,教師設計了電腦動畫來表現"芽的發育"這一過程,讓學生自主獲得"枝條是由芽發育的"這一知識。

  3、建立寬鬆的學習氛圍

  在學生完成"探究根的什麼部位生長得最快"這一實驗後,教師運用了生動的語言和優美的音樂,建立了寬鬆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然地進入到對"枝條的發育"這一內容的學習中去,同時也讓學生感悟到自然的和諧與美好。

  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被動性、依賴性上,使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銷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學習狀態,把人的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要把學生的被動的學習方式變為主動的學習方式。

  1、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

  透過"探究根的什麼部位生長得最快"這一探究實驗,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實驗的過程中,透過觀察、記錄、分析並統計實驗資料之後獲得"根生長得最快的部分是伸長區"這一知識;同時還透過分析討論進一步獲得"根的生長一方面要有分生區細胞的分裂;另一方面還要有伸長區細胞的長大;"這一知識。

  2、將生活經驗和新資訊有機結合得出結論

  學生對"枝條是怎樣發育的?"這一問題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又在教師的引導下觀察電腦摸擬的芽的發育過程和透過閱讀等多種途徑,最終得出"枝條是由芽發育的"這一結論。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還使我認識到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創造想象的可塑性都遠遠超過了原來的想象,教師應在與學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清除"盲點",做新課程教學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