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論語讀書筆記

論語讀書筆記

論語讀書筆記(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書筆記1

  《論語》為四書之一,經典之一,過去考取功名的教科書,這個過去指的是科舉時代,明代起,還必須用朱老夫子的註解。在我,所謂受過現代教育的人,只聽過半部《論語》治天下,至於《論語》是個什麼樣子,沒有讀過。覺得那是舊的東西,沒用的東西,如果去看是個搞笑的事情。

  這是南懷瑾老師講解《論語》的書,南老謙虛地稱為《別裁》,原來自己曾經那麼多耳熟能詳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論語》,如: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

  後生可畏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

  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

  南老師娓娓道來,用平直易懂的語言,親切地述說著孔子思想的精髓,敢於挑戰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權威,重新詮釋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引領著我去解讀儒家真正的意義。讀來不枯燥,不是老學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釋一句,那樣肯定會打嗑睡的。

  《論語》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後連貫,不可分割。都在說明一樣東西: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完善自己的品格修養。

  南老師以自己半生修習佛法的經驗,從“體、相、用”上來解釋儒家思想的“仁”,也說了宋代理學家盜用佛、道家的觀點來解釋儒家學說,最後又打擊佛道的不應該,讓人心中一亮。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學”,原來不僅僅是學習,而是“學問”,這個學問不是通常的知識,是做人做事的修,這一點是始終貫穿整部論語,也是孔子的偉大之處,這是南老師的觀點,讓人信服。

  書中這樣被先儒們誤讀的詞還很多,“裡”、“命”……

  儒學能夠流傳幾千年,孔子能夠尊為聖人,聽了南老師解讀才覺得原來他是名至實歸的,原來這位聖人竟如此地被冤枉過。看來一種學說或思想流傳久了也有流弊,後人總是以自己的認為來解釋前聖先賢,傳統文化離我們竟漸行漸遠。

論語讀書筆記2

  坐在桌前,寫《論語十則》讀後感。拿著《論語》搖晃了半天,也感不出個頭緒來。恍惚中似乎看見一縷魂兒頭過紙背,飄蕩在春秋戰國和兩三千年後的今天。

  想當年,孔老人家為做官周遊列國,歷盡顛簸,費勁口舌。不只是相貌不夠酷,還是不太會做秀,反正最後沒戲,只得回到老家教書。為了多掙幾個錢,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個溫飽,最後也沒發財。就得了幾束肉乾,幾片乾魚,很失敗的樣子。

  說他是辦學的祖宗,有可能的。聽說以前的私塾都掛他的畫像。現在私立學校是不掛他老人家的像了,不過收費比起祖宗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說他書教的好,似乎有點兒勉強。據觀察,他就的教學宗旨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由,會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懂不懂?自己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走在路上大夥兒互相討論學習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憑興趣愛怎麼學就怎麼學吧。

  學的怎麼樣,全靠一個“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勞;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反正已經收到了肉乾,魚片,“我是老師我怕誰?”

  後來要不是幾個學生有出息,哭著喊著又是叩頭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會成為千古聖人。嘿嘿,不信啊?你說他書教的好,讓他拿特級教師證出來看看!

  教書不怎麼樣吧,說話也沒什麼水平。

  那天不只怎麼的跑到河邊上憋了好半天,總算說了句有意思的話“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弟子們歷盡記錄下來大呼高明。其實就在他不遠處有一位老農也在說;“不抓緊點種上,秋後就得餓肚子了。”

  從戰國回來,也不敢把自己的感想寫到作文字上,那不是找死嗎?還是按照“四勿”原則,端端正正的寫上:要抓緊分分秒秒時間,刻苦努力,向孔子學習。

  學什麼?……忘了。

論語讀書筆記3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的,這種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的人,這種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產生了。所謂‘孝、悌’可為‘仁’的根本吧。”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人之根本。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給予的,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來,這是永遠都無法回報的。不孝敬父母的人,永遠不能和他做朋友。尊長愛幼是做人的根本之一。

  所謂”仁、義、禮、智、信。”有可能是當時缺失的東西。當時亂世,缺失的東西太多,所以被提倡的東西也多。當今社會亦是如此,問題嚴重了,就會被重視起來,大家都提倡的、都重視的,恰好是人們缺失的。

論語讀書筆記4

  為政篇雖“為政”,然其中之理非只涉為政也,凡管理、修身、識人、行孝、為學等亦可於其中見道,學者宜合自身以明窺聖人之理也。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範氏曰:‘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御煩,所出者至靜而能制動,所務者至寡而能務眾。”--《四書章句集註》

  政者,正也,謂正人之不正。“正”字上面的“一”意為持中守一,下面是“足”的象形,意為行、做,所以正的意思就是在前行做事的過程中要保持平衡守一。“政”右邊是反文,其象形是執條鞭。所以為政最重要的就是“撥亂反正”,即把不正的扭轉到正道上去。怎麼做到這點呢?用冷冰冰的刑法,還是以德服人?

  “政”字小篆

  答案顯然是後者。那什麼是德呢?德者,得也,謂心之所得。“德”字左邊為雙人,意為行走,右邊是上“直”下“心”,正直之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為,這樣心也能有所得(德)。

  “德”字小篆

  把德比作北極星,有以下幾點根據。一是在於北極星的指向作用,德也一樣,對人民具有導向教化之用;二是北極星是眾星的核心所在,是他們的中心,德亦是為政之核心;三是北極星終年泰然不動,而眾星動之,德也要保持靜安,治國具體的政策、方案等圍繞著德可隨機應變,但不能超乎德之邊際。再把“為政以德”這件事或這個人比作北辰,那眾星就是群眾了,“為政以德”必然光輝照見群星,他們也因此擁戴你(共之)。所以有範氏曰:“‘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御煩,所出者至靜而能制動,所務者至寡而能務眾。”

  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極星和北斗七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有以自立,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則知之明而事無所守矣。天命,即天道之流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固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隨其心之所欲,而自不過於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四書章句集註》

  此為先師孔子對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聖人之境界甚高,則當順時而次進之,能至何即為何,蓋其相上遠,非我等凡俗易參悟體會也。

  “志”金文上為“之”下為“心”,“之”是“足”的變形,所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十五志於學,即心向於學(覺),學有見道,是為覺悟。

  “志”字金文

  見道後當立身於道,三十而立是為固守正道,非今之膚淺意也。不惑則心上無或,明萬物當然之理,遂有道充於心而不必守。事物之理皆天賦之,天命,是天賦萬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則有天道固萬物之理,又勝於不惑矣。“聽”繁體如下,耳下面是“壬”,其象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紮根之深(亦有善之意),耳右邊是德的右邊,是為正直之心。

  “聽”字繁體

  耳順即聽之也順,知天命後還要腳踏實地去踐行地德,孔子就是五十才周遊列國去實踐,花了十年乃修成耳順。欲而當於理,天理也;欲而不當理,人慾也。欲之上天理也,欲之下人慾也,孔子之慾為上,心已通天理,豈會逾矩乎?聖人的境界是愈來愈超凡開闊的,欲窮其道,則既不可驕恃自滿,亦不能妄自菲薄,當潛心虔意體悟修煉之,至於何般地界,皆為己之福也,豈非聖人之恩德乎?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以,為也。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由,從也。事雖為善,有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安,所樂也。所由雖善,而心之所樂者不在於此,則亦偽耳,豈能久不變哉?”——《四書章句集註》

  此為聖人辨識人之三層根據,一層勝於一層也。“視”甲骨文寫法上為“示”下為“目”,意為眼睛看見天地日月星,這是較為概括的象,故而視人之所為善惡較為容易。

  “視”字甲骨文

  “視”外之善惡還不足,還要“觀”內心之所由。“觀”的象形是貓頭鷹,貓頭鷹在晚上視力特別好,觀比視而言需要聚焦,所以更為細緻,或許是觀人心太難,需要從更多更細緻的地方去觀。如表面雖行善事,然內心本源非善(如為私慾所累),此偽善也。

  “觀”字甲骨文和金文

  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不安,蓋未能融會善於身心也,尚有不足。“察”是在屋子裡祭祀的意思,面對列祖列宗之靈位,需要虔誠靜安去與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覺,“察”就比“觀”更深入,沉靜地去“察”人是否安心於善,能安才是真善。心安泰則善不能移,身安樂則善充其體。由此可見,識人(是否善)也不易,真善亦有難,學者當見善思齊焉見不善而內自省,以求盡善。

論語讀書筆記5

  對於《論語》,我們並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來閱讀它還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們對於《論語》中有很多經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從深處挖掘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些最簡單的句子裡面蘊藏著最深刻的道理。

  《論語》是一本記錄聖人孔子言行的書。在讀了之後,其實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負,而且書裡面也記載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並且他也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自己實際行動來做出表率。我想:他之所以被後人稱為聖人,就是因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起來,成了我們現在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孔子的言論很多,而我在這裡只是把讀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觸的話想要拿出來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比如說:飢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這句話其實說著很簡單,但是在我們做起來總有一些困難,可能我們現在強加給別人的不是有形的物體,很多時候,我們總會在無形中把一些情緒強加給別人,就像我們經常說的: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我想這個是不可取的,所以這句話依然是我們要學習的一種態度。

  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們幹出政績不要急於求成。任何事物發展有它的規律性,在學習上我們要循序漸進,打好基礎,在工作上我們同樣要這樣,很多人都想著我們做到怎麼怎麼樣的業績,可是光想著怎麼樣能夠快點的完成目標,做出成績,卻忘記了很多事情基礎很重要,過程也很重要,只想著快點到終點,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風景,我想這並不是成功。很多時候,我們要放平心態,規劃好,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實現,這樣才會看到更美更長久的風景。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現在我們很多人都喜歡享受生活,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吃喝玩樂上面,等到年齡大了,才發現很多事情並沒有實現,心裡就有很多後悔,可是時間卻在也回不去了。看著孔子說的這句話,在當時的社會,孔子都有如此感觸,說明無論世界怎麼樣發展變化,真理的東西還是永恆不變的.,而我們也要時刻謹記這句話,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不要等到失去了才來後悔。

  我讀了《論語》後,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們現今社會還是經典,而且也是我們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師說得:《論語》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它就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

論語讀書筆記6

  在暑假裡,我一口氣讀了論語這本書,我覺得它裡面所包含的道理實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讀就懂,要你細細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閱讀才能明白這其中的含義。

  比如: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的老師,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他的不好的方面,努力剋制自己。”“子日:‘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說:“仲由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就是明智的。”“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孔子說:“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獻,迅速而靈敏的學習。”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才能更好的領會和理解新的知識,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著,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孔子說"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我經常在飯後就拍拍屁股就走了,從來沒有考慮過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經常在父母叫我去買東西的時候,推推拉拉,不肯去買,從來沒想過父母會傷心;我經常在花錢的時候大手大腳,從來沒考慮過父母掙錢很辛苦……。

  自從讀了論語後,我開始理解父母為了我們,去打工掙錢供我們上學,我們是否應該去好好學習,以此來報答我們親愛的爸爸媽媽呢?我們現在還小,爸爸媽媽不是要我們去養他們,只要我們聽話,爸爸媽媽就會覺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母時候讓我乾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穫!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著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論語讀書筆記7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在象牙犀角,在良才美物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精雕細琢)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孔子誇子貢罕見的段落。孔子對弟子的態度精準,知人。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通常理解為順,但孝的核心理解是敬。)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無違的是禮。孝要立一個標準,不能以最高的標準為標準,不能輕易把人歸為不孝。儒家的根本在於風俗教化。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化妝的時候後於素(素為原本的好的質地))”曰:“禮後乎?”(若禮為後,則仁在先)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貢與子夏都是文過於智。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子非常明確的區分了一和貫。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表達到了無比的確信。孔子一生的原則不過是忠和恕。盡己與推己。在中庸中,忠恕不是道,但在論語中,忠恕則是道。一以貫之的貫字上。中心為忠,如心為恕。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孔子給的少,說明不該給)請益(多給點吧)。曰:“與之庾。”(孔子並不是在乎這個數量)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到)齊也,乘肥馬,衣輕裘。(這裡面的肥和輕不能少)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程子的解)。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有常職,因此有常祿),辭(推辭)。子曰:“毋!(不要)以與爾鄰里鄉黨乎!(可以給你的鄰里鄉黨)”。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真正對人生有獨到見解的人),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到死都不知反悔),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臨大事而有畏懼之心,凡是能承擔的就是輕易不答應事情的人),好謀而成者也(善於思考,有謀略、有決斷,好謀而成的反面是多謀少決)。”

  又是誇顏回。有人用我們,我們就能有所成就。沒有就將自己的精力收藏起來,安心於平常生活。戰爭的事情,孔子是教的,但是不喜歡弟子動則提戰爭,如子路。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孔子一生最艱難的時間就是在陳蔡。子曰:“衣敝縕袍(穿著破舊的袍子),與衣狐貉者立(與衣著最華貴的人而沒有任何恥),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本意為即無害人之心也無求人之意,真正關注內在的,才能忽略掉外在),何用不臧(誇子路引了詩經的話,儒家引經典很多是斷章取義的話)?’”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夫子“發了個表情”,於是大家就不說話了)“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讀書筆記.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舍之則藏,在最普通的日子裡精神生活的煥發)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為什麼對子路呵呵)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論語讀書筆記8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國家政事,又嚴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部下和人民;按照農時的忙閒去使用民力。”

  管理者能做到: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做事嚴肅認真,這是一種敬業精神,也是對社會和群體的敬畏和尊重;嚴守信用是一個人的品德和修養,是立人之本。古人做到這一點不是很容易,現代人能夠做得很好更不容易。注重節儉,這是一種美德,愛護員工和人民是管理者的美德。使民以時,這是一種尊重自然規律、尊重農業生產規律、尊重農民生活規律的科學做法,我們現在可以把它推廣到各個領域,那麼這個詞就是符合時宜地做事,根據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有利的條件,去做有利有益的事情。

論語讀書筆記9

  朋友,不知給你上過課的老師們有誰?是班主任?普通老師?優秀老師?代課老師?實習老師?年過半百的“老教師”?那些啊,和我比起來,可都不如我厲害,你可知道,咱們北京東路小學的孫校長親自來為咱們五(1)班的同學們上了一節公開課!

  今天,我們北小五(1)班的同學們穿著整齊地上了車子,前往目的地——東南大學禮堂,為全國各地的語文老師們展示了一堂生動精彩的語文課。

  一進大禮堂,可把我嚇壞了,那麼多的語文老師注視著我們。為了使咱們放鬆心情,孫校長一開始和我們玩起了“猜名字”遊戲,大家頓時輕鬆起來。不久後,我盼望已久的語文公開課在孫校長那響亮的“上課”聲中開始了。這次的內容是“走近《論語》”,《論語》我們在晨讀中早就讀過了,但正如孫校長說,溫故才能知新。我們大家在他的帶領下又讀了六條論語,每一條論語,那孔子所說的經典語句,在孫校長那一個個幽默生動的小故事裡,都有了新的認識,而且不同於以往的體會。不愧是北小的校長啊,上課就是不一樣!我暗暗讚歎道。

  剛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還有些不習慣,手心裡全是汗,也不怎麼敢舉手,但後來,我在校長那生動活潑的課堂環境下,敢發言了,有自信了,有感悟了,膽子大起來了,自己手心裡的汗也少了許多,輕鬆多了。這應該就是孫校長上課的魅力所在吧。

  學習了這節課,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聖人之言;我還有個小小的心願:希望孫校長能再次為我們五(1)班上一堂精彩生動的課。

論語讀書筆記10

  一本好書就好比一座礦山,只要你不斷地從中挖掘,反覆品味,就能受益無窮。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書的作者談話,因為書是作者內心所見,所感,所思。而我第一遍閱讀一本書往往沒有什麼深刻的體會,但在深入的瞭解,思考,你就會發現一片好比天空和海洋一樣讓你寧靜致遠的世界。《論語》就是這樣一本好書,一本站在諸子百家頂峰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政治,人文,禮儀,道德等許多方面,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而這部經典之作在當下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走進《論語》,跨越時空的障礙,何其有幸見到了和藹可親的孔子和他那些勤勉好學的弟子。我聽見了孔子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看見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學術討論,互相交換自己的志向,我感受到了孔子及其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自身嚴格的要求。我便向孔子提問說:“怎樣才能做一位君子呢?”孔夫子一縷鬍鬚,呵呵笑道:“君子不器。”“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我與孔子交談一番後,又看到了他的門生曾子,他一邊走一邊吟誦:“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誦完後微笑著看著我,我猛然醒悟,他是在叫我每天反省自己過錯並加以改正,我謝過曾子,繼續往前走。不一會兒,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人正坐在路邊若有所思,心想此人一定是顏回了。便不由得低吟起孔子的那句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情此景,孔子之言不虛啊!所有的身外之物都拋諸腦後,只想著去提高自己的學識和學養,我暗暗記下這一幕,不去打擾顏回。遨遊在仁愛的海洋裡,我不能自已。

  中華泱泱大國,上下歷史5000年,長江,黃河,遼闊中原,孕育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它是《論語》,是中華五千年曆史的積澱;它是《論語》,是華夏璀璨文明的結晶;它是《論語》,是國家乃至世界的瑰麗寶藏。而《論語》讓我最受用的是它告訴了我生活中許多處人為事的道理:腳踏實地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學習、誠實守信地交友、孝順地對待家人,這樣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完美。這就是論語的智慧,它像一劑良藥,治癒著我們的心靈,它是一盞明燈,點亮我們勇往直前的道路。

論語讀書筆記11

  作為當今的父母大多認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課題。我也不能脫俗,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快樂健康地長大,總怕自己沒有教育好她。女兒11歲了,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了。我不想把我的強加給她,因此,我買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叢書,希望她會從中有所啟發。《論語》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認真閱讀的第一本。

  我以前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和女兒一起讀時才發現,我許多為人處世的原則原來都可以在書中找到依據。我很遺憾,以前沒有認真的閱讀過《論語》,更希望女兒能夠從中有所“悟”,如願的話,女兒會從中大獲裨益的。

  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能力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闢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我不認為女兒學了“見賢思齊”就能立志成為聖人,學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極孝,學了“學而時習之”就能學會學習,她的領悟需要時間,閱讀《論語》只是對她的思想道德的一個啟蒙。

論語讀書筆記12

  這個問題現在突然問自己,還真不好回答。快四十的人了,現在想起來讀這本書,是不是太晚了?這本書可是古時候小孩子就開始讀的書,甚至是倒背如流啊。

  沒有辦法,誰叫我們這一代人是在五四運動和文革打到孔老二之後才長大的,原來的教育制度裡,缺少聆聽孔老二教誨的機會。所幸的是,現在還沒有到老糊塗的時候,還是來得及把這一課補上,甚至可以說是為我們的下一代去讀。

  社會上開始流行讀國學,我也趕個時髦吧。

  其實至少是在15年前,我就已經讀過論語,可是當時讀過就過了,沒有想過什麼。在後來的讀書生涯裡,也經常碰見過孔老夫子的身影,可從來就沒有往心裡去,直到最近兩年,才開始逐漸對孔子有所興趣。

  10幾年前最先開始是老子的《道德經》,然後是南懷瑾的《老子他說》,最後是《論語別裁》,突然對孔子產生了興趣。再加上現在有些言論對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復興的意思,我也不能落在後面,得加油啊。

  很多人對現在社會的一些現象不滿,提出了只有孔孟才可以挽救時代的危機,特別是金融風暴後,這種言論日益蔓延,我就想看看孔子是不是真的是時代的救星。

  以前讀歷史的時候,對漢朝有些瞭解,這是個在中國很有特色的朝代。秦國以法治國,統一了中國,從現象上看,好像是法家戰勝了儒家。可是秦朝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剛下了臺。

  漢朝接替了秦朝的統治,可漢朝開始並沒有採納儒家的思想,相反,採取了另外的道家思想,這也是當年和儒家爭鳴的又一大門派。只是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才採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就有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

  在以後的兩千多年的歷史裡,儒家思想幾經沉浮,最終取得了統治地位。要不是五四運動和文革的打到孔家店,也許,我們現在的教材裡會有很多的孔子言論。

  現在的中國,也是經歷了100年的磨難後才新興的國家,經過了70年的發展,國力漸漸強大,像極了漢朝。看上一個70年,我們也經歷過漢初的艱苦樸素,現在好不容易有了點積蓄,是不是就和漢朝一樣,開始要搞搞孔孟思想了。

  這個問題要等我看完書才說。也許看完書也不知道。先試試吧。

  第一次正兒八經的看論語,是在看完《大學》和《中庸》之後,嚴格按照子程子說的,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指《大學》)存,而《論》、《孟》次之。

  看完以後,有了個疑問,書裡說的話我都懂,沒什麼難的,空洞的很,不就是一些大口號嗎?什麼要孝啊,忠啊,信啊,這誰都知道。這樣去喊口號,我也能寫《論語》,說不定我的口號比孔子的還要響,還要全面,畢竟我們還喝過洋墨水,見過美國,英國,德國啊的一些文化,地方沒去過,可總見過豬跑吧,喊一句真善美,誰敢說我不對,就是和全地球的公民做對。

  回頭一想,如果真的這麼簡單,這本書就應該早就被中國文人燒掉了,怎麼會成為官方的教材。中國古文人一點的不笨,比現在的人聰明,中國的古文化中的東西,現代人都不一定搞得懂。看來是我沒有搞明白,再來。

  又讀了好多遍,看了看什麼朱子的注啊,鄭玄的注,程子的解啊,還有一些大師們的解啊,說實在的有些地方也沒有完全明白,總覺得這本前言不搭後語的語錄,太雜,太亂,不知道該怎麼去把它聯絡起來。

  看樣子還是沒有弄明白,再來。

  又讀了好多遍,這一次又翻看了很多人的論語的理解,漸漸的開始有些體會了。可是體會這個東西,有時候在,有時候不在,當時想得好好的,過了幾天,就忘了。看來,功夫下得不夠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讀書的體會都寫下來,以後讀著寫著,說不定就有那麼一天,來個豁然貫通呢。

  自古書生指點江山,多半是胡扯,只有是學到位的人,才可以看清楚世間的恩恩怨怨,我就把這當作一個目標吧,希望自己能有那麼一天。如果到不了,就當是多學點,自娛自樂做個秀才吧,在家裡教教兒子,和老婆吹吹牛,以供笑談。

論語讀書筆記13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已經傳承了幾千年,儒家思想也成為歷代統治者統治國家的思想。《論語》及其意義不是我們所能評價的。而我看論語,體會到得就是《論語》中的忠君、愛國、孝敬父母長輩、義氣對待朋友,講誠信,對個人的要求,還有對學習方法的說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學而》的開頭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了又時常溫習,又能從已經學過的知識裡得到新的知識。這也說別把學過的知識給丟掉了,經常拿出來溫習,那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有朋友來請教他,他不倦的給人講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會覺得厭煩,這就體現了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注重個人的品德修養的主張,對我們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義的。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忠於國家,首先得學會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亂,如果連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都做不到,又怎麼能做到服從統治者呢?《論語》中孔子強調的最多的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師長。“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等等。而這是他所認為的治國之道,用人之本,而這體現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順長輩,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遠遊,“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盡全力,他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才算盡了孝道。”還有:“(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這些都是他對孝道的理解和闡釋,而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也是值得我們很多人去反省的,當今社會,這個問題已越來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對於朋友,首先要講誠信,他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義氣、誠信成了與人相處的基本,這與現在的“要別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別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認識和見解到現在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實在很多,值得我們反

  省的也很多,在現在的社會里,我們缺失的東西實在太多,而現在提倡文化治國,就是復歸我們的傳統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們需要重新找回,並學習,繼續傳承的東西,我想這對我們國民素質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我現在看到的只是《論語》裡面最表層的東西,甚至連表層的東西都還沒看到。我對自己的知識體系,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論語》裡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學習的。

論語讀書筆記14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於經過神情語態的描述,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述,並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一樣的物件,研究其不一樣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景,給予不一樣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一樣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甚施與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

  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職責心。

論語讀書筆記15

  我不知古人所說的“半本《論語》治天下”是否用了誇張的手法,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論語》威力非同一般。它對我們的影響是那麼的深,即使今天,它的印象裡還不小,因為《論語》的條條框框早就滲進了我們祖先的骨髓之中。

  還記得小學二年級時首次背《論語》中的內容,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當時僅限於背誦而已,要說有什麼理解,當首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了,因為當時認為朋及親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裡的親戚來,很多時候都會給我帶點零食或玩具什麼的,這個當然要樂了。加之當時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便認定它就是真理。對“溫故而知新”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當時您要是讓給說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從心底裡真是不明白——一本語文書就那麼幾個字,你再怎麼翻,也不會蹦出一個新的生字來,怎麼溫古,怎麼知新啊?什麼叫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都是知道啊?當然隨著對通假字的認識,這個解釋就沒了,但理解嘛,還是用困難的。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賣弄,當時去父親跟前背誦,背完後順便賣弄了起來,把自己的理解大講特講,不料父親卻用我背的東西給我反講了起來。當然我是迷迷糊糊聽完的,因為我還是不理解。

  二八年級之後的一年,不知是語文書被詩詞給佔了還是我忘了,腦中沒有《論語》的記憶。四年級一篇魯迅的《孔乙己》又讓它回到了我的視線。那時的影響是什麼之乎者也的東西都出自於它,書呆子也出自於它。便從感情上有點小討厭孔子和《論語》了。

  對《論語》的感情,很對時候像對父母的感情,總在變化,而且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變化。小學時自我意識不是那麼的強,所以對《論語》的感情也是隨著書本而變化。等上了初中,學了古代史算是對《論語》有了初步的認識,覺得一本書能被那麼久的當做行為準則,的卻不易。加上初中語文書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論語》內容,對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點吧。但總得來說還是以做人出事準則為準。

  等到了高中,終於有機會讀了全本《論語》,由於高考的緣故,讀的不是很認真,所以讀完後能記住的還是那麼幾句,也談不上有什麼理解。

  本學期,相對於高中有了更多時間去看書,所以便又找到《論語》看了一下。

  《論語》整本書以孔子教導學生時對話的言語記錄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學生如顏回,曾參,子路等人的言語記錄。章節內容比較雜亂,每一篇不會固定講什麼。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話而來,如“學而篇”就是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得來的。雖說章節雜亂,但在書中處處見仁,時時見禮,義也多多,情也不少。

  孔子對人的尊崇,是甚於於一切的,比如他說“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如禮何?”“苟志於人矣,無惡也”。同時他對仁的講解,也有許多不同,這點主要是踐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對司馬牛和樊遲子宮就給出了不同的說法。《論語》中關於仁和禮的研究實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實在沒法繼續說下去,所以這裡我選了一個小點來說明一下——它就是《論語》中的情。

  子路在論語中和孔子的對話不少,雖然孔子對他的評價不如顏回他們好,如孔子說“由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但師徒之情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行。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在老師落寞的時候還能跟著老師,而且能夠把心中不快當面告訴老師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讓顏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說了回是終日不違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畢竟子路實在老師落寞的時候去給老師發脾氣嘛!但後面他在老師發達的時候又去找老師麻煩了。書中這樣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餘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是當時衛靈公的夫人,把持朝政。孔子見了她,子路就不高興了,因為他認為老師的行為與他的言行不符。當然,孔子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發誓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於是他便不斷的說“餘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當的話就讓天來討厭我吧。今天我們是可以隨便發誓而不怕誓言兌現,可孔子那個年代是怕的啊。這是多麼好的師生關係。今天誰還敢去說

  自己的老師行為不當啊,至少為了可憐的學分也不會。又有幾個老師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對著一個自己的學生去做發誓那樣的是呢?當然,當著媒體他肯定會,作秀嘛。

  總之《論語》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很有我們值得作為一個經驗而避開的地方,因能力有限,就不從大處著手,到此為止就行了。

【論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