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解方程教學設計

解方程教學設計

解方程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解方程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解方程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義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能用等式的性質解簡易方程。

  3、關注由具體到一般的抽象概括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代數思想。

  4、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教學重點: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會解形如X±a=b的方程,並檢驗。

  教學難點:

  理解形如X±a=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確的解方程格式及檢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回顧舊知

  師:今天在上課前我們來玩一個遊戲“我說你答”。以保持天平的平衡

  如“我在天平的右邊增加一個橘子”;“我在天平的左邊增加一個同樣的橘子”;“天平的左邊排球數量擴大到原數的2倍變成4個排球”,“天平的右邊的皮球數量擴大到原數的2倍,變成8個皮球”…

  師:同學們有這麼多讓天平平衡的方法,能概括一下讓天平平衡的方法嗎?

  二、探究新知,引出課題

  1.透過解方程,認識“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兩個概念。

  師:老師在天平的左邊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師:在天平的右邊放了多少砝碼,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師邊講邊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師:請你根據圖意列一個方程。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00+X=250

  師:這個方程怎麼解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解方程。(板書課題:解方程)

  師:(指著方程)那你猜一猜這個方程X的值是多少?並說出理由。

  預設:生1:我有辦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辦法,因為100+150=250,所以X=150

  師:誰能用天平平衡的道理來解呢?

  生3:老師我也有辦法,我是這樣想的,假如方程的兩邊同時減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師:課件探索驗證一下。請看天平,怎樣操作才使天平左邊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邊拿走一個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邊拿走100克的砝碼,天平保持平衡。

  師:你能根據操作過程說出等式嗎?

  師:這時天平表示未知數X的值是多少?

  師:是的,XXX同學的想法是正確的,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100,(這樣方程左邊就只剩X)就能得出X=150。

  師:根據剛才的實驗,我們來認識兩個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師:指著方程100+X=250說:“X=150”是這個方程的解。(板書:方程的解)

  100+X=250

  100+X-100=250-100

  師指著方框說:“剛才我們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解方程。

  師:在解方程的開頭寫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過程。

  師:同時在書寫的時候還要注意“=”對齊。

  師:你們怎麼理解這兩個概念的?(課件出示兩個概念)

  師:誰來說說你想法?

  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兩個解有什麼不同?

  小結:“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個數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個演算過程。

  2.嘗試解X-a=b形的方程。

  師:出示X-3=9(板書)

  學生嘗試,請一人板演

  彙報,評價

  師:你是怎麼想的?

  師:是不是這樣的,請看螢幕。(請一位學生說,教師用課件演示)

  生:天平左右兩邊同時放上3個方塊,使天平左邊剛好是X,天平保持平衡。

  師:這時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師:討論方程左右兩邊為什麼同時加3?

  生:方程左右兩邊同時加3,使方程左邊只有X,方程左右兩邊相等。

  小結:“方程左右兩邊同時加3,使方程左邊只有X,方程左右兩邊相等。”就是解這個方程的方法。

  師:這個方程會解。我們怎麼知道X=12一定是這個方程的解呢?

  師:對了,驗算方法是什麼?

  自習課本第58頁,模仿檢驗的書寫過程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驗算:

  方程左邊=X-3

  =12-3

  =9

  =方程的右邊

  所以,X=12是方程的解。

  小結:以後解方程時,要求檢驗的,要寫出檢驗過程;沒有要求檢驗的,要進行口頭檢驗,要養成口頭檢驗的習慣。力求計算準確。

  三、鞏固練習

  (1)判斷題

  A.X=3是方程5X=15的解。()

  B.X=2是方程5X=15的解。()

  你是怎麼想的?

  (2)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幫他找到錯誤所在呢?

  X+1.2=4X+2.4=4.6

  X+1.2-1.2=4-1.2=4.6-2.4

  X=2.8=2.2

  小結:解方程首先要寫“解”,X每步都不能離,所有的等號要對齊,檢驗的習慣要牢記。(課件出示)

  (3)填空題

  X+3.2=4.6X-3.2=4.6

  解:X+3.2○()=4.6○()解:X-3.2○()=4.6○()

  X=()X=()

  (4)解下列方程,帶★的要驗算

  ★X+2.8=7.9X-5=28

  (5)完成課本59頁做一做的第1題的左邊一小題寫在書上。

  追問:x=2.8帶不帶單位呢?讓學生明白x在這裡只代表一個數值,因此不帶單位。

  小結: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驟。

  三、鞏固延伸

  師:誰能說說解含有加法和減法的方程的步驟?(隨著學生,課件顯示全過程。)

  解方程的步驟:

  a)先寫“解:”。

  b)方程左右兩邊同時加或減一個相同的數,使方程左邊只剩X,方程左右兩邊相等。

  c)求出X的值。

  d)驗算。

  四、全課小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解方程

  100+X=250X-3=9

  解:100+X-100=250-100解:X-3+3=9+3

  X=150…方程的解X=12

  驗算:

  方程左邊=X-3

  =12-3

  =9

  =方程的右邊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設計意圖:

  我對課時安排及教學設計均做了較大調整。原訂計劃是第一課時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學,要求學生掌握方程檢驗的書寫格式,第二課時完成加、減、乘、除各型別方程解法的教學。調整後的教案改為第一課時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學、會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檢驗的格式;第二課時只完成乘除法方程的解法。我上的是第一課時,其次對於教學設計也做了相應處理,將例1的解方程的過程內容適時穿插到57頁,又將例1改為X-a=b形式並穿插驗算的學習過程之中。

  為什麼我會做如此改動呢?主要基於以下三點原因:1、考慮到學生一節課內如要掌握加減乘除各種型別方程的解法、理解解方程的原理,規範書寫格式,內容太多,怕影響教學效果。2、教材57頁做一做中要求學生檢驗方程的解是否正確,但規範的檢驗格式卻不在本頁,而在58頁。3、如果能將“解方程”與“方程的解”這兩個概念結合規範的解方程書寫過程和結果來向學生解釋,更利於學生理解掌握。總體思路如下:

  1、從複習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課題,引導學習質疑,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深入學習的積極性。

  2、透過自主學習、組內交流、合作,達到培養學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3、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學習,讓學生髮現。

  4、多層次的練習形式,有利於學生對知識進一步的理解與掌握,並及時有效地鞏固強化概念。

  5、教師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己去想去說,去回味知識掌握過程的舞臺,這樣將更有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總結失敗原因,發揚成功經驗,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6、自學思考彙報交流既有利於每個學生的自主探索,保證個性發展,也有利於教師考察學生思維的合理性和靈活性,考察學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後反思:

  前一階段的教學,我發現孩子們還是比較喜歡學習數學的,特別對方程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他們總覺得天平能啟發著他們去解決這麼神奇的方程,真是非常有趣,學得效果也不錯。今天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引入有序,思路清晰,環節緊扣。可是學生學習十分被動,課堂可以說是死氣沉沉,真的有點不習慣孩子們這樣,據我對學生的理解利用天平這樣的事物原型來揭示等式的性質,把抽象的解方程的過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學生應該比較感興趣的,原因在哪兒呢?課後查詢原因:1、透過與學生的談話發現學生過於緊張。2、教師缺乏調節課堂氣氛手段。今後儘量要注重這方面的調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哪來的教學效果。

解方程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經歷解方程基本思路是把“複雜”轉化為“簡單”,把“新”轉化為“舊”的過程.進一步理解並掌握如何去分母的解題方法.

  2.透過解方程時去分母過程,體會轉化思想.

  3.進一步體會解方程方法的靈活多樣.培養解決不同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自覺反思求解和自覺檢驗方程的解是否正確的良好習慣,團結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解方程時如何去分母.

  教學難點:解方程時如何去分母.

  教學方法:引導發現

  教學設計:

  一、用小黑板出示一組解方程的練習題.

  解方程:

  (1)8=7-2y;

  (3)4x-3(20-x)=3;

  1、自主完成解題.

  2、同桌互批.

  3、哪組同學全對人數多.

  (根據學生做題情況,教師給予評價).

  二、出示例題7,鼓勵學生到黑板板演,教師給予評價.

  一名同學板演,其餘同學在練習本上做.

  針對學生的實際,教師有目的引導學生如何去掉分母.去分母時要引導學生規範步驟,準確運算.

  三、組織學生做教材159頁“想一想”,鼓勵並引導學生總結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驟. 分組討論、合作交流得出結論:方程兩邊都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去掉分母.

  四、出示例題6,並鼓勵學生靈活運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解方程.

  出示快速搶答題:有幾處錯誤,請把它們—一找出來並改正.

  ①先自己總結.

  ②互相交流自己的結論,並用語言表述出來.

  教師給予評價.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的學習內容及方法.

  五、出示隨堂練習題(根據學生情況做部分題或全部題).

  ①自主完成解方程

  ②互相交流自己的結論,並用語言表述出來.

  ③自覺檢驗方程的解是否正確.

  (選代表到黑板板演).

  ①學生搶答.

  ②同組補充不完整的地方.

  ③交流總結方程變形時容易出現的錯誤.

  ①獨立完成解方程.

  ②小組互評,評出做得好的同學.

  六、小結

  ①做出本節課小結共交流.

  (2)5x-2=7x+8; (4)-2(x-2)=12.

  ②說出自己的收穫及最困惑的地方

  八、板書設計

解方程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教材P69例4、例5及練習十五第6、8、9、13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鞏固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知識,學會解ax ±b=c與a(x ±b)=c型別的方程。

  過程與方法:進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書寫格式和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發展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在解方程過程中,把一個式子看作一個整體。

  教學難點: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學方法: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出示習題:解下面方程:4x =8.6 48.34-x =4.5

  學生自主解答練習,並說一說是怎麼做的。並在訂正的過程中,規範書寫。

  2.引出: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解方程。(板書課題:解方程)

  二、互動新授

  1.出示教材第69頁例4情境圖。

  引導學生觀察,並說一說圖意。再讓學生根據圖列一個方程。

  學生列出方程3x +4=40後,讓學生說一說怎麼想的。

  (一盒鉛筆盒有x 支鉛筆,3盒鉛筆盒就有3x 支鉛筆。)

  在學生說自己的想法時,引導學生說出把3個未知的鉛筆盒看作一部分,4支鉛筆看作一部分。

  2.讓學生試著求出方程的解。

  學生在嘗試解方程時,可能會遇到困難,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困惑。

  學生可能會疑惑:方程的左邊是個二級運算不知識如何解。

  也有學生可能會想到,把3個未知的鉛筆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沒有,教師可提示學生這樣思考。)

  提問:假如知道一盒鉛筆盒有幾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鉛筆,你會怎麼算?

  學生會說:先算出3個鉛筆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師小結:在這裡,我們也是先把3個鉛筆盒的支數看成了一個整體,先求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時,也就是先把誰看成一個整體?(3x )

  讓學生嘗試繼續解答,訂正。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解題過程:

  3x +4=40

  解: 3x =40-4

  3x =36 (先把3x 看成一個整體)

  3x ÷3=36÷3

  x =12

  讓學生同桌之間再說一說解方程的過程。

  3.出示教材第69頁例5:解方程2(x -16)=8。

  先讓學生說一說方程左邊的運算順序:先算x -16,再乘2,積是8。

  思考:你能把它轉換成你會解的方程嗎?

  讓學生嘗試解方程,再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做法,然後集體訂正,學生可能會有兩種做法:

  (1)利用例4的方法來解。

  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重點說一說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

  (先把x -16看作一個整體。)板書計算過程:

  2(x -16)=8

  解:2(x -16)÷2=8÷2(把x -16看作一個整體)

  x -16=4

  x -16+16=4+16

  x =20

  (2)用運算定律來解。

  引導學生觀察方程,有些學生會看出這個方程是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方程來解。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計算過程:

  2(x -16)=8

  解: 2x -32=8 (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2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個整體)

  2x =40

  2x ÷2=40÷2

  x =20

  4.讓學生檢驗方程的解是否正確。先說一說如何檢驗,再自主檢驗。

  (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計算,看看方程左右兩邊是否相等。)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9頁“做一做”第1題。

  先讓學生分析圖意,再列方程解答。解答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把誰看作一個整體。(可以把5個練習本的總價5x 看作一個整體。)

  2.完成教材第69頁“做一做”第2題。

  先讓學生自主解方程,再集體訂正。

  3.完成教材第71頁“練習十五”第8題。

  先讓學生說一說圖意,再列方程解答。特別是第一幅圖,要提醒學生天平兩邊的砝碼不一樣重,審題要細心。第二幅圖,學生可能會列出方程30×2+2x =158,再引導學生觀察有兩個30和兩個x ,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知識?有哪些收穫?

  引導總結:1.在解較複雜的方程時,可以把一個式子看作一個整體來解。

  2.在解方程時,可以運用運算定律來解。

  作業:教材第71~72頁練習十五第6、9、13題。

  板書設計:

  解方程

  例4:3x +4=40

  解: 3x =40-4 (先把3x 看成一個整體)

  3x =36

  3x ÷3=36÷3

  x =12

  例5:2(x -16)=8 (把x -16看作一個整體)

  方法1: 方法2:

  解:2(x -16)÷2=8÷2 解:2x -32=8 (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x -16=4 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個整體)

  x -16+16=4+16 2x =40

  x =20 2x ÷2=40÷2

  X =20

解方程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透過操作、演示,進一步理解等式的性式,並能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在解方程的過程中,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與解方程。

  2、透過創設情境,經歷從具體抽象為代數問題的過程,滲透代數化思想,並透過驗算,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3、在觀察、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學習重點:用等式的的性質解方程,理解算理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方程

  1、研究例1:

  猜球遊戲:出示一個乒乓球盒,猜裡面有幾個球?引導學生用字母來表示球數?

  x

  導語:要想精確知道多少個球?再給大家一些資訊(課件出示:天平左邊盒子和二個球,右邊有七個球)

  設問:能用一個方程來表示嗎?板書x+2=6

  二、探究算理

  設問:你們知道x等於多少嗎?那這個答案4你們是怎麼想出來的嗎?說說你們的想法?

  預設:a、7-4=2;b、4+2=7,所以x=4,c、左右二邊都拿掉二個乒乓球,右邊還剩下4個,所以x=4

  研究第三種想法:設問:左右同時拿個二個乒乓球天平會怎麼樣?

  學生上臺用天平演示

  請學生們把剛才的過程用式子表示出來,板書:x+2-2=6-2

  追問:你怎麼想到是拿到二個乒乓球,而不是拿到一個或者三個呢?

  嘗試驗算:板書:左邊=4+2=6=右邊,所以我們就說x=4是方程的解,板書方程的解,嘗試說說方程的解;剛才我們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可以自學書本)

  講解解方程的書寫格式(與天平相對應)

  小結:剛才我們用了好多方法來解方程,重點研究了第三種解方程的方法,這種方法我們用到了什麼知識?課件再次演示後,得出方程的兩邊同時去掉相同的數,左右兩邊仍相等。

  嘗試:解方程:x-1=3,

  想一想:如果要用天平的乒乓球,如何來表示出這個方程?

  指名擺一擺,學生嘗試解決,並用操作來驗證

  2、研究例2:3x=18

  學生嘗試後出示:3x÷3=12÷3

  用小棒操作後交流後想法:方程的左右二同時除以一個相同的數(零除外),左右二邊仍舊相等。

  展示,課件演示後小結:方程的左右二邊可以同時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左右二邊仍舊相等,追問得到還可以同時乘以一個相同的數

  總結:解方程時,我們都是想使方程的一邊只剩下一個x,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使方程保持平衡,我們可以採用……

  三、鞏固練習:

  1、p59頁1

  2、後面括號中哪個是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32=76 (x=44, x=108)

  (2)12-x=4 (x=16, x=8)

  3、解方程

  p59頁第2題的前面四題,要求口頭驗算

  四、總結:

  五、機動:研究練習2中的第二題,怎麼用今天的方法來解方程。

  讓"天平"植入解方程中

  《解簡易方程》是數與代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代數”教學的起始單元,對於滲透與發展學生的代數化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節課教材在編寫上為了實現中小學的銜接,改變了以往利用“加減法逆運算和乘除法逆運算”而是利用天平原理即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由於學生在前面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經驗(逆運算)來解方程,對於今天運用天平的原理來解方程,造成了極大的干擾,所以在本節課中我力圖直觀,讓學生在直觀的操作與演示中自主建構。同時藉助觀察、操作、猜想與驗證,一方面來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質,能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同時也讓學生抽象方程,解釋算理中來經歷代數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及數學素養。

解方程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會列上述方程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為方程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

  3.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自覺檢驗等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會列方程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如何指導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將現實問題抽象為方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匯入:同學們,經調查,我們班大部分同學的年齡是12歲(虛歲),也可以透過推理推算出來,7歲入學,在學校學了五年,正好是12歲。老師今年是39歲,師在黑板上板書39和12。下面請同學比較一下老師和你的年齡,並用一句話把比較的結果說出來,注意啟發引導學生說出:“老師的年齡比我年齡的3倍還多3歲”,“老師的年齡比我年齡的4倍少9歲”。兩種說法都可以。接著問,明年呢?“老師的年齡比我年齡的3倍還多l歲”。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熟悉的年齡話題引入,並訓練學生對兩數大小比較,為新課分析數量關係作理解鋪墊。把抽象的數量關係分析生活化,利於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一、在現實問題情境中分析數量關係,列出方程,探索解方程的方法——教學例1

  (一)在情境中分析數量關係.提出問題

  1.師談話進入情境:孫悟空跟隨師父歷盡千辛萬苦從西天取來大量經書,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築。(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圖片)這節課.我們先來研究一個與這兩處建築高度有關的數學問題。(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暫不出示所求的問題)

  2.師讓生讀出這段文字並提問:誰比誰少22米?讓學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少22米,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個整體。”

  師進一步啟發:這句話清楚地說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間的關係,請同學們用數量關係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間的相等關係。

  出示學生可能想到的等量關係式: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個等量關係式。師:經測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你能利用這個關係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嗎?學生口答,師板書:2×43-22=64(米)。

  【設計意圖】運用數量關係直接求出高度,體會順向思維。既感受數量關係的價值,又為下面的逆向思維作出對比準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下面列方程時也要像這樣順向思維進行思考。

  4.師:如果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把例1補充完整。)

  【設計意圖】在清楚數量關係的基礎上,學生已經把問題遷移到需要用逆向思維考慮解決的問題上。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突出解決問題是學生自己的學習需求,也為他們探索解答作出心理準備。

  (二)根據等量關係佈列方程,同時喚起有關方程的舊知

  1.生觀察第一個等量關係式,師提問:在這個等量關係式中,這時哪個數量是已知的?哪個數量是我們去求的?

  追問:讓你求小雁塔的高度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生:可以列方程解答。如果學生列出正確的算式進行解答,師給予肯定,再引導學生用方程的方法解決問題。

  師明確方法,並提示課題:這樣的問題可以列方程來解答。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板書課題: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2.師談話:我們在五年級已經學過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結合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誰來說一說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一般要經過哪幾個步驟?

  生能大概說出“寫設句、列方程、解方程和檢驗等即可。

  3.讓學生先自主嘗試設未知數,並根據第一個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

  解:設小雁塔高x米。

  2x-22=64

  【設計意圖】經歷由現實問題抽象為方程的過程。在建構數學模型的過程中,先由情境抽象成數量關係式,再根據數量關係式列出方程,實現了學生在逐步抽象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的方法,體現了數學的簡潔性和學習數學的必要性。

  (三) 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體會轉化的思想

  提問:這樣的方程,你以前解過沒有?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你能解出這個方程嗎?

  交流中明確:首先要應用等式的性質將方程兩邊同時加上22,使方程變形為2x=?,即把用兩步計算的方程轉化為一步計算,變新知為舊知,再用以前學過的方法繼續求解。

  要求學生接著例題呈現的第一步繼續解出這個方程。學生完成後,組織交流解方程的完整過程,核對求出的解,並提示學生進行檢驗,最後讓學生寫出答句。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方程解法的過程中,體會運用轉化策略,把兩步轉化成一步、複雜轉化成簡單、新知轉化成舊知。

  (四)思考其他方法,感受解法的多樣化

  1.提問:還可以怎樣列方程?

  學生列出方程後,要求他們在小組內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並說說列方程的根據,以及可以怎樣解列出的方程。如果學生不能列出其他方程,師不能作硬性要求。

  2.引導小結:剛才我們透過列方程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你能說說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大致步驟嗎?其中哪些環節很重要?

  引導學生關注:(1)要根據題目中的資訊尋找等量關係,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發現的等量關係;(2)分清等量關係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並列方程;(3)解出方程後要及時進行檢驗。(師板書:找等量關係;用字母表示未知數並列方程;解方程,檢驗。)

  【設計意圖】透過解法的多樣化,使學生明白可以根據自己學習實際和思維習慣分析數量關係,列方程解決問題,同時訓練學生思維,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二、自主嘗試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注意比較例題,進一步形成解決問題模式——自主合作學習“練一練”

  “杭州灣大橋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大約36千米,比香港青馬大橋的16倍還長0.8千米。香港青馬大橋全長大約多少千米?”

  談話:我們已經初步掌握列方程解決稍複雜的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步驟,下面就請同學們試著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做“練一練”。

  1.先讓學生讀題,並設想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

  2.小組合作交流。交流前要出示交流順序提示:(1)說說找出了怎樣的等量關係;(2)根據等量關係列出了怎樣的方程;(3)是怎樣解列出的方程的;(4)對求出的解有沒有檢驗。

  3.最後讓學生核對自己的答案,檢查自己的解題過程。

  針對學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用算術方法),教師在提出主導意見的基礎上要予以肯定。

  4.啟發思考:這個問題與例1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提煉出列方程解決稍複雜的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和解形如ax±b=c方程的一般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獨自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在探究中學會合作。

  三、運用方程策略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牢固形成解決問題模式(建構牢固的數學模型)——做“練習一”的第1~5題

  談話:在列方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兩個方面要引起我們重視,一個是尋找等量關係,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體數量;另一個就是解方程。下面我們就對這兩個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和訓練。

  1.做“練習一”第1題

  “解方程。4x+20=56 1.8+7x=3.9 5x-8.3=10.7”

  先讓學生說說解這些方程時,第一步要怎樣做.依據是什麼,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反饋時,要在關注結果是否正確的同時,瞭解學生是否進行了檢驗。(三個同學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學選做一題。)

  2.做“練習一”第2題

  在括號裡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1)張村果園有桃樹x棵,梨樹比桃樹的3倍多15棵。梨樹有( )棵。

  (2)王叔叔在魚池裡放養鯽魚x尾,放養的鯿魚比鯽魚的4倍少80尾。放養鯿魚( )尾。

  學生獨立完成後,再要求學生說說寫出的每個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別表示哪個數量,是怎樣想到寫這樣的式子的?(把題目中的多、少改成少、多讓學生再表示)

  3.做“練習一”第3題

  “獵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時速能達到110千米,比貓最快時速的2倍還多20千米。貓的最快時速是多少千米?”

  談話:同學們,我們既能準確地找到等量關係,又能正確解方程,那麼我們就具備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了。就請同學們獨立解決一個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指名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進一步突出要根據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列方程。

  4.課堂作業:做“練習一”的第4題和第5題。

  “北京故宮佔地大約72公頃,比天安門廣場的2倍少8公頃。天安門廣場大約佔地多少公頃?”

  “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最大的鳥是鴕鳥。一個鴕鳥蛋長17.8釐米,比一隻蜂鳥體長的3倍還多1釐米。這隻蜂鳥體長多少釐米?”

  【設計意圖】在鞏固訓練和應用策略階段採用先部分後整體的練習步驟,進一步深化認識,並在體驗中達到知識和技能的內化。

  四、總結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體會方程的思想和價值——學生拓展設計

  1.學生拓展設計

  師:請同學們回到課前,我們師生關於年齡的對話中,看39歲和12歲,你能設計一個用今天所學的策略和方法解答的實際問題嗎?

  師要多聽學生的發言.考慮學生所說數量之間的關係以及提出問題的貼切性並作出評價和概括。

  2.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哪些收穫?還有沒有疑惑的地方?教師同時總結,方程是我們解決問題很重要的一個策略,正確地運用方程,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尤其是用算術方法不容易解決的一些問題。我相信同學們經過今天的學習,對方程會有更深的認識,並在以後的學習和運用中進一步學好和用好方程。

  【設計意圖】在照應課前學習和學生拓展運用的基礎上,充分體會方程的思想和價值,把學生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對方程有較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解方程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五年級下冊第3~5頁例3、例4,“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一第4~6題。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主要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和交流,初步理解“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這一等式的兩條基本性質之一,初步學會運用這一性質解只含有加、減關係的一步方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等式與方程;在此之後,學生還將學習等式的另一條基本性質。學好這部分內容,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方程特點的認識,體會初步的方程思想。教材在安排這部分內容時,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藉助直觀幫助學生理解等式的性質;二是對解方程的步驟及規範做了較為細緻的處理。設計教學時,教材一方面注意透過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的變化以及變化前後天平兩邊的狀態,引導學生理解相關的等式性質;另一方面則注意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他們在用不同方法求未知數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用等式性質解方程的便捷,並掌握相應的方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會用這一性質解相關的方程。

  2.使學生聯絡具體的例子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義,知道“方程的解”是一個結果,“解方程”是一個過程。

  3.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式的基本性質和交流的過程中,積累活動經驗,感受方程思想,培養自覺檢驗的意識,發展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探索等式的性質,利用等式性質解相關的方程。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抽象歸納出“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這一等式的性質。

  [教學過程]

  一、先扶後放,探究等式性質

  1.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等式和方程。這節課,我們進一步學習與等式和方程有關的知識。

  2.出示例3第一幅天平圖,提問:你能根據圖意寫出一個等式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20=20。

  引導:現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在天平的一邊添上一個10克的砝碼,這時天平會怎樣?(失去平衡)要使天平恢復平衡,可以怎麼辦?(在天平的另一邊也添上一個10克的砝碼)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第二幅天平圖。

  提出要求:現在天平平衡嗎?你能再用一個等式表示現在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的關係嗎?同桌同學先互相說一說。

  學生活動後,板書:20+10=20+10。

  啟發:請同學們比較這裡的兩幅天平圖和相應的兩個等式,想一想,第二個等式和第一個等式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從這樣的變化中你能想到什麼?

  3.出示例3第二組天平圖,提出要求: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裡的兩幅天平圖,說一說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各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回答後,進一步要求:你能根據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的變化情況,分別列出一個等式嗎?

  學生交流後板書:x=50,x+20=50+20。

  啟發:比較這裡的兩個等式,它們有什麼聯絡和區別?你又發現了什麼?

  學生討論後明確:等式兩邊同時加上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設計說明:第一組天平圖分步出示,第二組天平圖整體出示,有利於學生了解觀察活動的意圖,把握觀察和比較的重點,也有利於他們在此過程中逐步發現規律,並進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4.啟發猜想:如果等式兩邊同時減去一個相同的數,結果會怎樣呢?你能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嗎?分小組討論討論。

  出示例3第三組和第四組天平圖,啟發學生觀察比較,分別說一說這兩組天平中物體的質量各是怎樣變化的。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用等式分別表示每個天平兩邊物體變化前與變化後的關係。

  學生活動後組織交流,並板書相應的等式:

  70=70,70-20=70-20

  x+20=70,x+20-20=70-20。

  啟發:請同學們比較這裡的兩組天平圖和相應的兩組等式,它們的變化有什麼共同特點?

  明確: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5.提出要求:剛才我們透過觀察天平圖,得到了兩個結論。你能把這兩個結論用一句話合起來說一說嗎?

  學生交流後揭示: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這是等式的性質。

  6.做教科書第4頁“練一練”第1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指名說說填空的依據。

  【設計說明:有了“等式兩邊同時加上同一個數,結果仍然是等式”這一結論,通常不難聯想到“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同一個數,結果仍然是等式”。先放手讓學生去猜想,再引導他們想辦法驗證猜想,既留出了充分探索的空間,又體現了探索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生探索後的觀察、比較,以及相應的抽象、概括,既是對此前猜想的進一步驗證,又是對相關等式性質的進一步感知,能為學生建立正確的理解提供堅實的基礎。讓學生及時應用等式性質進行填空練習,一方面是為了鞏固知識,另一方面也為接下來學習解方程做些鋪墊。】

  二、師生合作,學習解方程

  1.出示例4的天平圖,提出要求:你能根據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的相等關係列出方程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x+10=50。

  啟發:怎樣才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數x的值呢?你打算怎麼做?把你的想法和小組裡的同學商量商量。

  學生活動後,組織交流,重點突出把方程兩邊都減去10,使方程左邊只剩下x。

  2.介紹並示範解方程的過程:求方程中未知數x的值 時,要先寫“解:”,表示下面的過程是求未知數x的值的過程。再根據等式的性質在方程兩邊都減去10,求出方程中未知數x的值。書寫這一過程時,要注意把等號上下對齊。

  引導:x=40是不是正確的答案呢?我們可以透過檢驗來判斷,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兩邊是不是相等。

  提問:如果等式的左右兩邊相等,說明什麼?(答案是正確的)如果不相等呢?(說明答案是錯誤的)請同學們用這樣的方法試著檢驗一下。(隨學生的回答扼要板書檢驗過程)

  3.引導小結:像x=40這樣,能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進一步要求:請同學們回憶剛才解方程的過程,你認為解方程時要注意什麼?強調三點:正確應用等式性質、注意書寫規範、主動進行檢驗。

  4.指導完成“試一試”:解方程x-30=80。

  揭示:要使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可以怎麼做?這樣做的依據是什麼?

  組織反饋時,注意提醒學生規範地書寫解方程的過程。

  5.做教科書第4頁“練一練”第2題。

  提問:解這裡的方程時,分別怎樣做就可以使方程左邊只剩下x?

  要求:請同學們用這樣的方法求出每道方程的解,並進行檢驗。

  交流時讓學生再說一說解每道方程時第一步分別是怎樣做的,又是怎樣檢驗的。要求他們今後解方程時,都要進行檢驗,但檢驗的過程可以寫下來,也可以不寫。

  【設計說明:學生看圖列出方程後,先鼓勵他們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索求未知數x值的方法,再透過師生對話、示範板書,重點介紹用等式性質解方程的步驟和方法,既有利於保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又有利於突出等式性質的應用。】

  三、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1.出示選擇題:

  (1)x+22=78(x=100,x=56)

  (2)x-2.5=2.5(x=0,x=5)

  說明:在每題的括號中有兩個備選答案,其中一個是左邊方程的解,另一個不是。

  提出要求:你能在方程的解下面畫上橫線嗎?學生完成後組織交流,並相機明確:做出選擇時,可以先把左邊的方程解出來,也可以把兩個備選答案分別代入原方程從而確定哪個答案是方程的解。

  2.做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說說每道方程中,要使左邊只剩下x,應該怎樣做?

  3.做練習一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指名說說解方程時分別應用了等式的什麼性質。

  4.做練習一第6題。

  先指名說說圖意,再組織學生交流推理過程。提醒學生:可以先在天平兩邊去掉相同個數的梨或橘子。

  【設計說明:透過有層次、有針對性的練習,既使學生加深了對等式性質的理解,又使他們進一步體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的實際意義,同時也突出解方程這一重點。】

  四、全課總結,體驗收穫

  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學會了什麼?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

  [資料連結] 阿爾·花拉子米是阿拉伯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因為他在代數學方面做出過巨大貢獻,後人稱他為“代數學之父”。《還原和對消計算》是花拉子米著名的代數學著作。“還原”的意思是說在方程的一邊去掉一項就必須在另一邊加上這一項使之恢復平衡;“對消”是指把方程兩端的項消去或合併。例如,對方程5x-12=4x-9兩邊分別加上12和9,做還原運算,得:5x+9=4x+12;兩邊分別減去4x和9,做對消運算,結果得:x=3。容易看出,所謂還原和對消就相當於現在解方程時的移項和合並同類項。

解方程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題目,讓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與解方程的含義。

  2、會檢驗一個具體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檢驗的格式。

  3、進一步提高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

  知識重點解方程的規範步驟

  教學難點比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這兩個概念的含義

  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手段

  引入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複習天平保持平衡的規律及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

  (2)學習這些規律有什麼用呢?(用於解方程)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會逐漸發現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教學過程一、解決問題。

  出示P57的題目,從圖上可以獲取哪些數學資訊?天平保持平衡說明什麼?杯子與水的質量加起來共重250克。

  能用一個方程來表示這一等量關係嗎?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兩邊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於多少呢?學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組裡討論交流,並把各種方法記錄下來。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種思路:

  (1)觀察,根據數感直接找出一個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邊是否等於250。

  (2)利用加減法的關係: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變的規律從兩邊減去100,或者利用對應的關係,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變的規律從兩邊減去100。

  對於這些不同的方法,分別予以肯定。從而得到x的值等於150,將150代入方程,左右兩邊相等。

  二、認識、區別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與解方程的含:

  像這樣,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剛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剛才,我們用這幾種方法來求100+x=250的解的過程就是解方程。

  這兩個概念說起來差不多,但它們的意義卻大不相同,它們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

  方程的解是一個具體的數值,而解方程是一個過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三、方程的檢驗

  P58例1P59例2。

  怎麼判斷X=6是不是方程的解?將x=6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兩邊是否相等,寫作格式是:方程左邊=x+3

  =6+3

  =9

  =方程右邊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課堂練習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4題,強調書寫格式。

  小結與作業

  課堂小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1)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有什麼區別(2)解方程要按照什麼樣的格式來寫?(3)如何檢驗呢?格式又是怎麼樣的?

  課後追記

  本課應用方程平衡原理來解方程,要注意的是檢驗方程的時候,最後一句話,所以××是方程的解(這裡的××學生容易寫成方程右邊的值)

  第7課時:解方程(2)

  教學內容P58-P59及“做一做”,練習十一第5-7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圖例,根據等式不變的規律會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寫法。

  3、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遷移的能力。

  知識重點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手段

  引入前面,我們學習了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等式在哪些情況下變換仍然保持不變呢?等式這些規律在方程中同樣適用嗎?完全可以,因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們將學習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來解方程。板書:解方程。

  教學過程新知學習

  (一)教學例1

  出示例1,從圖中可以獲取哪些資訊?圖中表示了什麼樣的等量關係?盒子中的皮球與外面的3皮個球加起來共有9個,方程怎麼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個皮球,也就是求x等於什麼,我們該怎麼利用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來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兩邊同時減去一個3,左右兩邊仍然相等。板書:x+3-3=9-3

  化簡,得到x=6

  這就是方程的解,誰再來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解方程的?

  左右兩邊同時減去的為什麼是3,而不是其它數呢?因為,兩邊減去3以後,左邊剛好剩下一個x,這樣,右邊就剛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說得實際一點就是透過等式的變換,如何使方程的一邊只剩下一個x即可。

  追問:x=6帶不帶單位呢?讓學生明白x在這裡只代表一個數值,因此不帶單位。

  要檢驗x=6是不是正確的答案,還需要驗算。怎麼驗算呢?可抽學生回答。

  板書:方程左邊=x+3

  =6+3

  =9

  =方程右邊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結:透過剛才解方程的過程,我們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減去一個相同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寫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遞等式。

  (二)教學例2

  利用等式不變的規律,我們再來解一個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樣才能求到1個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學互相討論,如有問題,可以出示書上的示意圖幫助分析。

解方程教學設計8

  學習內容:人教版五年級上冊P57頁

  學習目標:

  1、透過操作、演示,進一步理解等式的性式,並能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在解方程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方程的解與解方程。

  2、會根據等式不變的規律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寫法。

  3、會檢驗一個具體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檢驗的格式。

  3、透過創設情境,經歷從具體抽象為代數問題的過程,滲透代數化思想,並透過驗算,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4、在觀察、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教學重點:會解形如X±a=b的方程,並檢驗。

  教學難點:理解形如X±a=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確的解方程格式及檢驗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複習感悟

  (一)匯入:秋天是一個瓜果飄香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裡我們可以吃到各種各樣的水果對不對?你知道嗎?這些水果除了好吃以外還能做許多有趣的事想不想和老師一起去看看?

  (二)觀察理解,複習感悟

  (1)課件出示天平,一個蘋果等於幾個草莓?。

  你看到了什麼?能用語言來描述嗎?這個時候天平是怎麼樣的?能回答這個問題嗎?要告訴大家你是怎麼知道的?

  能說一說為什麼要減去兩個草莓嗎?

  (2)課件出示第二個天平,原來一袋海棠果等於幾個海棠果的重量。從這個天平的狀態中你知道了什麼?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我們現在怎樣做能一下子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要加上兩個海棠果呢?

  二、自主探究算理

  (一)情境引入列出方程

  老師這還有一個蘋果,你能不能表示出它的重量呢?可以用一個字母X來表示。我用天平稱了一下這個蘋果結果有了一個新發現。你知道了什麼資訊?

  誰能根據天平稱得的重量來列一個方程。X+20=130

  (二)合作交流得出方法

  X是多少天平兩邊能相等呢?

  看你的意見和其它同學的意見一樣嗎?一會要和大家說說你是怎麼想的,是怎樣算出來的?

  預設:

  (1)130-20=110利用加減法之間的關係

  (2)(110)+20=130利用自己的計算經驗

  (3)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等式的性質):由於數目簡單有可能出現不了。

  出現不了教師引導:還有沒有其它方法。根據讓天平兩邊平衡我們來想一種方法。

  (三)小結方法板書課題

  以上同學們說的方法都正確。我們這節課就來看看利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方程的這種方法。(板書解方程)因為這種方法是我們今天剛遇到的而且它對我們今後的學習很有幫助,所以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它。

  (四)加深理解規範書寫

  誰能向大家再來介紹一下這種方法。在天平上我們會操作可是在怎麼用算式把它記錄下來呢。學生說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正確書寫。

  這裡大家都有明白嗎?有問題嗎?老師想問一下這裡為什麼要減20呢?而且兩邊都要減?所以在我們剛開始學習解方程時等式兩邊同時減的數我們一定要寫,

  請大家注意這裡的X=110是一個數值,所以我們不寫單位名稱。

  我們計算的結果對不對呢X=110能不能讓方程的左右兩邊相等是不是方程的解呢?你認為我們應該怎麼做?

  指導驗算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解題過程並編出兒歌進行記憶:首先要把解字寫,兩邊的計算要同時進行,所有等號要對齊,X一步都不能少,檢驗的習慣要牢記,這樣才會不出錯。

  這樣的書寫規範、整齊、清楚就像一件藝術品一樣值得人們去欣賞,老師希望同學們今後解題的過程中都能這樣去做。能做到嗎?

  (五)鞏固遷移研究方法

  (1)練習鞏固

  X+3.2=4.6X-2=15

  先在練習本上試試看,有勇氣的同學可以到前邊來試試。

  有困難的同學可以找老師或找小夥伴幫助。

  訂證答案讓我們一起來看。他完成的怎麼樣?你對他的解題過程有什麼意見要提嗎?

  (2)利用方法遷移自主學習

  再來一起看X-2=15這一道題你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要加上2呢。

  (六)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基本練習

  老師這還有兩個問題要靠大家積極動腦來完成。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請大家根據圖意列出方程再解方程。

  你是怎樣列的算式,怎樣解答的,

  (2)拓展提高

  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用解方程的方法來解決,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道題。

  四、課堂總結深化認識

  解方程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像我們用天平上操作。讓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做了什麼?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能和大家在這個收穫的季節一起學習老師很高興,希望大家在這節課上也能收穫累累碩果!

解方程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義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能用等式的性質解簡易方程及檢驗的方法。

  3、培養的分析能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初步學會檢驗某個數是否是方程的解,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提高計算能力。幫助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在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並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流程:

  一、複習鋪墊:

  1、教師:前面我們學了方程的意義,你還記得什麼叫方程嗎?(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怎樣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

  2、判斷下面哪些是方程嗎?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3、教師:上節課我們還透過玩天平遊戲認識了等式的基本性質,還記得等式的基本性質嗎?

  4、新課引入:這節課,我們就來應用等式的基本性質去解簡易方程。(板書課題:解簡易方程)在學習解簡易方程前,我們先來認識兩個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認識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圖寫方程。

  出示上節課用天平稱一杯水的情景圖。(100+X=250)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數

  教師:那麼方程中的x等於多少呢?請同學們同桌交流,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交流後彙報:

  方法一:根據加減法之間的關係250-100=150,所以X=150

  方法二:根據數的組成100+150=250,所以X=150

  方法三:100+X=250=100+150,所以X=150

  方法四:假如在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去100,那麼也可得出X=150

  3、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教師: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像上面,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兩個概念。

  教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這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

  5、完成課本57頁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嗎?X=2呢?

  探究例1:

  1、出示例1圖,讓學生說圖意後列出方程。

  2、課件出示天平圖,引導學生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3、學生獨立完成解方程,並板示,著重強調解方程的步驟和書寫格式。

  x+3=9

  解:x+3-3=9-3

  x=6

  4、引導學生檢驗方程的解。

  探究例2:

  1、引入和出示例2:前面我們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求出了方程x+3=9的解,下面我們再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來求出方程3X=18的解,同學們有信心嗎?

  2、課件出示天平圖,引導學生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3、學生獨立完成解方程。

  3x=18

  解:3x÷3=18÷3

  x=6

  方法總結:

  1、交流討論:如果方程兩邊同時加上或乘以一個數,左右兩邊會相等嗎?

  2、總結: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也就是等式的基本性質)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乘或除以相同的數),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三、應用鞏固:

  1、完成課本59頁“做一做”的第1題,先找到等量關係,再列出方程並解方程。

  2、解方程。

  x+3.2=4.6x-1.8=4x-2=15

  1.6x=6.4x÷7=0.3x÷3=2.1

  3、我會選

  (1)32+χ=76的解是()

  A、χ=42B、χ=144C、χ=44

  (2)χ-12=4的解是()

  A、χ=8B、χ=16C、χ=23

  (3)5χ=60的解是()

  A、χ=65B、χ=55C、χ=12

  (4)χ÷20=5的解是()

  A、χ=15B、χ=100C、χ=4

  4、解決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圖,你能根據題意列出方程並解方程嗎?

  四、全課小結、課外延伸:

  教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請同學們思考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運用解方程和知識幫我們解決問題,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解方程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理解解方程的意義。

  2、會用等式的性質解形如:ax=b的方程,並能用方程的解對方程進行驗算。

  教學重點: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

  教學難點: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引入

  1、填空:

  加數=( )-另一個加數 被減數=( )+( )

  被除數=( )×( ) 因數=( )÷( )

  2、CIA課件出示:根據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方程。

  (1)小明有30元錢。買鋼筆用了m元,買本子用了10元,剛好用完。

  (2)小紅家買了50千克的大米,吃了n千克,還剩42千克。

  (3)全班a個同學,平均分成個7小組,每個小組8人。

  (4)鋼筆每支4元,買X支用了24元。

  師:剛才我們列出的這些方程,你能求它的解嗎?(師板書:4X=24)

  這個方程的解是多少呢?(X=6)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樣求方程的解——解方程

  揭示課題並板書:解方程

  二、探究學習

  1、學習解方程

  (1)自主探究求方程的解。

  (2)彙報,抽生板演。

  (3)師指導學生看書101頁的內容,學習正確的書寫格式,動筆勾畫出你認為比較重要的地方.

  (4)師規範解方程的格式。

  第一種:根據四則混合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4X=12

  解: X=12÷4

  X=3

  第二種:根據等式的性質

  4X=12

  解: 4X÷4=12÷4

  X=3

  比較兩種方法的優點和缺點,請將剛才的解題過程再按正確的書寫格式做一遍。

  揭示解方程的含義;區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

  2、方程的檢驗。

  3、鞏固練習:CIA課件出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講)

  三、自主學習

  剛才的幾個方程,請任選一道用你喜歡的方式求方程的解,並口頭檢驗。

  師:大家認為在解方程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醒同學主義的呢?

  四、全課小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哪些疑問?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嗎?

  五、課堂練習:

  1、解方程

  20-X =9 25+ X =80 6.3 ÷X =7

  2、做書上104頁1、2、3題。

  六、板書設計:

  解方程

  法一:四則混合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法二:等式的性質

  4X=12 4X=12

  解: X=12÷4 解: 4X÷4=12÷4

  X=3 x=3

  七、教學反思: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上掌握了方程的解題的依據以及書寫格式,但是很多同學在做a÷x=b這種形式的方程時還是容易搞混淆。需要加強練習和多做相關的題型,特別是在前節內容據題意列方程還得多找相關等量的關係,達到複習以前的知識和鞏固現在的新知識的目的。

解方程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透過分析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瞭解到解方程作為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正確理解和使用乘法分配律和去括號法則解方程.

  2.領悟到解方程作為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組成部分.

  3.進一步體會同一方程有多種解決方法及滲透整體化一的數學思想.

  4.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能力,領悟數學來於實踐,服務於實踐. 教學重點:正確去括號解方程

  教學難點:去括號法則和分配律的正確使用.

  教學方法:引導發現

  教學設計:

  一、引入:

  (讀教材156頁引例)

  引導學生根據畫面內容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針對學生情況,如有困難教師直接講解.

  學生觀看畫面:兩名同學到商店買飲料的情景.

  如果設1聽果奶x元,那麼可列出方程4(x十0.5)+x=20-3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

  教材“想一想”中的內容:首先鼓勵學生透過獨立思考,抓住其中的等量關係:買果奶的錢+買可樂的錢=20-3,然後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方法列方程並解釋其中的道理.

  ①學生研討並交流各自解決問題的過程.

  ②學生獨立完成“想一想”中的問題(2).

  二、出示例題3並引導學生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法.

  引導學生對自己所列方程的解的實際意義進行解釋.

  出示隨堂練習題,鼓勵學生大膽互評.

  ①獨立完成隨堂練習.

  ③四名同學板演.

  ③糾正板演中的錯誤並總結注意事項.

  1、自主完成例題

  2、小組內交流各自解方程的方法.

  3、總結數學思想.

  三、出示例題4,教師首先鼓勵學生獨立探索解法,並互相交流.然後引導學生總結,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號求解,也可以視作關於(x-1)的一元一次方程進行求解.(後一種解法不要求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

  1、自主完成例題

  2、小組內交流各自解方程的方法.

  3、總結數學思想.

  四、出示隨堂練習題.

  ①獨立完成練習題.

  ②同桌互相檢查.

  出示自編練習題:下面方程的解法對不對?如果不對應怎樣改正?

  ①解方程:2(x+3)-5(1-x)=3(x-1)

  ②解方程:6(x+8)一6=0

  ①小組間比賽找錯誤.

  ②討論交流各自看法.

  ③選代表說出錯誤的原因,並總結解本節所學方程的注意事項.

  五、小結

  1、做出本節課小結並交流.

  2、說出自己的收穫.

  給予評價:

  引導學生做出本節課小結.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後記

解方程教學設計12

  教學課題:解方程

  教學內容:教材第67—68頁例1、2.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結合具體圖例,根據等式不變的規律會解方程。

  2、 能力目標: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寫法。

  3、 情感目標: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遷移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學方法:質疑引導。 教學資源:課件、投影儀 教學流程:

  作業設計:

  1、 必做題:教材第67頁做一做第一題

  2、 選做題:解方程:X+0.3=1.8

解方程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等式性質1解方程;

  2、理解移項的概念;

  3、學會移項.

  教學重點:利用等式性質1解方程及移項法則;

  教學難點:利用等式性質1來解釋方程的變形.

  教學方法:引導發現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上節課的想一想引入新課:等式和方程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絡?

  方程是等式,但必須含有未知數;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數,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為方程?這些方程又有何特點?

  ①5x+6=9x;②3x+5;③7+5×3=22;④4x+3y=2.

  由學生小議後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這些方程得:①等式兩邊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邊是一次式,另一邊是常數,②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個未知數,也有的含兩個未知數.

  我們先來研究最簡單的(只含有一個未知數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們把等號兩邊是一次式、或等號一邊是一次式另一邊是常數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未知數: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個未知數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斷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2x+3=11;②y=16;③x+y=2;④3y-1=4y.

  6、什麼叫方程的解?怎樣解方程?

  關鍵是把方程進行變形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點出課題)利用等式性質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講解新課:

  1、等式性質1:

  出示天平稱,在天平平衡的兩邊同時都添上或拿去質量相同的物體,天平仍保持平衡,指出:等式也有類似的情形.

  強調關鍵詞:“兩邊”、“都”、“同”、“等式”.

  2、利用等式性質1解方程: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變形成x=?只要把方程兩邊同時減去2即可.

  注意:解題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兩邊都有含x的項,要解這個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項集中到一邊,即可把方程變形成x=?(一般是含x的項集中到方程的左邊,使方程的右邊不含有x的項),此題的關鍵是兩邊都減去4x.

  (解略)

  解完後提問:如何檢驗方程時的計算有沒有錯誤?(由學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數,檢查方程的左右兩邊是否相等,(由一學生口頭檢驗) 2

  觀察前面兩個方程的求解過程:

  x+2=5

  x=5-2 5x=7+4x 5x-4x=7

  思考:(1)把+2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發生了什麼變化?

  (2)把+4x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又發生了什麼變化?(符號改變)

  3、移項:

  從變形前後的兩個方程可以看到,這種變形相當於:把方程中的某一項改變符號後,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我們把這種變形叫做移項.

  注意:①移項要變號;

  ②移項的實質:利用等式性質1對方程進行變形.

  例2 解方程:3x+4=2x+7

  解:移項,得3x-2x=7-4,

  合併同類項,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歸納:①格式:解方程時一般把含未知數的項移到方程的左邊,把常數項移到方程的右邊,以便合併同類項;

  ②解方程與計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寫成連等式;計算可以寫成連等式;

  ③一個方程只寫一行,每個方程只有一個等號(理由:利用等式性質1對方程進行變形,前後兩個方程之間沒有相等關係).

  四、課堂小結:

  ①什麼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質1(找關鍵詞);

  ③移項法則;

  ④應用等式性質1的注意點(例2歸納的三條).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後記

解方程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數學書P58-P59及“做一做”,練習十一第5-7題。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圖例,根據等式不變的規律會解方程。

  2、 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寫法。

  3、 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遷移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一) 教學例1

  出示例1,從圖中可以獲取哪些資訊?圖中表示了什麼樣的等量關係?盒子中的皮球與外面的3皮個球加起來共有9個,方程怎麼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個皮球,也就是求x等於什麼,我們該怎麼利用等式

  方程兩邊同時減去一個3,左右兩邊仍然相等。板書:x+3-3=9-3

  化簡,即得: x=6

  這就是方程的解,誰再來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解方程的?

  左右兩邊同時減去的為什麼是3,而不是其它數呢?

  追問:x=6帶不帶單位呢?讓學生明白x在這裡只代表一個數值,因此不帶單位。

  要檢驗x=6是不是正確的答案,還需要驗算。怎麼驗算呢?可抽學生回答。

  板書:方程左邊=x+3=6+3=9=方程右邊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結:透過剛才解方程的過程,我們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減去一個相同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寫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遞等式。

  (二) 教學例2

  利用等式不變的規律,我們再來解一個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樣才能求到1個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學互相討論,如有問題,可以出示書上的示意圖幫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兩邊同時除以3即可。為什麼兩邊同時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數呢?剛好把左邊變成1個x。讓學生開啟書59頁,把例2中的解題過程補充完整。

  展示、訂正。

  透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方程的兩邊同時減去一個相同的數或同時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這是我們解方程常用的兩種方法,想不想用它們來試一試呢?

  (三) 反饋練習

  1、 完成“做一做”的第1題。

  2、 試著解方程:x-2.4=6 x÷9=0.7 (強調驗算)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討論:什麼時候應該在方程的兩邊加,什麼時候該減,什麼時候該乘,什麼時候該除呢?

  四、作業:練習十一5—7題。

  解方程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中我力圖直觀,讓學生在直觀的操作與演示中自主建構。同時藉助觀察、操作、猜想與驗證,一方面來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質,能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同時也讓學生抽象方程,解釋算理中來經歷代數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及數學素養。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算理,經歷代數的過程。

  本節課屬於典型的計算課,所以算理與演算法是二條主線,今天的演算法主要是突破學生原有的認知,能夠利用天平的原理來解方程,所以理解算理,讓學生體驗到解方程只要使天平的一邊剩下一個未知數,但要在這個變化中必須使天平保持平衡,可以透過在天平的左右二邊同時減去相同的數是本節課的重點。我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來領悟算理,突顯出本節課的重點。

  2、在直觀操作中掌握方法,發展數學素養。

  在本節課中,透過充分的直觀,利用學生熟悉的素材,力圖把方程建構於天平之中,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深刻的模像。同時,在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操作解釋、驗證中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3、困惑:縱觀學生的起點,他們已經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來解簡單的方程,所以在教學中運用“逆運算”來解方程對於採用天平的原理來解方程造成了相當的衝突,部分學生雖然對於運用天平原理來解方程已經十分理解,但他們還是不願意用這種方法,主要的原因是他們體驗不到這種方法的優越性,所以如何在本節課中讓學生體驗到天平原理的優越性,從而自願的採用這種方法,沒有好的策略?

解方程教學設計15

  解方程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57、58頁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義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能用等式的性質解簡易方程。

  (3)關注由具體到一般的抽象概括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代數思想。

  (4)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三)教學重、難點

  (1)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較簡單的方程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單行紙一張

  (五)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複習鋪墊

  師:(出示課件)老師在天平的左邊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師:在天平的右邊放了多少砝碼,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師邊講邊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師:請你根據圖意列一個方程。

  生:100+X=250(課件顯示:100+X=250)

  師:這個方程怎麼解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解方程。(板書課題:解方程)

  [設計意圖:從複習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課題,引導學習質疑,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深入學習的積極性。]

  2.探究新知,理解歸納

  (1)概念教學:認識“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兩個概念

  師:(出示課件)那你猜一猜這個方程X的值是多少?並說出理由。

  生1:我有辦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辦法,因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 老師我也有辦法,我是這樣想的,假如方程的兩邊同時減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師:XXX同學的想法太棒了!我們一起探索驗證一下。請看螢幕,怎樣操作才使天平左邊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邊拿走一個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邊拿走100克的砝碼,天平保持平衡。(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演示課件)

  師:你能根據操作過程說出等式嗎?

  生:100+X-100=250-100(課件顯示:100+X-100=250-100)

  師:這時天平表示未知數X的值是多少?

  生:X=150(課件顯示:X=150)

  師:是的,XXX同學的想法是正確的,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100,就能得出X=150。我們表揚他。

  師:根據剛才的實驗,我們來認識兩個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師:(課件顯示X=150的下畫線)指著方程100+X=250說:“X=150是這個方程的解。(課件顯示:方程的解)

  師:(課件顯示:方框)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著方框說:“這是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解方程。(課件顯示:方框的左邊的箭頭與解方程。)

  師:在解方程的開頭寫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過程。(課件顯示:解:)

  師:同時還要注意“=”對齊。

  師:都認識了嗎?請開啟課本第57頁將概念讀一次,並標上重點字、詞。

  師:你們怎麼理解這兩個概念的?

  (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過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數的值,這個值有一個前提條件必須使這個方程左右兩邊相等。

  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兩個解有什麼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個數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個演變過程。

  [設計意圖:透過自主學習、組內交流、合作,達到培養學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學例1。

  師:要是老師出一個方程,你會求這個方程的解嗎?

  生:會。

  師:請自學第58頁的例1的有關內容。

  [學生獨立學習例1的有關內容,設計意圖: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學習,讓學生髮現]

  師:四人小組討論方程左右兩邊為什麼同時減3?

  [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

  師:(出示例1)左邊有X個,右邊有3個,一共用9個。根據圖意列一個方程。

  生:X+3=9(板書:X+3=9)

  師:X+3=9這個方程怎麼解?我們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幫助理解,請看螢幕。

  師:球在天平不好擺,老師在天平上用方塊來代替它。怎樣操作才使天平的左邊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兩邊同時拿走3個方塊,使天平左邊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演示課件)

  師:根據操作過程說出等式?

  生:X+3-3=9-3(板書:X+3-3=9-3)

  師:這時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書:X=6)

  師:方程左右兩邊為什麼同時減3?

  生1:使方程左右兩邊只剩X。

  生2: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3,使方程左邊只剩X,方程左右兩邊相等。

  師:“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3,使方程左邊只剩X,方程左右兩邊相等。”就是解這個方程的方法。

  師:這個方程會解。我們怎麼知道X=6一定是這個方程的解呢?

  生:驗算。

  師:對了,驗算方法是什麼?

  生:將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邊是否等於方程的右邊。

  (板書:

  驗算:方程的左邊=6+3=9

  方程的右邊=9

  方程的左邊=方程的右邊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師:以後解方程時,要求檢驗的,要寫出檢驗過程;沒有要求檢驗的,要進行口頭檢驗,要養成口頭檢驗的習慣。力求計算準確。

  [設計的意圖:自學思考彙報交流既有利於每個學生的自主探索,保證個性發展,也有利於教師考察學生思維的合理性和靈活性,考察學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3)練習

  師:現在老師看看同學們對於解方程掌握得怎麼樣。(出示課件)

  判斷題

  A.X=3是方程5X=15的解。( )

  B.X=2是方程5X=15的解。( )

  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幫他找到錯誤所在呢?

  X+1.2=4 X+2.4=4.6

  X+1.2-1.2=4-1.2 =4.6-2.4

  X=2.8 =2.2

  填空題

  X+3.2=4.6

  X+3.2○( )=4.6○( )

  X=( )

  將課本59頁做一做的第1題的左邊一小題寫在單行紙上。

  [設計意圖:遊戲練習形式有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輕鬆鬆中,及時有效地鞏固強化概念。]

  (4)小結: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驟。(口述過程)

  3.拓展延伸。

  (1)解方程 X一2=15(課件顯示)

  師:看來,解加法方程同學們掌握得很好,老師得提高一點難度,敢挑戰嗎?

  生:敢。

  師:誰願意讀讀這個方程?

  [學生都爭著讀這個方程,可激烈了]

  師:這是一個含有減法的方程,你能根據解加法方程的步驟,嘗試完成。(指名XXX同學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學在單行紙完成)

  [學生試著解方程並進行口頭驗算]

  (2)集體交流、評價、明確方法。

  師:XXX同學做對了嗎?

  生:對。

  師:方程左右兩邊為什麼同時加2?

  生:方程左右兩邊同時加2,使方程左邊只剩X,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由板演XXX同學面向大家回答)

  4. 提煉昇華

  師:誰能說說解含有加法和減法的方程的步驟?(隨著學生,課件顯示全過程。)

  生:

  解方程的步驟:

  a)先寫“解:”。

  b)方程左右兩邊同時加或減一個相同的數,使方程左邊只剩X,方程左右兩邊相等。

  c)求出X的值。

  d)驗算。

  5.全課小結,評價深化

  1、透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2、以小組為單位自評或互評課堂表現,發揚優點、改正缺點。

  3、對老師的表現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教師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己去想去說,去回味知識掌握過程的舞臺,這樣將更有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總結失敗原因,發揚成功經驗,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板書設計]

  解方程

  例1:書本圖

  X+3=9 驗算: X-2=15

  解:X+3-3 =9-3 方程左邊= 6+3=9 解: X-2+2=15+2

  X=6 方程右邊= 9 X=17

  方程左邊=方程右邊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解方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