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路教學反思

電路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路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路教學反思1

  《簡單電路》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教學內容。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達到以下幾點:

  1、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迴路;

  2、用一些基本元件連線一個簡單電路。

  3、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提供電能的裝置——電池。

  根據以上要求我是這樣設計《簡單電路》一課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一個簡單的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提供電能的裝置——電池。

  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線方式。

  過程與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2、觀察描述記錄有關資料。

  3、用簡單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對電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1、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線方法。

  2、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教學難點: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教學準備(實驗器材):

  每個小組小燈座2個、電池盒一個、一號電池一節、導線4根、小燈泡2個,記錄紙若干,記號筆1支。

  教學流程:

  一、匯入

  給學生一節電池和一根導線、一個小燈泡 要求點兩小燈泡。 由不方便從而引入解決的辦法,匯入到電池盒和燈座的使用。

  二、講解小燈座和電池盒的構造與用途。

  我們知道了小燈座和電池盒的用途,現在就請各小組利用小燈座和電池盒來點亮你們的小燈泡,同學們邊做試驗邊聽老師的提示。

  學生操作 教師巡視

  好,非常的棒,大家真了不起,各小組都把自己組的小燈泡點亮了,同時我們的手也解放出來了,請大家安靜下來,做好位置。

  對試驗結果的記錄是我們學習科學的一種很好的方法,現在請同學們拿出科學本把我們剛才的電路用實物圖畫出來。

  同學們在畫電路的時候有什麼感覺啊,是不是實物圖不容易畫啊?

  為了解決實物圖難畫的問題,科學家們有一個辦法能讓它變的更簡單,看起來更清楚,同學們想知道是什麼辦法嗎?那就是畫簡單的電路圖(板書課題:3.簡單電路),請大家翻開課本的第7頁。

  指導學生認識一些簡單的符號,(燈泡,電源)並說明它們分別表示電路中的哪一部分,再告訴他們用線段連線的方法,同時要求同學們指出電流是怎麼樣流動的。

  同學們,大家看,我們用一節電池、一兩根導線就能點亮一個小燈泡了。如果老師再給大家提供一個小燈泡和幾根導線,那麼你們能不能使2個小燈泡同時亮起來呢?

  三、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相信大家都能夠讓兩個小燈泡同時亮起來,在這裡老師要提醒大家,試驗做的好不好,聽老師的要求很重要。在這裡試驗中老師有幾個小小的願望:

  1、希望大家合作,小聲交流。

  2、希望大家“先畫電路圖再動手操作”,完成一個“從想到做”的過程。

  3、希望大家把自己試驗過程中看到的,想到的問題記錄在科學資料夾上。

  現在各小組組長再來老師這裡領取一個小燈泡,一個小燈座和幾根導線,請大家根據本組的方案動手做試驗。老師也請同學們在試驗的過程中交流以下幾個問題。(板書問題)

  1、小燈泡亮了嗎?

  2、用了幾種連線方法,那種方法更好,為什麼?

  3、為什麼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燈泡同時發光?

  4、畫出電路圖,指出電路中的電流是怎麼流動的。

  學生試驗,教師板書要求,巡視。

  同學們真的很聰明,我們不但點亮了一個小燈泡,我們還使兩個小燈泡同時亮了起來。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讓更多個小燈泡同時亮起來呢?生活中你有見過很多燈同時亮起來的情景嗎?

  四、讓跟多的小燈泡亮起來(本環節主要給同學們課後交流)

  五、小結

  六、評價檢測

  關注學生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時的操作情況。

  收集學生的電路圖

電路教學反思2

  我所設計的簡單電路一課,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從日常的霓虹燈引入,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研究其中的奧秘,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學生大多知道是由哪些東西組裝的,但對組裝方法和燈泡為什麼會亮等問題並不很清楚,由此引入教材的研究重點。學生利用基本的電路元件組裝簡單的電路並畫出實物電路圖,使學生由實物圖向抽象電路圖過度。老師選擇幾個連亮的連線圖找連線方法的共同點,即導線接在哪裡才能使小電珠亮起來,學生基本不知道原理是什麼,此時再讓學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知識:電池有正負兩極、小電珠的結構等,從而明白其中的原理,最後得出結論:只有形成電流的通路,小電珠才會發亮。在瞭解了基本電路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拓展,在電路里加上開關(開關作為簡單電路的控制器件,在電路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兩個人合作把開關加入電路中,並畫出電路圖。透過實驗,讓學生意識到電路是否工作取決於電路是否連通,而開關則是一個由人為控制電路電流的器件。學生製作紅綠燈這部分我做了些處理,交給學生一個雙向開關,把它連進電路里,讓它分別控制兩個小電珠的亮與滅,這樣,就形成了整節課一步一步的遞進,有了一定的層次感,學生思維達到了連貫性。四人小組合作,透過親手做,增強對電路的認識,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本課內容呈階梯狀分佈,逐步遞進,使學生在由淺到深的活動中逐漸認識簡單電路,瞭解簡單電路,學生從一個人動手做實驗,到兩個人合作動手實驗,到四人合作動手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合作的快樂,使學生的共同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這樣設計符合了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讓他們在實驗中發揮小組的合作精神。

  這一課很適合開展探究活動,從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但是在教學中,我把注意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才能成功連線電路,學生預設猜測、思考的時間少了一點,所以學生在乎的就是電路有沒有連線,至於為什麼連線成功了,或者沒有連線成功問題在哪裡,不少學生都沒有思考,還是不知其所以然。科學探究活動並不是為了熱鬧,而是透過活動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這裡不應該單單指科學知識、科學技能,還有科學方法、科學過程、科學態度、科學精神。所以還需作一些改進。

電路教學反思3

  《簡單電路》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會畫簡單電路的電路圖和根據簡單的電路圖連線電路。雖然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解除電,也有一些同學連線過簡單電路,但學生對怎麼畫電路圖基本都不清楚。我先帶領學生認識了簡單電路里的各部分,然後將這些部分的畫法展示給學生,接著,讓學生嘗試用導線將燈泡、電池連線起來,讓燈泡發光。

  學生分組進行嘗試,最快連線好的3個小組將他們連線的方法畫到黑板上。有基礎的同學很快就能做好,有些沒有基礎的同學卻始終都連不亮,我和大家來一起解決在分組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並就短路和斷路進行了對比分析。然後看著黑板上的電路圖,對如何畫電路圖進一步學習。接著,我向同學展示了開關,讓學生把開關加到電路圖中去,並根據自己畫的圖進行連線,看是否能起到開關的作用。最後我向學生展示了自制紅綠燈,激發了學生課外探究的興趣。

  當我回顧這節課時,我深深感到,我們經常說,在備課時要備學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事實上往往我們認為很簡單的、學生一下就能想到的,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卻有較大的困難。只有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考慮到實驗中可能出現的狀況,那麼在實際教學中的引導就會越明確。

電路教學反思4

  1、成功之處

  (1)注重師生情感交流。課堂開始,透過實驗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我努力營造了一個輕鬆、民主、平等、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確立了互動、合作的師生關係,而這種氛圍和關係一直在得到不斷的延續、鞏固和提高,在與學生交往互動、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與學生心靈碰撞、情感交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激發思維的碰撞。所以這節課各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學生參與積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精彩紛呈,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2)充分信任學生,抓住教學機智。教學設計過程源於教材但又不拘泥教材,教材是透過學生生活經驗引入各元件作用及電源和用電器能量轉化,再透過手電筒裝置,學生嘗試由實物圖設計電路圖,循序漸進,這是科學合理的。但教師考慮到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又本身初見電學器材必然好奇心極強,於是由學生嘗試“怎樣讓小燈泡亮起來”引入課堂,抓住課堂上的教育機智,因材施教,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始終以“學生實驗為主線”教師“演示實驗”“動畫展示”為輔,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原則,從課堂反饋來看,教學效果較好。

  (3)課堂教學重結論更重過程,在“怎樣使小燈泡亮起來”及“怎樣使兩個小燈泡亮起來”的“猜想與假設”和“設計實驗”環節,任憑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廣開言路,學生自由表達、各抒己見,“活化”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揚教學民主。

  (4)課堂預設充分,生成性課堂教學資源處理到位。要想使課堂充滿活力、學生充滿熱情、教師充滿激情,課前必須精心準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師自己,對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充分的預設。在“怎樣使小燈泡亮起來”的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各種電路的設計都有一定的預設,因此才能抓住課堂上的教育機智,層層遞進,逐步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無聲潛入教學過程中去。對於課堂上學生出現的故障問題,教師沒有模糊處理,而是師生進行簡單分析,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對這個生成性問題的處理可謂恰到好處。既使課堂小結後的課外拓展部分“怎樣使兩個小燈泡亮起來”,教師仍是做好充分準備,對學生的各種思維的碰撞給予恰當的評論,課堂上做到有緊有放。

  2、問題與不足

  (1)教師ppt不夠創新。在電源及用電器部分,其中蓄電池部分,教師仍採用的電瓶,學生不夠了解,而這生舉例的手機衝電寶,正是課堂上學生的機智為課堂添放了光彩。

  (2)情感教育不夠充分。本節課限於時間,聯絡生產生活實際少,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在電源交流電部分,當教師提問到“我們溧陽有核電站嗎?”當學生回答說沒有,教師感覺很意外,只是簡單地介紹天目湖也正在建設核電站,沒有捨得更多的課堂時間進行熱愛家鄉教師,反思課堂教學過程,在“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方面,確實還可以做的更好。

  (3)對學生髮展性評價語言較少。在“手電筒”部分,有學生提出,手電筒內部是否另外存在導線,教師只是急於引導學生思考“金屬也能導電,手電筒的金屬外殼相當於導線”而沒有對學生說到“我以前拆過手電筒”的這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本課的“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也僅限於知識,對情感、過程、價值取向和非智力因素的評價比較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課堂教學的深層次目標。

  總之,透過本課的教學準備、教學實施和課後反思,使我進一步體驗到,“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教師是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同時也是反思者,“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雲找答案”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關注學生課堂的情感體驗。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進行深層情感交流,善於發展性評價學生。同時力爭做一個有思想的反思者,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電路教學反思5

   課題選擇背景

  隨著普通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的大力推進,必然引起一場學習物理方式的深刻變革。新課標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有助於學生繼續學習基本的物理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瞭解科學研究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興趣與熱情;認識物理學對科技的進步”。如何構建具有“探究性的學習、問題式的教學、合作化的課堂”的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能真正瞭解自然科學探究的含義,是每一位物理老師的責任。隨著網路的普及,藉助網路環境開展物理教學,可以將傳統教學和現代資訊科技有效結合起來,建構適合學習活動開展的“探究式學習模式”,利用網路資源豐富、可共享、互動性強等優勢,結合物理學科自身特點和優勢,使學生在網路環境下,帶著物理問題,提出假設與猜想,並對問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後基於問題解決的方式,培養學生主動的探究、創新意識和綜合實踐能力。

  教材及教學物件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教學物件分析:

  《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是高中物理第二冊(必修加選修)第十四章第六節的內容。其主要教學內容有兩部分:電動勢和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1、學生接受電動勢這個概念是掌握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關鍵和基礎.但是電動勢這個概念比較抽象,涉及的知識面較廣,要使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它是有困難的.新教材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滿足後續知識的需要,簡化了電動勢的教學,其基本內容有下列兩方面:一個是電源電動勢是由電源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它表徵了電源將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本領.另一個是電源電動勢的值可用電壓表測出——電源電動勢等於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在閉合電路裡,電源電動勢等於內、外電壓之和.教材提出電動勢這個概念,但沒有給電動勢下定義,只是講它“等於”什麼。

  2、路端電壓U與外電阻R的關係,是一個難點.演示實驗由學生自己透過模擬實驗記錄資料並指導學生得出規律,使學生有明確的感性認識,同時這也更大程度的提高了高二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內容及U隨R變化的規律

  2、難點:

  (1)、應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討論電路中的路端電壓、電流強度隨外電阻變化的關係

  (2)、應用定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電動勢的定義.

  2、理解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義,並能熟練地用來解決有關的電路問題.

  3、知道電源的電動勢等於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電源的電動勢等於內、外電路上電勢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電壓與電流(或外電阻)的關係,知道這種關係的公式表達和圖線表達,並能用來分析、計算有關問題.

  5、理解閉合電路的功率表達式.

  6、理解閉合電路中能量轉化的情況.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會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分析外電壓隨外電阻變化規律

  2、理解路端電壓與電流(或外電阻)的關係,知道這種關係的公式表達和圖線表達,並能用來分析、計算有關問題.

  3、透過用公式、影象分析外電壓隨外電阻改變規律,培養學生用多種方式分析問題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透過外電阻改變引起電流、電壓的變化,樹立學生普遍聯絡觀點

  2、透過分析外電壓變化原因,瞭解內因與外因關係

  3、透過對閉合電路的分析計算,培養學生能量守恆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觀點說明電動勢的意義

  設計思路

  本課一改傳統由教師做演示實驗,得出資料學生分析並討論出規律的教法,而是以“課前自學——提出問題——透過模擬實驗自主探究——協作交流——探究本質——總結規律——解決問題”為指導,課節內容以網頁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透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層次進入不同的網頁進行自主探究。同時亦使老師做到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具體設計思路:1、透過一個演示實驗給學生留下一個疑問,學生自己在做模擬實驗的時候,思考教師提出的幾個問題。2、引導學生認識電路。3、提出目的,學生自己透過模擬實驗,透過改變外電阻阻值、內電阻阻值和電源電動勢,記錄電流等資料,將資料記錄在表格中,透過對資料分析探究什麼是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4、學生利用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來解釋演示實驗現象。5、對知識的一種拓展和應用。

  教學過程

  (一)設定猜想、實驗論證,激發學生興趣,引入新課

  向學生展示平時生活中常用的1號、3號、5號乾電池、蓄電池、電源,乾電池上註明1.5V,蓄電池上標明2.0V,電源上標明15V,用伏特表測電池兩側可以直接測出分別為1.5V、2.0V、15V,再出示一個普通手電筒上的小燈泡。

  實物演示實驗:將小燈泡與2.0V的蓄電池相接,請學生觀察燈的亮度——正常發光,已很亮。

  提問:如果將這個燈泡與標明為15V的電源相接,我們可以猜想一下,小燈泡會怎樣?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可能會回答:小燈會被燒燬,或即使不燒燬也會比接3V電源時亮得多,也有可能和接2.0V的一樣。

  演示實驗:將小燈接在15V電源上,結果是:小燈與15V電源相接時不但沒有燒燬,亮度反而比接2.0V電源時暗一些。與學生猜想結果大相徑庭。

  要圓滿解釋上述現象就要用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請同學們在模擬實驗中觀察剛才演示實驗的現象,思考:電燈亮度不同主要是因為哪個或哪些物理量不同?這種現象是怎樣產生的?

  (二)、新課教學

  1、電動勢

  (1)電動勢:我們發現乾電池、蓄電池等兩端的電壓是不相同的,其實這兩端電壓是由電源本身的性質決定,同種電源兩極間電壓相同,不同種電源兩極間電壓不同。我們引入電動勢這個概念來表徵電源的這種特性。

  (2)電動勢E的物理意義:是描述電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為電能本領大小的物理量。其值等於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

  2、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1)認識電路:引導學生觀察教學網頁中的實驗電路,瞭解閉合電路和分電路;內電路和外電路。知道電源外部電流流向和電源內部電流流向。

  (2)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學生在模擬實驗中,可以在電阻元件上單擊右鍵,選擇“屬性”改變電阻值,閉合開關,將電動勢、電流和電阻關係記錄在下表中,

  物理量

  序號電源電動勢E(V)電流I(A)外電阻R(Ω)內電阻r(Ω)關係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500000

  對資料進行分析,得出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I=

  3、路端電壓U跟負載R的關係

  (1)、演示實驗中電燈亮與暗的實質是什麼?

  電燈作為負載(即用電器),其亮度主要看加在負載上的“有效”電壓即路端電壓U,在負載正常工作情況下,U大,則燈的亮度高,U小,則亮度低。而如圖所示,將電燈換成可變電阻R,改變外電路R,路端電壓U跟負載R有什麼關係呢?

  (2)、分析討論U隨R變化的規律

  對於同一個電源,一般情況下其電動勢E和內阻r是不變的,當外電阻R變化的時候,請同學們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I=E/(R+r),引導學生從理論上來討論U的變化規律。當R增大時,有I減小,I、R都是變數,在沒有給出I、R具體資料的情況下,單純利用部分電路的歐姆定律U=IR來判斷U的變化是很困難的。但在閉合電路中,內、外電壓透過關係式E=U+U'是聯絡在一起的,而E是常量。因為U'=Ir(r為常量),我們發現U'的變化是很容易判定的,完全可以先判定U'的變化,再根據E=U+U'進而確定U的變化。

  模擬實驗:在模擬實驗下進行測試,驗證上述推論的正確性。根據表格進行探究。

  物理量

  序號外電阻R電流I內電壓U'外電壓U

  1增大111

  2減小111

  (3)、討論兩種特殊情況

  ①.短路:R=0,I=,U'=E,U=0

  說明:短路時電流取決於E、r,一般情況下r很小,故短路時電流很大,由於電流的熱效應,常會燒壞電源甚至引起火災。

  模擬實驗:演示短路時保險絲熔斷的現象及如何排除故障,恢復電路的正常工作。

  ②.斷路:R→∞,I=0,U'=0,U=E

  伏特表測電動勢的原理,主要是伏特表內阻大,測出的資料略小於E。

  (三)探究演示實驗中燈泡亮度不同的實質

  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電源本身具有內阻,其電路中電流I=E/(R+r),所以,當閉合電路電源電動勢大的時候,由於r值的不同,兩個電路的I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是E大的電流就大,所以出現燈泡亮度不同的現象。學生可以透過在實驗裡新增伏特表和電流表進行測量,並利用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可以計算出這兩個不同電源6V和12V的內阻r是多少,從而可以知道這兩個電路中流過相同燈泡的電流I的大小。

  教學反思

  本課在網路環境下開展教學活動,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如何指引學生一起完成這節課,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教學目的任務,掌握物理思維特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本課重點即定律的內容不是老師強加到學生腦中,而是透過學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況下學到知識,因此教師設計教學一定要符合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透過“猜想——實驗——驗證”嚴密的科學探究方法,培養學生能力。

  2、本課教學中用到較多的模擬實驗,具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實際操作中的用電安全問題。安全的模擬實驗可充分發掘學生的好動性、探知性,用學生特有探究角度去思考問題,有效地發揮學生的個性,並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拓展。同時透過模擬實驗的操作,提高學生的生活用電安全意識。

  3、本課教學能充分聯絡生活實際,培養了學生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如為避免短路現象的發生安裝保險絲;生活用電中電燈的亮度問題等。

  4、本課教學能構建有效的網路環境,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權。網路環境設定任務,透過人機互動,學生有選擇的開展學習,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完成教學內容。學生還可以按自己的水平層次將課堂內未完成的內容拓展到課外,作到課題學習和課外思考的互通。

電路教學反思6

  最後一個月,小班化課題開始研究,把我推到了賽課的第一線。十天的磨課過程,讓我對小班化有了深刻的認識與感悟,以下記錄我的心路歷程,留給我的回憶。

  在第一次教學目標設計的途中

  設計目標:完成探究串聯電路電流規律。

  教研員反饋:教學設計剛出爐,便被兩位教研員全盤否定了,理由是,(:)雖然在課程標準中要求用兩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但由於探究串聯電路電流規律過於簡單,課堂容量不夠,難點在並聯電路上,這樣的設計會為正常的教學造成前松後緊,不利於更好地完成教學,因而設計必須從全域性考慮,要完成兩個電路電流的探究。

  我的感受是:心中特別沒底,一節公開課,還要參加比賽,原則上,課的完整呈現要比完不成任務好得多。但是靜下心來想想,這不僅僅是呈現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為今後的教學服務,不可以只考慮到眼前的利害關係。下定決心——改!

  通向第二次教學目標實踐的路上

  設計目標:完成探究串、並聯電路電流規律的全過程,並聯部分的內容隨課上時間而定,最底線是完成實驗資料的得出,可以不分析。

  課堂的問題:學生探究實驗時,串聯電路很順利,但是全部分析結束已經花費(過去)大半時間。到了並聯電路的探究時就較為混亂,由於學生剛剛接觸電路的連線,還不是很熟練,因而多數同學在連線並聯電路時遇到困難,電流表不知測的是哪的電流,只有一個小組得到並聯電路實驗資料。學生手忙腳亂浪費了很多時間,教學任務沒有完成。

  學生反饋:串聯電路好連線,電流表連入電路中順利,而且很好觀察,所以很快就能測出各點電流來,並聯電路線一下子增多了,不知哪根接哪根,好不容易接好了,電流表又不知怎麼接在電路里,同一小組每個人都想發表自己的意見,所以往往一個方法還沒有實踐完,就又有新的主意出現,結果到最後,越忙越亂。總之,一到實物連線全亂了,兩套器材全部混到了一起,讓人腦子中一片混亂,更不用說去測得電流值了。

  教研員團隊提出建議:本節課過於模式化,完全按照探究程式按部就班的操作,這對於部分智優的學生來說能出色完成,但前期電流表使用、掌握不牢固的同學來說就顯得手忙腳亂以至於最終實驗結果沒有總結出來,明顯能看出探究過程不完整。而作為一節比賽課,如果不能完整的呈現探究的整個過程是不科學的,讓人總感覺少了什麼,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再改!

  解決方案:打破固有模式,調整探究環節,將串、並聯電路同時進行,每個實驗大組微調分成兩個組內組,組內智優的同學探究有一定難度的並聯電路電流規律實驗,稍微弱一些的同學探究相對簡單的串聯電路電流規律,如果串聯實驗完成的順利,可以再參與到並聯電流規律的探究中,並在整個設計中插入適當的小組競賽。這樣的設計既分出了層次,又照顧到了全體,達到小班化要求的百分百參與,而且能有利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讓老師層次分明的百分百關注到每一個學生。

  收穫第三次教學目標體驗的快樂

  設計目標:完成探究串、並聯電路電流規律全過程,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課堂反饋:在組內分組是要完成兩個實驗探究的全過程給“逼“出來的想法,而在實踐中,我發現,這是個非常有效的好方法,不僅有效地(的)分解了教學中並聯電路連線的難點,而且讓學生在組內分組完成不同的探究活動,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都能體驗成功。

  學生反饋:結合實際做自己有把握完成的實驗,並且積極比賽,有獲勝的希望,喜歡這樣的實驗模式,它使我們積極地(的)想辦法,不甘落後,並且能有機會把自己的經驗與大家交流,非常(特)有成就感,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小老師。

  課後反思:因為針對性的實驗難度是學生可以承受的,因而在實際參與過程中都有收穫,學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益。

  對教師而言,仍然需要改變的是教學理念的問題。小班化關注百分百,並不是淺顯地分小組,表面上學生全體都動手實驗。我認為小班化教學是教師首先在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中就要思考如何體現個體差異,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分層教學,如何面對全體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其中,什麼環節可以師教生,什麼環節可以教師放手,讓生教生,這樣教師在課上可以有目的的關注平時關注不到的問題;同時也讓學生有交流的任務,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電路教學反思7

  這節課重點是讓學生利用電路檢測器檢測電路中存在的故障,並進行排除。透過探究活動,進一步理解電路的原理。學生小組實驗中的電路中的故障都是課前我預先設定的,有的是導線問題,如裡面的銅絲斷了,接頭沒有剝掉塑膠套;有的是燈座問題,如燈座的接線柱的線掉了,燈座壞了;有的是燈泡問題,如燈泡壞了,燈泡沒有擰緊;有的是連線問題……在教學中,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很多故障學生在一開始實驗就發現了,並且很快就排除了,而且沒有意識到這就是老師故意為他們設定的故障,因此還喊著“我們這組沒有故障”,完全不按照我的設想一步一步去檢測。

  出現這種情況,作為老師,應該是種什麼樣的感受呢?是遷怒於學生打亂教學秩序,沒按老師的.教學意圖走,使得本應充滿懸念的實驗探究變成了一次平淡無味的動手操作,還是欣喜於學生的聰明?我想,如果從學生角度出發,從教學的實效出發,那毫無疑問應該是後者。學生一眼就能看出電路中存在的故障,說明了他們已經掌握了電路的基本知識和連線要領,說明了前面幾節課的效果不錯,或者說明這部分知識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掌握。那麼,對於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教師不必再花太多的時間去指導。但是,這次探究實驗就這樣結束了嗎?不,還沒有,因為如何利用電路檢測器來檢測電路中的故障學生還沒有學會。但是原來電路中的故障已經排除,怎麼辦呢?於是我就換了種方式,讓學生假設“燈座、燈泡、導線”其中一個環節有問題,該如何用電路檢測器進行檢測。這樣,學生還是透過動手,掌握了用電路檢測器檢測電路故障的要領。

  一堂課,當出現了我們課前沒有料到的情況時,作為教師,應當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只要緊緊圍繞教學重點,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我們的教學就會真正成為有效的教學,我們的課堂,也就會成為學生喜歡的課堂。

電路教學反思8

  《不一樣的電路連線》教材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裡面是怎樣連線的,相當於解暗箱。二是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線,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並聯與串聯電路在連線方法上的本質不同。鑑於我校四年級學生比較多動,上課時總需要一定的時間約束紀律,再加上這兩部分內容在本質上沒有較大的關聯,因此安排兩課時教學。

  一、裡面是怎樣連線的

  材料要求是每組有2個四接線柱的接線盒,由於材料限制,實驗室只有12個四頭接線盒和12個六頭接線盒,因此為每組學生準備了1個四頭接線盒和1個六頭接線盒。 活動分兩塊。第一塊是這樣安排的:先讓學生觀察1個六頭接線盒,告訴學生其中兩個接線頭用導線連線在一起,是哪兩個接線頭連在一起呢?你們在不開啟盒子的情況下準備怎麼做?在學生確認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後,再讓學生說出所有的檢測可能,學生在數學中已學過基礎的排列組合,因此能比較快的列出所有的檢測路線。接著讓學生小組檢測,老師做記錄,共同推斷裡面的怎麼連線的。再開啟盒子,讓學生看看裡面是怎麼連線的。透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明白盒子外面和內部的關係,為後面的檢測活動做鋪墊。 第二塊活動是出示一個四頭接線盒,讓學生小組進行檢測和記錄,然後小組討論推測內部是如何連線的,將推測結果進行畫一畫。然後小組進行彙報,說出理由。這一活動充分放手給學生,教師只做引導。這一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即使推測依據充分,得到的結論不一定是確定的。 第一課時的教學效果從學生作業中看出,95%的學生掌握得較好。

  二、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線

  由於第3課簡單電路中學生已對兩個燈泡的不同連線方式已有了解,因此在第一塊活動中就是讓學生用兩個小燈泡、一節電池進行連線,再現燈泡的兩種連線方式,發現燈泡串聯時暗,並聯時亮。讓學生分析原因。再透過講解讓學生明白原因。第二塊活動是讓學生用兩節電池和一個燈泡進行連線,發現電池串聯時燈泡亮,電池並聯時燈泡暗。先讓學生來分析原因,再透過教師講解明白原因。 第三塊活動是進行應用,一是給2個小燈泡、2節電池、5根導線,讓學生接亮最亮的電路,並分析原因;二是分析教室裡的電燈、電風扇是透過哪種方式的。

電路教學反思9

  在教學過程中,第一個環節,我先講解了電池盒、小燈座的結構和用法,指導學生認識了電池盒、小燈座後再連線一個簡單電路,學生很快就能連線一個正確的、完整的電路。電池盒、小燈座都有現成的導線連線點,學生只要按部就班將導線插到各個連線點就可以了。學生呢很快完成了第一個教學任務,並畫出了簡單電路圖。

  在利用一個電池盒、兩個小燈座和四根導線組成一個電路探究活動中,前面兩個班的學生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這樣的連線方式:從兩個燈座的兩個接線柱上接出的導線分別與電池的正極和負極連線。(並聯的一種方式)而課前我認為簡單的,學生會首先想到的串聯方式卻沒有出現。起初我感到很奇怪,後來找到了答案:在這之前,第一個探究活動是利用一個電池盒、一個燈座和兩根導線組成一個電路。所以後來增添了一個燈座後,學生就很自然的在前面電路的基礎上照樣子又連線了一個燈座。在第三個班級課上,我在佈置探究任務時就明確了,用三根導線組成一個電路,再用四根導線組成一個電路。於是,那種串聯的方式出現了。

  接著我又聯絡班級的日光燈使用方法解說並聯電路和串聯電路的優點和缺點。並聯電路可以分別控制、節能環保,但連線繁瑣;串聯電路可以統一控制、連線方便,但可能出現不必要的電能浪費。學生學得非常好,很快就可以舉一反三找出:家中的各個房間的電路是並聯電路;同一個吊燈中的很多燈泡,客廳中的某組裝飾光源,這些是串聯電路。

  課後回想這兩個環節,深深感到,我們經常說,在備課時要備學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事實上往往我們認為很簡單的、學生一下就能想到的,在實際教學中卻遲遲不出現。只有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考慮到實驗中可能出現的狀況,那麼在實際教學中的引導就會越明確。

  另外,學生對有一些難度的探究活動具有更高的積極性,本節課學生始終保持著極高的熱情。所以只要教師從學生角度出發,將課設計到位,引導到位,學生一定會帶給你更大的驚喜。

電路教學反思10

  每一次教學只要精心準備、用心執教,總會有著令人回味的片段。

  1、以學生為本,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新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程的重點在於透過引導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態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本著這一目的,我提供分層次的材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

  2、環節間的巧妙過渡、緊密的銜接。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教師“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的作用,從問題的引入、探究內容的層層深入,學生活動時的調控都能夠自然、巧妙、精密,讓學生不會感覺到緊緊被牽引,而是自然跟著去做,期待著繼續前行。

  這節課上完,感覺仍有一些不足,期待繼續改進。

  1、沒有充分發揮實物展臺的作用。只是就學生所畫的電路圖進行展示,其實完全可以將學生所連線的實物圖作品展示,既可以起到相互學習的作用,也可以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2、展示學生作品時方法欠妥當。如果能夠先展示正確的連線方法,讓連線錯誤的學生“自行發現”、“自行糾錯”效果會更好,同時還可以保護學生探究的慾望。

  3、拓展活動應留充足的時間。嘗試“用一節電池點亮兩個燈泡”因時間已下課,所以只是匆匆做了一下,很多小組甚至沒有沒做出來,所以活動既然已經安排,就一定要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有時間嘗試,這樣學生才能有所收穫,活動也不會流於形式。

  總而言之,潛心專研,盡心盡力去備課、上課,積極做出深刻的反思,總會讓課堂多一分精彩、多一分驚喜,少一分遺憾。

電路教學反思11

  這是學生做的第一個電學分組實驗,主要是為了鞏固對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的電路特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連線電路的動手能力。它對學生認識串、並聯電路特點,培養學生連線電路的技能有重要作用,必須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做這個實驗,這將為今後進行電學分組實驗,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由於實驗所需器材比較簡單,取材也容易為了增加學生的視聽效果,結果,學生操作興趣高漲,整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接好電路後,在閉合開關前,要對照電路圖認真檢查,閉合開關後,如出現故障,應立即切斷電源,然後從電源的一個極出發,逐段檢查原因。在實驗過程中,既要強調獨立思考,又要強調分工協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實驗後,要求學生整理好器材。

  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和科學方法、態度、習慣的重要過程。本堂課,我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給每個學生以同樣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一堂課完整地按預定計劃完成,也達到了預期目標。

電路教學反思12

  進入電學學習後,連線實物圖、畫電路圖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並且讀懂電路圖,識別串並聯是學好電學的關鍵所在。針對這兩個教學的重點。

  在畫電路圖和連線實物圖這個地方,為了使學生能規範的作圖,在課堂上也強調了如何畫電路圖,以及如何連實物圖,並且也練習了不少,雖然在課堂上進行了強調如何規範的作圖,但是學生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

  (1)有的同學畫電路圖,不用尺子,畫的電路圖歪歪扭扭。

  (2)有的同學畫的電路元件很不規範。

  (3)有的學生把電路元件畫在了拐角處。

  (4)有的學生把實物圖和電路圖嫁接在了一起。

  對於電路圖的畫法,我在教學過程( )中採用了以下幾個方法:

  (1)、 教師在黑板上進行規範化的畫圖示範,強調學生比較容易馬虎的地方。

  (2)、 結合教材的練習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

  (3)、 對於演示的電路圖讓學生給予正確的評價,並且提出改進的方式。

  (4)對學生多次出錯的要進行個別指導,找出問題所在,及時糾正。

電路教學反思13

  科學的本質是對未知事物的探究。在《初中物理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標準》要求透過科學探究,是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因此,探究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本人在此結合《探究串、並聯電路中電流規律》這堂課的教學實際就探究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探究教學要注重問題性

  問題不僅是是科學探究的出發點,而且也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原因。因為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的和形式的。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提出“串、並聯電路中電流有什麼規律”的問題後,引起了學生極大地興趣,激起了學生極大的探究慾望,就此問題學生還做出了多種猜想。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有出現了諸如電流表反向偏轉和燈泡不亮等問題。學生在發現和解決這些新問題的過程中,不僅有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探究興趣,而且也促使學生深入地去思考和體驗。因此,能否提出對學生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是科學探究的關鍵。因為問題意識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使他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積極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所以說,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探究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

  二、探究教學要注重過程性

  學生的學生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接受學習重結論、輕過程。而在發現學習中,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發現學習則是結論和過程並重。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它們都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然,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並且學生有可能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像一無所獲,但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和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學生在“探究串、並聯電路中電流規律”的實驗中,有的學生花了兩節課的時間沒有得出完整的結論。但是,在這個探究過程中一方面充分暴露了學生的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及矛盾;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學生的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和創新成果。所以,眼前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的。正因為如此,探究教學要強調過程,強調學生獲得新知的經歷和體驗。

  三、探究教學要注重開放性

  本人認為探究教學的開放性,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實現學習目標的開放。科學探究應注重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更要注重能力的培養,也要注重情感的體驗。在這堂課的教學中,學習目標就很廣泛:一要讓學生達到“得出串、並聯電路中電流規律”的知識目標和“正確使用電流表”的技能目標;二要讓學生達到親身體驗“提出問題

電路教學反思14

  教後記本節教學,比較好的方面有:整個教學流程清晰流暢;複習引入承上啟下,匯入自然;畫圖規範;探究實驗的流程清晰明確;對學生的認知遞進把握較好,先引領學生探究“串聯電壓規律”各環節,再放手給學生自主探究“並聯電壓規律”,學生過渡自然;課件設計合理,利用白板連線實物圖直觀生動,便於理解,效果較好;練習題和拓展提升內容難度適宜,能緊扣本節主題,達標程度較高。

  反思本節教學,不足之處有: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應當讓做得快的小組幫助慢的小組,並在小組之間交流資料,得到更客觀的結論;對實驗操作要有時間限制,應對學生是否做完實驗進行點評;應對實驗中的誤差進行分析,才更符合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實驗結束後,留給學生展示的機會不足,應多讓幾個小組彙報他們得出的結論,然後再彙總;與學生交流溝通不夠充分;板書內容偏少,應加入兩個結論,不能只在課件上出示結論。

  實驗探究課更應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探究能力,對實驗的過程和結果都應重視,才能更好地體現出新課標的要求。

電路教學反思15

  這一課是《電》單元的最後一課,內容很多,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裡面是怎樣連線的,就是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盒,第二部分是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線,根據材料的不同,各可以連出2種電路。

  第一部分檢測接線盒內部連線,學生在檢測方法上不存在困難,我從最簡單的四個點只有兩個點連在一起匯入,讓學生自己檢測並記錄,當接線盒內只有兩個點相連時,推測的答案是唯一的。再教師在投影儀上演示一個內部有3個點互連的接線盒,這個時候推測結果將出現4種情況,大部分班級一開始都只有想到3個點全部連上的那種情況,給予時間思考後,當有個別學生能夠想到只連能亮的兩個點就行時,剩下來的2種情況大部分學生也都能想到了。教師演示的這個實驗目的是要學生了解檢測後推測的情況有時是唯一的,有時也會出現多種情況。

  第二部分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線,學生存在理解困難,首先是串聯和並聯的區分,我以糖葫蘆做比喻,像糖葫蘆這樣兩個小燈泡串在一起的電路稱為串聯電路,兩個小燈泡並列著連在電路中的稱為並聯電路。其次是哪一種連線方法小燈泡更亮的問題,由於教科書中安排的先比較兩節電池、一個小燈泡的兩種連法以前都沒有涉及過,因此我將教學順序調換,先在黑板上畫出學生熟悉的兩個小燈泡、一節電池的串聯和並聯電路,明確什麼是串聯什麼是並聯,然後請學生回憶下哪種連法小燈泡更亮,在這裡的回憶,其實更像是猜測,因為學生大多都記不起來哪一種連法更亮,我的目的只是要引起學生的意見不統一,然後透過投影儀演示小燈泡的串聯和並聯電路,透過驗證學生能很清楚地看到並聯要亮很多,然後教師講解,在串聯電路中電壓可以分開來也可以加起來,但在並聯電路中不可以。接著要求學生分組用兩節電池和一個小燈泡組裝電路,有了前面的活動,大大降低了組裝的難度,學生透過實驗發現當變成兩節電池後又變成串聯電路小燈泡亮,教師進一步要求思考原因,學生能回答出串聯電路中小燈泡上電壓可以由兩節電池加起來所以更亮。透過以上兩個實驗學生最終可以只要記憶“串聯電路電壓既可以加也可以分”這一句話就可以推測出哪一種連法更亮,減少了記憶內容。

【電路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