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對國中歷史教學的反思

對國中歷史教學的反思

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反思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反思1

  1、從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的完成情況看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說,一是在貫徹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規定,便於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二、在學生的智慧培養方面,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慧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慧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手,具體說: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並進行思辯性的討論;二是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絡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絡實際,要談古論今,發揮歷史的明理、鑑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教育要好於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係,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2、從教學方法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突出

  很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突出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提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啟發式教學。據統計,目前教法已有14類72種之多。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並且要教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去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和駕馭知識。

  3、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底來看,還有待於進一步強化

  關於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這裡從三點來談一下個人想法:

  第一,關於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問題。

  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首先應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這個知識結構應當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學範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

  第二、關於歷史教師的語言問題。

  歷史教學以其學科的特點,對教師的語言也有相應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動、具體,又要準確、無誤;二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時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質樸風格;四是既要邏輯嚴謹,又要有節奏感。但要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

  第三、關於歷史教師的板書、板畫問題。

  板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設計板書的過程,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又是教師對教材分析、把握、濃縮和轉化的過程。關於板書的要求、形式等,這裡不作闡述。只想說明的是關於板書的書寫時間問題,這是個易被忽略的問題。恰當的書寫時間是在教師說完某一知識後,再掉轉頭去板書,而非邊說邊寫。板畫。筆者只想談談自繪地圖,這是歷史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學實際中,其落實情況是不盡人意的。故筆者建議歷史教研指導部門,應加強對教師自繪地圖的基本功的監督和指導。

  此外,在目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還存在著教學資訊反饋不及時、教學評估不盡科學等問題,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反思2

  綜觀近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讓人憂思:一方面是歷史課極不受重視,被視作“副”課,“x”科目之一,學生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是政治說教,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多記一個英語單詞,也不願意多花一會兒時間在歷史上,學生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另一方面一年一度的高考中,無論是歷史單科試題,還是如今的“x”科目中歷史試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令大多數學生無所適從。而老師們拿到高考歷史成績也免不了長吁短嘆,英雄氣短,歷史科均分總低於其於其他科目,及格分都達不到。老師們人人苦惱,個個抱怨:內容這麼多,時間這麼緊,要求這麼高,學生沒興趣——如何才能搞好中學歷史教學?茫然中紛紛反思:反思之一中學歷史教學的出路到底何在?反思之二如何處理好中學歷史教學與高考改革的關係?反思之三歷史教學要不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意識?

  可以說歷史課不好學,學生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如日本,歷史課在學生不喜歡的課程中佔據首位。美國雖十分重視歷史,將歷史列入總統規定的所有初高中必修的'五門核心課程,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據美國全國人文科學捐款基金會對大學生抽查後報告中披露,當問及杜魯門哪年發動朝鮮戰爭時,近60%的學生都回答不知道;有50%的學生不清楚南北戰爭發生的年代。學生們不喜歡的內容是什麼呢?據權威人士研究是那些不要求思考的歷史用語、重要事項的羅列和強記的課程。(《課程發展與社會進步》)那麼對於這樣一個全球性的普遍問題,是否中學歷史教師就無計可施了呢?不然,據我所知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師儘管有滿腹的牢騷,有種種的不滿,但仍然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嘗試著採用各種有效的方法,構建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營造一個樂學愛學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從“要我學”演變為“我要學”。

  令人困惑的是高考歷史考試的命題指揮棒,它到底要將中學歷史教學引向何方?是單純的有利於大學歷史專業選拔人才?還是切合大學文科選拔人才的需求?還是有利於中學歷史教學?反思近幾年高考命題意圖,可以看出僅是為了一個目標:即為大學歷史專業選拔人才。其實,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清晰地認識到:中學歷史基礎教育的性質是不能變的,是面向大多數的;同樣其根本任務也是不能變的,它擔負著傳授歷史知識,進行思想教育,提高學生能力的任務;培養的目標是一方面要向高等院校輸送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向社會輸送合格的中等水平的人才。(即既要滿足大學歷史專業的選拔要求,又要顧及大學其它各專業的選拔要求,更要符合其它各行各業對歷史學科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三者應該兼而有之。)這才是中學歷史教育正規的方向及中學歷史教學的出路所在!

  中學歷史教學,最主要的任務是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培養基本的歷史學科能力。“基本”一詞,含有“普通而強有力的適應性”之意,學生所學的知識越是基本的,就越能不斷地擴充和加深,並對新問題的適用性越寬廣,知識越是歸納為定義、原理和法則,越是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應用。掌握了“基本”的,就易於理解和掌握整個學科,有助於記憶,有助於從已知到未知,有助於思維,有助於解決現實問題。歷史高考因為“特別要在40%上下拉開距離”,所以不免脫離基本的學生,基本的知識與能力,在長期的高考考試導向作用的影響下,中學歷史教學也只好偏離“基本”,實施“應試教育”,把素質教育束之高閣。這種現狀不只影響高中,而且貽害初中。由於決定能否在高考中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是將要進入的高中學校的質量,大多數初中的學生都面臨巨大壓力,千方百計要在這個高度平均主義,又競爭十分激烈的環境中上好一所重點高中,名牌高中,為了準備中考,許多學校只好打亂正常的教學常規與秩序,集中大量的時間複習備考六門語、數、外、理、化、政。因歷史被排斥於中考科目之外,歷史課僅有的每週兩課時也理所當然地“取消”了。20xx年常州地區中考政治科開卷考試中35題是讀圖(《盧溝橋事變示意圖》)並回答下列問題,問題之一圖中永定河流經我國現今的直轄市。問題之二盧溝橋事變發生的確切時間是。

  問題之三日本法西斯的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今天的中國應該如何做到“以史為鑑”?這樣一個極其簡單而又極其基礎的知識,令國人恥辱的日子與事件,錯誤答案竟然是五花八門,稀奇古怪的,學生作答時直轄市有寫龍王廟的,有寫河北的,天津的、天目湖的、常州的,據統計有74%的學生答錯了;時間有寫18××年的,有寫1945年的、1919年的、1917年的、甚至有寫20xx年的,82 %的學生答錯了,最後一問“以史為鑑”要求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作答,而學生的均分只有2.16分,失分率29%,這些錯誤的答案真是令人啼笑皆非……30份試卷中,僅僅只有兩三份試卷答案是全對的,這種結果是令人擔憂的!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學到底怎麼啦???以至於學生的歷史素質是這樣令人堪憂!!!歷史學科的課時都得不到保證,

【對國中歷史教學的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