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歷史的教學反思

歷史的教學反思

歷史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的教學反思1

  課程改革給初中歷史教師帶來生機和動力,大部分初中歷史教師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改革之中,潛心研究課標、教材、教學理念,使初中歷史教學發生很大變化。但透過實際調研,發現初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問題一:照本宣科

  學科知識薄弱,相關知識貧乏,在教學中以本為本,僵硬無味。

  問題二:無章無法

  課堂教學各環節的組織、方法的運用,讓聽者感覺雜亂無章,收穫甚微。

  問題三:無綱無椐

  不看新課標,無依據地講授新教材。

  問題四:依依不捨

  對傳統的“填鴨式”不離不棄,教師承包了課堂90%以上的時間。對舊教材情有獨衷。

  問題五:懵懵懂懂

  對新理念的認識有偏差。對任何課型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同種方式,或一堂課,把教師新掌握的新教法、學法全搬上課堂,走馬觀花,學生的知、能、情三維目標的達標率卻很低。 究其上述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受考試製度影響

  從學校的角度看,中學教師的配備,都為中考服務。歷史學科多年不參加中考。歷史教師中精英多被充實到語、數、英、理、化隊伍中,相反把教師隊伍薄弱群體移到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隊伍參差不齊。

  從教師的角度看,不參加中考的科目無壓力,另外多年教歷史的教師,書本那點知識已爛熟於心,新教材“只是換湯不換藥”,教學方式我行我素,有人聽課臨時作秀,這部分群體從思想底層,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因而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技巧“老生常談”。

  二、受對新課程不重視程度的影響

  從教育部開始實施新課程之時,我們在教研中就宣傳、滲透新的教學理念。20xx年秋,我市開始使用新教材,我們開展了新教材培訓、研討課、片活動、定期深入到校調研指導等活動,目的是提高教師對新的理念,新教材的認識和理解,解決教師教學活動中的困惑。經過一段時期調研我發現,新的教學理念並沒引起有的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表現是:一、教師手中沒課標,教師僅憑對教材理解備課,沒有依據。二、大多教師手中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參,沒有任何可學習、借鑑的學習資料。

  三、受教師自我因素的影響

  1、拒絕接受新的教學理念

  許多教師長年的教學習慣已成定勢,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學思想中,拋棄以往的教學方式,採用新的教學方式,是一個很難接受的過程,所以,許多教師毅然採用老方式授課。

  2、對新理念理解有偏差

  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核心是“一切為了學生”所以有的教師認為只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只要學生動起來了就是一堂好課,在課堂教學表現的是:不論什麼課都採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沒有思考,新課程教師的地位作用是什麼?課堂教學中過程和結果的關係是什麼?一堂課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一體化了嗎?

  3、缺乏主動學習、合作的精神

  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對新教學觀的理解程度,除了受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外,主要因素是教師自身。大部分教師喜歡單打獨鬥,對身邊大量可借鑑、可利用的學習資源視而不見。如:我在調研中發現,同一所學校,同一學科,有的教師綜合能力很好,對新教材,新理念的運用駕輕就熟,而有的教師相差甚矣,問其常向別人學習、請教、討論嗎?其只是一笑了之。

  4、缺乏研究、反思的精神

  大部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僅憑感覺,自己教學依據什麼理論?自己教學是否適合學生需要與發展?自己教學與別人的差距有多少?等等問題,可能想都沒想過,更不用提研究、反思。 對於初中歷史教學當前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應採取的對策是:

  一、穩定隊伍

  各學校要穩定教師隊伍,要克服師資參差不齊的困難,讓歷史教師有一個持續、穩定的學科定位,並能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從初一帶到初三,才能使教師義無反顧投入到本學科的學習當中,才能使每位教師學科知識體系化。學校努力給歷史教師創造自我學習的條件,適當訂閱一些雜誌、報刊,學校給教師創造集體備課,學科評優等活動。

  二、提高認識

  學校、教師要加強對歷史學科的認識,避其參不參與中考不談,歷史學科連線過去、現實與未來,它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軌跡在人們意識形態和知識系統中的反映,故它是一門具有“價值理性”的綜合性知識學科。可見,在學生人格養成方面歷史學科處於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歷史教育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真正學好歷史,對學生道德提升,人格發展起積極的作用,同時可促進其它學科的完善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加強學習

  每位歷史教師要重新審視自己與社會,我們所處的時代知識與理念不斷更新,科技突飛猛進,我們不進則退,甚至被淘汰,更何況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終身學習,不斷進取,適應社會發展與需求。如今,課程改革緊鑼密鼓地在我們工作中進行,它要求我們轉變觀念、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是學生人生的領路人。 歷史的重任,逼迫我們要學會以下幾點:

  1、學會學習

  學習人類一切先進的科學知識;學習他人的經驗;學習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儘快從古老的教學理念的窠臼裡拔出來。

  2、學會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3、學會合作與交流

  英國作家蕭伯納對思想交流有一個獨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另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流這種思想,那麼,我們每人將各有兩種以上的思想,因而,教師在日長工作中要和同事們多合作交流,知識共享,讓別人靈感引發自己的靈感;和學生多合作交流,教學相長;和領導、家長交流、合作,你的工作將得到更多支援。

  4、學會反思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我們要學會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的反思,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使教學質量高效地進行;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同時,教學反思會促成我們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5、學會創新

  創新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教師要敢於從自己的思維定勢中走出來,從別人的經驗中走出來,大膽嘗試,從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為宗旨,走出一條自我發展的新路,成為一名有特色的學生喜愛的歷史教師。

  以上是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幾點淺顯看法,希望能引起各位同仁的共鳴。

歷史的教學反思2

  在過去的一學年中,我擔任高一年級10班班主任,並擔任9班、10班、11班、12班歷史教學工作。9、10、11班都是普通班,出很好的成績不容易,加上很多學生(包括12班這個實驗班)都對歷史學科不重視,所以過會考都很困難。這樣就要求我必須熟知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僅把歷史課本教好,還要讓學生明確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並加入許多課外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重視會考。憑著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學生的尊重熱愛和對學校的深厚感情,我潛心研究新教材,著力明晰教材改革的指導思想,教學要求和知識體系。透過不斷深入學習以及全心投入地努力工作比較出色地完成了學校交付的教學任務,完成了學科知識的教授和基本科學素質的培養,同時促進了優秀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在這一年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和不足,對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歷史教學要重視研究性教學,歷史課要寓教於樂。高一的歷史課難度不深,但要求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要十分紮實。因此我在備課時,注意史論結合,課上透過啟發式教學,和學生討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和經驗,同時加入許多歷史背後的故事輔助教學,讓學生認識歷史真相,客觀看待歷史。為此,我帶領學生查詢資料、討論、學習,上了一堂評價李鴻章的研究課,效果很好。與此同時,我加強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每一堂課都進行提問和默寫,讓學生逐漸養成每天覆習鞏固的習慣,增強緊迫感。

  2、一定要重視學生感受,帶領學生共同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知識的形成。我還介紹自己高考時的學習和生活,告訴她們我是怎樣從成績的低谷步步努力,最後考上大學的,這不僅給了他們經驗,也鼓舞了他們的勇氣和信心。他們經常向我請教方法和經驗,與我探討,及時向我報告學習狀態和心態,我從來都是耐心、高興的聽取,並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形成了良好融洽的師生關係,並取得了好成績。

  3、不要放棄學習困難的學生。我瞭解到很多學習差的學生是遇到了困難,他們渴望老師的幫助卻又不敢,於是我分別找他們談話,瞭解他們的真實感受,表示了我願意幫助他們的心情。學生都很感激,於是我提出了一些要求,讓他們分批利用課間、自習等時間來找我背書、做練習。他們平時沒有養成堅持的習慣,容易忘記,於是我就經常提醒和督促他們,或者直接到班上去找他們,使他們養成了習慣,終於都能夠按時找我複習,甚至一有空就來問問題,因此在會考前,他們的成績都獲得了很大的提高。我看到了進步的喜悅掛在了他們的眉梢和嘴角,心裡也默默的祝福他們會考能有個好成績。

  雖然這一年班主任工作很辛苦,教學任務也不輕,但我始終充滿了熱情、信心和愛心,在這一年裡,我不僅收穫了知識和經驗,還得到了學生的愛戴和信任,這樣的情感和經歷將繼續鼓舞我在從教這條道路上更加努力,不斷前進!

歷史的教學反思3

  傳統的教學法強調了教師的講授作用,其課堂結構千篇一律,難以創設生氣。當今,加強素質教育就要改變這種狀況。“讀、講、議、練”教學法注重“教”與“學”的互相滲透和互相作用,在歷史課的教學過程中,透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較好地掌握歷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觀點,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及其規律。這種方法,一改教師過去硬性灌輸、包辦代替的現象,真正體現了課堂教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現代教育思想。近年來,我校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嘗試“讀、講、議、練”四段教學法,效果顯著。

  讀:教師課前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精心設計問題;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問題,閱讀教材,思考問題。讀是教學開始部分,時間控制在6至8分鐘。要求學生閱讀時注意章、節、句、段之間,特別是小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絡,注意教師列出的問題,初步讀懂教材內容,明確重點、難點,標出疑點,理清線索,做好讀書筆記。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教師應注意巡迴指導,解惑釋疑。如《中國近現代史》上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一節,教師可先提出“什麼是資本輸出”,“帝國主義國家對華資本輸出的形式及危害”等問題,指導學生讀書,獨立思考,並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個別輔導,闡釋“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等概念。

  講:就是教師的講授,授課時突出一個“精”字。即學生通覽教材,經過一般思索後教師“精講”。其目的是要用精練的語言,講清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和熱點,把書本上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起“畫龍點睛”的作用。講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體,時間掌握在20分鐘左右,講授中教師要用彩色粉筆書寫正副板書,凡是重要的年代、地名、人名,主要內容——>歷史的基本線索、重要的基礎知識,亦即基本觀點和基本概念等,都要求學生在課本相應的位置上註明符號和寫出要點。教師精講後,應即安排2至3分鐘時間讓學生速讀,將學生在自學時的疑點和教師精講部分的重點,有選擇地再讀一遍,強化記憶,以達到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的目的。

  議:教師有目的地讓學生把尚未弄懂問題的疑點提出來,師生一起展開討論。方法可以由教師先提出疑點,引導學生思維,學生在討論中解決問題;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點撥啟發,開啟學生的思路,當堂講清疑點;也可以概括幾種不同看法,然後指導學生閱讀一些相應的課外讀物,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鑰匙,讓學生在課外尋求正確答案。如在講授西歐啟蒙思想時,學生提出:啟蒙思想的核心是反對專制、特權,要求民主、自由、平等,可盧梭又提倡“社會契約”,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社會契約”,這前後兩種要求是不是矛盾的?透過討論,學生終於弄清啟蒙思想家是要求以“社會契約”——“法制”來維持一個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從而,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內涵,學生對教材上一些問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練:學生在經過讀、講、議幾個過程,獲得了新知識、新概念後,為了鞏固這些知識,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練習題(包括課後練習題),要求學生及時完成,一般以選擇題和簡答題為宜。課堂上的練習主要是師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範性的例題,為學生課後作業掃除障礙,並希望透過“練”,發現並及時解決問題,達到當堂掌握、當堂理解、當堂鞏固的目的。但不宜把求知的目標定得太高,以免脫離學生的學習實際,有時不妨稍稍降低一些訓練的難度。從半個學期或一個學期著眼,訓練應有一個由易到難,逐步提高的總體構思,引導學生“拾階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

  “讀、講、議、練”教學法注重學生思維的獨立性,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學習中自己發現並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讀、講、議、練”注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開發智力,使之逐步養成積極思維的良好習慣。“讀、講、議、練”注重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透過經常、反覆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讀、講、議、練”注重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教師講得少,學生動腦、動手機會多,思維訓練容量大,不僅使學生把知識真正化為己有,同時也為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創造了條件。

  應該注意的是“讀、講、議、練”要體現歷史課的特點,切忌將>歷史課上成>語文課。不應在語言文字上兜圈子,要突出把握>歷史課的“個性”。

  “讀、講、議、練”整個教學過程的安排,課堂結構、教學方法的設計,都要*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合理組織,同時,在教學過程,又必須隨時根據課堂出現的新情況,因勢利導,調整教學步驟,以便把學生求知探索的積極性引向既定的目標。

  教學中,要努力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倡導教學相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形成平等、民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際關係。教師應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積極開發學生潛能,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標新立異,使學生身心愉悅。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敏捷,真知灼見、創新火花才會迸發。

  在“讀、講、議、練”教學中,直觀教具,特別是現代化教學手段要充分運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歷史的教學反思4

  歷史情景教學在歷史課中應用後,效果明顯。

  在講完禁菸運動後,學生們還沉浸在虎門銷煙勝利的興奮、喜悅和痛快當中,我把話頭一轉,說到:

  “當中國人民正在歡慶虎門銷煙的勝利時,英國議會卻一片大亂,英國外相巴麥尊正在大放厥詞:‘先生們,在遙遠的東方,那個古老衰敗而又愚蠢守舊的龐大帝國,長期以來就一直拒絕跟我們進行全面的貿易,只允許一個小小的港口——廣州一地跟我們通商,這使得我們的商品不能夠從中賺錢。這早已為我們所不能忍受!現在竟然又野蠻地把我們商人辛辛苦苦運去的、用以養家活命的、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燬!使我們的商人和我大英帝國遭受了極為嚴重的損失!這是我大英帝國的奇恥大辱!我要求議會批准政府派遣遠征軍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要狠狠地教訓它!要迫使它開放更多的港口,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同學們,你們對此作何感想呢?”

  歷史情景教學,是先給學生創設一種能激發起興趣的歷史情景,使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竟相發表各自的意見。當出現爭執時,不要輕意否定任何一方,並鼓勵求異思維,讓各方面的觀點都擺出來,然後和學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氣氛中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盡情地發揮他們思維的潛力,廣泛地進行交流。經過師生共同探討、交流溝通,對歷史的感悟就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歷史的教學反思5

  “學會反思,學會合作”,這就是新課程所要求的“教師角色”轉型的課題。這套“新課程學科教學論叢書”正是出於上述教育信念撰寫、編輯的。課程改革在某一階段需要轟轟烈烈的氛圍,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更需要紮紮實實地探究,這種探究不僅要促進對一般課程理念的認識,而且更要有益於對學科領域的特殊課程問題的解決。因而,結合學科深入研究課程、教學的實踐與理論,對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實在是一件必要而有意義的事情。為此,一批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學科的教育工作者走到一起來了。他們大多是參加國家課程標準研製的核心人員,或者是投身課程教材實驗的第一線教師。經過辛勤的勞動,他們將自己關於國際國內學科課程發展的.動態與問題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書,奉獻給廣大的教師,以喚起大家對課程改革的更深沉的思考。

歷史的教學反思6

  如何提高課題效率,是我進行課堂教學的最基本的追求。每一節課我都要盡職盡責的去完成。課堂容量大,效果也感覺不錯,平時學生回答問題比較理想,隨著時間的推移,讓我越來越相信學生,總覺得學生都比較認真。可是透過近兩週批閱探究練習,讓我感到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過度相信學生,忽視了檢查效果,導致基礎比較差的同學存在著一些問題。

  1、書寫不規範,太潦草,錯別字較多。

  2、惰性心理較強,懶得動手,即使課堂一起討論處理的知識也懶得整理。

  二、今後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書寫能力的培養,轉變學生的惰性心理。

  2、多角度多層次的設問,提高學生的識記能力。

  3、轉化待優生的差距,提高課堂效率,加大課堂力度。

  4、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落實到每一個學生學習中,鞏固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能力。

歷史的教學反思7

  在學到中日友好關係的史實時,我讓學生根據日本重視唐朝文化、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中日友好交往中人物三個方面來講述。由於是學生講給學生聽,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全神貫注的聽,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教師充當‘導遊’角色,在教室裡巡視、指導每小組需要質疑的地方,教得也輕鬆。我覺得這樣太能真正體現課改的要求,放手讓學生自己學,自己獨立解決問題,學生才真正把課本上的知識變為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如果在課堂上這樣的‘小老師’多起來,教師會輕鬆、愉快很多。

  寓教於樂,讓學生走上講臺,改變一下角色,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我想我們的歷史教學會走進一片天地,成績也會提高。

歷史的教學反思8

  記得郭主任講過有關一個獵狗與兔子的故事,獵狗因為執行主人的命令去“盡力”追兔子,兔子為了逃命而盡“全力”的跑,所以最終兔子贏得勝利。由此我想的了我們的課堂。

  老師在課堂上都希望學生“動”起來,這也是看老師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最終是看學生是“盡力”還是“全力”來學習。

  前幾天和音樂課調了一節課,我一進教室,有些學生很明顯感覺有些失落,我就和同學們交流了一會為什麼那麼喜歡上音樂課,我想關鍵是孩子們沒有壓力,並且可以放鬆心情,於是我就告訴同學們:“以後只要我們上課表現好,主動學習、積極展示,時間寬裕的情況老師是願意拿出時間來和同學們唱歌的。”孩子們歡呼起來,並且這節課上的特別順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也許是孩子們為了他們心中的願望而盡了“全力”吧,以前,也曾採取過其他的一些措施,但效果不盡人意。如和“量化”掛鉤,可是孩子們是被動接受的,這或許為完成某個任務而“盡力”吧。

  只有讓學生把課堂真真正正從心裡認為是自己的課堂,為了自己的目標去努力,相信我們的課堂會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歷史的教學反思9

  列夫·托爾斯泰,19世紀俄羅斯著名文學家,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學習,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著作的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鉅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

  托爾斯泰一生作品極多,但是,其影響最為著名的當屬《戰爭與和平》,這部史詩性的鉅著以19世紀上半葉的法俄戰爭為背景。《戰爭與和平》一書是托爾斯泰一生文學生涯的顛峰之作,在其創作的生涯中,《戰爭與和平》不僅代表了托爾斯泰的文學成就,還表現了他對歷史和社會的極端反思。參加過克里米亞戰爭的托爾斯泰對戰爭是有著很深的體會的,因此,在《戰爭與和平》一書中,托爾斯泰以一個俄羅斯上流社會貴族青年的視角展現了在那個戰爭頻仍的年代中,一群愛國者在國家遭到侵略時所作出的表現。這是一部諷刺加愛國感召的著作,也是全景描述19世紀早期歐洲歷史和貴族生活的鉅著,書中大量出現在19世紀早期生命顯赫的那些人物,拿破崙、威靈頓還有亞歷山大皇帝。回顧歷史就是要記住歷史,而歷史本身的意義也在於他們希望歷史不再重演。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之後,經歷了一個相對長期的穩定時期,這期間他主要生活在自己的莊園中,思索著人性的問題。終於,1877年,歷經4年的創作,經過多達12次的修改,托爾斯泰第二部長篇鉅著《安娜·卡列尼娜》問世。在這部小說中,托爾斯泰以其日臻成熟的文學技巧將一個女人的愛情故事在那個特殊的大時代背景下完整地烘托出來,並使人性偽劣的一面暴露無遺,更加鮮明地刻畫出一個爭取自己權利卻在輿論和舊體制的壓迫下最終以結束生命作為代價的19世紀婦女形象。這部作品形象地反映了19世紀末俄羅斯女性地位所受到的挑戰和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榨。

  1899年,繼《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兩部著作之後,托爾斯泰再次出版了他的第三部長篇鉅著《復活》。這部鉅著一改托爾斯泰以往那種以上層貴族社會為視角的做法,轉而以俄羅斯君主制度下的宗法農民作為他的主要代言人,透過對男女主人公遭遇的描寫,深入揭示了在俄羅斯舊君主制度上人民生活的艱苦與不堪。但是,作為一個出身貴族家庭的文學家來說,托爾斯泰雖然看到這些事情的本質,但是他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透過文學創作揭露這些現象,本身並不能為俄羅斯大規模的社會改革帶來更多的益處,於是,托爾斯泰在常年創作之後,終於認識到自己沒有辦法透過文學來改變俄羅斯現在的命運。

  1910年10月,托爾斯泰帶著對社會的不滿及對自己無力改變現狀的無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火車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就這樣帶著無奈與寂寥走完了他輝煌的人生旅程。托爾斯泰是近代世界文學史上的最偉大人物,在他的一生當中,對社會、人性和制度都進行了全面的批判。但是,作為貴族一員,他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現實,他只能在自己的莊園中儘量給予那些農奴一些好處,卻無法將這種好處帶給整個俄羅斯的農奴們。

  但是,托爾斯泰仍然不愧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不朽巨匠,雖然他在創作上與巴爾扎克等批判現實主義大師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對社會、人性和制度的指摘卻是如出一轍的。

歷史的教學反思10

  20xx年X月X日 X天

  從備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本單元主要在於學習史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本單元主要圍繞這三個制度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曲折過程,書中對於這三個制度講的比較詳細。所以我在處理這課時首先帶領學生理清線索,我先從整個單元的角度,帶領學生對中國的政治制度劃分時間段,讓學生有一個整體把握,從而有利於打破兩課之間的教材的編排,形成整體的概念。在整個課中主要設計了兩個探究問題:一、為什麼說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二、關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三權分立體制的比較。

  學生10分鐘先看書,先完成自主學習,在帶領學生的看書的過程中,第一目人民政協的召開和新中國的誕生,講政協的背景時強調了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在新中國政治建設中的作用,對於新政協得民主性、參與的廣泛性應該點一下,重點講述了新政協成果中的《共同綱領》“人民民主專政”定義以及綱領的性質,並結合所看到的題目有可能出的題眼,比如最高權力機關問題、第一部憲法性檔案問題。第二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點我講述了憲法的內容,對此教材編排不到位,只是點出了國家的性質、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卻沒有材料,如吸取老教材有段憲法原文效果會更好,在這裡再次跟學生提到國體、政體,讓學生進一步有認識,加深理解。第三目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這裡我主要先講為什麼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必然選擇,然後引入,這一制度,需要學生記憶的是職能、任務、方針,我給學生補充了統一戰線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央為鞏固新世紀統一戰線發的檔案。民族區域制度這一目:主要講了建立的原因。

  由於10班是普通班,課堂氣氛不是很好,雖然一直在引領學生讀課文,為防止枯燥,不時地穿插一些小故事如:開國大典的膠片被燒,毛澤東退居二線等這也為下結課講文革留下話題。

  從新課改角度來看,這節課是感覺效果不是很好,關鍵是課堂效率低下,看起來課堂熱鬧,但學生掌握不是很佳,學生討論少,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應該結合我校學習連雲港市建構式生態課堂為抓手,努力大膽進行改革,可以講課堂分為幾步,第一步,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基本事實並進行展示。第二步,史料探究,精選史料提高學生能力。第三部,精講點撥,第四部,鞏固練習。猜你感興趣:

歷史的教學反思11

  七年級的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偏見,認為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內驅動力。為此,也產生了一些錯誤的認識:上課不用聽,自己劃劃背背就行了,真到考試時卻總是考不到理想的分數。

  怎樣讓學生走出誤區?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課堂上下番功夫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己的思維和想象,發展他們的智力。從而,改變他們對歷史學科的認識。

  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後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

  太容易會流於平淡,學生不屑於回答,更無助於啟發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

  第三,要激發思維興趣。

  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透過設疑,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

歷史的教學反思12

  1、劃分小組,展開合作與竟爭。

  自主學習的成果需要比較,出現的問題需要解決,沒有學習小組,就缺乏向前推進的平臺。前邊講的“給歷史人物製作名片、簡介,對歷史事件進行新聞報道,以目擊者身份講述事件,或對歷史場景進行模擬表演,雖然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學生個人的能力有限,必須發揮合作的作用,為此需要劃分學習小組。而小組之間的成果展示,能激發學生的對抗心理,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所以劃分學習小組是合理的、適時的。

  在劃分學習小組時,應注意學生能力、性格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等情況。

  2、充分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

  多媒體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方便,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把上課的目標、重點、需要投放的照片、漫畫、影片,需要表演的場景、需要探討的問題、練習、提示、供參考的答案等透過合理編排,形成一個完整導引的環節。

  3、教師組織起呈轉合,設計好過渡語。

歷史的教學反思13

  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反思和革新的過程,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實踐,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廣大教師在推進探究模式過程中過於關注新課程理念的應用而忽視了實際,沒有很好地把傳統和新課程融合起來,從而導致課堂教學中出現了諸多問題。當然,新課程教學改革為廣大教師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但在推進歷史教學改革中卻不能盲目跟風,而要結合實際在繼承傳統教學的優秀做法基礎上逐漸去滲透新課程理念,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歷史課堂教學改革。

  一、情境注重包裝,忽視引導

  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要透過情境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所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在情境中形成直觀感知,從而更好地進入探究學習。但從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情境創設來看,教師更注重情境包裝,讓學生獲得了感官刺激,卻忽視了情境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如“古代希臘文明與民主政治”的教學中,教師用幻燈片展示了古希臘帕特農神廟、雅典娜女神來引導學生觀察,並講授了希波戰爭的歷史,引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名言來介紹兩位名人,整個教學環節中學生要麼是在看教師展示的圖片,要麼是在聽故事,表面上看學生較為投入,實際上卻沒有讓學生對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條件、希臘城邦具有的特點、希臘公民的素質更深刻的瞭解。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藉助多媒體、故事、話題等方式來創設情境,要注重以情境來引出問題或知識點,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古代希臘文明與民主政治”的教學中,教師可用幻燈片展示雅典奧運會的開幕式,由此讓學生了解希臘的首都,演示課件《古代希臘地圖》,問:希臘的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這種地形有利於從事什麼樣的經濟活動?由此引入到“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條件”環節探究中。

  二、導學注重結果,忽視過程

  探究教學更強調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故在實踐中教師就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但從實踐情況來看,在導學環節教師所留時間不多,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完成導學案的情況,而對學生如何完成的過程以及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夠重視。其實,在導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來向學生明確具體任務,利用課前時間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在此基礎上完成相應的課前預測題。在導學案中,還要留出空白,引導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分享自己的收穫。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知識目標提出任務來引導學生提前去閱讀教材,初步形成知識構建。以“古代中國的商業及經濟政策”的自主學習為例,對“重農抑商政策”只要求學生能初步瞭解其概念、基本表現和原因;對“海禁”與“閉關鎖國”則要初步瞭解其背景,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概括其表現和評價。在教學中,教師可透過導學案來向學生展示這些要求,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自主去閱讀教材並完成導學案,課堂教學前教師收集導學案進行批閱,並在課堂中做出反饋和評價。

  三、問題注重數量,忽視質量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問題是不可缺少的引導方式。然而在教學中,教師因沒有較好地把握問題和目標、教學內容之間的關係,並且課堂中的問題往往過多,學生只能疲於應付,而不能深入到問題探究過程中。當然,問題是探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的重要手段,但問題要能扣住教學目標和內容展開,要讓學生在問題探究過程中逐漸達成目標。尤其需要注意,課堂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能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更好地進行知識構建,更多要關注的是問題的質量。以“羅斯福新政”為例,以《大國崛起》片斷來引導學生思考“19xx—19xx年大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及對美國的打擊是什麼?”由此引出課題,以羅斯福的總統競選詞來讓學生思考:羅斯福為何會在競選中獲勝?以此引導學生探究“新政準備”,對於“新政內容”,先引導學生自學,然後圍繞新政的內容包括哪些?在經濟危機下,羅斯福是如何擺脫危機的?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再結合羅斯福的新政來追問學生“這些措施的共同特點是什麼?”以問題“所謂徹底的革命”是什麼?“舊民主秩序”是指什麼?羅斯福說的“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在“新政”中有何體現來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新政實質。最後,引導學生對羅斯福新政進行評價。顯然,教學中的問題圍繞目標和內容結構來循序展開,很好地促進了目標達成。

  四、探究注重形式,忽視結果

  實施探究教學最重要是要發揮好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交流和討論活動,以此來讓學生在探究中主動構建知識。從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探究實施情況來看,雖然教師也在努力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和討論活動,但卻不太注重探究結果,更多注重形式。換言之,教師在學生探究中沒有發揮好主導作用,交流和討論更多是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學生探究後很難得到結論,顯然探究中師生互動不足。首先,在學生探究中,教師要及時和學生互動,引導並幫助學生。如“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中學生對二戰後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經濟發展的背景不是很瞭解,此時教師就要給學生進行補充講解。其次,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總結歸納,精講點撥。如“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中對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原因,教師在引導學生概括的基礎上要明確“沒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是根本原因。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探究學習,教師不能忽視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作用。在情境創設中,教師更要多關注情境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在提問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結合目標來展開,探究後要及時引導學生總結,讓學生在探究中能更好地獲得結論,從而保證探究的有效性。

歷史的教學反思14

  片段(一):

  在縣研訓中心組織的“歷史新教材培訓”活動中,我上了一節研討課。教學內容是七年級第10課《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其間我設計了一個問題:“怎樣理解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為了降低難度,我放了一首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但是學生仍啟而不發,教室裡靜悄悄的。我想:壞了,冷場了。

  反思:

  下課後,我冷靜反思,學生啟而不發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題目難度大,空洞,讓學生不知所措,束手無策。

  在教學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有時候學生成績不理想,有時候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的,有時候學生與你抬槓……此時,老師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地瞭解學生,而不能一味地埋怨學生。作為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層施教,平等待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時做到:多怪自己少怪生。

  片段(二):

  一節歷史課,我給同學們介紹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講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時,突然有學生插嘴:“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很惱火他打斷了我的話題,於是沒好氣地問:“你怎麼知道的?”他高興地指著牆壁說:“在那兒貼著呢,還有孔子的畫像。”我一時語塞,多好的教學資源,我怎麼就沒注意呢。

  反思:

  我應該感謝“插嘴”的同學,是他讓同學們瞭解了更多的知識,是他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學資源無處不在。

  學生插嘴是許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它帶給我們的或許是擔心,或許是困惑,但更多的應該是欣喜與思考。新課程倡導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倡導寬鬆、融洽的教學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插嘴”是合情合理、無可厚非的。它不是“亂”,而是“活”,是新課程改革中一朵絢麗的浪花。當學生的“插嘴”具有挑戰性時,教師應如何應對,如何調整教學計劃,如何讓學生的“插嘴”變成一種學習資源,才是我們每個教師應該研究的課題。

  面對學生的“插嘴”,我們不僅要認真傾聽,耐心等待,而且要為其喝彩!

  反思後則奮進。我們只有在實際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斷改進,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

歷史的教學反思15

  本教學設計從《歷史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貫徹新課程改革教育思想,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採用有利於改變學生被動學習方式的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如匯入新課的小品,由學生來表演: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丟擲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探究,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第二、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讓學生繪畫、發表感想:小組討論、競賽等活動,能有效地使課堂氣氛鮮活起來。對具有某項特長的學生,則儘可能地讓他們表現自己的才能,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第三、注重了“過程與方法”學習目標的實現,學生透過學習由感性認識歷史知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歷史知識。如由觀看小品到分析人物的文化教育程度和社會背景;由高校擴招到分析其原因;由“東亞病夫”到申奧成功要求學生分析其原因,都是透過對歷史現象的認識後進一步分析得出結論。透過這樣的探究性學習,從而使學生產生對我國近現代教育、體育事業成就的認同感,激發愛國主義的情感。

  在教學設計中,我採用多變的教學形式和多項學生活動以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如小品表演,這是學生比較喜歡的活動。參與表演的學生,既能夠在表演中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養,也提高了其他同學參與的熱情。透過小品發掘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學習,隨著設計的4個問題的解決,完成了“教育”這一目的任務,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畫圖表達理想,雖然不是新方法,但可使課堂生動起來,也可讓學生的想象力在此展現。

  小組競賽.這是一種緊張而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它能有效刺激學生集中注意力,更能促使小組成員團結協作。

  播放國歌,用歌聲喚起學生的聯想,讓學生在聆聽中強化出愛國主義情感。

  教師注意使用誘發性和鼓勵性語言,引導學生進入探究式學習。

【歷史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