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沉思錄》讀書筆記

《沉思錄》讀書筆記

《沉思錄》讀書筆記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沉思錄》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沉思錄》讀書筆記1

  年少者,曾經張狂。

  帶著偏激的不羈,在現實的生活中不住的碰釘子,最終帶著疲累,將要屈服於社會,曾經叛逆的心尚且存在,卻空少了太多的銳氣,靈魂開始畏縮,似要變得圓滑。

  然後,馬可·奧勒留言:“自己站直,否則被別人扶直。”

  然後,才開始靜下浮躁的心,認真地審視,剖析自己。

  然後,才開始接觸了《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這位幾千年前的哲人,把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思想都給記錄下來,最終匯成了這本碩果,他的思想是如此的沉穩,有力,獨到,以至於我在青春裡讀它,便更有一種難言的意味。

  年少的人,總是沉湎與記憶,耽於往日的美好,畏懼向前,畏懼改變。馬可·奧勒留說:“一切都是朝生暮死,記憶者和被記憶者同樣如此。”過去的已經在過去消逝,記憶的人和被記憶的人都已留在從前。日出時,今天的你已是嶄新,你需要的是創造一個嶄新的明天。既然過去已成定局,那麼除了能給予我們經驗,已不能改變什麼,不必在意。青春的人,就應面朝前方,儘管可能迷茫。

  年少的人,總是迷茫於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平白添得如此愁緒,讓青春如此壓抑。馬可·奧勒留試著闡釋他所理解的生命:“人只會失去他現在過的生活,而且他每時每分都在失去他現在所過的生活。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生命的長短沒有什麼本質差別。儘管過去的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具有同樣的意義。”正是如此,時光飛逝,我們抓不住過去,守不住將來,擁有的也就只有現在。時間的無限是無意義的,因為你會因此感覺不到時間—時間也是相對的。我們的人生,所應該做的,也就是把握住現在了吧。直到現在再也沒有了現在。

  我不知道馬可·奧勒留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只是從他的《沉思錄》中學到了沉思。儘管枯燥,儘管無味,但卻深邃,至少,撫平了年少的心。

  我尚是少年,我還輕狂。我最終明白,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個夢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種現實。可是,我終究是個任性的孩子,草在結它的種子。我站著不說話,這樣,就十分美好。

《沉思錄》讀書筆記2

  前段時間,正在讀大學的女兒送我一本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使我受益頗多。最初吸引我的是作者的雙重身份,馬可·奧勒留是古羅馬帝國的皇帝,同時還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柏拉圖一直所期望的“哲學王”。柏拉圖說過:“唯有哲學家為城邦之主,城邦方有生之希望,得見天日。”也就是說他認為只有自身品行端正、學識淵博且精通哲學的君主才能建立“理想國”。

  馬可·奧勒留無疑具備前述所有的優秀品質,只是儘管他竭忠盡智,夙興夜寐,憑他一己之力也無法挽救古羅馬帝國江河日下的頹勢。他的一生都在應付帝國危機中度過,身先士卒,征戰四方。但是在他的戎馬一生中,馬可·奧勒留從未停止他對人生真諦的思考。他在轉戰南北的征程中,思考人生,與自己的靈魂對話,並將他的感悟寫成著作《沉思錄》流傳千古。

  《沉思錄》中並沒有很多華麗的詞藻,平實的語言淺顯易懂,但是卻深入淺出地闡述著世界的本源、規律以及人生的哲理,字裡行間傳遞出一股浩然之氣,令人高山仰止。在我看來,理性、德行、自然是本書的關鍵詞。作者認為,人最優秀的品質在

  於理性,他將其視為人與其它物種存在的最本質的區別:“行事若能遵從理性,不急不躁,保持內心的純淨正直,即使你隨時可能放棄生命也無所畏懼。”感性的人如溪流,清澈且慷慨激昂,理性的人如湖泊、海洋,深沉睿智,能容天下事,能匯天下人。只有隨時保持理性,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準確的判斷力,不至於做出草率的決定。

  馬可·奧勒留作為一位君王,還非常看重人的德行,他時常向身邊的人學習,來反思自己的不足,他的著作對於個體性格的養成和修養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幫助。他為後世提供了這樣一個楷模:無論命運將什麼事情加註於他,他都懷著崇敬接受;不玷汙內心的神明,不讓各種妄念攪擾它,而是保持寧靜,規規矩矩地侍奉它,不說違背真理的話,不做違背正義的事。即使別人都不相信他的生活簡樸、謙虛和滿足,他也絕不動怒,終其一生不偏離這條道路,循著這條路,他將獲得純粹、寧靜。

  生活中會有各種紛擾和誘惑,已過不惑之年的我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樸素、善良、嚴肅、不做作、愛正義、恪盡職守。這是我在閱讀本書後,對自己的要求,也算是一些感悟。

《沉思錄》讀書筆記3

  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是哲學發展歷史上的兩大主題。

  哲學的作用似乎是為虛無縹緲的理論,發現並去證實其存在。

  讀書的過程中會時不時看到這樣的字眼,到底何謂“形而上學”?

  最近在讀《沉思錄》,剛開始是從頭到尾囫圇吞棗般瀏覽了一遍,現在在看第二遍,這本書語言樸實無華卻不容易理解,而且我認為,讀一遍兩遍根本就很難對哲學這種存在有較深的認識,書中許多地方表述讓人覺得很高尚。其中有些我認為很耐人尋味的句子想分享給大家。

  1、早晨當你不情願地起床時,讓這一思想出現——我正起來去做一個人的工作。如果我是要去做我因此而存在,因此而被帶入這一世界的工作,那麼我有什麼不滿意呢?難道我是為了躲在溫暖的被子裡睡眠而生的嗎?——但這是較愉快的。——那你的存在是為了獲取快樂,而全然不是為了行動和盡力嗎?你沒有看到小小的植物、小鳥、螞蟻、蜘蛛、蜜蜂都在一起工作,從而有條不紊地盡它們在宇宙中的職分嗎?你不願做一個人的工作,不趕快做那合乎你本性的事嗎?——但休息也是必要的。

  ——休息是必要的,但自然也為這確定了界限,她為吃喝規定了界限,但你還是越過了這些限制,超出了足夠的範圍;而你的行動卻不是這樣,在還沒有做你能做的之前就停止了。所以你不愛你自己,因為,如果你愛,你就將愛你的本性及其意志。那些熱愛他們各自的技藝的人都在工作中忙得精疲力盡,他們沒有洗浴,沒有食物;而你對你的本性的尊重卻甚至還不如雜耍藝人尊重雜耍技藝、舞蹈家尊重舞蹈技藝、聚財者尊重他的金錢,或者虛榮者尊重他小小的光榮。這些人,當他們對一件事懷有一種強烈的愛好時,寧肯不吃不睡也要完善他們所關心的事情。而你在你的眼裡,難道有益於社會的行為是討厭的,竟不值得你勞作嗎?

  2、在這個世界上,低等的東西是為了高等的東西而存在的,無生命的存在是為了有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有生命的存在又是為了有理性的存在而存在的。那麼,有理性的存在,或者說理性的動物(人)是為何和怎樣存在的呢?理性動物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是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

  3、人除理性外還具有社會性,《沉思錄》的作者認為,在人和別的事物之間有三種聯絡:一種是與環繞著他的物體的聯絡;一種是與所有事物所產生的神聖原因的聯絡;一種是與那些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的聯絡。

  相應地,人也就有三重責任、三重義務,就要處理好對自己的身體和外物、對神或者說普遍的理性、對自己的鄰人這三種關係。人對普遍理性的態度就是要尊重、順從和虔誠。對自己的身體和外物,斯多亞派一直評價頗低,基本上認為它們作為元素的結合和分解,並沒有什麼恆久的價值。身體只是我們需要暫時忍受的一副皮囊罷了,要緊的是不要讓它妨礙靈魂,不要讓它的慾望或痛苦使靈魂紛憂不安。至於我們和鄰人的關係,人們的社會生活和交往,斯多亞派則給予了集中的注意,事實上,人的德行就主要體現在這一層面。

  4、斯多亞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和達觀的生活,他們把一切對他們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而這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們恬淡、自足,一方面堅持自己的勞作,把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應分;另一方面又退隱心靈,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寧靜一隅。

  5、斯多亞派哲學的力量可以從它貢獻的兩個著名代表看出:一個是奴隸出身的埃比克太德,另一個就是《沉思錄》的作者,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他們的社會地位十分懸殊,精神和生活方式卻相當一致。但是,另一方面,安東尼作為柏拉圖所夢想的"哲學家王",他的政績、他所治理的國家狀況卻和理想狀態相去甚遠。所以,我們一方面看到斯多亞派哲學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滅社會環境的差別而造成同一種純淨有德的個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這種精神的相當無力,它對外界的作用,對社會的影響幾近於零,因為它本質中確實含有某種清靜無為的因素。

  讀到第一個片段時,很驚訝,原來懶床居然可以解釋這麼讓人愧疚。“你沒有看到小小的植物、小鳥、螞蟻、蜘蛛、蜜蜂都在一起工作,從而有條不紊地盡它們在宇宙中的職分嗎?你不願做一個人的工作,不趕快做那合乎你本性的事嗎?”

  雖然還沒有仔細得看一遍這本書,但是我覺得書中所說的哲學,似乎在提醒我們,人應該更關注本心,按照本性生活,那麼所謂的煩惱只不過是你對事情的意見,當然,你可以隨時改變這種意見,只要你想。

《沉思錄》讀書筆記4

  《沉思錄》,這是馬克。奧勒所寫的自己與自己對話的十二卷書,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高貴,從書上無時無刻我們可以看到作者那種嚴肅、莊重、純正和主題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為作者的心靈始終是安寧和靜謐的;然而,它又是那麼的憂鬱,藉助作者所身處的那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代背景,我們更是可以看到即使馬克奧勒以其堅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繼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頹勢的無奈。正是在這本用靈魂寫成的書裡,我們往往能夠從這些樸實無華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個人對此書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啟示。

  卷一主要是作者對自己一生中從別人身上所學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進行的一系列歸納,它讓我們更加深刻了解到人並非是完美的,而且如作者所說“品格是需要改進和訓練的”,好的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我們也要懂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升自己對生活、世界的認知,弘揚高尚的美德。

  我們經常抱怨光陰如梭,不經意間多少個昨天已成為過去,不禁會想象自己的生命消失之後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的,誠然,地球還是會轉的,太陽依舊東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體本身的消失,而在時間卻是對它們的記憶的消失”。人經常不免擔心當你離開這個世界後,就沒有人再記起你,這往往是最可悲的。因此,作者主張把握機會,正確對待人生,抓緊時間實現人生價值,然後樂觀面對生死,最後又有何憾?又有何懼?在第二卷中,有這樣一句話深刻印在腦海“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經常把精力放在別人身上,或許可以說為外物所左右,但這樣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活動,所以我們所謂的“不幸福”就是在我們把自己的幸福寄託予別的靈魂所產生的心理落空。除了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確實關注自己的靈魂,但卻往往彷徨於時間的無情,這是空虛使然嗎?或許那只是一方面,我認為心理以及人生觀佔大部分,我們說哲學是心靈的藥物,它指引我們不做無目的事情,而且接受所有對我們發生的事情,保護我們心中的神不受傷害。

  “這是一個羞愧:當你的身體還沒有衰退時,你的靈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兩種,即身體死亡和靈魂死亡。身體的死亡,這是不可預料的,並不是我們所能干涉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身體的健康。但若說到靈魂死亡,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墜落,或許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因環境所迫,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回頭是岸這個道理,作者曾說一旦壓力消失就不要再繼續不安,因為你將透過不斷地再回到自身而達到較大的和諧。或許一切並非那麼容易,但若有心,我們該常常返觀自身,不要讓任何特殊性質及其價值從我們身上逃脫,人的本性為善,沒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直相信這句話。

  作者在這本書上建議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東尼的一個信徒一樣,一樣的對符合理性的每一行為堅定一貫,一樣的胸懷坦蕩、虔誠寧靜,一樣的精細考察方法和行為而不倉促行事,甚至學會滿足和在平凡的事物中索取快樂。這樣的提倡又未嘗不可,我們的確沒辦法做到那樣絕對的理性,但這樣的理性是為了讓我們喚回自身即將流逝的特質。靈魂的保持是一方面,而我們更應該延續靈魂美好的一面。作者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單獨存在於這世上的,而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這社會本是如此,有善必有惡,我們應該每天有準備地去面對那些人,並且要寬容以對,學會忍耐,而並非冤冤相報,如果,確實放不下,那就記住作者的這句話“親自報復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變成一個像作惡者一樣的人”,那樣我們便有所顧忌,至少能顧全大局,阻止自己邁進一個將會迷失自己本性的深淵。

  最有感觸的便是作者提到的十個可以從繆斯和他們的領袖阿波羅那邊領取的十個禮物。它具體分析了我們該如何去考慮冒犯者的行為,他們是否迫於什麼壓力而形成意見和行動,他們是否做得正當,你又是否也曾做過諸多不正當的事,又或者我們應該考慮到人的生命的短暫而不該沉溺於煩惱中等,那樣我們會比較平衡自己的心理,當最讓人稱道的是第十個禮物,即“希望壞人們不做惡事是發瘋,因為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許壞人堆別人行惡,卻期望他們不對你做任何惡事,是沒有理性和專橫的”。我們不能說作惡事是天經地義的,而是這個社會本來善惡並存,我們不應該存在一種自私的想法,只想到不讓壞人對自己行惡,而不顧其他受害者或許會因你的一時衝動而更加無奈於這世界的不公。當然,我們必須同等地避免奉承人們又不因他們而生出煩惱,我們需要真理的引導自我,同時引導那些行為不當的冒犯者。

  讀完《沉思錄》後,發覺自己在這樣的一本充滿哲理的書裡重新定義了對哲學的認知,馬克奧勒筆下的言語就是有這樣非凡的感染力,它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到這世界原來並不難理解,只要真誠面對宇宙自然,擁有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對待生活。

《沉思錄》讀書筆記5

  《沉思錄》,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哲學書,它以簡易的筆調、優美的語言、生動的哲理故事,幫助你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調適身心,領悟生命的美好與工作的真諦,確保在最和諧的狀態下愉快地、聰明地和高效地工作。工作之餘,邊讀邊思考之後,我對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大家都知道,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都在透過各自的工作,為社會創造價值積累財富,為他人提供所需,推動社會的進步、促進文明的發展。同時透過工作可以滿足我們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情感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工作的不僅滿足了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其最大意義與價值在於體現生命存在的價值,發揮自己的才華,不斷地使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平臺,而不是單純為了薪酬。如果我們認知到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那麼,還有什麼理由不熱愛自已的工作呢?熱愛工作的本質就是熱愛自已的生命,辛勤工作的意義就是為了讓自已的生命不要虛度、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尤其在高度分工的現代社會,在效率、業績至上的今天,工作壓力無時不在,有時令人浮躁不安,那麼作為一名企業員工,我們又該怎樣對待工作呢?

  一、首先要熱愛工作,正確看待工作,工作是權利也是義務,要以一種積極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態對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將工作視為累贅、看作負擔。思想決定行動,積極培養對事業的激情、對工作的熱情,對工作有了積極的看法,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並從中享受到樂趣。

  二、無論何時,認清自己的崗位使命。既要制定工作目標,又要注重培養自身修養;既要真誠坦率為人,又要勤懇踏實幹事。“在其位,謀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務,一天兩天也許感到輕鬆舒適,但長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虛,覺得活著失去了意義。我們每個人要具有與企業同命運的職業感,都以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的心態來工作,我們的企業不但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同時我們自身的能力不僅會得到提升,而且能從工作中得到樂趣,獲得成就感。

  三、學習是人生永恆的主題。當今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不努力學習,就會被淘汰。因此,我們要做一個善於學習的人,逐步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不斷超越自我,適應企業的發展。善感恩的人都會感謝企業提供一切讓他學習成長的機會,除從書本上獲得知識外,更要像大海結納百川一樣,懷著感恩的心對待領導和同事,虛心地向所有人學習,以積極的目光看到他人的優點,這樣才能增強自身的知識與技能,才能確保優質、高效地完成各項工作。

  四、必須勤于思考,勤於謀事,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不斷提高自己謀事的水平。當在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多開動腦筋想辦法,要學會有效率的工作。同時對工作要有火熱的激情,多做事、做實事、辦成事,一旦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從中尋找到快樂和價值感。

  在這個日趨物慾時代,如果我們每個員工都能常讀像《沉思錄》一樣的好書,相信大家一定能將工作視為神聖之事,以虔誠的態度去對待,並堅韌而樂觀、豁達而愉快的工作著。

《沉思錄》讀書筆記6

  一本充滿平靜的書,一本凝結智慧的書,一本拷問心靈的書,這就是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帝王馬克·奧勒留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沉思錄》。“《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鬱而高貴。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國的費迪曼如是評價。的確如此,在時隔兩千年的今天,我們仍能跨越時空,看到作者低頭沉思,與作者內心對話。

  用靈魂去思考

  現在,快節奏的生活工作讓人漸漸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於應付,沒有時間安靜下來細細思考。作為古羅馬的帝王,奧勒留在他執政的近20年間,遭遇水災、地震、瘟疫、饑荒、蠻族入侵、軍事反叛等天災不斷,公共職責的沉重負擔和個人際遇的沉痛經歷使他陷入了極大的悲觀中,而使他能忍受下來的是思考,他以“哲學的沉思”來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他就像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時常自省,對鏡子中的自己作出告誡與提醒。因此,貫穿在書中最為明顯的是一種隱忍的恬淡,和對人的命運的深刻洞察。有人說,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人們漸漸疏遠,信仰漸漸缺失,一切都流於世俗。我認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將是一劑良藥。這種思考不是無用和瑣屑的思想,而是一種深層的思考,是對自己心靈的拷問,是與自己靈魂的對話。如同長途跋涉需要小憩,我們在行進的過程,身體的勞累可以透過睡眠緩解,然而心靈的勞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為驛站。哪怕幾分鐘的沉思,也能讓源自靈魂的潺潺溪水洗滌浮世塵埃。

  用靈魂去生活

  奧勒留認為,事物不能拂亂靈魂,“外部事物使你煩躁不安,那麼請你注意,使你心情煩亂的並非事物,而是你對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願意,你是很可以將它打發掉的”。在生活中,我們容易被外界影響,讓我們躁亂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來者不善”。我認為,“不善”的並非事物,而是內心無法抑制的“不善”。人透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不是眼睛能夠做到,唯有用心靈。當繁瑣的事物壓來,你是否消極低落?當生活的不公襲來,你是否怨天尤人?奧勒留會告訴你,當你低落,當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來,有很多人所謂“看破紅塵”,便要退隱,尋找山林,尋找海濱。他們放棄了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肩負的責任。奧勒留教給我們,怎樣用恬靜、自然、美好的態度去對待一切。其實要相信,我們的心就是一個寧靜去處,我們可以挖掘靈魂的力量,既獲得平靜,又擔負責任,並且讓這種平靜更好地為擔負責任而服務。所謂“大隱隱於市”,當俗世的煩囂和肩負的重任都不能讓我們煩惱退縮,我們便懂得了用靈魂去適應生活,改善生活,我們便懂得善用靈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靈魂去創造

  奧勒留在後期很少待在羅馬,大多是在帝國的邊疆或外省的軍營裡度過。《沉思錄》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正如我們知道的,奧勒留並不像一般的隱者那樣逃避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他從不怠慢社會歷史賦予一個羅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個人所負有的責任,難道我會不樂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於此世間而應該負有的責任嗎?”奧勒留對於使命,對於責任,是積極的。在靈魂與外界使命、責任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他要用寧靜之心、關懷之心創造出一個有愛的帝國。當我們懂得如何用靈魂去思考,如何用靈魂去生活,我們要勇於承擔責任,學會如何用靈魂去創造,為這個世界創造價值,為人類創造未來。要從周圍人們身上汲取優良品質,熱忱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化為自身成長的精神鈣質;要時刻不忘自己作為社會一份子的本分,致力於整個社會的利益,熱愛自己的使命,併為之努力;要抱有創造的心態,不斷審視自己,完善人格,加強責任,讓生命脫離庸碌無為。

《沉思錄》讀書筆記7

  公元121年,那是離現在無比遙遠的一段歲月。那一年在西方古羅馬,一個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來到了世上,他就是馬可?奧勒留?安東尼(121—180)。他的偉大也許不在於他的戰功,不在於他的勵精圖治,而在於他留給後人的一本書,一本他寫給自己的書,一本20xx餘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震撼人心的書:《沉思錄》。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 人學會了思考,就不會使自己迷茫,沉淪,見識膚淺。

  拜讀了《沉思錄》,我只能說是稍有意會,尚不能參透其精髓,可能是我閱歷淺,也可能是我思考不夠深刻,但我還是被這本書吸引,至少它讓我震撼同時讓我學會了思考。

  “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作者好似一個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裡頭的自己,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自我靈魂解剖,對自己進行告誡。孔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 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最長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為同一。”

  有些人活著喜歡緬懷過去,有些人活著喜歡幻想未來,這兩種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揮霍現在,真正生活的智者是活在當下。

  我們曾糾結於過去的種種傷疤,桎梏於歷史的層層包袱;我們亦曾迷茫於未來的種種未知,迷茫於將來的嫋嫋迷霧;我們鬱結,我們痛苦,我們煩躁,我們恨不能穿越時空。不是過去,不是將來。人們一生中將面臨無數個“現在”,我們所過的生活亦是由無數個“現在”所拼接而成,“現在”對於每個人來說,它是禮物,也是恩賜。我們唯一可控的只有“現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惱中放任可控的“現在”流轉成不可控的“過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將來”化為“現在”。

  “不要去注意別人心裡在想什麼,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們自己內心的活動的人卻必然是不幸的。”不是讓你把自身隔絕於塵世之外,而是做最真實的自己,時刻看清自己的內心,不隨波逐流,不因他人的品評或妄言而隨意改變人生信條。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句話相信大家耳熟能詳,我覺得它與《沉思錄》有異曲同工之妙。人應該珍惜在塵世歷練的這次機遇,未必功成名就,並非一定名垂青史,不求聞達諸侯,高居廟堂,只要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顆包容的心,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過往的失意,無礙於今天我們以良好的心態等待旭日的升起,面對嶄新的一天,喜迎身邊的人與事。同樣,曾經的輝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長久炫耀的資本,因為它已經被定格在逝去的“現在”中,且不同時存在於你當下擁有的“現在”裡。

  不要等!有愛,請現在說出;有夢,請現在追逐;有事,請現在去做...... “活在當下”——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禮物。

  《沉思錄》是一本樸實無華又真誠無比的書,它就像青橄欖,第一口咬下去,有點澀口,細細品味,又甘之如飴!

《沉思錄》讀書筆記8

  《沉思錄》讀書筆記 《沉思錄》這樣的一本書,不適合快速閱讀,只能讓你慢慢瀏覽,靜靜品讀,凝神靜氣反覆摸索。這是一本有著點化之功容易讓人浮想聯翩,讓人邊讀邊走神兒的書。我讀《沉思錄》的時候,會經常深入其思想,脫離日常的喧雜而進入沉思······

  我欽佩於奧勒留,這個一代帝王的偉大卓越的思想與其人格魅力,他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神話。奧勒留在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繪畫方面受過很好的教育,是晚期斯多葛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奧勒留也許是西方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學家皇帝。梁實秋曾感嘆道:“以一世英主而身兼哲學家者除了奧勒留外,恐無第二人了。”

  奧勒留利用辛勞當中的片暇,他不斷寫下與自己心靈的對話,從而著就了永懸後世的《沉思錄》。他是一個比他的帝國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奮工作最終並沒有能夠挽救古羅馬,但是他的《沉思錄》卻成為西方歷史上最為感人的偉大名著。《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鬱和高貴,它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沉思錄》來自於作者對身處宮廷和身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拂去浮躁,慢慢走進他的沉思,且聽他的心靈之語,不知會不如他一樣寧靜下來?“一切的事物消逝得這麼快,他們的形體消失在這宇宙裡,在永恆中他們亦很快被遺忘,那一切的感官方面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用快感誘惑我們的,或用痛苦威嚇我們的,或被虛榮所豔羨的——多麼無價值??”這沉思著的奧勒留,彷彿是赫拉克里特了——這個偉大的哲學家。一切都在流逝,一切均不構成價值,所謂的帝王之位,又算得了什麼呢?正是由於他這種超越塵世的思維,使得奧勒留非常淡薄他那萬人景仰的位置。即位至尊,他並不因之而喜,他只是把皇帝當成自然安排給他的一個過程,一個職位,他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完成這個自然的過程,盡善盡美地做好他職責之內的事情。奧勒留用他的智慧和善良施福澤於民,但他否認他是在做好事,他亦不要人民的讚譽。他在他的《沉思錄》裡寫道:“名譽算什麼呢?試看,一切事物很快就被遺忘,過去與未來是什麼的一片空虛!讚美之辭是何等的虛妄!” 奧勒留具有強烈的出世精神,他渴望一種靈魂的生活,像蘇格拉底那樣。羅素在《西方哲學史》裡說:“他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系列必須加以抗拒的各種慾望裡,他感到其中最

  具有吸引力的一種就是‘引退並去一個寧靜的鄉村生活’的願望。但是實現這種願望的機會始終沒有來臨。” 誠然,他沒有去做莊子式的隱士,飄逸於林間。也不像佛祖那樣放棄王位去託缽尋道。而是如孔子所主張的,在其位,則謀其政,積極做好他的政務,為了羅馬帝國,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懷著一種出世的精神,悲憫入世吧。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奧勒留亦是這樣想著的麼?他說:“一般人隱居在鄉間、在海邊、在山上,你也曾最嚮往這樣的生活;但這乃是最為庸俗的事,因為你隨時可以退隱到你自已的心裡去,一個人不能找到一個去處比他自已的靈魂更為清淨,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顧,立即邊可獲得寧靜。”隱居在自已的心靈裡去,這是一種怎樣的靈魂?奧勒留並沒有隱於朝,他兢兢業業治理國家,隱居在靈魂裡。 奧勒留戎馬一生,寵辱不驚,他沒有把權力看作是莊子認為的腐鼠,也不沉迷權力,而是把皇權視為他生命中的職責。他恪守羅馬法律,權力受制於憲政體制。公元161年,奧勒留為了實現權力的更大分立,特別邀請維魯斯做皇帝,於是羅馬帝國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兩位皇帝共治的局面。作為具有宇宙意識的哲學家,視物質為稍縱即逝的思想者,他的寬容是他思想意識的必然。公元175年,羅馬將軍卡西烏斯在亞洲反叛,自立為帝,奧勒留為了避免內戰的爆發,表示願意遜位給他的叛將,後卡西烏斯被部將所殺,叛亂就此平息。當將領們前來進獻卡西烏斯的頭顱時,奧勒留說:“我甚遺憾沒有寬恕他的機會了。”他這樣說並非是如某類人似的表演慈悲,而是他視人世若塵埃的宇宙精神的必然體現。

  奧勒留深受蘇格拉底的倫理學影響,認為幸福是過一種理性的生活,理性即是道德,遵循自然之道便為德,“不管別人怎麼說,我終歸是一快翡翠,我要保持我的顏色,在理性的正途上,阻止你前進的人,永遠不能妨礙你做正義的事。”他像一個孔子式的君子,吾日三省吾身,思考怎樣去做一個厚德之人,他的道德觀又不時地有宗教色彩在閃現,對神充滿了虔敬。他說:“要愛人類,要追隨神。”一邊愛著人類,一邊追隨神,具體這樣心靈的人,淡泊於名利是非常自然的了。 兩千年前奧勒留寫下了《沉思錄》,兩千年後,今天的人們讀來依然會感到震撼,這也許就是偉大作品的偉大之處。但在今天看來,這位帝王的“獨白與沉思”,與其說是悲觀的,倒不如說是更接近於一種現代意義上的寧靜和豁達。一個人一旦具有了胸襟博大、高瞻遠矚的意識,心理視野就開闊多了,塵世的瑣屑煩惱肯定也不至於對他造成多大的傷害。

《沉思錄》讀書筆記9

  重溫《沉思錄》,如涓涓清泉從古羅馬哲人深幽而寧靜的山谷,流入我乾涸的心田,我聽到馬可奧勒留那振聾發聵的沉思,那關於生命深刻而徹底的認知穿越時空,我看見愛比克泰德站在神廟之巔,那睿智而聖靈的目光祛除黑暗。。。。

  我感到生命的渺小與偉大,人性的美麗和光輝,理性的莊嚴與完美,寬容的境界和高尚,心神的寧靜與淡然。。。

  時刻與哲人相伴,讓自己的心境趨於自然和完美,客服慾望的誘惑,和一切邪惡的雜念,不隨意衝動,但也不能喪失生活的激情與鬥志,堅定意念,不在意他人的看法,相信我是一塊翡翠,我要始終保持我的顏色隨時準備迎接任何命運的打擊,站穩腳跟,不要他人攙扶

  保持一顆寬容之心,即使對待惡毒的人,不要輕易發怒,但也不能失去原則

  面容要聽從心靈的支配,不阿諛奉承,也不惡意攻擊,真誠的讚美和恰當的'提醒

  對自然持敬畏之心,不狂妄自大,善於發現生活的美和自然的恩惠讓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合乎自然與人性,所思利人,所行利人

  對生活持一顆激情之心,不消極,不沮喪,不對他人潑冷水,讓別人和自己在一起時如沐春風。。

  堅定信念,樹立理想,但要切記行動不可遲緩,言談不可無章

  珍惜時間,切記空話不做無意義的事或與自己信念相牴觸的行或言,

  珍惜友情,學會感恩,以博愛之心處事,已嚴謹之心做人

  不為做過的事而後悔,但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

  生命的本質就在於今天,在於此刻,我是一株會思想的葦草,過去和將來都是虛無的,擁有的只是你的此刻,失去的也是你正在擁有的,我只希望,更加清楚和精彩的活著,不受世俗的羈絆和心靈的束縛。

《沉思錄》讀書筆記10

  馬可·奧勒留認為,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唯一能從一個人那裡奪走的只是現在。他告訴我們在這有限的生命裡,我們確實應該倍加珍惜,把握好每一天,把每一天都作為最後一天度過。馬可·奧勒留認為,一日之始我們都會遇見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我們都會遇見喜歡的人和不喜歡的人。因為,我們是天生要合作的,猶如手足,唇齒和眼瞼。那麼,相互反對就是違反本性了,就是自尋煩惱和自我排斥。馬可·奧勒留認為,不論自己是什麼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體、呼吸和支配部分。只是血液、骨骼和一種網狀組織,一種神經、靜脈和動脈的結構。作為知道做了錯事的人們的本性是與自己相似的,我們不僅具有同樣的血液和皮膚,而且分享同樣的理智和同樣的一分神性。所以我們要學會忍耐和寬容,不要再讓自己成為一個奴隸,不要再像線拉木偶一樣做反社會的運動,不要再不滿意你現在的命運,或者躲避將來,我們要積極正視周圍的事和周圍的人,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

  “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馬可·奧勒留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因為那些在生活中被自己的活動弄得精疲力盡的人也是放浪者,他們沒有目標來引導每一個行為,總之,他們的所有思想都是無目的的。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你只有有限的時間,如果你不用這段時間來清除你靈感上的陰霾,它就將逝去,你亦將逝去,並永不復返”。

  馬可·奧勒留認為世上沒有什麼是永恆的,而是迴圈往復的。永恆的紀念只是一個虛無。一切都只持續一天,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現在過的生活,死後,身後的名聲也迅速落入忘川。你忘記所有東西的時刻臨近,你被所有人忘記的時刻也臨近了。雖然已逝去的並不相同,但現在對於任何人都是相同的。一個人只擁有現在,那麼就不可能喪失一件他並不擁有的東西。宇宙是流變,思考這種變化的迅速性,你將看不起一切會衰朽的東西。滿足於宇宙分派給你的身體重量和分派給你的時間長度。把每一天都作為最後一天度過,既不對刺激做出猛烈的反應,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現虛偽。

  惡其實是司空見慣的東西。無論什麼事情對你發生,都是在整個萬古永恆中就為你預備好的,因果的織機在萬古永恆中織著你和與你相關聯的事物的線,你天生被創造出來忍受這一切,你要依賴自己的意見使它們變得可以忍受。自然給了人某種別的力量,作為一種抵制愚蠢的人、瘋狂的人以及另一種人的解毒劑。當你碰到騙子、背信棄義的人以及一切以某種方式行惡的人時,也使同樣的思想在你心中呈現,因為這樣你馬上可以提醒自己,不存在這種人是不可能的,你將變得對每個人都更為和善。沒有必要譴責他人,因為錯誤顯然是你自己的,你相信了一個有這些傾向的人將遵守他的諾言。親自報復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變成一個像作惡者一樣的人,不要煩惱和生氣地對待那些生你氣的人,用你的善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錯誤,並且繼續走你的路,完成擺在你面前的工作。

  忍受事物的變化,接受宇宙本性。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本性發生的,當你十分煩惱或悲傷時,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是一瞬間,我們都很快就要死去。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種歡樂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別的,只是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這種對死亡的無懼的理解,恐怕不是我們普通人所能具有的。但馬克的這種無畏死亡的樂觀人生態度確實令我敬佩。在我們短暫的人生旅途上,會遇到許多的挫折與困難,成功與失敗在於你保持一份怎樣的人生態度。

  加繆把人看成是古希臘神話中終生服役的西西韋斯,他命中註定要永遠推一塊巨石上山,當石塊靠近山頂時又滾下來,於是重新再推,如此迴圈不息。而歌德在回顧自己一生時談到,自己就像推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一個是屢戰屢敗,一個是屢敗屢戰;一個是悲觀的,一個是樂觀的。面對種種的不幸和困難,不要將其看作是人生的絆腳石,反而將其視為磨礪個人的必要過程。笑對人生,奮勇前進。

  由一種行為引起的憤怒和煩惱帶給我們的痛苦,要比這種行為本身帶給我們的痛苦多得多。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判斷。也不要讓將來的事困擾你,因為如果那是必要發生的話,你將帶著你現在對待當前事物的同樣理性走向它們。一件事發生了,這並非是一個不幸,而高貴地忍受它卻是一個幸運,因為你對痛苦始終保持著自由,不為現在或將來的恐懼所壓倒。生活的藝術更像角鬥士的藝術而不是舞蹈者的藝術;即它應當堅定地站立,準備著對付突如其來的進攻。而運用你的原則時你必須像一個拳擊手而不是像一個角鬥士,因為後者落下他的劍而被殺,而前者總是用他的手,除了用手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健全的理智應當是為所有發生的事情準備的。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人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寧靜不過是心靈的井然有序。當你受到困擾時,迅速轉入自己的內心。

  《沉思錄》不僅是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日益豐富的同時,我們的精神文明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文明的鑰匙。

《沉思錄》讀書筆記11

  沉思錄 讀書筆記 從柏拉圖主義者亞歷山大,我學習到---在不必要時不可常對任何人說,或在信裡說:“我太忙了!”也不可以此為藉口而逃避我們對人應盡的義務。

  常常在電話裡說到也聽到"太忙了"這三個字."太忙了"是口頭禪,是一種生活狀態,亦是一種所向無敵的"藉口",藉以逃避,責任義務\內心......很忙嗎?真的很忙嗎?在忙些什麼呢?忙得充實忙得快樂忙得有希望嗎?

  一個人應該象一朵花,生得自然,長得純淨,無論是濃烈綻放,還是靜靜地搖曳,都只關乎自己。關乎自己是一朵花,應該象一朵花一樣生死輪迴。

  他既不魯莽,亦不驕橫,做事從容不迫,永無汗流浹背的狼狽之狀;每件事都是一人獨處考慮,好整以暇、平心靜氣、有條不紊,勇敢而堅定。有許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絕,但一般普通人則只是貪求而不能禁絕。

  主意打定之前仔細考慮,主意打定之後堅決不移。

  做事從容不迫,如何能做到?似乎都在腳步匆忙地追逐,似乎在生活中一直狼狽地行走,且有時覺得永無終結。卻原來有一些人可以從容不迫,可以勇敢堅定,可以堅決不移。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是對自己的肯定,是肯定的明確自己內心的需求,是肯定後的勤勉付出,是付出後的自我肯定。是的,有些人一直從容不迫,勇敢堅定。

  自恃自立的精神和堅定不移的決心,任何事都不聽從運氣,除了理性之外,絕不仰仗任何東西。

  自恃自立的精神,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歸去,人生任何一個階段都應如此.唯有如此,才能保有獨立的人格,才能讓我們更加肯定自己作為一個個體的存在,作為一個人的存在.

  “所謂幸運的人乃是自己給自己安排命運的人,所謂幸運乃是靈魂之良好的趨向,良好的動機,良好的行為。"瑪克斯.奧勒留在另一章節中這樣解釋.

  當你的環境好像是強迫你煩惱不安的時候,趕快斂神反省,切勿不停留在那不和諧的狀態之中.不斷地返回到內省和諧的安靜,你便可得到更大的控制力量.

  並不否認環境的力量.但不妨把那惡劣的環境當作一枚試金石,看看自己的力量,看看自己是否象自己想象的那樣有力優秀或者無力平庸。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

  一個人不管別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確,只管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那麼這個人的生涯將是何等豐富!老實講,一個好人是不要窺察別人內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視地直赴目標." 《增廣賢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開始以為與此語有相通之處,後發現這兩句話強調的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指向和諧的人際關係,與人為善,容忍別人,剋制自己。奧勒留指向自身修養,他認為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不會去八卦別人的是是非非,不會關注這些流傳在眾人之中的閒言碎語,不會在任何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他只關注自己前方的目標。

  凡有所為不要出於違心、自私、輕率、強勉,不要用太好看的裝飾打扮你的思想; 不要需求別人所能給你的寧靜。

  違心、自私、輕率、強勉?今天你這樣做了嗎?直接地坦露你並不光明並不無私的內心?今天你這樣做了嗎?

  墮落之一是:對任何發生的事情抱怨,便是對於自然的違逆,因為一切的事物都不過是自然的某一部分而已。之三是:被享樂或苦痛所征服。之五是:行為或意向漫無目標,對任何事都掉以輕心不加考慮,殊不知最瑣細的事也應顧慮到其結果。

  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猶如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實。同樣的道理,適用於疾病、老化、死亡、毀謗、欺詐,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惱的事物。象接受日光雨露一樣接受那些已來的未來的事情。抱怨只會讓我們失去接受的勇氣與力量,無益於他。

  苦痛與享樂,哪個更容易把你征服?古人已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苦痛,更容易激發鬥志,如冬日之日的寒風,奔跑中感到力量的溫暖;享樂,更容易沉溺,如夏日之日的陽光,昏昏沉睡中忘了曾經的夢想。

  細節決定成敗,習慣決定性格。

  “我的運氣不好,竟遇到這樣的事!”不,應該這樣說:"我好幸運,雖然遇到這樣的事,我並未受傷,既未被現狀粉碎,對將來亦無恐懼。”

  讓我想到一個小朋友某日丟了一百元,和我見面後很開心地說:“你今天差點見不著我了。”我疑惑,她說:“要不是丟了一百元,還不知道我會出什麼事呢。”多麼有趣的想法! 請記住這句格言:“沒有一樁不幸的事,不可由於勇敢擔當而變成為幸事。”

  你時常怎樣想,你的心靈便是怎樣的模樣,因為靈魂是受思想的薰染的。不斷地用些思想去薰染它:“忠於自己的內心,理性節制健康智慧地生活......”

  要同樣的盡你的責任,無論你是凍得發抖或是溫暖,沉沉欲睡或是睡眠已足,被人毀謗或是讚美,正在要死或是做其他的事。因為要死也是人生中的一件事。所以做這一件事的時候也要把當前的工作做好。

  被他深深感動,反覆默唸。

  適應你命中註定的環境,愛你命中註定所要遇到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愛。

  愛這美麗的山村(喧譁的城市),愛這落後純樸的鄉親(匆匆而過的陌生人),愛這蒼蒼白髮的父母(嘮叨甚至對你還有些失望)......

《沉思錄》讀書筆記12

  溫總理在記者採訪中說:“我把《沉思錄》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於是我也成為其中的一份子。“一本溫總理讀了一百多遍的書”本以為只是一個宣傳叫賣的噱頭,但真正閱讀過才發現它的確是一本能淨化人心靈的書籍。讀後,感想頗多,受益匪淺。

  《沉思錄》是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讀書筆記大全《《沉思錄》讀書筆記1000字》。《沉思錄》是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讀《沉思錄》讓我有了四點感悟。

  一、適者生存。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僅只適用於動物界,對我們人類也同樣適用,尤其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會遺棄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殘酷的現實,如果你不想成為社會的棄嬰,你就必須學會適應周圍環境,適應整個社會。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氣。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小學生,也不再是埋頭苦讀的中學生,我們再也不需要那種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種鋒芒畢露的衝動,我們需要的是不到最後決不言敗的精神與毅力,還有在苦海中作樂的坦蕩與大度。所以,當你在苦難中倍受煎熬時,你要對自己說:堅持吧,挺一挺就過去了。

  三、寡慾多福。慾望,是人的本性。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各種形形色色的慾望所包圍。為了慾望,我們勞心勞力,可到頭來除了累之外,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放下你心中過多的慾望吧,我們需要只是那適當的正確的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輕鬆,活得精彩。

  四、辯證思考。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麼;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麼。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沉思錄》的確是一本能讓人思考的書,讀罷,還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還在思考。我終於明白了溫總理為什麼把這本書放在床頭,為什麼讀了不下100遍。《沉思錄》讓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圍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讀一遍就可以領悟的,我也要加強自身學習,多讀,多想,多實踐,讓《沉思錄》真正的帶給我成長。

《沉思錄》讀書筆記13

  有一個故事大家應該知道:一位國王得了重病,太醫告訴他要找到一件快樂的人的襯衫穿到身上才好。國王立馬派了一個官員出去尋找,找了半天,才看到一個破舊的房子,房子裡的人在說笑,官員還發現,那些人的衣服破爛不堪,像窮人,官員問,他們是否有件襯衫,他們回答:我們連一件襯衫也沒有啊!

  從這裡知道,物質上的富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會滿足、知足——對一切滿足,之所以這樣,因為即使自己擁有再大的財富,還是對自己不滿意的話,就永遠得不到快樂和幸福。我們再回想一下剛才的故事,幾位十分平窮的人雖然沒有物質上的富有,但是他們知足、快樂。從某種觀念上說,一個知足、快樂的窮人比一個不知足、不快樂的富人更富有,因為他們懂得滿足,滿足於現狀,只有這樣才會快樂,因而得到人們的尊重。

  古人云:“知足常足,終身不辱”,意思就是,只要我們對自己知足,那麼事實上就已經足夠完美了,但是我們不知足,反而事情就會越來越差。

《沉思錄》讀書筆記14

  雨後陽光,墮落在山谷下。用自己的心靈銘記,我在深思,我在讀完《沉思錄》後,它給予我的力量是什麼,或許它帶給我的文化內涵之餘,我可能需要點更多的昇華。某年某月開始,我就再等待,等待什麼能催促我成長,一本新書翻開,總有些來自別處的氣味,聞過之後,我可以確定它最後能不能屬於我。來來去去這麼多年,把《沉思錄》翻來翻去,追逐了青澀的我,瞭解了現在的生活。

  《沉思錄》的作者是奧勒,來自擁有古典氣息的古羅馬,作為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為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為《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其實,對於《沉思錄》的主題而言,他的想法是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必須瞭解自己,把自己從剖析學方面進行身心上的解剖,用簡單的倫理解決自己的不足,或是換做另外一種死角。用盡一切進行解決、清除。然而,作者將自己剖析之後,便是從各方面中去真正做到完美體現。《沉思錄》一如中國的《論語》,是一本語錄體作品,沒有長篇大論、沒有深奧無用的修飾,雖然說的是哲學問題,可讀起來並不想大學課本那樣生澀、枯燥,比如“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而且要有助於使生活的技藝盡善盡美”、“最高尚的報復方式是不要變成你的敵人那樣的人”等格言警句式的句子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閃爍著人類的智慧,所站的高度、思考的深度、看問題的角度都顯出一種大氣與深遠,充滿浩然博大的氣質,讀起來讓人冷靜,令人思考,使我們把更多的關注從浮華的娛樂社會現象轉移到自己的內心,平靜的面對內心,思索一些得失、進退、生死的哲學問題,也好好問一問自己,慾望讓我們終日追逐,想要的東西是不是內心真正的需要。

  溫總理曾經這樣描述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看來《沉思錄》在各個方面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沉思錄》確實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把腳步放慢,我們去聽,用心對待自己的品性,可能對於每個人都不可能像奧勒那樣時時刻刻做事情都得到沉思,而沉思之後又去反省,如此的反覆,為的就是如何實現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何為嚴格,你從某些個方面,某些個切分點去證明,這是這本書最想體現的。我們去讀一本書,不是用平淡的眼光去欣賞儒雅的文字,交匯另一種心態,把文字變成自己的,把心神定在這裡,你會發現精神意志在昇華,我去讀這本書,我從中去體會,人人去讀這本書,不是人人去體會,至此,《沉思錄》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需求,更是現代普遍社會現象所出現的問題,把一切歸為一類,這本書的精神構造牽引著每一個讀者,是作者帶給我們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自省來警戒他人,用心讀它的自懂,心何處,它何處,一如既往,每本書的意志所在不同,對這本書沉迷於心底的感覺怎麼說,換做社會上的一份子,我們怎麼去自省自己。

  就這樣,我一遍遍翻著一頁一頁。說不通的《沉思錄》,用零點零一的視野欣賞。終究,我還是未看夠,奧勒帶給我的另一種觸動顛覆了以前的我,心靈的感受或缺了,我依然將《沉思錄》埋在這裡,幾百年的輪迴,獻給讀者的訴聽,不經意的將我們讀者帶進,這是源於一種靈魂的讀物,我因此深記。

《沉思錄》讀書筆記15

  《沉思錄》是羅馬國王馬可·奧勒留的作品,他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學皇帝,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國王,這本書是他用一生的經歷和心血寫成的。僅僅兩個月,我就看完了這本書,但我覺得,我並沒有讀完它,也沒有完全理解,它很深,任何人都得用一生來品味這書中的道理,他不僅是一本書,也是一個人一生的嚮導。

  溫總理說:“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過有100遍了,天天都在讀。”由此可見,這是一本永不過時的書,也是一本經典的書,翻開它,沒有繁華的文字,只是一句句刻骨銘心的話語,彷彿書中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聲。

  “憤怒就是靈魂在摧殘自身。”這是書中的一句話,讀到這兒,我就在想,可不是嗎?有時候,為了一點小事兒而生氣,傷心又傷人,值得嗎?於是,我又想起了一首小詩“笑”,是啊,很簡單的道理,用笑去面對人生,即使憤怒,自己又能得到什麼呢?想到這,我就決定以後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樂觀面對人生。

  讀完這本書後,我終於領悟到了哲理的力量是多麼偉大,但是它卻摸不著,也看不見,其實,我們的生活不就是處處充滿著哲理嗎?因此,這本書對我受益匪淺。生活不就是這樣簡單又複雜嗎?樂觀對待他的人,生命就是快樂而簡單的,悲觀對待他的人,結果就會適得其反,所以,如果你快樂的去對待人生,對待生活,他就是完美的。

【《沉思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