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重陽節>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15篇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1

  關於重陽節的習俗1. 登高

  在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為有名: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所謂登高,也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是登高山,登高塔,舉目遠望,欣賞風景。

  關於重陽節的習俗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兒女的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陽糕的製作古人比較講究,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有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小紅紙旗,點蠟燭燈。意欲用“點燈”、“吃糕”來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點都稱之為重陽糕。

  關於重陽節的習俗3.賞菊及飲菊花酒

  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貌似陶淵明。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重陽賞菊之習尤為盛行,但已不限於九月九日了。

  關於重陽節的習俗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不少婦女、兒童將茱萸佩帶於臂,或插在頭上。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還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已經如此,歷代盛行。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陽節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2

  重陽節知識——節日來源

  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等等活動。第二種說法是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到唐代則正式定為節日,後來慢慢發展演變成了如今的重陽節。

  重陽節知識——節日習俗

  1、賞菊花。菊花和重陽節有很深的關係,重陽又稱之為菊花節,所以,在重陽這兩,賞菊花成了首要的習俗之一。

  2、登高。這是我們在古詩詞裡就知道的,因此,重陽又稱為登高節,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

  3、插茱萸。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重陽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茱萸雅號“辟邪翁”,古人認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4、放紙鷂。這是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在國內有一些地方也有放紙鳶的習俗。

  5、吃重陽糕。重陽的飲食之風,除了飲茱萸、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當然這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6、喝菊花酒。因為菊花被稱為“長壽之花”,所以,在重陽節這天就產生了喝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3

  重陽節節日起源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

  重陽節在古代,矇昧的古人對火總有莫名的恐懼,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並認為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其三:

  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並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於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後,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裡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重陽節傳統習俗

  重陽節習俗1:賞菊

  歷來重陽節都有觀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在古時重陽節又叫菊花節,人們認為菊花是長壽的象徵,重陽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會舉行菊花大會、菊花展,全城的人都會出動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成為一種風尚。

  重陽節習俗2:飲菊花酒

  我國古人在重陽節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陽節必飲的吉祥酒,可祛災祈福,從漢代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飲菊花酒。

  重陽節習俗3: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重陽節習俗4: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習俗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4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

  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阿斗是三國時期的西蜀後主,當年如果不是趙子龍萬馬軍中殺出一條血路,阿斗很可能喪命於兵荒馬亂的戰鬥中。書上寫道:雲並無半點退心,只顧往來尋覓;但逢百姓,便問糜夫人訊息。忽一人指曰:“夫人抱著孩兒,左腿上著了槍,行走不得,只在前面牆缺內坐地。”趙雲聽了,連忙追尋。只見一個人家,被火燒壞土牆,糜夫人抱著阿斗,坐於牆下枯井之傍啼哭。

  既然是甘夫人的孩子,為何不交給甘夫人去抱,而要交給糜夫人去撫養呢?

  其一,表明地位。事實上糜夫人才是劉備的正妻。劉備攻打袁術的時候,呂布趁機攻打徐州,徐州失守。呂布俘虜劉備的妻兒老小,劉備倉皇逃竄。書上說: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於時困匱,賴此復振。劉備失去了徐州,從徐州牧一下子一無所有,馬瘦毛長,窮途末路。徐州當地首富糜竺居然把自己妹妹嫁給落難的劉備,並且送去奴僕兩千。大量的金銀珠寶作為軍用物資,這時候部隊各樣供應睏乏,劉備靠著糜竺的贈送居然聲威大震。

  其二,甘夫人雖然生養了兒子阿斗,在當時卻沒有地位。書上說:先主臨豫州,住小沛,納以為妾。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隨先主於荊州,產後主。值曹公軍至,追及先主於當陽長坂,於時困逼,棄後及後主,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劉備駐紮豫州,把甘夫人當做小老婆。因為劉備的大老婆都死了,所以常常讓甘夫人主持內事。在荊州的時候,生下阿斗。當曹操大軍追趕的時候,在當陽長坂坡,劉備早溜走了,甘夫人和後主被趙雲救下了。這裡面沒有糜夫人什麼事。不過可想而知,甘夫人肯定沒有糜夫人任務艱鉅。

  其三,趙子龍曾對糜夫人不敬。羅貫中在二十四卷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寫得更明顯:雲引軍望長阪坡而去。見一夥百姓,男女數百人,相結而去。雲大叫曰:“中間有甘夫人否?”夫人在後面見趙雲,雲滾鞍下馬,趙雲請甘夫人上馬,前面殺開大路,直送到長阪坡。雲聽後軍已到,看時,馬步官軍漫山遍野,盡皆圍定百姓擄掠,殺害老小。雲挺槍拍馬,回頭觀之,但逢百姓,便問糜夫人訊息。忽一人指曰:“夫人抱著孩兒,左腿上著槍了,走不動,只在面前牆缺內坐的。”雲慌來追尋,見糜夫人抱著三歲幼子,坐地上而哭。趙雲慌忙下馬,入見糜夫人。趙雲曰:“夫人受難,是雲之罪也。不必多言,請夫人上馬。雲自步行,遇敵軍必當死戰。”夫人不肯上馬。四邊喊聲又起,雲大喝曰:“如此不聽吾言,後軍來也!”糜氏聽得,棄阿斗於地上,投枯井而死。趙雲恐曹軍盜屍,推土牆而掩之。後來子龍不得入武臣廟,與子胥把門,蓋因嚇喝主母,以致喪命,亦是不忠也。後來史官有詩讚糜夫人曰:賢哉糜氏,內助劉君。言詞無失,進退有倫。心如金石,志似松筠。身雖歸土,名不沾塵。千載之後,配湘夫人。後來被毛宗崗父子刪改成現在版的模樣,其實還是毛氏父子更喜愛趙子龍。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5

  重陽節,又稱敬老節、重九、茱萸節、菊花節,是我國傳統的風俗節令之一,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州的重陽習俗有不少:吃重陽糕、爬山登高、賞菊吃蟹、佩茱萸、飲菊花酒等。

  吃重陽糕

  重陽節最主要的時令食品,就是這重陽糕。蘇州人用米粉蒸糕,大多是棗泥、豆沙餡,或加以栗子,亦有用肉者。以前店鋪或考究的人家還在糕上插上紅、黃、綠三色小旗,小孩尤其喜歡,後來代以三色制糕。“糕”,也隱含著“高”意思。始創於道光年間的蘇州黃天源糕團店,製作的糕點,頗受上海人的青睞。

  爬山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最突出的風俗,故又名登高節,也是源遠流長。蘇州文人雅士都喜歡重陽節登高,明代蘇州著名書畫大師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等都要去虎丘山登高飲酒。現代蘇州作家周瘦鵑、範煙橋、程小青等人每年重陽節幾乎都相約去靈巖山登高懷古。朱德元帥的老師、愛國人士李根源除了去小王山,有時還特地去穹窿山登高。

  賞菊插茱萸

  民間認為九月九日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須插茱萸、飲菊花酒以避邪消災。茱萸是一味中藥,味香濃,有驅蟲逐風邪之作用,能治寒熱,消積食。

  菊花開在農曆九月,又稱“九花”。蘇州種植菊花歷史悠久。現在古城各園林菊花如錦,市民廣場、街心小遊園等處菊花鮮豔,花鳥市場供應菊花,居民自己養菊花者越來越多。

  吃蟹

  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重陽時節捕捉的陽澄湖和太湖大閘蟹最為上品,長得十分矯健,脂滿膏肥,名揚天下。

  螃蟹富含蛋白質,被稱之為優質蛋白質食物。蟹肉較為細膩,肌肉纖維中含有10餘種遊離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含量較多,對需要補充營養的人大有益處。且螃蟹脂肪含量很低,但脂溶性維生素A、E和B族維生素較高,特別是蟹黃中富含維生素A,有益於視力及皮膚健康。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6

  重陽節為什麼要喝菊花酒

  問:重陽節為什麼要喝菊花酒?

  答:重陽節是九月九日,意思代表著長長久久,所以人們把菊花釀製成酒,每到重陽節的時候就會取出來分享,有著長久長壽的含意。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裡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總結: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家,這是中國尊老愛幼的體現,所以在重陽節的時候,我們儘可能的把時間留給身邊的老人,因為他們比較害怕孤單,需要的就是我們的陪伴。

  重陽節為什麼要吃重陽糕

  問:重陽節為什麼要吃重陽糕?

  答:那是由於沒有山的地方無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為專在重陽吃,就被命名為“重陽糕”。

  重陽節習俗

  一、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二、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三、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四、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五、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六、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7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各地習俗

  【江西省】婺源縣九月九日,篁嶺舉辦曬秋節。婺源篁嶺古村還保留較好的“曬秋”生產生活現象,秋季有大量新鮮蔬菜瓜果需要曬乾貯藏,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景象。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陝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東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xx年中國民協授予南陽市西峽縣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並在西峽建立了全國唯一的“中國重陽文化研究中心”,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這裡都會舉辦“中國·西峽重陽文化節”。

  本文【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有什麼習俗,重陽節有哪些習俗】由日曆網編輯整理,轉載請說明來處。關鍵詞:重陽節的習俗(熱度733)重陽節習俗(熱度833)重陽節有什麼習俗(熱度107)重陽節有哪些習俗(熱度81)。

  重陽節關於節日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8

  拜天

  遼代有重陽舉行拜天儀式的記載。文人中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軍隊中講究“出獵”等健身活動,。自清代起宮廷和一般家庭自九月初一起向佛殿和佛像獻花糕,至初九日再獻。

  敬老

  由於受到重陽節“雙數為吉”的習俗影響,因此北京有給古稀之年(七十歲)以上老年人給祝壽的說法:77歲,稱為“喜壽”,因為在草書中,喜字若同縱向兩個“七”字相疊。

  88歲為“米”壽,“米”字型似“八十八”相疊;99歲,稱為“白壽”,“白”字是“百”滅掉上面一橫;108歲,稱“茶壽”,“茶”字如同“卄”加“八十八”;108歲以後稱“佛壽”、“無量壽”。

  賞菊

  北京的菊花多在農曆九月盛開,所以北京人又把它稱之為“九花”。老北京把朱萸稱“辟邪翁”、菊花稱“延壽客”,是重陽節常備之物。農曆九月,正值北京秋高氣爽,一年中氣候最好的季節,公園中隨處可見似錦的菊花,其姿、色、香,使賞心悅目,使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充滿生機。

  老北京重陽節習俗特點登高流行

  北京的地理環境,是在城中心就可以看到山,因此登高去處很多。既可登山,又可登城中的古塔等名勝古蹟,依各自條件而定,可遠可近。

  以敬老和娛樂為主

  重陽時節是北京最美最舒適的時候,此時中秋已過,步入盛秋,季節變化,又引起人們對人生的感嘆,多種情感的交集,使得重陽節發展成為以敬老和娛樂為主。

  文化氣息濃,移民氣息重

  其他地方的重陽節,多是親朋好友“登高”聚會,而在北京,重陽節聚會“登高”的不僅是家人親友,更多的有同鄉、同學、老同事、老戰友聚會或拜金蘭的兄弟聚會等。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9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10

  賞 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登 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 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11

  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古代人們將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所以稱做重陽。重陽節人們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相傳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叫桓景的人,跟隨方士費長房學習道術。一天,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這一天將有大災大難降臨在你們家。你現在馬上回家,只有讓全家每人都在胳膊上系一個絳紫色的袋子,袋子裡裝上茱萸,然後全家外出登高,喝菊花酒,才能躲開這一場大的災難。桓景聽從了師傅的話,在九月初九這一天,全家外出登高飲酒。晚上回家的時候,發現家中的雞、狗、牛、羊全都死了。費長房說是這些動物代桓景全家受禍了。從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便流傳下來。

  1.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起源荒誕,隨著歲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漸淡薄,登高已不再是為了躲避災難,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氣爽、山青雲淡的時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重陽節前後,北京西山的幾十萬棵黃櫨變成一片徘紅,將西山裝點得分外美麗,別有風情。漫山遍野,猶似披上了一件紅色的盛裝。幾個親朋好友,三五結伴同登西山看紅葉已成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2.賞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讚的還是菊花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鬥豔,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豔麗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留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裡還舉辦菊花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著眾多的遊客。

  3.飲菊花酒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風俗早在戰國時就已有了。後來,飲菊花酒又被附會上神話色彩,說飲菊花酒可以躲避災難。菊花在秋日冷霜中開放,氣味芬芳。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便將花蕾莖葉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製,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才開壇飲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並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誇大,成為驅邪的神物。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菊花為“延壽客”。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真實地描述了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也表達了詩人渴望重陽節闔家團圓的願望。宋朝以後,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為神物,僅僅是作為藥材使用了。現在這一風俗已很少見了。

  5.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品,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麵粉加上棗、栗子或其它乾果蒸製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時候,人們吃重陽糕頗有講究,還伴有一個小小的禮節。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徵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12

  蘇州重陽節習俗:吃重陽糕

  蘇州人在重陽節這天吃重陽糕,除了糕本身好吃外,更重要的是因為重陽糕本身有著美好的寓意。民間傳說重陽節登高可以避災,但蘇州人是平原地區,山既不多也不高,加上很多老年人腿腳不方便,很難登山。由於“糕”和“高”同音,於是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製作一塊具有象徵意義的糕,同時還在上面插上小旗,稱為花旗糕,表示登“高”消了災。除了消災之說,重陽糕還有祝願兒女“百事俱高”的美好含義。

  蘇州人用米粉蒸糕,大多是棗泥、豆沙餡,或加以栗子,亦有用肉者。以前店鋪或考究的人家還在糕上插上紅、黃、綠三色小旗,小孩尤其喜歡,後來代以三色制糕。蘇州重陽糕中最為講究的一種糕,花糕呈寶塔形,共有九層,每層的顏色都不相同,最上面放著兩隻“小羊”,寓意“九九重陽(羊)”。不過由於製作成本較大,如今已很少有糕團店願意做這種“華麗”的重陽糕了。

  蘇州重陽節習俗:爬山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最突出的風俗,故又名登高節,也是源遠流長。蘇州文人雅士都喜歡重陽節登高,明代蘇州著名書畫大師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等都要去虎丘山登高飲酒。現代蘇州作家周瘦鵑、範煙橋、程小青等人每年重陽節幾乎都相約去靈巖山登高懷古。朱德元帥的老師、愛國人士李根源除了去小王山,有時還特地去穹窿山登高。

  登高的好處是,降低陰陽不調對我們帶來的不良影響,登高可以讓我們在這個時候,脫離開地面上那種壓抑的環境,呼吸到新鮮空氣,得到更多的陽光照射,提高免疫力。登高給我們帶來的心理作用更大,登山時每登一個高臺階,都會讓我們產生往前走的信心。

  蘇州重陽節習俗:賞菊插茱萸

  民間認為九月九日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須插茱萸、飲菊花酒以避邪消災。茱萸是一味中藥,味香濃,有驅蟲逐風邪之作用,能治寒熱,消積食。

  菊花開在農曆九月,又稱“九花”。蘇州種植菊花歷史悠久。現在古城各園林菊花如錦,市民廣場、街心小遊園等處菊花鮮豔,花鳥市場供應菊花,居民自己養菊花者越來越多。

  蘇州重陽節習俗:吃蟹

  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重陽時節捕捉的陽澄湖和太湖大閘蟹最為上品,長得十分矯健,脂滿膏肥,名揚天下。

  螃蟹富含蛋白質,被稱之為優質蛋白質食物。蟹肉較為細膩,肌肉纖維中含有10餘種遊離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含量較多,對需要補充營養的人大有益處。且螃蟹脂肪含量很低,但脂溶性維生素A、E和B族維生素較高,特別是蟹黃中富含維生素A,有益於視力及皮膚健康。

  重陽節的由來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裡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13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呢?一起來學習下吧: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賞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讚的還是菊花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鬥豔,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豔麗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留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裡還舉辦菊花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著眾多的遊客。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並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誇大,成為驅邪的神物。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菊花為“延壽客”。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14

  九月九日過重陽,重陽節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起初它是帝宮之中慶祝的節日,後來逐漸流傳到了民間,期間歷經許多朝代,不同朝代的重陽節,習俗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那麼今天的老黃曆就為你介紹,魏晉南北朝重陽節習俗。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與鍾爵書》中這樣寫道:“歲月往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古時三月三是到水邊去,九月九是到高處去。春秋二節,一趨低、一就高。一踏青、一辭青。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也在重陽時大會賓朋、暢抒秋志。而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中說:“九月九日,四民並藉野飲宴。”到隋朝時,杜公瞻在某註釋中說:“九月九日之宴會,謂之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近代均設宴於臺榭。”但其中沒有說明南方怎麼過重陽節。

  南北朝時,重陽節有皇家騎射的禮制。皇帝先射,臣屬從後,這和登山一樣是體育、遊樂性活動。在魏晉時期,重陽節的登高、插戴茱萸、賞菊、宴飲、吃糕等習俗已基本定型。驅邪避災、祈求長壽和文體娛樂是節俗的主旨,人們的登高、騎射、佩戴和餐飲都圍繞著這個主題。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15

  1.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重陽節)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係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2.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重陽節作文:重陽節的六個風俗】重陽節作文:重陽節的六個風俗。……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3.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

  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4.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5.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麵餅夾上棗,慄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麵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6.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