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國學>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集錦8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1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 “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在於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國學的東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樂無窮。學生們誦讀,可以從中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使學生更加懂禮貌,更加愛學習……國學經典在誦的過程中深入了學生們的心靈,為學生們儲存了文化的養料,等他長大的時候慢慢吸收。

  國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典的底蘊厚重。走近國學經典,我認為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寧靜、潛心。只有靜得下來的人、潛得下來的人,才有可能從內心中容下國學經典。當我們被現代社會許多時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腳以至心靈的時候,當我們內心深處的小農意識、急功近利的心態沒有消除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國學經典的腳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續國學經典的精髓。

  我校積極倡導讀誦國學經典在我看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讓學生們瞭解中國的過去,瞭解中國的文化,瞭解中國的思想。在讀誦中,強化記憶力,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為他們補充大量有益的讓他們受益終生的東西。最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汲取千年文化中的營養,讓他們在今後的成長中不斷體會、反芻,用正確的思想指引他們的生活,帶他們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諦!

  朋友們,潛下心來,靜下氣來,與學生們一道走近國學經典,和學生們一起體會和感悟!用經典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與學生們一起學習的過程中一同快樂收穫與成長。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2

  20xx年3月9日,我去參加德順小學教研室開展的《中華頌、國學經典誦讀》教師培訓活動。聽了許老師和王老師的二節國學公開課,使我感受很多,也令我受益匪淺,更讓我明白了國學課應如何上。以下是我這次參加聽課的一些體會。

  許老師和王老師的這二節課是截然不同的。許老師是用多媒體電腦來上,而王老師是不用多媒體電腦上,二位老師上的都非常精彩。

  首先是許老師上第一節課,她在這堂課中共教了三首詩歌,許老師把重點放在第一首《敕勒歌》,播放精美的畫面陶冶學生的情操,開闊學生的視野,採用分組比賽的方式開展詩歌頌誦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最吸引我的是許老師一邊讀也哪句詩的意思,學生看著畫面一邊讀出相對的詩句,這有助於學生的記憶,這個方法值得我學習,我認為這也是教學的一大亮點。

  而王老師的課使大家的眼球一亮,令我感到課堂很真實、親切、自然,使我明白了沒有多媒體電腦同樣能上好國學課。而更讓我欽佩的是王老師的課堂充分體現出人文性,也體現出教師的機智和幽默。王老師尊重學生的選擇,能學多少就學多少,她採用了搜籤比賽誦讀的方法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讓我學到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有快讀,慢讀,拍節奏讀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方法,它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果也很好。總之,此次活動讓我明白了國學教學學生能學多少就學多少,能背熟很重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情感,讀出詩歌的韻味。??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3

  國學經典是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誦讀經典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它像絲雨一樣滋潤著我們的心靈,促進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的道德品質,同時它也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對經典的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的過程。在反覆誦讀過程中,誦讀水平步步提高,學生的理解體會也會層層加深,也夯實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其次知識面也在擴大。我們看出孩子在一天天進步。例如《弟子規》中的經典故事講述了許多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人生哲理。久讀經典,學生會以古人為榜樣,學習聖賢的品質,進而使他們形成良好得行為習慣。

  中華經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深信孩子們在誦讀的同時,必將自覺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的重任。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4

  國學博大精深,自問知之甚少,原本以為“國學”只是年老學者們鑽在故紙堆裡埋首做的文章。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才明白國學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們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們中國文人的精神脊樑。我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有了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做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中國的歷史發展,也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透過這次線上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素養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今社會物慾橫流,誘惑頗多,如何剋制貪慾,就要靠平常多學、多思,以史為鑑,以人為鏡,雖不一定能達到“貧而樂,富而好禮”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富則接濟天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不是玩笑話,是一個我們忽視了很久的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身為中國人最幸運的不過擁有祖輩聖賢們留給我們的金玉良言。這些經過千百年的印證的人生的體會,為人處事的道理,學習知識的方法甚至是細緻入微的生活感悟,我們的祖先從不吝於賜教,早就傾囊相授了。

  二、學習國學,必須取其精華

  現代人學國學最重要的是明白為什麼而學?有人學《周易》是為了看風水,學道家是為了練氣功,中國自古以來興盛的是術,寂寞的是道。四書五經在古代是歷朝君王假以利用統治臣民的工具,有許多觀點論述不附合現代社會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多思考,以社會發展進步的眼光取其精華,古為今用。例如: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統治者藉此標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個人威信,以愚弄百姓,達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統治效果。現今社會雖也應“以德為政”,但我認為這“德”應是“良法”,“法制”才是社會進步的標誌,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眾民擁之”。

  三、學習國學,結合中西方文化對照借鑑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傳誦著中華文化的觀念文明。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使中華民族以特有品質和風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縱觀世界文明史,我們同樣也可有所領悟。例如,數千年前古希臘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類千古永恆的目標—“奧林匹亞”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中國產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們正為“儒學治國”“政道治術”時,印度有了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流傳至今;西方有了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偉大的哲學家。

  因此,我們學習國學更應跳出關係圈,以國學的精華養成處世為人之道,以寬闊的胸襟,求實的態度,樹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裡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裡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5

  透過誦讀經典詩文教學,我走進了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麼是儒家風範,什麼是道家精髓,什麼是千古美文……“經典”雖然看上去年紀一大吧,其實火力旺盛的很。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著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天天掛在我口中。那就是許多人行走,他們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師。這句讓我收益非淺的詩句,就是出自於儒家的聖賢孔子之口。這句之所以能讓我受益非淺,是因為它包含著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壯麗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是否就應該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收他人的點滴長處呢?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就拿我們學校來說吧!在這個140多人的集體裡,就有我許多的良師益友:他們的才華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不就可以在這萬頃綠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識的養分嗎?這正是《論語》孔子傳與我的做人學問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猶如一條長路,有許多的岔道,我們有時會走錯路,但有人會來提醒你,它就是國學就是經典詩文,因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經驗,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價值歷久彌新,我們沒有理由不繼承和發揚這一民族的瑰寶。而且對於少年兒童來說讀誦經典,自幼就開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薰陶,就定能奠定一生優雅的人格。讀誦經典的同時也可以提高我們的古文和白話文水平,有助於我們對其它知識領域的領悟和旁通,更能促進各科學業的進步。

  假如說我們的心田是一塊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陽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經典詩文就是那陽光、惠風和細雨。只要你願意時時刻刻去吮吸去領悟去誦詠,那我們的理想之花一定會開得更豔持得更久。

  那我們就繼續誦讀吧!好好地擁有它,記住它。讓它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它來耕耘我們心中的土地,提升我們的品位,弘揚中華民族之精髓,更讓它引領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向成功邁進吧!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6

  我參加了慶陽電大學校組織的《國學經典誦讀》的線上學習,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知道而已,平時教學中雖有涉及,但受小學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約的給小學生講解,並未更深地從中國文化的歷史傳承,從《國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上,對中國人的影響上過多考慮。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深刻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裡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美麗,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之功效。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面對著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適與他人的關係。《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為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學說。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細讀《論語》,頗有感觸。《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

  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說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著學生的現在,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併成為國家的棟樑。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二)學習《國學》,讓我懂得如何學習和如何教育學生。

  《明儒學案》曰:“古人之於學者,其不輕授如此,蓋欲其自得之也。即釋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師不輕易的傳授知識就是想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即便佛教傳經也最忌諱完全說破,因為那樣學生就會輕鬆獲得而把學習當成玩樂。現在的教學,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鴨式的方法了,寓教於樂才是教師的首選。“師者,善於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未聞,業

  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矣。”老師要善於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學業不精湛,學生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這算不上老師。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滿斛水。

  (三)學習《國學》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為了國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透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為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也為我的教育事業添光加彩。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學習《國學》,不是我們這一代的事,也不是這幾代的事,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偉業,《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傳承的基石。讓我們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裡凌波,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裡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們心中最美好的詩篇,用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7

  國學課程實驗將近一年時間,對於國學課程的課堂教學怎麼教,有什麼教學原則,怎樣準確把握好實驗目標和教學策略?帶著問題和困惑,3月9日參加了是小學教研室組織的“《中華頌,國學經典誦讀》教師培訓活動。”透過聽課,專家與培訓者的互動等活動,受益匪淺,感受頗深。

  文城中心小學許小麗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上的《敕勒歌》,課上許老師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利用多媒體創設真實有效的教學情景,畫面精美,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提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節國學課堂教學的示範課。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師的課。教學目標學生自主選擇,“能學多少學多少”“讀好,能背誦”。學生沒有壓力,沒有負擔,輕輕鬆鬆進入課堂。課上,教師面帶微笑,態度親切,語氣溫和,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透過帶讀、個別讀、齊讀、接讀、變換角色讀、師生同讀、生生互讀,以讀為主線的教學形式。整節課,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呵護學生熱情,教學容量大,教學效率高,是一節常態下的國學課堂教學的樣板課。

  “一本課本,一張嘴,就能上好國學課”王老師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讀成誦,這是國學課堂教學的最基本原則。“素讀”是經典誦讀的基本方法。

  透過聽課及專家的講評活動,心結以解開,明確了目標,把握好策略,更堅定了自己上好國學課的決心與自信心。

  第一屆經典誦讀時,我和教研室的幾位同志深入各所學校驗收節目。但對我來說,只是偏愛文學,喜歡朗誦,前來只想踏踏實實有所收穫。觀看完所有的節目不免心生疑惑:為什麼有些學校把誦讀經典變成了藝術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我的意識裡,經典朗誦應以“誦”為主,在古典音樂的伴奏下,猶如在聆聽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智者講述生活的經驗、生命的真諦、生存的,讓人們彷彿徜徉於知識的黃金海岸。這是第一次經典誦讀給我的印象。

  時值一年,第二屆國學經典誦讀又拉開了帷幕。這次的小學組在市二小舉行。那天原本想早點去,由於陪同王宜振老師去得太晚了。急匆匆來到二小,早已燈火輝煌,霓虹閃爍,人群攢動。舞臺兩邊大螢幕上的字滾動著。找了一個位置站在那裡認真觀看起來。

  朗誦、著裝無可挑剔,比去年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很多。家長也來得不少。這樣的陣勢足以讓聽眾從國學經典中找回中國人曾經珍惜過而現代卻缺失了的國魂。透過這種渠道對中國典籍的宣傳,喚起了人們對傳統的親近感,激起了人們瞭解傳統的興趣。我邊看邊想:如果把這項活動堅持下去,孩子們從文化素養到精神氣質肯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家裡,孩子們的語言一定變得豐富靈動,也一定會妙語連珠,出口成章;寫作文也會引經據典,信手拈來。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8

  近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國學經典,透過學習漸漸的瞭解了書中的意思。

  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國學經典中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老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

  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國學經典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讓我們一起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二年級暑假時,爸爸要求我讀誦《弟子規》,剛開始時,讀起來朗朗上口,覺得挺好玩,可爸爸要求我背誦下來,這可真有點難為我了,在爸爸的堅持下,慢慢的,每天背幾段,一個暑假,我終於全部背下來了,經過爸爸的耐心講解,我還真明白了很多道理呢,這個暑假收穫可真不少。後來在一次課堂精彩三分鐘上,我一口氣背下《弟子規》,同學們被我字正腔圓、抑揚頓挫、順口連句的背誦聲所打動,贏得一陣陣掌聲。我為讀到這本好書而感到自豪和高興。

  首孝悌。爸爸告訴我做人首先要學會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兄弟姐妹,還說一個人如果連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他怎麼可能去尊敬、愛護別人呢?爸爸也時常以這句話來教育我,正是因為學習了《弟子規》,我對爺爺、奶奶都很尊敬,每逢奶奶過生日時,我總會送給奶奶一個意想不到的禮物,使爺爺、奶奶高興得合不攏嘴。平常早晨上學前,我總會先向爸爸、媽媽鞠躬請安問好,然後再高高興興上學去。在班上與同學們也團結的很好,同學間過生日時,我們相互間還上門祝賀。

  次謹信。書上解釋說,其次說話要謹慎,為人要誠信。要求做人說話要講究方法,不要冒然隨便亂講,弄不好會傷害到別人,甚至好事變成壞事,這一點對我們小學生來說可真夠重要,平時我總好講話,守不住口,今後需要多加註意。為人要講信,平時凡借了別人的錢物,我就會即時歸還。

  還有很多諸如“身有傷,貽親憂。字不敬,心先病……”爸爸在看到我生病或受傷時,會用《弟子規》上話來告訴我,這樣會導致父母擔心的。看到字寫的不好,也總會說字不敬,心先病,你態度不端正,不恭敬,當然字就寫不好。

  《弟子規》上的句子短,好記,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用《弟子規》上的話來規範我們的言語行動,就會使我們小朋友變得懂事,有禮貌。儘管我還有很多不足,與《弟子規》上的要求還有差距,但在我今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以《弟子規》為鏡子,時常照照自已,力爭使自己取得更大進步。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相關文章: